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评论

金融时报 | 薄熙来事件或推动中国政治改革

一些中国高级官员和接近中共领导人的人士表示,中共内部的改革派正试图抓住薄熙来近日被免职的机会,在未来几个月推动政治制度改革。 尽管改革最初可能是尝试性的,但中国总理温家宝及其盟友仍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举行的中共“十八大”前,赢取对改革的支持。在“十八大”上,中国最高层领导中的大多数人将会卸任,中共届时将考虑修改党章。薄熙来的很多前盟友此前强烈反对政治和司法改革。 中国中央政府的一名资深官员表示:“宪政改革的条件几乎已经完全具备,现在是合适的时机了。温家宝将大力推进改革,即使在(明年初)退休以后还会继续。” 前重庆市委书记和中共政治局委员薄熙来被停职,他的妻子也因涉嫌谋杀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被逮捕,这起事件引发了中共执政合法性危机,暴露出领导层内的分歧。但它同时增强了温家宝的影响力。在此之前,温家宝推动民主改革的努力被认为是软弱和低效的。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中国精英政治的专家李成说:“在中国围绕宪政的争论中,薄熙来事件是一个转折点。要认为中国能在数月乃至数年内实现宪政,那就太天真了,不过看上去他们会抓住现在这个时刻推动这个进程。” “温家宝及其改革派赢得了一场战役,但战争还没结束。如果中共想拯救自己,就必须让出部分权力,把自己置于宪法之下。” 一位在法律和司法领域身居要职的中共党员认为,薄熙来倒台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际一个共识正在形成——甚至连强硬派也加入了这个共识,即中共必须将自身事务置于法律管辖之下。他说:“根本问题是,中国没有真正的规则,党制定法律,但又说党和党员不受法律约束。这是不可持续的。” 尽管中国已历经三十多年快速而成功的经济改革,但它隐秘的政治架构仍同源自苏联的列宁主义架构惊人相似。一位认同温家宝改革思路的资深官员问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呢?” “毕竟,马克思是一位西方人,共产主义也来自西方。” 直到薄熙来的政治生命因牵连到谋杀和挑战中央权威而终结前,多数分析人士曾认为,中共已基本实现了“接班”程序的制度化。 译者/何黎

