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国格

云之 | 小三反腐也涉公权介入私域(ZT)

    在一个舆论和传媒被管制之处,网络反腐无疑是无奈之举,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看着小三反腐前浪推后浪之层出不穷,有时总觉得恶心,感觉很不对头。日本早有少女援交在先(也发生于普通人之间,不像中国几乎成为官员专办),双方也算有情有义,而中国这撕破脸皮的架势,分明充斥着报复仇恨再成为多数狂欢……     1510部落虽然是小众网络,可能因为不允许不登录评论,部分文章之后的讨论经常挺有料。一篇关于涉外婚姻的文章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99199 ,引起关于近来发生的妙龄电视主播纪英男自曝被官员包养事件(继博士后常艳公开与高官衣俊卿情事又一轰动事件)的讨论,部分评论令我发生很大共鸣,收藏于此:   baifute:纪英男那个事,观者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极权主义迷思,无所着落,因为,极权与父权几乎就是孪生兄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心理学角度,权力究竟什么特质?借用一个经济学术语,就是“共有信念”。翻遍所有鸿篇巨制也许找不到我这种定义,但与之相似的有尼采与福柯的“权力意志”一说可以成为这种定义的注脚。无独有偶,这两个对权力持相似感受的哲学大师后来都几近精神崩溃,个中滋味令人哀婉(此是后话,按下不表)。     以我看来,权力既来自于共有信念,又是共有信念本身。权力可以获得金钱,金钱可以兑换权力,这本身就构成了活生生的共有权力信念。18妙龄女的纪英男(看名字,可能是独生女,潜意识里的恋父情结多少是一点的)去跟一个几近60的染发翁洽配,在道德上无可争议,在私域里的动机更是不可测度。什么是动机不可测度?私域里一切想象、情感、性爱、交流动机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     因此,试图通过表面化的是非与伦理蠡测研判动机若何的想法都显得不可思议。这种两性里面的思想动机盘根错节以致复杂得令人无法想象。正因真相难寻,它们常常弥散在小说与诗文之中,令人愁肠百结,这也许正是小说与诗情得以张杨的真实原因,同时也是海德格尔一边纵谈理性哲学一边沉迷飘渺诗思的困局所在,更是弗洛伊徳一边构筑理性精神分析学说一边不失时机与其女性患者保持暧昧关系的不伦由来。总而言之很难说清。     既然这么不易说清,人们容易将谈论建立在“口述”、“联想”、“泄密”以及“自以为是”的理由之上。其实不定靠谱。这是因为有一样东西无法绕道而行,那就是“共有信念”。共有信念是人们藉以生存的一个基础。这种共有信念性的权力存在于我们每一分子的思维类型之中,表现为人情、世俗、道德、伦理、制度、舆论、文化以及国家、军队、警察、枪炮与脚镣手铐所焕发出来的力量,且为权力忠贞不二的理性工具,制约着人们的思考与行为。     纪英男与染发翁一旦结成关系,便不若而同地接受人情、世俗、道德、伦理、制度、舆论、文化的检验,除此而外,还要受到国家、军队、警察、枪炮与脚镣手铐的潜在威慑。说到底,他们是在接受一种共有信念的提倡、说服与制约。这种共有信念却是通往极权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并干预着人们的私域活动。私域的不可侵犯性并不以私域活动的检举与告发而得以消弭。纪英男正是对私域活动一不满意就进行检举揭发的告密者。     她的告发看似依托公域,实际直指公权,是向公权告发她与染发男的私域活动。虽然我们无法证实私域真相,但并不表示私域没有缔约存在,私域的隐蔽性在于私域活动对象的相互认同与许可。我们不要着眼于弄清楚私域活动的真实情况若何,并判定是否有违共有信念,而要真切认识这种“着眼”的“共有信念”正是伤害我们私域的极权思想,企图将不可窥探的私域呈现在不可抗拒的理性工具之下,接受权力审查。     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起初并不乐意将她与克林顿的隐私向公众检举,正是在另一对克林顿极为不满人士的竭力怂恿与利益启发的冲动之下才将她们的隐私向公众告发。那一条显示物证的裙子或许表明莱温斯基早有企图,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私权不可侵犯性的训育,让她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不肯出卖她与克林顿两情相愿的私域情状,最终在旁人怂恿与利益驱使下,她还是跨越一度挣扎与恪守的私域底线,成为了一个可耻的告密者。     