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英伦随笔:人口普查惹人烦?

苏平 BBC中文网 英国人口普查十年一度. 不久前,伦敦华人社团活跃人士乘坐红色双层大巴,前往华人聚集地解释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呼吁华人不要沉默。 周末晚,没有赏心的电视节目,泡上茶,开始填表。 进入三月,家家户户都收到了普查表。英国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定在3月27日。 说是表,更像一本书。A4大小总计32页,职业、教育程度、就业现状、雇主是谁、健康情况、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是同性婚还是异性婚、会不会说英文、英文程度怎么样、什么时候来的英国、拿哪国护照、有几间卧室?锅炉是烧煤气吗?需不需要照顾老人?怎么去上班?……面面俱到。 想想对门三代同堂七口人,每个人都要回答满满四页的问题,很是同情。冗长乏味,硬着头皮也要填。不填,可能被罚款1000英镑! 但是,并非所有的英国人都象我一样“俯首帖耳”。人口普查从诞生之日起就带上了一顶扰民、侵犯隐私的帽子,迄今也没“平反”。 帮助敌人摸清家底? 1798年,起草英国《人口普查法案》的约翰·利克曼列出了普查的12大原因,第一条就是,对国家有详尽的了解,才能为立法、政策提供合理的依据。这成了历届英国政府继续搞普查的理由。负责此次普查的国家统计署说,普查数据将成为公共拨款,包括教育、医疗服务、房屋建设、公交设施等的依据。 这和中国政府去年提出的“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人口普查十年一度、科学发展心中有数”等口号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许多中国人也质疑这是“人口普查”还是“家产调查”?据说,普查表上人们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包括房子、超生、职业。 超生,在英国倒不是问题,但是,房子和职业在许多英国人看来也属于私人问题,性取向、信仰等更被划入隐私范畴。 自古至今,也有英国人从来就不买普查这本账。1753年议会辩论普查时,持反对意见的议员提出,一,这可能会帮助敌人摸清我们的家底;二,政府可能会利用普查结果调动人口。 换句话说,从一开始,人们的担心就集中在安全和隐私两个方面:政府要拿普查结果干什么?数据落到了坏人手里怎么办? 当年,纽卡斯尔的议员甚至警告,大卫王要统计以色列人口,上帝大怒,降下瘟疫,七万以色列人丧命! 你想知道我挣多少钱吗?你想知道我早餐吃什么吗?你想知道我寿命可能多长吗? 1841年一位英国人在人口普查表上的加注。 你想知道我早餐吃的什么? 现在,人们不再害怕普查会招来上帝的惩罚,也不再担心外国政府搞清英国人口,但普查仍然没有摘掉侵犯隐私的帽子。 1841年,一位姓金的英国人用铅笔在普查表上加了几句注,“你想知道我挣多少钱吗?你想知道我早餐吃什么吗?你想知道我寿命可能多长吗”?言辞间满是不满和讽刺。 过去一、二十年来,随着闭路电视等“老大哥”手段越来越普及,人们对受监视更敏感。呼吁取消身份证的NO2ID压力组织的负责人不久前说,政府“不需要、不应该搜集、也无法保护”普查数据。 具体到今年的普查,“老大哥监视”组织则说,点人头没错,但是,“任何一个其他自由国家都没有要求国民提供如此详细的个人信息”。 你能保证我说真话吗? 另外也有批评人士认为,普查的结果不见得可靠。 中国人口普查时,有人算过一笔账。从一数到十四亿,一个人要用一百年才能数完。中国动员了六百万普查员,英国可没有这么强大的人力。 星球大战中的武士也成了宗教信仰。 普查,被英国批评人士指责是放“马后炮”。等数据搜集上来、加工完了,人可能早搬走了。2001年普查,90万40岁以下的男人“漏网”,从来没人给出可信的解释。 再套用中国人口普查时的一句口号“人口普查利万家,提供信息靠大家”。在英国,填表是强制,但是,怎么填全靠自觉。 上次普查中有一个自愿回答的问题—-宗教信仰。网上发起一项运动,声称如果有足够的人表示自己信奉《星球大战》的杰迪武士(Jedi Knight),官方就必须承认这也是一个宗教流派。