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电影审查

張贊波|“电影审查,你一直想知道却没处问的事儿”——我的一点记忆碎片和闲言杂语

“你知道吗?你这样的故事类型,按国家的主旋律,只能是:诚实劳动换来幸福生活,”审查官老师紧接着向我解释,“而你的故事显然相反:诚实劳动也没换来幸福生活。这样肯定不行。”这样,我的尚在萌芽状态的毕业作业,就被那只“房间里的大象”的无形之手“咔嚓”掉了。

阅读更多

【404聊天室】《无依之地》在中国死而复生?电影审查有哪些敏感词?来聊聊中国电影审查的台前幕后,并可提前发问

奥斯卡热门影片《无依之地》导演赵婷(Chloé Zhao)从“中国骄傲“到“恨国辱华者”,再到胡锡进鉴定的“不属于在海外将这种价值观变成政治立场并加以突出的那类极端人士” ,“4月23日公映”的计划死而复生。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电影审查在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阅读更多

BBC | 中国电影审查实录:撤档潮中 影人的困兽之斗

暑期档《少年的你》、《刀背藏身》等多部电影也陆续宣布撤档或改名。中秋档期, 《吹哨人》、《冰峰暴》、《催眠•裁决》宣布撤档。但这些电影撤档并未提到“技术原因”。
网络上普遍观点认为,“技术原因”无非是“上面不点头”的托词,撤档潮背后体现出原本严苛的中国电影审查越发“疯狂”,毫无标准的审查令行业恐慌。
2012年,导演娄烨曾在微博上公开电影《浮城谜事》审查意见。其中明确,删短片中人物乔永照和桑琪的性爱及乔永照用锤子砸死拾荒者的镜头,并指“砸”的次数保留两下。

圈内有传闻说《八佰》可能会在明年春节后一个“不那么敏感的时间点”上映,“毕竟管虎这次给国家做了贡献,那7个小故事他也跑去拍了嘛”。李先指的是,《八佰》的导演管虎参加了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拍摄。

阅读更多

虹膜|苏联的电影审查制度,你值得了解

电影的审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行为,有针对人的审查,有针对完成片的审查,有针对剧本的审查,还有针对电影进口的审查,不同国家的审查之间,也存在着诸多不同。

通过判断一个国家的电影审查制度属于哪种模式,完全可以看成这个国家的政权属性和政治体制。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中国最严厉的电影审查出现在什么时候?

中国自有电影以来,它就没有摆脱过审查的控制。第一部关于电影的法规《取缔影戏条例》是清朝时候颁布的,规定了男女观众不得同席。   曾遇到有人问,中国历史上最严苛的电影审查出现在什么时候?我认为是文革时期,尤其是前期。当时的电影创作受到最高层统治者的直接指示和干预,可以拍摄的内容非常有限,如果创作者「犯错」,受到的处罚也极为严厉,不仅没有创作自由,连人身安全也无法保障。所以文革最严,当无怀疑。   八十年代后,电影审查的缰绳稍有松弛,于是又有人把当代的审查尺度和民国时期的审查相比较,发现了许多共同之处。   这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民国时期的电影审查制度,最后和当下略作比较。 田壮壮的《蓝风筝》   电影在民国时代是初生不久的新事物,所以对电影该不该审查,要如何审查,没有清晰、完整的概念,一开始是摸索着来的,政策也反复变化,这种情况在欧美都差不多。   按照今天世界上的主流认识,电影审查是不应该有的,分级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替代调控方式。但在一百年前,大部分民众并不这么认为,电影被认为要承载道德和教化的任务,所以政府进行内容审查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如果有「伤风败俗」的电影上映,民众或宗教团体会向政府投诉,这种现象当时在全世界都一样。   最早时候的电影审查,在没有形成严格的体系之前,有一定滞后性,是事后追究式的审查,比如媒体和民间对某部影片有负面反应,政府再出面来禁片,这和今天多轮严格的预先审查不同。   在大一统的中央政府建立前,民国电影审查最初是按地方进行,比如江苏、浙江都有自己的审查委员会。有的委员会执行力度较松,只有建议权,并无执法权,有的委员会力度很大,若不依令删减,恐怕就无法上映了。另外除了查禁坏的影片,有的地方电检机构还有表彰好影片的职能(主要从教育角度衡量,艺术为辅)。 张艺谋的《活着》   二十年代末,统一的中央政府权威开始树立,国民党通过了《电影检查法》,这时候的电检开始变得系统和严格。之前盛行的武侠神怪片,和稍后的左翼电影,都是审查的重点。同时对进口影片也实行审查,主要检查内容是看有否伤及风化和辱华。   当时的中国对好莱坞来说,也算一块较为重要的市场,好莱坞明显感受到了中国电检的压力,于是迅速调整应对,电影中负面表现华人的元素少了,当然这也和后来二战时期两国关系友好有一定关系。   国内电影方面,三十年代中期是电检制度最为严格的时期,政治题材电影陷入低谷,左翼电影被严厉打击。   抗战后,大一统的电影审查制度被打断,又兴各地割据之局。抗战胜利后内战时期,国统区又重新建立起统一的电检制度,所有反映时局的影片都无法上映。 姜文的《鬼子来了》   和今天的电影检查制度比较的话,我认为,民国时期的电影检查执行力度有所不及。   第一,民国政府的管制能力和信息技术发展程度不及今日。   第二,对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与控制欲不及今日。   第三,昔日时局不稳,制度不易贯彻执行。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   另外,民国时期的电检制度以三年为期,超过之后还要重检。对外国影片主要分苏俄和西方两大类,苏俄主要防止政治煽动,西方主要针对「肉感」的蛊惑。对电影附带广告也有审查,一经审定,不得变动,在这一点上似乎比今天更严格一点。民国时期上海民营电影经济远比今天发达,偷拍、抢拍、打擦边球的现象普遍,这在今天难以实现。但两个时代也有颇多共通之处,在审查内容方面,同样以政治、性和暴力为主要筛检对象,当然年代不同,对道德风化的理解肯定也有很大区别,当今银幕上的性感尺度无疑宽松了。审查程序也基本相同,有针对剧本的审查,也有针对成片的审查。最根本的,无论国民政府时期还是当前,电影审查都属于执政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体制的一部分。

