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闻

蘋果日報 | 艾未未撰文 批北京「暴力之城」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中國維權藝術家艾未未自今年6月底獲假釋以來,首度撰文嚴厲批評中國政府的猖獗貪腐、司法制度以及農民工政策,這些都是升高中國社會緊張的問題。他又指控官員沒有讓公民享有基本人權,又指首都北京是「暴力之城」。 上《新聞周刊》 54歲的艾未未發表於《新聞周刊》(Newsweek)網站的評論中稱北京是揮之不去的「夢魘」,並表示中國的司法制度無法信賴。他說,他在遭到警方羈押期間所受到磨難,讓他體認他只是此匿名制度中的一個號碼而已,「他們否定我們的基本人權」。他又說:「北京最糟糕的地方在於,絕對不能相信這裡的司法制度。沒有信任,就辨識不出任何東西,就像沙塵暴般。」 他寫道:「只有你的家人會呼喊你失蹤了。但你無法從街道社區或官員,或甚至是更高階層的法院、警察或國家領導人得到答案。」他稱,他失蹤期間,妻子每天寫請願書,每天打電話到警察局詢問,但沒有得到任何書面資料和消息。 對當局不耐煩 艾未未今年稍早遭當局以「漏稅」罪名監禁81天,獲釋條件是1年內不得接受記者訪問、會見外賓、使用網路或與人權倡議者交流。 對艾未未這次撰文強烈批評政府,西方媒體評論認為,這顯示他對於北京當局越來越不耐煩。

阅读更多

BBC | 艾未未获释后发表文章猛批中国政府

“我真不知道我将要做什么” 中国知名艺术家艾未未周日(28日)在美国《新闻周刊》网站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中国政府。 艾未未在文章中指责中国官员不允许其公民享有基本的人权。 在这篇措辞强烈的文章中,艾未未说,中国首都北京是一个“暴力的城市”。 他还批评中国政府腐败猖獗、司法以及民工政策等。 路透社报道说,艾未未的文章显示,他已经对他6月份获得释放以后的严格限制越来越失去耐心。 同时, 北京也面临挑战,如何对待像艾未未这样的中国最知名的社会批评家。 艾未未在文章中写道,每年有数百万的民工来到北京,修桥、铺路。这些人就像是北京的奴隶。他们住在非法的建筑物中,但却经常遭到当局的拆毁。 但那些煤老板、大企业的头头们则到北京来行贿,享受荣华富贵。 限制自由 据一位知情人介绍,按照当局的规定,获释后的艾未未在一年之内不允许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会见外宾、使用互联网或是与其他维权人士交流。 尽管这样,艾未未经常利用推特(Twitter)代表那些被监禁的异议人士发表看法。 艾未未在《新闻周刊》的文章中说,身穿西服、打着领带的中国官员对外国人说:“我们是一样的人,我们可以做生意”,“但是,他们不允许我们享有基本的权利”。 路透社曾试图在星期一(29日)联系到艾未未,艾未未证实他的确写了这篇文章。他说,该文章是基于他在北京生活的印象而写。 但他补充说,他不知道文章将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同时,艾未未拒绝进一步解释,他说,当局限制他跟记者讲话。 大胆批评 艾未未在被秘密关押期间经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折磨,他仍然面临被监禁的危胁。 艾未未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被拘押的经历时表示,“在北京最糟糕的就是你绝不能相信司法系统”。 他说,“我在监狱里的经历使我明白,在中国有许多秘密地点来关押那些没有身份的人”。 他还说,只有你的家人在为你的失踪呐喊,但是没有人会给你答案,街道办事处、官员、法院、警察、甚至是高层以及国家领导。 艾未未表示,在他被关押期间,他的妻子每天都写请愿信,给警察局打电话,询问我的下落,但是她得不到任何消息,毫无音信。 何去何从 艾未未获得保释后,中国政府说,他们仍然要对他涉嫌经济犯罪进行调查。 但艾未未说,他从没有接到过当局的任何正式通知,要他解释经济犯罪的指控。 艾未未的文章还提到,他的任何艺术都不代表北京。 他说,他上周在公园里碰到有人拍他的肩膀或是向他竖大拇指,用这种秘密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他的支持。 “没有人愿意出来讲话。人们在等什么?他们总是对我说:‘未未,离开中国吧。’或者是,‘好好活着,看他们去死,’”。 艾未未以前曾表示过,他绝不会移民,但是从最近的这篇文章看则很难说。 因为他在文章中写道“要么离开,要么耐心点,看他们如何灭亡”。 “我真不知道我将要做什么”,他写道。

