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闻

[来来往往] 张欣:巴哈伊改变了我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稿(阅读本文的英文版请点击 这里 ) 袁莉 在位于北京CBD雅致的白色基调办公室里,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对我说:“如果你认识6年前的我,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极讨厌的女人。”她说那时的自己“很骄傲,很不可一世,态度不好”。 张欣谈宗教和微博 张欣说巴哈伊教改变了她。而且,她也希望信仰的力量能够帮助中国社会在经济发展后实现道德上的进步。她觉得微博有助于改变公众对开发商的看法,因为微博不会让人总带着面具,她说。 45岁的张欣是中国最成功的商界女性之一,但她正在为自己塑造一个与过去很不同的形象:一个超越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谦卑、宽容,并热衷于慈善与教育的巴哈伊信徒。她说:“巴哈伊改变了我。” 这个形象与很多中国人知道的张欣有所不同。她从赤贫到巨富的成功故事为很多人所熟知:14岁,她随母亲从北京移居香港后,在流水线上做了五年工人。为了脱离乏味贫穷的生活,她1985年到英国求学,最终获得了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在高盛和旅行者两家投行做了三四年后,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在中国偏远的西部省份甘肃农村长大的潘石屹。他们共同创立的SOHO中国2007年在香港上市,共募资超过19亿美元。 这些年来,他们办盛大豪华的晚会,穿顶级名牌,与名流交往,被称为中国商界的明星夫妇档。 相关报导 新浪曹国伟:高调公司里的低调CEO 任志强:闯入瓷器店的公牛 洪晃:中国设计师的教母 洪晃访谈实录:过程vs.结果 当媒体被“公关” 唐骏“学历门”上的反光镜 然而,去年她在新浪微博上写道:“我们太相信物质的丰富能带来教育的提升,最终带来文明的进步,但是中国的发展打破了我们的幻想。”她希望宗教,尤其是巴哈伊,能帮助中国克服物质发展飞速而精神发展滞后的脱节状态。 巴哈伊是于19世纪创建于波斯的一个新宗教,全球有600多万信徒。主要教义是相信人类一家,即无论种族、阶级、信仰或民族,人类通过完善自身可以孕育出一个普世文明。 当然,听张欣感叹追求物质所带来的种种后果会让人感觉有些奇怪。毕竟,这个国家很少有女人比她更充分地享受了中国梦所带来的好处。可以说,她和潘石屹的财富,也是建立在向中国憧憬富裕生活的中产阶级推销那个梦的基础上的。 关于“来来往往” “来来往往”专栏尝试用西方人熟悉的语言与语境写中国商业文化。专栏每两周在《华尔街日报》报纸及网络版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发表。专栏作者袁莉2004年在纽约加入《华尔街日报》,先后担任记者和专栏作者。她2008年回到北京担任《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并曾在新华社担任编辑以及驻泰国和阿富汗记者。欢迎读者发送邮件至 li.yuan@wsj.com 或在评论栏中发表评论和建议,也可以在 新浪微博 上追踪她。 而且,开发商在中国的名声并不好。在一些公众看来,他们是贪婪、暴利的同义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在回答网民关于房价的问题时,甚至直接点了开发商的名。他说:“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我不得不问张欣,为什么公众要听她,一个开发商,谈宗教、谈向善?有没有人说过她伪善?她如何面对这种怀疑呢? 张欣说,很多人包括她自己对很多事物都有偏见,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比如不认识我的人都会觉得,开发商嘛,肯定腐败,肯定是大坏蛋。(就好像)很多中国人没有去过日本,就觉得日本人都是坏的。这些都是偏见。一旦了解了,偏见就会消失的。” 但是,我又问,讲求道德和追求利润之间有没有矛盾呢?尤其是在中国现在的商业环境下,如果SOHO中国真要那么讲求道德,会不会让他们处于竞争劣势? Bloomberg 当然,张欣绝不是中国商界唯一一个希望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人。事实上,现在中国互联网和饭桌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中国社会是如何丧失道德底线的,以及应如何重塑价值观? 张欣说不会。她说,如果你比别人更诚实,你的生意肯定就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因为人家会更信赖你,更想跟你做。她说,人才也更愿意在诚实的公司工作。 当然,张欣绝不是中国商界唯一一个希望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人。而且,她寻找信仰的过程在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相对富裕的阶层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2009年时就曾说过, 中国社会对信仰应该有更多宽容,更多了解 。 他说:“中国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如果还是GDP挂帅,讲经济发展,一直持续下去,那会是很危险的。不断反思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对我们的民族非常重要。” 