结果,39万英国人填表称“杰迪武士”是心中的上帝,“杰迪武士教”排进了当年英国前五大宗教信仰行列。 今年,“脸谱”上有人呼吁,崇尚重金属音乐也应该算宗教,迄今已经吸引了三万多名支持者。 这会是最后一次普查吗? 早些年,普查表上的问题还得罪过女人。她们痛恨公开年龄,还要被记录在案,永远不能赖账!1911年的普查曾导致女权分子的抵制,她们说,当局既然登记女性、必须赋予女性投票权。 近些年,人口普查的问题也曾引发那些宗教信仰、种族背景等没有被包括进去的社区的不满。 这些问题,摆在普查的命运前面,显得像是小菜一盘。 现在联合政府中的保守党在野时曾经批评普查成本太高、“扰民、不合适”,上台后想取消却来不及了,但表示今后必将考虑采用“更快、更好、更频繁、更廉价”的方式收集人口信息。 那么,这次普查会不会成为英国最后一次呢? 统计学家和人口学家认为,从技术上看,人口普查很难被取代;而且,没有人能够保证新的调查方式不会被指责侵犯隐私、数据绝对安全。 2001年,大约有300万英国家庭没有参加普查,只有38人被罚款。这次,连“当官儿的”都想过取缔普查,会不会进一步影响人们填表的积极性呢? (苏平 2011年3月23日 伦敦)

阅读更多

南都周刊:“外来人口”退税行动:为什么“外来人口”在纳税时一视同仁,但享受“市民”权利时却区别对待?

南都周刊记者_郑文 微博上自诩为“云南农民”的杨学涛,最近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等答复还是打官司。 “在上海纳了3年税,看病还要付全额医药费”,让这个昆明出生、北京求学、广州工作、上海定居的前媒体人觉得很不公平。两个月前,他以个人名义把一封集合了678人签名的建议书,快递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组,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两个月后,建议书尚未得到官方回应,却引来了北京律师程海的关注。 因为户口问题,程海曾与北京市公安局打过四次官司。从网上得知“云南农民”的遭遇后,他直接电话杨学涛,“有没有兴趣起诉上海市公安局?” “这下要搞大了……”挂掉电话,杨学涛笑了。 “无代表,不纳税” “如果你是‘外来人口’;如果你的居住城市收你税的时候一视同仁、收完税之后区别对待;如果你的居住城市在要求你尽义务的时候一视同仁、在你要求享受权利的时候区别对待,请转发此微博,让更多人加入到‘同等税收享受同等权利’的诉求队伍里来。”2010年12月15日,杨学涛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截至发稿日,这条微博已被转发2416次,含655条评论,显然触及不少同病相怜的“外来人口”的痛点。有人评论说,“没人让你做外来人口,你可以回家交税去呀”;也有网友调侃道:“作为一个拥有6本暂住证的北京暂住民,我不得不转”。 虽然自诩为“云南农民”,其实杨学涛现在的身份一点也不“农民”—盛大汽车传媒总裁。他的职业生涯有点复杂,先媒体后企业,先员工后领导。因为薪水的“诱惑”,他曾先后辗转过北京、广州工作生活,并在2007年年底定居上海。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普查结果,上海居民总数已达到2300万,而杨学涛所在的“外来人口”群体则超过900万,接近40%。 早在2002年,为了迎娶上海户口的太太,杨学涛就在这儿买了一套房子。当他在2007年将事业转移到上海后,就开始为上海的税收作贡献:平均每月交纳约5000元的保险和税金。不过虽然像上海户籍居民一样纳着同样的税种和险金,但当他到住处附近的闵行中心医院就诊时,仍需支付全额医药费;持有上海户口的太太则享受医疗保险,只需支付挂号费。 其实跟众多“外来人口”相比,杨学涛已经相当幸运。由于太太的上海户口,他顺利解决了儿子的落户问题—跟儿子他妈就行;也不用担心未来要给儿子缴纳不菲的幼儿园入园“赞助费”等问题,因为儿子一生下来就衔着上海户口。不过当了爸爸的杨学涛,还是遇到“外来人口”一样的难题,比如在上海当了一年多的“黑户”,每月仅能领取几十块的外来人口综合保险金;为了办理护照、港澳通行证,他不得不专程飞回户口所在地—广州。 