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视剧《最美逆行者》的上映,对疫情期间的记忆又再度成为话题焦点。在这部剧中,最惹人争议的地方,就是它淡化、乃至抹杀了女性在抗疫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贡献。现实中,支援武汉的医护高达70%都是女性,但在剧中却是男性一起挺身而出请愿,女性都缩在后面,以至于男领导要去动员:“女同志也出一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顾事实的记忆篡改?撇开不得而知的政治动机不论,这恐怕也是因为很多人还无法适应女性的新形象,尤其是抗疫本身其实充满着军事隐喻,像是一场战争动员(因而张定宇等三人被授予的是“人民英雄”称号),换言之,这整个话语就隐含着男性气概,这会在无形中影响表述。事实上,这种潜意识下的重构比有意识地修改更可怕,意味着根深蒂固的既有观念即便在事实面前也不会改变,反而会重构事实。
当然,也有人说,这片的导演巨兴茂两年前就因拍摄《娘道》招致不少非议,他的作品受众一向都非常下沉,恐怕也习惯了迎合价值观相当保守的群体。但如果稍稍关注下网上言论就不难发现,片中所表露出的那种对女性贡献的重新界定、乃至对女性的无视,并不是偶然的,甚至倒可说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在新浪微博的评论区,就有人嗤之以鼻:“怀胎9个月去抗疫,谁信?”“火神山工地看得到女人吗?”——但这确实都有报道,甚至还不止一例:辽宁抚顺东洲区卫健局局长张倩、江西会昌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蓝冬娣、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急诊科赵瑜,都是怀孕9个多月即将临盆的准妈妈,在2月初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坚守在第一线。至于火神山工地上的女性,那就更多了,不仅可以列出曾报道过的一串有名有姓的人物,甚至还有人在图上醒目地标示了出来:
很多人因此感叹:都还没多久,就开始遗忘了。确实,这些记忆需要捍卫,但较真一下说,那些人是“遗忘”吗?确切地说,他们是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因而原本就有选择地看待事实——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很少人反思,只是有些人更固执,**他们恐怕不是“遗忘”了,而是根本就没看到过,甚至看到了也视而不见——在他们眼里没有女性的存在**。
这其实是事理之常。不少人都曾亲历过这样的事:你很喜欢一个人,对他/她好,多年后仍然清晰地记得两人相处的点滴小事,可是他/她却茫无记忆。这未必是他/她记性不如你,而是在他/她眼里你不重要,也就不曾留心去记——我们的记忆势必是对庞大事实的选择、重组,不可能事无巨细都收藏起来。
你以为做过的事都能得到客观的评价?其实不是的。有些孩子为了取悦父母,拼命做了很多事,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但到头来却发现仍然得不到父母的爱。那时让我妈最痛心不平的,就是我爸年年孝顺,却落不下我奶奶几句好,因为老人觉得这个儿子有出息,为家里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倒是我那抠门的大伯难得打麻将赢了钱,给了她十块钱,她在村里逢人便说。
在一个大家庭里,这是常有的事,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父母偏心、难以一碗水端平了。尤其是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儿做了多少事都理所当然,而儿子的一点小事恨不得敲锣打鼓昭告天下。工作中也一样,每个团队往往都有那么一两个讨领导欢心的人,哪怕明明成绩其实颇有不如,年终奖却比那些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拿得多。事实是:成绩要被人“看见”,首先得你这个人被“看见”,才有可能客观评价。
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在国内现有的社会构造下,女性常常是“不可见”的,至少,她们一半的人数并不能保证在公共视野中一半的可见度。这在那种权力结构较强的场域更为明显,最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在有些圈子里,油腻的男性大佬毫不顾忌女性在场,肆无忌惮地说着一些让她们难堪的话。以往女性大多选择沉默、自己消化乃至强颜欢笑,而当近两年有女孩子呛声时,这些大佬们的反应,仿佛是一种受冒犯后的困惑:“原来你在啊?!”
要让人“看到”你,除了勇于争取权利、努力发声之外,别无它途。这一点当然适用于任何人,只是相比起男性,对女性而言更不利的一点是:在我们这个历来强调“无私奉献”的国度里,这种价值观更容易被女性内化。然而吊诡之处在于,当“怀胎九月,坚守一线”(类似的还有“带病坚守一线”、“父母去世坚守一线”等等)这类超人、乃至非人的事迹作为新闻中的英雄事例时,却可能正因其伦理上的非同寻常而被人拒绝采信,因为它乍看起来确实难以置信。
这样的表述方式、权力构造与一些人原有的保守心态结合,于是一拍即合——即便你和他们说出那些事实,也许得到的反应是嗤之以鼻:“这怎么可能呢?你编的吧?你还真信了?”也因此,有人尖刻地说:“装睡的人都叫不醒,何况蛆呢……”
我此前就在《神秘属性的信仰》一文中说过,一旦人们抱定一种信念,事实往往对他是不起作用的,甚至可以说有一种本能:“不符合我信念的,都不是事实。”陈明忠在其晚年回忆录《无悔》中说过,他那时在台湾白色恐怖期间,虽然读到很多关于对岸WG的种种报道,但都一概当作是两蒋统治下的宣传伎俩,等到他最后发现竟然是真的,痛苦之极。确实,那时甚至很多人发疯了,因为那按自己原有的信念是“绝不可能的事”,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以至于陷入精神错乱。
毫无疑问,信念的改变无法迅速奏效,太多人即便面对事实都仍然无法接受、作出反应——价值观越是保守的人越是如此。现代人必须学会接纳事实,又不至于盲从盲信、一味随波逐流,进而审视自我,既无损自己信念的连续性,又能不断动态调整,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这其实非常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