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闾丘露薇 | 我的“第一情结”

有治安最好的,定下神来想一想,正是因为各地都有我的这种“第一情结”,于是应运而生各类的排名榜,总有一个,就算排不到第一,至少能够接近第一。 这种情结到处可见,企业的公关稿,政府的新闻稿,里面用不同的数据,告诉大家,在那些领域,又拿到了全国,亚洲,或者是世界第一。而第一,变成了最有力的,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的证据。 简单的用一个排名来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导致了“第一情结”的盛行,除了衍生出这样的文化,比如一定要拿一个吉尼斯记录,不管这个记录到底有 羊城晚报专栏 —————————————–   最近看到一组上海的中学排名,发现自己的母校从第一变成了第四,其实不单单是母校,曾经就读的大学,名次也在不断降低,心里面忽然有些怅然,只是,怅然过后,习惯性的开始反省:自己这种“第一情结”来自哪里? 羊城晚报专栏 —————————————– 最近看到一组上海的中学排名,发现自己的母校从第一变成了第四,其实不单单是母校,曾经就读的大学,名次也在不断降低,心里面忽然有些怅然,只是,怅然过后,习惯性的开始反省:自己这种“第一情结”来自哪里? 遇到一个政府官员,也有我同样的怅然,原来在全国性的城市排名榜上,这个城市没有拿到第一。当然,排名榜的名头越来越多,最具幸福感的,最有竞争力的,最近又   遇到一个政府官员,也有我同样的怅然,原来在全国性的城市排名榜上,这个城市没有拿到第一。当然,排名榜的名头越来越多,最具幸福感的,最有竞争力的,最近又有治安最好的,定下神来想一想,正是因为各地都有我的这种“第一情结”,于是应运而生各类的排名榜,总有一个,就算排不到第一,至少能够接近第一。   这种情结到处可见,企业的公关稿,政府的新闻稿,里面用不同的数据,告诉大家,在那些领域,又拿到了全国,亚洲,或者是世界第一。而第一,变成了最有力的,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的证据。   简单的用一个排名来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导致了“第一情结”的盛行,除了衍生出这样的文化,比如一定要拿一个吉尼斯记录,不管这个记录到底有怎样的实质性意义,如果有一栋全球最高的大楼,那一定是和世界接轨,或者是成为国际化都市的标志。   更甚者,还衍生出一种“第一情结”产业,那就是各类排行榜,为了拿到第一,有需求者就会千方百计的公关,对于造榜者的能力和信誉,并不关心,而造榜者自然不亦乐乎,因为这意味着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谈谈“卢美美”现象

,还确实就这样谈成了一单单生意,和他们做生意的,很多是来自内陆的地方企业,因为对方相信,自己真的是在和一个大老板做生意,在引进外资,在改革开放。 后来,大家的眼界宽广了,见的人多了,于是这样的皮包公司,从深圳这样的沿海地区,向内陆迁移,不过现在,如果涉及到的,是真金白银的生意,早就没有了空间。 而现在,从“脊梁奖”到渴望和高级领导人合影,并且形成这样的产业,其实都反应出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是一个名声可以套现,合影可以拓展社会资源的社会。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情形,搞定领导身边的人,为的就是一张握手的合影,然后挂在办公室里面,这比挂个门神,靠谱多了。而”卢美美“父亲,只不过比别人,更早的看到了这个商机。 国际先驱导报专栏 国际先驱导报专栏 ————————– 为大学生演讲,主持人介绍作为演讲嘉宾的我。听到她列举的一串串获得过的荣誉,比如最佳,最有影响力等等的用词,不知道是不是对那些台下坐着的,对我并不熟悉的学生,会有怎样的效果,不知道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不会因此而觉得,嗯,这个讲台上的人,确实厉害,值得来听一听。 而我,马上想起了这些日子的一个新词汇“卢美美“。因为自己是否符合这样的用词?把这些荣誉排名的主办机构一个个拿出来晒一晒,是否真的是那样的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天知道。 之所以说天知道,这是因为最终是不是被承认,还是由市场决定。比如那个在内地颇受关注的“胡润排行榜“,几年前采访胡润,他说排行榜的排名,依靠的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媒体的报道,还有他们发给一些公司的调查问卷,当然,回馈的公司很少。也因为这样,所谓的身家排行,到底有多准确,不言而喻。