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自由

法广:缺乏政治信息透明度使公众极度焦躁

作者 马丁 中国当局新闻封锁和缺乏政治信息透明度, 致使活跃的网路公众舆论越来越焦躁。自王立军事件爆发及薄熙来被去职, 最近一周中国网路微博又盛传“中南海事变”等三大传闻。法新社报道指出, 这种情况一方面显示强烈要求知情权的中国公众面对信息封锁极度焦躁, 另一方面则导致网路微博中各种“传闻”满天飞。 王立军私闯美国驻成都领事馆事件,导致在重庆另辟“红色根据地”的市委书记薄熙来去职,而中共高层封锁消息,幕后秘密处理此一事件,对薄熙来解职的理由也没有向外公布多少信息,致使事件以来关心国家大事的公众出现极度焦躁的情绪,网路贴文及微博上各种“传闻”满天飞,反应出中国公众舆论对政治透明度缺乏达到空前焦躁的程度。而造成这种情况,责任在于中国政府对公民实行信息封锁。 中国的互联网虽然遭到有系统的新闻审查,但当局对这个空间的管制也越来越困难。在新闻空缺的情况下,中国公众从大量微博和贴文去“探取”信息,已经成为唯一的途径和自然的反应。而敏感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发生,也是这一有限的信息渠道热度骤然升高的原因。 最近一周以来,最震动北京的是网路贴出的“三大传闻”。第一条传闻是多个名人在网上帖文,宣称因为薄熙来失势下台的影响,北京风雨满楼,有人听到枪声,有人惊呼“中南海政变”。甚至有“消息”说内地知名记者杨海鹏透露,王立军事件后,政治局9名常委多数住在人民大会堂,有如当年林彪事变时周恩来坐镇大会堂应变那样。杨还“透露”,3月14日温家宝在北京两会的记者会上,怒批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后,薄熙来及亲属随从等 38人即被中央警衞局扣押,关在河北某地。杨海鹏还称,“铁幕后角斗仍在激烈进行,至少50个以上关联圈子彼此缠斗,包括所有已退休或未退休的中共大老”。 第二条传闻是,中共政法委书记周永康阴谋在北京“闯宫政变”,解放军军车开进首都。新浪和微博从3月19日深夜就疯传北京种种异常的消息,有的传北京《证券市场周刊》编委李德林称,中南海四周“军车如林,每个路口都有多名便衣”;而北京文化人张志远更称“江湖大决战提前开始”。3月22日,中共政法宣传工作会在上海召开,而两天来被传出事的周永康未出席,于是引发外界猜测周永康可能已经“出事”。而此前一天(3月21日)一份民间流传的“内幕曝光资料”说,薄熙来被扣押后,周永康企图“闯宫政变”遭挫败,胡锦涛的军队司令早已提前安排部署好了“61889部队”进城。此后周永康就一直没有现身。中国国内微博上甚至有人贴出军车开进北京的照片。 第三条传闻就更诡异了。3月19日,北京媒体刊登了“法拉利粉身碎骨一死两伤”的新闻,报道18日凌晨发生在北京保福寺桥的车祸。一辆法拉利跑车行驶中失控,撞到桥体南侧墙壁及另一侧护栏后解体,车上3人被甩出车外,造成一人死亡两人重伤。说是这条新闻被迅速删除,于是有网友爆料,称死者是中共九大常委之一、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私生子。 这些虚虚实实的“传闻”满天飞,当然不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许多观察家认为,王立军事件,薄熙来去职,暴露出中共内部在十八大来临之前权力斗争趋于白热化,而在这铁幕般的社会控制以及习惯于党争内幕滴水不漏的共产党政治传统文化主导下的中国,这些政治事件必然引起公众舆论尤其网路空间前所未有的关注热度,而当局严密捂盖的做法,更导致强烈要求知情权的公众出现极度焦躁。 法新社指出,中共一党专政,党内问题从来没有任何透明度,这次爆出王立军事件以及薄熙来被去职,打破了中共党内“团结一致”的神话,这也是导致国内网路公众舆论兴奋度大增而出现种种“传闻”的原因。 对于中国民间和网路微博出现的这种“猜测新闻”和“制造新闻”的动向,法新社引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政治问题专家薄智跃(Bo Zhiyue音译)指出:“中国人现在很焦虑,因为他们得不到信息”;“现在的中国公众渴望知道一切新的信息,但是官方不提供,于是他们就发明各种传闻”。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网路微博上的“传闻”不见得完全就是“传闻”,也有一些可能是有来路的;譬如网上传播的一份“官方正式文件”披露,薄熙来的一名家庭成员因腐败案已遭羁押,正在接受调查。而这件事,官方一直未予澄清。 香港中文大学林立和教授(Willy Lam)认为,王立军事件,薄熙来失势,以及最近中共内部爆出的人事之争的种种迹象“意味着中共党内派系斗争已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捂盖子最终是捂不住的。 中国公众舆论在政治敏感时刻出现极度焦躁,是近期的一个新动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如果不开放信息自由,继续采取鸵鸟政策,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因为中国公民对政治知情权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他们知道,这不仅关涉到国家的前途,社会的进步,也关涉到他们在一种合理的制度下生活的权利。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阅读更多

无国界记者 | 2011年无国界记者组织对全球记者的直接救助行动报告