事实上,现在中国互联网和饭桌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中国社会是如何丧失道德底线的,以及应如何重塑价值观? 其中一个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共产党把中国人都变成了无神论者,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打破了传统儒家伦理规范,过去30年不计后果地追求物质的富裕使中国人彻底摆脱了敬畏、尊重和恐惧等道德情感的约束。 一些人认为,道德的沦丧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如腐败、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甚至夫妻之间不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他们的焦虑也更多了。 一些人转向宗教寻求答案与慰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宗教蓝皮书》,中国现有2300多万基督教徒,其中73%是1993年以后入教的。当然,信教人数增长快也部分是因为政府相对放松了对宗教的管制。 张欣是在2005年口依巴哈伊教的。当时,她的家庭生活遭遇了危机。她发现,她花了很多时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成果和成就,无论是金钱、事业还是人际关系,其实并不完美,也不会永存。而祈祷能让她冷静下来,忘掉焦虑和痛苦。 她说,潘石屹和她几乎同时口依了巴哈伊教。现在,他们不时会在微博上引用祈祷文或写下祈祷心得。她说,他们的粉丝很喜欢转发这些话。 这对夫妇这么公开宣扬自己宗教信仰是够大胆的,因为宗教在中国依然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张欣说,巴哈伊是不反对政府的,也不参与政治,因为它不相信政治手段可以“改变人心”。她还说,中国政府对宗教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 事实上,张欣并不认为类似埃及革命这样的手段是改变社会的有效方式。她认为,无论是独裁还是民主的政治体制,如果民众的道德水平依然停留在原来,制度的改变其实没有用。 她说:“真正社会的改变,真正人类的改变要靠每一个人心的改变。每个人的心都变得更好,这个社会就改变了,在什么样的体制下都会改变,而且这个制度自然就会改变了。” 当然,在她看来,要达到这种改变只能是通过信仰,通过巴哈伊。这也是为什么SOHO中国基金会的慈善工作主要是资助潘石屹家乡天水地区的小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培养诸如整洁、礼貌等基本操守。张欣说,她不能在学校里教宗教,但她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传递宗教精神。 我问张欣,她和潘石屹以前炫目的生活方式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他们现在对于信仰的追求会对年轻人有同样的影响力吗? 她说:“我觉得是。那时候我们要搞party,搞最好的party,我们现在不太追求这些东西了……人生走到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中国社会现在需要精神的指引,而我们恰好在这个时候很荣幸地得到了这么美好的一件事情。我们要与每个人分享。” 我忍不住又问:“可是你们是开发商,而在中国……” 张欣笑吟吟地点头:“是很有意思。由我们来做这个工作,这太有讽刺意味了。”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阅读更多

[汇市分析] 纽约汇市美元兑欧元走高 受欧元区主权债务担忧影响

纽 约汇市周一,美元兑欧元小幅反弹,因围绕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重燃,促使投资者撤出欧元。 电子交易系统显示,周一尾盘欧元兑美元报1.3969美元,上周五尾盘报1.3986美元。美元兑日圆报82.24日圆,上周五尾盘报82.32日圆;欧元兑日圆报114.88日圆,上周五尾盘报115.10日圆。英镑兑美元报1.6197美元,上周五尾盘报1.6277美元;美元兑瑞士法郎报0.9265瑞士法郎,上周五尾盘报0.9244瑞士法郎。 ICE美元指数位于76.482附近,上周五尾盘约报76.400。 一些市场人士称,有关中东和北非地缘政治骚乱呈蔓延态势的担忧加剧,这导致避险情绪再度升温,进而推动美国股市下挫,并使美元在避险买盘推动下获得小幅提振。 原油期货走高,因利比亚国内发生激烈交火,市场担心这将对利比亚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而沙特阿拉伯反对派计划在本周晚些时候举行抗议,这促使投资者规避高风险资产。 与此同时,希腊主权债务评级遭下调的消息再度引发市场对欧元区政府债券的担忧,进而对美元构成提振。欧元区外围成员国的主权债务信用违约掉期也面临压力。 尽管美元兑欧元、日圆和瑞士法郎在近几周来均走软,美元未能捍卫其作为避险货币的地位,但分析师称股市下挫却吸引投资者重新增持美元。受油价上涨影响,道琼斯指数下跌逾0.6%。 此外,围绕中东局势的担忧仅对避险货币日圆构成温和提振,日圆兑美元和欧元小幅上扬。 欧元兑美元逆转此前涨势。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上周暗示,欧洲央行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加息;这一表态促使市场预计,欧洲央行加息步伐将快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的货币政策从紧进度,进而推动欧元在近期一度上扬。 然而,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周一下调了希腊债务评级,这推动希腊债券信用违约掉期费率攀升至纪录高位。 穆迪称,希腊在未来五年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为20%。 不过分析师称,相比债务担忧问题,欧元区利差扩大前景仍将是市场首先关注的焦点,投资者将静待欧元兑美元能否大举突破1.40美元。 英镑兑美元和欧元下挫,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将于本周晚些时候召开利率政策会议。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阅读更多

