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闻

法广 | 香港传真: 「九一一」事件令中国学界反思

美国原本认为中国是未来最大的挑战,而「九一一」后华盛顿冷却了有关对华政策的意识形态的辩论」,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阿什利.泰利斯认为,「这使得中国获得了与美国开展合作的低成本机遇,也使中国能够更巧妙地部署和推动改革时期的大战略」。 亚洲周刊认为,九一一事件对中国也有深入影响,那就是承认反恐时代的到来。截至零六年,中国已加入了十二项国际反恐公约。在国际反恐事务上,零一年十月中国应美方请求,及时封锁了阿富汗边界,对美国的反恐军事行动提供重要支持。接着,中美又建立了中长期反恐交流与合作机制、金融反恐工作组。零二年八月,美国正式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列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此后,在中国、美国和阿富汗、吉尔吉斯的努力下,「东突」组织被列入联合国安理会颁布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名单。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北京建立了办事处。在中国内部,也已形成系统和完整的反恐政策与工作机制,并多次开展多部门、多系统参与的反恐综合演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认为,中国的反恐政策立场,可以诠释为五个方面:「一、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二、打击恐怖主义要标本兼治;三、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挂钩;四、在反恐问题上不能搞双重标准;五、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反对单边主义行动。」 中国是否也要反思民族主义思潮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锋回忆起十年前的民众情绪,「怎么看九一一,说到底是中国人到底怎么来看待人性的问题,怎么理解人性的尊严和价值。」朱锋认为,九一一事件更让中国有机会反思自己:「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很多国家批评中国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自身发展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需要的不是狭隘、自大、甚至自以为是的民族主义,需要的是开放、学习、包容、并有合理价值和目标导向的民族主义。」

