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海光 | 评论(0) | 标签:三峡

月20日早晨8时,流量达7万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峰“如约而至”,直扑长江干流防洪关键控制性工程――三峡大坝。此次洪水过程是三峡工程自建成以来遭遇的最大洪水。

“最大洪水”使三峡在多年以后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质疑声,比如,网上就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有网民把几年来媒体对三峡工程报道的不同标题放在一起加以比较,2003年的一个标题是“三峡大坝可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2007年标题是“三峡大坝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2008年为“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2010 年则是“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通过这种罗列,调侃者表达出一种三峡大坝作用曾被夸大的看法。

这种表达虽然简洁明了,但却是很明显地“断题取义”。实际上,看新闻内文可知,每个标题都有各自不同的语境,2003年说三峡可抵挡可抵挡万年一遇洪水,是指坝体很难被冲垮;2007年说可防千年一遇洪水,是指蓄水位提至175米设计高度的防洪能力;08年说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是指当年蓄水位提至156米时的防洪能力;至于今年“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 则是在普及一种对三峡大坝作用的客观认识。

今年洪水期间,关于三峡大坝的另一个普遍质疑是,既然本次洪水规模已经逼近98年大水,长江中下游普遍受灾,为什么三峡大坝还要向下游泄洪?这岂不是水上加水的“逆调节”?对于公众的这一误会,水利专家给出了充分的解释:三峡大坝虽然是在向下游泄洪,但它已经把洪峰通过时的7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蓄存了3万立方米在水库中,也就是削峰3万立方米每秒,如果没有三峡大坝的拦截,下游防汛形势将更为严峻,“至少要增加10万劳力上堤巡堤查险”。而大坝之所以没有将所有洪水都拦截,一方面是因为长江下游干流尚未发生严重危险,同时,也是为了给未来不可预知的洪水预留下库容量。

三峡大坝从立项到建设,曾经经历了数不清的讨论与争议,但既然大坝的存在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那么,延续当初的批评与争议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最重要的是客观认清三峡的具体作用,澄清认识误区。通过这次洪水,相信公众对三峡大坝的了解将大为增加。

事实上,除了较直白科普性的问题之外,这次洪水还从实践方面向三峡大坝提出一些新问题:比如,三峡水库的实际极限容量是多少?上游的重庆市到底能承受三峡水库多高的蓄水?

通过新闻可知,这次洪峰三峡水库蓄水高程151米时,上游的重庆市很多地方已经被江水淹没,其中渝中区朝天门被长江水淹没三分之二,一些街区的路灯只有最上部露出水面,按此估计,如果水库蓄水达到标准的175米,重庆的损失将有多大?2008年下半年的三峡蓄水试验中,三峡坝前水位曾达到过172.3米,当时据说重庆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但蓄水试验是在水情较平稳的传统的枯水期进行,而汛期情况则往往要复杂得多,需要考虑很多变量,比如重庆本地、上游的降水以及旱季雨季不同的江水流速等,那么在综合诸多变量的真实情况下,三峡大坝的抗洪能力有多大呢?相信这次“最大洪水”能通过“实战”给出一些答案。

无论情愿或不情愿,我们已经进入后三峡时代,三峡工程已经从纸面上的数据变成真实世界中的巨坝平湖,这个时候,人们尤应心平气和地脱离初衷及理想,把目光落到现实之上,着力厘清三峡对洪水、环境、生态、气候等各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给三峡工程一个客观、公正且相对准确的定位。

信海光的最新更新:
  • 身份之假重于其他一切造假 / 2010-07-23 21:57 / 评论数(0)
  • “唐骏学历门”:勿以假小而不打 / 2010-07-10 10:41 / 评论数(0)
  • 请给穷人留一趟绿皮车 / 2010-07-02 09:36 / 评论数(12)
  • 墨索里尼、矿工以及朝鲜队 / 2010-06-23 10:55 / 评论数(0)
  • 互联网会使人变蠢吗? / 2010-06-20 23:28 / 评论数(2)
  • 请看原文:
    通过“最大洪水”掂出三峡工程斤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