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

胡泳 | 新闻学研究的最高奖项——记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奖活动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104/c353935-20087269.html 新闻学研究的最高奖项——记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奖活动 2013年01月04日16:24      来源:《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2月上半月刊 2012年10月3日,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陈力丹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胡泳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林爱珺的《知情权的法律保障》、吴廷俊的《中国新闻史新修》、王润泽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等五部学术专著获奖。 奖掖精英、弘扬学术——吴玉章基金和吴玉章奖 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同志,中国人民大学于1983年设立了吴玉章奖金基金,2002年更名为吴玉章基金。现任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为李鹏、宋平同志,主任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 吴玉章基金设立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以下简称“吴玉章奖”),该奖面向全国,主要奖励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人文社会科学论著,旨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吴玉章奖每五年评选一次。现评奖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新闻学、教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和法学等8个学科,每个学科设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优秀奖2~3项、青年奖1项。自1987年至今,该奖已颁发五届,先后有郭沫若、吕叔湘、胡绳、王力等数十名著名学者获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吴玉章奖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规格较高的奖励。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年吴玉章基金又首度增设了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面向全国,旨在奖励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奋斗终身、贡献卓越,并且现仍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奖励金额每人100万元,邬沧萍、冯其庸、汤一介等三人获奖,此奖将成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齐名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最高荣誉奖项。 仔细审阅,认真评选——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奖流程 本届吴玉章新闻学奖从2012年4月初开始接受评奖申请,至2012年5月底征集期结束。征集到的申请评奖的专著,既有来自本人申报的,也有来自网络推荐的,前者为34部,后者为118部,共152部,涉及历史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实际应用新闻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参评的专著,以2006~2010年这五年内出版的为限。 本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审组召集人为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委员方汉奇教授,评审组成员由基金委员会聘请的来自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大、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7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既有来自新闻工作第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媒体领导,也有在新闻教学与研究领域内有一定声望和影响的学者。 本届评审组成立后,利用6月、7月两个月的时间,由工作人员将自报和推荐参评的共152部著作先期分送评审组的各位专家认真审阅,并初步搜集他们的评审意见。在经过细致认真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于8月15日、16日两天,召开评审组全体专家会议。通过讨论和多次筛选及多次无记名投票,最后确定了新闻学奖获奖的全部名单,报请基金委员会审议通过。 百花齐放,蝶舞蜂喧——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奖获奖作品 本届吴玉章新闻奖共评出获奖专著五部:特等奖空缺,一等奖1部、优秀奖3部、青年奖1部。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等奖是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著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该书从人类信息交流的角度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思想,对他们关于信息传播的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该书从马克思所感慨的“我们的交往”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与此同时,还在思维、语言、文字、宗教、文艺、舆论、宣传、新闻、报刊、法律等多维视野上建立了精神交往学说,有较强的学术开创性。该书较为全面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信息传播的宏观和微观的诸论点,较为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开放思想体系,观点新颖,论证严谨,逻辑性和说服力较强。 优秀奖三部(排名按获奖者姓氏音序): 一为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著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该书提出了“共有媒体”的概念,并认为这种集制作者与消费者于一体的全新传播工具,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对于推进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特别是促进尚不发达的公共传播领域的成长,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共有媒体”这一中介,为读者理解公域和私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该书强调数字技术是被植入预先确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在技术的动态趋势和保持现状的惯性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并据此认为,对“共有媒体”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全书思辨性较强,论证严谨。对中国网络数字信息传播的特殊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特殊影响方式所作的分析,显示出了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视角,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创新。 一为林爱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著的《知情权的法律保障》。该书对知情权理论作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廓清了知情权的概念和历史,并对其在权利行使和保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难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受众知情权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健康、有序、良性地发展。该书重视全人类在知情权方面创造的制度文明,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知情权法律制度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作者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广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该书在公法领域的知情权、私法领域的知情权,以及公益诉讼中的知情权的研究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为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所著的《中国新闻史新修》。该书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精心撰写的一本“体例新、内容新、观点新”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类著作。在体例上,作品一改传统革命史范式下过于意识形态化的编写体例,将媒介本身的发展演进及其现代化作为体例划分的依据,所设的“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等章节,和以“八面来风”、“五方杂处”、“定于一尊”为题的形象化的概括,颇具匠心。体现了该书对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全局的和准确的把握,以及作者在史胆、 史识和史才上的追求,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获得青年奖的是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著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该书角度新颖,较好地弥补了对北洋时期新闻史研究的不足。对北洋时期官办报纸、政党报纸、商业报纸、宗教报纸、通讯社及广播电台等各种媒体分门别类地作了较为清晰的介绍和研究。同时,还紧紧围绕“现代化”这一线索,对这一时期新闻事业运营模式的现代化、新闻理论和新闻理念的现代化作了一定的探讨。对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有着较为宏观的把握、较为全面的概括和较为准确的分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还注意在结构上摆脱传统新闻史研究的程式与套路,按照新闻业自身的类别、结构和发展特征划分成若干板块,将局部和个案性质的新闻史课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自出机杼、颇多新意。 