无国界记者组织在巴黎和柏林设立了两个救助平台,管理和协调无国界记者对全球因新闻工作而遭困难的记者和媒体的援助,为其提供物资和经济援助。 无国界记者组织在巴黎和柏林设立了两个救助平台,管理和协调无国界记者对全球因新闻工作而遭困难的记者和媒体的援助,为其提供物资和经济援助。 2011年,经这两个援助平台所分配的,共有163笔,总价值超过17.5万欧元的援助赠款 ,其目标是帮助全球范围内,因工作而遭到苦难困厄的记者和他们的家庭,以及相关的媒体机构。 记者救助行动的地理分布 2011年,无国界记者的 援助赠款的32%投向了非洲记者 。由于这一年,发生在非洲之角(东非)地区的大规模战斗,无国界记者援助了许多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和埃塞尔比亚的流亡记者,无国界记者还帮助了来自苏丹和卢旺达的记者。 在2011年,无国界记者为来自非洲的记者写了 70封信 ,为他们流亡签证申请和国际保护提供协助和证明( 本年度,无国界记者为全球223名记者提供了相关的协助 )。 本年度, 伊朗(22%)记者位居援助赠款 的很大比例是由于类似的原因。大约有200名伊朗记者逃往国外,以逃避伊朗总统内贾德在2009年6月有争议的连任以来的压制统治,一些伊朗记者在最近几个月内逃离,因为伊朗当局在2012年的3月的议会选举前加强了控制。 无国界记者担心,2013年6月的下一届伊朗总统大选前,伊朗官方将很可能继续加强言论控制,并打压不同政见者。 2011年,无国界记者共写了 84封援助信件 ,送往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和政府官员或法国,德国,其他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负责审查难民事务的政府机构,协助这些伊朗记者的庇护请求。 (图片)该图表显示了2011年,无国界记者援助的记者的地理分布 受援助记者们的各种问题和艰难处境 无国界记者帮助那些逃离祖国以躲避迫害的记者, 在他们经过中转国家,并无任何资源以资维生时 ,我们会提供资金以帮他们应对急需的基本需求( 占39% )。 无国界记者还为面临着不公正起诉的记者们,提供部分的 司法诉讼费用(11%) , 这些救助资金还用于当记者们身陷囹圄、因工作而受伤治疗、因报道工作而身亡时, 为他们失去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提供部分的经济救助,共有百分之十二的救助款 被投向这个用途。 另外, 有百分之七的援助款,被用于支付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受伤需要治疗时,无力支付的医药费 。 (图片)下图显示了2011年,无国界记者对记者援助款项的用途明细 在2011年,无国界记者财政援助的接收者,他们往往因他们的新闻工作而遭威胁。 有14%的接受帮助的记者,在无国界记者的协助下 ,他们搬家到国内更安全的地方,或者在威胁非常严重时,他们可能会逃离至邻国,或者逃亡欧洲。 这些记者来自东非、俄罗斯,阿塞拜疆,哥伦比亚和萨尔瓦多等国家,无国界记者帮助他们进行庇护申请。 资助独立新闻媒体机构 无国界记者提供的援助款,有超过五分之一被分配到独立新闻媒体或组织,以捍卫信息自由 。 首先,这些项目有对自由缅甸VJ运动网站,该网站在2011年6月上线,呼吁释放所有仍被缅甸当局囚禁的17名缅甸民主之声的电视记者,该项目目前为止非常成功, 缅甸民主之声在2012年1月13日正式,之前被捕的全部该台的雇员,已经全部在大赦中获释 。 2011年,无国界记者组织为四家独立的白俄罗斯报纸提供了财政援助,尽管政府对其施加了财政压力。但援助使他们能够继续经营。 2011年11月和年12月,记者无国界和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合作机构,“记者部落联盟(the Tribal Union of Journalists,)”,在当地组织了 对90名部落记者进行了培训,包括安全程序和危险情况的应对处理等。 (图片)下图显示了2011年,无国界记者记者援助款项的接收单位分类情况 后附的两个表格,显示了无国界记者对需要帮助的记者提供政治庇护协助的地理分布,以及记者们逃亡前往国家的分布。 无国界记者的上述经济救助行动得到了欧盟民主和人权机构(EIDHR)的支持,无国界记者是其受益机构之一。

阅读更多

胡泳 | 网络时代用户隐私“被透明”

http://news.163.com/12/0316/11/7SND4N8J00014AED.html 网络时代用户隐私“被透明” 2012-03-16 11:27:57  来源 :   国际先驱导报     对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来说,用户隐私的保护和商业价值的开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巨大的悖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娟发自北京 如果你用谷歌( Google )搜索了一款新上市的汽车,又在 YouTube 上收看了有关汽车的测评视频,或者在 Google+ 上分享了相关信息,那么很快,你的 Gmail 邮箱里将会收到一堆有关汽车品牌的推荐广告。 而这样的结果则源自 3 月 1 日起谷歌面向全球推出的新隐私政策。它的一个重点就是整合了谷歌旗下 60 项免费服务,打通各服务间用户数据调用的障碍,让用户数据可以被其他服务交叉使用。 然而这个新政策一出便引来阵阵质疑声。有人甚至将这一政策变动称为“隐私里氏三级地震”,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交网络时代隐私保护前景的担忧。 “不作恶”信条遭质疑 人们之所以对谷歌的此次变动如此关注,是因为自 2004 年谷歌高喊着“不作恶”的理想主义口号上市以来,业界一直都认为它将坚守更高的道德标准,深信就像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在上市前夕发给股东的公开信中写道的那样:“谷歌不是一家传统公司,也不会成为这样的公司”。 但谷歌近期的举动却令观察人士和用户大跌眼镜。 以往,搜索引擎、 Gmail 和 YouTube ( 2006 年被谷歌收购)等谷歌服务都会单独存储用户数据。而此次谷歌对隐私政策的大幅改版,让所有服务都彼此分享数据,把以前并存的多项隐私政策简化为一种通行的隐私政策。按照谷歌的说法,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真正简单、直观的用户体验”,在旗下所有产品中将用户当做“一个人来对待”。 然而,对许多资深谷歌观察人士而言,这一系列行为则表明谷歌已经完全背离了提供“客观公正”搜索结果的承诺。人们想问的是,在网络隐私面前,谷歌还会坚持一向秉持自己的“不作恶”的信条吗,会不会和“传统公司”同流合污? 在英国副信息专员兼数据保护主管大卫·史密斯看来,谷歌的隐私政策太模糊了。“我国的《数据保护法》要求公司明确告诉其用户,它将来会把他们的数据用来做什么,而不是在将来某个不特定的时刻可能会用这些数据做什么。模糊的隐私政策并不利于用户有效地控制他们的信息分享方式,”史密斯说。他担心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电子邮件、日历、手机通话记录和搜索历史,现在被分享到了谷歌的所有服务中。 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 “我不得不说,隐私即将寿终正寝。”美国《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在自己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开篇就郑重宣告网络隐私的死亡。 比尔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隐私边界被打破的世界”。他通过 iPhone 的一款照片分享应用程序 Instagram 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后来发现有陌生人在评论。出于好奇,他根据 Instagram 上的用户资料开始了一场“陌生人信息搜索”之旅。 “首先从她的照片上知道她住在旧金山,然后试着在谷歌上搜索她,但姓氏和城市还不足以找到她。然后,我就去她的照片看她对哪些评论作出回应。最终发现了她和她朋友的对话,我轻而易举地发现了她朋友的全名,然后我找到这个人在社交网站脸谱( Facebook )上的朋友名单,从中找到我要找的那个人的姓,就此得到全名。” 仅仅十分钟,记者便收集到了那个陌生评论者的信息,包括电话、住址和公司,甚至用一个她正在使用的手机软件共享的链接就能查看到她早晨晨跑的路线图。 一方面,谷歌正不遗余力地收集信息,另一方面网民用户们也尽情地展示着、暴露着自己。有一个段子曾提到,用户在使用各种产品和服务时,最不认真对待的就是阅读隐私政策。一般情况下,产品和服务在初次使用时都会显示阅读隐私政策的提示。然而实际情况是,用户违心地在“我已阅读产品隐私政策说明”的单选框上打勾,就开始了他们的使用之旅,如果不打勾,就无法使用。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看来,今天大多数人已接受“隐私权缩小”的现实。人们虽说都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但很多人都不把隐私当回事,已是整体的发展趋势。 曾几何时,互联网上最著名的笑话是:“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如今在这个隐私无处不被追踪和记录的年代,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 出售用户隐私带来巨额利润 伴随社交网站、微博客的风生水起,用户在分享信息的同时,个人隐私被商业利用或者被曝光的频度也在日益加快。 以英国为例,目前大约有 700 万人正在使用微博客网站推特( Twitter )。每天发布各种各样的包括生活、学习、工作等内容的信息给自己的“追随者”,透过它甚至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购物偏好。人们放心地在推特上发言,随时报告自己的行踪,多数人都相信在一个星期以后这些“推文”对于其自身社交圈子以外就不再可得,因为那时在网站上这些内容是不可搜索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 2 月 28 日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推特在后台对这些过期推文进行了归档,大概每天有 2.5 亿条,而且推特已经达成了一个将会允许英国 Datashift 公司查看所有自 2010 年以来“推文”的交易。 “我们不仅仅会搜索例如‘耐克’这样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搜索所有与这个公司相关的人、产品和链接,然后将信息分割给各个不同部门,例如市场、产品和消费者偏好。” Datashift 的创始人尼克·哈尔斯特德说。 Datashift 会向其他公司索要最高 1 万英镑的费用用于每天分析所有提到过他们产品和服务的“推文”。