言由及此,我想说的是,不要轻易对私域活动枉费心机,极尽道德臆想与是非公断之能事,这对我们告别极权思维与统治,其意义十分不可低估。也就是说,纪英男的检举与告发不仅不值得提倡,反而要切切警惕其背后“共有信念”的魔掌正伸向我们每一分子的私域,使人性之复杂性暴晒在公众猎奇与狂欢的视野之下,这对我们正常伦理的冲击与伤害将是毁灭性的。   吕嘉健:共有信念的心理学术语或许用荣格的精神分析学之“集体无意识”、“原型”来表述会更深刻一些。权力意识是所有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有权力者以权力攫取利益和横行无忌,无权力者则依附权势,于是整个社会建立在权力意志结构之上,权力至上与势利成为集体无意识最根砥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从远古时候的民族精神发展而来的,是为原型。     纪英男之令人憎恶在于:她首鼠两端的作为都是借用权力来表达其个人的卑污利益与心理性格,当范悦给予她性与金钱甚至权力的荣耀享受时,她很悦纳enjoyed,一旦发现不能满足自己独享占有的时候,便不惜动用权力机制欲将对方置之死地。无论怎样,她都是非常善于利用权力的女杀手。她的贪得无厌和女人的狠辣,始终反映出极权主义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精神结构。     我特别赞赏你所指出的中国人习惯于将私域的权利事情运用公权势力来解决的卑鄙方式,根子里还是极权主义原型心理的指引,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结构来看,我们是习惯于最后由权力仲裁一切的,在中国人的心里,没有个人主义私域和自由、独立这一套,只有利益、私利、个人仇恨、自大和权势这些,所以鱼死网破,就为了争一口气,并无尊严和自我反省那样的正义与否之检讨,最后便无耻无赖,彻底赤裸裸暴露自己的最丑陋面,却丝毫不觉得自己带着极大的罪责去谴责自己的敌人,也不怕把自己的内裤向公众展示。     我从心底里憎恶将私域事情公开化以享公众偷窥心理之作为,又憎恶告密者。今天中国竟然盛行“小三反腐”这样公然被肯定的背叛情节,说明这个民族彻底堕落到何等地步。本来这些小三就是腐败的参与者,后来分赃不均或者感到被遗弃,便利用权力去报复,所以小三的首鼠两端本身就是污染民族性格精神的标本,可惜大家都津津乐道这样的故事。中国人之不能独立承担自己的得失罪错以及恩怨情仇,最后都要借助多数暴力和公权专制方式来达到泄私愤的目的,还是不惜将自己的内裤给下作的大众欣赏。于是国家主义便更有借口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魔掌伸向我们的个人领域。     baifute君总是有深度思考和视野广泛的文化批判,敬佩不已! —     的确,像常和纪之向媒体和公众公布自己的私域故事,是她们的权利,对于“公布”这一行为而言,不值得用法律和道德去审查。但是常与纪的动机却是泄愤、借助舆论势力和公权力来达到报复的目的,并不是自己承担私域事件的后果,并且并没有反思自己当初依附权势的罪错、没有反思自己从中曾经获得的巨大的利益和权力优势,更没有反思自己和贪官们共谋对社会公共权益的伤害,也没有反思自己这样公布这些丑陋的故事,对全民心理的污染。——特别要注意:常艳和纪英男所依附的对象是公权力的代表人物,是权势,而非普通人。公权力人物属于公众人物。常与纪的故事不是一般的情欲恩怨故事。     baifute君特别指出的是:将私域事情公开借助公权势力来干预,即属于权力侵入个人范围的权力主义集体无意识作为,鼓励了权力干预私人的制度和文化习惯。中国人习惯于将私域的权利事情运用公权势力来解决的卑鄙方式,根子里还是极权主义原型心理的指引……我以为,个人应当自己承担自己故事的责任,当初纪英男、常艳与范悦、衣俊卿缠绵时,不是不知道自己献身的代价的,纪英男每天一万元表示什么?3000万的交付意味着什么?     我更尊重对自我负责的作为,不要借助公众的舆论形成的多数暴力和公权力的力量来达到报复的目的——虽然公布是她们的权利。中国人更需要学会独立和自由,自己对自己负责。重复说:何况你不是不知道自己曾经是巨大的获利者。没有尊严可言。     —     不是好女人(或好男人)并非她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坏事,但是就事论事而言,如果这件事带有附加的卑鄙背景和负面的引导性,则这件事在文化学和道德意义上,是值得质疑的。     纪英男的公布和常艳的公布,是这个时代很典型的借助舆论制造多数暴力(社会舆论对政治的压力对个人的道德制裁)之惯用手段。你认为舆论的破坏力是很微弱的,大约需要三思这个结论。大约你知道雷政富63个小时倒台就在于12秒视频的公布,你知道当今人肉搜索对于个人私域权利的严重侵害和对个人精神压迫之巨大,你知道为什么政府非常在意严厉封锁各地事件信息公开化,甚至对发布某些信息的人士冠以破坏社会稳定罪。