以上各获奖专著,都是2006~2010年这一时间段内出版的各个年龄段作者学术研究中的精品,是这一时间段内出版的历史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实际应用新闻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等各个新闻传播学术领域内优秀著作的杰出代表。吴玉章基金对这些著作的奖励,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吴玉章基金会和所有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们共同的期望。 附:历届吴玉章新闻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1987年): 一等奖: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 优秀奖:艾丰著,《新闻采访方法论》 第二届(1992年): 一等奖:郑兴东著,《报纸编辑学》 优秀奖:姚福申著,《中国编辑史》 第三届(1997年): 优秀奖:吴廷俊著,《新记大公报史稿》 优秀奖: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 第四届(2002年): 一等奖: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优秀奖:邵华泽著,《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 优秀奖:蓝鸿文著,《新闻采访学(第二版)》 优秀奖:程曼丽著,《“蜜蜂华报”研究》 优秀奖:唐绪军著,《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 第五届(2007年): 一等奖:彭兰著,《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一等奖:赵玉明著,《中国广播电视通史》 优秀奖:郑保卫著,《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 优秀奖:杨海军著,《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 优秀奖:姜飞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发展:1月4号-1月5号

  发展:1月4日—1月5日   彻查出版事故,各界连署支持     综述   1月4号和5号,经由微博的传播,事件持续发酵。3号晚南周编辑部首次公开声明后,社会各界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南周的声援。 前《南方周末》编辑、记者 、 实习生 、 289号大院 (编者注: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在地)同仁,乃至 两岸三地学者 纷纷发出连署声明,其中不少声明 要求庹震辞职 。   《南方都市报》以4号的社论 《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华商报》以6号的评论《“新年献词”何以成为公共事件》,表达对《南方周末》的声援。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广州大学新闻窗编辑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心》杂志、国立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 等大学生站出来表达对南周的支持。   接下来的几天,支持者的名单愈来愈长,连平素避谈政治的娱乐明星和商界人物也纷纷在微博上支持南周编辑部。长久以来,新闻自由在大陆已成为媒体人难以言说的志向,重重审查之下,自我审查、犬儒亦成为行业见怪不怪的现状。此番南周事件似乎重燃了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不断转发、评论,被删就再转,被禁言就换个账号继续,不停呼吁 公众关注 南周事件。而他们的执着也感染了无数南周读者和普通网友。就像原版新年献词中说的那样,“我们重新体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是其是,非其非;我们重燃对公义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面对暴虐强力,我们双手相握,一起走过艰难时刻,迎接生活转机。”   和网络上热火朝天的讨论相对照,除去在4号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 称中国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外,官方没有给出其他任何公开回应。1月5号,南周编辑部发出第二封公开信《 致读者及所有关心南方周末的人》 ,他们感谢各界的关注,并再次提出要求以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方式成立调查组,彻底调查新年特刊出版事故流程及原因,并公开发布调查报告;继续要求解禁和恢复所有因讨论此事被禁言的账号;呼吁勿以任何形式、任何手段,打击和控制讨论、参与此事件的各界人士;并保持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2-1    前《南方周末》编辑记者针对“2013年新年献词事件”的公开信   我们,曾在南方周末工作过的媒体从业者,为该报”2013新年献词”事件,不得不表明共同立场,我们认为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极为严重。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特刊主题为”筚路蓝缕、不懈不止:家国梦”。1月2日,在南方周末已经签版定样、编辑记者休假、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庹震,指示对新年特刊做出多处修改、撤换,并导致多处错误、事故。恶劣无极者,当属在南方周末经典性的新年献词中强行塞入错误频出的文字,以致头版出现”2000年前大禹治水”(应为4000年前)的低级错误。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在读者中享有盛誉,此事爆出,被网友恶评为”强奸”。对这一事件,我们明确地、强烈地表示谴责。   我们认为,庹震部长所为是越界之举、擅权之举、愚昧之举、多此一举。   我们认为,这是需要希望的年代,他在泯灭希望;这是渴望平等的时代,他高高在上;  这是变得开明的时代,他行事颟顸;这是讲究教养的时代,他粗暴无礼。   最近几天,海内外普遍对18大后的中国抱持乐观,这些乐观基于新的领导人所体现的精神面貌和施政方向,这些方针包括: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将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坚定地坚持宪法的基本原则,坚决地反对腐败和官僚主义。   而庹震部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之地广州的所作所为,完全与这些方针相悖。   我们并不认识庹震部长,但基于我们了解的情况,愿意说出以下事实:庹震部长曾经在《经济日报》社担任总编辑,在其任职期间,将一家本有希望在市场上一显身手的报纸,整到无声无息;其在新华社分管社办报刊期间,社办报刊风声鹤唳,万马齐喑,社内有领导称,”他再管上半年,新华社这些社办报刊好不容易占领的市场,将全部失去”;其后去广东任职宣传部长,当时就有传言称广东媒体”将死得很惨”,事实果真如此,其在广东工作期间,是广东媒体业最黑暗的时候。   而庹震部长一直仕途腾达,我们理解其中道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会被说成为了”党的利益”忍辱负重,但我们愿意公开而且善意地表明态度:他的他的所作所为,与执政党的利益完全背道而驰。他所到之处,充满生机的媒体被掐断喉咙。如果媒体失去公信力和影响力,请问,执政党靠什么来发声?靠什么说服人民?可以这样说,这位部长所做的事情,让人民和执政党离心离德,怎么可能会有利于党的利益?现在他的所作所为,已被认为不仅仅代表广东省委宣传部层面,正如网上很多人在问:中央新领导集体这些天所营造的开明开放,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作为曾经的南方周末人,我们也深知报纸之不易,多少年来它在南粤大地艰难生长,它有过失落也有过辉煌,它曾被贴上各种符号,但事实上,那里有的不过是一群有点理想的年轻人,即便是在”理想”被嘲笑的当下。这份理想往大了说,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希望自己的人民能幸福生活。这家报纸多年来都是一份真诚地爱着自己国家、人民的报纸,那里的人们怀着最多的善意,希望国家更好。它的拳拳之心,历史可以证明,历史还将继续证明。   最后,我们明确无疑地支持留在南方周末的前同事们。无论出于义气、道义还是我们心中的准则,我们都与他们站在一起;我们反对针对新闻业的粗暴的管理风格,这些风格有的出自官僚主义,有的出自个人利益,这样的风格无论对媒体,对执政党的利益,都是毁灭性的。一个立志要做文化大国的国家,怎么可以用这么没文化的手段管理文化?一个正在建立国际新形象的国家,怎么可以允许有人擅用蛮横落伍的手段,降低国家声誉?   为此,我们呼吁: 1、根据“党政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庹震部长不宜再担任现职,需要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 2、对于提出抗议的南方周末编辑记者,认同其荣誉感与责任感,不予处罚。立即恢复他们的微博账号。 3、南方周末编委会恢复正常运转。   签名(截止2013年1月4日15:40分,持续增加中):     1 鄢烈山 1995-2011年 新闻部、评论部 2 陈海 2000-2003年 新闻部 3 杜卫东 1998-2002年 新闻部 4 邓瑾 2004-2012年 经济部 5 方三文 1997-2002年 新闻部 6 关军 2003-2006年 新闻部 7 郭力 2004-2011年 新闻部 8 何保胜 1996-1999年 新闻部和副刊部 9 胡贲 2009-2011年 新闻部 10 李晖 1992-1999年 副刊部 11 连清川 1997-2001年 新闻部 12 李红平 2000-2009年 新闻部 13 李多钰 2001-2003年 文化部 14 林楚方 2002-2006年 新闻部 15 李海鹏 2002-2009年 新闻部 16 刘鉴强 2003-2006年 新闻部 17 李小鸣 2005-2009年 新闻部 18 马克 2001-2010年 经济部 19 南香红 2001-2007年 新闻部 20 潘晓凌 2007-2011年 新闻部 21 钱钢 1998-2001年 常务副主编 22 孙保罗 1996-2001年 新闻部 23 沈亮 2007-2010年 新闻部 24 王刚 2010-2012年 新闻部 25 谢方伟 1998-2001年 新闻部 26 夏榆 2002-2012年 文化部 27 笑蜀 2005-2011年 评论部 28 曹西弘 1996-2002年 新闻部 29 杨海鹏 1998-2002年 新闻部、上海站 30 赵世龙 1997-1998年 新闻部 31 周浩 1999-2001年 新闻部 32 张恩超 2002-2006年 新闻部、专题部 33 张立 2002-2009年 新闻部 34 张捷 2002-2010年 专题部、新闻部 35 张悦 2006-2008年 新闻部 36 左方 南方周末老主编 创刊参与者 37 陈江 2006-2010年 新闻部 38 马莉 1992年—2011年 文化部编辑 39 拉家渡 2000﹣2002年 文化部 40 张健 2006-2009年 文化部 41 郭国松 1996-2004年 新闻部 42 夏英 2001-2008年 经济部 43 雷剑峤 2002—2006年 经济部 44 刘天时 1998-2001年 新闻部 45 由珊珊 2005-2007年 新闻部 46 柴子文 2002-2007年 评论部 47 袁瑛 2009-2012年 绿版 48 黄广明 2000-2004年 新闻部 49 丁补之 2007-2010年 新闻部 50 黄秀丽 2009﹣2012年 新闻部 51 沈颖 2001-2010年 专题部、新闻部     2-2     52名南周前实习生公开信   我们都曾是《南方周末》的实习生,毕业后(也有少数尚未毕业的在校学生),各忙生路,散在各地。今天,《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事件再度唤起我们共有的经历,因此站在一起表明我们对于这份报纸的声援。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特刊主题为“筚路蓝缕、不懈不止:家国梦”。