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文涛:郭松民考
北京——在其近25年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历史杂志《炎黄春秋》一直受到温和的自由派人士的高度喜爱,也受到崇尚毛泽东的人同等程度的厌恶。他们斥责杂志是批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离经叛道者的避难所。
但是,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领导下,意识形态的风向已经大转,这个转变程度之大的信号之一是,最近接管该杂志的官员在拉拢毛派及那些长期以来蔑视杂志的民族主义作家。几位知名的强硬派善辩者参加了杂志社新管理者周一召开的会议。
《炎黄春秋》曾是发表中国自由主义政治观点的所剩无几的刊物之一,吴伟说,杂志的新主人看来很可能会把它改造为忠实捍卫中共正统的喉舌。吴伟继续担任杂志的执行主编,但他在与一些人一起试图挽救杂志的独立性。
“这次会议表明,他们想让那些与《炎黄春秋》所代表的东西完全对立的人为杂志供稿,”吴伟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希望把《炎黄春秋》变成一个只唱赞歌的出版物,只讨论正面的东西,不触及负面的东西。”
中国的杂志必须有政府批准的赞助者,《炎黄春秋》由来自政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2014年从一个更同情杂志的、以自由派为宗旨的协会手中接管杂志的。今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宣布调整杂志的编辑班子,杂志的编辑部认为该做法违反了合同,合同规定人事问题由编辑部决定。
一位受邀参加周一会议的强硬派作家是郭松民,他在庆祝杂志更换意识形态卫道士时提到了毛泽东。
“参加作者恳谈会,心情微觉异样,忽然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郭松民在受欢迎的微博网站上写道,他引用的是毛泽东1954年写的一首词。
另一位毛泽东和共产党统治的著名支持者司马南表示,他也收到了参加会议的邀请,但没有出席,因为他以为邀请是个玩笑。
“我接到通知时已经很晚了,也不认识那个给我发通知的人,”司马南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还以为那是个玩笑。我从来没给《炎黄春秋》写过东西。他们怎么会邀请我呢?不可能。”
其他出席会议的作家包括戴旭,他是解放军的空军退役军官,他呼吁中国在解决南海和其他地区的领土争议问题上,要敢于诉诸武力。另一名作家是李北方,他说那些曾经保护杂志的退休官员应该受到惩罚,包括最近被撤职的杂志创刊人兼社长杜导正,以及毛泽东的前秘书李锐。李锐后来成为一名倡导民主化的人士。
“政治问题要政治解决。”李北方在微博上写道。“对违反纪律的杜导正李锐等人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取消离休待遇。”
“炎黄春秋”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词语,大概意思是“中国通志”。这份月刊经常挑战审查制度,发表了大量的回忆录、对毛泽东时代罪行的研究,以及呼吁政治自由化的文章。
然而,杂志的前执行主编洪振快表示,新编辑和强硬派之间的会议表明,《炎黄春秋》可能会成为大力宣扬民族主义和毛派言论的一个平台。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它们重新受到欢迎,获得了影响力。
“的确有这个可能,”洪振快接受采访时说。周一当天,北京的一家法院维持原判,责令洪振快为质疑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有名的英雄故事的真实性公开道歉。
“邀请这些人参加会议就是请他们投稿,”洪振快说。“他们的态度很明确。”
《炎黄春秋》的新任编辑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否会走到这一步还有待观察。他们仍与自由派编辑和发行人员斗得不可开交。后者要么被免职,要么和新班子划清了界线。这些人说,新班子接管杂志的方式是非法的。
这些自由派编辑试图向法院提起申诉,但迄今为止,尚没有法官同意正式受理他们的案件。吴伟表示,周二当天,他们试图提起新的申诉,但法院官员表示他们要等到一周后才能知道法院是否会受理。
中国的审查制可能会迅速、决绝得令人目眩。但有时候,它可能也会表现出不急不慢却又不可阻挡的态势,就像一步一步制服《炎黄春秋》那样。这本杂志也许会给其他质疑党的官方路线的出版物树立榜样。
在2002年,现任职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的汉学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将中国的审查制比作“枝形吊灯里的大蛇”,通过鼓励自我审查的含蓄威胁来发挥作用。
林培瑞教授在电子邮件中表示,看上去“原则和2002年时一样,最大的不同仅仅是自我审查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现在被视为‘正常’”。
他还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情况比2002年更糟糕。现在整个年轻一代接受了禁区是正常的。”
《炎黄春秋》长期充当的角色,是一份为希望中国逐步走向政治自由化的退休共产党官员服务的杂志。
但本月,《炎黄春秋》8月刊面世。这是新编辑控制下的第一期杂志。它变得温和起来,之前吸引读者的那类尖锐言论不见了。
“他们不想停刊,而是想改变它的性质,”身处困境的执行主编吴伟说。“我们只能诉诸法律来捍卫我们的权利。但你知道的,在中国,我们通过法院取胜的几率非常低。但我们还是要试一试。”
尽管中国政府尚未公开评论围绕《炎黄春秋》控制权而起的这场纷争,但退休军官戴旭认为,毫无疑问,这些变化是在官方命令的作用下推进的。
“有关部门整肃此刊,正本清源,”戴旭在微博上赞许地写道。“虽然来得晚些,但仍然是值得点赞的。”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本文作者储百亮@ChuBailiang。
翻译:Cindy Hao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