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网谈

东网|廖保平:中国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吗?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讲坛」演讲,提到中国在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在舆论场内引发新一轮热议。楼继伟预料中国在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最初在2006年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是指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一种尴尬状态: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高端产业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因而陷入停滞,无法完成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这不仅是学术的总结,也是现实的映照。二战后,拉美、中东和包括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亚国家都曾经经历过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而只有日本、台湾、韩国等少许几个经济体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高收入或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大部分经济体「高不成,低不就」,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顿状态,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中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正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能不能跨越世界银行所定的12000美元的标准,成败就在数年内见分晓。印象中,官方极少承认中国有如此之大的概率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虽然楼继伟是作为清华校友和该校兼职教授,参加的一次学术讨论,并非官员的「职务发言」,可是楼继伟的官员身份难以淡化,人会将其进行合理的「官方态度」想像。也就是说,至少在官方,一部分官员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改革的期待。中国该如何改革,楼继伟提了五个方面,包括减少农业补贴、推动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保制度等,一个中心意思是要抑制工业化过程中人员成本的过快增长。比如他提出不要总有「战争思维」,可以增加粮食进口,解放更多农民生产力,对《劳动合同法》的「超前」而带来的负面效果提出异议。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成本确实很重要,《劳动合同法》中最低工资标准由政府定,会让企业的直接成本提高了20%至30%;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进而限制产量扩张,引起过剩劳动供给和失业,总体上影响经济增长。但坚持「收入公平」的人认为,最低工资标准由政府定,是在初次分配中加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力图缩小收入差距。因为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差距过大,中国的基尼系数远远超出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悬殊,形成了金字塔形收入分配格局,直接导致社会总消费不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塔尖的人有钱但消费有限,塔底的人有很大的消费需求,钱包却不给力。内需萎靡不振,外需难以依赖,经济增长必然缺乏动力,长期来看,陷入停滞难以避免。只是,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定然不是最低工资标准能解决的,它是权力寻租和权力掠夺造成的,当我们看到,一些落马官动辄从家里翻出千万上亿的现金,拿着有十数上百套房子时,我们知道,这根本不是正常的市场交易可以解释,只能说政治的腐烂,权力的野蛮,极大地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加剧了收入差距。根据王小鲁的研究,2011年全国居民灰色收入规模在6.2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2%,经由权力腐败造成的收入差距如此十分惊人,毫无公平可言,这才是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由市场交易本身形成的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公平合理性,这样的差距应该是被许可的,政府要做的只是让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让高收入人群自愿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激励更多的人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基于这样的理解,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看针对权力的制度改革有多大决心和成效,因为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激发每人的创造更有价值也更迫切。只要人的创造力能激发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劣势可以转化成优势,经济增长率也才会是增高的、可持续的。可是在权力不受约束的社会中,权力不仅掠夺财富,而且压制人的创造,因为通过权力而不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必然无法治可言,必然扰乱市场秩序,必然产生腐败,必然不能较好地保障公民权和财产权,必然会剥夺一些人本应公平获得的发展机会,必然大大降低社会的创造活力,必然最终窒息社会的发展。反观二战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会发现,没有一个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是在制度改革、权力约束上做得较为出色的。中国经济受到非市场的影响,或者说受到政府、权力的影响远甚至于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政治改革之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要再回避根本而只谈表面现象了。从改革而言,上一届政府画饼多过实干,这是失去的十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起来,现在需要将推迟的改革进行到底。来源:东网 / 廖保平 独立作家转发此新闻:

阅读更多

民主中国 |余未:人造英雄的末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英雄主义向来是洗脑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网络时代,民智渐开,愚民教育越来越不好使了,洗脑集中营军校亦不例外。3月29日,《解放军报》发表“今天,我们怎样上好党史军史课”。文章提到,军校教员讲述邱少云英雄事迹,学员质疑不符合生理学常识:“您刚才讲的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根本不可能!”4月13日、16日,解放军报和南京军区机关报又分别发文,用“军人生理学”应对“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的质疑,认为用科学的名义质疑邱少云,根本就不是追求史学“公正”,而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必须高度警惕。4月18日,网络评论人五岳散人发了一张烧烤图片:“给大家的晚餐助助兴。”被认为“明显是讥讽邱少云,侮辱革命烈士”,赣州市团市委官微讥讽五岳散人:“博主,药不能停!”引发一场网络口水大战。官媒对质疑人造英雄之敏感,已到了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地步。人造英雄的末日,意味着愚民教育的破产。自相矛盾的邱少云“军人生理学”强调:“中国军人的意志是钢铁意志,是打不烂,摧不垮的。正是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追求、对民族的责任,造就了英雄邱少云。”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中,“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 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邱少云身上的弹药达到一定温度必然爆炸,暴露目标。未必这些弹药也英雄附体,具有特殊的物理属性?2005年2月新浪等各大网站先后转载《历史解密:战友讲述邱少云被历史遗漏的细节》,邱少云的战友曾纪有回忆,邱少云牺牲的时候,“没有携带武器,只拿一把大钳子。他们埋伏在一片坡地里面,后面没有水沟。”为了解释邱少云身上的弹药为何没有爆炸,居然编出上战场只带钳子不带武器的谎言;没有水沟也很“阴险”,邱少云的英雄价值和意义将大打折扣,之前的宣传都是谎言。媒体不得不请出邱少云的另一个战友郭安民来“澄清真相”:邱少云带了武器,身后有水沟。郭安民说:“无论是被子弹击中,还是被烧,只要稍动一下,或者滚几圈,就有可能被敌人发现,暴露了目标,其他潜伏的战士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就会失败。所以任何情况都必须坚决服从命令,不能暴露目标。”那么,问题又来了: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身上的弹药为何没爆炸?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王成金解释:“战友们搬动烈士遗体时发现,子弹手榴弹是被遗体死死压在泥草地上,而当时大火烧到烈士身体两侧就没能再烧下去了,所以弹药也就没有爆炸。”趴在地上,在火势凶猛之前将严密绑扎好的子弹手榴弹压在地上、转移压满子弹的冲锋枪,势必需要动作,而且是不小的动作,“只要稍动一下,或者滚几圈,就有可能被敌人发现,暴露目标”的谎言不攻自破。从有无水沟到有无弹药,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弥补,谎言越多,破绽也就越多。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马特洛索夫是苏联宣传机器全力打造的堵机枪眼的战斗英雄,根据同样也参加过卫国战争、上过前线的作家维亚切斯拉夫.孔德拉季耶夫的调查,马特拉索夫并未堵过枪眼:当天的战斗中,马特拉索夫爬上碉堡,用步枪从碉堡上方的通气孔向碉堡里射击。碉堡里的德军立刻还击,马特拉索夫当即被打死,尸体从碉堡上滑落下去,落到了碉堡的射击孔前面。这一调查结论,符合马特洛索夫英雄事迹的最初版本——马特洛索夫的排长科罗廖夫中尉回忆:“他一步步向据点靠近,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营里的政工人员纳兹德拉切夫大尉最初的报告也只是说马特拉索夫“扑向了敌人的火力点,并且压制住了它,表现出了英雄主义精神”;到了旅政治部主任沃尔科夫上校那里就变成了:“在争夺切尔努什卡村的战斗中,1924年出生的共青团员马特拉索夫创造了英雄的战绩,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用这种方法保证了我们步兵部队能够顺利前进。”斯大林批示:“马特洛索夫的伟大事迹应该成为全红军将士勇敢与英雄主义的榜样。”马特洛索夫犹如精神原子弹,对中国、朝鲜、越南等国的共产党产生了非同一般的魔力,不出几个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共产党的军队。1947年苏联专门为马特洛索夫拍摄了电影《普通一兵》,成为中共建政后引进的第一部译制片。