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共识网 | 刘民乐:求共识须先谋妥协

  寻求改革共识,是当下人们最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本届政府在完成最后一年工作后的即将交接、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向、纵深改革涉入攻坚时期……处在这样一个节点上,以学术理论为主体呈现了空前的热络与活跃。尤其伴随今年“两会”的召开,纵深改革再次被强调,进一步彰显了中央对改革的决心。但同时又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现实:初级改革已成过去,深层改革困难重重,社会结构趋于固化。矛盾和问题交错重叠,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问,下一步的改革如何进行?改革的途径路在何方?由于对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认识,也呈现了对今后改革发展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今后纵深改革的走向。所以寻找改革共识,厘清对不同时期发展的客观认识,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我们知道,学术探讨的活跃与否,不仅彰显了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而且也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个特征就是在西方国家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正是鉴于这一特征,就更要求相关领域的严谨性和客观性。无论任何角度的不同、观点的分野,都必须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而不应有任何情绪化成分。人类的发展实践也证明,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学说是完美无缺的,任何的单一学说都无法解决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就连西方所推崇的“普世价值”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正在被许多国家所遇到的麻烦证实着。无论是以美英为代表的盎格普一撒克逊模式,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抑或是后来的“东亚模式”,都毫不例外地遇到了挑战。这既是基于各种模式自身的局限性,也说明了制度模式本身与不同发展时期的复杂关系,进而也证明了“任何事物没有永无不变”的信条,这就警示着我们不能固执地抱着旧有的残缺面对今后的发展。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用“特殊国情”来比喻一点都不为过,它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历程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可能与任何一个国家有高度的一致,当然也就决定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的制度和模式,能随意拿来套在自己头上。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取各家之长、避所有之短,拼搭出自己的一种“模式”。现实中的发展,固然有着不尽相同的长处与短处,但也恰恰是我们能够胜出的空间,关键就在于把握和驾驭的能力。这一能力的体现不在于慷慨激昂,也不在于激情躁动,而更在于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外部先进的借鉴,需要的是一种妥协和创新的精神。   从一定程度上说,妥协是为了更大的进步,创新才是前进的动力,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种精神。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的不同时期,在这些过程中,与屈辱情绪相伴随的激进始终缠绕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在这个基础上,建国后又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的“三十年”,通过这个过程,真正实现了一次大跨越,从一个百废待兴的落后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两个三十年所走的路径不同、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但总的方向是一致的。在前后两个三十年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个完美无缺,也没有哪一个完全一团糟。尽管已对过去的历史有了相应定论,但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哪一个时期的发展,都会有着当时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历史的必然。我们要牢记过去发展中的一些失误和教训,但不能以过后几十年的目光全面否定当时的客观现实。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不是理论家们坐在斗室的假想。   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存在着太多的固步自封,在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论的探讨方面,往往是各说各话,绝少妥协和建设者精神,这也是当下寻找改革共识的一大障碍。所谓妥协和建设者精神,不是要彻底放弃原有的主张,而是对自己的主张与发展现实做一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评判,从中找出较为中肯、最大限度有利于现实发展的良策。它的特征应是弥补和融合,而不是颠覆和推翻,那种将自身主张的优势和某一时期失误无限扩大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样只能阻碍我们对现实发展的客观认识。同样的,这种脱离实际的主张也一定不能发挥出想象中的效果。这种态势下,从个人角度上说,会阻碍一个人对世界的客观认识,抑制应有的创造能力;从大的层面讲,它将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崛起程度。很难想象一个创新能力匮乏的国家,在世界上会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的,想想我们近百年产生能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少之又少,不正是这方面的原因吗?在中国百年进程中,或许从不缺少主张诉求的力量,唯独缺少理性进步力量的壮大。在民族的情性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打碎什么,却鲜有建设者的理念。在国民性格中显现的太多的,要么是忍耐麻木,要么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激进和亢奋,与颂扬中的伟大民族特征相去甚远。按理,在悠久的文明中,东方文化以独有的神韵而著称于世,不知从何时时起,智慧和文明成了少数者的专利。而这些“少数人”从来都是衣食无忧。所以“专利”也被束之高阁或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也许正是这个因素,一个骄傲的民族落伍了,落后必然挨打,而挨打下的屈辱情结又加重了激情偏执!如此循环,我们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难道不是每个人要思考的吗?   将话题转回到时下,当我们在看待现实发展和共同求索改革共识的时候,大家是否能够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妥协少一些争执,毕竟以我们国情的复杂,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彻底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同时偌大的中国,也一定需要和容得下不同类型的模式去尝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有谁能说集体主义对仍是发展中的大国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我们承认市场经济在现实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又有谁能相信市场化能成为治理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当我们慷慨激昂地指责市场经济不彻底时,又怎样解释西方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而中国的情况这比他们复杂得多,所有这些都不是一种学派的单一主张所能完成的。所幸历史赋予了我们千载难逢的机遇,既有发展均衡的现实国情,又处在世界空前开放的态势;既有了建国六十多年各方面的累积,又恰恰逢西方模式和世界经济遭遇挑战,这无疑给中国影响的递增腾出了很好的空间。这就看我们是否能够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探索出令世界瞻目的、具有独到性的“中国模式”了。尽管时下对“中国模式”有不同的认识,但争议点应在内容,而不是这一提法本身。一个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第二大国,有什么不能提“中国模式”理念的,问题还是在于相关的内容。只有涵盖了更多具有科学性、可持续性的要素,“中国模式”才具有了较强生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拥有这一共识,就必须具有超越各派已见的妥协做为首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在相关探索上才会迈出一大步!   当然,这种妥协是针对学术派之间的,对于任何阻碍进步的力量我们仍是要一如既往的战斗到底!