阅读更多

BBC | 香港观察:「曾先生没做好那份工」

香港特首曾荫权在任期的最后半年,廉洁操守上不断出现瑕疵。 现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在任期的最后半年,廉洁操守上不断出现瑕疵,令人诟病。「我会做好那份工」的竞选特首口号,受到港人的质疑;「曾生没做好那份工」已是事实,使其40年的公务员生涯蒙羞;更使香港为政清廉的普世价值受到伤害。 勿以恶小而为之 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贪腐也是积小恶为大恶。因为,廉洁奉公是香港人普遍看重的核心价值。港人对官员的贪腐是零容忍,对可能的官商勾结非常警惕和敏感。 当然也有古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形容欲成大事,须精力集中,心无旁骛。若拘于小节,将精力和时间过度的投放在非原则的琐事之上,必然对成就大事产生阻碍作用。然而,在香港的语境中,特首拘小节比成大事更为重要。港人普遍认为,为政清廉是普世价值,是大是大非的大节。不拘小节不等于可以接受富豪们的吃请招待或利益输送。特首干不成大事也不能在廉洁自律上出现一点瑕疵。 曾特首自己也认为:香港在全球竞争力中的一项重大优势,是公营和私营机构的廉洁。 曾特首在廉洁操守上出现的瑕疵,主要涉嫌跟商界富豪过从甚密,让人怀疑可能有利益输送。 例如,曾特首在2009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向全港住户派发100元购买悭电胆现金券。由于曾荫权的姻亲售卖灯胆,因而惹来利益输送之嫌。 又如,曾特首的三弟妇在雷曼迷债中获得赔偿,较当局推出回购方案早4个月,被怀疑偷步。 再如,曾特首乘坐富豪的私人飞机及豪华游艇外出或返港,仅以经济舱位或普通客位价钱支付代价,明显行为不当。 更让人质疑的是,2012年2月香港媒体披露,曾特首退休后将租用深圳一个面积达6千多平方尺的复式单位,是一位黄姓商人旗下的公司兴建,将花几百万进行装修,只收取回报极低的租金。同时,黄姓商人更是香港数码广播的主要股东兼董事,几年前获香港政府批出牌照。令人怀疑有利益冲突。 虽然这些行为,目前没有发现金钱交易,但对于民众来说,疑虑重重,观感很差。 香港没有制定特首的行为准则,曾特首实行的是自定的特首行为准则,却明显低于公众对特首的期待。 候任特首梁振英表示要「防微杜渐」,愿意主动接受现在适用于公务员的有关规定。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确是前车之鉴。 勿以善小而不为 最近,香港媒体又爆出曾特首外访巴西时住总统套房,每晚租金4.5万,奢华浪费。在曾特首任期内,发生了三件平常小事,可以作为特首此行为的参照物。 第一件事。2007年8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到南京出席一活动,当地为其安排住在一家豪华酒店的总统套房,德方认为太奢华,改为一般套房,两者价格相差20倍。默克尔的早餐不去酒店会所的VIP房,而是和一般住客一样在大厅用自助早餐。 第二件事。今年4月初,美驻华大使骆家辉到海南参加博鳌论坛,不住大会安排的五星级酒店,而换了一间三星级酒店。 第三件事。香港媒体通过调查披露,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出访拉丁美洲时,最少在3个国家没有选择入住最高级别的酒店的「总统套房」,所花费的房租比曾特首在巴西住的总统套房少九分之一。 相比之下,曾特首的公众形象相形见绌。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为大善。善哉,善哉! 回归前后判若两人 香港回归前,曾荫权先生从一个推销员成长为港英政府的财政司,兢兢业业,奉公守法,获颁授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KBE),成为英国的爵士,表明他对香港多年的贡献。 回归后,曾生继续担任特区政府的财政司长,可是一反常态,大搞财政预算赤字。香港在回归前的10个财年里,有9个财年盈余。回归后的8个财年里,港府的财政预算和结算(除1个财年外)基本上是赤字财政,违反了基本法第107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政预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的规定。 因此,「曾生没做好那份工」,可以追溯到他担任财政司长任上。尽管如此,曾生一路升官,直至当上香港特首。除了无法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外,曾特首近年不断出状况,不久前,香港廉署正式立案调查他涉收受利益案件。同时,香港在亚洲地区廉洁度调查中,首次从前三名跌至第五名。 同一个人,怎么回归前后差别如此之大! 成不了大事又不拘小节的曾生,履行香港特首的职务还剩最后60天。是破罐子破摔,一路走到黑,还是幡然醒悟,迷途知返,重朔清廉形象,我们仍期待着。

