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老虎庙 | 从葛岩的文章知悉那个“地下读书”的年代

作者: 老虎庙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重大转折,无论从个人还是国家来看。也就是自那以后,我们这些一并由文革那个洪荒年代走出的人,粗略分为两类,分别走上了人生不同轨迹。如今这些人等高至政治局者有,普通则依然着布衣百姓。也只有在校友们聚会之时,这些人才似乎有机会共同还原了当年。而伴随着一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渐弱,他们又将重新走入已有天壤之别的人生不等…… 多谢互联网,在一次偶然阅读中,我看到了葛岩的回忆文章《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我之思绪顿然游丝般伸展,倒转至四十三年前的一些个日子。 这个葛岩,七七高考后,又毕业至王朝闻门下。那时候对这些老学者重开收徒也有个说辞“开山弟子”。而葛弟子与我正是自那后再无联系。我则从此炼钢、下海,直至自己发配自己成为自由人类。此前那个时期则是我们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那个年代也正是日后为中国知识分子所称道和怀念的年代。因为思想的开放,因为经济的市场化演进,更因为人们走出文革禁锢后正跃跃欲试于人性的飞扬,虽然镣铐仍缚在脚。 我欲在此转发我发现的葛岩的这篇回忆文章。只为它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候我和他,和更多的人,以至有名有姓,娓娓道来。而这些人里亦有如今以为国人周知的名姓如王岐山等,更多的则是虽无大名,却多有建树,且以其自身经历足以引发部分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的共鸣,这个我相信,因为我们同属一代。 《七十年代:记忆中的西安地下读书活动》原文过长,仅做如下链接> > > http://www.mjlsh.net/book.aspx?cid=6&tid=171&pid=1659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三换报头”里的蛮横权力审美学

作者: 苗蛮子   报载,4月19日至23日,创刊64年的《衡阳日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连续3次更换沿用了数十年的报头题字。据当地媒体人员透露,这是刚上任不足一个月、有“换字书记”之称的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所为。作为一家市委机关报竟如此反复无常,市民读者直言“这是瞎折腾”。 时至今日,即便对于已为人们诟病的一些党报来说,报头题字多少也算是其形象品牌。因此,报纸一般不轻易更换报头。即便因行政建制变化、多家报纸合并、报纸扩版重新包装等等原因而变更报头,也是慎之又慎的事。毕竟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更换报头不仅关乎财力物力,更关乎报纸的脸面,关乎报纸的市场——尽管读者喜爱一张报纸,关键在于其内容。 然而,在党管媒体的现实语境下,地方行政长官对辖区内的媒体指手画脚,已然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了。莫要说更换报头,即便是关停报社,对于已然山寨化了的地方权力而言,也是易如反掌之事。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气候下,一张报纸的命运大致取决于两点:一是看领导的个人喜好如何,比如有的领导热衷题词,于是甭管自个儿的字写得如何,也无碍于其题词满天飞。二是看报纸内容是否影响官员的仕途,换言之,就是媒体从业人员是否遵守由上而下却已被权力私利捆绑了的所谓“宣传纪律”——直白些说,就是看你是否“听话”。倘若媒体“不听话”,往往遭受权力种种或轻或重的打压。 尤须说明的是,这种来自权力的打压,往往是在暗中进行的。也正因如此,官方也就很容易以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反击汹汹舆情。依此来看衡阳更换报头事件,这里所延续的恐怕也是这种“黑箱政治逻辑”,毕竟你很难证明这是“换字书记”的“意图”。相反,涉事单位或个人往往会被迫出来替主子背书。比如,衡阳市委宣传部和衡阳日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口径一致地宣称“此次报头更改是报社根据报纸改版需求作出的决定”,而且还言之谆谆地说从“毛体”中选了两套方案供读者选择,并于4月23日“根据大多数读者的意见选定了第一套方案”。话说到这份上,批评者还能说什么呢? 基于这种认识,一个市委书记既有“权力”更换报头,也有更换报头的“权利”——显而易见,这里的“权利”,更多来源于颟顸不可一世的权力,而非一个普通读者的要求。也正因这种权力,一份本应面向群众、代言公意的报纸,俨然成了某些官员的家庭私报。在这里,作为公共资源的媒体,已然异化为官意乃至权力者个人喜好的展台。 一张报纸居然三天频繁“变脸”,可说是一种“另类题词”。之所以说是“另类”,大致是因为近些年中央已明令禁止领导干部“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这对于那些有题词癖好的官员而言,无疑是一道紧箍咒。具体到“换字书记”,不妨想象一下:既然上面不让题词了,那就不妨根据自己喜好换换公共领域的字体。 但说到底,无论是一些地方官员题词满天飞,还是“5天3换报头”,都是蛮横而虚妄的权力美学发作的病态产物,再次昭示出了权力的无边界。很清楚,一些官员如此热衷“题词”或“换报头”这种表面文章,端在于这些“表面文章”制造了财富、政绩以及权力的多重狂欢:不仅显政绩、见效快,名利双收,而且在权力意志得以贯彻执行之际,官员的权力虚荣得到了无比满足。 正因为这种多重效应,于是做“表面文章”在官场内蔚然成风,且绵延不绝。现在一些深谙宣传之道的官员,越来越善于通过媒体包装(伪装)个人形象。而我国媒体的特殊管理体制,无疑又为官员打形象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于是我们容易看到,一个官员到了一个地方,不是实实在在抓民生大事,而是挖空心思提出一些新概念、新口号,以标榜自己的所谓“创意”、“新政”。在某些舆论逼仄的地方,一些“高大全”式的官员,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地方报纸的版面。 应当说,官员热衷打“亲民牌”,并非全然是坏事,但评价官员有无作为,关键还是看其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对于衡阳这位“换字书记”来说,我们不能说他不作为、能力低下,但人们难免不会这样怀疑:上任伊始便如此折腾于上演“皇帝的新衣”,又怎会搞好经济民生呢?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撒切尔夫人的中国启示

