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青岩

来源 | 智谷趋势(ID:zgtrend)

01

哪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年轻?

这个问题会让大多数中国人一脸懵逼。

答案是1964年。

1963年是中国人口生育率最高的年份,那时妇女平均要生好几个孩子。而拜1963年的高生育所赐,1964年则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一年,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4%,14岁以下人口超过40%。

从1964年开始,中国就开始持续“变老”。

老还是年轻,国际上一般会采用如下四个标准:

这些标准不需要同时符合,一般而言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即可“定型”。除非有哪个城市同时吻合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标准。本文采用前三个标准。

迄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中国现在有多老?

哪里年轻点,哪里老些?

老化程度和财富、智力分布密集度是否有关?

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最有发展后劲和提升空间的地方究竟在哪?

这些问题对普通人有意义吗?我们用房子来做个简单说明。

房子是中国家庭当下最重要的资产,而多的房子没人买那就是一堆砖头,这些问题至少可以告诉你:你的房子未来有没有,以及有多少接盘侠。

尤其是在中国加速变老但地区分化明显的当下。所以,在综合考虑财富、智力分布的前提下,一般而言,越年轻的地方也就越有后劲。

于是,我们圈出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这些财富、人才最密集之地,重点观察其人口年龄结构。一番梳理之后,得出如下几个基本判断:

❶ 中国人口老化已经十分严重,不可阻遏;
❷ 长三角——中国经济头部地区之一,衰老速度惊人,未来有隐忧;
❸ 中国区域竞争将由人口结构决定,人才竞争将会愈发惨烈;
❹ 头部地区之争,年轻的珠三角希望最大。

02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说,中国一二线城市中的四极分别是:

最年轻的城市(老人占比最低):深圳。
最没后劲的城市(少年儿童占比最低):上海
最老的城市(老人占比最高):南通。
最看不清未来的城市(少年儿童占比最高):贵阳

这四个之最,估计没有人能全说中。

先上一张最老一二线城市排行榜:

这张榜是按照65岁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多少排列的,这个标准是中国最常使用的标准。

按这个标准,深圳和东莞成为49个城市中仅有的“非老年型”城市。

当然,如果采用0-14岁人口占比低于30%这个标准,中国城市就全军覆没,贵阳因此成为最年轻的城市,但20%出头的占比,距离摆脱老龄化还差8个百分点

这些一二线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方,但几乎都老了。

下图是按照“老少比”这个标准排出的最老的十个城市,中国最早(1979年)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终于上榜。

在这个榜中,上海和无锡取代前一张榜单前十中的济南、青岛。但8个重复出现的城市无一不再证明,它们真是老了。

有多老,看看南通吧!南通65岁以上老人占比近20%,每5个人就有1个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家,想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03

仅就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最大的发现是:中国头部之争,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了。

构成中国经济支点的有三个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在我们观察的49个一二线城市中含:
京津冀都市圈3市(北京、天津、石家庄);
长三角都市圈12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常州、嘉兴、南通、金华、绍兴、台州);
珠三角都市圈7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

就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密集度而言,先是长三角再是珠三角再是京津冀。长三角还是中国大陆真正接近“均富”的区域,但是一看年龄结构,对长三角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长三角城市人口结构高度老化,几乎就是除了东北之外,全部一二线城市中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地区。

长三角12市,整体计算,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为10.8%,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2.1%;珠三角7市对应的数据是,14岁以下13.9%,65岁以上5.8%。

也就是说珠三角整体属于“成年型”,而长三角则属于中度“老年型”,平均年龄大约相差10-20岁。

分别看看这些城市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情况。

65岁以上人口占比标准:最年轻排行

 

14岁以下人口占比标准:最老城市排行

这两张图的对比不可谓不鲜明,长三角与珠三角占据了两端——

最年轻的12个城市,珠三角7城全都在列,长三角一个城市都没有;
最老的10个城市,长三角有6个城市,珠三角一个都没有。

65岁以上人口占比,只有2个长三角城市低于11%,但只有1个珠三角城市高于8%;而14岁以下人口占比,只有2个长三角城市高于14%上下;而珠三角城市基本全在13%以上。

老少比就更直观了。

长三角12个城市,除了台州、金华70多,杭州90多,剩下的全超过100,南通更是高达177,很可能也是中国之最。

而珠三角7城市,最高的广州仅61,也就是说珠三角最老城市比长三角最年轻的城市还年轻。

这个差距意味着,即便长三角的人口结构就此冻结,珠三角也要10年才能在老化程度上追上长三角。

这个人口结构意味着珠三角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产业规划、布局、工艺传承方面,将会有巨大的优势。考虑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央核心战略,那么中国头部地区之争是否算是告一段落了呢?!