阅读更多

BBC | 大家谈中国:从大陆网民挺薄看中国政坛和社情乱象

网民指,中共对薄熙来的处置方式与薄熙来“黑打”的手段没有什么两样 中共原重庆市委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被贬官去职之后,大陆很多网民(特别是大连和重庆的网民)对北京以刑事犯罪为名拿下薄熙来表示极为不满,认为薄熙来是被诬陷的,是中共政治抹黑运动和权争的受害者。在这些网民或挺薄粉丝们眼里,薄熙来是一个为民谋福利的“父母官”,是用实际行动遏制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英雄”,等等。而从这些网民的言论中,外界则可以解读和体察到他们“挺薄”的个中原由和中国政治及社会中的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  贫富悬殊日剧,百姓怨声载道  薄熙来在重庆“打黑”,尽管手段很不地道,但他抓杀富豪及官吏,却给老百姓出了一口仇富嫉官的狠气。另外,薄熙来不仅杀富,还大打民生牌,搞济贫运动,推动社会福利政策,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和整顿社会治安等,深得民众的拥戴与支持。在重庆和大连,老百姓大都对薄熙来的政绩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薄熙来是中共领导层中难得的一个实干家。 从民众肯定和拥护薄熙来推行的民粹主义政纲来看,自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性问题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民众不能承受的地步。贫富悬殊和官商勾结警匪一家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日趋严重,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和医疗等基本生计没有保障(如有网民所称,百姓“吃不起肉、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尝不到经济腾飞的甜头,且日益被边缘化,成为社会忽视与抛弃的群落。这些严重的民生民权问题是中国大陆社会分裂和不稳定的源泉,如不遏制,将是中共今后政权的一个致命隐患。 大陆很多网民力挺薄熙来,也是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和北京现行政策不满的一种发泄。有的网民称,薄熙来寻求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施政纲领是在“拯救中共和中国的改革”,认为中共的高层“已经严重背离”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4月24日,博讯网站收到和发表了来自所谓“人民声援运动”的一封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公开信。该公开信呼吁民众签名支持薄熙来,对中国共产党“违法”拘禁薄熙来的行动提出抗议,并表示“人民声援运动”将对此展开坚决地斗争。可见,薄熙来注重民生民权的所谓“重庆模式”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的,他在中国仍有很高的人气。这也是北京害怕和除掉薄熙来的一个原因。   官员贪腐成风,世人见惯不惊 在现实的中国官场,官员和政客贪腐是司空见惯的事。无官不贪,不贪不为官,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老百姓对中共官员的贪腐问题已经习以为常,见惯不惊了。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已经没有清廉的官员和政客了。不管是所谓的“新左派”的官员还是“右派”(改革派)的政客,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不贪和不腐化的,只是多少与多大的问题而已。 现在,要想在中国大陆当官,就必须拿钱去买,不同级别的官其价格也不相同,有钱就能买官,无钱就当不了官。也就是说,任何官都可以买,小到村长,大到中央级别的职务,连人大代表的资格都可以拿钱买到。在这种全国上下一片贪腐的形势下,老百姓对反贪腐早已失去信心,已不把它当回事来看了。所以,北京用各种渠道发布的关于薄熙来夫妇贪腐的信息,对网民对薄熙来的态度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反而引来了一些反弹。 他们知道,在中共高层,不是薄熙来一个人贪污腐败,而是所有的人,而且比薄熙来更贪更腐败的人比比皆是。