等等。     告密,不为社会所齿,是因为告密者的动机之卑鄙,他/她原来也是罪行的参与者,只是为了自保,才不惜出卖同伙,而豁免了自己的罪错。举报和告密是两回事,举报是旁观者的举报,告密是同案犯的出卖。——当然我们是在道德上说事,在法理上告密者无罪。她们不应该喊疼,因为她们是曾经的既得利益者。首鼠两端者向来被视为小人。     纪英男和常艳代表了中国人一向习惯于不能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借助公权力泄私愤打击他人的文化性格。自己不能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独立负责,却要借刀杀人,反倒显得自己是正义的,是受害者。难道她们不承认自己是进行性贿赂吗?是否重婚,最好的办法是寻求法律手段解决,为什么这些女人要借助向舆论公布这样的方式呢?难道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值得人们深思么?     反复申明:纪英男和常艳公布这些事情是正当权利,山西师大刁难常艳也是非常错误且违法的,但是在文化学和道德的角度上,她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这类事件的负面引导作用来看,她们的确是有意引导公权力介入私域。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国的公权力一定要向社会舆论交代。   云之:上升到国民性或许有点过火,美剧『傲骨贤妻』中和检察长上床的妓女也有同样作为,但看看我们这些当事人的身份﹣博士后、主播……这个国家的许多富贵人真是无品无格,人品在妓女之下,后者卖身还不一定会出卖灵魂。

阅读更多

云之 | 自我价值和人的边界

自我价值是人生观之基础,一个缺乏自我价值的人 , 很难建立适当的人生观。 自我价值包含自信、自爱和自尊,这也是一个人身份认同的表现或结果。正常成长的人,进入青春期,已经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开始身份认同或产生身份困惑。身分认同,即对“我是谁”的认知,直接影响人的自我价值。 身分认同,也是独立意识,即开始明确,我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自我意识。一个自我的存在,首先需要空间,即个体与外界之间的界限,也是人的心理空间——“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我的权利”、“哪些事是我应该负责的”。 许多人不自信,是因为没有建立自我意识,或者说他们的“自我意识”缺乏边界,比如,将别人的事老天的事都当成自己的,就很容易产生很大的无力感,而那些将他人所有当成自己的甚至贪天功为己有的人,虽然看上去自我膨胀,但其实自我意识严重扭曲,内心往往空虚脆弱。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并不鼓励独立意识,因为个体独立会威胁集体的权威,造成管制困难。浸淫这种文化的人,可能终生都缺乏自我意识。不要以为自我中心是自我意识强的表现,自我中心,恰恰是缺乏边界造成的自我意识扭曲。这里所说的“自我中心”,并不是人的言行以自己为出发点——这可能不过是自利(自利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人类繁衍、发展、强大的重要动力),而是人以自己为集体或世界的中心,看不到利他与利己的关联性。 由于许多父母缺乏自我意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不可能帮助孩子建立边界,相反,他们往往严重地超越界限并践踏孩子的自我意识,最典型的,就是当孩子是私有财产,“我的一切将来都是你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因此孩子必须放弃自我听从父母的安排,而避免令父母伤心难过乃至雷霆大怒,或者越俎代庖什么都帮孩子做而把孩子变得低能。中国人常说,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想说,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孩子甚至愿意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这样比爱的话。不得不说,这其实是“爱”的误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我完全接受你本来的样子,你本来的样子对我来说,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存了改造的心,那就不是爱,而是自私——在爱的对象身上满足自己的欲望。 