阅读更多

法广 | 台北一周: 维基解密」爆料震撼台湾政坛

维基解密这次公布的是美国在台协会(AIT)和华府往来的电文,里面记载,2007年11月29日,马英九与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会面。杨苏棣问马英九说,你说当选后愿意在「一中各表」基础上与对岸谈判,但中国国台办表明要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双方要如何达成一致的立场呢? 电文显示,马英九回答说,「一中各表」与「九二共识」其实相当接近,可作为两岸迅速展开谈判的良好基础。接着,当天陪同马英九出席的陆委会前主委苏起还告诉AIT政治组长说,马英九的公开谈话是刻意把「九二共识」及「一中各表」这二个名词混在一起,希望藉此模糊两者的差异,搭起两岸对话的桥梁。苏起还告诉对方,马英九和他都相信,北京急于展开两岸对话,也急于让台独问题消失,所以将会接受这种混淆。 上面这段AIT的电文到底是不是事情的真相呢?应该很接近,因为在两岸接受九二共识的初期,大陆方面确实不太情愿把「一中各表」四个字说出口,甚至还曾说是「各表一中」。但后来两岸慢慢认识到,既然是「各自表述」,就是对于一个中国的内涵,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把争议暂时搁下,两岸也就在这种认知下展开对话与谈判。所以AIT这份电文的内容应该非常接近事实,只是不免让人觉得,台湾的政治人物对美国人的谈话,也未免太露骨了! ●AIT的电文说马英九是把「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刻意混谈,对于这一点,台湾总统府有什么响应吗? 台湾的总统府过去一贯坚持不回应维基解密的内容,但可能这次爆料的内容比较敏感,所以台湾总统府发言人范姜泰基代表出来说明,发言人仍然坚持不回应维基解密,但是强调,马英九对九二共识的立场向来很清楚,支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就是支持宪法、支持中华民国、支持宪法对两岸关系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发言人也说,虽然大陆可能曾经对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有所疑虑,但从历史文献和事实证明,「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不但存在,而且也已经被两岸接受,构成两岸良性发展的善意基础。台湾的总统府就做了这样重点式的响应。 ●另外,这次维基解密在揭露的资料中,也提到台湾在2008年大选的时候,因为绿营攻击马英九总统的绿卡问题,导致蓝绿阵营都曾逼美国在台协会(AIT)表态,AIT的电文又是怎么说的? 这些电文显示,当时马英九的竞选阵营非常担心绿卡风波会影响选情,因此马英九在2008年2月22日曾亲自致函AIT,要求美国政府公开说明他「不是美国公民,也没有永久居留权」,当时的副总统候选人萧万长也敦促美国方面及早说明。杨苏棣响应萧万长时说,台湾的中央选举委员会向美国查询四位候选人是否拥有美国国籍,将由华府决定如何响应,可能回答是「不做评论」。萧万长当场抗议,强调美国政府如果「不做评论」,将给民进党继续诽谤马英九的空间。这些电文内容显示,当时的绿卡风波的确对国民党的总统选情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有关马英九的绿卡风波,在这次总统选举选战中,民进党似乎也曾再度提出质疑,到底马英九有没有绿卡? 2008年选总统时,马英九就说过,他早年留学美国,为了方便起见,确实曾经拥有绿卡,也就是美国的永久居留证,但因为后来长期没有使用绿卡进出美国,这张绿卡已经失效了。但这次维基解密爆料,让绿卡风波再度升高,这次马英九竞选办公室发言人出面解释说,从1990到2006年,AIT曾经发给马英九非移民签证四次,总效期长达21年,根据美国移民法实务,马英九的绿卡早就已经放弃失效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台籍的美国纽约州律师解释说,手上持有一张美国绿卡,并不能代表永久签证就是有效存在,它是否还有效,要看拥有绿卡的人是否还有在美国永久定居的意思。所以一位拥有美国绿卡的人,从美国出境一年以上才返回美国的话,多半会被移民单位严格盘查,绿卡甚至会被扣留,必须向移民单位证明自己确实有永久居留美国的意思,才能赎回绿卡。以马英九的情况来说,他已经好几十年没有住在美国,而且最近十几年前往美国也都用中华民国护照和非永久签证入境,他没有在美国永久定居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因此,这张绿卡的永签证就已经失去它有效的基础了。也就是说,如果今天马英九还拿着这张绿卡要入境美国,一定会被拒绝,绿卡也会被扣留。不过民进党可不这么认为,最近一再开记者会强调,马英九的绿卡仍然有效,看起来,绿卡问题仍然会是台湾2012年总统选举的热门话题。

