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

漫画讽刺中国当局打压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是指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通常被寄予具有批判精神和秉持社会公义。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曾评选“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其中经济学家吴敬琏,历史学家秦晖和媒体人胡舒立等人上榜。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公知这一群体也越来越有影响力,并逐渐家喻户晓。

然而,2012年南方周末献词事件之后,中国当局开始全面打压公知,迫害言论自由,并且动用宣传机器将“公知”一词污名化。公知这一群体也逐渐退出大众视野。2021年,凯迪网被当局整肃,“猫眼看人”等栏目被封杀,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公知”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时间馆行动馆真理馆人物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孙骁骥 | 中产阶级如何混成“中惨阶级”

小饭馆里,和一群车主加烟鬼聊天,确切地说在抱怨。先是说停车费太贵,市中心随便停停,一不小心就是几十元,油费也不菲,搞得这帮车主们有车不愿开,怕肉痛。当了房奴的更悲催,提前透支人生几十年,手中那套小破房是增值贬值还不好说。五十年后,产权归谁的尚属问号。加上这猛涨的物价、不靠谱的社会保障,唉。一口老酒下肚,小小总结了下:咱这帮有房有车有事业的“中产”,这些年感觉真实是越混越惨。中产变“中惨”,并不只是笔者个人小圈子的感受。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写的《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研究调查里,一位在北京的公司经理接受采访说,“我的理解,中产阶级应该个人资产200万以上,500万以下。他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愿意干他也可以很舒服,像我们现在还是在为生计奔波。”这一段对中产的描述,在公众舆论间颇有代表性。今天城市里看似有房有车的普通“中产”,却经常自感苦大仇深、对于自身身份难以认同,恐怕也是与这位经理的观点接近:生活过得如此捉襟见肘、奔波劳碌,这哪是什么所谓中产,分明是搬砖的屌丝命。根据近期BBC公布的数据,至2030年亚洲的中产阶级将达到30亿人口。预计这一数字将是同期北美中产阶级数量的10倍,是欧洲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人口的10倍。从报道看来,中产阶层应该更为庞大才对,人们对于“中产”二字的认同,也应该更普遍才对,为何咱中产却觉得自己越来越惨?看看这篇报道对“中产”的定义吧:“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中产阶级有时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且对自己的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而我们如果从字面上看,所谓的中产阶级即英文的“middle class”,它指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阶级。社会学家米尔斯在1951年出版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认为,机械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小生产者让位于大型产业公司,使得“旧的布尔乔亚”被新的“中产”阶级取代。如果我们把这个较为学术的定义和上面BBC报道的定义结合来看,会悲哀的发现,中国的所谓“中产”根本名不副实。无论从他们的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对时间的支配权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对资源的占有等方面来看,中产也只能配得上一个惨字。道理很简单。消费能力、生活质量、时间支配权,归根结底在于你的社会资源占有度。你的社会资源占有率不高,那么,即使工资稍高也是聊胜于无。要知道,在今天这个竞争极度激烈,任何事情几乎都是“零和博弈”的社会,社会资源的两级分化是极为明显的。在社会财富精英化的背景下,贫富阶级的两级分化是大势之趋,而所谓的中产,不过是夹在贫富两者中间,位置略显尴尬,且不断向下层滑动的悲催阶层。英国《金融时报》今年4月曾有报道,由于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全球大约有10亿中产阶级可能将脱离中产阶级的行列。这让人们对过去三十年令人瞩目的脱贫成果的持久性产生了思考。作为一个社会人数最多的中坚力量,城市里的中间收入阶层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未有增加的收入和高通货膨胀间的畸形差距。此外,房贷、教育、社会保障以及生活消费的压力,使得中产阶层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阶层”,他们眼巴巴望着却无法享有上层社会的巨大财富,为身处富人阶层的大老板打工,辛勤地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更多地承受着经济的巨大压力。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一书中,曾告诫人们警惕“中产阶层的消失”。他在书里让读者自问三个问题: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如果其中任一答案为是。那么,你就不算是真正的中产阶级。你只是一个中等程度悲惨的“中惨阶级”。关注作者微信“私享日记”(微信号:sixiangdaily)。这里有有趣、有料、有内涵的故事和观点,还有粉丝独家福利哦!