阅读更多

莴成钢该如何复制?

作者: 风青杨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很多人难以理解芮成钢,是因为一方面芮成钢的各项优异条件——诸如高考状元的智商、出色的外语能力、耶鲁的访问学者经历、以及和众多世界级意见领袖的面对面接触等等。让人们误以为他会是一个“进步青年”;而另一方面,人们自从关注这位央视主播之后:从代表亚洲到嘲笑骆家辉差钱,再到愚人节为市委书记叫屈,每次他都要遭到舆论指责,尽管每次他都要振振有词地辩解,但理由总是那么牵强可笑。人们矛盾的是,芮成钢的智商与行为如此落差,却依然一举成名,那么,莴成钢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芮成钢所闹的几个国人尽知的错误和笑话:他“代表亚洲”抢话筒向奥巴马提问;去年骆家辉出差坐经济舱,他因此嘲讽这是“美国欠中国的钱”;他在博鳌论坛的一次圆桌会议上提出,“姚明作为NBA运动员每年的收入是四五千万元人民币,而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年收入不足20万元,大家同样辛苦、工作,最后反差如此大。” 套用网上的一句玩笑话说,芮成钢的逻辑课程可能是美术老师在游泳池里教的。如果把芮成钢连续三次的三次精彩表演联系起来看,芮先生不仅极端斜视,而且非常弱智。回头看看他“代表亚洲”的举动,才明白这种“勇敢”完全是出于无知;将美国大使生活节俭和行事低调,嘲讽为美国政府差钱当然更为可笑;将在美国打球的姚明与在中国当官的市委书记收入的差距,作为分配不公的例子“抛砖引玉”,表明他还处在婴儿思维的阶段。难怪这几年只要芮成钢高论一出,就会引起人们哄然大笑。 但芮成钢们依然成功了,而且是不可思议的成功,所以接下来,套用唐骏的那句话,代芮成钢说一句:我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只需做好以下三点! 一,机会来自向当权者献媚 假如在一个充分竞争、机会均等、公平公开的环境及制度之下,芮成钢以及很多其他男主播很可能就默默无闻地度过他们平凡寡淡的一生,完全不会每隔几天跑出来说段子、闹笑话。这不禁要让人思考,都是什么人在做所谓的知名主播?那些逻辑清晰、思维敏锐、观点靠谱、眉清目秀的年轻人都去哪里了?他们为什么不能脱颖而出? 如果认真翻看一下芮成钢的成长历史,会发现一些轨迹,他生长环境优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绝对是年轻一代精英中的精英,甚至可以被称为新兴富裕阶层的媒体代言人。由于他的观点常和官方对外国媒体的批评一致,所以《纽约时报》文章指出,芮成钢的行为非常符合政府要利用国家媒体提高海外形象的目的。而且凡是赞扬中国模式的西方政客或商人,就会收到某种形式的回馈。 作为央视财经节目主持人,芮成钢是中国媒体对外的招牌,一些称赞者甚至认为芮成钢是“新中国年轻的旗手”,虽有网上也有些让芮下课的声音,但这结果或许是相反。站在央视的位置上,芮成钢虽然不能因为这次提问戴大红花,但口头鼓励应该会有。我们甚至都可以联想到这样的情景──领导在央视的楼里碰到了芮成刚,用赞许的口吻对他说: “小伙子,表现不错,要继续努力啊!” 二,放弃逻辑与常识,引爆话题 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达沃斯论坛问骆家辉“坐经济舱来参会是否有意在提醒美国欠中国钱?”这一问不经意间造就了互联网文体新品种——“芮成钢体”。购买美国国债被简化到“美国欠中国钱”。他原本是想用这个问题给美国大使一个下马威,也让美国下不了台。可他哪里知道,他差一点让我们的政府下不了台。芮成钢成功的引爆了话题。 网名们用“芮成钢体”造了一系列的句子,来回应芮成钢——你们不收过路过桥费是不是因为人手不够?你们不吃地沟油是不是因为造不出来?你们没有强拆是不是因为你们城管硬功不高?你们官员财产公开是不是因为官员太傻?你们大学教授那么辛苦是不是因为没有论文好抄?你们出什么事领导都要担责任,是不是因为你们没有临时工?你们的学者老得诺奖,是不是因为走了瑞典后门?你们各地方政府办公楼都那么矮,是不是因为公务员都有恐高症?你们没有芮成钢这样的人才,是不是你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芮成钢为了抢镜头以出风头,对奥巴马总统声称我是亚洲人,所以“我可以代表亚洲”来进行提问。这又一次成功的引爆了话题,网民们回应他:芮成钢先生是亚洲成员就可以代表亚洲,我是湖北人不也同样可以代表湖北吗?我是大学教师不也可以代表中国的大学吗?我是地球人不也可以代表地球吗?犹记得芮成钢的另一位同行白岩松在武汉举行新书签售会,一位女生才开口说“我代表身边的大学生……”,就被白岩松打断了,他说:“你永远只能代表你自己!”而芮先生一句话就提升了不少中国人的幸福感,这大概就是芮成钢体走红网络的原因吧。 三,芮成钢们走红的世界作用 首先,作为一个上流社会里的男主播,芮成钢存在的意义颇为巨大。他总是能让普通网友或者说不属于主流成功定义的非主流人士乃至“屌丝”们,获得智商以及常识上的巨大优越感。芮成钢先生具有极高的娱乐价值,无论是作为名主持还是作为名记者,他每次都是“妙语连珠”,只要他一开金口,就保你笑破肚皮。更搞笑的还在于,正当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时,他还要出来一脸严肃地辩解,而他越是严肃就越有幽默感,越是辩解就是越是搞笑。想想看,这位仁兄获奖无数,英文说得比方言还要好,但总是一提问一发言就严重跑偏,佳句迭出。 其次,芮成钢先生是中国社会的“活标本”。作为一个中国记者他动不动就敢“代表亚洲”,体现了中国上层的思维惯性。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上层官员一直“敢代表”,我们下层人民长期“被代表”——我们哪次开会不是“被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被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被代表了,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全都被代表了,一切不都是顺理成章的吗? 