阅读更多

法广 | 欧亚论坛: 沈昭良的庶民软色情

星期一的下午,巴黎塞纳河边,Quai Branly 布兰利美术馆门前, 台湾摄影家沈昭良作品在法国Photoquai 第3届河岸摄影双年展展出 。 他的作品 Stage 与来自日本,哥伦比亚,印度等的摄影家的作品一起展出。这次展览由好几位策展人合作挑选作品,展示的方式很统一,在百米长的影像走廊里,每位摄影家的作品在几个墙面上有序地呈现。但展示的内容却百花齐放,有的在炫耀摄影的技术,有的在把玩观念,还有的作品则强调纪实人文。 沈昭良的作品就属于纪实人文。在拼图式 ( Patchwork ) 的陈列中,我们注意到,摄影家用大尺寸彩色画面呈现艳俗的移动舞台,用小尺寸的黑白画面来讲述舞台上下的人物。 画面展现的是一种台湾的露天 Cabaret。穿得很少很露的女艺人为一大片男性观众演出,画面中也有观众跑到台上,把裤子脱到鞋跟,暴露着内裤,台上台下热烈呼应的特写。沈昭良观察和记录到的场景是他所追踪的台湾庶民生活里生动,喧闹和刺激的一面。 摄影师把火热的叙事内容压抑到画报性的尺寸里;而把大花舞台作为符号,技术地,突出地展示。他等着观众对彩色舞台和黑白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作者为图像组合理性加密的心机恍然大悟。 远远望去,沈昭良的作品的视觉效果平淡,但走进看,他把视觉的对比衬托,人文记录的文献性,题材的完整性都照顾到了。 在手段上,他,或是策展人,没有利用塞纳河边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展出环境所提供的更大幅度夸张的可能性,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让作品驾驭这个特定空间,没有能够在远距离和近距离都造成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在开幕式现场,法国文化部长密特朗指着庶民题材和内裤画面对驻法国台北代表吕庆龙说,您过的一定不是这种生活吧。 而沈昭良则拿出一枚青天白日旗的徽章为吕庆龙佩戴在胸前。他说,他为能在法国展览感到光荣。 对我来说,开幕式上的这一幕也是一种展示。在对台湾当代时的社会人文景观的记录和整理的同时,摄影家坚持要给台湾的官员戴中华民国徽章,这显然,他要为他所记录的,所呈现的,和从他那里来的人都加上地域的标签。 在没有录音的时候沈昭良说,这次展览,其中的一个策展的想法是让西方美术馆对摄影的主流定义和价值观之外的作品能够得到呈现。后来我问他,那他所呈现的内容和他的表达方式在台湾当地是不是主流,他没有正面回答。 沈昭良过去在台湾的自由时报担任摄影记者的工作。几年前离开这家知名媒体,陆续在画廊展售,在书局出版作品,同时还在几所大学授课。 我想,对全球化进程中有可能消失的台湾庶民软色情文化的人类学记录,无论用哪种形式,新闻写实也好,画廊艺术品也好,图书也好,都是一个有特点的社会在变迁中对自身的时代性,地域性,人文性痕迹的刻意保存,如果有收藏家,有读者,有观众,就说明部分台湾人对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找到了集体的兴趣和共鸣, 这种珍惜也许显示他们对未来心里并没有底 。 在国际平台,通过庶民软色情来展示台湾,用中华民国旗帜徽章来突出地域性,这本身就是台湾人群里的一种有特点的声音,一种力争引人注目的情绪,无论它是否主流。 沈昭良访谈 15/09/2011 作者: 安东尼 驻法国台北代表吕庆龙访谈 15/09/2011 作者: 安东尼