而之后推出的慈善榜,更是与时俱进,因为富豪们“杀猪榜”效应,但是留善名多多益善,至于榜上的人,到底是不是捐了真金白银,明眼人自然清楚。 但是这并不重要,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并不关心榜单的准确率。必须承认他的聪明之处,因为他准确的抓住了中国社会,喜欢窥探别人财富的心理,或者是有的人,需要好名声的心理,于是,从 ————————–   为大学生演讲,主持人介绍作为演讲嘉宾的我。听到她列举的一串串获得过的荣誉,比如最佳,最有影响力等等的用词,不知道是不是对那些台下坐着的,对我并不熟悉的学生,会有怎样的效果,不知道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不会因此而觉得,嗯,这个讲台上的人,确实厉害,值得来听一听。   而我,马上想起了这些日子的一个新词汇“卢美美“。因为自己是否符合这样的用词?把这些荣誉排名的主办机构一个个拿出来晒一晒,是否真的是那样的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天知道。   单打独干,迅速成长为一家有模有样的公司,胡润自己成就了一个创业的传奇。 关注“卢美美“,为的是要查清楚,青基会的非洲希望工程,有没有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其他不规范的合作行为。至于”卢美美“的父亲利用举办论坛,会议,排行榜,透过收取入会费来盈利,毕竟是市场买卖行为,当然,大家讨论这种盈利模式,也是一件好事情。 是不是相信这是一个专业机构,排行榜是不是货真价实,这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法律也没有规定,只有那些机构,才可以做这些,就好像穆迪评级,一个民间商业机构,美国政府和它较劲,只会更增加它的影响力。 看看那些全球大学的排名,做的机构很多,不是有很多学校,或者政府,都是挑选那些,最有利于自己的排名结果来说事?甚至有些机构和政府,为了拿一个某种名目的第一排名,就算对方不收钱,也要努力去做公关?至于那些公布排名的机构是怎样的,有人关心吗? 看看那麽多的地方政府,乐衷于引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似乎有了这些企业,自己这个城市就和世界接轨,身价不同一样,忽略了企业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产业的长久发展,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长远的经济增长和收益。 皮包公司的说法,应该来源于八十年代的深圳,那些人的头衔挂满了国际,世界,或者美国,香港,他们夹着的皮包里面,揣着公司图章还有合同,不少人 之所以说天知道,这是因为最终是不是被承认,还是由市场决定。比如那个在内地颇受关注的“胡润排行榜“,几年前采访胡润,他说排行榜的排名,依靠的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媒体的报道,还有他们发给一些公司的调查问卷,当然,回馈的公司很少。也因为这样,所谓的身家排行,到底有多准确,不言而喻。而之后推出的慈善榜,更是与时俱进,因为富豪们“杀猪榜”效应,但是留善名多多益善,至于榜上的人,到底是不是捐了真金白银,明眼人自然清楚。   但是这并不重要,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并不关心榜单的准确率。必须承认他的聪明之处,因为他准确的抓住了中国社会,喜欢窥探别人财富的心理,或者是有的人,需要好名声的心理,于是,从单打独干,迅速成长为一家有模有样的公司,胡润自己成就了一个创业的传奇。 单打独干,迅速成长为一家有模有样的公司,胡润自己成就了一个创业的传奇。 关注“卢美美“,为的是要查清楚,青基会的非洲希望工程,有没有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其他不规范的合作行为。至于”卢美美“的父亲利用举办论坛,会议,排行榜,透过收取入会费来盈利,毕竟是市场买卖行为,当然,大家讨论这种盈利模式,也是一件好事情。 是不是相信这是一个专业机构,排行榜是不是货真价实,这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法律也没有规定,只有那些机构,才可以做这些,就好像穆迪评级,一个民间商业机构,美国政府和它较劲,只会更增加它的影响力。 看看那些全球大学的排名,做的机构很多,不是有很多学校,或者政府,都是挑选那些,最有利于自己的排名结果来说事?甚至有些机构和政府,为了拿一个某种名目的第一排名,就算对方不收钱,也要努力去做公关?至于那些公布排名的机构是怎样的,有人关心吗? 