一个人,如果无法维持自我的存在,就谈不上自信、自爱与自尊。现在许多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考什么学校,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是由于没有自我边界和自我意识因此也没有自信的典型表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没有未来意识、没有责任感、背离现实而沉迷娱乐,是非常可怜可悲的。”( P109 ) 一个不自信的人,就很难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虽然看上去很接受和肯定自己那些错误的行为);而一个不接受自己的人,一定不自爱(虽然可能极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的人看上去 ego 很强大,但这是意识部分,潜意识中一定是自我否定的);不自爱的人,也不会懂得爱人(虽然可能看上去很热心,甚至很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提出建议和意见)。一个缺乏边界意识的人,常常越界侵犯他人的心理边界,不仅不自尊,也不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 综上可见,形成边界是建立自我价值的前提。在一个边界不清的国度,因自我价值不足而导致畸形人生观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在微博上关注了“第八大洲”连岳,因此经常看他的情感专栏,从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被家庭情感关系困扰而来信求助的读者都涉及缺乏边界,试举几例。 一个自称学业优秀的女研究生来信称,以优异成绩考取研究生,被导师偏爱赏识,也一直受到导师的性骚扰,虽然她一直拒绝并回避,但面临毕业,导师承诺送其留学,显然其他同学也加入无序竞争,这个女生开始担心一直不让导师得逞可能耽误前程。——这个女生虽然学业优秀,但显然自我价值不足,因此她已经开始动摇并考虑为了某种便利而放弃自爱和自尊。如果是一个对学业没兴趣混文凭以此换取好生活的人(本来就没有自我价值),如此选择我也无话可说,符合一贯的价值观。可一个学业优秀的学生,为何没有自信靠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争取自己的人生?由于缺乏自我意识,虽然她学业优秀但还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必须与他人比较才能感觉有价值),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甚至也无法衡量出“自尊自爱”与导师的“帮忙和不捣乱”之间孰轻孰重。这个人渣导师就更不用说了,空有知识和人的外形却完全没有自我价值(要搞女人有太多途径,为何向学生下手?可以想见多么不自尊)。 还有个妻子抱怨丈夫只会赚钱,却不肯读书,格调不够高雅。——许多人结了婚就觉得两人合为一体了,对方不仅欣赏还必须努力提升自己达到自己要求的水准。如前所说,不接纳对方的本来面目而试图改造,这不是爱,而是满足私欲,即使名义挺好听。很重要的,忽视了夫妻也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不应侵犯彼此的边界。 另有一个女生大学毕业还没结婚,但不愿回家,母亲总强逼其干农活,而且总是诸多抱怨。很多人会说,帮家里干活不是应该的吗?这就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边界,正如父母没有义务继续供养已经成年并参加工作的孩子,父母也没有权利要求已经生活独立的子女以何种方式表达孝心。这种缺乏边界的家庭关系往往将父母子女之间的天然亲情演化成专制奴役,由此结仇也就不足为怪。 重建自我价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自己、肯定自己。这并不意味着接受并肯定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言行,而是要分清世上有三种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上天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别管他人的事(除非他人寻求帮助而自己有力所能及),接受上天的决定。显然,还是要建立边界。只有建立了适当的边界,建立起独立人格,才会具有明确而诚实的价值观,懂得如何自爱自尊,从而做到言行一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否则很容易形成外表是教授内里是野兽的分裂人格。   参阅:世界图书出版社 李中莹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第三章 4.2 自我价值