阅读更多

爱思想|刘再复:永远不要把“无知”当旗帜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具有国际影响的当代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思想家、作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与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荣誉教授、讲座教授和访问学者。其代表作《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放逐诸神》、《共鉴五四》、《人论二十五种》、《思想者十八题》、《漂流手记》(共十卷)与《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红楼四书》、《双典批判》、《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等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巨大。    内容提要    ●我是一个永远的思想者,又是一个永远的漂泊者。思想者与作家,从本质上说,都是精神流浪汉。我声明过,中国护照是我的“最后一片国土”,不能放弃。    ●一九八九年漂流到海外的知识分子,有些的确思想发生了大转变,但李泽厚和我则仍然按照原来的思想逻辑前行,虽然不断走向深处,但没有“大裂变”。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    ●作为人,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心灵渴求,没有任何文化向往,处于麻木状态而不自知,把“心”真的空掉了。当下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在发生“肉人化”与“空心化”的现象。    ●无论是讲课、对话还是讲演、写文章,我都意识到,自由完全在自己手中心中,即自由全在于自身对自由的觉悟中。既不媚俗也不媚雅,既不媚上也不媚下,既不媚东也不媚西,既不媚左也不媚右。    去国25年,刘再复在生活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漂泊者,在理想与思想上却始终情系祖国,心怀天下。与同时期漂泊海外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相比,他不愿加入美国国籍,只接受美国“杰出人才”绿卡,始终守持中国护照,“这是‘文化心理’需要,也是一片故国情怀”。    “我到过许多国家或地区演讲,特别是常到香港‘客座’,我感到大陆的人文热情还是很高,比香港高,所以并不悲观。”20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发展的清晰,环境的转变,刘再复与祖国的交往日渐频繁,中国青年人对他的热爱也日臻回归。    近两年,刘再复每年秋天都会回中国香港,担任高校客座教授和客席高级研究员工作,为期5个月,今年也不例外。    尽管每次踏访、学术交流以及演讲,都带有独到的观点,但刘再复心里明白,无论是讲课、对话,还是讲演、写文章,“都意识到自由完全在自己手中心中,即自由全在于自身对自由的觉悟中,该说的话就说,不情愿说的话就不说,既不媚俗也不媚雅,既不媚上也不媚下,既不媚东也不媚西,既不媚左也不媚右”。    而此时,这位把中国护照视为自己“最后一片国土”的孤独的思想漂泊者,正在美国落基山下的Colorado(科罗拉多)家中,一边读书写作,一边割草种菜。他热爱体力劳动,每天都流一身大汗。“现在我与野兔、松鼠的关系已大于人际的关系。生活很好,一切思索都带着这里黎明的清气。”刘再复对重庆青年报记者说。    赶在他今年启程前,本报记者有幸专访了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学者,听他谈青年、聊老友、把脉社会,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无不是件惬意的事。    强大物质潮流使人类发生集体变质    重庆青年报:面对当下社会的压力,我们似乎一直活在过去,活在记忆中,尤其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八十年代。那个年代对于青年人来说是童年记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一段“文化热”岁月。从其中我看到当下中国人对精神无处寄托的焦虑,一种“空心人”状态。从本质看,到底是那时候的人们对文化饥渴过度,还是现在?这种饥渴是否也有新时代的外壳和内涵?    刘再复:当下世界,物质潮流覆盖一切,也可以说,俗气的潮流覆盖一切。在此潮流中能够在意识层面或潜意识层面,仍然保持一种对于文化的渴望,甚至还有一种“精神无处寄托”即心灵无处存放的焦虑,这本身正是“有心人”的明证。    我很快就要进入73周岁了,回顾过去数十年,我引以自慰的是始终没有摆脱过“文化饥渴”状态,过去饥渴,现在还饥渴,在中国饥渴,在美国也饥渴。这种状态不以时代的变迁和年龄的变化为转移。也没有“过度”的问题。我坚信,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或者说,是自己的心灵状态决定一切。作为人,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心灵渴求,没有任何文化向往,处于麻木状态而不自知,把“心”真的空掉了。二十年前,我写作《人论二十五种》(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一种叫做“肉人”,这是只有肉体、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你说的“空心人”。当下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在发生“肉人化”与“空心化”的现象。文化饥渴乃是对肉人化与空心化的反抗,我愿意和你一起反抗。    重庆青年报:可是当下经济腾飞,各项建设日新月异,物质丰富,人们的内心与外在却严重背离。“空心人”现象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一般会有哪些影响?    刘再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我只能较简单地回答两点:一是“心”(内心)与物(外在)的背离(矛盾冲突),自古皆然,所以才产生两千三百年前我国思想家庄子“不为物役”的伟大思想。他所说的“物”,不仅是物件、物品等,而且是身外的一切物质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不为物役,包括不为财富所役,不为权力所役,不为功名所役,不为概念所役等等。能摆脱物的奴役才能赢得心的自在。二是产生背离现象的社会根源恰恰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结果(代价)。这就是李泽厚先生在《告别革命》(与我的对话录)中强调的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即历史在前行中物质生产与消费大规模地发展,与此同时人也日益被自己所制造的财富、权势和花花世界所统治所主宰,这就叫做异化。人制造的外在物质变成巨大的异已力量反过来支配控制我们的身心。你所说的“空心人”,就是异化人,就是“心”被“物”席卷而走的人。物质的强大潮流可以席卷一切,包括席卷一切心灵原则、道德原则。这个时候,一些清醒的人,就会感到焦虑,就会发生反异化的声音。    我们且不说两千多年前那么远,就说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青年时代所写的《文化偏至论》(1908),就发出反异化的声音。那时,他就天才地发现西方工业文明发展之后带来的时代性偏执,即只重物质不重“灵明”(心灵)的偏颇。这篇文章是对十九世纪后期社会失衡的批评。他认为十九世纪后期的问题是“凡事物化”,是“灵明日以亏食,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也就是重“物”不重“人”,重“外”不重“内”(心灵),这两三年,我常说,当下的地球向物质倾斜了,也是这个意思。    这种现象会有哪些影响呢?可以说,影响巨大又涉及无数方面。在访谈中,不可能一一说清。我只能就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说一句话:强大的物质潮流正在使人类发生集体变质。轻一些讲,人类正在变成机器的奴隶、广告的傀儡、电脑的附体;重一些讲,人类正在变成另一种生物,这就是金钱动物。这种生物的特点是神经全部被物质所抓住,把金钱逻辑视为唯一的生活逻辑,为了金钱,可以越过一切道德底线与良心底线,可以不顾羞耻地为所欲为,做什么坏事都觉得天经地义。“空心人”的严重问题是做什么坏事都没有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安。    生存就是困境,人生就是困局    重庆青年报:转型期的中国青年人普遍遭遇一种尴尬现实,进不了的城,回不去的乡村,有点知青当年“呆不下的农村,回不了的城”的影子。正因为如此,在和平年代,这种现象似乎被遮蔽成一种常态。