04

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众多地区存在城市“双子”之争,也很有意思。

杭州vs上海

难怪杭州有信心去冲击一线,也许是和上海的对比太强烈了。在上海这个迟暮的“老人”面前,杭州表现出了远胜于年轻人的冲劲,和上海比,杭州真得很年轻。

考虑到上海的高校比较多,上海初始的创业、生活成本高于杭州,未来的区域内人口流动,恐怕会是从上海向杭州。

广州vs深圳

有没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广州在中国所有的老城中已经是相当年轻的城市了。只看老少比,广州已经稳稳杀入前三分之一,65岁以上人口占比7.9%,只是刚刚跨过老龄化门槛不久。

奈何深圳真得是太年轻了,广州也只有少年儿童占比这一个数字可以和深圳掰下腕子,靠着人口总量占据优势。但整体,哎!深圳果然是一个适合发展新兴产业、潮流产业的城市。

目前来看,广州、深圳都属于人口净流入大户,它们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外来不同层次人才的吸引性方面。

重庆vs成都

只能说这两个城市还真是有很强的互补性。不过,由于这两个城市传统上都属于人口流出大省(市),鉴于回流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未来这两个城市相关数据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大。

在区域内部,不排除未来出现重庆大规模向成都流动的趋势。

武汉vs长沙vs郑州

这一组城市属于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带”。

从年龄结构上看,郑州上升势头明显,最具后劲和冲击力。

武汉、长沙各有各的先天不足,但武汉、长沙如果能构建一个城市圈,并且利用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将有很大潜力成长为中部一极。

05
中国各地年龄差异比较明显。而且,这种分化并非严格按照我们习惯的东西南北地理方位来的。

整体上看大致的规律是:

❶ 越往南越年轻,计划生育过去执行好的地方有点吃亏

只看东北和东南沿海这北南两端,最老城市两张表的前十涵盖了一二线所有4个东北城市,但东南沿海无一城市上榜。

看具体数据,这两端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一般相差3-8%,65岁以上人口占比相差8%上下,一消一长差距就拉开了。

4个东北城市最惨不忍睹的地方是,14岁以下人口占比实在太少。

除了人口流失之外,过去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好的地方,都会出现14岁以下人口占比偏低的情况。

南北之间的华北、长三角地区,其人口结构年轻化、老化程度也位于南北之间。

不过,长三角的数据显现出明显异常,前面两张代表“最老”的表中出现了上海、嘉兴、绍兴、南通好几个长三角城市,导致从北向南的自然过渡顿时不那么自然了。

❷ 中西部比东部年轻,流动人口制造不确定性

这个规律得排除东南沿海。

以长江作为一个概略横轴,人口年龄结构从西向东倾斜而下,上游区域的贵阳、昆明、重庆,好于中游的武汉、南昌,好于下游的南京、上海、苏州、无锡等地。

当然,如果叠加了南北方向的分布规律综合考虑,也大体符合。

比如黄河这条线上,西安、郑州就略好于济南、青岛;南部沿海,广东、广西就好于福建。

但是,冒泡的城市真得不少,尤其是偏离长江这条轴,出现“异常”的城市就明显多了。

比如成都少年儿童比例还过得去,但是老年人比例却明显高于一般的中西部城市,不知道这是不是应了“少不入川”这句话,年轻人都出川了以及成都适合养老。

兰州老年人比例不高,少年儿童比例却远低于一般中西部城市,和天津类似,这一点似乎和东北有某种相似之处。

❸ 发展水平造成的人口结构常态分布正在被颠覆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中国特色。

仅就一二线而言,其医疗条件并无本质差异,所以65岁以上人口占比都不会太低,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更愿意生孩子,所以,常规情况下少年儿童占比应该偏高。

再叠加上人口流动因素,人们总是更倾向于流向机会、财富富集之地,而流出的主要是青壮年,也就是14-65岁年龄段人口,所以小孩、老人占比理论上应该被放大。

而富裕地区,理论上是是低龄一端占比不高,而高龄一端占比更高。

但在现实中颠覆这一理论分布的例子也不少。

最典型的就是东南沿海,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人口结构呈现出相对的孩子多、老人少的特征。

可以给出的两个解释:一是外地人愿意去而且愿意在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二是计划生育当年执行得不够坚决。

虽然,我们不知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抢人大战,究竟是意识到城市未来发展的人口瓶颈,还是想着要再度激活土地财政,救急眼前,但是看到一二线城市的整体状况,我们知道它们抢人是有充分道理的。

但是从各地实际抢人或限制的实际效果来看,那些经济越好、或者发展潜力展现越充分的地方,在未来的抢人大战中越会占有先机。所以,类似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一旦放开抢人,就会大大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不过,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大格局已经被预言了。

附:

本文是读者点题。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发表了《史诗级人口变迁正在重塑中国》一文。之后,有读者说只谈常住人口太简单了,能不能讲讲人口结构,遂有本文。

但因为领域更加细分,所以数据获取难度大增。苦寻未果后,我们只能缩小范围至一二线。

我们圈定的是2016年的一二线城市:

一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二线:天津、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西安、长沙、沈阳、郑州、青岛、大连、宁波、重庆、东莞、厦门、福州、无锡、合肥、昆明、哈尔滨、济南、佛山、长春、温州、石家庄、南宁、常州、泉州、南昌、贵阳、太原、烟台、嘉兴、南通、金华、珠海、惠州、徐州、海口、乌鲁木齐、绍兴、中山、台州、兰州

人口年龄结构用的是最近两三年才采用的简单三分法:0-14岁、14-65岁、65岁以上。

由于新三分法还没有在地方上统一,这给数据采集、整理造成一点麻烦。

另一个麻烦是,各地并不必然每年公布此类数据,只选一年难以覆盖所有城市,所以扩展至2015、2016两年。由于主要数据是百分比,倒不影响结论大方向。

文中数据主要来自各地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城市年鉴。

当然,还是有个别城市的数据找不到。最终是选择了官方公布的诸如人口抚养比等数据,倒推得出的。

黑龙江、吉林、山东、浙江等省的个别数据十分难得,所以是依靠推算得出,难免有一些偏差,乌鲁木齐、长沙的数据偏差可能会比较大。

请读者在阅读时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