最后,芮成钢先生对每一个中国青年都有激励作用。我建议每所大学都应请芮先生去讲一次“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我担保只要他讲上半个小时,自卑者都会变得自信,自信者都会变得自负,自负者都会变得自狂,他们一定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说:连芮成钢这样的笨蛋都可以成为中国的“精英”,我们随便怎么混也要混成个世界精英;连他这样的傻X都可以代表亚洲,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代表宇宙。 也许,真正值得芮成钢思考的问题是,对一个年轻人,更重要的或许是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国家,不仅看到她的优点,也应该诚实面对她的缺点和不足,不能只看一面,或者总为现存的问题寻找理由和借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好的形象是让每个公民活得平等且有尊严,而不是外国如何看待。真正的崛起也不只是经济成就,更在于遵循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并肩负起国际责任。这才是这一代人厘清的最重要的问题。(文/风青杨)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风青杨的最新更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 2012-06-19 10:35 / 评论数( 1 ) 谁在替马云唱赞歌? / 2012-06-18 11:13 / 评论数( 3 ) 中国的富豪和精英为什么移民? / 2012-06-15 10:31 / 评论数( 17 ) 为什么谣言比真相更有市场? / 2012-06-13 10:45 / 评论数( 3 ) 腐败是否无处不在? / 2012-06-12 11:18 / 评论数( 1 )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联俄抗美或是中国的战略错误

  前些日子,笔者到银行办事儿,顺手拿起一份《北京日报》,翻到评论版。头条是“从某某某事件看美国政客的拙劣表演”这篇雄文,二条是“胳膊肘般的感情”符合中俄战略利益。   两篇文章结合起来,无疑是告诉读者,美国政客很坏,处心积虑地对付中國;俄罗斯真是哥们儿,应该珍惜并发展中俄之间的深情厚谊。   作为黨报的《北京日报》的评论有时是中國官方的意志体现,有时是自发行为。这两条,无论是官方意志还是自发所为,都说明反美亲俄的姿态。   拉俄罗斯抗衡美国,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   最近,和一位中國外交部前高官以及一位东南亚问题专家聊南海问题。两位都集中火力谈美国,认为美国处处与中國为敌,俄罗斯才是真朋友。这位老大使,还向我透露了一个“秘密”。   2月,在利比亚问题上中國投下反对票,令国内外大感意外。这位大使告诉笔者,本来中國想弃权,但普京发现任由西方这样颠覆一个又一个政权很危险,于是电令俄罗斯外交官投反对票,然后通知中國,中國这才投了反对票。   难怪,众多国际问题专家听说中國投反对票时,瞠目结舌,不知为何这么干。   其实,中俄之间在国际舞台上还有诸多配合,许多人认为这样符合双方利益,两个弱者联合对付一个强者古已有之。   三国是吴国和蜀国两个弱者,联合起来对付强大的魏国;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时,为了缓解压力,打开了通往中國的大门,中美联合抗衡苏联。   不要以为这么干理所当然地个中國带来好处,恰恰相反,联俄抗美将是中國最大的战略错误。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是抢掠中國地盘最多的国家,而美国是二战中國要亡国灭种之际给予帮助最多的国家。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采取一边倒政策,彻底倒向苏联,结果一无所获,还在珍宝岛开战;改革开放和美国及其盟国做生意,融入西方体系后,经济才得以迅猛发展。苏联带给中國的是灾难和屈辱,而美国带给中國的是民主和普世价值。   从政治体制看,俄罗斯表面是民主国家,实质是“警察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经常是出尔反尔,不讲信义。   苏联失去了中國,失去了东欧,然后自己又分裂,显然是落后的体制。而美国及其盟友的民主体制,虽然有诸多缺陷,但依旧是这个星球上一系列坏制度里面相对较好的一个。   从经济方面看,更是如此,中美经济合作,中國真是赚了不少钱,大家对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看得清楚。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欧美经济出现困难,但你要相信他们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要以为中國真的多么厉害。   再看看俄罗斯,领导一声令下,华商的财产就被俄罗斯警察抢走;中俄之间的管道,说改道日本就改道,毫不含糊。   中國指望俄罗斯供应石油,更是天大的风险,俄罗斯倒是将扼住中國的咽喉,想断油就断油,想提价就提价,整你没商量。   这是俄罗斯人的性格,他们多疑、善变、警惕心强,融合了西方的勇猛和东方的狡黠,他们不止对中國如此,对谁都这样。   从人民之间的情感来看。美国人对中國人,还是有着传统的友好,当年把庚子赔款的钱,拿来建清华大学,便是美国人所为。   而俄罗斯则不同,俄罗斯人一方面羡慕中國的经济成就,一方面难以掩饰多年来多中國的瞧不起和敌视,黄祸论在俄罗斯的流行程度,远大于中國威胁论在美国的流行程度。   从地缘政治看,中美更不应为敌。