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

东方日报|木然:令计划上央视 再次羞辱法治

现在公共权力自信一个重要看点,就是上央视,前不久有涉雷洋案警察上央视,现在令计划被审也上央视。前者上央视大反转,雷洋死了,没有嫖娼,抓雷洋的警察滥用权力出事。后者令计划被审判,被判无期徒刑。令计划被审上央视,央视何来这么大的权力代替法院审判,代替法院让人们在电视里游街?人们不禁要问,上央视的自信在哪里?如果有自信,还需要上央视?上央视了一定就有自信?如果上央视有自信,那说好的法治呢?难道正是没有法治的自信才上央视?央视又哪里来这么大的权力代替法院审判,代替法院让人们在电视里游街?玩剑者必死于刀下,央视审判必审判央视。人们有理由相信,央视被告上法庭并被审判的日子不会太远。只要按着法治的路线走。如果按着人治的路线走,央视就得靠审判别人混日子,说不定还混得个满堂彩。可是央视也应该知道,那也是宣传法治的阵地呢。如果一手宣传法治,一手破坏法治,那央视两张皮也就失去公信力、失了人心了。也可能早就失去人心了。有例为证,一些人不把央视叫央视,而把央视叫大裤衩,其中的意味倒也是深长得很。有人说,央视也只是个工具,也受权力支配,至多是个家奴或家丁。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央视本身也是权力部门。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央视审判,很显然就是滥用权力。现在谁都知道党媒姓党,央视作为党媒,自然也姓党。姓党也要做到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三者统一。三者的统一,离不开人民民主,也离不开法治,否则何来三者统一。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治国,是限制权力,规范权力,而不是滥用权力。在这方面,央视应该做的或者进行宣传的是限制权力和规范权力问题,而不是为权力滥用找出说理由甚至为权力滥用进行无耻的辩护。具体到令计划案来说,令计划上央视,符合法定程序吗?对此,陈有西提出了八个问题,他说,令案模式:第一,共同受贿,分案审理,夫妻关系人受贿同案不同审。第二,录像作证,证人不到庭,不让当庭对质。第三,一罪保密,附带全案都不公开审理。第四,电视认罪,综合报道,一槌定音,内容和审判过程保密,公开宣判,听众接受。第五,指控全部正确,被告全部接受,并电视悔罪感谢。认罪减轻,财产追光,7780万无期,保命。第六,不上诉,一审终审,判决生效。陈有西最后评价道,「恕我直言:中国《刑事诉讼法》不是这样规定的。」这些年来,法治的思想和理念一直在讲,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到依宪执政,从依宪执政到让每一案件都让公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精神在哪?法治必须被信仰也成为官民的基本共识。难道这些年的宣传都只是宣传,宣传的意义不能转换面法治的意义?最可悲的是那些被审判的官员和大老虎,当他们面临审判的时候,当他们被判刑的时候,他们没有请律师,他们不上诉,他们只服从判决。他们在台上不相信法治,不实践法治,不推崇法治,他们对法治没有信仰,他们只相信权力,信仰权力。当他们下台的时候,竟然还相信权力,还相信皇帝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一套人治家法。试想一下,如果他们相信法治,他们还会吓得一夜白了头人不人鬼不鬼的可悲下场?人人都有免于恐惧的权利,这不但包括普通民众,而且还包括台上的官员。免于恐惧的权利需要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也需要公民的争取与抗争。权利不是天赋的,就是争取的。在中国没有天赋人权的概念,但争取权利则是每一个人能保平安免于恐惧的重要内容。官员无视免于恐惧的权利,在台上时为所欲为。也可能他们在为所欲为的时候享受到了权力的快感,忘记了权力滥用在给别人带来恐惧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恐惧。 来源:东方日报 / 木然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转发此新闻:

阅读更多

香港独立媒体 | 我在CCTV的那些日子

一直想分享在cctv的那段日子,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機構的情況,雖然我只是在綜藝頻道工作,但多少折射到這個機器下的某些人事,太多細碎的事和話,未能盡錄,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特別的經歷。 抵埗...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上春晚?崔健不愿接受审查

在中国代表边缘、反叛和批评精神的摇滚乐代表人物崔健,可能将在2014年除夕夜登上由中国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政治正确与合家欢乐晚会——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具有冲突感的消息在中国引起反响。但崔健是否最终...