是不是我们依然很麻木?仍将成为时代的缩影?    刘再复:“进不了城,回不了村”,这种困局,就叫做“彷徨无地”。鲁迅当年写的小说集,命名为《彷徨》,他本身也处于“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的困局之中。其实,生存就是困境,人生就是困局,只是困局的时代内涵有所不同而已。现在“中国青年人”的困境是处于中国千年之裂变时期,即中国从乡村时代进入城市时代的转型期。在此大裂变中,从国家到个人,都准备不足,包括缺少足够的精神准备、文化准备、伦理准备、心理准备等,因此一定会感受到许多大苦闷。    正像二十五年前,我突然来到西方,那时离开祖国也有点像离开乡村,也充满进不了城(西方)、回不了村(中国)的大苦闷、大寂寞与大彷徨。后来我终于明白,存在本身就是困境,我们每个人只能勇敢地面对困境,努力创造新境,一切全靠自己。不可能期待有一天上帝会来帮忙,也不可能期待有一天困境会自动消解。人生就是面对永远的困境所作的拼搏。拼搏时需要勇气,需要智慧,特别需要有一种积极的立身态度。出国之前,我就读过康德的《何为启蒙?》(也有另一些译法)但没有读懂。出国后我读懂了,他说的启蒙,主要是启迪勇气,唤醒勇敢。我终于启蒙自己:不要消沉,不要彷徨,不要怯懦,要勇敢地面对西方一切新的沟壑新的困难,勇敢地继续你的工作和你的思索。    唯经曲折才可能有丰富的思想活水    重庆青年报:今年五月,李泽厚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讲,他本人对中国的思考和关注一如既往,令人惊奇的是,国内青年人对他的热爱也是一如既往。李泽厚先生的经历和命运艰难曲折,赴这次邀请也颇费周折。从老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和境况是否有所转变?他的回归说明了什么,将会产生有哪些积极意义?    刘再复:你说李泽厚先生“命运艰难曲折”,相当准确。我的命运也是如此。但我们都不被任何艰难的命运所击倒,何况,曲折挫折也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唯经曲折,才可能有丰富的思想活水。    从老友角度看,我觉得李泽厚的思想一直在往前走,出国之后,特别是最近十几年,他的思想更为成熟。其“巫史传统”、“历史本体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伦理学纲要”、“一个世界文化与两个世界文化”、“情本体”、“度范畴”等著作与命题,都是最后这十几年来的成果。我就住在他的边上(两家只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路程),可以和他一起散步,可以不断倾听到他的讲述,受益极大。我感到他进入八十高龄之后,思想仍像以前那样活泼,胆与识都更为强健。至于他的思想,其大框架大思路并没有转变。 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位教师写过两篇短文批评李泽厚和我合著的《告别革命》,一篇叫做《吃饭哲学》,另一篇叫做《大师真面目》。说读了《告别革命》才知道这两位原来还是没有离开马克思。不错。李泽厚先生和我对马克思主义既不是教条式地对待,也不是颠覆式地对待,而是学理式地对待,即理性地对待。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马克思的两大思想贡献,其中一点是说人首先要衣食住行,然后才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等,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李泽厚对于这一原理坚守不移。他的“吃饭哲学”正是对这一原理生动通俗的表述。直到去年,他还和我为章小东(章靳以之女)的小说《吃饭》作序,认定“吃饭哲学”没有错。他的“历史本体论”表达得愈来愈精细。但大思路原来就有,而且一以贯之。他的历史积淀说、自然人化说等等,都是历史本体论的前奏。李泽厚是个无神论哲学家,他把康德的“认识如何可能”这一总题目改变成“人类如何可能”,然后又吸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成果(不是辨证唯物论)。所以他在回答“人类如何可能”时,就扬弃了西方的两个基本答案:一是上帝造人(宗教);二是猴子变人(进化论),而自立一个人类(通过历史实践)使人类成为可能的总答案。(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许耀桐: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发展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立和不断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做出的重大发展。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方面之一,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法宝。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它同民主政治的核心制度、基本权利与发展途径都是相通的、对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离不开群众路线的科学指导;只有贯彻群众路线,才能推进人民民主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发展。    一、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的内在关系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和老一辈中共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创立形成的。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这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群众路线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自从国家形成以来,关于政治生活的基本理念、原则和政治制度的定约条规,无非就是两种,即主张并实行民主政治或者专制政治。主张并实行民主政治的范围对象十分广大,必然包含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掌握主权;主张并实行专制政治的范围对象则十分窄小,只包含极少数人,只由极少数人掌握主权。因此,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贯彻落实的根本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必然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而实行民主政治也必然要求走群众路线,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路线的灵魂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民主政治的灵魂在于人民当家作主。正是在这样的根本点上,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高度地契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正因为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这样内在的紧密联系,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既然要贯彻群众路线,就必然要推进民主政治;反过来,如果不发展民主政治,那么实施群众路线也就是一句空话。同样,只要我们不是把群众路线当做口号喊喊,而是务求实际、务求成效地对待它,就必然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发展民主政治。    2.群众路线是实行民主政治的科学指导。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和核心制度。民主集中制要求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性,就来自于群众路线的规律性。毛泽东曾经把民主集中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指出民主集中制遵循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毛泽东阐述道,”在我党的-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样的认识论,体现的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同上)。”