现在,老百姓关心的不是哪个官贪不贪腐的问题,而是关心哪个贪官至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实事的问题,关心是否能替他们说点话和为他们解决一点实际民生的问题。老百姓不怕贪官,怕的是贪官变本加厉欺压百姓。他们要的是实惠,而不是清官。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不是问题”(即完全正常化甚至合理合法化)的程度。他们通过不法手段聚敛的财富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中共官员贪腐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或上万亿元的人民币。国家和人民的财富长期被那些贪官污吏和黑白权贵们无度地瓜分和吞噬。  各派以黑打黑,人治无法无信   薄熙来在“打黑”期间曾无视国家法律,以“黑打”(用莫须有的罪名和动用酷刑)的方式迫害企业界人士和打击自己的政敌,制造了很多冤案,受到外界的强烈抨击和引起北京的恐惧。但是,现在中共高层对薄熙来及其同伙的处置方式与薄熙来“黑打”的手段也没有什么两样:先是停职去官,让他人身消失,然后再找罪行和在政治上进行否定(即批倒批臭),没有确凿可信的依据,不按法律程序行事。北京采用的这种跟薄熙来类似的文革式的“黑打黑”做法,受到大陆一些网民激烈地批评和指责,认为此举纯属非法和对薄熙来等人不公道,要求中共高层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来处理和对待薄案。 从网民对北京处理薄案的批评中可以看出,由中共党文化和政治传统造就的这种人治代替法制的状态,已经不再为人所接受,民众对中共高层的言行和北京现存的司法体制已经失去了信任和信心,没有人再相信中共当权者及其司法机器会依法和公正地立案办案及判案,它们早已失去了公信力。所以,不管谁打谁,都是以黑打黑,都不会讲公道讲法理,其手段都见不得人。很多网民甚至不相信薄熙来与海伍德命案有关,认为这是对他的栽赃陷害,是北京借刀杀人,还说薄熙来下台只是中共高层政治权争的结果,不是因为他的贪腐和所犯的刑事罪所致。  互相操控舆论,民众早已生厌 挺薄和同情薄的网民指责中共高层打压异议舆论,过滤网页或关停网络及评论功能,删帖和锁帖,大搞站队和恐吓,封锁民意,不准赞扬薄熙来,不许评论薄案,让网民很难看到挺薄和赞扬薄的帖子,上万的回帖被删,能看见的就只有聊聊数十条而已,等等。另外,这些网民还谴责北京操控舆论,以社论和各种传媒方式或渠道,大造批薄伐薄的舆论,试图在人们心目中彻底打到和搞臭薄的形象。 有的网民对西方和海外媒体舆论也有不少的批评,认为它们跟中国大陆的媒体差不多,大多一边倒,几乎是一个声音,只是抹黑薄熙来及其所代表的左派,对右派则是一片赞扬声,挺薄和同情薄的声音很难在主流媒体上发出,如有也会被戴上“五毛党”的高帽子,等等。挺薄网民对北京操控舆论的指责和对海外媒体不完全中立的批评,说明掌控和压制舆论的行为不管在哪都已不得人心,都愚弄不了民众。不管是什么势力(是共产党还是民主派)掌控或“引导”舆论,民众都不会赞同,都会予以唾弃(尽管通常他们对此也没办法)。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地方,各种信息和声音瞬息传播,神出鬼没,防不胜防。 从网络和其他媒体上“反薄”与“挺薄”两派的激战中可以看出,任何势力想要完全操控和左右舆论已不再成其为可能,民众对争斗双方互相操控网络和各种传媒,互派自已的写手或 “五毛党”攻击或搞臭对方的做法,早已生厌,深恶痛觉。 薄熙来栽跟头,权斗路线参半 从网民挺薄和贬薄的论战中可以看出,薄熙来被赶下台既是中共高层内部权力争夺的结果,也是路线斗争的产物。薄熙来野心勃勃,做天子心切,让中南海生嫉,故北京早有倒薄之意。另外,薄熙来在大连和重庆大打民生牌,大搞杀富济贫,深得民众好感,但却令新生的中产以上的资本阶层和北京改革既得利益群体深感恐惧,怕薄熙来上台后搞秋后算帐,剥夺其所得权力和利益。所以,不搞掉薄熙来,经济改革和现存体制的受益者们就睡不了安稳觉。 薄熙来虽然倒台了,但在中共党内和大陆民间挺薄护薄的势力和声音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们将对中共十八大上的权力分赃和今后的路线制定继续产生影响。由此,薄熙来事件不仅为中共高层权力的重构孕育了新的危机与变数,同时也给北京今后的路线和政策方向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是右派当权还是左派篡权,是顺利交接权力还是出现政变兵变或哗变,是注重民生民权还是只关心经济发展或者还是两者并重,是法制还是人治官治或者不伦不类的混合制,是继续打压言论限制自由还是启动政改走向民主,等等。这些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今后将赤裸裸的和不可回避的摆在中共和中国民众面前。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阅读更多

