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闻

BBC | 北伦敦爆发严重骚乱 汽车被焚

一辆双层公共汽车和一家商店被人放火。 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区爆发严重警民冲突,示威者向警察投掷汽油弹;至少三辆警察巡逻车、一辆双层公共汽车和一座楼房被放火。 骚乱在星期六(8月6日)晚间爆发,至星期天(7日)凌晨仍在持续。一些商店被砸,有人趁机抢掠。 冲突开始前,数百人在该区警察派出所外集会,抗议29岁男子马克·达根星期四(4日)遭警察开枪打死,要求“伸张正义”。 BBC记者安多从现场发回报道说,防暴警察与示威者陷入对峙局面,赶来扑救火灾的消防员也遭到袭击。 一辆BBC的电视新闻采访车也遭打砸,车上卫星转播设备遭破坏,无法继续进行连线。采访队紧急撤离现场,但无人受伤。 警方指挥官向BBC强调有足够警力恢复秩序,代表该区的下议员呼吁民众冷静,并强调研前的暴力行为不代表大多数的托特纳姆区居民。 英国独立警方投诉委员会(IPCC)目前已就马克·达根遭击毙一案展开调查。死者遗下了四名孩子。 事发当天,一名警员据称在拦查达根所乘坐的出租车时被枪击,警员继而开枪。IPCC发言人表示,这个说法尚未得到确认。 该名警员据称受伤送院,但随后已经出院。 伦敦都会警察厅称,他们在现场发现一把手枪,并在警员的无线电对讲机上发现一枚弹头。 IPCC总监蕾切尔·赛尔方汀表示,她明白枪击事件对达根的遗属们造成很大困扰,她已经与死者家属和社区领袖取得联系,并将尽快安排会面。 伦敦市长约翰逊的发言人说,暴力和破坏行为无助于IPCC的调查,促请滋事者遵守法纪。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陈鸣鸾:行善的人

陈鸣鸾:行善的人 (2011-08-07)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台湾人、R·O·Cer [总统选举] 民选总统有显著权力和影响力 [国庆2011] 15人团队为国庆设计700套服装造型 [人物面对面] 李廉凤 斜风细雨不须归 ● 陈鸣鸾 五湖四海 许多年前,读过一篇由慈善家写的文章,大意是为善者只要将钱拿出来做善举即可,无需费心思去确保取获善款的人是否真实需要帮助,原因是如要一一确定,可是件很耗人力的事。这种对待慈善的态度,在上个世纪是很普遍的。大慈善家如有自己设立的基金会,也只是定下一些准则,再委托 能人代为管理,多半以捐助款项的形式来行善。像慈善家陈嘉庚那样,在经商期间或结束庞大的商业王国后,不遗余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实在是太少了。 21世纪造就了三类慈善家。一类是将身家转化成基金会,选定一个慈善项目,并亲自规划和监督,确保其持久性以便达到善举目标。这当中以微软的创办人比尔·盖茨和太太设立的为解决全球卫生保健、教育、和弱势儿童问题的基金会最为人知。他们对慈善的涉入已不是提供金钱而已,而是全心投入,在过程中他们也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或专门知识的专家。 另一类则是人称社会企业家的,在自己经营的企业里,包含了慈善的成分,在讲求利润的同时也带动客户做慈善,并为需要帮助的 人制造机会,让他们自力更生,从而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这种社会企业的概念和运作已在年青一代中引起很大的关注和认可。我们的一些理工学院也有提供这方面的课程训练,近年来出国参与国外社会企业或自己创办社会企业的年青人也大有人在。 再一类是在个人事业有成和达到高峰时,离开个人的专业领域,成立慈善机构,专注改变某一种社会问题。当中“阅读空间” (Room To Read) 的创始人约翰·伍德 (John Wood) 就是在2000年离开微软,通过发动全球性的捐款和其他物资上的支援,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提供教育,因为有了教育,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才可以提升自己和社区,国家以及下一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才会有所改进。在新加坡,公益团体“一个梦想”的创办人王进利先生在接受早报访问时说:如果我花40年帮50家公司提升,影响也不过如此;但如果我用同样多的时间帮忙提升社会,所帮助的人以及对这些人的影响更加深远。这类想法的人正在世界各个角落涌现。 以上三类人的共同特点是有改变人类命运的梦想、热诚和使命感,而创办人都具有才智、管理和经营能力,以及人脉的优势,并将其运用到慈善工作中。 这类善行往往是先从看到一件很小的事而引发一个深层的觉悟而开始的。最初的构想和心愿是简单的,慢慢地就趋于复杂了。在菲律宾的社区重建基金会 (Gawad Kalinga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简称GK)对改造贫民窟贡献很大。对放弃高薪创办GK的梅洛托(Antonio Palermo Meloto)而言,从事慈善已非当年他设想的提供金钱办活动让街头少年有个去处而已,他逐渐意识到没有改变这些少年生活的环境,没有一个有希望和尊严的家园,没有收入和能力去维持和维护这个家园,一切的努力将会使人丧气。于是GK要参与和涉及各个层面的事情就多和杂了。GK除了让房子建得好一些,要教导居民重视环境的美观和整洁卫生;要他们学会“为彼此建房子”,发挥互助和关怀的精神;要提供技能训练,让居民有一技之长,能维持生活;带进其他的社会企业,为居民提供就业;为孩子办学,寄望教育让贫民的下一代走出贫困,脱离恶性的循环。 当梅洛托涉及深入时,必定也要触及许多问题的源头。因此有许多人拥护他竞选总统,但他表明没有这种意愿,只想集中精力将GK做好。或许智慧告诉他,一旦卷入政治,那可能是一种他不见得会掌握得好的游戏,说不定连他原来的慈善工作都要受影响。 记得读书时代,同学间也辩论过,尽管慈善机构或社团尽力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但那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通过政治途径才能彻底解决社会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有志之士投身政治,最后是否真能改变他们的社会,还是把自己搞到焦头烂额,是个见仁见智的事。但肯定的一点是投身慈善工作的,每一个付出,哪怕对象是很局部的、甚至只是社会的少数,都会看到一种真实的回报。约翰·伍德说:如果我们拿出一些东西,给予那些不幸的人,我们的内心会因为知道自己已经把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感到温暖。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洪艺菁:愿竹叶长青