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6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由此可见,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过程,同党的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这是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深刻的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有机统一起来了。    3.群众路线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正确路径。群众路线告诉我们,群众在基层,深入群众就要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办好事情,首先就要把基层的工作做好。群众路线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有着重大的启迪作用。如何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人口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下发展民主政治,是自上而下铺开还是从下至上延伸,存在着关键的路径选择问题,选择不好,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从欧美国家情况看,它们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进路。我国则应走一条从下至上的进路,这是一条渐进稳妥的可行之路。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必须以基层社会为重点。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塌到底,只有建立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做到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首先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基层政治和社会生活共同体,树立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完成了这样的准备工作后,民主政治才能顺利地向上逐级发展。这样一条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渐进稳妥之路,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群众路线作为根据,由群众路线所决定的。    二、群众路线推进人民民主发展    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分为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两大范畴。群众路线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最重要的在于为它提供了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在于,群众路线阐明了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从群众路线这样的核心理念出发,推进人民民主发展,必须强调下述的体认及其相应的措施。    1.牢固树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政治观点。人民向往民主,人民热爱民主,人民与民主血肉相连。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实行真正的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因为没有比社会主义更需要民主了。现在,我们党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忠实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一次灿烂升华。它前所未有地把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珍贵生命,赋予社会主义民主以生机活力。倘若缺失了民主,鲜活的社会主义生命之花就会枯萎、凋谢。因此,一切珍惜社会主义称号的人们,一切走群众路线的干部,都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主,竭尽全力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呢?它的特点在于,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这两个特点集中表现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群众性。党的领导,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样的,中国的各项政治制度,都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发展的。    3.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发展人民民主,扩大人民民主,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中国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的封建社会没有什么民主传统,没有形成民主习惯,老百姓也没享有什么民主政治生活。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建立新中国后,才展开了民主政治建设,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还发生了过分集权导致专制的严重挫折。因而,现在推进人民民主建设,任重道远、意义非凡。只有把人民民主建设好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才会彻底清除封建遗毒,使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巨变。    4.把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能离开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离开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要求,离开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必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就必然要导致失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5.准确把握发展人民民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略。人民民主的基本内容就是”四民主”和”四权”,即”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开展人民民主的基本方略,一是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二是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提高参政议政实效;三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四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6.明确发展人民民主的重点在于发展基层民主。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建立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一次提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新概念,要求不断地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做到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基层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为什么民主政治发展要立足于基层呢?道理很简单,一是发展基层民主,直接受惠的是千百万人民群众;二是只有把基层民主搞好了,才能进而实现中层和高层的民主政治。    7.发展人民民主要重视公民的政治意识教育。