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宽:政府卖土地 企业造学校
郭宇宽:政府卖土地 企业造学校 进入专题 : 地产城镇化 ● 郭宇宽 ( 进入专栏 ) 现在经常有报道,一些地方中小学学生超额严重,媒体的普遍解读,一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聚集,再一个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 但最近我到河南调研时发现这样的解释并未触及问题关键。 河南郑州的中小学校教室非常拥挤。拥挤到什么程度?一个学校的一个班级人数能达到七八十人,有的班级甚至达到上百人的规模。我们小时候教室里每列摆两张桌子,学生上下课出入都很方便,而在郑州的这些学校,教室里一列摆三、四张桌子,中间的同学要出来上个厕所都很不容易,而且连讲台的旁边都摆满了桌椅。 表面上看造成拥挤最直接的原因—-河南省是人口大省,郑州因为是省会城市,城市化比较厉害,加上外来人口涌入,这是造成学校拥挤的原因,当地人也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在我看来,人口多并不是造成学校班级人数多的主要原因。河南省并不缺土地,郑州的人口密度再高也比不上香港、日本东京的人口密度,但是郑州的学校一个班级的规模居然能到七八十甚至上百人,本质上应该是城市的规划出了问题。我们看到郑州新的城市建设,建的高楼非常多,都是几十层的,而且非常密,一片区域里面盖楼的密集程度比香港还要密,前边一栋楼挡着后面一栋楼的阳光,据说按规定后面那栋楼每天只要晒到两个小时的阳光就算合格。这种情况并非仅在郑州存在,很多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都有类似的问题。 政府以土地出让可以获得很多收入,但是为什么把一些原来较矮的住宅楼推倒,建了这么多密集的高楼以后,学校布局却没有大的改变。原来的区域都是平房、或者四、五层的低层楼,有几所学校,进行城市化改造后,盖了几十层高的大楼,可想而知能吸纳的居民人数比原来至少翻了几倍,但是在这一片区域里,小学、中学校还是有限的几所,学校一个班级里的学位肯定是供不应求,那么出现拥挤的情况就不奇怪了。 我问一些政府官员:为什么在这地方搞这么多的房地产开发,使这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大大的增加,而学校的建设却如此滞后。如果说学校建设都是如此,那么对一个区域的公共绿地及其他的一些配套设施来说,不用说也是非常成问题的。政府官员显得很委屈,做出的解释是:由于开发商唯利是图。政府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考虑到了学校的需求,比如每一万居民区的建设需要配套一所学校,结果这些开发商通过很多手段进行规避。本来要建一万人居住的社区,开发商分两期来建设,一期建五千人,二期又建五千人的标准,这样单个看就不需要配套学校了。通过类似的手法,使得原来规划区域中的学校总是被修改。 官员的意思是政府已经做出了规划,有教育预留用地,由开发商来建。但是开发商在执行中,一旦把土地拿到手,就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变。不用想,这其中有很多灰色地带。为什么有关部门能够对规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然是其中有人拿了好处,最后更改了实际建设中的规划,原来的学校不见踪影,于是就造成居住人口密度大,而配套的学校却没有。成为一个只有居住,但是配套设施不足的实际建设情况。 房地产开发商作为企业,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给一个规则让他发展,在这个规则下去追求利润就可以了。问题是按照当前的土地出让制度,政府出卖了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的收入,而把提供公共建设这个要求变成企业的责任,由企业要求房地产商在盖小区的时候,配套建学校,然后再把学校提交给政府。当然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愿意这么做,假如能引来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在小区里盖一所学校,可能使得这个小区成为学区房,更加有利益小区房价的提升,这是一些非常有头脑,而且也需要一些外部条件配合实施的案例。对于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缺乏经营学校资源的能力,最快回笼资金的方法,就是尽量能在批给他的土地上多建商品房,因为他们是按住宅商品房的面积销售来回笼资金赚取利益的。让这样的企业来承担建学校的责任,即使是建了,在这种不情不愿的情况下难免会偷工减料,所以这个事情一开始责权利就不匹配。 按理来说,政府卖了土地,那么他对于一个区域的规划,就应该提供具有公共性的设施和服务。而现在中国的地方政府普遍做法是只卖土地,卖完土地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要求房地产商不仅要配套绿地和规划中的公共设施,连学校的建设都要由企业来承担配套。这种责权利不匹配的政策安排,是使得在郑州这样的地方,虽然房地产发展非常的迅速,远看林立的高楼比香港还密集,但配套设施却远远跟不上。这种布局配套的恶劣造成的恶果一旦形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延续下去,在郑州的孩子,和很多全国其他地方的孩子,要上学很长时间内都还会继续挤在七八十人的一个班级里,这不是城镇化和人口流动造成的问题,而是追求土地出让收入的城镇化政策不能与“人的城镇化”相匹配,这种利益与责任不匹配的不科学的政策造成的恶性后果。 进入 郭宇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地产城镇化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