[养生主] 发烧?忍一忍就好了

孩 子体温升高的时候,忧心如焚的父母往往会即刻采取行动,一边拿出冷毛巾和镇痛药,一边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叫医生,甚至还可能会把孩子送到急诊室去。 现在,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告诉各位家长,体温计上的数位也只是一个数位而已――与此同时,孩子发烧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让他们感觉舒适,这件事情远比把他们的体温精准地控制在98.6华氏度(37摄氏度)来得重要。 Getty Images 报告指出,在儿科医生接诊的患儿之中,三分之一的主要症状都是发烧。 2月28日,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儿童发烧的报告。报告作者之一、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School of Medicine)儿科危重病医学教授贾尼斯•苏利文(Janice E. Sullivan)说,跟升高的体温相比,其他症状为我们提供的信息要多得多。 这份报告意在平复人们对发烧的畏惧,也就是报告中所说的“发烧恐惧症”。报告同时指出,没有证据表明,退烧可以加快孩子康复的速度,也没有证据表明,任由孩子发烧会像一些医务人员担心的那样,造成晕厥、脑损伤乃至死亡的恶果。 几十年以来,许多儿科医生一直都在向家长们传达类似的讯息,家长们却始终听不进去。人们普遍都搞不清楚,儿童或成人发烧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时候治疗才合适,甚至搞不清楚,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发烧”(是体温100华氏度吗?还是100.4度呢?)。除此之外,在孩子太小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许多家长都会依靠体温计来判断孩子的病情。还有些人认为,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来说,体温计可以提供一个无法造假的客观标准,你可以据此判断,是该让孩子赶紧去上学,还是让他们回到床上去。 报告指出,在儿科医生接诊的患儿之中,三分之一的主要症状都是发烧。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发烧的许多认识却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更多是文化、传统和家长之间闲聊的产物。一些广告当中充斥着家长们对着体温计抓狂的镜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认识上的混乱状况。 刚刚当选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amily Physicians)主席的葛 •斯特里姆(Glen Stream)说,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按正确的方法救治孩子。可是,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救治孩子,实际上却可能只是在安慰自己。 专家们强调,发烧并不是一种病,仅仅是人体的一种反应而已,起源则可能是人体对病菌感染的一种进化适应。将人体那个调节体温的装置(也就是大脑当中的视丘下部腺体)调高几度,就可以起到降低病菌繁衍速度、增加白血球的作用。 报告指出,一些证据表明,不采取退烧措施的话,病情反倒可能更快缓解。另一方面,升高的体温又会影响孩子的睡眠、食欲和其他活动,造成不适的感觉。 苏利文医生说,如果孩子显得不舒服,你就应该用扑热息痛或是布洛芬来减轻他们的不适感。不过,她同时指出,单纯的发烧并不需要治疗。发烧本身并不能反映孩子的病情,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美国儿科学会的这份报告以儿科医生为对象,并不是供家长们阅读的东西,其中也没有具体列明减轻患儿不适感的其他方法。不过,苏利文医生说,一旦孩子出现皮疹、躁动不安或是情绪异常的情况,家长就应该多加小心。 报告作者之一、阿肯色儿童医院(Arkansas Children's Hospital)儿科急诊医生亨利•法勒(Henry Farrar)说,一旦孩子的举止发生显著变化,你就应该向医生咨询。报告还强调了休息和适当摄入液体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退烧药只要能减轻患儿的不适感就好,具体选择则可以是扑热息痛,也可以是布洛芬,这两种药的安全系数和药效差别不大。不过,跟有些医生的建议不同,报告反对同时或交替使用这两种药物,为的是避免误用的风险。 报告还着重强调,用药的时候应该仔细阅读药品包装上的标签,以便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选择正确的剂量。按照报告的说法,给孩子服药的时候,多达半数的美国家长都有搞错剂量的情况。 报告认为,如果孩子正在睡觉,家长就不应该把他们叫起来吃药。