2009年,落户无望的他终于决定先把上海市居住证办下来—谁料一办就是8个月:根据有关规定,办理居住证不仅要求办理人提供在当地的纳税证明,还需把个人档案一并迁至居住地。杨学涛为此打了几十个电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不免遭遇各种细节上的差错,这次是入职时间不准确,下回又是原单位的离职证明出了问题。 “在中国办这种事情太复杂了,所以好多人平时都懒得去办。用不着时,不觉得是事情,但真要办理时会发现,你要为此要付出大代价,包括巨大的时间、经济成本。” 折腾居住证这事,令杨学涛不禁愤慨起来:我在上海工作,还给你纳税,你都不让我居住在这里,更何况相关享受不到的权益了,“我他妈的凭什么还要给你纳税?”于是就有了后来2010年12月15日的那条微博。 其实早在2010年3月份,他就曾为此而总结道:“假如你没有居住证、户口,你跟所住城市的关系是:你必须履行纳税的完全义务,但你不享受纳税带来的任何权利。当需要你纳税的时候,他可以将程序简化到无以复加,当你要主张权利的时候,他可以将程序复杂到无以复加。” 杨学涛估摸着自己应该是国内第一个提到“外来人口”纳税人不公平待遇的公民。2010年11月,郭光东在《南方周末》发表题为《无代表,不纳税》的评论文章,重提公民纳税义务与所享权利的不对等。作为一名户口在广州、纳税在上海的“外来人口”,杨学涛对这种不对等感受尤其深刻。“同等税收享受同等权利”的诉求微博发出后,他本以为任务已经完成,“我能把它提出来,就行了,让大家讨论去吧。” 但后来,恰是大家的讨论,把那个本该无疾而终的吐槽,演变成一场类似“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 户籍问题是最为“外来人口”诟病的症结,也是杨学涛微博所引发的讨论的核心。“但你也知道,户籍问题在中国当下是无法解决的。”参考2010年国内多家媒体联合发文呼吁户籍制度改革的事件,他担心自己要是搞上了政治,可能会出事,因此最安全的方式是“不谈政治,只谈经济诉求”。 受美国独立战争前夕“无代表,不纳税”诉求的启发,在一位媒体朋友的建议下,杨学涛揭开了行为艺术表演的第一幕:微博征集签名,建议全国人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在三种情形之下,可减征个人所得税: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以及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 杨学涛建议增加区分户籍征税的条款:“纳税人因为户籍原因而在纳税地得不到与户籍纳税人同等的权利的,可以申请所得税的减征、免征和退还。” 利用新浪微博平台,“转发视为签名”,至2010年1月4日,该微博发出的两周内,杨学涛共征集到678个签名(转发),其中包括学者张鸣、律师张培鸿等知名人士。 1月11日,杨学涛将建议书寄至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23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他特意选择发送EMS快递的方式,以追踪其签收记录;还为快递单拍了一张照,并上传到微博。 第二天,杨学涛登录EMS网站查询后得知,该快递已被签收。不过两个月过去,这封公民公开信至今还未收到官方的回复。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就有人倡议过退税的事情。当时“两会”前夕的一个媒体人饭局上,有人突然提到,谁知道选民证长啥样么?所有人都傻了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只要年满18周岁、不是罪犯、不是精神病患者,人人都该有一张选民证。 时任《凤凰周刊》编辑的贾葭,跑到自己所居住的羊坊店街道,讨要选民证。街道说,这事得找人大,贾葭又到人大工作委员会,结果说这事归社区管。于是皮球又被踢回。跑前跑后反复咨询,仍得不到选民证,贾葭便要求退税。街道的反应是:退税?没听说过,你去问税务局吧。 折腾了一个多月后,贾葭已懒得再搞。贾葭觉得现在杨学涛的动作才是“闹真的”,尽管杨学涛不时调侃自己:“我这是以荒谬对抗荒谬。” 人民网强国社区设立了一个叫做“E政广场”的子论坛,是网民向官方递交建议、表达民意的网络平台。