它声称,在公司的待服务名单上有 1000 家客户在等待浏览这份巨大的档案以帮助精准广告定位以及推出新的营销计划。一切都在证明着“那些过时推文变成了推特新的巨额利润来源”。 事实上,这种被我们这些网络用户看来有些“后脊背发凉”的事件,在社交网络一直都存在着。早在 2007 年,脸谱就曾陷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隐私门”漩涡中。他们推出的广告平台 Beacon 可以跟踪用户在 40 多个第三方伙伴网站上的活动,并且“明目张胆”地将用户信息记录保存下来,将记录共享给用户在脸谱网站的好友们。甚至,用户在退出脸谱后,脸谱仍会在网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监视”和记录用户的网络行踪。今年 2 月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脸谱已经“承认”,为了推出自家的消息服务,曾试图读取用户的短信内容。 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成了许多行业的制胜法宝。对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来说,用户隐私的保护和商业价值的开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巨大的悖论。而对于商家来说,都争先恐后地试图分食这块“精确广告”的大蛋糕。而每个用户也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为了广告的载体,尽管他们并不十分乐意。此时,用户的绝对隐私就沦为许多公司谋利的“牺牲品”。 学着自我保护 据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皮尤 3 月 9 日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约 73% 的互联网用户不希望搜索引擎追踪他们的搜索信息,也不希望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对未来的搜索结果个性化,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侵犯隐私的行为。 据该研究显示,大约 68% 的用户不想要定位广告,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在线行为被追踪和分析感到不舒服。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欧美各国都开始进行对网络隐私的监管。上周,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 CNIL )代表欧洲各国监管机构,要求谷歌不要推出它的新隐私政策,因为这些隐私政策违反了欧洲数据保护法。至于谷歌的隐私政策是否违反了欧洲法律, CNIL 将会在 3 月底报告初步调查结果。 英国副信息专员兼数据保护主管大卫·史密斯称,信息专员可以根据调查结果责令谷歌停止以“尚未被明确说明的方式”来分享信息,或分享人们尚未同意分享的信息。信息专员的制裁办法包括罚款和刑事起诉。 而在美国本土,去年谷歌因为通过 AdWords 广告计划向美国用户投放加拿大药店的网络广告,引发了处方药的非法进口事件(非美国药店在美国销售处方药是非法的),并因此被美国司法部处以 5 亿美元的罚款。而在谷歌 Buzz 社交网络向外界透露用户个人信息侵犯用户隐私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也要求该公司开展为期 20 年的独立隐私监督。 2 月 17 日曝光的谷歌绕过苹果 Safari 浏览器隐私设置的行为,更让全美 36 个州的总检察长联名致信谷歌,指责该公司号称对用户有益的隐私计划实为“侵犯隐私”。 面对监管,脸谱、推特、谷歌等这些行走在隐私钢丝上的巨头们都相继采取了一些保护隐私行动,但似乎难以打消人们的疑虑,毕竟,指望商家们在利益面前“良心发现”显得有些过于天真。  现在,越来越多的 用户开始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他们在分享资料时变得谨慎起来。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的最新调查显示,自 2010 年以来,选择对外隐藏好友列表的脸谱用户数已经飙升了 200% 。而当谷歌隐私新政推出时,也有用户找出应对之法,比如注册多个谷歌帐户,分类使用,避免所有的用户行为都被一个谷歌帐户记录下来。 不管怎样,在这个越来越透明的世界,对于社交网络公司来说,要想使自己的社交媒体服务与众不同,最好的方法是敢于承担保护用户隐私的社会责任。 “我们必须时刻监督这些科技巨头。”英国消费组织“ Which ?”的律师乔治娜·尼尔森说,“人们需要反复确认,他们正在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他们的数据。”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林毅夫:中国增长的未来

