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专栏)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话的意思是说凡是都要先师出有名,然后才能名正言顺、言顺事成。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名正言顺这件事其实很是少见,往往落入说得做不得、做得说不得的尴尬境地。

之所以先说这段话,是因为广州本田零部件厂的“停工”事件。该厂的工人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并不能让人满意,所以在统一了意见之后,采取了“停工”的措施,目的是要厂方答应涨工资,目标要求大概是每人每月涨500元左右。这个“停工”事件导致其他本田工厂也相继停工——这个倒是真的停工,因为没有配件了。在网上搜索图片可以看出,这些所谓“停工”的工人把守住了厂门,已经不能算是消极的停工。

很多新闻机构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大致都用得是这“停工”两字,其实谁都知道那完全不是“停工”,根本就是“罢工”。就像报纸上现在说起“散步”,其实也就是游行而已。这么一个表面上的转折与委婉语,这个报道就很荣幸的面世了。直接要是说罢工或者是游行,估计与社会和谐有碍,很难得见天日。但这有什么区别 么?说本田的工人是停工,难道就减弱了其争取自己权益的力度?说番禺市民去市政府散步,难道就改变了他们维护自己生存环境的决心?这种委婉语而道出真相的 情况,或许可能在纸面上软化这些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实际上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但也不能说这种软化措施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在本田的罢工行动当中,因为担心受到报复,罢工的工人在罢工时都戴着口罩,也不肯推选谈判代表。但他们向记者展 示厂方要求员工签字的“承诺书”。工人们说:“没有一个人在上面签字。”

按说工人罢工抗议是再自然不过的权利,只要使用得宜,并不会造成社会真的混乱,倒是使得利益诉求有了一个发泄口、有了一片谈判的空间。但在这种刻意回避、 刻意软化的状态下,罢工的权利反而成了一种暧昧难明的东西,最终竟然连罢工的诉求都没有办法达成协议——工人不肯推选谈判代表,这就无法使这种要求权利的 行动走上正轨:双方通过谈判妥协,然后大家重新开始工作,接着创造社会财富。

……

Continued here:
为罢工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