阅读更多

媒体“两会” 沧海桑田

媒体“两会” 沧海桑田 作者:老童 来源:《阳光》2012年第5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2-3-25 19:55:27 阅读量:89次   如今,“两会”新闻报道仍有诸多缺陷,但主要的缺陷已经不在媒体同行们身上。再加上网络新媒体“搅乱一池春水”,传统媒体的记者被逼得更加玩命拼抢,代表委员们会议期间发表的有价值、没价值的“政见”,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忠实的传播。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3月2日,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报到点被记者围住。当记者们问她今年的提案时,倪萍摆摆手,大步流星地走向门口。“不说,不说,你们总是歪曲我的意思!”经过了去年的“中国脊梁”风波,倪萍面对记者再也不敢“滔滔不绝”,她表示:“我今年就是要当哑巴。”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季节”伊始被广泛报道的一条花絮。   虽然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过多年,但倪萍一直从事的并非新闻采编岗位,所以过去对于“两会报道”实际上也很陌生。她肯定不知道,在这些喜欢围堵明星、更喜欢报道明星口误的“小报记者”拥挤进两会会场之前的那些岁月里,一些“主流媒体”们是怎样歪曲和捏造代表、委员意见的。   我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采访过地方和全国的“两会”。当时,省级党报跑“两会”的骨干记者几乎从来不到会场上去听会,也不到会场宾馆车站码头去围堵代表委员,而是没白没黑地坐在宾馆房间里“憋大稿子”。譬如,会前编辑部分给他一篇写农村改革的“大题目”,那么,他就先找一堆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农民日报、农村工作通讯之类的报刊,查找出一些合适、可用,又比较“有新意”的说辞,然后从代表委员名册中挑选出部分来自农村的,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稿中的相关内容,把那些“有新意”的说辞分别安到代表委员嘴上,组合成稿。如此一来,往往是直到“大稿”见报后,里面点到的相关代表委员们才知道“原来我还发表过这样一些意见!”而对于似乎“采访”了他们的写稿记者,他们则从头至尾都不认识。   连“代表专访”的主要生产流程也堪相仿佛,只是总要见一面。往往是,有报社领导打招呼:“某某团的某某代表是我朋友,你给他写篇专访吧。”于是记者在领导代为预约好的时间地点跟这位代表见一面,简单聊聊,知道他主要的职业、经历等,再要一份书面材料。正经采访是不需要的,主要内容还是靠剪报来撺。譬如,这位代表是国企厂长,这段时间人民日报正强调国企要抓管理、练内功,那么你就给他一通剪刀浆糊,编一篇这样主题的专访。老同志曾一边干一边教导我这个后辈:“你让他自己说,能说的有咱编的好么?”确实。   那时,记者还需要并愿意花一点功夫“专访”,写成的往往是“代表委员风采录”——即代表委员的先进事迹通讯。两会云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写人物通讯倒是个难得的机会。至于他们想在会上发表什么政见,很多记者反倒不关心。   后来见识到水平更高的同行,代表还在外地没来,就已经给人家编好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专访,主要内容是:记者无中生有地替这位代表设计了一种很超前、很犀利的政见,连采访时的细节、场面都很完整,“等他来了,跟他通个气就发”。不巧,那位代表因事请假说要迟到,于是这位同行就每天早晚给那位代表所在团各打一次电话,问他来了没有。