2013年1月2日,在《南方周末》当期已经签版定样、编辑记者休假、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庹震,指示对新年特刊作出多处修改、撤换,导致报纸出现多处错误。尤其是在《南方周末》经典性的新年献词中强行塞入150字的短评,导致出现“2000年前大禹治水”(应为4000年前)等三处低级错误,令人遗憾。   我们都认为,庹震部长此举有违历年以来新闻行业所遵循的管理制度,导致2013年1月3日面世的第1507期《南方周末》出现严重错误。既有违该报多年摸索、形成的新闻操作流程,对编辑、记者缺乏尊重,亦损害了该报在读者群体中的声誉,已然造成了重大损失。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呼吁: 1、根据《当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十四条:党政领导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等,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庹震部长不宜再担任现职,需要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 2、对于提出抗议的《南方周末》编辑、记者,尊重他们表达意见权利,不予处罚; 3、《南方周末》报社编委会照常运转。 这份声明背后并无任何集团控制与个人胁迫。我们远未经历大风大浪,这甚至是我们多数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发表公开声明,我们仅仅认为,在“《南方周末》2013新年献词事件”这一事件上,我们应当站出来声援这份正面临巨大危机的报纸。此举并非是“饮水思源”,而是为了遵从我们曾从这份报纸中接受的新闻专业主义的训练。   望周知。     签名: 袁幼林: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苏更生: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范传贵: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陆嘉宁: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郭丽萍: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王 霞: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陈小玮: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顾颖能: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余 玥: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谷 禹: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董云峰: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吴冰清: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雷 磊: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沈念祖: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向 隅: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刘 磊: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何 谦: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边 边: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刘志毅: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鲁韵子: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王芳军: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房 硕: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范承刚: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丁婷婷: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巩一璇: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张翔宇: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谢小红: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赵一丹: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孔晓琪: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刘 星: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沈念祖: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张剑锋: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胡 清: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云 龙: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林春挺: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朱晓佳: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曾 俊: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高 阳: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邵思思: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梅 岭: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谢 雪: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沈雁南: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沈 颖: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肖辉龙: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阎 彬: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陈秀月: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王心仪: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沈茜蓉: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陈思嘉: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濮方竹: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罗敏夏: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郭锐川: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此声明仅分别代表已经签名的个人,与目前的工作单位无关)       2-3    289号大院部分同仁对《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事件的声明   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员工,作为至今仍将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作为自己心灵归宿之地的一员,作为新闻界的一份子,基于我们的荣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就“《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辞”事件发表以下声明。   这次《南方周末》新年献辞被篡改和调换事件,是一次严重违反宣传管理制度和新闻出版流程 的重大事故,是一次以长官意志粗暴干涉新闻规律的恶劣之为,与广东作为开改革开故风气之先的热土和十八大以来新中央领导集体树立的开明新风完全背道而驰。   据我们所知,广东省委宣传部度震部长自上任以来,多次粗暴干涉,打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正常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独创违背宪法和法律的事前审查制度。度震部长的蚧作所为,与信息时代的历史潮流和执政党转变自身作风的努力格格不入,已经成为阻碍广东新闻媒体发展革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绊脚石。此次新年献词事件,导致新闻界和社会公论群情激奋,成为近年来媒体界最严重的丑闻。   我们认为,《南方周末》是中国媒体的风向标,也是观察中国社会的风向标之一。《南方周未》的新年献词,是曾经感动和激励我们投身或坚守新闻事业的源泉之一。《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事件究竟如何走向,不仅攸关《南方周末》,攸关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攸关身为大院一分子的我们每个人,也攸关整个中国媒体的光荣与梦想。唯其如此,我们才深感责任重大,于公于私,我们均附议《南方周末》诸位同仁、谨提出以下要求:   1、根据《党政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度震部长不宜再担任现职,请上级 部门责令其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 2、认同《南方周末》以及南方报业集团编辑记者对此事的抗议,不予处分和秋后算账。立即解除或恢复因为这次事件而被禁言 和注销的相关微博账号。 3、《南方周末》编委会恢复正常运转。   我们的声音很卑微,但我们的立意很诚恳,我们的立场很严正,还望各方明察。 认可本声明的289号大院各位同仁敬请将你们的大名和单往发送邮件到 synfzm@163.com 。       