阅读更多

云之 | [转载]独醒的预言

原文地址: 独醒的预言 作者: 介子平 1922 年 4 月 10 日,隐居大连的善耆因患糖尿病去世,期间,汪精卫曾秘密前来吊唁。后来,张学良随口利牙质问汪精卫:“你路过大连,为什么去吊庆亲王?”汪翻肠倒肚,说当年行刺被捕,庆亲王未杀之:“你们这革命,是有原因的,看我们清朝太坏了。但假如你们成功,我看也不能强过我们清朝。”庆亲王虽蜷居三家村里,局量仍宽大,世路如冥,青天障蚩尤之雾,而能不出其所料,汪为此感叹:“我们今天成功了,还真不如人家清朝,弄得这么糟糕。” 1953 年 5 月,北京市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天风海涛,扁舟一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目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抚砖痛哭,惋惜不已。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负责解释拆除工作。为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激烈争论。不久,在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面对面冲突,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梁思成夫妇的预言,在群行群止的新政权面前,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任何事物在政治家眼里,都是政治,包括古建筑。 1958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在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坐车查看成都市容, 据李蒙、侯波《毛泽东重整旧河山》载: 在经过西城和南城的城墙外围时质问:“这城墙为什么还不拆除?”陪同人员对曰:“省人代会上讨论过。有人说这是文物,不能拆。”“为什么不能拆除,北京的城墙都拆了嘛。这城墙既不好看又妨碍交通,群众进出城很不方便。城墙是落后的东西,拆了后群众方便交通,土可以作肥料,砖可以修房子,拆掉是先进,不拆是落后。”成都城墙一年内拆毁。 武汉大学前校长李达 1958 年时对毛泽东说:“你脑子发热,达到 39 度高烧,下面会发烧到 40 度、 42 度,中国人民就要遭受大灾大难了。”开先者,谢独早,进善言,而闻者不受,故此言一出,风波顿险,结局不难想象,李达在“文革”被折磨致死,甚惨。但不得不佩服其预言之精准,应验即现报,几千万人成饿殍。 1945 年 7 月 1 日至 6 日,社会贤达傅斯年、左舜生等访问延安。黄炎培问毛泽东:“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此即著名的“窑洞对”,一方善意提醒,一方信誓旦旦,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要“ 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料无事必有事, 今天看来,这也是一则预言。 1948 年 6 月,张国焘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 , 诬蔑中 共 为夺取政权,“毫无道德伦理和国家存亡的顾忌”,“更不惜以百姓为刍狗”,“二十年来的悠长岁月之中,共党浸沉于残杀破坏扰乱之中”,“假定共党‘武装革命’成功,继军事征服力量而起的,必然是一种独裁政治无疑”。“中国共产党无论标尚何种理想目的,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则是有害而可怕的”,“一方面大有利于俄国人向东亚的发展,大有害于中国民族底独立和生存;在另一方面激烈地扰乱社会底秩序,严重地戕害国民经济生活。”一个共产党的变节者的话,多数人嗤之以鼻,不以为然,殊不知这样的预言,来自居高层多年的切身感受,亦经验之谈。 据《柏杨回忆录》载: 1949 年 1 月,解放军进入北京时,一位国军少校大骂庆祝中的北平大学生:“你们这些丧尽天良的大学生,政府对你们有什么不好?