2月17日,杨学涛把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建议也贴了上去,被编为“9786”号。 以荒谬对抗荒谬? 杨学涛的逻辑是,“如果我纳了税,都没有人代表我的权益,那我为什么要纳税?”在律师程海看来,这前提就是错误的。 2008年,程海也曾发起过类似杨学涛式的公民签名,要求北京市政府在户口问题上依法行政。他认为外来人口在纳税权利与义务之间遭遇的不公,根源不在于个人所得税法的疏漏,也不在于户籍制度的弊端,而在于地方政府、公安部等未能依法行政。 他所谓的“法”,指的是1958年由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条例第六条规定:“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但到1977年时,国务院又通过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该规定确定了限制由农村转城市户口,其他市转北京、上海、天津户口的原则。 用法律视角阐释,也即国务院、公安部和各地政府自此以来执行的都是“与上位法户口登记条例相抵触的下位规范性文件”。 因此,程海曾于2007年4月到2008年年初,在北京、老家合肥两地,分别起诉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拒绝办理户口迁入,以及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不履行户口迁出法职责案。对此,北京昌平区法院行政裁定不予受理,而合肥市庐阳区法院又以“错列被告”为由,驳回起诉。 当程海跟杨学涛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时,杨学涛跟程海的许多法律界同行一样,对该法毫不知情。他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人民自由迁移的可能,只知道自己人在上海,却不曾拿到世博大礼包;户口在广州,也不曾拿到亚运大礼包。 老婆、儿子都是上海人,拥有上海户口,而杨学涛,“最后发现,你哪儿的人都不是,去哪儿都是外地人。我本来想我说着昆明话,在昆明买个房吧,结果里头有个政策:首付比例比本地人高;涉及贷款,利息是1.1倍。” 他也不清楚自己向人大递交的建议书,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对方又是否有必须答复的义务。EMS寄出后,他每天都会在微博上转发原帖,记录天数,第一天、第二天……第二十天,一直没有回音。 “我对我行动的每一步,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心中有数。”网友反响热烈,在他预料之中;评论相对理性,令事情具备了推动的空间;参与的有钱人太少,知识分子也相对保守,政府层面的回应始终缺乏……这些则令他略显失望。 其实在行动之初,杨学涛便默认人大肯定不会解决自己递交的问题。他原本还打算在“两会”前夕,在微博上再搞一次签名征集活动,但新浪微博总是将相关帖子删除,令他“意外”。 哥们、网友、律师、媒体……认识的不认识的纷纷出谋划策,有位《华商晨报》的记者朋友,还打算在全国“两会”期间,帮杨学涛把签名建议书递交给有关人大代表,托其作为议案递向“两会”。 杨学涛感觉自己是被“广大的民意基础”推着走到了现在。包括律师程海,虽然直接否定了杨学涛这场行为艺术的前提,但他认为“还是要肯定公民追求平等权利的合法诉求”。因此他向杨学涛提议,愿做杨的代理律师,再打一场维护法律的户口官司。 就在程海发出邀请的5天前,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专访,与网友在线交流。杨学涛把退税的建议发到了交流短信平台,仍然心中有数,知道这一诉求必定又是“石沉大海”。 杨学涛在微博发起签名征集活动后,曾在《南方周末》任职、现为律师的章敬平,在MSN上跟他说:“哥们,你搞那事真有意思,哈哈。”杨学涛会心一笑,他明白章敬平话里的意味。 但当下,面对程海的提议—起诉上海市公安局,要求对方依法行政,保障公民自由迁移—杨学涛并未一口回绝。但他说,这事还得考虑考虑。 相关日志 2011/03/04 — 南方周末:金贵的平壤户口 (0) 2010/10/31 — 重庆高校强制“农转城” 多名大学生抗议薄熙来 (0) 2010/10/31 — 大学教授给女儿的信:等爸有钱了给你办美国户口。 (0) 2010/08/15 — 浙江农转非数量降幅达67%出现逆城市化 (0) 2010/07/14 — 浙江200公务员为征地补偿费将户口迁入农村 (0)