作者: 苗蛮子   她被称为“撒切尔夫人”,但是更多人记住她是“铁娘子”。这位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在1979年成功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连任,直至1990年11月28日被迫辞任,并因此而成为英国20世纪任期最长的首相。 造化弄人,撒切尔夫人在随后的二十余年岁月中,却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一个彼此遗忘的世界里——2002年中风后,撒切尔夫人被可怕的老年痴呆症强行抹去了她珍贵或者痛苦的记忆;也就在当年她77岁生日那天,这个一度被奉为大众偶像的政治明星,竟然只收到4张贺卡。 2013年4月8日,这位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政治家在家中去世,享年87岁。一个强人政治的时代落幕了。 梁启超曾言,“(天下非常之人)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必然会面对种种非议。撒切尔夫人的身前、身后名,正如她爱憎分明的个性一样泾渭分明:痛恨她的人,把她视为独裁的魔鬼,为她的离世欢欣鼓舞,因为她彻底摧毁了英国的福利制度,并不择手段解散了强势的工会,让一部分工人丢掉了饭碗;而怀念她的人,则奉她为榜样,因为她尊重市场与自由,使长期陷入停滞的英国经济焕发生机,并带领大英帝国重新返回了世界舞台中心。 饶有趣味的一个现象是,相较于英国国内两极化的评价,撒切尔夫人在国外的评价总体趋好;特别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无论是普罗大众还是知识精英,对于这位被英国反对派工党评价为“那个年代最卑鄙的人物”“最愚蠢的女人”,几乎一边倒地表达了尊敬之情。很容易理解,这同样是站在于己有利一方看问题的结果,毕竟撒切尔夫人曾为中英关系的发展以及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过重要贡献;基于此,而重温两位时代伟人——撒切尔与邓小平多次交锋的历史片段,对于素有“伟人情结”的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段可资谈论的佳话。 不过若站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大背景,来审视撒切尔夫人在中国的礼遇,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与其说是中国民众对一个与自己国家有过美好交集的风云人物的由衷敬意,不如说是一种言此意彼的政治诉求表达方式。显而易见,这种曲折的言说方式,所观照的更多是“此岸”而非“彼岸”的现实境况——我们因“铁娘子”的离世,而感慨强人政治的终结,乃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政治强人来破解改革困局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种期待,所以当我们梳理撒切尔夫人的一系列大胆改革,俨然发现了另一个版本的“中国改革”。比如为打破国有体制和垄断,撒切尔大刀阔斧地对医疗、邮电、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国有经济成分,进行大规模私有化改造,推动实现了“国退民进”,这相当于完成了一场“中国国企改革”;而不惜一切代价驯服势力庞大的工会,削减沉重的社会福利支出,重拾“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缩减政府职能,向社会放权等等,则无异于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政府机构改革”。 撒切尔的这一系列改革,从改革内容来看,其实并无多少新意,盖因这是政治家们以及政权合法化的惯常做法。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的对象及其力度——前者,是向谁开刀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动真格还是蜻蜓点水的问题。换言之,就是“真改革”还是“假改革”的问题。梳理撒切尔的系列改革,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条主线,那便是更多时候,撒切尔都在和包括工会、反对派在内的既得利益集团作战。 按照经济学家奥尔森的理论,在社会承平日久、利益集团愈益庞大、阶层板结化的背景下,改革者敢不敢以及如何对抗利益集团,往往是衡量改革乃至国家兴衰的关键。撒氏改革无疑是一个最佳注脚:在英国病日益沉重的年代,撒切尔夫人毫不犹豫地向“内部的敌人”、庞大的利益集团举起了“手术刀”,由此而推动了英国的复兴,重塑了现代英国。这对于改革常常流于“到官为止”的中国而言,显然具有镜鉴意义。 撒切尔夫人对于中国的启示,显然不止于中英两种不同本质的改革。撒切尔夫人关于中国软实力的一段话,或许更值得我们省思。她说,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撒氏这段言论,所展示的是其一贯坚持的国家主义立场,而且其中不免有些夸张,但也不得不承认有其现实支撑。 应看到,相较于中国经济的贸易顺差,中国文化贸易还存在巨大逆差。中国向世界输出的更多是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而非文化和精神。正如撒切尔夫人所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使用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以及新思维都是西方的,而且连理论研究也都是在西方的结论基础上进行的,不否认这些思想观念的正确性,但它是为西方价值观服务的。 需要追问的是,中国为何难以出口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原因无疑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恐怕与中国式改革——即“改革到官为止”或者“国进民退”不无关系。很显然,这种“国进民退”式的改革,强化了集权与人治,这显然是市场经济、文化创新的障碍。 推行变革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者的信念、勇气和好运,三者缺一不可,但前两者无疑最为关键。而撒切尔的诸多改革能够顺利推行,显然也更多得益于她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果断刚毅的改革勇气。很显然,作为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现在对撒切尔的政治遗产盖棺论定为时尚早,但她尊重市场自由、敢于改革的“铁娘子”精神,无疑值得中国的改革者们学习。