结果,直到两会结束,那位代表也没来。早已成稿的“代表专访”只好作废,这位同行直呼可惜。   那时的两会报道,不管是机关报们贯彻“机关”的意志,还是有些新锐媒体在独立地表达媒体人自己的意志,其实都是在做宣传,真不真实并不重要。只是后者的剪报本剪的不是人民日报和求是,而是另外那些经常“出新思想”的报刊。我曾见过,有同行把广州《亚太经济时报》(现早已不存在)上的一篇整版长文东摘一段西摘一段,把里边的精彩内容分给了五六个代表委员去说。   如此,一些记者笔下的“两会”,跟实际进行的“两会”,几乎毫无关系。代表委员们在会上探讨的是哪些热点我不管,反正在我笔下,他们“热议”的只能是我想让他们“热议”的那些东西!有老记者也说:咱写稿子,只是借“两会”做个由头儿而已,就算“两会”不开,咱也可以照写。   对于记者给他们编词儿,那时代表委员自己也不怎么在乎——毕竟都是些好话么!多年以后,媒体才开始喜欢报道代表委员的“雷人雷语”。当年那些代表委员,多半也确实“议政”水平比较低,或者水平高但不敢展示。你真采访他们,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只会说一些人民日报上的话。他们登报仅仅是为了“露脸儿”。所以他们最重视的是新闻联播。特别是那些有钱的老板,和有门路的地方官,千方百计也要想办法让电视台在代表席里“扫镜头”的时候在自己脸上多停留两秒,甚而在第一次大会散会后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台阶上对着镜头说两句——至于说的到底是什么,又何必在意呢?听电视台给安排词儿就是了。   那时候,上会的记者名额很少,抢新闻、堵名人比现在好抢、好堵得多。但是,就连会议期间专门安排的部委、省市领导新闻发布会,一些记者也少有兴趣去跑,提问的多是老外。2000年之后,我和同事们跑“两会”,事先都要先对那些第一次上会的记者进行一番训练——如何预约或堵截名人,如何提问可以“逼”大人物不得不回答你的问题,如何在总书记、总理必定要去的代表团事先搞定“内线”,帮我们把录音笔带进去……同事们之间也互相交流——代表入场前,记者们几乎都拥堵在大会堂东门,其实部长们都是从北门进,在那儿想抓谁就能抓到谁;专题新闻发布会开始前十来分钟,相关的部长、主任等一般就会提前到达,先在会场旁边的休息室坐一会儿,这时候进去采访,他们一般不会拒绝回答你的问题;高官代表多半年纪都比较大,他们憋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奔一趟厕所,你只要耐心地在厕所门口守株待兔……这才是真正的“两会”新闻大战呢。我们的同行“战绩”比海外媒体不差。   如今,“两会”新闻报道仍有诸多缺陷,但主要的缺陷已经不在媒体同行们身上。再加上网络新媒体“搅乱一池春水”,传统媒体的记者被逼得更加玩命拼抢,代表委员们会议期间发表的有价值、没价值的“政见”,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忠实的传播。如果说水平差,首先该怨代表委员们的议政水平差。事实上,最近这些年“两会”,媒体也年年都在报道和评论中数落代表委员“素质”问题。   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   正要结束本文时,看到3月5日人大会议开幕当日华西都市报首席记者陈诚发出的一条微博: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一个老头被记者逮着了,很多记者涌了上去,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互相打听:他是谁呀?有人回答:好像是谈高考的。于是大家使劲问关于异地高考问题。我的天呀,实际上他是高铁专家。后来有记者认出了他,叫他谈高铁,这老头一听,溜了!   向这些“乱抢”一气的同行们致敬!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法广 | 台北一周: 马英九向胡锦涛传达「两岸同属一中」引发的波澜