看看那麽多的地方政府,乐衷于引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似乎有了这些企业,自己这个城市就和世界接轨,身价不同一样,忽略了企业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产业的长久发展,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长远的经济增长和收益。 皮包公司的说法,应该来源于八十年代的深圳,那些人的头衔挂满了国际,世界,或者美国,香港,他们夹着的皮包里面,揣着公司图章还有合同,不少人   关注“卢美美“,为的是要查清楚,青基会的非洲希望工程,有没有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其他不规范的合作行为。至于”卢美美“的父亲利用举办论坛,会议,排行榜,透过收取入会费来盈利,毕竟是市场买卖行为,当然,大家讨论这种盈利模式,也是一件好事情。   是不是相信这是一个专业机构,排行榜是不是货真价实,这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法律也没有规定,只有那些机构,才可以做这些,就好像穆迪评级,一个民间商业机构,美国政府和它较劲,只会更增加它的影响力。   看看那些全球大学的排名,做的机构很多,不是有很多学校,或者政府,都是挑选那些,最有利于自己的排名结果来说事?甚至有些机构和政府,为了拿一个某种名目的第一排名,就算对方不收钱,也要努力去做公关?至于那些公布排名的机构是怎样的,有人关心吗? 单打独干,迅速成长为一家有模有样的公司,胡润自己成就了一个创业的传奇。 关注“卢美美“,为的是要查清楚,青基会的非洲希望工程,有没有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其他不规范的合作行为。至于”卢美美“的父亲利用举办论坛,会议,排行榜,透过收取入会费来盈利,毕竟是市场买卖行为,当然,大家讨论这种盈利模式,也是一件好事情。 是不是相信这是一个专业机构,排行榜是不是货真价实,这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法律也没有规定,只有那些机构,才可以做这些,就好像穆迪评级,一个民间商业机构,美国政府和它较劲,只会更增加它的影响力。 看看那些全球大学的排名,做的机构很多,不是有很多学校,或者政府,都是挑选那些,最有利于自己的排名结果来说事?甚至有些机构和政府,为了拿一个某种名目的第一排名,就算对方不收钱,也要努力去做公关?至于那些公布排名的机构是怎样的,有人关心吗? 看看那麽多的地方政府,乐衷于引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似乎有了这些企业,自己这个城市就和世界接轨,身价不同一样,忽略了企业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产业的长久发展,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长远的经济增长和收益。 皮包公司的说法,应该来源于八十年代的深圳,那些人的头衔挂满了国际,世界,或者美国,香港,他们夹着的皮包里面,揣着公司图章还有合同,不少人   看看那麽多的地方政府,乐衷于引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似乎有了这些企业,自己这个城市就和世界接轨,身价不同一样,忽略了企业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产业的长久发展,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长远的经济增长和收益。   皮包公司的说法,应该来源于八十年代的深圳,那些人的头衔挂满了国际,世界,或者美国,香港,他们夹着的皮包里面,揣着公司图章还有合同,不少人,还确实就这样谈成了一单单生意,和他们做生意的,很多是来自内陆的地方企业,因为对方相信,自己真的是在和一个大老板做生意,在引进外资,在改革开放。   后来,大家的眼界宽广了,见的人多了,于是这样的皮包公司,从深圳这样的沿海地区,向内陆迁移,不过现在,如果涉及到的,是真金白银的生意,早就没有了空间。 单打独干,迅速成长为一家有模有样的公司,胡润自己成就了一个创业的传奇。 关注“卢美美“,为的是要查清楚,青基会的非洲希望工程,有没有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其他不规范的合作行为。至于”卢美美“的父亲利用举办论坛,会议,排行榜,透过收取入会费来盈利,毕竟是市场买卖行为,当然,大家讨论这种盈利模式,也是一件好事情。 是不是相信这是一个专业机构,排行榜是不是货真价实,这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法律也没有规定,只有那些机构,才可以做这些,就好像穆迪评级,一个民间商业机构,美国政府和它较劲,只会更增加它的影响力。 看看那些全球大学的排名,做的机构很多,不是有很多学校,或者政府,都是挑选那些,最有利于自己的排名结果来说事?