我们党历来强调,发展民主政治,要从公民的政治意识教育抓起,牢固树立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民主政治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民主政治发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公民自身的素质水平。公民不仅要具备民主法治的知识和观念,还要树立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样的价值理念,因为它们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甚至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思想条件。    8.发展人民民主的重点是实行对干部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干部手中的权力理所当然地要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否则权力就会被滥用,被用来谋私,产生腐败现象。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也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要按照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干部,保证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这一项工作确实是一项重点工程,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基础工程。    三、群众路线推进党内民主发展 推进党内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范畴。群众路线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与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同样,强调了党内的党员群众的重要性。根据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党明确提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还要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积极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包刚升:反思波兰尼《大转型》的九个命题

   编者按·    1944年,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又译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与匈牙利裔英国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又译博兰尼)的《大转型》(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又译“巨变”)在同一年出版。前者在中国赢得持久影响力,至今被重读。而后者,得到的关注就要弱很多。    其实,学术界对《大转型》也有纪念,但批判力不足。《浙江社会科学》杂志2014年第6期刊登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包刚升的《反思波兰尼<大转型>的九个命题》一文。    该文把卡尔·波兰尼《大转型》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九个命题,然后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视角对他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学术分析与批评。    作者说,尽管《大转型》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科学著作,但它并不是一部逻辑严密和论证严谨的著作。波兰尼提出的很多理论命题在逻辑和论证上均存在瑕疵。波兰尼的贡献在于以其特有的方式指出了自由市场经济与工业革命的问题,但波兰尼的危险在于指引了一条经济上由于去市场化而难以实现增长与绩效、政治上由于强化的集体控制而无力捍卫个人自由的歧路。    今年恰好是卡尔·波兰尼的著作《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发表70周年。卡尔·波兰尼如今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但他生前并未获得这样的荣誉。    他于1886年出生于奥匈帝国一个出色的犹太裔家庭,其亲兄弟迈克尔·波兰尼后来成了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与社会哲学家。如同那个时代很多杰出的奥匈知识分子一样,卡尔·波兰尼可谓命运多舛。1944 年发表《大转型》时,他仅是美国一个小型教育机构——本宁顿学院的访问学者。即便出版《大转型》后,他也仅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非全职的经济学教员(adjunct professor) 职位。但他1964 年去世之后的影响却与日俱增。    波兰尼一生出版过多部著作,但其主要声誉来自《大转型》。弗雷德·布洛克(编注:Fred Block,美国当代经济、社会学者)认为:“《大转型》提供了迄今为止对市场自由主义……最强有力的批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同样给予《大转型》高度评价,他说:“波兰尼揭穿了自由市场的神话: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自由、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大转型》也被视为杰出的经济史著作,有学者甚至认为:“除了《资本论》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没有什么经济史著作比《大转型》更具影响。”    尽管如此,并非与波兰尼所涉议题相关的学者都认可他的学术贡献。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的主流学者远不如经济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和经济人类学领域的学者重视波兰尼的《大转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尽管认为《大转型》比较重要,但他同时说:“很容易发现波兰尼分析框架中的错误(faults) 。他分析的很多方面都说明他没有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桑德拉·哈尔珀琳(编注:Sandra Halperin,英国当代政治学者)承认波兰尼《大转型》一书的价值,但他同时指出“波兰尼对于欧洲19 世纪市场体系的兴起和衰落的解释在很多重要方面是不完整的和误导性的(misleading) ”。甚至有人认为,《大转型》是一部思想混乱、逻辑错误和缺少充分论证的作品。    由此可见,波兰尼的《大转型》在学界存有争议。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研究和欧美国家后来的政治经济变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视角对该书重新进行学术评价。鉴于国内学界对波兰尼著作的正面评价已有很多,本文将以学术批评为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大转型》的主要观点,第二、三部分分别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视角对波兰尼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批评,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简要总结。    一、波兰尼的九个命题    卡尔·波兰尼开篇即说:“19 世纪的文明已经瓦解。本书论及的是这次事件的政治和经济起源,以及它所引发的巨大转变。……本书不是一本历史著作; 我们所探求的不是重大事件令人信服的发生次序,而是从人类制度角度对这些事件的趋势做出解释。”《大转型》通常被视为一部社会科学著作,但由于《大转型》出版于1944年,该书从结构体系到写作方式都不是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式展开的,加上该书涉猎深广、内容庞杂,想简明扼要地归纳出《大转型》的主要观点并非易事,而且任何简化处理都会引起争议。    即便如此,本文还是试图把《大转型》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九个命题的形式,以便提炼波兰尼的主要论点,并为本文的讨论确立一个起点。    