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

周泽 | 何三畏:法律何以成为禁忌?

2011年11月14日 18:14:54   国务院新闻办10月27日发表白皮书,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设完成。既然法律是一个社会的基石,那么,体系化的法律建设完成,尤其是从“文革”的“无法可依”状态走过来,应该说宣告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尽管很容易理解的是,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或者说中国特色的变化,今天完成的法律体系仍然是需要完善的。     但比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法律实践,是法律在现实社会和国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过程的30年里,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和调控社会矛盾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管用了吗?公众对法律是越来越信赖、越来越有信心了吗?这是非常值得回答的问题。     从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角度看,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矛盾的形势却是越来越严峻了。在这种形势下,法律不是越来越受重视,反而是越来越被放弃,转而依靠行政和政治手段了。相应的地在公众方面,法律也就显得越来越没用,法院的门槛反而越来越高。法庭难上就上访,上访困难就上街,上街困难就上网,上网当然也困难。这和政府的对应管理手段是一个攀比互动、水涨船高的过程。     到了最近几年,法律甚至正在演变为一种禁忌。检索时下的官方文件、官员讲话和媒体语言,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法律”、“法治”和“依法办事”等词,变得越来越少见了。今年上半年,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5篇评论。说的并不是抽象的政治诉求,而是现实的利益冲突、具体的维权事件,是应该法律解决的。可是,这系列评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都避谈法律:对那些“沉没的声音”、“异质的思维”和“弱势的心态”,要“倾听”,要“包容”,要“消解”,要“理性”,而绝对不说,要诉讼,要判决。     绕开了法律以后,“理性”成了新的流行语。网络世界是“沉没的声音”、“异质思维”和“弱势心态”的集散地。于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官方媒体接连发文,在谴责网络上的“谣言”特别多的同时,强烈地诉诸“理性”,没有一篇文章说到依法管理网络,说到网民、网络公司和网络监管各方如何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如此刻意地回避法律,这都是为什么?现实告诉我们,许多问题被带离法律的轨道已经多么久远,回归法律会有多么难。如果依法办事,那么,首先被追究的,恰恰是“有关方面”,是“掌握法律的人”。观察任何一个每天都在紧绷着的社会事件,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例如,你说截访队是非法的,殴打上访人员必须追究法律责任,这该追究到什么人头上?只能追到当地有权指挥公检法的人头上。于是,只能在这里讲“理性”。同样,如果网络依法管理的话,首先是用财政款组建的各个层级的网络宣传队,以及部分不公开工作的网络管理员势必下岗,无数遭遇暗中删除的网民,会到各地法院去要求立案。这不乱套了吗。现在的网络,靠的就是暗中删除,所以,网络必须“理性”。     这就是“理性”的秘密。于是,在不能满足公众的合法诉求时,官方一律讲和谐、讲稳定、讲政治、讲国情、讲接轨、讲文化,但不讲法律。除非是有针对性的,要对某人予以“法办”。可悲的程度已经到了有些法院也不敢讲法律的地步。法院门口公然高悬着压倒法律的政治口号。官员指挥公检法,则已经公开化制度化,见诸于官方媒体的表扬稿。     某省纪委的一位公务员写道:“法律没制度管用,制度没文件管用,文件没批示管用。”普通民众则在心理上把法律定位成了权力的奴婢,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段子说,中国的“三大基本法”是“领导的看法、领导的想法、领导的说法”;中国的“三个诉讼规则”是“大案讲政治,中案讲影响,小案讲法律”;中国的法治基本状况,则是“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民谣,可是谁能说它都是一派胡言呢?     这种危险的状态已经维持很久了。这样的状态维持越久,回归法治本位越难。而回归法治是必须的,这是国家的希望和出路。那么,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开始“依法治国,有法必依”呢?回答是,任何一天都是开始的时机,法律至上应该是无条件的,来自官方和官员的阻碍不能成为挡箭牌。       上一篇: 北海案之周泽律师辩护词(二)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40)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何三畏:从扔五毛到扔杯具