甚至有些机构和政府,为了拿一个某种名目的第一排名,就算对方不收钱,也要努力去做公关?至于那些公布排名的机构是怎样的,有人关心吗? 看看那麽多的地方政府,乐衷于引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似乎有了这些企业,自己这个城市就和世界接轨,身价不同一样,忽略了企业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产业的长久发展,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地方长远的经济增长和收益。 皮包公司的说法,应该来源于八十年代的深圳,那些人的头衔挂满了国际,世界,或者美国,香港,他们夹着的皮包里面,揣着公司图章还有合同,不少人   而现在,从“脊梁奖”到渴望和高级领导人合影,并且形成这样的产业,其实都反应出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是一个名声可以套现,合影可以拓展社会资源的社会。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情形,搞定领导身边的人,为的就是一张握手的合影,然后挂在办公室里面,这比挂个门神,靠谱多了。而”卢美美“父亲,只不过比别人,更早的看到了这个商机。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居者有其屋

华商报专栏 华商报专栏 ——————— 香港的居屋,有点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和新加坡的组屋类似,就是政府出资兴建公共房屋,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没有能力负担私楼的民众。目前,新加坡大约八成五的国民住在组屋里面,而在香港,大约六分之一的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居屋,加上大约三分之一租住政府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的民众,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公共房屋里面。 都有收入上限,居住年份要求,但香港的居屋,和新加坡的组屋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的居屋业主在限制期满之后,需要补地价给政府,才能够自由转让,而新加坡并不需要。也因为这样,对于香港的居屋业主来说,购买居屋不像新加坡的组屋那样,保升不跌,依然和购买私人楼一样,会有楼价下跌的风险,因为香港居屋的定价,政府会参考市场价格,然后提供折扣。 之所以这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政府和香港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理念的不同。对于新加坡政府来说,目标是要人人有房,保证社会稳定,而要让民众愿意掏钱买房,则需要让大家看到,买房,即便是政府的公营房屋,也总是有利可图。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香港,政府当时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实是为了帮助市民“上楼”,提供“上车盘。” 所谓“上车盘”,就是透过低门槛,让大家先成为业主,而慢慢的,当收入慢慢增加之后,就可以换成比较大一点,好一点的私人住宅。可以说,香港的居屋,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产物,七十年代末,随着那些租住在公屋内的民众收入提高,政府从里面看到了市民希望自己置业的愿望, ———————   香港的居屋,有点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和新加坡的组屋类似,就是政府出资兴建公共房屋,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没有能力负担私楼的民众。目前,新加坡大约八成五的国民住在组屋里面,而在香港,大约六分之一的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居屋,加上大约三分之一租住政府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的民众,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公共房屋里面。 