附首批连署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杨曦 南方人物周刊 陈磊 南方人物周刊 赵隹月闻方人物用刊 林職職南方人物周刊 张置期南方人物周刊 対洋硕闻方人物用刊 海鵬飞 南方人物周刊 周琪期 南方人物周刊 卫毅南 南方人物周刊 郑廷龜 南方人物周刊 却金灿 南方人物周刊 白伟志 南方人物周刊 杨麋 南方人物周刊 対S欣 南方人物周刊 黄昕 南方人物周刊 代双双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黄金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范亦奇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麻晚天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徐要丨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张埔麾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寐丹彤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王嚙嫌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孙鹑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沈亚川 南都周刊 潘蒽霣 南都周刊 李獾 南都周刊 王宏宇 南都周刊 季天琴 南都周刊 孙供 南都周刊 *小荷 南都周刊 胡SS 南都周刊 黄裏成 南都周刊 9颞莉 南都周刊 李岩 南都周刊 n浚 南都周刊 张守闲 南都周刊 文涛 南都周刊 宋爽 南都周刊 罗小顴 南都周刊 胡婧薇 南方周刊 龙志 前期方都市报 潭万徒 秦鸿雇 南方都市报 m薇 南方都市报 潭人3 南方都市报 卢* 南方都市报 张书舟 南方都市报 张舟逸 南方都市报 龙涛 南方都市报 彭獒 南方都市报 邓江波 南方都市报 郭继江 南方都市报 潭伟山 南方都市报 元方 南方都市报 饶峻源 商方部市报 苏少塞 南方都市报 薷伐 南方都市报 许轚鱒 南方都市报 王秀宁 南方都市报 何小手 南方部市报 林涛 前南方都市报 张骏 南方都市报 项男 南方都市相 李青 南方都市报 周勇进 南方都市报 冯巧 南方都市报 刘洋 南方都市报 左志坚 21世纪经济报道 邓瑶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琳桦 :21世纪经济报道         2-4  两岸三地学者关于罢免广东省宣传部长庹震的公开建议书   中共广东省委及胡春华书记: 此次贵委宣传部长庹震对《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特刊的所作所为,已震动新闻界,并延及全社会,舆论上随处可见人们对庹震之反感与抗议,显见社会普遍对庹震以及庹震所领贵委宣传部管理风格之厌恶。我们与闻其事,亦甚感震惊,有些话不吐不快,故有此建议书。 过去三十年,广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锐意为天下开风气之先。若云今日中国有崛起复兴之气象,则有赖于广东多矣。从邓小平南巡到习近平南巡,每逢大事必自粤始,可见广东在最高层心目中 之地位。举国上下,海内海外,亦视广东为中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重要之试金石。而以一省之力,影响流于全国,不能不谈《南方周末》之贡献。这三十年来,南方周 末以一贯的专业、理性与温和,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公义良知,真正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广东传统、广东精神。   多年来,在一代代对国家饱含感情且 极具建设性南周人之努力下,《南方周末》已不仅仅代表广东的改革传统:以国际声誉而言,《南方周末》已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面孔;以国内民意而言,《南方周 末》是非分明、为民代言,是最贴近国情民情的好报纸;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而言,《南方周末》即为中国最生动之元气,绝不可任意摧折。   《南方周末》编辑部乃一最富有现代媒体职业精神之群体,且与国家改革之趋势、开放之精神息息相连;他们一向温和理性忍让,有秩序感,此次贵委宣传部新任负责人庹震会惹动众怒、引发他们群体抗议,在《南方周末》三十年历史上未为一见。若非庹震为官霸道,焉能至于此乎?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坊间传闻,庹震自履任始,不过半年,即屡屡越过《南方周末》编辑流程,恣意插手内容制作,上不知为官分寸,下不知行耻有己;以一己之官威,视公器如私产,挟酷吏之苛严,毁名刊如割草,所过之处,万马齐喑。 若非庹震仇视改革开放,焉能至于此乎?   其人又不学无术,面目可憎。此次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庹震不顾新闻作业规律,夜半擅自换稿,所换之文字,乃庹亲笔撰写,居然有“2000年前大禹治水”之类昏词:大禹难道是 汉代人不成?若庹震能尊重南方周末正常编辑流程而不随意凌越,以南周编辑部之业务素质,岂会不发现此低级错误?若非其人师心自用,刚愎愚蠢,焉能至于此乎?   是可忍,孰不可忍?   贵委一直以政治上开明形象为社会所周知,倘若允许庹震这样的人继续无事生非,将会给广东省委带来更多负面影响。若因区区庹震一人之故,令改革开放的广东传统丧失沦陷,令社会对继续改革的政治前景人心浮动,则罪莫大焉。   有鉴于此,我们公开建议,广东省委应该尽快罢免庹震的省委宣传部长职务。   A.大陆知识界(18人) 茅于轼 经济学家 张思之 律师 章诒和 作家 李承鹏 作家 野   夫 作家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千帆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秦   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张   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徐   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秋   风 儒者,天择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笑   蜀 评论人 刘苏里 书评人 王建勋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仝宗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郭玉闪 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   B.港台知识界(9人) 陈建民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江明修 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特聘教授 梁文道 香港文化人,前南方周末专栏作家 蔡子强 香港政评家,中文大学政治及行政学系高级讲师 张楚勇 香港城市大学高级特任讲师 陈祖为 香港大学政治及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陈韬文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讲座教授 戴文祥 台湾苗栗社区大学主任秘书 成   名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2-5    中港台知识人连署   我们对《南方周末》事件的三点共同声明   2013年伊始,广州《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中国梦,宪政梦》遭中共宣传部门粗暴篡改。消息传出后,在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引发了强烈反应。   我们认为,这起事件是对新闻自主、言论自由的严重戕害,也是对中国宪政民主前景的又一次践踏。   事件发展至今,不仅《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提出抗议,大陆社会各界亦发起广泛的声援,以争取新闻和言论自由,以捍卫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   对这起事件,我们有莫大的关切,并共同发表三点声明如下:   一、我们支持中国大陆新闻工作者反对言论控制的抗争,愿意以最大的努力加入并扩大海内外各界的声援行动。   二、我们呼吁华人世界对中国大陆的政治社会变革投以更多关注,对于近年来大陆不断涌现的进步社会力量,更积极地伸出友谊之手,心同此理而乐见其成。   三、我们期待华人各界与政府(尤其是台湾政​​府)更积极主动地促使中共当局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包括开放报禁,落实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促进社会公正,推动宪政民主变革。     发起人(共18位): 杨伟中(台湾,自由撰稿人) 张铁志(台湾、香港,作家) 梁文道(香港,评论人) 陈冠中(香港,作家) 陈宜中(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钱永祥(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冯建三(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 丘延亮(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周保松(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师) 魏玓(台湾,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 叶荫聪(香港,大学教师) 陈张培伦(台湾,东华大学民族发展与社会工作学系) 谢世民(台湾,中正大学哲学系教授) 柯裕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 杜婷(香港,媒体人) 石忠山(台湾,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副教授) 李尚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永生(香港,岭大文化研究副教授)           2-6    学生支援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关于南周风波的声明   我们从微博上获知广东宣传主管官员擅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消息,并从大量的网络删贴和更大量的网友抗争中得到间接印证。作为中国未来充满希望、并通过努力 积储正能量的新闻传播院校,我们非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致力于对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共同追求。我们强烈谴责一切践踏新闻从业底线、有违人类健康 发展的倒退行为,要求广东有关肇事官员就此事向公众作出说明并公开道歉。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 二零一三年元月   南京邮电大学学生的声援图片 广州大学新闻窗编辑部:我们愿意成为其中一束光(见长微博)   2-7    南都社论: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时评速朽,这是当下媒体评论员的时代感伤。昨日,人民日报推出了评论版,在致读者中,该报表示创办新闻评论版是为了“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媒体针对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发表观点,化解分歧,构建理性,已成为我们迫切的时代使命。新年伊始,人民日报此转变颇受期待,或可激励你我,继续为中国进步献上涓滴。   这个意在“谋求最大公约数”的评论版,开篇即聚焦改革。题为《改革,回应人民的强烈期待》的文章,感叹当下“改革呼声惊涛拍岸”,而对于改革之于当下 中国的意义,亦呈现了各方共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作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开篇评论选择芸芸众生津津乐道的改 革议题,对于践行其评论宗旨,颇具象征意义。以此为起步,我们乐观其成,另外,为达成社会共识这一终极目的,有关媒体评论的期许,亦当重申。   回顾报史,评论立报乃是中国报业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申报》,对新闻业务的一大要求即是发表政论文章,强调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于报纸而言,评论的水准反映了媒体品质,于社会而言,它是一个开放社会的舞台。民国时期,不同的主张通过报 纸评论来呈现,政治领域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字交锋,思想领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科玄论战,以及五四前期的启蒙与后期的救亡,报纸的评论都成为启发民智、 鼓舞人心的社会公器。   报业评论是中国社会的宝贵史料,在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重要节点上,不乏评论破旧立新,引领时代风尚。