与此同时,一项研究显示,85%的美国家长都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举动。 有些情形之下,单纯的发烧也是件让人担心的事情。如果不到三个月大的婴儿烧到了100.4华氏度(38摄氏度)以上,家长就应该立刻与医生联系,因为这样的情形可能意味着严重的感染。此外,本已罹患心肌衰弱之类病症的儿童可能承受不了发烧的折磨,一旦发烧就需要得到治疗。 炎热季节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往往会导致中暑,原因则是人体的自我降温功能出了故障。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和大人都可能会发106华氏度(41.1摄氏度)的高烧。摄入液体和浸泡在冷水之中的方法都可以缓解中暑,退烧药却无济于事。 导致孩子和大人发烧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包括狼疮之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白血病和淋巴瘤之类的癌症,就连正常的出牙过程也可能会引起发烧。有些人经常都会发烧,哪怕只是生了点小病也不例外,另一些人却很少发烧。(人群中还有一些非常罕见的发烧症状,原因不明,但却可以持续几个星期。这种症状的名称是FUO,是fevers of undetermined origin的缩写,意思就是“来历不明的发烧”。) 专家们指出,即便是众所周知的98.6华氏度(37摄氏度)也算不上什么“正常体温”,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平均体温”。一天之中,健康人的体温可以有整整一度的变化,傍晚的时候最高,最低的时候则是在早晨6点到9点之间(刚好是孩子们在学校与床铺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时段)。 人的体温既然有这么大的变化,检查体温计的读数还能有什么意义吗? 医生们的答案是:有。鉴于大多数发烧症状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专家们一致建议,不管有没有其他症状,体温超过100.4华氏度(38摄氏度)的儿童都应该待在家里休养,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并且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维持了24小时以上为止。 同样的建议也适用于成人――此外,专家们还说,发烧的成人不应该心存幻想,以为自己用药物降低了体温,由此也就降低了传染同事的几率。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内科教授、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临床指导委员会委员罗伯特•霍普金斯(Robert Hopkins)说,我们真的不希望大家发着烧去上班。 更让人难于措置的是那些没有发烧症状或者发烧症状轻微的疾病。有一些病毒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恰恰是患者还没有开始发烧的感染初期,另一些病毒――比如去年发作的H1N1病毒――把许多患者搞得痛苦不堪,但却很少导致发烧。 这一来,如果有哪个孩子说自己病了,但是又没有发烧,家长和学校护士就难免会觉得左右为难,不知道该不该让孩子待在学校。 全美学校护士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Nurses)的执行总监艾米•加西亚(Amy Garcia)说,有些时候,孩子只是为数学课而感到头疼,也有些时候,孩子真的是病了,疾病可能会具有传染性,也可能会导致学习无法进行。要区分这两种情形,你只能靠自己的判断力。她还说,如果你对孩子知根知底,判断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我自己就有三个儿子,对于这一类的考验非常熟悉。 Melinda Beck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阅读更多

[经济笔记] 王二的水井和中国的油价

郭凯 王 二的村子缺水,整个村子就王二家的院子里有一口小水井。过去村里百姓生活的简单,不要说洗车了,那个时候根本就没车,就是澡洗的都不是很频繁,所以那个时候一口井也够用了。井那个时候也没人管,谁家想去打水都可以,水是不要钱的。 后来,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变好,不少家里都买了车,卫生习惯也改善了,村里的水一下就开始紧张。很快,光靠那口井是不够了,村里得花钱从外面运水进来才行。不过,因为水多年以来一直是不要钱的,村里也不太好一下就开始收很高的水费,只能象征性地收一点。水价不高,大家又习惯了用水,水的用量开始爆炸式增长。 问题是,外面的水可不便宜,而且整个村子新增加的用水,每一滴都得从外面运进来。这不仅在经济上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还有一个稳定供应的问题。谁能保证每天送水车都能按时把水运进来? 村里于是有人出主意:那就提高水价吧。水价提高可以减少对水的需求,改变浪费水的习惯,最后可以缓解对村外水的依赖。王二对这个提议尤其支持,提高水价,他家的井水也能卖一样的价钱,那可不是一笔飞来横财?村里的大部分居民自然是很反感这个提议:这难道不是苦了村里的老百姓,最后让王二一家发横财? 国际油价自2010年中期以来,已经一路上扬,油价现在高于100美元一桶。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随之上调,目前加油站里的汽油价格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的峰值。