阅读更多

南都周刊:“外来人口”退税行动

感谢志愿者 食草 投递。 杨学涛(右一)。  摄影_孙炯 在“外来人口”身份上附着的,表面是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实质上则是户籍制度造成的人为身份鸿沟。 南都周刊记者_郑文 微博上自诩为“云南农民”的杨学涛,最近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等答复还是打官司。 “在上海纳了3年税,看病还要付全额医药费”,让这个昆明出生、北京求学、广州工作、上海定居的前媒体人觉得很不公平。两个月前,他以个人名义把一封集合了678人签名的建议书,快递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组,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两个月后,建议书尚未得到官方回应,却引来了北京律师程海的关注。 因为户口问题,程海曾与北京市公安局打过四次官司。从网上得知“云南农民”的遭遇后,他直接电话杨学涛,“有没有兴趣起诉上海市公安局?” “这下要搞大了……”挂掉电话,杨学涛笑了。 “无代表,不纳税” “如果你是‘外来人口’;如果你的居住城市收你税的时候一视同仁、收完税之后区别对待;如果你的居住城市在要求你尽义务的时候一视同仁、在你要求享受权利的时候区别对待,请转发此微博,让更多人加入到‘同等税收享受同等权利’的诉求队伍里来。”2010年12月15日,杨学涛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截至发稿日,这条微博已被转发2416次,含655条评论,显然触及不少同病相怜的“外来人口”的痛点。有人评论说,“没人让你做外来人口,你可以回家交税去呀”;也有网友调侃道:“作为一个拥有6本暂住证的北京暂住民,我不得不转”。 虽然自诩为“云南农民”,其实杨学涛现在的身份一点也不“农民”—盛大汽车传媒总裁。他的职业生涯有点复杂,先媒体后企业,先员工后领导。因为薪水的“诱惑”,他曾先后辗转过北京、广州工作生活,并在2007年年底定居上海。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普查结果,上海居民总数已达到2300万,而杨学涛所在的“外来人口”群体则超过900万,接近40%。 早在2002年,为了迎娶上海户口的太太,杨学涛就在这儿买了一套房子。当他在2007年将事业转移到上海后,就开始为上海的税收作贡献:平均每月交纳约5000元的保险和税金。不过虽然像上海户籍居民一样纳着同样的税种和险金,但当他到住处附近的闵行中心医院就诊时,仍需支付全额医药费;持有上海户口的太太则享受医疗保险,只需支付挂号费。 其实跟众多“外来人口”相比,杨学涛已经相当幸运。由于太太的上海户口,他顺利解决了儿子的落户问题—跟儿子他妈就行;也不用担心未来要给儿子缴纳不菲的幼儿园入园“赞助费”等问题,因为儿子一生下来就衔着上海户口。不过当了爸爸的杨学涛,还是遇到“外来人口”一样的难题,比如在上海当了一年多的“黑户”,每月仅能领取几十块的外来人口综合保险金;为了办理护照、港澳通行证,他不得不专程飞回户口所在地—广州。 2009年,落户无望的他终于决定先把上海市居住证办下来—谁料一办就是8个月:根据有关规定,办理居住证不仅要求办理人提供在当地的纳税证明,还需把个人档案一并迁至居住地。杨学涛为此打了几十个电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不免遭遇各种细节上的差错,这次是入职时间不准确,下回又是原单位的离职证明出了问题。 “在中国办这种事情太复杂了,所以好多人平时都懒得去办。用不着时,不觉得是事情,但真要办理时会发现,你要为此要付出大代价,包括巨大的时间、经济成本。” 