阅读更多

拇指阅读|贾樟柯谈电影审查:电影比新闻管控更严格

我不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但是最后我获得了通过。我觉得可能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我真的理解我在拍什么,比如说《海上传奇》,是国营制片厂的投资,也包括我个人的投资,也是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它涉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敏感的阶段,1949年,怎么样造成海峡两岸的离散,“文革”,怎么样影响了家庭,它是一个超越党派的客观命运,但是最后也被通过了。因为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高度,我们不属于某一个政党,我们只是在谈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经历了什么。比如说1949年上海的解放,会有从共产党角度的讲述,同时也会有国民党的讲述,无论是胜利者还是战败者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离散,到“文革”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年的胜利者也遭遇了灾难。

按主流的标准来说,我觉得可以自豪地说,没有哪一个导演比我拍得更尖锐,但的确这几部电影都通过了。我做了很多具体细致的沟通工作,我对每一部电影都有清晰的理解,我会把我的理解分享给审查者。我对我的作品不糊涂,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事情,这个事情的价值,它的正当性在什么地方。

阅读更多

BBC | 中国政府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审查

中国广电总局正式取消对”一般题材“电影审查。 中国广电总局正式宣布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并取消或加强了该机构的一些职责。 据中国媒体援引“相关人士”就“一般题材”的界定说:“除了涉及民族、宗教、外交等特殊内容的影片需要审查剧本外,其他电影都属于‘一般题材’的范畴,无需审查剧本。此外,对于梗概主题表达模糊不清的剧本,也会要求审查剧本”。 此外,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取消了一些职责,包括取消在境外展示、展销国内出版物审批等;下放了包括音像复制单位、电子出版物复制单位设立审批等职责;同时加强了“组织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公共服务、加大反侵权盗版工作力度、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等职责。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尹鸿教授说,上述举措体现了中国政府减少审批、加强市场作用的努力。 “改革意向” “相关人士”对中国媒体表示,“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已经实施有三、四年时间了,之前曾有一段时间要求审查剧本,但近几年只要求看1500字的剧本梗概,只是实施之后一直没有正式公布。” 尹鸿教授表示,这次宣布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审查虽然多年前曾经宣布过,但只是相当于暂行规定,所以这次正式宣布将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这种做法加以确认。 尹鸿表示,中国电影领域的开放度相对其它新闻出版领域一直较高,经过过去几年的开放实践,证明电影界并没有因为政府停止直接干预行业的微观操作而出现混乱状况。 他说,广电总局的职能改变是根据中央减少审批等改革精神做出的。他认为,强化的主要是市场的宏观管理、规划和公共服务,减少政府的微观干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虽然有关举措离总体的审查制度改革相去遥远,但总体上体现改革的意向。 中国政府的新闻媒体审查制度一直受到外界的批评,认为其打压和破坏新闻媒体言论出版自由。 (撰稿:立行 / 责编:尚清)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中国电影界人士要求公开同性恋题材电影审查规定