洪艺菁:愿竹叶长青 (2011-08-07)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台湾人、R·O·Cer [总统选举] 民选总统有显著权力和影响力 [国庆2011] 15人团队为国庆设计700套服装造型 [人物面对面] 李廉凤 斜风细雨不须归 ● 洪艺菁 寸草心 说来惭愧,小时候除了绘本和漫画,我不太爱看其他华文书,尤其是文字密密麻麻的那种。但华校出身的父母却很喜欢看华文书,母亲经常带我们姐妹俩去图书馆借书,她自己也借了一堆华文书回来,还不时把内容念给我们听。 其中一本书至今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此书封面仅几片竹叶、设计简单、书名也很浅白,就连年纪小小的我也看得懂——《竹叶青》“Bamboo Green”。翻开一看,我更是乐了,里面原来一半是英文字。 母亲很喜欢这本书,不只一次向图书馆借阅。我初次阅读时,好像还在念小五小六或初中,似懂非懂,把它当作故事书来阅读。当时觉得,妈妈看的书,我居然也看得懂,感觉特别自豪。 刚开始,我都只读英文部分,后来偶尔一瞥中文篇章,发现词句优美,和平常看到的华文词句不太一样,有的句子还带点古人说话的味道(当时还不知道什么叫“文言文”),于是我被中文部分吸引过去了。由于中英内容相同,遇到看不懂的中文字,我就去看英文句子,如此反复对照,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了不少字词佳句,也接触到一些中国诗歌和古典艺术。 获悉《竹叶青》作者李廉凤女士过世,我心里既难过又遗憾。她是让我喜欢上华文的作家之一,但很可惜,一直无缘与她结识。即使在报馆文艺活动上看到她,我也如胆怯的小粉丝那般远远引颈而望,不敢上前与她打招呼,心想以后总会有机会。谁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却是瞻仰她的遗容。 据同事星华报道,李廉凤原本计划再出书,写一些开心事和在上海的童年玩具和食物,就连书名都想好了,叫《斜风细雨九十年》,现在却突然离去,这也是一遗憾。 最大的遗憾却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正需要多几个像李廉凤这样真正双语兼通、又有话直说的文人,更需要多几个能够用笔墨打动人心、勾起人们学习华文兴趣的优秀作家。 李廉凤几年前庆祝84岁生日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谈到本地华文水平,李廉凤认为从量来说,本地人讲华语的量是增加了,但质则差了。“我在1948年来新加坡的时候,没什么人讲华语,不会讲英语的人都讲方言。现在每个人都讲华语,但很多都说得不好。我常常听小孩和父母讲华语讲得一塌糊涂,比如水应该是烫,而不是烧,很多人讲华语都词不达意。”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赵倩玉:从爱国主义到民族主义