当我们在战地吃杂粮的时候,你们吃什么?雪白的大米、雪白的面粉、肥肉。可是,你们整天反饥饿,反暴政。你们饥饿吗?今天忘恩负义,上天会报应的。”但这些极易被宣传鼓动的孩子们,正沉浸于胜利的欢天喜地中,有谁在意这老掉牙的“报应”之说。 1949 年 10 月 ,国民政府在撤离广州之前,向各大中小学散发了这样的传单:“同胞们!不要相信他们!他们将来必定焚书坑儒、杀害知识分子!不要看他们今天得势,不久之后他们必定会像太平天国那样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传单中其恶毒造谣:“明说是为穷人造福,实为共产党人谋求大利 。” (中国文史出版社《文史资料精选》第 5 册第 398 - 399 页) 蒋介石退守台湾时,留下一句:“中国民众不受到十八层地狱的痛苦,不会觉醒的。” 此也预言 ,但也苍白,众人以为,既然如此,江山何至易手,足见其不可信 矣 。 大处不走作,小处不渗漏,发端无绪,预言有准,是独醒的预言家之幸?也不是,是预言家起初就有的痛楚,是忽悟者终将等来的苦难。先知者虽知,却无力扭转乾坤, 王小波说 :“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后知者虽不知,积雪融雪,不过一季,天下岂为昏迷不醒之天下?托克威尔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阅读更多

云之 | 爱狗、进步与人权

    说到吃狗肉,生平第一次吃狗肉,是小时候中国大陆集体赤贫期,那时敝省拜陈三两(陈锡联雅号)所赐,全国户均五两油但敝省三两,难得见到肉片更不用说瘦肉(大家都抢着买肥肉能煎出点猪油来帮补食用)。有一天,我中午放学回来,看到整整一案板瘦肉,立即吃了几块解馋,然后就出去玩了,等我回来,爸爸问我是否吃了狗肉了,并带着“不怀好意”的微笑,我立即想起爸爸当时下放看守的水库门房看门的大狗伸着舌头的样子,立即开始作呕,吐没吐出来,我忘记了。     毕业后来广州工作,因为家里人吃狗肉,我也开始跟着吃,觉得味道挺鲜美,倒也不再想起狗的样子了。近些年,也觉得食物应当简单,不应当什么都吃,已经不再吃家禽之外的肉类,连猪肉也很少吃。虽然没有特别留意但是也关注到爱狗人士的一些行动,坦率说,我觉得有些激进,甚而让我感到有“狗权”大于人权的姿态。为了爱狗,恨不得吃了吃狗肉的人,甚至在高速上拦车,近乎恐怖主义。     考虑到狗与人日益亲密的关系(虽然我始终怕狗,对于那种专门吠人的小型狗还有点深恶痛绝),对于人们逐渐放弃吃狗肉,我也乐观其成。但我认为,凡事都有个过程,就像美国这般先进的国家,废除黑奴制也经过了百来年的历程。许多人以为美国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是为解放黑奴而战,事实并非如此,那场战争其实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避免分裂而打,之后黑白分离的种族政策在南方还存在了几十年。人类世界没有一蹴而就的文明,文明是一个过程,进步也一样。     中国大陆的某些进步人士,对什么事只要认为目的和动机是进步的,就颇有干掉一切落后人士的气魄,不得不说,这是很不文明的态度,近乎恐怖主义。无论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人都无权强制其他人必须接受并推行所谓进步价值观。侵犯了人权,就是最大的恶,即使为了狗权。       转载:连岳 支持狗肉节   广西玉林一年一度的“荔枝狗肉节”这几天遭到了爱狗人士的抗议——不然我还不知道有这样的节日。据说这节日要屠宰一万只狗,供爱吃狗肉的人享用。   记得小时候,乡村及城郊,空间允许的地方,养狗的家庭非常多,品种都是自强不息的屌丝品种:土狗。现在它有了个高帅富学名:中华田园犬。这狗除了看家,基本上不麻烦主人,自己找食物(很大一部分是屎),自己遛自己,母狗生下的小狗,基本上是主人家的食物。   大家没觉得这样不对,狗这种家畜,它承担的职责就是看家,生小狗让主人补充营养。它做得很好,因此主人更爱它。各家的中华田园犬也没觉得主人过分,以至于猛咬主人一口,或者全世界狗狗联合起来,推翻了人类残暴的统治。正是这种和谐共存,让中华田园犬的种群扩张,到处可见。   动物的最大目标是种群不灭绝,繁殖得越多越好。成为家畜,是相当幸运的一步,人需要的动物,很难灭绝。而人爱家畜的方式之一,就是吃掉它们。狗肉长久以来,就是人类(尤其是东亚人)的一种肉食来源,这传统很正当。我看不出玉林狗肉节有被抗议的必要。   事实上,有人爱吃狗肉,就会有人卖狗肉,有人卖狗肉,就有人会想办法多养狗。这有利狗的繁衍。   由于各种各样的禁忌,或者个人偏好,各种肉都有人不吃,猪肉牛肉这些供应量最大的肉类,都不是人人想见的。如果人类采取了“我不吃,他人也不许吃”的标准,那么,因为吃肉问题,就可以打几次世界大战。