BBC | 腾龙说事:竞选市长与政客亮税单

现任市长鲍里斯(右)与前任市长列文斯通旗鼓相当,竞争也空前激烈。 如果政客公开纳税记录成为惯例,或许将是这次伦敦市长选举最大的贡献。 英国首相卡梅伦说,他对公布自己的收入和纳税记录“很放松” 。 英国财相奥斯本说,他对公布自己的收入和纳税记录“很乐意”。 “很放松”、“很乐意”,当然是表示自己襟怀坦荡,没什么藏着掖着的。 但是,对公布自己的收入和纳税记录不那么“放松乐意”的大有人在。这且按下不表,先说说为什么英国政坛的头面人物忽然纷纷表示要亮税单。 在互相“抹黑”中曝光 本次伦敦市长竞选,其实只在两人之间,其他候选人说白了都是陪客。现任市长鲍里斯和前任市长列文斯通旗鼓相当,竞争也空前激烈。 但是,媒体的标题和公众的眼球似乎没有被两人的施政宏图所吸引,却盯在了两人互相攻击对方有“避税行为”的抹黑甩泥大战。 电视直播辩论中两人互相争得面红耳赤之时,当陪衬的绿党候选人将了一军:别争了,候选人都公布自己的收入和纳税记录,敢不敢? 如果说不敢,也就不用再竞选下去了,所以都不含糊。 鲍里斯的税单显示,当伦敦市长的四年,收入共170万英镑,其中作为自由撰稿人(主要是给一家报纸写专栏)的收入是90万英镑,超过其市长的工资。 第二职业的收入超过第一职业?立刻有人质问:鲍里斯妙笔生花,有多少心思花在伦敦的市政管理上? 列文斯通高举税单说,他纳的税都可以让英国买得起航空母舰了 !但他被指责公布的税单是个“节本”而不是“全本”。因此,仍然摆脱不了利用设立的公司走帐,以交较低的公司法人税替代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的“避税”指称。 开英国政坛之先河 亮出税单,是政客表明清白,取信于民的一个姿态。 两人的账本可以慢慢细看,但此举对英国政治的巨大意义不可低估。 为了竞选市长公布自己的财政收入和纳税记录,那竞选更高一级的公共职务呢? 于是才有首相、财相纷纷表示,把具体操作的技术细节搞定后,就会把自己的账本公之于众。卡梅伦将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任首相公布个人财政和纳税记录的第一人。 副首相克莱格说,他原则上也支持政府高官公开自己的纳税记录。但他先“警告”说,他的税单会令读者失望的,因为“很枯燥”。 先例是否会变成惯例? 公众本来也不指望政客的税单读起来像言情小说。亮出税单,是政客表明清白,取信于民的一个姿态。 首相副首相带了头,政府其他大臣、部长们呢?唐宁街10号表示,考虑公开个人收入纳税记录,只限于内阁最高一级的官员。 但此例一开,对所有从政者或准备从政者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塔维斯(T Travers)说,市长竞选导致亮税单,标志着“英国政治的美国化”。未来竞选议员者将会以公开个人收入纳税记录来挑战对手。 选情分析员,前议员黑伍德(R Hayward)也认为,闸门已经打开,今后任何试图谋取官职者公开个人财政记录,将成为一个“惯例”。 市长竞选的意外遗产? 市长候选人亮税单,也再次将“避税”行为本身拉到了聚光灯下。 注意,避税,tax avoidance,与逃税,tax evas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避税在英国是合法的,逃税则是非法的。 英国皇家税收和关税局的统计显示,英国最富的人利用各种避税手段,把个人所得税降到了平均只有10%。 避税主要手段,除了这次市长竞选中爆出的争吵,即将个人收入打入设立的公司,以交较低的公司法人税代替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外,在海外避税港设立离岸公司、捐赠慈善机构等也是最常用的手法。 财相奥斯本对英国一些超级富豪利用各种避税收段,能做到交很少的税甚至不缴税感到“震惊”。英国皇家税收和关税局(HM Revenue and Customs)的统计显示,英国最富的人把个人所得税降到了平均只有10%。 英国纳税人联盟的政策负责人奥克内尔(J O’Connell)说得好,市长竞选导致亮税单,并不在于要看看某个人挣了多少钱。问题的本质是英国税收制度的复杂导致的不公平和不透明。 市长轮流坐,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真应了政治分析人士的预言,从政者亮税单将成为英国政治的“惯例”,这次市长竞选的结果或许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但竞选本身将为英国政治和社会留下永久性的遗产。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中国经济改革“第二季”