命题一:19世纪文明的瓦解源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解体。    波兰尼认为,19世纪的文明在西方历史上具有独特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进步与长期和平。这种文明基于大国间势力均衡体系、国际金本位制、自我调节的市场(self-regulating market)和自由主义国家四个制度之上。其中,金本位制度是核心,金本位制度的源头又是自我调节的市场。“金本位体制的崩溃是20 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瓦解与30年代整个人类文明转变这两者之间的无形链环”,但根源则在于“自1900 年以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解体”,这导致了“1914 年政治紧张和战争爆发”。这里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解体”,是指基于自我调节市场的全球经济体系的瓦解。    命题二:自我调节的市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乌托邦”。    在波兰尼看来,“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自由、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按照波兰尼的理解,自发调节的市场是“一种由市场价格引导并且仅由市场价格引导的经济”,但“西欧国内市场实际上由国家干预所创造的”。他认为,管制与国家干预是自由市场兴起的前提条件。“实际上,管制与市场是一起成长的。自发调节的市场是闻所未闻的; 自发调节这个观念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当时的发展潮流的完全背离。”他还认为:“自由放任绝不是自然产生的; 若仅凭事物自然发展,自由市场永远不会形成。……自由放任本身也是由国家强制推行的。……通往自由市场之路的打开和保持畅通,有赖于持续的、由中央组织调控的干预主义的巨大增长。”    命题三:自我调节的市场试图实现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化,因而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在一个商业社会中,它们(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供给只能由一种方式加以组织:即让它们变得可以通过购买而获得。于是,它们必须被组织起来在市场上出售——换言之,它们必须成为商品。”但波兰尼认为,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从本性上说就不应该是商品,三者商品化的后果是严重。他的结论是:“如果允许市场机制成为人的命运,人的自然环境,乃至他的购买力的数量和用途的唯一主宰,那么它就会导致社会的毁灭。”    与之相关的是,波兰尼还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与工业革命并未给普通阶层带来好处。“19世纪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关于生产工具的近乎神奇的改善,与之相伴的是普通民众灾难性的流离失所。”波兰尼还用大篇文学语言来煽情地描述自由市场经济与工业革命兴起造成的社会悲剧,比如“冷酷无情的剥削者利用大众的无助,使他们处在牛马般的劳顿和饥饿之中”,等等。    命题四:市场社会(market society)是19世纪的新生事物,而此前社会并非如此。    波兰尼认为,由市场控制和调节的经济所支配的社会类型是“市场社会”,而市场社会是19 世纪的新生事物。“但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哪怕仅仅在大致上,是由市场来控制和调节的。……市场在各个国家内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直到近代以前,都是不重要的……”他基于对人类经济史的考察,反复强调市场社会作为新生事物的特殊性,即市场社会不同于此前任何的人类经济社会形态。在过去,商业和贸易从未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牟利亦未成为主要的动机。“19世纪社会的先天缺陷不在于它是工业性的,而在于它是一个市场社会。”因此,正是自由市场经济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变迁构成了他所说的首次大转型。    命题五:市场社会的兴起是从市场“嵌入”(embedded) 社会向“脱嵌”(disembedded) 的转型。    波兰尼认为,市场社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市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关系。19世纪之前,人与人的市场关系不是主导性的。“原则上,人类的经济是浸没在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与市场关系相比,“社会连结的维系是命运攸关的”。“但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和分配中的秩序又是如何得到保证的呢? 主要而言,答案来自两个并非首先与经济相联系的行为原则:互惠和再分配。”当然,此外还包括自给自足的家计原则。波兰尼说:“在我们的时代之前,市场只不过是经济生活中的附属品。一般而言,经济体系是被吸收在社会体系之中的……”这是他对自由市场经济兴起之前社会形态的基本判断。    但是,他认为市场社会改变了这一切。“这正是由市场控制经济体系对整个社会组织产生致命后果的原因所在:它意味着要让社会的运转从属于市场。与经济嵌入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    上述分析触及了波兰尼后来被广为引用的一个概念——即嵌入性(embeddedness),19世纪自我调节的市场的兴起被他视为市场对社会“脱嵌”的过程。    命题六:自我调节的市场触发了社会保护的反向运动,由此形成了自由市场与社会保护之间的双向运动(double movement) 或双重运动。    波兰尼认为,自我调节市场与工业革命促成进步的同时也促成了贫困化,比如,他同意“贸易和生产的巨大增长碰巧伴随着人类苦难的巨大增长”。自我调节市场的兴起破坏了原有的经济嵌入社会的状态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结果是 “工业革命正在导致无比巨大的社会混乱”。因此,“如果听任市场经济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发展,必将产生巨大而持续的灾难。”    波兰尼认为,双向运动正是这种背景下兴起的。“19世纪的社会历史就成为一个双重运动的结果:市场组织在真实商品方面的扩张伴随着它在虚拟商品方面受到的限制。……但是,一个深层次的运动已然形成,它致力于抵挡市场控制下的经济所产生的邪恶影响。在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所固有的威胁面前,社会奋起保护自己–这就是这个时代历史的综合性特征。”“就近百年而言,现代社会由一种双向运动支配着: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它所遭遇的反向运动(即把市场的扩张控制在某种确定方向上) 。虽然这种反向运动对于保护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但归根到底,它是与市场的自我调节不相容的,因此,也是与市场体系本身不相容的。”这就是波兰尼的著名概念“双向运动”的由来。    命题七:自由市场与社会保护的双向运动引发了政治冲突,自我调节市场的失败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双向运动的直接后果是引发了政治冲突。波兰尼指出:“欧文(编注:指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没有预见到,他所呼唤的社会保护运动将被证明与经济体系自身的运转无法兼容。”……“经济自由主义原则与社会保护措施之间那导致了深入骨髓的社会紧张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发生在不同阶级之间,冲突的源头在于不同阶级对于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保护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立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6502.html文章来源: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

阅读更多

杨恒均 | 美国女国务卿为啥都找不到好男人?