阅读更多

方可成 | 密苏里新闻学院学生的数据新闻学习笔记

  【导言】信息图(infographic)、信息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这几个互相交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是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新闻实验室”关注的重点之一。毋庸置疑的是,美国业界与学界在这一领域是最为领先的。以下这篇文章,是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并以数据/视觉新闻为研究方向的苏颢云为“新闻实验室”撰写,她整理了自己的学习笔记和个人思考,给我们带来不少参考和启发。 ——方可成 作者:苏颢云(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数据/视觉新闻方向,政见CNPolitics团队成员) 【趋势:移动优先(Mobile first)】 在NPR做数据新闻的Matt Stiles给我们串讲时提到,他们的流量有三分之一来自手机或平板电脑。他们在设计应用时通常是从手机出发,再到平板,最后扩展到大屏幕桌面端(Mobile→Tablet→Desktop)。在他们的小组成员中,至少会有一个前端设计师、一个后台程序员以及一个负责内容的记者或编辑。 再举一个实时报道灾害的例子: http://projects.nytimes.com/live-dashboard/2013-winter-storm 这个例子是《纽约时报》关于雪灾的报道,我最喜欢的是右侧栏重要信息的一目了然。此界面的手机版也非常方便大众查阅——对于自然灾害,流量估计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手机,移动版的信息设计是否合理甚至比桌面版更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纽约时报》也 借此机会通过Instagram与读者互动 。我不是太了解他们是如何取得照片授权与作者信息的,社交网络的数据应用对谁都是一个挑战,这样一个充满有趣照片的页面想必也能吸引读者停留较长时间。 【案例1:如何吸引流量,如何招徕广告商】 在网站架构合理的前提下,可以产生很多种报道方式。《纽约时报》为报道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特地设计了一个界面: 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oscars/2013/index.html 这个界面是实时更新的,可以选择看最新获奖情况,或最新照片,或全部更新。奖项全都公布后,对本届奥斯卡的评论也继续在此界面更新。 页面左上角分别是“历年红毯着装互动图”的链接(The Red Carpet Project)和“邀您预测”(Oscar Ballot)的链接。红毯着装的互动图设计得十分合理,可以按颜色、质地、明星、设计师、年份来自主选择,Brian Hamman在串讲时提到,这个互动图吸引了许多流量,更关键的是用户的停留时间很长。如果您细心的话,可以发现每张照片点开后都是有fb、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互动选项的,这在让流量滚雪球上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而“邀您预测”相当于是一个奥斯卡奖项公布前期的网页小游戏,用户可以保存自己的名单,之后进行对比。 为某一个事件特别设计一个界面,看上去似乎很费时费力,可一旦建成,有了成熟的模板,之后的应用可以很广泛。并且,此类偏娱乐化的主题比较容易招徕广告商,《纽约时报》在广告盈利和保证总体视觉效果愉悦上的平衡做得不错。 总的来说,这些应用的设计都是在想方设法与读者互动,吸引更多人付费订阅,以及开发新的广告模式。不过,对于流量具体如何带动盈利,我并不了解。 【案例2:如何呈现读者评论与舆情】 新闻网站上常常有调查投票等,如果一个事件是社会热点的话如何处理呢?恕我偷懒,又举《纽约时报》的例子: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3/03/14/world/europe/pope-francis-reader-reactions.html 这个简单的界面讨论的是梵蒂冈新教皇的选出,按正面负面、得知消息的反应、地域、宗教信仰来划分,根据选择显示读者评论。