阅读更多

法广 | 台北一周: 蔡英文以「台湾共识」挑战「九二共识」

●民进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蔡英文,最近在华府访问的时候,再度否定「九二共识」,并提出建立「台湾共识」的新主张,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蔡英文这番谈话主要是延续她「九二共识不存在」的主张。她在华府智库「美国企业研究院」专题演讲的时候说,九二共识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协议,不代表全体台湾人可以共同接受;还说九二共识是虚构捏造的,无法成为两岸长远及广泛关系的坚实基础。所以台湾内部应该透过政治的方式先建立「台湾共识」,达成共识后,可以考虑以类似美国「台湾关系法」的方式,把这项政治共识变成国内法,为两岸关系提供比较稳定的基础。简单说就是,国民党说有九二共识,民进党说没有,台湾内部应该要先就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关系谈出一个共识,然后把它立法,做为和大陆往来的基础。 ●这样看起来,蔡英文所谓「台湾共识」应该是指台湾内部对两岸关系的共识。在台湾内部建立这样的共识,并加以立法,台湾各界有什么看法?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赵春山认为,如果按照蔡英文的逻辑,要先建立台湾共识,再跟大陆谈判未来双边关系,以台湾的现况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有大陆政策了,两岸关系就等于停摆。因为目前台湾朝野之间,要就两岸双边关系的发展达成共识很困难,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各自提出自己的大陆政策,让人民选择,执政后再制定两岸政策,甚至立法。而民进党既然反对九二共识,就应该提出自己与大陆发展关系的办法来。马英九竞选办公室执行长金溥聪的说法很能反映国民党的立场,他说,台湾对「九二共识」的认知是,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主张「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也就是坚持中华民国主权,这早就是立宪层次的「台湾共识」,他说,蔡英文如果连宪法都不尊重,还谈什么立法。 ●台湾的媒体如何看待蔡文提出的把「台湾共识」立法这件事? 台湾媒体分析指出,先建立「台湾共识」的主张冠冕堂皇,没有人可以反驳,但目前台湾内部对两岸关系的定位还是严重分歧,要在这方面凝聚所谓「台湾共识」,就算不是不可能,也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成。还有,蓝绿阵营对两岸关系的意见之所以分歧,背后最主要的关键因素就是统独思维,要把台湾共识立法,是不是意味将以法律来确定统独的走向?台湾媒体分析认为,这样做的话,势必先在台湾内部引爆法理台独的纷争,可能反而治丝益棼。华府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葛来仪对蔡英文提出「台湾共识」也认为合理,但她也怀疑,要用什么方式达成台湾共识?如果透过公民投票,将会制造问题;如果蔡英文最后说,台湾内部对两岸关系的立场歧见太深,无法达成共识,就不跟对岸协商,也会是问题。 ●葛来仪最近还爆内幕说,虽然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但如果民进党上台,大陆打算采取弹性的方式来处理,真有这回事吗? 这的确是很受瞩目的一消息,葛来仪告诉许多媒体,说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七月访问美国时透露,如果民进党上台后仍然否认九二共识,大陆愿意重新讨论两岸双方新的「理解」。针对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杨毅特别澄清说,这些报导不实,因为王毅没讲过这样的话。他还说,大陆的立场非常清楚,「九二共识」是两岸协商谈判的基础和前提。另外,国台办主任王毅最近在南京还说过这么一段话,或许也可以说明大陆的基本立场,他说,大陆对民进党的门是敞开的,但如果不认同反台独、承认「九二共识」基本理念,民进党或蔡英文自己可能也不愿与大陆交往。他还形容说,两岸以「九二共识」基础恢复商谈并签署十五项协议,就像盖了十五层楼大厦,如果只想买好顶楼,却把下面的基础拆掉炸掉,这说不通。可以预见,「九二共识」和「台湾共识」势必成为台湾这次总统选举的重要话题,未来冲击的面向,不只在台湾岛内,大陆和美国恐怕也无法置身事外!