华商报专栏 ——————— 香港的居屋,有点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和新加坡的组屋类似,就是政府出资兴建公共房屋,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没有能力负担私楼的民众。目前,新加坡大约八成五的国民住在组屋里面,而在香港,大约六分之一的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居屋,加上大约三分之一租住政府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的民众,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公共房屋里面。 都有收入上限,居住年份要求,但香港的居屋,和新加坡的组屋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的居屋业主在限制期满之后,需要补地价给政府,才能够自由转让,而新加坡并不需要。也因为这样,对于香港的居屋业主来说,购买居屋不像新加坡的组屋那样,保升不跌,依然和购买私人楼一样,会有楼价下跌的风险,因为香港居屋的定价,政府会参考市场价格,然后提供折扣。 之所以这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政府和香港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理念的不同。对于新加坡政府来说,目标是要人人有房,保证社会稳定,而要让民众愿意掏钱买房,则需要让大家看到,买房,即便是政府的公营房屋,也总是有利可图。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香港,政府当时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实是为了帮助市民“上楼”,提供“上车盘。” 所谓“上车盘”,就是透过低门槛,让大家先成为业主,而慢慢的,当收入慢慢增加之后,就可以换成比较大一点,好一点的私人住宅。可以说,香港的居屋,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产物,七十年代末,随着那些租住在公屋内的民众收入提高,政府从里面看到了市民希望自己置业的愿望,   都有收入上限,居住年份要求,但香港的居屋,和新加坡的组屋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的居屋业主在限制期满之后,需要补地价给政府,才能够自由转让,而新加坡并不需要。也因为这样,对于香港的居屋业主来说,购买居屋不像新加坡的组屋那样,保升不跌,依然和购买私人楼一样,会有楼价下跌的风险,因为香港居屋的定价,政府会参考市场价格,然后提供折扣。   但是如果一步到位购买私楼,却又有点遥不可及。 另外,当收入较高的公屋租户购买了居屋,搬出去原来租住的公屋之后,空出来的单位可以给其他轮候的家庭,同时让两个家庭受惠,也是当时政府推出居屋计划的出发点。因为当时的私楼和居屋之间的价格差别大,因此,对于私人地产商来说,从来不觉得居屋,会影响到私人房地产市场。直到九七年金融危机之后,楼价下跌,私人地产商开始抢居屋市场的客源,不管是居屋还是私楼业主,因为利率高企,都背负着沉重的供楼负担。 九七年香港楼价飙升,当时的特首董建华为了抑制高楼价,在施政报告中推出了每年兴建八万千个住宅单位,目标让全香港七成人在十年内可以置业。但是紧接着的金融危机,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破裂,香港的楼价从97年高峰下跌七成,02年,政府推出了九项挽救楼市的措施,包括无限期的停止兴建居屋。政府的理念是让市场这个无形之后自我调节,政府只是保障公屋的公营,缩短轮候时间,但是避免参加私人市场的投资和供求。 和新加坡政府不同,香港的经济,一直围绕着房地产在转,政府的库房收入里面,卖地收入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对房地产的热衷,不单单是政府,那些上了楼的业主,在经历了九七年之后的起起落落之后,依然对于投资房地产的快速致富法,相当迷恋。 而现在,之所以为了是不是应该恢复兴建居屋而进行争论,则是因为这两年,来自内地的热钱,持续推高楼市,那些还没有上车的香港居民,开始望楼兴叹,也产生了很多的抱怨,楼价,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香港人,开 之所以这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政府和香港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理念的不同。对于新加坡政府来说,目标是要人人有房,保证社会稳定,而要让民众愿意掏钱买房,则需要让大家看到,买房,即便是政府的公营房屋,也总是有利可图。