1952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黄继光“扑到敌人的工事上,并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敌人的枪眼。接着,他的战友们便发起了冲锋。这时敌人的火力点上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正在这个紧急的时候,黄继光伸出了一只手臂,把一颗手雷塞进敌人的火力点里”。用身体堵住枪眼之后再炸火力点,这不是人,是孙悟空!吹牛吹破了天,适得其反。质疑声中,新华社不得不对谎言进行加工,并予以说明:“十一月二十日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与实际战斗情节略有出入。”新华社重新编发“经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黄继光“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用最后的力气”炸掉火力点,之后“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有网友质疑:“刚刚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扔手雷,现在又像一支离弦的箭。美军的两挺机枪并排放着,并排放着的机枪必须半米以上的间距才可能射击。小个子黄继光的胸膛怎么可能同时抵住两挺机枪呢?”生的平凡,死的可悲刘胡兰生于1932年10月8日,1946年成为中共预备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配合中共武工队杀死不愿与之合作的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14岁的刘胡兰逮捕、处死。1947年毛泽东一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令刘胡兰在中国家喻户晓。2007年1月,北大教授阿忆发表博客文章《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刘胡兰并非被国民革命军铡死,而是他们用枪托击打几名老乡,强迫他们去铡刘胡兰。乡亲们出于恐惧,颤抖着,铡死了他们看着长大的小闺女。在宣传刘胡兰时,完全剥除了这个事实。”舆论一片哗然。新民网记者为核实究竟是国军还是乡亲铡死了刘胡兰,特意采访了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的张耀武书记。张书记回答:“刘胡兰为了保护乡亲们,主动走到铡刀下,在敌人拿枪威胁的逼迫下,乡亲们才用铡刀铡死了刘胡兰。”乡亲们铡死刘胡兰,是出于为石佩怀村长报仇的义愤还是在国军的胁迫之下,有待进一步了解。可以肯定的是,刘胡兰“生的平凡,死的可悲”。《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规定:“对未满十五岁的儿童不应征募其参加武装部队或集团,也不应准许其参加敌对行动”,中共1983年加入该议定书;1992年3月2日,中共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4月1日,“缔约国应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确保未满15岁的人不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儿童权利公约》正式对中国大陆生效。但中共依旧乐此不疲地翻拍严重违背《儿童权利公约》精神的红色经典:1950年电影《刘胡兰》,刘胡兰由28岁的胡宗温扮演;1996年翻拍《刘胡兰》,22岁的池华琼因扮演刘胡兰,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个人奖。刘胡兰明明是一个14岁的女童,两个电影版本呈现的却都是20多岁的大姑娘!为何潘冬子(《闪闪的红星》)等“红孩子”要用小演员,而新旧刘胡兰则不约而同地起用年龄大很多的成年演员?这绝不是什么巧合或误会:一个是虚构的艺术形象,一个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显然,中共强烈地意识到驱使儿童赴汤蹈火的罪恶,用成年演员或可减轻观众的不适,“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刘胡兰雕像因把一个女孩塑造成少妇引起舆论质疑,1986年雕像原作者王朝闻很生气:“这不是我的作品!这不是我的作品!”著名版画家力群评论:“我第一次看到刘胡兰之石像就非常生气,因大异王朝闻之原作了。王之原作在强调少女之英勇就义,而石像则强调女性之肉感,实大异其趣了。王之原作不显奶部,而石像却故意把奶刻得丰满肥大,有如少妇,既不合十五岁少女之身躯,更背叛原作主题,有污辱英雄之罪。”唉,你们哪里知道当局要以丰满的乳房在视觉上掩盖刘胡兰实际年龄的苦衷呢?“生的平凡,死的可悲”,何止是刘胡兰!有网友感叹:许多去韩国旅游的中国人,参观“韩战纪念馆”都是脸儿红红心儿跳跳,低头逃出来的。看看政治民主经济发达的韩国,再瞧瞧政治独裁专制经济贫穷落后的朝鲜,我们牺牲几十万中华好儿男换来一个什么样的流氓国家?他娘的当年我们疯了?大脑进水了?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雾霾与足球,哪个好抓?