赵倩玉:从爱国主义到民族主义 (2011-08-07)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台湾人、R·O·Cer [总统选举] 民选总统有显著权力和影响力 [国庆2011] 15人团队为国庆设计700套服装造型 [人物面对面] 李廉凤 斜风细雨不须归 ● 赵倩玉 完壁归赵 一份由香港政治与经济咨询机构在2000年所进行的调查指出:“新加坡再次被外国商人誉为民族主义情绪甚少为商业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少数亚洲地区之一。……新加坡人确实存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可是这些情绪通常不会变为极端的民族主义。”这些话现在还成立吗? 对于上述的这两种“主义”,有人说前者理性,后者极端。前者以责任为驱动力,后者则以忠诚为界限;前者通过批判不足寻求进步,后者不顾国家缺点而一味赞扬,凸显其优越性。如果说得再笼统些,甚至可以说爱国主义是褒义,民族主义是贬义。 在这个移民国家中,本没有“民族”一说。老一代国人更多是忠于原属国,移民华人也存有落叶归根的念头。他们的“民族主义”是保留给原属国的。连前资政李光耀也曾多次说过“新加坡还不是一个民族”。国人的“爱国”是对法律上划出的区域存有感情,但却缺少民族主义那种自我意识与优越感。 无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国人的民族主义已今非昔比。而最大的因素,无论是之前媒体评论,或最近与一位在研究台湾民族主义课题的前同事探讨时,所得出的结论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外来移民以及外劳过多的现象,存在于这个城邦国家内。 这促成了“我们”与“他们”在语言、饮食、思维、习惯等各方面的对比,就如定义民族主义这一词汇的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一样,“我们”——也就是所谓的新加坡人,正在依照各种国人独有的共同体验与记忆来把自己与外来者区分开来。而这都是人的意识,与国籍、护照、宪法等实质证据关系甚微。 其中国民服役可说是定义“新加坡民族”最典型的例子。当新移民普杰立医生(Dr Janil Puthucheary)宣布竞选议员时,很多国人最不满意的是他没有服过兵役,虽按宪法来说,他加入公民时已35岁,过了需要服兵役的年龄,但仍无法平息很多国人的怒火。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男性又比女性的怒气大,甚至不难听到男生表示:“如果有一天新加坡受到攻击,他们难道会留守抗战吗?”这些新加坡男性亲身经历两年或两年半的艰辛,是共同体验的一种。反之,工人党议员陈硕茂获得部分国人的认同与好感也多少与他曾自愿服兵役有关。 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不仅停留在对新移民的冲击上,连土生土长的本国人也受到波及。最近网上质疑总统竞选人之一陈庆炎的儿子是否在服兵役时因其父而受到“照顾”,获得很多网民回响。民族主义中追求民主平等的齿轮也正在运转着。 说了这么多,民族主义并非一无是处。在新加坡现阶段的发展来说,是促进国民凝聚力中最重要的一环。新加坡社会既然以儒家治国为根本,与美国依靠个人主义所构建的忠诚不同,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以共同记忆为载体。因此民族主义的滋生也许正是这个移民岛国逐渐转向一个国人心目中“祖国”的契机。这是乐观的一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七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央视解说沉默了,直播这事不适合央视,不能完全把控局面”

【网络民议】中信建投实习生少爷的一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