事情是这样的,昨天《人民日报》开始评论娱乐圈了,批评了粉丝追逐明星同款的现象。
所有粉丝顿时自觉中枪倒地。
找了一下是昨天《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左下角。
栏目叫【辣评】。
蓝后被点名的明星们有这些↓
李宇春、孙红雷、张艺兴、鹿晗。
先来看看这些被点名的都是什么梗吧。
李宇春说自己喜欢吃的母校附近的一家花溪牛肉粉
好多玉米去川音的时候会吃,看起来卖相不错啊
店家自己也挂着带李宇春的标语“春春爱吃,我们也爱吃”,粉丝get到了同款,店家生意红火,皆大欢喜。
所谓“孙红雷张艺兴套餐”呢,是录制《极限挑战》时候搞出来的新闻,画面如下?
店家很机智地求了合影
并且抠图做成了广告哈哈哈哈哈
后来被颜王发现了,还发微博说18块钱的套餐居然涨价到32,让店家赶紧把价格改回来
是孙红雷主动压掉了店家的名人效应溢价啊……
颜王你真是从外在美到心灵(╯3╰)
鹿晗同框邮筒是最近在新闻上争议比较大的。
鹿晗呢,他just发了条微博说”到此一游“。
但是有露出路牌的一角,加上粉丝都是小侦探,很容易知道这个邮筒在哪里吧,就排队去合照了
第二天还在继续
甚至还有外媒报道
就是以上这些事情,被《人民日报》定义为【盲目和空虚】。。。
“对明星生活物质表象的过度迷恋,体现出追求内在的盲目和空虚。”
_(:з」∠)_
————————
我对以上几位艺人都没有特殊感情。但看到官媒对老百姓追明星的方式都有置喙时,还是跟着一起抖了一抖。
大概是一种“天啊这都有人管”的被约束感吧?
《人民日报》说着“追星没有过错”,又说:
年轻人对明星生活物质表象的过度迷恋,实际上也体现出这种追求内在的盲目和空虚。这种盲目和空虚从何而来?
一方面,年轻人固然应当反省;
另一方面,社会尤其是文化工作者在当前对年轻人文化供养和哺育方面的欠缺也应引起重视。
我们能否创作出真正适合年轻人、并能引导其精神成长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我们能否通过这些作品和产品与年轻人实现更深入的沟通?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事关未来社会文化生态的构建和整个民族的发展。
看上去为国家命运操碎了心,但逻辑还是不太对。
追星是不是“盲目和空虚”我不知道,但追星是个人爱好,自己觉得不无聊就可以。
谢耳朵名言:What is life without whimsy?
字幕组神翻译是: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人生的乐趣就是有很多无聊、但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的事情。
看不费脑子的综艺啊、吭哧吭哧吃薯片啊、打打游戏啊……甚至天天在家捏泡沫塑料啊怎么都不关别人的事儿——因为没妨碍到任何人。
自己开心,无聊又怎样,你打我啊?
既然爱好“无害”,为什么“年轻人固然应该反省”?
至于《人民日报》看到追星的粉丝数量太多,就开始联想到深度文化产品没跟上——虽然现实是文化产业确实没跟上,但文化发达的地方既有大师之作、超级偶像也出得更凶猛,因为偶像文化和深度文化根本从来不相互占名额的呀。
你又焉知追星的粉丝里没有喜欢深度文化的人?王安忆还看《阁楼男女》和《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呢。
————————
除了《人民日报》,民间一直对“追星文化”有一种“这就是不正经”“浪费时间”“智障”的恶意。
前几天鹿晗粉丝和邮筒合影时,主要的评论都是这种
民间会有理直气壮地指责一群人“无聊”,可能是《人民日报》把追星现象上升到年轻人“精神状态堪忧”的情绪基础。
鹿晗这个邮筒事件再无聊,也没有妨碍到任何人。
她们是井然有序地在排队跟邮筒合影的,不干扰生活,没留垃圾,还专门把盲道让出来了。这还不许别人做一件“在别人眼中无聊的事情”吗?