——老杨头荐书:难以抉择的无上荣耀? 这次去西藏,我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布什时期的国家安全顾问与国务卿赖斯的自传《无上荣耀》(No Higher Honor),一本是奥巴马时代的国务卿希拉里的自传《抉择》(Hard Choice)。两本书都是超级厚,增加了我的行李重量,但能够对比起来阅读美国前后两位国务卿的自传,对了解过去14年来美国政治与外交运作及其变化,作用不少。 我也读过克林顿时期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自传《女国务卿》(这些人是不是担心人家不知道她们做了什么?每本都厚厚的多达五百页以上),奥尔布赖特1997年出任美国国务卿,是第一位女性国务卿,那一年我去美国工作,在一个会场上听过她演讲。从她开始,不但有了女国务卿,还有了女黑人国务卿。 女性国务卿一发而不可收拾,可能和冷战结束,美国试图改变外交形象、放低身段有关,可从奥尔布赖特到赖斯再到希拉里,这三位女国务卿可都不“柔软”,甚至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强硬。如果把这三位女性国务卿的传记对照来读,收获一定会更大。我还推荐大家阅读朴槿惠、默克尔、撒切尔等女政治人物的传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位美国女国务卿的个人生活与婚姻都不同寻常,东欧难民出身的奥尔布赖特来到美国,最早的“美国梦”是当一名完美的妻子,一开始也挺顺利,她有了婚姻与子女,可大概是太多时间投入到政治研究与政治活动之中,在她45岁时,老公突然提出分手,嫌她太老,跟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跑了。奥尔布赖特完美主妇的“美国梦”就此破灭,从此她更加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政治事业之中,最终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 女黑人政治学者赖斯的经历就简单得多,但在世俗眼光看来,可能同样“不幸”:她一直忙于政治研究与政治工作,很年轻就进入白宫工作,一路到了50岁被任命为国务卿时,还孑然一身。在一次聚会中,她口误地称呼布什为“我的丈夫”,引起轩然大波。据说,她和布什实际上并无不清不楚的关系,只不过私交甚笃。布什就曾经开玩笑说他们更像情人,而不是上下级关系。但对于赖斯来说,口误可能折射了一些真实状况与想法,赖斯的“我的丈夫”显然就是白宫、政治与她直接服务的美国总统,她“嫁给”了美国政治与白宫。 至于希拉里·克林顿,虽然比前两者幸运多了,不但有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美国总统,但是——艾玛,不说了,有克林顿这样的丈夫,和没有丈夫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了丈夫你更加不幸。我上次到美国,就听到一位熟悉美国内幕的人士透露,克林顿老毛病还是改不了。可怜的克林顿,你为啥不生在中国啊?! 阅读美国三位女性国务卿的自传,让我想到中国这些年虽然发展了,中国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的女性比例好像并不高,尤其是最高领导层中,感觉越来越少。我期盼中国有更多女性领导人,以她们女性的一面,带给中国不一样的面貌与观感。 美国领导人下台后,几乎都会写自传,据说是他们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不管写得如何,出版社都会在他们动手写之前就签约,一般都会付费上千万美元的版税。当然。这些自传也有好坏,除了他们在位时政治风云是否千变万化、政绩是否突出之外,文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平铺直叙写自己的经历,那是相当乏味的。但对于政治学者与关心时事的人来说,领导人的自传,怎么说都是一个“富矿”。 最近也有中国领导人写传记,例如前总理李鹏和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等,如果我们把中美领导人的自传也对照起来阅读,尤其是把他们对同一个国际事件的看法对照起来研究,一定会很有意思。尤其对从事政治学与外交领域工作与研究的同学们,我推荐在学习专业书籍的基础上,要多看看这些书。 对于国民来说,领导人的自传不但可以打破政治的神秘,还可以以此增加民众对政治的参与感。阅读这三位女性国务卿的自传,除了希拉里因为瞄准2017年的总统大选而有些“装B”之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原来政治就是这么回事啊!原来这些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和我们邻居的大妈大婶一样,喜怒哀乐,吃喝拉撒…… 下面我先摘选一些阅读《无上荣耀》时顺手记下的几个书中小故事,后面做一些三言两语的“老杨头”式点评,以飨读者。这本书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634页只需要68元,看完后当废纸卖,也不亏哦。不像希拉里的“难以抉择”——只有港版,200多元,买还是不买?真让人“难以抉择”哦。 摘录与点评: 当赖斯得知要被当选任命为国家安全顾问时,她一开始竟然想拒绝,唯一的原因竟然是他住在西海岸加州的父亲年老体衰,需要她照顾。可布什可不想“放过她”,主动要为她想办法。结果,赴任后的赖斯获准每两个星期从东到西(三小时飞机行程)去看望父亲一次,直到父亲去世。