每到这样的时候,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的巨额利润、垄断地位和薪资水平就会成为众怒所指。同样的情绪在其它国家也很常见,矛头不太一样就是。美国每当油价高涨,就会有议员跳出来要求调查石油公司是否操纵价格;英国碰到了油价高涨,就会有人抗议政府燃油税过高。说实话,英国和西欧的税确实很高,北京的汽油现在7块多一升,伦敦的油价折合成人民币要超过13块一升,这中间很大一部分是税。从对燃油征税的角度,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税都比较重,包括西欧、英国和日本,甚至加拿大,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的一个例外,税相对轻,这也使得美国的油价比所有这些国家都低很多,也比中国的低。 回到中国的油价,这里面其实有三个经常被联系起来,但其实应该分开理解的问题:油价水平、油价的定价机制和石油公司的垄断和利润。 让我先谈比较简单的,也就是石油公司的垄断和利润。这个事情在我看来类似于回答下面这个问题:是不是因为王二家里有村里唯一的水井,也就是垄断了水源,所以不管水价是多少,王二都应该享受全部的利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石油公司的垄断地位是行政赋予的,无论是在上游还是在下游。你不可以因为把大庆油田交给了中石油开采,所以开出来的油获得的利润都应该归中石油支配。你不能因为走遍全中国,绝大多数加油站碰巧不是中石化的就是中石油的,这些加油站的利润就应该全部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支配。你当然更不能因为一个打字员碰巧是在中石化里打字,挣得就比一个普通的打字员高好几倍。但这是一个宏观问题。这也不只是石油公司的问题,很多别的国企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在宏观尺度。王二的村子可以一起决定,王二院子里水井的利润由全村一起分享,而不是王二一个人拿,这个决定是可以和水价具体是多少完全分割的。对石油公司的利润,或者更广义的国企的利润,中国也一样需要一个宏观的解决方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可以很复杂,但方向应该很清楚:国企的利润应该给全国人民提供福利而不是只给国企自己提供福利。 让我再说稍微复杂一点的,也就是油价的定价机制。中国的成品油价目前仍然是由发改委说了算。2009年1月之前,成品油的调价机制几乎完全是不透明的,国际油价涨的时候成品油价未必上调,国际油价跌的时候成品油价反而可能上调。2009年1月之后,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了改革,尽管调价的机制仍然十分复杂,透明度仍然有限,但改革的方向是使成品油的定价和国际市场原油的价格联系起来。这是向正确方向迈进的一小步。让成品油价的变动反映成本的变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稳定成品油价的行为,最后导致的只会是成品油价和原油价格脱节,这不仅缺乏透明度,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扭曲。原油价格涨的时候成品油价不涨,最后就是通过财政来补贴烧油,烧油越多的拿的补贴也越多,这是一种非常累退的补贴方式──你希望补贴的是生活困难受到影响的人,不是开奔驰宝马的人,但最后你补贴最多的恰恰是开奔驰宝马的;原油价格跌的时候成品油价不跌,最后全部都变成了石油公司的额外利润,难道石油公司的利润还不够高吗?因此,高度透明以及和原油价格挂钩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应该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让我最后说可能最有争议的,也就是油价的水平。中国税后的成品油价格比美国的高,这一直是一个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油价的绝对水平是不是太高了?对消费者而言,油价自然是越低越好,因此从消费者的角度说,大多数人可能会同意中国的油价太高了。不少人觉得,如果把过路费等各种成本考虑进来,再考虑进我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起来的开车成本中国更是太高。这些看法都有道理,但我们也得从更大的图景看这个问题:节能减排、交通拥堵和能源安全都意味着,结构性的调高终端油价也许才是正确的方向。 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来减少能耗、引导节能技术的发展、缓解交通拥堵是基本的经济学ABC。这未必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但恐怕却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国的油便宜也导致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油耗”极大,一个简单的比较是人均耗油量,在2008年,美国平均每人每年用油超过22桶,日本是不足14桶,而油价相当于美国2倍多的英国,人均用油只有不到美国的一半,是10桶。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类似,基础能源的结构也比较类似,人均用油量有这么大的差别,油价的差别怕是很重要的因素。 考虑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减缓用油的增长显得更加迫切。中国已然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超过一半的原油依赖进口,这个比例将来只会持续升高,因为国内原油的产量增长已经相当缓慢。