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香港,政府当时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实是为了帮助市民“上楼”,提供“上车盘。”   所谓“上车盘”,就是透过低门槛,让大家先成为业主,而慢慢的,当收入慢慢增加之后,就可以换成比较大一点,好一点的私人住宅。可以说,香港的居屋,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产物,七十年代末,随着那些租住在公屋内的民众收入提高,政府从里面看到了市民希望自己置业的愿望,但是如果一步到位购买私楼,却又有点遥不可及。   另外,当收入较高的公屋租户购买了居屋,搬出去原来租住的公屋之后,空出来的单位可以给其他轮候的家庭,同时让两个家庭受惠,也是当时政府推出居屋计划的出发点。因为当时的私楼和居屋之间的价格差别大,因此,对于私人地产商来说,从来不觉得居屋,会影响到私人房地产市场。直到九七年金融危机之后,楼价下跌,私人地产商开始抢居屋市场的客源,不管是居屋还是私楼业主,因为利率高企,都背负着沉重的供楼负担。   始拿新加坡作为比较的对象,问,为何新加坡可以,香港却做不到? 不过,我倒是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疑惑,所谓的居者有其屋,是不是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产?就算是新加坡,现在也开始面临民众不满楼价上涨的问题。而且,楼价上升,但是收入不增的情况下,是不是治标不治本?既然政府是大地主,为何不干脆增加土地供应?自由市场,供应增加,为了做生意,房地产商自然会下调楼价。 特首曾荫权正在为他的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展开各界咨询,承诺会回应是否恢复兴建居屋的问题。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看,宣布恢复,自然本小利大,满足民意,也可以刺激政府民望,但是,一到细节和如何落实,市民真的准备好了吗?因为土地资源的调配问题,大家是否做好了共同牺牲点利益的准备呢?会不会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当居屋兴建到一半的时候,又有了不同的社会呼声? 九七年香港楼价飙升,当时的特首董建华为了抑制高楼价,在施政报告中推出了每年兴建八万千个住宅单位,目标让全香港七成人在十年内可以置业。但是紧接着的金融危机,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破裂,香港的楼价从97年高峰下跌七成,02年,政府推出了九项挽救楼市的措施,包括无限期的停止兴建居屋。政府的理念是让市场这个无形之后自我调节,政府只是保障公屋的公营,缩短轮候时间,但是避免参加私人市场的投资和供求。   和新加坡政府不同,香港的经济,一直围绕着房地产在转,政府的库房收入里面,卖地收入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对房地产的热衷,不单单是政府,那些上了楼的业主,在经历了九七年之后的起起落落之后,依然对于投资房地产的快速致富法,相当迷恋。 华商报专栏 ——————— 香港的居屋,有点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和新加坡的组屋类似,就是政府出资兴建公共房屋,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没有能力负担私楼的民众。目前,新加坡大约八成五的国民住在组屋里面,而在香港,大约六分之一的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居屋,加上大约三分之一租住政府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的民众,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公共房屋里面。 都有收入上限,居住年份要求,但香港的居屋,和新加坡的组屋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的居屋业主在限制期满之后,需要补地价给政府,才能够自由转让,而新加坡并不需要。也因为这样,对于香港的居屋业主来说,购买居屋不像新加坡的组屋那样,保升不跌,依然和购买私人楼一样,会有楼价下跌的风险,因为香港居屋的定价,政府会参考市场价格,然后提供折扣。 之所以这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政府和香港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理念的不同。对于新加坡政府来说,目标是要人人有房,保证社会稳定,而要让民众愿意掏钱买房,则需要让大家看到,买房,即便是政府的公营房屋,也总是有利可图。