皇甫平这个耐人寻味的笔名,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与勇气。去年,人民日报系列评论让人耳目一新,《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等,赢得了民众的掌声。它所收获的赞誉,对于媒体评论如何定位,达到何种社会功效等,有着生动的揭示。   改革开放初期,结束动乱乃人心所向,媒体评论诉诸此共识收获民心,其诉求相对单一。如今,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各种利益诉求,不同观点主张,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媒体要想保持生命力,必须摆脱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代言人角色,只有体恤不同阶层的处境,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让无声者有声,让“异质”者脱敏,才能构建公信力,才能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既有鲜花也有吐槽,既有关怀又有超越,诚如一位主流媒体评论员所言,如果一家报纸的评论只获得表扬而没有批评的声音,那意味着它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这是昨天的人民日报评论版“致读者”中三个醒目的词汇。通过评论还原多元声音,发表观点,这是当下中国传统媒体再造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媒体评论不是充满个人特色的激情演讲,它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的回声。我们期待,在评论过剩而真诚稀缺的今天,有更多的媒体打造他们的评论,借助评论平台,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当然,媒体开展评论光有一厢情愿还不够,唯有给予舆论监督足够的支持,只有对“异质思维”多一些包容,我们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中国梦”下的命运共 同体,才有多一份自信。媒体评论挣扎于现实与梦想之间,彰显的乃是现代家国情怀,“邦有道,危言危行”,我们期待,在开放包容的中国,无论是人民日报这样 的党报还是为数众多的市场化媒体,都能够共享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能够共有一个更加宽容的平台。         2-8   曹旭刚:“新年献词”何以成为公共事件   新年伊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随着网络广泛传播以及环球时报等媒体的相关评论,此事无疑已成为2013年度的第一公共事件。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已久有传统。虽则只是一家媒体在新一年里,基于价值立场和情怀的言说,但事实上已成为一个公共言说平台。从1998年新年献词中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到2006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都重”,以及2012年的”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这种带着诗意和悲悯情怀的言说,曾伴随着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年华,进入到很多人的心里。   平心而论,这些献词延续的是一种中国文人的议政传统,表达的是对国家建言、关切民众福祉的一种情怀。也因此成为中国知识界和传媒界的一个独特现象。或许正因如此,所以2013年其包含新闻献词的版面,在编辑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主管者篡改,并发生一些致命的文字硬伤,会引起该报人士及读者的大范围批评。   正如环球时报1月4日的评论所言:”《南方周末》的这件事,是媒体管理模式遇到挑战的突出例子。这种挑战其实一直在积累。”今日之中国,媒体接受宣传部门的管理与指导,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现实,但也能看到,其实这种管理并非没有相关的规范。《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五条就规定,”报纸出版单位负责报纸的编辑、出版等报纸出版活动。报纸出版单位合法的出版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扰、阻止、破坏报纸的出版”。   近年来,由于转型时代的到来,利益纠葛的复杂多元,宣传主管部门在管理媒体问题上,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可是,情况越是复杂,越是需要管理部门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因为只有管理尊重科学,尊重传媒规律,才能最大程度地履行好管理指导职能,才能让媒体为社会进步承担应有的责任。   胡锦涛、习近平、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经不止一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善待媒体,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中央领导同志为何不断强调如何管理媒体?就是因为,在现今的形势之下,媒体管理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深具挑战的重要命题。甚或可以说,如何对待媒体,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当然,没有人天生就是专家,尤其是手握权力的官员,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中,尤需时刻保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尤需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得失的态度。到底该如何对待媒体?面对这个宏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有现成答案的,所以,在没有把握管好的情况下,务必要有所节制。   无疑,舆论与广东相关主管部门的冲突,反映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即,我们的媒体管理思维,已到了亟待改革的关键时刻。正如1月5日新华时评中所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而刻意回避问题也恰恰是改革攻坚期我们所遇到的一大难题。比鸵鸟更甚之的是,将头埋进沙子后还用公权力恫吓和压制私权利,造成问题扩大化。改革就要直面问题,改革就是解决问题。”南方周末献词事件的发生,也正说明我们已无法回避真正的改革。   还需要重申的是,媒体不是洪水猛兽,类似《南方周末》这样的媒体,或许有时候所说所言,对某些领导干部而言,会有些刺耳,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媒体行使的是宪法赋予的批评权,这个国家的点滴进步,离不开媒体富有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有鉴于此,无论如何艰难,相关管理部门,都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媒体管理道路,都必须用”海纳百川”的心态,来对待媒体的工作。   希望此番”献词”风波,能让包括主管部门、媒体在内的全社会,都有所启迪。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媒体生态和一个包容开放的舆论氛围,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中国梦”的践行道路上,行走的更加稳健。           2-9    外交部否认有新闻审查制度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4日例行记者会回答有关《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广东省委宣传部修改撤换的问题时称,“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 外交部记者会上,日本媒体问华春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广东宣传部修改,是否有悖于中方提倡的新闻自由?   华春莹回答时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这也不属于外交事务,“但在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中国政府依法保护新闻自由,也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和公民的舆论监督作用。” 不过,外交部官网没有贴出上述答询内容。           2-10    南周编辑部:致读者及所有关心《南方周末》的人     亲爱的读者、可敬的业界同仁,和关心南方周末的人们:   谢谢你们!因为你们,我们还站着。   我们曾写下“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曾引用“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也曾自勉“站在民意的泥土上”。三天前,我们说出了真话,你们的声音正在验证我们所言非虚,而这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高奖赏。   “你们守护你们的生活,我们守护我们的报纸。”我们正在实践自己的诺言。   两天前,我们发布公开信,呼吁彻查事故。但两天过去了,事实真相并没有更加清晰,却有越来越多吁求真相的人被禁言。   我们希望以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方式成立调查组,让真相告白天下。   三天前的事故,只是一个导火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南方周末编辑部被改撤稿件共1034篇。我们遭遇的是近一年来,报纸面临的无故审查、毙版、毙稿、被改写。   我们不惮于冒犯,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关系到新闻事业基本立场的问题。正因为问题之根本,我们必须做到直抒己见。我们的行为不是出于怨恨,而是出于人之为人所应有的尊严、责任和荣誉感。       我们依恃的是内心对正义、良知与爱的渴望。我们将不惧失去任何东西,除了我们自己的灵魂、与你们的信任;我们无意于赢得任何东西,除了证明我们问心无愧、与继续向你们证明的机会。   我们相信希望,而不是选择恐惧。   我们声明: 1、以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方式成立调查组,彻底调查新年特刊出版事故流程及原因,并公开发布调查报告; 2、解禁和恢复所有因讨论此事被禁言的账号; 3、请勿以任何形式、任何手段,打击和控制讨论、参与此事件的各界人士; 4、我们保留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南周编辑部 2013年1月5日14:10     一五一十周刊91期 “《南方周末》这一周”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91283  

阅读更多

【异闻观止】环球时报:新闻自由做不到毫无底线

原标题:在动态梳理中重现中国新闻实景 围绕“新闻自由”的网上争论近日因《南方周末》风波又趋活跃。其实这个争论实际贯穿了中国新闻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一些人认为同西方媒体比起来,中国就是“没有新闻自由”。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比较不具有现实意义,各国的新闻报道都有各自的边界和禁区,比如美国的媒体都不能歧视黑人,不能攻击犹太人,不能违背美国的国家利益等等。 我们试图跳出这个争论框架,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一个动态的梳理。...