折腾居住证这事,令杨学涛不禁愤慨起来:我在上海工作,还给你纳税,你都不让我居住在这里,更何况相关享受不到的权益了,“我他妈的凭什么还要给你纳税?”于是就有了后来2010年12月15日的那条微博。 其实早在2010年3月份,他就曾为此而总结道:“假如你没有居住证、户口,你跟所住城市的关系是:你必须履行纳税的完全义务,但你不享受纳税带来的任何权利。当需要你纳税的时候,他可以将程序简化到无以复加,当你要主张权利的时候,他可以将程序复杂到无以复加。” 杨学涛估摸着自己应该是国内第一个提到“外来人口”纳税人不公平待遇的公民。2010年11月,郭光东在《南方周末》发表题为《无代表,不纳税》的评论文章,重提公民纳税义务与所享权利的不对等。作为一名户口在广州、纳税在上海的“外来人口”,杨学涛对这种不对等感受尤其深刻。“同等税收享受同等权利”的诉求微博发出后,他本以为任务已经完成,“我能把它提出来,就行了,让大家讨论去吧。” 但后来,恰是大家的讨论,把那个本该无疾而终的吐槽,演变成一场类似“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 户籍问题是最为“外来人口”诟病的症结,也是杨学涛微博所引发的讨论的核心。“但你也知道,户籍问题在中国当下是无法解决的。”参考2010年国内多家媒体联合发文呼吁户籍制度改革的事件,他担心自己要是搞上了政治,可能会出事,因此最安全的方式是“不谈政治,只谈经济诉求”。 受美国独立战争前夕“无代表,不纳税”诉求的启发,在一位媒体朋友的建议下,杨学涛揭开了行为艺术表演的第一幕:微博征集签名,建议全国人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在三种情形之下,可减征个人所得税: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以及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 杨学涛建议增加区分户籍征税的条款:“纳税人因为户籍原因而在纳税地得不到与户籍纳税人同等的权利的,可以申请所得税的减征、免征和退还。” 利用新浪微博平台,“转发视为签名”,至2010年1月4日,该微博发出的两周内,杨学涛共征集到678个签名(转发),其中包括学者张鸣、律师张培鸿等知名人士。 1月11日,杨学涛将建议书寄至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23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他特意选择发送EMS快递的方式,以追踪其签收记录;还为快递单拍了一张照,并上传到微博。 第二天,杨学涛登录EMS网站查询后得知,该快递已被签收。不过两个月过去,这封公民公开信至今还未收到官方的回复。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就有人倡议过退税的事情。当时“两会”前夕的一个媒体人饭局上,有人突然提到,谁知道选民证长啥样么?所有人都傻了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只要年满18周岁、不是罪犯、不是精神病患者,人人都该有一张选民证。 时任《凤凰周刊》编辑的贾葭,跑到自己所居住的羊坊店街道,讨要选民证。街道说,这事得找人大,贾葭又到人大工作委员会,结果说这事归社区管。于是皮球又被踢回。跑前跑后反复咨询,仍得不到选民证,贾葭便要求退税。街道的反应是:退税?没听说过,你去问税务局吧。 折腾了一个多月后,贾葭已懒得再搞。贾葭觉得现在杨学涛的动作才是“闹真的”,尽管杨学涛不时调侃自己:“我这是以荒谬对抗荒谬。” 人民网强国社区设立了一个叫做“E政广场”的子论坛,是网民向官方递交建议、表达民意的网络平台。2月17日,杨学涛把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建议也贴了上去,被编为“9786”号。 以荒谬对抗荒谬? 杨学涛的逻辑是,“如果我纳了税,都没有人代表我的权益,那我为什么要纳税?”在律师程海看来,这前提就是错误的。 2008年,程海也曾发起过类似杨学涛式的公民签名,要求北京市政府在户口问题上依法行政。他认为外来人口在纳税权利与义务之间遭遇的不公,根源不在于个人所得税法的疏漏,也不在于户籍制度的弊端,而在于地方政府、公安部等未能依法行政。 