中美远隔重洋,应该是天然的盟友,一个富强稳定的中國符合美国的利益,却未必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认为,联俄抗美不会给中國带来什么好处;反之,将让中國处于孤立地位,可能毁掉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有甚者,还可能面临更大的灾难。   这些浅显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人不明白?原因很简单,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中國外交界以及专家的传统是,到那个国家工作、研究哪个国家,就亲哪国,因此,对俄工作的人士希望中俄关系好,再正常不过了。   但到了美国这里,却来了个180大转弯。在中國政府内部,甚至一些专家,越是了解美国,越是主张对美强硬,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政治正确。   王立军进入美国使馆,美国给足了面子,但为了政治正确,总要批判美国才安全吧?陈光诚进入美国使馆,说这是美国政客的拙劣表演,政治正确。   中菲南海对峙有美国在背后,批判一番总是正确吧?美国发布人權报告,说中國是獨裁国家,中國立即也予以反击,批评美国的人權,隔空叫骂。   当然,可以说这是中美双方互有默契的表演,但对民众而言,谁能分得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里是悉心表演、哪里是真刀实枪?   其实,本来没有什么敌人,你如果把一个人当做是你的敌人,每天这么想,这么说,天长日久,他便真的成为你的敌人。   天长日久,专业人士不得不为了政治正确表演,而随和国力强大,民族主义勃兴,很多人不满足于世界第二经济体,希望中國超越美国,成为老大。   这是可怕的想法。如果这种想法蔓延,将会军备竞赛,毫无疑问,这将拖垮中國。   其实,中國发展到今天,休养生息一下,与民谋利,夯实基础。   王冲,曾任《中國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國周刊》国际部主任,现为互联网从业者。   作者:王冲 中国报道周刊 , 2012-06-17.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联俄抗美或是中国的战略错误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国际关系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谁砸开了苏联专制的大门? (6) 警惕“普京主义” (2) 苏联时代的“被精神病”恐怖 (0) 苏东剧变——二十年之后 (0) 臆想的中俄联盟 (14) 缔结中俄印三角关系的一些思考 (0) 纪念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7) 签订《中苏特别协定》的几种可能性 (0) 科恩普京冷热分明 (0) 最后的红色帝国——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素描 (0) 普京的十大强国战略 (10) 普京的“稳定观” (0) 普京与统一俄罗斯党 (0) 斯大林的政治遗产 (2) 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0) 性感在别处 (0) 强大的贪官,贫穷的人民 (27) 四海之外皆弟兄——苏维埃的故事 (0) 后冷战时期的中俄关系 (0) 修版师讲述美化苏联领导照片的秘史 (5) 俄罗斯,别再暧昧了 (1) 俄罗斯退却,中国挺进:亚洲大国政治的未来 (0) 俄罗斯近况 (0) 俄罗斯让中国吃黄连 (2) 俄罗斯警察写真 (2) 俄罗斯衰败的外因——世纪交替中的俄罗斯 (0) 俄罗斯的国企改革与中俄经济学家比较 (0) 俄罗斯挑战中国模式 (0) 俄罗斯帝国的梦想 (69) 俄罗斯人谈珍宝岛冲突 (0) 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 (0) 俄罗斯上演国进民退 (0) 俄罗斯“休克疗法”再分析 (0) 俄国告诉了我们什么? (4) 俄击沉中国货轮对我们的启示 (1) 令我吃惊的俄罗斯 (0) 从苏联被拖垮得到的启示 (4) 从苏联崩溃借鉴什么 (2) 中苏琐事 (4) 中国经济为什么被俄罗斯迅速超越? (24)

阅读更多

何清涟 | 邓氏时代虽盖棺,功业未到论定时——由傅高义介绍《邓小平时代》的数个“假如”说起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时代》中文版最近问世。尽管邓小平的传记已有多种版本,包括邓家女公子邓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这种“亲民版”在内,史料方面实在难有多少新发现。但因传主是世界级伟人,传记作者是曾经兼跨学政两界的大牌China Scholar,这两个因素本身就足够吸引读者眼球。最近傅高义先生因为中文版发行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些有关邓的评述,尤其是那一连串“假如”,已经让人充分感知他对传主的钟爱与崇拜之情。其中最引起争议与腹诽的就是他对邓小平在镇压“六四”天安门运动决策失误的辩解。 傅高义对中国现实政治和事理人情有自己的独到阐释。比如他认为在中国推动改革,“缺少威信不能做,缺少背景不能做,缺少经验不能做,都合起来才能做这么大的”事情,邓小平兼具三者,所以才能推动这场改变了中国的改革。这点我完全同意,以当时中共各元老的才具眼光及魄力而言,唯邓才有此胆识推动中国的改革,所以我一直说邓小平在中国同代领导人当中是走得最远的人。 傅对邓的理解也抓住了本质:“邓小平是个实用主义者,不是意识形态专家;和共产主义世界的许多领导人不同,他不认为有必要先成为一个理论家才能担当最高职位”,这话是中国知识界共识,但以下这句话比较出彩:“中共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说法,旨在说明‘实用主义’恰恰正是最深刻的理论。”