中国雾霾严重,导致很多有钱的国人和在华工作居住的外国人想“移民”海外。中共日前派出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抓足球。有学者提出问题:雾霾还是足球好抓?显然是前者。前者可以在几年内见成效而后者则不得而知。上星期,中国成立中国足球改革领导小组,由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刘延东任组长。这是中共执政以来第二次委任一名政治局委员主抓单个体育项目。3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中国足球的近期、中期和长期三大战略目标。足球与雾霾可比否?那么,到底是雾霾还是足球好抓,哪个更容易立竿见影?中国学者李稻葵说,当然是前者。这位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五月初在新华网主办的思客(Thinker)论坛上发表文章说,雾霾应该比中国足球好抓,而且可能会在五年内就出现很大改善。李稻葵的理论是,要搞好足球就必须说服上亿家长让孩子少学习、多踢球,这会非常难。相比之下,雾霾的来源比较集中,所以可以很快解决。他说,“遇到考验政治体制国际声誉的大事,高层决策者的决心是有的,而且由于下手的对象比较集中,有关政策会很快出来,我相信5年之内就能看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大气得到明显改善。”但华盛顿智库世界观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中国项目经理、长期研究中国环境问题的马海兵反驳李稻葵这种把雾霾与足球相提并论的说法。 “我不太认为这两个东西具有可比性。首先他用‘抓足球’这个‘抓’字来讲,这一看就是很典型的中国官方思维,因为足球在世界各地不是靠抓才能抓起来的,”他对美国之音说,“这和环境不同。环境是公共问题,雾霾属于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是天然存在的,必须要求政府去介入、去管理,用更好的政策去推动。”有专家认为,足球由中央政府“抓”与不抓,并不直接影响全民身体健康和素质,而雾霾则直接对每个居民健康和安居乐业造成或带来多方面的负面效果。中国新闻学者、原北大新闻与传播教授焦国标认为,中国当然有能力“抓足球”,但与足球相比,雾霾更需要抓,而且中国需要抓的问题还很多。他对美国之音说:“需要抓的还有其它方面,比如国民的基本福利、教育、还有国民保障等等。”北京的空气好了,上海的空气差了北京的空气质量或许的确在改善。据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整理的数据,随着整治污染的各项措施收到效果,北京的雾霾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现大幅好转。绿色和平发表的报告说,今年前三个月,北京PM2.5悬浮颗粒物人程度同比下降13%。与北京临近的河北省的PM2.5浓度更是下降了31%。不过,在北京及周边地区PM2.5下降的同时,上海PM2.5指数却上升了13%。绿色和平东亚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张凯表示,中国沿海城市的PM2.5将逐渐好转,但这将被中西部城市PM2.5不断上升抵消,甚至超越。中国新闻学者、原北大新闻与传播教授焦国标表示,治理雾霾对习近平来说应该也是不难的。他说:“如果有些地方污染的程度还是很重的话,很可能是地方政府对这个问题抓得不够紧,也不像北京和周边地区这么关注空气的问题。地方政府是可以通过行政上的努力很快解决这个问题的。”绿色和平的张凯表示,北京、河北空气质量的改善的确是因为“政府控制空气污染的严格措施,以及大规模降低了当地的重工业污染。”他说,在没有类似措施的中西部地区,空气污染问题将持续恶化。这凸显治理空气污染绝非一朝一夕。“雾霾移民”划不来?去年7月,中国官方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China Daily)在错误地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后报道说,北京的空气质量有望在2030年达标。该报道引用的PM2.5平均浓度24小时内不超过每立方米35微克是世卫组织为污染极其严重国家设立的过渡标准。世卫组织所建议的是不超过25微克/立方米。李稻葵在他的文章开篇建议那些“雾霾移民”三思而行。所谓“雾霾移民”是指因无法忍受空气污染而选择移民到海外的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雾霾问题而移居海外目前不得而知,但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在刚刚发布的《2014年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中说,空气质量问题是在华欧盟企业留住人才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美国留学并工作六年的海归对美国之音表示,在北京工作两年后她现在打算再回到美国。她说:“并不是事业不顺利,也不是无法融入新的环境,而是一轮又一轮的雾霾。小孩常常无法到室外活动,每天只能关在屋子里。”新闻周刊(Newsweek)上海分社社长布鲁克·拉尔默(Brooke Larmer)最近在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上撰写了一篇题为“如何让你的小孩在雾霾下的中国健康成长”(How Do You Keep Your Kids Healthy in Smog-Choked China?)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当他全家2010年初次抵达北京时,大多数中国人对空气污染仍然持否认态度。当时,他的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好友坚称笼罩在城市上空的一片灰色是“雾”,就像旧金山一样。但现在,本地居民比外国人更加关注空气污染。拉尔默说,像很多人那样,我们也时常准备逃离中国,因为没有人知道严重的空气污染会给儿童的肺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影响。但中国前卫生部长陈竺在2013年底曾说过,空气污染造成中国每年有35万-50万人的生命提前结束。雾霾、足球同属系统性问题习近平自上任以来以其强硬作风“拍蝇打虎”让李稻葵等一批人士对中国政府能够集中力量解决任何难题抱有信心。但华盛顿智库世界观察研究所的马海兵认为,治理雾霾需要标本兼治,而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他说:“雾霾要治本,‘本’就是工业化要完成,你的能源消费是不是能够减少,或者说能源消费结构能不能得到重大改善。如果没有这些,那么雾霾的基础是一直存在的。你只能是说,这个城市控制的严一点,那个城市控制的松一点。但雾霾本身的问题有时候也不是说控制的严就一定能够得到治理,因为雾霾是可以移动的。”李稻葵想说的是像足球这样的系统性问题,政府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够很快得到效果。然而,治理空气污染将被证明也是个系统性问题。中国或许能够实现他所说的5年之内让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的空气得到明显改善,但很有可能是这些地区的雾霾被赶到了河南、湖北、四川这样的内陆省份。

阅读更多

三剑客|羽戈:骂杀孙中山

顺潮流而动,尺寸之功,可成伟人;逆潮流而行,王霸雄图,尽归尘土。 孙中山在台湾的落寞,如胡适在台湾的落寞,正是他们的成功所在。 羽戈(不自由撰稿人、退步青年) 吾国有句老话:捧得越高,摔得越疼。此言关键,首在一个“捧”字。 知人论世,持平是第一要义。褒贬过当,不是昧于事实,就是昧于良心。捧与骂一样,最终都可杀人,故有“捧杀”和“骂杀”之说。...

阅读更多

政见|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终结、政治秩序与中国

【政见系列访谈之十八】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终结、政治秩序与中国 【精彩观点集锦】 精彩观点集锦 ◆ 人性有趋向朋友与家人的自然倾向,但一个现代的政治体制必须是不带有个人色彩的——应该基于一个人的优点、技能和(专业)背景选贤举能,而不能仅仅出于亲属关系或利益交换而聘用不称职的人选。 ◆ 人们的教育水平改变之时,其期望和要求也相应改变。特别是随着中产阶层的兴起,人们对政治参与的要求几乎总是会提高,我认为这是一种普世的情况,不随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