林毅夫:中国增长的未来 进入专题 : 经济增长    ● 林毅夫 ( 进入专栏 )       中国经济减速的新闻近几周来占据了媒体的头条。不管这是持久现象还是暂时的调整,中国当局都必须付出极大努力,夯实中期和长期强劲经济表现的基础。     自1979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中国实现了非凡的经济增长,但也同时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剧的不平等性、大规模且不断恶化的环境破坏、及难以应对的外部失衡及社会老龄化。          政府、金融、劳动力市场须改革          幸好,中国的十二五规划(2011—2015)认识到深化市场导向改革、改变中国的发展模式、注重增长的质量、结构性改革、及增加社会包容性以克服城乡差距和抑制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必要。     配合这重大和长期的目标,最新报告《中国2030:建设现代、和谐、富有创造性的高收入社会》(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建议中国要在2030年发展为成熟、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所需要进行的改革。     报告是中国—世界银行长期合作的结果。为纪念中国加入世行30周年,行长佐利克向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合作确认和分析中国中期发展挑战的建议。《中国2030》提出了将重新定义政府角色的结构性改革、改革国有企业和银行、发展私人部门、促进竞争,并深化土地、劳动力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     中国政府直接提供的有形公共品和服务数量相对较少,需要提供更多的无形公共品和服务,如规则、标准、政策等。这些政策和制度上的改善能增进生产力、促进竞争、有利专业化、增加资源配置的效率、保护环境及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企业部门,关键在于增加所有领域的竞争、降低私人公司进出的壁垒、并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在金融部门,银行体系必须商业化,逐渐让市场力量决定利率;同时,资本市场也必须与可以确保金融稳定的法律和监管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步深化。     在劳动力市场,中国必须加速户籍改革,确保到2030年时,工人可以根据市场信息自由迁徙。目前,任何前往非户籍所在地者都有丧失获得教育、社会服务和买房权利的风险。中国决策者还必须引入增加劳动力参与率的政策,重新思考工资政策,并将社会保险扩展为全国通用。     最后,农民的权利必须受到保护,土地利用效率必须有所提高,关于征用农地作城市用途的政策也必须全面检讨。          开放体系 实现绿色增长          中国的中期成功还取决于创造一个开放的体系,让竞争压力促使中国公司进行产品和制作过程的创新——不仅通过自身的研发努力,也参与全球研发网络。当务之急是改善研发质量,而不只是注重数量。决策者应该把重点集中在改善大学毕业生的技术和认知能力、建设几所与产业紧密相连的世界级研究型大学。     有远见的战略必须鼓励中国实现“绿色增长”,而不是继续走当下快速增长,将来面对巨大环境成本的做法。鼓励低污染、能源和资源效率高的产业的投资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刺激相关上游和下游制造和服务业的投资,及建设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朝阳产业。     《中国2030》还建议通过纠正就业、融资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城乡差距,来扩大机会、改善社会保障、减少中国相对较高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性。这需要持续给予没有得到足够照顾的农村地区和农民工更多的关注,同时改革社会政策以确保可靠的社会安全网。     此外,动用更多收入和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资金满足日益高涨的支出,来强化中国的财政状况也是关键的。此类改革有助于确保各级政府(中央、省级、地级、县级、镇级、村级)都能获得必要支出所须的预算资源。     最后,中国应该成为全球经济的积极利益相关者。中国应该继续增强过去30年一直为它带来好处的全球贸易、投资和金融联系。中国也可以从进一步的专业化、更多的投资机会、更高的资本回报、及互惠互利的思想和知识交流获益。     中国必须对重启陷入停滞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维持坚定不移的立场,并支持投资流动的全球协定。中国的金融部门要融入全球,就必须开放资本账户,这需要通过渐近与非常谨慎的步伐来实现;但它却是让人民币国际化并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关键一步。     《中国2030》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决策者在实现可持续与和谐增长的目标上提供了一个框架。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危险阶段,中国政府需要对新风险、新冲击和新脆弱性做出反应。然而,在这过程中,中国政府应该坚持对短期问题的政策反应,必须有利于(而不能损害)长期改革重点的原则。          作者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英文原题:The Future of China’s Growth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 2012 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1385.html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中国继续被无国界记者组织列入“互联网公敌”名单