阅读更多

纵览中国 | 何清涟: 世界华文媒体的政治版图一北京对海外华文媒体的控制(一)

     一、华文媒体的生态变化                 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国华文媒体进入政治上的重新定位及量的扩张时期。这种变化,既与华人移民数量及原居地构成变化有关,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及国际地位变化有关。 更重要的是,北京当局此时已经意识到将华文媒体作为政治工具的重要性,通过它可以控制海外华人并通过华人社团影响其所在国政治,可以很好地“维护中国形象”。 1 中国的外宣负责人经常引用一个调查数据说明这一重要性:在美国少数民族中, 1/4 的人依赖本民族语言媒体获取信息并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类媒体的价值观、影响力超过所住国媒体的影响。西方许多媒体将这类媒体称之为 “ 躲藏在平常人视野之后的巨人 ” 。 2   既然华文媒体对海外华人能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中国经济上崛起之后,通过金钱统战并创办华文媒体,就构成中国“大外宣”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以美国华文媒体为研究对象。理由如下:         第一,在西方国家中,欧洲的华文报纸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均逊于美国; 3 第二,美国在中国外交中居于第一位置,因而也是中国“大外宣”的主要攻略目标。             1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华文媒体的政治取向多元化           以美国为例,自 20 世纪 50~60 年代放宽移民限制之后,大批港、台移民来此定居,许多港、台留学生也改变身份成为移民。与早期华人移民相比,这批移民大多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学历,成功地跻身为美国中产阶级行列。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多 (在 240 万 -260 万之间)、聚居区域的形成 及移民文化层次的提高,为华人报纸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一批以港台移民为发行对象的报刊率先创办,香港《星岛日报》在美国印刷、发行,台湾联合报系则在美国创办《世界日报》。          美国华文报纸的市场定位与移民的政治倾向及文化偏好有关,而移民的政治倾向及文化偏好又与其原居地的政治形态有很大关系。 从语言与历史传承看,香港、台湾与中国大陆同属“中华民族”这一种群,但自 20 世纪中期以后,两岸三地在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多有不同,由此决定了两岸三地的居民在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以及目标诉求等方面亦有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决定了三地移民的价值取向与阅读偏好不同。华文媒体要想生存,必须适应这种口味不同的偏好,找准读者定位。也因此,市场本来就不大的华文媒体还被切割成为港、台、大陆读者三个不同的媒体群。    从华文媒体的 资金 来源分析,最开始有居美华侨自营及港台报业财团投资等各种形态。以美国为例,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华文媒体大致为三种资金来源:   第一类是有大陆背景的华文报纸。这类报纸的 资金来源 分两种情况,一是中国政府或新闻媒体在美国投资经营的,这种类型包括《侨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投资 )、《新民晚报》(母报是上海《新民晚报》)等;二是 大陆新移民创办的报纸。这类报纸据说在 80 年代已经出现,至 90 年代以后,这类报纸的数量不断跃升。据统计,目前美国华文报纸近百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中国大陆新移民所办;加拿大约有 30 多家华文报纸,其中的 70% 为大陆新移民所办; 澳洲的 20 多家华文报刊 ,其中绝大部分由大陆新移民所办;日本现有华文报刊 30 余种,其中 80% 为中国大陆新移民所办。与原有的 “ 港台化” 华文报纸不同的是,这些报纸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颇为大陆化:报纸的外观设计大部分为横排、右行文,一些报纸使用简化字。在行文风格、话语方式亦与大陆趋同,比如大量引用新华社、 中新社的电讯稿或国内报纸、网站上的信息,大量报道与中国大陆有关的新闻。这种特色是以前的华文报纸不曾具有的。 4 随着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增多,大陆背景的媒体渐成华文媒体的主流。           第二类是港台新闻媒体投资的,比如《星岛日报》(香港)、《世界日报》(台湾《联合报》投资)、《自由时 报》( 2000 年起改为授权代理)。据业者分析,这些报纸在前 5 年开拓市场时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上述第一类及第二类报纸由于资本投入大,初期资金充裕时,在全美南加州、北加州、美南、美中、美东等 5 个市场区域均能见到。经营状态不佳时,则收缩市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冲击,上述三家港台报纸经营规模日渐缩小。只有《侨报》背后有政府资金,无需自负盈亏,至今在美国东西部大中城市华人聚居区的超市还可见到免费派送的《侨报》。         第三类是美国华人自行经营的报纸。这类报纸在 21 世纪零年代初期还可在一些华人经营的超市见到。后来,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益增大,这些小本经营的报纸慢慢消失,即使存在也是惨淡经营。         媒体的风格往往由受众塑造,这种情况显然使得华文媒体很难走向规模化经营并提升文化品味。 一些媒体业者对此观察得比较清楚:“华人群体的大部分,对华文传媒的需求还是比较简单的浅层的。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基本上还是在生活信息、经济信息和周边所发生的事情的领域里,而高品味的深度的中文文化还只是一个较小群体的需求。” 5     由于资金来源不同,媒体的受众存在政治区隔,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华文媒体的党争、政争现象都相当突出。不过这种局面与 90 年代以后的媒体价值一元化相比,更符合自由媒体原则。       2 、 20 世纪 90 年代:华文媒体逐渐向“祖国大陆”靠拢   随着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日益重要,各国 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增多, 香港回归日久、台湾岛内政治生态亦发生重大改变,华文传媒港、台、大陆三足鼎立并因政治观点歧异而发生争执的情况到 20 世纪 90 年代已有很大改变。 这一时期,中共政府提出了 “ 和平统一” 祖国的方针,并形成 “ 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全球 60 多个国家成立了 100 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6 ,以消解“台独”影响为主要目标。在政治环境与读者群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众多华文媒体为了生存,逐渐向“祖国大陆”靠拢,渐以登载中国大陆的新闻与各种消息为主,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 但是,这种靠拢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文媒体的生存,因为华人当中,有一大批人不读中文。在 1980~90 年代间来自大陆的华人,其中大多数人通过接受教育,进入 美国主流社会工作,早已融入互联网时代,很少订阅华文报纸。早期的港澳华人移民的子女即第二代华裔,他们成长于美国的环境中,绝大多数对中文和中国文化很陌生,缺乏亲近和归属感。华文媒体的生存越来越困难。华文媒体人承认: “ 今天在美国的华文传媒,能够做到赢利的,是很幸运的少数几家。因为华文传媒的规模和影响的有限,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 —— 广告和投资,显然就会困难。” 7          这种情况使得中国政府与海外华文媒体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供求关系,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中国政府需要在海外对华侨统战,并愿意为统战工作支付大量金钱;而华文媒体程度大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资金困难。