华盛顿 — 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个纪念日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5月17日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名单上剔除。中国有同性恋电影人在这一天要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其对同性恋题材电影审查的现行规定,要求允许这类题材的影片通过官方渠道上线。 *范坡坡:电影审查决定电影‘生死’ * 5月17日上午独立电影人范坡坡身穿“我们要看同性恋电影”的T恤衫来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理信息公开申请手续,希望了解现行电影审查制度,特别是对同性恋题材的相关规定。 北京非盈利民间机构益仁平中心介绍,范坡坡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他是知名同性恋导演、作家和活动家,拍摄过多部同性恋人士生活的纪录片,包括《新前门大街》、《舞娘》等。范坡坡是香港同志电影节玲珑大奖最年轻的获得者。 中国原广电总局的电影审查标准中曾经明确地将“同性恋”跟“淫乱”、“强奸”等情节一起列入“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内容”,需要被删减修改。但是,广电总局2010年颁布了《关于废止部分广播影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包括废止2008年公布的电影审查标准,并注明“已有新规定”。2008年的电影审查标准把同性恋列入“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规定。 范坡坡在广电总局的网站上没有查到这项电影审查标准的新规定。他表示,现行的电影审查标准对电影作品的创作、放映和发行都会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决定电影的“生死”。 范坡坡5月19日对美国之音说,在“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一天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申请电影审查标准的信息公开,目的有两个。 他说:“我的这个行为一方面是出于‘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个日子。但我的目的更在于审查制度的透明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呼吁审查制度的取消。” 范坡坡说,他要求公开新的电影审查标准,不仅仅是针对放松对同性恋题材影片的限制,他还关心其他话题的影片。他说,电影审查制度一方面制约言论自由,另一方面是电影文化发展的障碍。 由于存在审查制度,同性恋题材的影片通常不能通过官方渠道公开上映,这类题材影片只能在独立的文化影视平台播放,比如酒吧、互联网、大学等。因此,影片的票房收入基本没有保障。范坡坡说,独立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大都面临资金困境,有的导演以在淘宝网做小生意,资助拍片。而独立电影作为大众了解同性恋群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中国当局默许* 外界注意到,中国最近的电影市场近期似乎也有多部有同性恋形象的影片上映,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有一位借精生子的女同性恋;电影《爱情银行》中也有同性恋的画面。 同性恋人士认为,官方允许有同性恋画面或内容的影片上映,或许是政策松动的一个信号,尽管并不代表政策改变,至少也是一种默许。 大陆公开承认同性恋身份第一人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子恩同一天对美国之音说,中国对同性恋题材影视作品的默许几年前就存在,像影片《非诚勿扰2》里男演员廖凡饰演的男同性恋角色。崔教授说,尽管那部影片里的同性恋角色通过戏剧色彩出现,不失小小的丑化,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对同性恋角色的小丑化就没有了。 他认为,这一方面表明是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度在提升,另一方面说明电影审查法整体松动的表达。 他说:“从电影审查法的角度来说,是整体法律松动的表达。不仅是在同性恋题材方面,在其他方面审查的尺度也在放宽。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影片,它现在采取一个审查通过,但是不给安排上映档期这样一个方法来进行控制。” 崔子恩教授说,对于非主旋律题材,主题灰暗的影片都属于审查可能会通过,但需要修改。中国独立电影人拍摄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基本属于这种情况。 *赢得理解和支持* 范坡坡指出,大陆独立制片人反映同性恋题材的影片这些年在夹缝中求生存,倒也赢得了越来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举例说,2009年拍摄一部反映同性恋向家里人出柜的纪录片,当时要想采访当事人非常困难。但是2012年他完成的纪录片《彩虹伴我心》,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越来多的同性恋家人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了。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三月之声(2025)——“老百姓没有活路”

【404文库】“以后拿起摄像机或者手机进行纪录和创作,都要考虑一下,你是不是‘擅自’了?”(外二篇)

【CDT关注】“谁,还能告诉他们,他们的世界并不只有一个被中共当局编写的版本?”(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中国无差别袭击案件受害者纪念墙

我们建立了这个无差别袭击案件受害者纪念墙,持续记录全国各地的无差别袭击案,并纪念和哀悼这些案件的受害者。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