这类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因为多数人知道:自己的饮食习惯,并没有强制他人的力量。   这一两年来,吃狗与爱狗共存的宽容传统似乎遭受了很大的挑战,隔段时间来条爱狗人士拦截狗贩子的消息,但迄今还没有一条爱吃狗肉人士逼他人吃狗肉的新闻。这一方面说明爱吃狗肉的人士比较宽容,不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可能也证明了“我不吃狗肉”的姿势比较新潮,力压“我爱吃狗肉”的土气,让前者误解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强制力。玉林的狗肉节,看起来就要办不下去了,这样一个拉动GDP的节日,官方都赶忙出来撇清:那是民间的自发行为,跟官方没有关系。   你爱养狗当宠物,我认为你有这权利;你爱吃狗肉,我也认为你有这权利;我支持玉林的狗肉节一直办下去,这是爱吃狗肉人士的权利。   我不养狗,也不吃狗肉。但对爱吃狗肉的人群更有好感,总的来说,他们不给别人带来麻烦,老老实实去饭店(或参加狗肉节)交钱买狗肉,吃完回家,并没有把汤汁和肉骨头撒在车库和电梯——而这些地方爱狗人士留下的狗大便,那可不少见。   真希望那种把狗权等同于人权的游戏早点结束,重现养狗吃狗两相宜的纯朴风气。 (实习编辑:张小金)

阅读更多

云之 | 李中莹谈教育

转按: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一是不讲道理,虽然自以为很讲道理,那是因为人们总是怀抱许多自认为“天经地义”的观念,只强制不疏导,二是忽视人性,总以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忽视人的真实感受,以强迫(包括自我强迫)为主。     我听李中莹老师的课程录音,发现他首先是很会讲道理的人,当然前提是他对于人性的真相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心理学之重要,首先在于这是研究人的科学,我们如果一世为人却对于人没有基本的了解,那就太可悲了。事实上,正是因为对人的无知,国人将教育弄成了大人头疼孩子痛苦的灾难。       如下是《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摘选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3166391&ref=product-0-A#catalog     第七章 多管齐下更有效——提升学习力的技巧   一、在学习中多用内外8个感官   今天的教育制度,只是在不断地提醒甚至强迫孩子必须把书读好,但是怎样做才能把书读好呢?似乎除了勤奋地多读几遍书外,没有更好的方法教给孩子。很多学校,更以量多及填鸭式的教学为宗旨。孩子需要背诵很多课文(以为这样就是把内容记忆下来了),家长会让孩子即刻去背;若总是不能背熟,则会要求孩子牺牲玩耍时间再去背;若还是不成,孩子只有迟一点睡,或是更早起床去背;再若还是背不下来,没有办法,孩子蠢,只得认命!   细心分析以上的模式,不难看到以下几点:   这种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读书的方法,用增加时间去达到目标,而没有研究“读”的方法是否有效,如何提高效率?   这样的读书方法及过程沉闷枯燥无比,不要说小孩子,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受不了。不能集中精神、抗拒和逃避是意料中的事。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因此也没有两个人的学习能力一样,而传统教学方式,则假定一套方式能使所有人都学习得好。   就算用这个方法学得到,也只不过是把课文记忆到默写或考试之日。多少学生能背诵一年之前读熟的课文?绝大部分成年人都会承认读书时背熟的文章,都已经“交回给老师”了,更不用说把学到的应用在人生里了。记住了文字的排列组合与吸收文章的意思是两回事,哪回事更重要?   1904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Binet)首创“智商(IQ)测验”,从那时起,人人以为智商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的标准,每个人的智力高低可以凭智商测验而得知。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首先提出人的智力其实不止一种,而是有7种之多(1998年增至8种)。因此,有些孩子对学习语言很敏悟,但数学的功课却做得很差;另一些孩子在运动上很成功,但是学音乐却十分困难。   