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用油量如此巨大,进口依存度如此之高,用油的增长如此迅速,然后又是一个原油市场的后来者。没错,美国仍然有比中国更高的进口依存度和原油进口量,但是美国的增长远没有中国那么快,且美国最主要的三大原油来源──加拿大、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是美国的铁杆盟国。美国早就建立了分散、成熟和相对稳定的原油来源。没错,日本比中国还缺油,可问题是日本的原油进口已经停滞很多年了。没错,印度用油的增长也很迅速且非常依赖进口,可印度进口油的数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在这个意义上,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变成一个“省油”的增长,不仅仅只是一件有利于环保、能耗、污染或者交通拥堵的事情,更是一件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的是事情。 回到王二的村子,在我看来,那个村子应该做的是结构性的提高水价,同时让村里的水价随着外面的水价而浮动,最后把王二那口井的卖水收入集中到村里统一使用,花在全村百姓的头上。中国的油价问题如果也能照此办理,也就是逐步结构性的调高成品油价,保持成品油价随着原油价格浮动,石油公司的垄断利润上缴财政,这样大概才能解决我们围绕油价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当然,提高油价老百姓不可能高兴,保持价格浮动等于削弱了发改委的定价权,利润上缴必然得罪中石油中石化,因此在政治上这恐怕属于愚蠢至极的方案。但这不是说明这个想法本身是错的,而恰恰说明了改革需要远见和勇气。不得罪人,没有远见,就很难有真正的改革。 (本文作者郭凯是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经济学者,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现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1月出版新书 《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 。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阅读更多

[汇市分析] 日圆已变得无往不胜

只 有一个词可以恰当比喻日圆近几个月的走势,那就是“无往不胜”。 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甚至从政治方面来看,都找不到支撑日圆升势的合理原因。事实上,从上述任何一个方面来看,日圆兑其他主要货币都应该下跌。但日圆在多数情况下却反其道而行之。 随着市场对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担忧加剧,投资资金继续稳步流向日圆。受此提振,日圆不仅保持稳定,甚至还有所上涨。 只要政治骚乱继续在中东地区蔓延,再加上利比亚爆发长期内战的可能性开始上升,流入日本的国际资金只会进一步加快。 除此之外,投资海外的日本基金也有可能大量流回国内,因为许多投资者已开始在财政年度结束将资金汇回日本。 瑞银(UBS)驻新加坡的汇率策略师Gareth Berry认为,今年的资金回流规模可能尤其巨大,因截至1月份的前10个月中,日本人寿保险公司每月都是海外债券的大型净买家。这与往常每年年中购买规模下降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Berry称,这种持续的买盘导致日本公司海外资产投资组合的规模巨大,同时也增加了接下来几个月资金大举回流的风险。 投机者似乎也在等待这些流入资金,芝加哥商交所外汇期货数据显示,日圆多头头寸占总头寸的比例从31%大幅升至75%。 但是,当前日本经济前景愈发暗淡,而且与其他主要经济体预计将出现的复苏相比,日本似乎将被进一步甩在后头。 从货币角度来看,日本加息的几率愈加渺茫,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依然随时准备进一步补充流动性以对抗通货紧缩。 日本央行今夏将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构成进行5年一次的调整,现在市场预计届时CPI将被向下修正,因而日本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的差距甚至还将进一步扩大。 此外,日本外务大臣本周因接受非法政治献金被迫辞职,令日本首相菅直人(Naoto Kan)更加孤立无援,进而令日本的财政问题雪上加霜。就在菅直人刚刚制定好重要的财政整顿计划之际,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其内阁的支持率已降至24%,他很可能会被迫举行大选。 若不进行财政整顿,日本政府很可能难以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而且国际评级机构可能进一步下调日本的评级。 不过,截至目前还没有迹象显示这些问题对日圆的海外支撑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财务省(Ministry of Finance)公布的每周数据显示,海外投资者今年已经总计购买了价值约187亿美元的日本股票。 在这种资金流未出现逆转迹象的情况下,日圆似乎将继续上演奇迹,免受不利基本面因素的影响。 Nicholas Hastings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相关阅读 日本央行:当前日圆水平不会威胁日本经济   2011-03-01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