——从傅先生的论述来看,他对这种实用主义极为赞赏。我的看法是:这种实用主义最后在政治层面上形成了唯利是图、不讲原则的“国家机会主义”;在社会文化层面将中国人导向了金钱至上的市侩式追求,颠覆了中国社会的价值系统。尽管这种实用主义曾有效地引导中国走过了30来年的改革,但近年来,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国政府想推广“软实力”,让全世界接受“中国模式”之时,才发现“经济利益至上”的中国价值观是如此缺乏吸引力,这不能不说是邓的实用主义“理论”带来的后果。 傅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的另一个重点是试图构建邓小平与同时代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图谱,并重新审视。他列举的人际关系重点主要是邓与陈云的关系。从有关邓陈关系的叙述来看,于英文读者或许有新意。但我想,既然是一本传记,以下关系无法回避,比如邓与胡、赵两任总书记的关系,包括邓以党内低阶身份两废总书记之举的权力来源是否正当,以及由他亲自指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隔代指定的胡锦涛任国家领导人是否合适等,都需要检讨。胡、赵现在获得的评价越来越高,邓小平与胡、赵的关系包含着邓的容人之量以及他对党内游戏规则的屡屡僭越;由他来挑选三、四代领导人,撇开这一行为的非制度化因素的正当性不论,还关系到一位政治伟人的识人之能。当考虑到胡锦涛平庸的治国之才成为2012年中国高层权斗的祸源,这点尤其重要。傅高义先生对邓小平的职位与权力不相称状态试图给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如果他的分析能为中国读者(而非英文世界的读者)广泛接受,倒也算得上一家之言。 对傅高义先生在接受多家传媒采访时,不断地用不同的“假如邓小平还活着,他不会……”这点,我实在有点不敢苟同。我猜想,这数个“假如”其实折射了傅高义先生对中国现任领导的治绩多少心存遗憾,所以他认为,若邓小平今天仍然在世并亲自处理政事,中国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遗憾了。这种“假如”的推想多少与傅先生个人对邓小平能力的过高认识有关。邓小平的局限其实在1989年处理天安门事件中已经清晰可见,是邓出此下招,不仅改变了他与人民的关系,还将自己亲手铸就的改革列车引上了一条没有出路的轨道。面对如此历史机遇都采取了错误对策的伟人,又怎能指望在行将到来的网络时代,他能够如同50岁以下的人那样理解互联网对人类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时势?更兼邓小平设定的两条底线——“第一是中国不能乱,第二体制不能动”,前一条底线成了中共今天“民主引发动乱论”的“理论”源头,并发展出了每年花数千亿维持的维稳体制;后一条底线被当今中国“九龙”之一的吴邦国先解释成“五不搞”,继而发展成“要用法律程序将党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这两条底线已经将一个到处奔突着地火的中国活生生地卡在了一道生死门坎之上,水火不济就有性命之忧——怎能说坚持“体制不能动”这条底线的邓小平就能处理好今天这么多源于体制的矛盾与问题? 2002年3月上旬,我曾受哈佛东亚法律中心之邀去该校演讲,期间曾至傅高义先生府上做客。通过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谈话,傅先生对邓小平的激赏(混合着被掩饰得很好的崇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如今他表示“西方世界低估了邓小平”,我并不感到意外。也因为感觉到这点,在那次谈话中,我特别强调:我个人不认为邓小平人生最大的败笔仅在于处理六四事件,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即拒绝政治变革的“跛足改革”导致的权力市场化,才是最大的败笔。因为这一特点将改革导向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方向,即使江泽民不需要面对权力市场化的全部恶果,他的继任也必须面对。傅高义先生认为,邓小平80年代确实是容忍了轻度腐败,但今天贪腐这么严重,“邓小平若在世,绝不会坐视贪官污吏横行,这也是中共当局必须正视的问题”。我却认为邓小平无法挣开他为自己及他的党所打造的枷锁:政府充当资源分配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参赛者。任何政府只要同时有这三种权力,就无法制止腐败。 在“记住邓小平”一节中,傅高义写道:“假如中国人要感谢某一个领导人改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人就是邓小平。在为改善如此多的人民的生活做出的贡献方面,20世纪是否还有其他领袖能够与他相比?”这个“假如”的出现,与傅高义采访对象中没有社会底层以及接近了解底层的人士有关。中国的转型还处在“现在进行时”,推动中国转型的巨人的评价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对邓小平毕生功业,还未到“盖棺论定”之时。更何况,在胡锦涛第二个任期内出现的种种否定改革的政治动向已经非常明显。因为中国人不是一个整体,不是中国官方口中常说的集体名词“全体人民”。现实中,中国人民因为利益分化早分化成各个阶层,各有各的利益诉求,只是这些诉求被当局严厉压制而已。比如近年来怀念毛泽东时代的人群当中,除了一些社会底层成员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红二代”,薄熙来的“唱红打黑”,就是顺应了这种思潮。而刘源等人倡导要回到新民主主义路线,至少也算得上一种对邓小平改革路线的修正尝试。