他所谓的“法”,指的是1958年由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条例第六条规定:“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但到1977年时,国务院又通过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该规定确定了限制由农村转城市户口,其他市转北京、上海、天津户口的原则。 用法律视角阐释,也即国务院、公安部和各地政府自此以来执行的都是“与上位法户口登记条例相抵触的下位规范性文件”。 因此,程海曾于2007年4月到2008年年初,在北京、老家合肥两地,分别起诉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拒绝办理户口迁入,以及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不履行户口迁出法职责案。对此,北京昌平区法院行政裁定不予受理,而合肥市庐阳区法院又以“错列被告”为由,驳回起诉。 当程海跟杨学涛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时,杨学涛跟程海的许多法律界同行一样,对该法毫不知情。他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人民自由迁移的可能,只知道自己人在上海,却不曾拿到世博大礼包;户口在广州,也不曾拿到亚运大礼包。 老婆、儿子都是上海人,拥有上海户口,而杨学涛,“最后发现,你哪儿的人都不是,去哪儿都是外地人。我本来想我说着昆明话,在昆明买个房吧,结果里头有个政策:首付比例比本地人高;涉及贷款,利息是1.1倍。” 他也不清楚自己向人大递交的建议书,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对方又是否有必须答复的义务。EMS寄出后,他每天都会在微博上转发原帖,记录天数,第一天、第二天……第二十天,一直没有回音。 “我对我行动的每一步,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心中有数。”网友反响热烈,在他预料之中;评论相对理性,令事情具备了推动的空间;参与的有钱人太少,知识分子也相对保守,政府层面的回应始终缺乏……这些则令他略显失望。 其实在行动之初,杨学涛便默认人大肯定不会解决自己递交的问题。他原本还打算在“两会”前夕,在微博上再搞一次签名征集活动,但新浪微博总是将相关帖子删除,令他“意外”。 哥们、网友、律师、媒体……认识的不认识的纷纷出谋划策,有位《华商晨报》的记者朋友,还打算在全国“两会”期间,帮杨学涛把签名建议书递交给有关人大代表,托其作为议案递向“两会”。 杨学涛感觉自己是被“广大的民意基础”推着走到了现在。包括律师程海,虽然直接否定了杨学涛这场行为艺术的前提,但他认为“还是要肯定公民追求平等权利的合法诉求”。因此他向杨学涛提议,愿做杨的代理律师,再打一场维护法律的户口官司。 就在程海发出邀请的5天前,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专访,与网友在线交流。杨学涛把退税的建议发到了交流短信平台,仍然心中有数,知道这一诉求必定又是“石沉大海”。 杨学涛在微博发起签名征集活动后,曾在《南方周末》任职、现为律师的章敬平,在MSN上跟他说:“哥们,你搞那事真有意思,哈哈。”杨学涛会心一笑,他明白章敬平话里的意味。 但当下,面对程海的提议—起诉上海市公安局,要求对方依法行政,保障公民自由迁移—杨学涛并未一口回绝。但他说,这事还得考虑考虑。 原始链接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3/23.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南都周刊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简讯:美国2月份就业人口增加