常见的批评理由是“爹妈把你养这么大不是为了这个”,看上去痛心疾首充满道德感,但爹妈把孩子养大为了什么呢?都是精忠报国战死沙场或者勇夺诺贝尔,人生任务也未免太艰难了。
孩子自由快乐不伤害他人,此抚养过程可称健康。
另外一种莫名其妙的道德感是“有这么多时间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关心贫困灾区”。千万不要跟粉丝说这句话,他们会立刻反击你:自从迷上了一个上进的爱豆我整个人学习都有动力了,跟着爱豆做公益人生更充实……这个指责等于“看到一件我不理解的事情就断定别人离经叛道”,当然全都是漏洞。
————————
在一个常年有“拔高强迫症”的环境当中,“太娱乐”“太开心”“太无聊”“跟宏大主题没有直接发生关系”就是原罪。
之前黄晓明结个婚被骂抢了屠哟哟获奖的风头也是同样的逻辑错误。
民众对轻松的容易理解的话题产生兴趣,民众没有错。
偶像是一种商业。粉丝找乐子从中获得愉悦,艺人和经纪公司因此获利,这是一项符合人类需求的商业,跟开饭店卖衣服的差不多。它在自由的经济环境里从来不可能被清除,因为永远有需要。
哪一种消费不是肤浅盲目空虚?都在拉动商业呀。
娱乐是注意力的经济,获得关注多的地方就是商机。各种明星同款可能带动的是服装、电子产品甚至旅游业。
韩国的旅游基本上是靠“明星同款”撑起来的。去年好容易国内有《琅琊榜》把韩国迷妹吸引到了中国的影视城;还以为这是中国影视文化开始逆袭了。
而《人民日报》说:“明星同款”,空虚肤浅!
——————————
1992年赵丽蓉有个小品叫《追星族》,当时演脑残粉的是刚刚上了《男人装》封面的蔡明。
那是大陆少女刚刚迷上四大天王的时候,她们在卧室里悬挂着偶像的巨幅海报,把他们的生活喜好记录在小本本上,如数家珍,幻想自己是偶像的女朋友而不允许任何人提及他们生活中可能真有恋情。
最著名的一个梗是“幸福的泥点子”,蔡明说她去追偶像的车,五唠嚎疯的,最终车子刷的一下!
开过去了……
溅了自己一身的泥点子。蔡明曰:“这是多么幸福的泥点子啊!”
身为一个1992年的小品,它已经完全掌握了追星族的精髓,各种症状放到今天的粉丝文化里还是能全部都对上。这个小品我经常推荐给95后们看:“你看,脑残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啊。”
小品在这里欢迎年轻人观摩?
小品把追星的女孩设计成了为了追星不管不顾的人,导致成绩下降、不知道郑成功只知道郑智化。当然她没有把控好兴趣爱好和生活的平衡。
郭达演忧心忡忡的爹,气得皮鞋踢在地上咔咔作响,声如洪钟地说:“中华民族是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不是靠几个明星几个歌星就能blabla……”。主题思想应该跟《人民日报》那篇评论差不多,就是觉得你太肤浅了我们的家国命运咋整啊还怎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啊……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社会并没有因为上一代少女们迷恋过四大天王变得更糟糕;而那些青春期的脑残花痴反而因为时间走过太久,怀旧把通俗变成了情怀。任何一个港台八九十年代的流行作品都能和“一代人的回忆”挂上钩,惹得中年人眼泪涟涟。
最终它变成了情愫。老了,想起来,过去蠢过,也是开心的。“无聊”的港台庸俗文化此刻甚至可以寄托一些人生的念想。
只要有人喜欢,“无聊”的事情必有其存在的意义。
比随便judge别人的生活更可怕的是,“没有宏大命题”就会被视作大逆不道。
生活如此复杂而不可捉摸,追星、花痴,找到乐趣,让自己开心,这是基本人权啊。
我花痴我的;花你钱了?蹭你网了?占你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