伍皓 叫夫人坐在大门外的车里等他。他当然不以为这是一次决斗。但后来掷向他的,确实是一只扎扎实实的杯子。对此, 伍皓 在微博上写道,“杯具”的是,杯具一点都没有伤着他。并调侃五岳散人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指“扔五毛示爱”的女网友),由此消解这个场面“能 …

阅读更多

何三畏:我想学习“敏感词”

“敏感词”终于成为一个可以公开报道的内容。当我看到搜狐网转载北京日报的报道《搜狐严格过滤不健康内容,每天屏蔽五千微博》时,我深感好奇。“敏感词” 使用多年,使“敏感词”这个词本身,变得不再敏感,尽管“敏感词”都是什么样子,都长在什么部位,仍然不得而知。这就像“网络评论员”(俗称“五毛”)这一个工作或职业,也逐渐变得可以公开谈论,并出现在网络里,写在报纸上,但谁是“网络评论员”,仍然没有人知道。   我想,这样的潜规则的公开,对于网络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现在的企业爱美誉自己为“企业公民”,表示一个有道德人格的主体。那么,网络公司会不会为过去长期使用“过滤词”这一不公开的暗器对付网民而不好意思呢?而这一消息来自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应该是很政治主流和政治正确的报纸。它的报道应该有道理。再查,看到搜狐网络自己把它放在显眼位置,还在论坛里作为网民讨论的话题。这说明作为事主,网络公司认为这是光明正大的,视为表扬自己的“正面报道”的。   根据报道,这些“敏感词主要是涉枪、涉黄、涉暴”。“每天屏蔽五千微博”,差不多每十四五条当中,就有一条“不健康”。这真叫人伤心。一但“严格”起来,微博就显得这么黄色和暴力。这么看来,喜欢上微博的人,思想也太“不健康”了。可是,微博不是这个时代最有知识,最有判别力的人在玩吗。如果他们是如此 “不健康”,那么,不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或者说我们这个民族的素质“不健康”吗。或者,是否也说明网络公司“太严格”,敏感词“太敏感”了,才得出这个 “不健康”的诊断呢?   “敏感词”的真容还在敏感中,不能依据它来做评论。但是,它的数量,“主要是涉枪、涉黄、涉暴”的敏感词即有1000多个,这可能太多了,会给微博写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微博使用的语言是简单的,基本上应该在两千多个不同汉字的范围,而从中又去掉了1000多个字、词或词组,难怪帖子那么容易被过滤。令人困惑的是,汉语词典里涉枪、涉黄、涉暴的字词应有尽有, 假如某微博抄一段而被过滤掉,是否意味着对不起我们的文化?   这里必然产生两个问题。一,为什么需要“敏感词”,它们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合法的途径?二,如果需要而且合法地产生了“敏感词”,那么,应该怎样使用。很显然,它应该成为“上网须知”,最好是放在网上供网民学习。规定不能背诵60%以上,不能开机。一旦有新的“敏感词”产生了,还要及时增录,广而告知。本人上网的时间不多,但偶尔也被过滤。可是,我自认为我既不黄,也不暴,简直不明白什么原因。所以,我迫切需要学习掌握“敏感词”。 欢迎订阅《政府丑闻》博客! RSS地址: http://feeds.feedburner.com/GoveCN 《政府丑闻》RSS广告: 威众安全路由器,硬件翻墙解决方案! http://bit.ly/9T4yAg UseSSH,为个人提供私密匿名网络访问! http://bit.ly/usessh YesVPN,美国VPN服务包月仅10元! http://bit.ly/YesVPN

阅读更多

何三畏:暴力是经不起美化的

国家的主要性质不是暴力,而是服务。只有在法律授权的地方,只有在保护人民利益的时候,例如,为了打击外敌入侵和终止正在实施的暴力犯罪,它才有权和有必要使用暴力。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