最大的差异是,国民党虽然和大陆发展出良好关系,但因为台湾内部反对党的压力,始终没有在这样的场合,公开说出「两岸同属一中」,这是第一次。也因为这样,大陆也很重视这个新闻,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就是这一则,而且整整播了十分钟,非常罕见。一位大陆国台办的智囊感慨地说「北京等了四年,终于等到国民党对坚持一个中国的明白表态」,这就是为什么台湾的媒体大篇幅报导这件事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吴伯雄也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说出「一国两区」这样的概念,其实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它的宪法来自大陆,在台湾历经多次修宪之后,增修条文还是一个「一中」的宪法,把两岸分别称为「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所以吴伯雄说「一国两区」也有点要胡锦涛「正视现实」的味道,但台湾的反对党对这样的定位很感冒,也因此成为台湾的新闻焦点。 ●吴伯雄引用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关系条例来说明「一国两区」,这一点,胡锦涛恐怕不能接受吧? 吴伯雄提到「一国两区」,回归了中华民国宪法的层次,等于把台湾的地位拉高到和大陆平起平坐,胡锦涛当然不会点头称是,所以他没有直接响应「一国两区」这个概念,可是谈到两岸的政治现实的时候,胡锦涛也说了一套和吴伯雄大致相同的逻辑,他说「两岸虽然还没有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确认这一事实,符合两岸现行规定,应该是双方都可以做到的」。这句「符合两岸现行规定」,大陆的专家分析,指的就是大陆和台湾的宪法,台湾媒体认为,北京已经相当程度默认了两岸分治、中华民国是一个政治实体的现状,只是因为两岸还没有展开政治对话,讨论双方的政治地位,北京对内必须保留弹性及模糊的空间,也因为这样,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新华社的新闻稿,都没有提到吴伯雄「一国两区」的谈话,这也是值得留意的焦点。 ●台湾的学者对吴伯雄提出「两岸同属一中」有什么看法? 其实吴伯雄不只说「两岸同属一中」,他还清楚地说「我们彼此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非常清楚。因此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张五岳认为,四年来两岸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完成十多项协议;可是台湾虽坚持「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却始终没清楚表述对两岸关系的基本定位。这次吴伯雄的谈话,表达出马英九总统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也是近年台湾首度在中共最高领导人面前,直接提出「一中各表」的具体论述;这些说法,直接回应了台湾有些人对大陆不承认台湾提出「一中各表」的疑虑,至于中共方面如何接招,他认为还有待观察。 台湾也有人怀疑,吴伯雄提到两岸关系的定位,是不是在为马政府启动两岸政治对话预作准备?关于这一点,张五岳教授认为,中共虽然期待两岸开启政治谈判,但吴伯雄的谈话主要是深化两岸的政治互信;两岸只有在政治互信持续增强时,才能逐步化解两岸经贸更深层的问题,这未必表示马英九已经打算启动政治对话。 ●据说台湾的在野党对吴伯雄在大陆提出「两岸同属一中」的谈话很不满意,在野党有什么反应呢? 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认为,「一国两区」是很危险的说法,如果马英九总统觉得一中是中华民国,他就必须说明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什么不同;独派色彩鲜明的立法院台联党团更痛批吴伯雄「自我矮化,让台湾没有主权」;民进党立委一位立委说,「一国两区」的说法和中共一再宣传的「一国两制」没什么不同,目标就是终极统一,吴伯雄在胡锦涛面前说这种话,不是精神错乱就是要背叛国家;民进党的发言人就比较含蓄,他说,大多数台湾人都认同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号就叫中华民国,任何变更现状都要经过人民同意,「一国两区」的主张明显违背台湾主流民意,他要求马英九公开向人民说明立场。也因为在野党反弹,台湾的总统府连夜发表声明,再次强调一中各表的「一中」就是中华民国的立场,和吴伯雄的谈话脉络是一致的。其实吴伯雄的谈话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归根结柢还是统独的争议,两岸关系的后续发展也势必受到这股力量的牵绊!

阅读更多
  • 1
  • 2
  • 3
  • ……
  • 8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民族主义

二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国家医保局称农村“退保潮”的情况“不准确”,网民:“不是退,是不交,交不起了……”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