基于这种互相需要的“供求关系”,中国政府与海外华文媒体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形式也日益多元化。一些聪明的华文媒体从业者预测:“在全球一片中国热中,美国华文媒体岂能置身事外,如何积极扮演好中国媒体与企业进军美国市场的桥梁与合作伙伴角色,恐怕是未来美国华文媒体发展的关键与机会。” 8 《英中商报》首席执行官杨腾波毫不隐讳地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海外中文媒体的发展,也是中国全球影响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段话等于承认海外华文媒体就是中共延伸至海外的喉舌。 9 为了在众多华文传媒中引起中国当局关注,华文传媒负责人竟相表达忠诚:“ 要发挥舆论工具的导向功能”,“大力宣传和努力推动反独促统(作者注: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大陆统一台湾)是我们海外华文媒体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10     海外华文媒体为何愿意向“祖国母亲”靠拢?日本一位华文传媒人参加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之后,回到日本后写了一篇“在冷静与热情之间” 11 ,谈了他本人对参会的感受。愿意公开表达这种细微的个人感受的文章极为少见,但魔鬼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所以我多摘录几段。 谈到中国主办方的热情时,作者写道:“ 海外人士在异国他乡学会了低头,学会了忍耐,乍一下回归故园享受嘉宾待遇,还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开会之外,武汉市政府精心安排了参观活动,湖北省博物馆 里的编钟表演,武汉杂技团的绝活,天下第一楼黄鹤楼,武汉市管理得最好的让温家宝总理感动得落泪的社区,我们都一一观赏或体验了”。与武汉同样热情的还有会议代表们兵分三路的参观之地,如广东、江西、山西等地。 这种接待的效果显而易见,参会者均“为海外华文传媒这一世界传媒中的 ‘弱势群体’ 在华文的故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欢欣鼓舞”,感动到开始想自己“能为这片广袤的故土做些什么?”接下来,他对另一位参加会议的华人传媒作者文扬所持的“招安”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与其说是 “ 被招安” ,倒不如说是海外传媒主动 ‘ 靠拢组织 ’ 。已有事实证明,有 ‘ 大陆背景 ’ 的海外华文传媒声势更壮大,腰杆挺得更直些”, “ 我承认,主办方对海外华文媒体有所期待,谁能说这种期待对海外辛苦经营的传媒业者来说不是一个方向呢?这次论坛的主题很精练很及时, …… 给正彷徨着的海外华文传媒提了个醒,报道中国是我们永远的主题,是生命力所在;以自己的方式报道 ‘ 中国热 ’ ,是最紧迫的课题。在海外为中国说话,维护中国的利益不必羞羞答答, …… 的确,能够让五湖四海的同行手牵手,在世界范围形成 ‘ 华文网 ’ ,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 12         以希腊雅典为基地的中文报纸《中希时报》那奇特的生存状态,也许是说明海外华文媒体生存的一个样本。这份周报创办于 2005 年,每周出版一次。在该报的网站上有着这份报纸的“简介“与“本报大事记”。有趣的是,该报对自身做为媒体的特质介绍很简略,相当篇幅用来炫耀该报与中国政府及中国官方媒体的关系,比如“简介”里说:“ 2006 年起,本报陆续与中新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在国务院侨办、中宣部等国家机构注册。”对于该报及其负责人与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只字未提,最荣耀的事情是“ 2008 年 3 月,和国内外众多媒体一同见证了奥运圣火在希腊奥林匹亚古遗址点燃的神圣瞬间,并作出了大量的文字及图片报道。本报社长吴海龙先生也荣幸的成为全世界海外华侨华人第一火炬手。”该报创办 6 年来,所经历的大事一大半是该报全程陪同中国政府高官来访以及该报被邀请参加了中国政府举办的某项活动,如“ 2006 年 5 月,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访问希腊,本报随团全程采访报道”;“ 2008 年 9 月,参加由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和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 2008 年 9 月,参加由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和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 2008 年 11 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希腊,本报记者随代表团全程采访报道,本报也有幸得到了代表团成员的指点和好评”。 13 如果不是该报网站上有时出现“本报”及“采访”等字样,这个网站的内容很象中国的基层政府机构对自己的介绍,这类介绍的重点就是列举自己受到上级政府机构重视的各种“业绩”。 这些华文媒体的负责人有不少是当年千方百计从大陆移民至海外者,为什么现在却表现出这种与他们移民初衷完全相反的态度?关键还是生存压力,在华文媒体当中,认为“有大陆背景的华文媒体腰杆粗壮”已经成为共识,许多华文媒体将自己有大陆背景引以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并以此获得中国驻外领馆的信任与支持。一些老华文媒体因为在背景上无法与后来的新办媒体竞争,对此颇有怨言。美国休斯顿一家华文媒体的总编与社长就曾抱怨过这种竟相争宠带来的过度“竞争”:“由于新的媒体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有时甚至打着‘获得了 XXXXX 权威机构,权威人士支持’的旗号,很容易成为侨社(注:侨社往往由其所在地的中领馆领导)的新宠,所以原有媒体便担心侨社和广大侨胞可能会‘喜新厌旧’,一定会更加积极地参预侨社活动,努力地为侨社服务,争取在侨社和侨胞之中不会失宠。”这两位负责人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国内某些方面的不恰当支持所造成的混乱。海外某些华文媒体在资金不足、创办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通常会寻求国内有关方面的支持。国内有关方面,尤其是某些领 导部门,如果给予了个别媒体以财力、物力或版面上的支持,实际上是对其它华文媒体的不公平。获得国内支持的某些媒体可以打着某种旗号,以更低的成本和特殊 的身份参加当地的市场竞争。国内这种实质支持的结果只会造成当地新闻传媒市场的更加混乱,造成其它一些热爱祖国华文媒体的更大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国内有关部门对于海外华文媒体的支持应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某些尚未取得信誉的新办媒体的实质性支持应该慎之又慎,对于热爱祖国的其它华文媒应该做到合理公平。” 14 为了得到来自中国大陆的资源支持,华文媒体之间的争宠已到如此地步,自然只会对北京政府这类提供资源者的要求予取予求,哪里还敢提什么媒体的独立性与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1 虞宝竹 , “ 中国新闻社社长郭招金专访:共建和谐世界   华文传媒任重道远 ” , 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 2007 年 08 月 31 日 (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6198886.html )。 2 虞宝竹 , “ 中国新闻社社长郭招金专访:共建和谐世界   华文传媒任重道远 ” , 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 2007 年 08 月 31 日 (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6198886.html )。 3 毕研韬, “ 英国的华文媒体 ”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http://www.epsal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32 )。 4 程曼丽,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影响 ” , 2005 年 9 月 22 日 ( http://www.cmc.pku.edu.cn/Expert/Browse1.aspx?id=814 )。 5 王威(美国《彼岸》杂志社副总编辑), “ 华文传媒在美国的作为以及与中国大陆传媒之间的互动 ” ,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学术集锦( 2005 年, http://www.cmc.pku.edu.cn/Expert/Browse1.aspx?id=811 )。 