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香港,政府当时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实是为了帮助市民“上楼”,提供“上车盘。” 所谓“上车盘”,就是透过低门槛,让大家先成为业主,而慢慢的,当收入慢慢增加之后,就可以换成比较大一点,好一点的私人住宅。可以说,香港的居屋,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产物,七十年代末,随着那些租住在公屋内的民众收入提高,政府从里面看到了市民希望自己置业的愿望,   而现在,之所以为了是不是应该恢复兴建居屋而进行争论,则是因为这两年,来自内地的热钱,持续推高楼市,那些还没有上车的香港居民,开始望楼兴叹,也产生了很多的抱怨,楼价,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香港人,开始拿新加坡作为比较的对象,问,为何新加坡可以,香港却做不到?   不过,我倒是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疑惑,所谓的居者有其屋,是不是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产?就算是新加坡,现在也开始面临民众不满楼价上涨的问题。而且,楼价上升,但是收入不增的情况下,是不是治标不治本?既然政府是大地主,为何不干脆增加土地供应?自由市场,供应增加,为了做生意,房地产商自然会下调楼价。   特首曾荫权正在为他的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展开各界咨询,承诺会回应是否恢复兴建居屋的问题。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看,宣布恢复,自然本小利大,满足民意,也可以刺激政府民望,但是,一到细节和如何落实,市民真的准备好了吗?因为土地资源的调配问题,大家是否做好了共同牺牲点利益的准备呢?会不会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当居屋兴建到一半的时候,又有了不同的社会呼声?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喧哗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 ———————– 和女儿去上海的一家小餐厅吃饭,在这样一个家庭小餐厅里面吃饭,会有一种在家里面吃饭的温馨感。    很巧,坐在我们旁边的两大桌,都是香港人,而且正好是那种,看到一道菜上桌就会哇哇声,然后拍照留念,大声询问到底是什么菜的那种,然后大声点评。也因为这样,整整一顿饭,在没有停息过的喧哗声中度过。 如果大家去喝过广式早茶,对于这种喧哗会觉得才是应该有的特色,如果是 ———————–   和女儿去上海的一家小餐厅吃饭,在这样一个家庭小餐厅里面吃饭,会有一种在家里面吃饭的温馨感。    很巧,坐在我们旁边的两大桌,都是香港人,而且正好是那种,看到一道菜上桌就会哇哇声,然后拍照留念,大声询问到底是什么菜的那种,然后大声点评。也因为这样,整整一顿饭,在没有停息过的喧哗声中度过。   羊城晚报 ———————– 和女儿去上海的一家小餐厅吃饭,在这样一个家庭小餐厅里面吃饭,会有一种在家里面吃饭的温馨感。    很巧,坐在我们旁边的两大桌,都是香港人,而且正好是那种,看到一道菜上桌就会哇哇声,然后拍照留念,大声询问到底是什么菜的那种,然后大声点评。也因为这样,整整一顿饭,在没有停息过的喧哗声中度过。 如果大家去喝过广式早茶,对于这种喧哗会觉得才是应该有的特色,如果是 如果大家去喝过广式早茶,对于这种喧哗会觉得才是应该有的特色,如果是一张大桌,扯着嗓子说话,倒也畅快,配合来回走动的点心车。但是坐在这个小巧的上海饭店里面,这样的声音,不知道对于其他的食客有怎样的影响,反正十四岁的女儿对我说:“身为香港人,现在我有些不好意思。”   外出坐飞机,最怕的是和香港的旅行团同机,现在当然已经比十多年前好很多,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总是要显得安静很多,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在这家小餐厅里面,声音最大的,是那些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女。   突然想起在上海采访世博会,世博园里面最喜欢插队和抢巴士座位的,亲眼所见,绝大多数也是这个年龄层,颇为彪悍。   绝对不是年龄歧视,只是分享看到的这样一种现象。在我看来,或许反映了习惯的问题,因为接受过的教育,因为同辈间待人接物的习惯和要求。也因为这样,一直觉得,希望总是在年轻人身上。

阅读更多

曾飚 | 梁振英的戏份在哪里?