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更能解释在现实中出现的现象,于是他的理论在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基础了。   从外界经5个外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传入大脑后,我们储存及运用这些信息是需要内感官参与的。外感官有5个,而内感官只有3个。   内感官使得我们能够把对世界的认知,系统性地储存起来,因而能够有效运用,而运用的目的便是使我们对每天每时的生活处理得更有效率。当你见到一个人的时候,你看到他的外貌、听到他的说话声调,感觉到他手的温度、力度和握手模式。这些资料储存在脑里,每次碰到类似这个人的外貌或者声音时,你的大脑都会把这个人的资料调出来,供你判断面前的人是否就是这个人。你的大脑也许会提取几个类似的人的资料让你选择。   假如这个人有些特别的地方,例如幽默风趣,或者严肃古板,在某些环境中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时,你或许会想起他。这时,他的资料便又经由你的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而呈现。同时,你对这个人的一份情绪感觉也会呈现。因此,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世界对你而言,便是凭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而存在的。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学习与记忆,都要用到脑中的3个内感官系统:内视觉、内听觉及内感觉。在思考和学习过程中,有些人多用内视觉,可以称为视觉型;如此类推,还有听觉型、感觉型。听觉型的人习惯用语言文字思考、学习及记忆,最适合传统的读书方法。他们喜欢看书,多读几遍便能记得。而视觉型最没有耐性,不肯重复地读书。感觉型的人在思考和学习中注重感受,如果不能把所读的内容化为心里的感觉,读多少遍也记不住。   孩子从出生至12岁的这个阶段,学习能力比成年人强很多,只要明白他的脑的运作模式,再做相应的配合运用,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得既快又好。脑的能力越用越好,孩子也会学得越开心,学得越快,由此得到肯定,他便越学越起劲,越起劲越能学得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今天,很多人都批评教育制度不够理想、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过分、安排给学生的内容在质与量上都不合理、作业太多、老师的授课技巧不足……其实,寄望教育制度出现重大改变并不实际,倒不如帮助孩子找出对他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使他学得既容易又开心。这类技巧已经存在,我设计的家庭系列课程中就包括了这些技巧。   二、左脑+右脑,学习更高效   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发现每一个人的左脑都擅长处理文字、数字、分析等工作,而右脑则在音乐、感受等方面更为敏锐。总的来说,左脑主掌理性,右脑主掌感性。当然,左撇子的人,情况刚好相反。   左脑主掌理性,因而擅长分析、逻辑。因此,判断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的标准靠左脑,道德的评判也是由左脑主管。右脑主掌感性,感性是不分对错的。光从这点看,感性是危险的,而理性则由于合乎社会法则因而备受推崇。   过去数百年来,不论中外社会,都推崇理性而教人克制感性,因为光凭感性处事,容易做出他日后悔的决定。所谓深思熟虑,便是指用理性反复思量。   我们习惯了教导年轻人“不要太冲动,应该分析清楚”,很多地方的学校,比如香港,中文、英文、数学等的科目比音乐、美术、劳动、体育更受重视,这些都显示出扬“理性”抑制“感性”的风气。   今天对脑神经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感性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1. 人生中没有任何决定可以只凭理性做出;   2. 感觉往往是深层、复杂的计算结果,比理性层面的计算更为重要;   3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