6 “ 墨西哥成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网, 2002 年 1 月 24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TCC/haixia/100452.htm )。 7 王威(美国《彼岸》杂志社副总编辑), “ 华文传媒在美国的作为以及与中国大陆传媒之间的互动 ” ,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学术集锦( 2005 年),世界华文传媒网( http://www.cmc.pku.edu.cn/Expert/Browse1.aspx?id=811 ) 8 施复华(美国《洛杉矶时报》社长), “ 美国华文报纸市场现况与未来展望 ” ,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学术集锦,世界华文传媒网,( http://www.cmc.pku.edu.cn/Expert/Browse1.aspx?id=804 )。 9 “ 海外华媒是中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 访《英中商报》首席执行官杨腾波 ” , 中国新闻网 , 2007 年 08 月 29 日 (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6186465.html )。 10 张大卫(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报社长兼发行人), “ 宣传和推动反独促统是海外华文媒体的光荣使命 ” ,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学术集锦,世界华文传媒网, 2005 年 9 月 22 日 ( http://www.cmc.pku.edu.cn/Expert/Browse1.aspx?id=806 )。  11 黄文炜, “ 在冷静与热情之间 ” ,日本新华侨报网, 2005 年 10 月 8 日 ,( http://www.jnocnews.jp/news/show.aspx?id=9875 )。 12 黄文炜, “ 在冷静与热情之间 ” ,日本新华侨报网, 2005 年 10 月 8 日 ,( http://www.jnocnews.jp/news/show.aspx?id=9875 )。 13 《中希时报》简介及大事记,见中希网 ( http://www.cgw.gr/html/cn/zxsb.html )。 14 金鸣峰(美国《美中信使报》总编辑)、谢忠(美国《美中信使报》社长), “ 从休斯顿地区华文报纸看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及其问题 ” ,【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学术集锦】,世界华文传媒网, 2005 年 9 月 22 日 ( http://www.cmc.pku.edu.cn/Expert/Browse1.aspx?id=807 )。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程益中:南周事件是回击中宣部契机

1月5日,《南方都市报》前总编、现就职香港阳光卫视集团的资深媒体人程益中撰写的文章《中共钳制媒体揭秘》,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为南周事件再添助燃剂,德国之声就此专访程益中。 德国之声:在网上看到了您的文章《中共钳制媒体揭秘》,在南周事件不断升温之时正当其时。作为以前在中国工作的媒体人,对您在文章中所揭密的中宣部作为并不陌生,但对中国百姓来说,总认为这个部门和生活并无多大关联,今天想请您向普通的公众介绍一下,中宣部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 程益中: 中宣部叫中共中央宣传部,是党务机构,属于中共中央的部门,而不是国家部委,宣传部是中共钳制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媒体、社会文化的机构。(它扮演的角色)有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的输灌、篡改和重塑历史,这都属于他们管。 一直以来,报纸是党报;电台和电视台都是党台,中共对媒体的管制是通过中宣部向电台、电视台和报纸传达旨意,宣传部也把控了这些部门的人事任用,他们主要通过这个方式来控制他们,向他们传达宣传重点和要点。 德国之声:在您的文章也披露他们的手法,近些来越来越隐秘。有网友曾开玩笑,说东德、前苏联等国家的宣传部门还会留下作恶档案,但中宣部不着痕迹,您怎么评价他们的作法? 程益中: 这也是中宣的一个特点,现在宣传口在管制媒体的时候采取这种隐秘手段,是怕留下作恶纪录的证据。他们总体的工作思路是,我做了,有效的管制了你们,但是不会让你们留下任何书面的证据。 德国之声: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南周事件的进展,看到很多家媒体的记者发起联名呼吁行动等,您觉得这个事件在媒体人行动层面会继续扩大吗?有些人曾提出”媒体人起义”,这是一个契机吗? 程益中: 我觉得这次抗议和行动的机会很好,长期以来,他们(宣传部门)要换稿件、要改稿、要求报纸把稿放在什么位置、甚至对字号都作出规定,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象他们篡改《南方周末》版面的事情是很多的,《南方周末》也报道了,一年时间就有1000多篇稿件被撤掉,改掉或毙稿等。这样的事情每个媒体都存在,甚至有些习以为常了。 但这次为什么会是个机会呢,是因为广东的这位部长亲自拿起笔来改文章,最关键的是,出现了很大的硬伤和低级的明显的差错,对媒体来说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故,这就让媒体人找到了直接反击顶头上司–宣传部的机会,他们已经忍无可忍了。是《南方周末》和南方报业的媒体人,对庹震和宣传部长期以来野蛮的、嚣张的、粗暴的管制的一次回击机会。 德国之声:我们看到媒体人的这种抗争还是一直以来常用的文本行动,如果事态发展的话,媒体人会有其它行动的可能性吗? 程益中: 文本行动必须有,文本抗议是有价值的,首先是表达,这种表达之后能不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我觉得是可以的,包括游行、示威等。这次庹震这个荒谬的硬伤,给了大家表达诉求的机会。 德国之声:您刚才也说南周报道中提到一年中有一千多篇稿遭换稿撤稿命运,这个数字让说出来让人感到气愤的同时,也会思考,一千多篇稿都被毙,却一直不去反抗。这次事件的发生 除了中宣管制他们的手很长之外,是不是也是媒体一直退让的结果? 程益中: 当然也有!长期危机之下,媒体不断退守、退让和妥协,最后是一辱再辱,现在到了再也不能接受污辱的时候了。 德国之声:这次我们还观察到网民和南周读者发起的声援活动,说白了,不仅是媒体人的事情了。但也有观察人士象莫之许和艾未未等人,他们在厘清这些力量和媒体人不同的诉求表达,比如媒体人目前的抗争是要空间;公众主张的是新闻自由,这些力量在此次会完美汇合吗?会不会成为中国人争取言论自由的典型案例。 程益中 :媒体是一个社会公器,实际上是言论自由最重要的一个实现手段,这个公器长期以来受到中共钳制,实际是间接粗暴的干涉了每个公民的权益,大家有这样的诉求实际上也是为自己,为个人的基本人权在采取行动,这既是每个公民自我权利的表达,也是应尽的义务,去捍卫社会公器。 我感觉这次各种力量会汇流,最起码是他们最接近的时候。这种表达都是有意义的;这次主流媒体迈出了这么一步,中共或官方可能会有意轻视社交媒体的表达及诉求,我们自己是不能轻视的,现在影响整个社会情绪和表达的,社交媒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表达通道。当然我更期望更多的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能够在自己的媒体中发声,形成一个有序表达的整体行动。 德国之声:行动表达的结果会是什么,以往有过很多无疾而终的媒体抗争案件,这次中宣部会收敛些吗?网友提出要庹震辞职和呼吁取消中宣部门在性质上完全不同,能达到哪一步? 程益中: 我觉得他们必须、也应该调整,但对整体改变也不抱希望,中国的希望是寄托在每个人的抗争上,如果没有坚决的抗争,还是靠中共的赏赐你自由,或是说恩赐你言论空间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是巨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是靠欺骗为生的,他怎么可能主动的交出权力、愿意受到制衡呢?这叫与虎谋皮,但每个人强烈的个人诉求和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简单的靠掌权者良心发现。 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真相,有了言论自由不一定有真相,言论自由是实现这个社会政治文明,制衡权力,社会生活正常化最起码的前提条件。 采访记者:吴雨 责编:雨涵

阅读更多
  • 1
  • ……
  • 7
  • 8
  • 9
  • ……
  • 28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我们仍缺乏让游戏行业自由健康发展的氛围

【网络民议】“这种震耳欲聋的沉默何尝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写照”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