江、胡两代领导人尤其是胡,也许内心对毛的看法会不同于邓,但在治国方略上,却绝对是对邓小平开创的改革格局(只发展经济,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的忠实执行者,如果中国政府不控制言论,上述两类人对现实的不满,一定会溯源至邓氏改革路线,只不过批判的维度与我的批判不同:我的批判是造成中国现状的根源是中共拒绝政治体制改革,与毛时代诀别不彻底;后者批判现实之恶,认为一切缘于邓氏改革放弃了毛的革命路线。 这本书对邓多溢美之辞,英文版问世即引发诸多疑问,比如作者对邓所行之事总站在传主立场加以理解并赋予同情(包括邓打击知识分子、压制批评意见),对中国的一切都从党的实用立场考虑,缺乏人权方面的关怀。如果这本书在2008年以前发表,或者能起到傅高义期望的“教育美国公众”重新认识邓小平的作用。可以预期,今年发布的中文版在中国朝野能够得到的好评,一定远低于作者与出版社所预期的。 邓小平的一生功业,与中国命运有关,更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及命运有关。因此,我认为,傅著《邓小平时代》固然是一本不可忽视的英文传记,但其对邓小平的结论却还不能视为盖棺之定论,邓小平的毕生功业到底有多伟大,将由中国未来的历史做证。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海闻: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潜力与挑战

◎海闻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一直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增长速度较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总是高出一部分。这个速度能够持续多久?我认为中国这种高速增长要持续四五十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当前面临着很多发展当中的挑战,比如如何度过国际环境的特殊阶段、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的话,中国经济也会出现一个大的波动。因此,如何应对,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能持续   战后有过东亚奇迹,也有过日本奇迹,东亚奇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97年,东亚奇迹30多年,中国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其中80年代还谈不上经济的一个起飞,虽然增长很快,80年代最主要还是处于一个恢复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奇迹应该说是90年代,邓小平南巡以后,也就是20多年,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还没有结束。即使现在还有些波动,包括金融危机,我们国家内部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保守一点还会在8%左右。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仍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认为人类社会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中间有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起飞阶段。罗斯托将经济形容为飞机,在地上滑行速度很慢,然后就在空中了,而从地上到空中是最关键的时间,是社会的一个蜕变。   这个变化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原来以农业为主逐步变成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逐步变为大部分人居住在城镇。   从这两个结构变化的现状来看,当前中国还处于这个起飞的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农业已下降到只占G D P的10%,但是服务业比重还不够。以美国为参照,美国的服务业占到快80%,而中国只有40%,产业结构的变化只走到了一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还正处在起飞阶段,发展速度不会慢也不能慢。从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农业占G D P的比重已下降到10%,但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刚刚降到50%以下。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是超过5%的。这就说明,中国还有40%左右的农民需要转移。   要解决农村人口转移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村的人口必须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城市里面必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来吸纳就业。根据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每2%的G D P增长能够降低1%的失业率。中国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但是如果加上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这个数字就会很大,这就需要在足够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推动农村人口的转移。   