页面上方链接导向主要报道。因为目前评论已经关闭,无法得知读者之间的互动是怎么计算的,如果之后的读者在这个界面上看到了他人的评论很想回应又怎么办。可能这更多的是事后的一个统计。 【数据的更新与产品的存亡】 这类作品的更新与存亡也值得讨论。 如果数据实时性较强,在流量高峰期过后,一般会在页面强调最后更新的时间,直到有新数据进入再更新并推广。也许,有一个“应用追踪表”是比较科学的,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它之后的存亡,或者在一定时间后彻底关闭,或者计划好未来的更新及后续报道。 【工具:免费开源与技术更新】 开源时代,制作互动信息图的许多工具都是免费的: QGIS可以取代昂贵的ArcGIS,同理SQLite可以代替微软Access,R可以代替SPSS。这些免费软件的界面大多没有传统的收费软件那么美观,自学起来也要花费更多努力,但是一旦熟练掌握,几十行代码就可以省掉不少时间。 例如,用ArcGIS画十年内的旱情图需要很多时间,而有了基本数据后用R写几十行代码就可以自动生成图像( 纽约时报的这则作品 便是用R做的)。 许多新闻机构都愿意把自己开发的应用放在github上共享,因为互相学习参考本来就是开源的意义,npr的页面是 http://github.com/nprapps 技术总是日新月异。在今年的NICAR(美国计算机辅助报道协会)会议上,《纽约时报》的Amanda Cox曾以“R是不是过时了?”开讲。业内人士近几年都被技术弄得眼花缭乱,作为一个普通学生,我觉得以掌握某种软件/代码入门比较关键,追求潮流可能导致力不从心。与时俱进嘛,是永恒的挑战。 【数据能服人也能骗人】 美国大选的互动图很多家媒体都做得挺成熟了,之所以要提《纽约时报》做的2012年大选图,是因为对于同样类型的数据,《纽约时报》给读者展示了不同的视角,从各州、各郡、领先幅度最后到两次大选比较,数据呈现得算是十分客观了: http://elections.nytimes.com 政府大数据是否可得的确重要,可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对待小数据就秉持客观呈现的原则,那么以后时机成熟了就更有底气吧。数据分析非常重要,因为数字能服人也最能骗人。信息图不是装饰,好的信息图自有逻辑。 以上是个人的笔记整理和一点点思考,如有疏漏或错误,敬请指正。 ◆ 本文首发于方可成的微信公众账号“新闻实验室 The News Lab”。欢迎关注,期待与你产生化学反应。 关注方法1:打开微信,选择“扫一扫”,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关注方法2: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newslab

阅读更多

胡泳 | Chinese in Earthquake Zone Flock to WeChat

Chinese in Earthquake Zone Flock to WeChat as Phone Calls Fail 2013-04-23 03:48:11.606 GMT By Bloomberg News      April 23 (Bloomberg) — Chinese in the earthquake-hit province of Sichuan resorted to instant-messaging apps including WeChat to communicate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as overloaded voice networks prevented calls from connecting.      Yu Yuli posted a note telling friends she was safe on Tencent Holdings Ltd.’s WeChat, China’s most popular instant- messaging app, after futile attempts to make calls. The quake, measured at magnitude 6.6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killed at least 193 people and injured more than 12,000,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