俗话说,“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眼下的中国经济,则可谓近忧和远虑并存。 从短期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正在凸显。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刺激计划推动下,中国投资率快速升至50%左右的历史记录水平。眼下的风险在于,房地产、地方政府投资、铁路投资,这三大投资引擎都遇到了麻烦。1)中央坚决调控房价导致房地产投资失速。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速回落18.4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3.1个百分点;2)地方政府一方面土地出让金急剧缩水(上海2012年第一季度土地出让金同比猛降80%),另一方面平台债务清理压力持续,投资势头不再;3)衔枚急进的高铁建设,则遭遇了铁道部长刘志军落马之后暴露出来的质量隐患和高债务风险的双重挤压。 在三大投资引擎同步熄火的情况下,第一季度GDP以8.1%(低于普遍预期)的数字给了市场一个下马威,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虽然地方平台债需要清理、房价过高、铁路负债率太高等难题都是客观现实,但这些问题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解决起来也更多地需要体制改革来理顺。如果期盼在短时间内就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上述问题,则经济硬着陆并非不可能。 诚然,化解短期的硬着陆风险并不困难:以时间换空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期强调:铁路投资5000亿元今年必须确保到位。这是政策即将逆转的信号。即便中央不公开宣称放弃房价调控,但房地产调控势必逐步向“表面上严格,暗地里宽松”的格局转变。可以预期,未来几个月,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继续下调,从而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更大流动性。银行将不得不抓紧再融资,补充资本金,来适应规模扩张和贷款质量下降的风险。 近忧易解,远虑才是真正的考验。中国经济多年来一路高歌猛进,但这种建立在扭曲的生产要素价格基础上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劳动力供应已经迎来刘易斯拐点,工资成本攀升不可避免;污染已经把环境承载力逼近临界点;地方政府大搞经济建设,导致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不可持续;“大政府”导致官员权力过大且不受监督,进而成为寻租的温床。在基尼系数达到与美国相当的0.5的历史高位的同时,灰色收入在2008年即达到5.4万亿的惊人规模(王小鲁的测算);“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作法,导致了司法独立性的丧失,进而导致了公权力频繁侵犯私权利(如强拆)和公众对司法体系的不信任,并引发群体性事件和上访不断等社会矛盾的激化。 50%的投资率,标志着投资驱动的增长走到了尽头;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则警示了转型的迫切性。如果说,过去十年是“聚精会神搞增长”的十年,下一个十年则必须是“重启改革的十年”。 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二季”将如何铺开? 中国经济改革“第二季”要实现两个核心转变。其一,中国企业必须从粗放的制造走向创新;其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必须从投资转向消费。 要实现企业创新,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消除寻租的制度空间,减少扭曲的生产要素价格,破除行政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政府应退出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放弃做运动员,专注于做裁判员。 要实现消费驱动,必须提升居民的有效收入,将政府控制的过多经济资源(例如央企)“还利于民”。同时,政府的财政支出,应从经济建设转向社会保障,通过完善医疗、教育、养老体制,消除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政府还必须通过财政民主,压缩不必要的支出,逐步退出“土地财政”,让房价回归合理水平。 显然,无论是企业创新还是消费驱动,其核心命题都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政府从经济建设的参与者转变为“看不见的手”,致力于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放弃过多的审批权、消除垄断,让市场的归市场;要求政府放弃掌控过多经济资源的作法,真正还利于民;要求“大政府,小社会”过渡到“小政府,大社会”。 由是观之,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二季”,其实是政府自身的改革。要政府放权让利,实现“自己改革自己”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关键是灵魂深处的革命。正如孟子所言:王之不王,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