第二就是国内规模需求。国内市场对我们经济的拉动,这点越来越重要。当固定成本很高,就一定要有规模。早年比较优势是技术上的差异,劳动生产上的差异,然后是资源配置的差异。现在虽然劳动不能流动,但资本可以流动。资本可以流动的话,就把各个国家的劳动配置变得相近。技术转让现在也很容易,靠什么因素来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呢,就是成本,成本取决于规模有多大。克鲁格曼就说决定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是规模经济。最早的规模可以通过积累的形式。现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以后,信息的传播是你追我赶,所以说原来可以通过积累的规模来保护成本,现在就等不到,别人不是抄你,别人是超过你。所以不要依赖专利的保护。所以规模在经济增长中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办呢?他就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市场,欧洲也是一样,欧洲搞欧盟,他主要的目标不是政治,是经济的。所以中国的经济起飞可以比东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国内的市场规模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目前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型经济。就中国这10年在WT O的表现,外界对中国批评很多。进入WT O是我们清除了很多不符合规定的条件,但是进入之后,我们又制定了很多,包括产业政策、新兴产业、企业补贴等,那么外界认为这个都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的。   现在中国是有很多问题,很多人都把这个改革提上来了,很多人都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不满,但是这些缺陷,这些不足恰恰证明我们改革还有空间,这又说明中国还能够通过改革来促进生产力。一方面我们看到制度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存在的希望。改革本身还会增加我们的生产力。   四个主要挑战及其对策   我们的起飞还没有完成,却面临着很多发展当中的挑战:   第一,如何保持一个经济的稳定。经济的波动,最近这几年特别大,现在增长就成为主要问题了,要保增长。因此有些人担心说我们中国现在经济正在迅速下滑,说会不会出现硬着陆。现在是有硬着陆的趋势,但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所以现在实际上政策都在放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在启动。   还有体制的问题,现在的体制是有点问题。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中央布局的,现在是地方计划经济,没有全盘考虑。地方在做经济规划的时候,已经不是按照市场来考虑,这样的结果是,作为一个大国,各地方这种集体行动不但是资源浪费,而且会伤害到自己。   第二,从微观角度来讲,怎么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对企业家也是个挑战,早年中国企业做起来都比较容易,因为当时穷,东西也比较稀缺,所以随便做个东西都能卖钱。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提高产业了。企业要转型升级,每一个企业家要考虑你的前途是什么,这里面包括很多的兼并重组。现在流行讲创新,中国现在产业结构怎么创新?创新是要有实力、要有足够的规模的,必须要足够的专业,才能去创新。   第三,如何度过国际环境的特殊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会打破原来的格局,中国这几年没改革还发展这么快,那是因为国际环境好。要发展,国际公关非常重要,中国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有时候甚至需要吃点亏,以吃小亏的方式来避免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怎么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这个也非常重要。早年的改革,因为大家都很穷,改革是有很多好处的,绝大部分人都支持。那么随着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所希望的是更多的一个改进,而且看到的是更多的问题,当一个经济增长越快的时候,它出现的问题也会越多,市场越发达,市场失灵的问题也就越严重,那么这个市场失灵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社会也会不稳定。   什么叫市场失灵,它涉及到几个方面。第一个叫公平性,市场是不管分配问题的,市场的魅力所在就是制造差别,完全根据市场上创造的价值来分配。我们不谈现在有些人用各种各样的权力来得到这个东西,但市场越发展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一些人富了,没关系,不能让穷人穷得民不潦生,没地方住,没地方吃,这个是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的,需要解决的,就是公平性。第二是外部性,外部性的东西是市场不包括的,比如企业生产污染了水,这个是没人去管的,没有人去管的时候,它就不会去支付这个成本,这个在市场上却没有人拥有这个东西,没有人拥有这个自然环境,所以污染没人去管,这是一个外部性,负的外部性。