阅读更多

BBC | 印度反腐斗士结束三周绝食

哈扎雷结束绝食后接受一个五岁女孩献上的果汁。 印度著名的反腐斗士哈扎雷结束了在首都德里进行的21天绝食行动。 他接受了一位5岁女孩献上的一杯果汁以示庆祝。 哈扎雷是三周前在印度议员表示支持修改反腐法案后开始绝食抗议的。 周六(8月27日)经过近9个小时的辩论后,商业部长穆克吉宣布说,“议会的感觉”同哈扎雷提出的重点要求相同,但预期的投票却没有进行。 现年74岁的哈扎雷发誓说,除非通过一项更为严厉的反腐法案,否则他不会停止绝食。 但医生警告说,哈扎雷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他的体重已经下降7公斤,并且拒绝接受输液。 印度最近爆出一连串引发社会关注的重大腐败丑闻。 其中包括可能导致政府亏损390亿美元的电讯腐败案、与2010英联邦运动会相关的金融违法案以及战争遗孀住宅被转入公务员名下等。 日益严重的贪腐在印度社会引发强烈反感,哈扎雷的反腐绝食得到了全国各界民众的大力支持。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腐败给印度经济带来数以百亿美元计的损失,甚至严重威胁到国GDP的增长数字。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媒体札记:“穷追猛打”

(2011年8月29日) 一 《现代快报》今天用一整版通报,南京“婚前房加名”暂不收税了,但政策多变让市民心里打鼓,“还会再变吗?” 在历数“从8月23日到现在,短短几天时间,到底要不要征收契税,说法几乎‘每天一变’”的过程的同时,这份由新华社在江苏主办的报纸在社评版刊出编者按,宣布自家上周那篇《“婚前房产加名征税”厚不厚道?》经由新浪新闻首页转载后网民跟帖评论异常踊跃,“原因很简单: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又涉及每个人的权益保障,这时候,大家在同一条船上。”于是,该报今天刊出两个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读者来信,来向同僚表达期待:《愿这样的政民互动来得更多一些》、《决策者请别老是盯着群众的口袋》。 准确地说,“征税”话题其实只是一段插曲,大戏主题是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新社今天对此作出段落总结:“近日,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引发轩然大波,随即多地出现的财产公证、房产加名等热潮,更是让新解释陷入舆论漩涡。支持者认为‘把财产的事说清楚,婚姻更纯粹’,反对的人则觉得它‘撕碎了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破坏了夫妻感情’,更有网友调侃称着实‘愁坏了丈母娘’。” 诚如其言。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条款,与半年多前《征求意见稿》发布时景象相似,对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的认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买房的处理再度成为媒体解读重点,在女性总体处于弱势的现状下,类似《父母给儿子买房儿媳没有份》的标题一时盛行。以市民百姓为主要阅读对象的都市报、晚报、门户网站连篇累牍地通报各地“离婚第一案”进展,刊发读者感言,并由婚姻法律师在版面上坐台讲解。安民告示与疑惑不解齐头并进:支持者认为,婚姻法新解抛弃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性本善”思维,向国际上的法治国家“性本恶”法律思维看齐,会对于当下个别不正确的婚恋观念有一定的纠正、甚至改变的作用;但反对者则认定此法缺乏对于弱势(女性)一方的保护,可能导致亲人间相互算计的局面,破坏的就不仅是婚姻,还有人心。 这种基于各自人性经验与性别立场展开的全民辩论是如此广泛,以至于连《环球时报》都在上周五加入了进来。根据这篇与国际话题毫无关系的社评所持立场,“‘清晰的’婚姻法未必就是最好的”:“现在有很多恋人把房子写谁的名当成最大的考验,这种感觉或许没有错,但为何不让一生的考验用一生去承受,而非要眼下就掰扯得那么清楚呢?”文章认为,新司法解释“把中国人婚姻中对财产的那点算计赤裸裸地晒出来”、“对当前无数婚姻造成的冲击是现实的”,进而批评,“也许经过几代人,再结婚的人会像吃顿饭AA一样轻松地分清财产,但中国文化真有必要强行做这个扭转吗?”在强调“各地的法院都很支持新司法解释”并不是法律质量判断依据后,文末更是建言,“希望最高法院认真倾听民间的呼声,评估新司法解释的实际效果,把婚姻法的立足点真正放在保护‘婚姻’上,而不仅仅是保护婚姻的各种‘附件’。” 不过,胡锡进总编身边的年轻人可能与腾讯编辑部里的年轻人又不太一样。这家网站《今日话题》的总结分析显然更赞成用“婚姻契约化”的方式的“掰扯清楚”:“当婚姻走向务实,夫妻之间重视权利与义务时,婚姻反而会更加牢固。不是什么‘男人笑,女人愁’,而是双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可不可以理解为‘要老百姓间接出钱’呢?”

【翻车现场】“从厉害了我的国,到砸锅卖铁,一路征程一路高歌”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