2011年09月05日 05:32:00 这是去年3月份写的分析,最近关注香港,发上来供批评,香港大选也许是明年中国政治剧场上仅次于18大的戏。     [导语]香港人,英国留学,亲大陆,这是梁振英参选特首选举的三大看点。     谷歌撤到香港,这不是结束,是一场新戏开始。2010年,香港经历了公投起义、高铁抗争,现在来了谷歌观察员,2012年特首选举,适逢大陆政权交接,习近平上位前第一场历练就是港澳事务。给香港政坛维稳,可能已经让很多人操心了。     大陆对民主追求,基本上与不折腾,讲实惠、好办事捆绑。假如民主的好处被说得天花乱坠,一旦看到,议事那么麻烦,整天开会吵架,辩论抖机灵,于是特别希望有个形象厚道又不失为威严的人物出现,说几句实在话,贴心话,派派糖,就满足了。梁振英就是在这样的锣鼓声中亮相。     翻看梁振英经历,风格低调,近乎神秘,步步踩着鼓点走,属于快速积累财富,迅速切入政治的路线。1974年,年仅20岁的他留学英国留学,23岁海归香港,奋斗十几年成为工商界能人;政坛更是一支奇兵,31岁进入基本法咨询委员会,不久担任秘书长。     即使他最为民主派诟病的政绩方面,也并非乏善可陈。除了参与基本法立法,回归后,马上出任香港行政会议成员,2002年出任非官守成员召集人,这个职位在功能上被低估,但是在政治意义上需要重新被认识,在英国传统政治机构中,地位惊人。对英国政治的关注,议会、法院和内阁是焦点中的三位一体,其实忽略了另外一个枢密院的存在。这个行政院召集人角色,回归前套用英国西敏寺体制,就是香港的枢密院,回归后,这个职位是对其人政治地位一种认可,甚至被认为政治酬俑。梁振英从开始到现在,都身在其中。以其31岁涉足基本法起草,到稳坐行政会议席位,不显山不露水,却内劲十足。     梁振英保有这个职位,在大陆政治文化中,相当于党龄不断,高官补上一个大学博士头衔。距离2012年还有两年,梁振英补补具体政绩,还来得及,还能显出博士的含金量。至少从目前看,梁振英已经在用功了。第一是搞最低工资立法,第二更是厉害,给香港转型把脉,搞香港的软实力,比如海事法服务。即使没有大的成就,只要2012年功课做足,就是一个政绩。     在前两届特首选举中,所谓的行政经验,其实并不重要。董建华在行政方面的历练,还不如梁振英,而挑战曾荫权的梁家杰,也是律师出身,并无行政经验可言。所以现在民主派造势,要从梁振英的行政资历不足下手,无异于抽自己的耳光。     以目前形势看,梁振英上场已经没有悬念,他的上台,也不是什么难事。按照现在特首选举规则,800人的立法会,只有30席位是港区选民直接选举出来,受到民意选票的左右。笔者注意到,在梁振英推出的个人网站,就大秀当年在英国布里斯托读书时候艰辛岁月,讲述自己在鱼条店打工的辛苦,据说一个公文包现在还在用,还请过去的老东家来香港玩,可见阶级情深。梁振英的政治诉求,现在是定位在底层和小业主,这个口号在香港很特别,也很有卖点。     梁正英只要继续在政治话题出现,比如最低工资立法,在香港底层民众中造势,实行南丫岛、元朗保卫中环的策略。因此那直选立法院席位中,会有部分会民主地导向梁振英。至于功能组别之类的选票,那就得闲call我饮茶,好好做做工作啦。     现在,梁振英虽然民调偏低,但是崛起势头不可挡,这是港人的普遍感觉。     2月8日,9日,《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给他做了两期访谈,一贯插科打诨的窦文涛逗哏,马博士捧哏的组合,在振英哥浑厚的男中音之下,基本上听了一场政纲宣讲。不过说实话,如果大陆移民在港比例再增加一些,梁振英胜出的可能会更大。因为振英哥说话实在,很像总理,大陆人心肠比较软,爱听。     相反,如果梁振英出选,将激发香港民主派斗志。高铁抗争已经告诉世人,港人新生代力量不甘心被代表,已经集结。2012年的特首选举,是不是灾难片不清楚,但肯定是大片。 上一篇: 归国同学会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57)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