美国最新的就业数字显示,今年2月的就业人口增加了19万人;失业率则是2年来首次低于9%。 BBC经济事务记者分析说,虽然这两个数字都显示美国的经济有增强的迹象和恢复的速度也在加快。 不过,可能还要经过许多个月的时间,美国的就业人口才会快速增加,就业市场恢复正常水平。

阅读更多

未来堂堂农业大国、人口大口将可能面临粮食危机了

刚好今晚看到新闻联播,大篇幅报到了今年农业粮食生产的紧迫性,面临的困难,和蔼可亲的温总理大人又在部署工作了,一大帮代表们在下面认真的做着笔记,就觉得好笑,这些政策真的落到基层、落到实处了么???? 今年请好假回老家过年,比较详细地了解了农民生产的基本情况,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1、马路旁边的田地几乎全部都是建好,或者建设中的房子。小时候的村庄,务农的只有50岁以上的, 18—50内的男性基本都在外面打工挣钱,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茅草有半人高,以前的田,菜园,果树什么的,都塌荒了。   2、稍微再外面打工挣钱了的,就进县城做了“市民”,好多都倾几代人之力住上了商品房。县城里的人往地级市迁徙,乡村的人往县城迁徙,那些农村没钱、没力气的就只有在村里守着那几亩地,被村干部、乡干部压榨了。   3、以前小时候都是吃自己收获的新米,现在都是市场上买米了,什么东北米、泰国米,应有具有。我们哪里还曾今是鱼米之乡,如今基本上都是买米吃。   4、回家听亲戚侃各种家乡的奇闻异事,对于腐败到基层的的印象更深刻了。      最近小麦期货大涨,可能跟干旱有关,但是干旱只是表面现象,又不是每年都有,重要的是现在大部分地方农民都弃田从商了,与其守着几百元每亩的田,还不如出去打工来得快。现在一过年,都是这家那家谁出去打工挣了多少钱,挣多了的都眼红。 长此以往,农民不农了。      想想万一再出现08年的金融危机,劳动力过剩,民工又不愿意返乡,是多么大的社会问题。   美国西方列强们把国际粮食价格吵到天上去,你就花钱去进口吧。大豆期货不是很好的证明吗,美国人控制了中国的大豆供应链??      曾经堂堂农业大国、人口大口将真正面临粮食危机了。CPI还怎么控制呢?   作为一个P民,真是担心啦。 – 小麦价格上2元,经济增长要完蛋 这不是耸人听闻,还是保守估计。我是河南人,春节回家看到的情景让我不敢往下想,麦苗枯黄无人管,为什么不浇呢,答曰:不划算,不如去打工,打工 一天能挣80元,浇一亩地要100元,多打的粮食也不一定能多卖100元。对每个农民来说这账算的也不错,但对国家来说,这是多么危险,如果每个农民都这 么想问题就很大了。剩下的我就不用说了。 – 回湖南农村过年了解的真实状况    几年没会老家过年,今年请好假回湖南老家过年,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湖南省宁乡县某地农民生产的基本情况: 1、某组有耕地136亩,去年抛荒44亩;亩产(早晚稻合计):1900斤每亩(较前年减产15~20%);总产量减少30%以上(前年也有抛荒的)   2、现有种田的男性农民中:40岁以下1人;40~50岁8人;50~60岁25人,60岁以上25人;   3、亲戚家庭纯收入:种粮纯收入4800(按节前粮价计算、2.6亩水稻田),子女外出务工2.4万(一子一女及配偶均在外地打工),养殖收入5000元(2头猪、一个小鱼塘);零星打工收入1500元。   4、其子已在县城买房,计划过1~2年身体差一点就不再种田了,该抛荒就抛荒了。   这就是一个湖南鱼米之乡的农村真实样本。   中国农村已经千疮百孔了,某些人还在仰望星空,梦想粮食能稳定地自给,真的无语了。该来的都会来的,现在再忽悠4万亿水利已经晚了,除非大幅补贴粮食生产,否则今年就会看到粮价飞涨的结果,后年才换届呀!!! 相关日志 2011/02/11 — 金融时报:中国如何实现粮食安全? (0) 2011/02/11 — 生于0715:粮食问题文集 (0) 2011/02/11 — 蒋高明:粮食危机正在到来? (0) 2011/02/11 — 西西河:关于粮食问题的争论 (0) 2011/02/11 — 发改委关于提高2011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 (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