还有正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就比方说科研,科技发明出来以后,可以给大家带来很多好处,像这一类称之为外部性。第三是公共性,有一部分的产品,他的消费和支付是不能统一的,就是他消费不能排他。比方说路灯、空气,你不交钱也一样可以使用他。   严峻的社会问题亟须解决   讲到社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是老百姓最不满的。这些问题不仅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社会分配问题。但这里面是解决收入差别,还是解决收入公平?这是不同的。现在要强调的是收入公平,就给大家一个公平的机会,我们所要批评的,所要控制的,不是收入差别。要防止利用特权等其他一些不公平的手段获得收入。经济学家也是讲基尼系数,说中国已经超了,快0 .5了。我觉得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我们过分地去强调差别的时候,人们会把眼光盯着富人,这就像一道数学题,唯一解答就是把富人变穷,就把收入差距缩小,这是原来干过的,建国60年的历史,前30年就是解决公平问题,弄得大家都很穷,所以现在千万不能又忘了这个。均贫富的理念恰恰跟市场经济是有冲突的,工业社会,市场经济,人们不仅仅是谋生,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更要创造财富,要鼓励人们去创新,鼓励人们创造更多财富,就不能有均贫富的思想。   我现在想提出来的一个口号就是:消灭贫困,比缩小差别更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我们天天强调缩小差别,那么很多人就容易产生仇富的心态。我认为缩小差别最快的方法就是城市化,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加速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垄断,导致供给量少价格高。   我不赞同试图压低医疗价格来解决问题,因为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供给。解决医疗改革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增加供给,鼓励社会投入,民间办医院。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把医疗行业当成特殊的服务行业,对其进行财政补贴,在制度上保证医疗对社会的服务。同时他还指出,中国的医疗改革必须把医生作为核心,将重视对象由医院转向医生。   二是要解决支付问题。例举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是对医院进行补贴,美国模式是对病人进行补助。从经济学上来讲,英国模式是社会福利,美国模式是解决市场失灵。而高福利现在正是欧债危机的根源,以中国当前的实力和对未来的考虑,中国应当采取美国模式,首先要解决穷人的看病费用问题。此外,中国还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其好处是一方面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医院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一种监督机制。   教育问题是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中国的教育还是沿袭苏联模式,教育现在是一种倒退,没有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被禁锢在做题上,越学越笨。中国要想成为国际大国,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和能够适应工业化的人才。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提供培养技术工人的机构,以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   教育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缺陷。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只关注高学历,很少注重基础教育,甚至缺乏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大批农民进城,未来20年必须考虑如何教育这些人的问题。第二,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没有解决。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这个问题比大学生毕业买不起房更为严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市场失灵,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第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   住房问题也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住房与教育和医疗一样,存在双重性,既有市场的一面,也有市场失灵的一面。政府要做的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买不起房的穷人提供廉租房和政府补贴,而不是干预整个房地产市场。   (南都评论记者张天潘 实习生李琳 整理未经其本人审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