3月12日“世界反对网络审查日”当天,缅甸、中国、朝鲜等再次被无国界记者组织列入“互联网公敌”名单。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无国界记者”组织星期一公布2012年度“互联网公敌”以及“监视下的国家”名单。与2011年度的报告相似,缅甸、中国、古巴、伊朗、朝鲜、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再次榜上有名。因国内舆情控制程度恶化,本年度的名单还新增巴林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 “无国界记者”组织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负责人阿尔冈女士当天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份报告旨在强调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审查对新闻自由以及对互联网使用者知情权的威胁: “值此‘世界反对网络审查日’,我们发布‘互联网公敌以及‘监视下的国家’报告。该报告基于一年来的调查。那些被视为‘互联网公敌’的国家通过严厉的网络内容过滤或利用网络追踪定位并骚扰、抓捕网络异议人士,也同时进行舆论导向性的“五毛”宣传。这份报告也可以被视为反映出了当今全球网络信息自由的最新动态”。 阿尔冈女士指出,中国虽然在过去一年出现了网民数量增加以及微博使用的普及,但在“阿拉伯之春”时期,中国当局屏蔽政治信息以及要求互联网公司实施自律并通过网络实名制等方式强化信息过滤等等,都显示中国的网络信息控制状况正日趋恶化: “我们没有看到中国有任何改进,甚至在网络信息自由方面还出现了更多的限制。尤其是在‘阿拉伯之春’后,中国国内类似‘茉莉花’等关键词也被屏蔽。而我们确实看到,虽然中国利用先进的防火墙技术屏蔽敏感信息,但显然中国网民对此的反抗,也使得当局的控制日趋困难。” “无国界记者”组织的报告表示,网民在2011年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革核心,他们与职业记者一道,曾试图拒绝检查,报道真相,因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011年,全球因言论被捕的博客作者和网民达到200余名,比前一年增加30%。同时,一些提供网络服务的供应商也正被迫扮演着互联网警察的角色。 曾被美国“华尔街日报”誉为中国公民记者的周曙光表示,中国的网络信息审查主要集中于政治敏感事件,而网民对信息封锁的突破也体现出当前中国网络控制与反控制状态: “在一党专政的国家里面它需要制造民意,所以他通常会审查一些对他们的批评。现在的趋势是有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识到信息审查了,比如说他们在讨论一些热点事件的时候发现不能讨论了,发现搜索不到了;另外一个趋势就是网民会越来越多,他们会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突破审查。”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去年底达到5.13亿,微博用户超过2亿。以互联网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公共舆情传播,迫使官方在发生温州动车、艾未未及广东乌坎村抗议等重大事件后,不得不做出回应。但另一方面,中国异见人士陈西、陈卫和李铁等人发布网络文章,被处以“颠覆国家政权罪”的现象,也凸显中国网络审查状况的恶化。 美国民间的“全球网络自由联盟”组织发言人、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计算机教授周世雨指出,中国当局监控网络信息的目的还是在试图控制人民的思想。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封锁的信息一旦进入中国网络,往往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中共的统治就像毛泽东所说的枪杆子、笔杆子嘛,控制人们的思想,控制信息的流动。所以它对网络的控制是不遗余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的渴望也到了空前的程度。一旦有人翻墙之后,他会把他看到的信息在中国微博上或者是其它的平台上去发表,造成这种协同效应。” “无国界记者”组织星期一发布的报告还呼吁各地保护信息自由的人们团结起来,并在“世界反对网络审查日”向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保卫公众知情权的普通公民表示敬意。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

阅读更多
  • 1
  • ……
  • 6
  • 7
  • 8
  • ……
  • 16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