阅读更多

法广 | 当今世界: 阳光下的自由言说——新锐时政杂志《阳光时务》

当下的中国大陆媒体,正面临一种相互纠缠的发展格局: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依托、微博和ipad为代表的新媒体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对传统媒体的监控依然严密,而对新媒体的控制已经初见端倪,但明显力不从心。于是,言论管制和新媒体,便上演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循环游戏。 在这种背景下,创刊于8月25日、迄今仅仅出版了两期的《阳光时务》,就像从东南沿海刮来的潮湿海风,成为时政杂志的另类新锐。 就“第一眼”的形式而言,和大部分平面纸媒转战到ipad平台不同,《阳光时务》堪称是血统纯正的新型杂志。它从创刊号即扎根在数字化平台上:首先在ipad平台上线,随后衍发出Android和Zinio版本,并最终在网络上出现了简化的pdf版本。 但是,pdf版本的读者注定会丧失很多阅读的乐趣,因为它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版本,不仅仅是平面阅读,还嵌入了幻灯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甚至在创刊号中还有交互式问卷调查,其界面之华丽,也把杂志在ipad时代可能的生存形式展示得淋漓尽致。当然,华丽的代价是体量的庞大,和其他媒体的ipad版本相比,《阳光时务》单期容量超过300M,这无疑会对它的下载和传播造成一定困扰。 和形式相比,真正赋予《阳光时务》新锐风格的,是它纸面后的大脑。这份杂志的主编,是数月前曾置身于大陆媒体热议焦点的长平。当时担任南都传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的长平,因为长期以来的犀利时评而招惹物议,最终被迫出走香港,加盟阳光卫视媒体。然而,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因为有这种变故,最终催生了另类而新锐的《阳光时务》。 名为“阳光”,固然是因为杂志属于阳光卫视媒体集团旗下。但是另一方面,杂志的风格也一如阳光般的公开、透明和温暖。从创刊号《革命与反革命》到第二期《洗脑与反洗脑》,《阳光时务》一反普通大陆媒体为规避审查而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腔调,直截了当地谈论那些被列入敏感词禁区的公共话题:六四、刘晓波、《零八宪章》、独立参选、新闻管制、意识形态洗脑等等。正如长平所言,“天下从来没有因为言论自由而大乱;恰恰相反,由于专制统治压制言论,人民敢怒不敢言,怨愤日积月累,最终会导致天下大乱”。 但是,和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愤懑和戾气相比,《阳光时务》在大胆言说之余,也保持了审慎和节制。言说的终极目的,不是敏感词本身,而是展示一种正常的、坦然的、知性的生活逻辑。它关注革命与洗脑的宏大问题,同时也关注杀人小贩夏俊峰的儿子的稚嫩画作,关注汕头街头即将消失的三轮车夫,甚至还有一些风花雪月的情调(黄耀明的《下流社会》与邵夷贝的《正确死亡指南》)。当然,这些风花雪月的情调,仍然有深入人心的力量。甚至对于立场截然不同的《环球时报》,《阳光时务》在指出其“洗脑”工具本质的同时,也没有流于情绪化的嘲笑,而是体察到其中英文版本的人格分裂,以及“以立场换信息”的不得已之处(作者沈步摇)。 这种独特的底蕴,无疑来自于杂志所处的香港——这块土地既和大陆水乳交融、又能保持基本言论自由;既有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多元化的世界眼光。和暮气沉沉的党报党刊、半壁江山的都市报相比,《阳光时务》发挥香港作为华人世界两岸三地的交汇点角色,连续两期邀请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的年轻人,围绕相同的话题(社会运动、公民教育)展开思想碰撞,或者邀请三地知识分子针对共同的重大社会问题(如高铁建设)把脉问诊,从中展示一种通过交流与对话展示差异、求得共识的可能。 尽管问世以来叫好声一片,但《阳光时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杂志的先驱者。在它之前,另一份更加大胆的独立杂志《牛壹周》,在尚未完全被大众认识之前,就已经黯然谢幕。这份小众杂志从2010年7月创刊,到次年3月告别,维持了短短16期,合计35252人次下载。它承续了“牛博国际”桀骜不驯的风格,言论大胆出位,终于使得作为平台服务商的苹果公司承受不住“有关部门”的压力,将其从App商店中强制下架,从而直接导致杂志的夭折。如今的《阳光时务》比《牛壹周》投入更大、调动资源更多(《牛壹周》是单纯的牛博网文章选编,而缺乏原创性内容),却建立在和《牛壹周》相类似的脆弱基础上,如何规避未来的风险,恐怕是编辑运营团队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阳光时务》创刊号微访谈“新媒体的100种可能”中,新媒体研究学者胡泳干脆利索地提出:媒体有两种出路,一种是做真正独特的内容;另一种是做资讯聚合者。“其余所有大路货的提供者,都去准备棺材吧。”《阳光时务》何去何从?大概不会是第二种。而“真正独特的内容”如何提供?主编长平的思路之一是,打破新媒体-旧媒体、内地媒体-境外媒体、体制内-体制外、甚至政治和文艺的界限。从前两期看,《阳光时务》试图超越时下大陆媒体正努力达至的“新闻专业主义”,而将焦点放在立场清晰、视角独到的分析评论上,以直面敏感选题的精英立场,辅之以关注底层草根的悲悯情怀,走出一条上下贯通的道路。毕竟,当新媒体的安全得到保障、华丽外衣逐渐褪色时,“内容为王”仍然是媒体存续的不二法门。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