——老杨头:尼玛,今后可别说孝顺是中国独有的“优良传统”了,看看现在中国的官员,有几个有人家赖斯的这份孝心? 在总统忽视了赖斯的工作,或者忘记就一些事情咨询她的意见时,赖斯竟然直言不讳地威胁总统说,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她就辞职。结果弄得布什总统不得不对她道歉。——老杨头点评:当时赖斯是总统的安全顾问,可谓了不起的职位,可她竟然轻易“威胁”总统说要辞职,可见,美国的政治生态还是很不同的。 美国总统有关外交的讲演稿自然是有专门的“笔杆子”来写的,内容也需要专家团队论证,毕竟总统对世界各国情况不可能都了解。但布什可是有性格的总统,这位对国际问题不太熟悉又喜欢乱说话的总统,连一些盟邦国家的领导人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有一次他对交到自己手上的有关以色列的讲稿挑三拣四,质疑“为啥要这样写”。由于时间不多了,赖斯也失去了耐心,对总统脱口而出:“总统先生,即便你改一个逗号,美国在中东的政策也将改变”。结果布什不敢固执了,只好“照本宣科”。——老杨头:哎,这种直言不讳的智囊才是好智囊啊! 911后,美国情报部门有好几次错误的预警,其中一次惊动了白宫,情报部门发出警报:“有一架飞机朝白宫飞过来”,结果白宫进行紧急疏散,据赖斯自传里描述当时的情景:布什虽带着自己的狗,但慌忙之间只穿了T恤和短裤,第一夫人劳拉穿着睡衣,还来不及戴隐形眼镜,东张西望,啥也看不清。当时白宫下面的紧急避乱中心乱作一团……——老杨头:赖斯自传能够把这个近似“丑闻”的镜头描写出来,有点意思哦。 白宫受到恐怖袭击警告的乌龙可不止上面这一起。还有一次,白宫的生物探测器发现了肉毒杆菌毒素,如果没有有效的解毒药剂,百公里凡是接触到这种病毒的,都得死,包括总统本人。当时总统已经离开白宫到中国访问。白宫只有一个办法测试这种病毒的毒害性,就是用老鼠做实验,让老鼠感染上病毒后,需要等一天才能知道结果。那一天对于白宫来说是最漫长的,如果明天老鼠死了,总统也肯定受到了感染。但据赖斯记录,当时在中国访问的总统和团队还算是比较镇静的。当白宫的消息传来,老鼠没有死时,赖斯第一时间打断正和中国人交谈的布什,对他耳语道:“老鼠还是活蹦乱跳的,没有四脚朝天”。——老杨头:哈哈,我相信,听到他们耳语的中国情报官员一定紧张了一个晚上,竭力要破解“老鼠还是活蹦乱跳的”到底隐含了什么样的惊天大秘密。 在一次国安会议中,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突然让比较熟悉伊拉克局势的副手沃尔夫威茨(美国少有的强硬派)发言,结果沃尔夫威茨开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事后,白宫主管找到沃尔夫威茨,直言不讳的告诫他,不要再插话,总统等希望听到的是国防部长的汇报,而不是副手。——有点意思,虽然大家都知道,鹰派赖斯并不喜欢比他更强硬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但赖斯借自己的自传多处暗讽、批评国防部长,还是让人看得挺过瘾的。是啊,政治分歧并不可怕,说出来,写出来,让民众了解内情,对政府未来的运作会更有很大的帮助。不要平时拼命掩盖不和,弄得团结、和谐得很,可弄到最后——艾玛,全部打进大牢!弄的老百姓云里雾里,也最终损害了政府与国家形象。 911发生后,俄国是非常配合美国的,普京总统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美国,表示俄国全力支持美国反恐,暂时停止军演,并同意周边加盟共和国支持美国,让美国设立临时进攻阿富汗的军事基地,赖斯感叹道:冷战真的结束了。然而,问题在于美国人反恐的同时,不忘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尤其希望用自由、民主来消灭恐怖主义,一劳永逸。对普京承诺的原加盟共和国对美国的临时支持,美国逐渐全盘吸收,并试图变成永久的军事基地,还多少暗中支持了这些国家的颜色革命。这就是让俄国普京很紧张了。美俄关系从那时开始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老杨头:阅读赖斯的传记,结合普京的传记,对美俄关系的如何从反恐的“蜜月”时期到后来剑拔弩张阶段,有一定的帮助。 美国在攻打伊拉克、决定除掉萨达姆前夕,埃及一度帮忙牵线,说萨达姆的儿子向他们透露:如果美国给他们10亿美元,萨达姆愿意下台。赖斯透露,布什是愿意付这笔钱,免除一场战争,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却不了了之了——老杨头:哎,妥协,妥协,有时是必不可少的!赖斯说自己也不知道这件事对不对,可如果你想一下后来的战争造成了超过10万以上平民的死亡,以及几百上千亿的费用,给萨达姆10亿美元,让他到某个国家去了却残生,有啥不可?这件事又让我想到悲剧人物萨达姆:第一,独裁那么久,难道连10亿海外资产也没有存下来?真让人肃然起敬啊。第二,丫的,到底是脑袋进水还是咋的?怎么当时就不继续妥协,一定要同美国甚至30多个国家为敌?这事,我以前写过,主要是他的智囊害了他,告诉他美国是纸老虎,伊拉克无论是从指导思想还是人民对他的热爱上,都应该自信,并像张邵忠同志预测的那样:任何侵略者,都会被伊拉克热爱萨达姆的人民击败!想一下,同志们,如果萨达姆像布什一样,有赖斯这样直言不讳的安全顾问、国务卿与智囊在身边,还会傻到最后不得不像一条老鼠一样钻到地洞里,最后还是被人家拉出来像屠宰畜牲一样杀掉? 伊拉克战争后,布什总统决定秘访伊拉克,既然是秘访,从一开始离开华盛顿时,自然就不能乘坐总统车队呼啸而过、招摇过市了,于是一行人乘坐了没有警车开道的普通车辆前往空军一号停泊的空军基地。既然是乘坐普通车出行,自然也会遇上普通车常遇到的问题:堵车。可对于布什来说,堵车这种大家常遇到的问题,他过去几年可是从没有遇到过,车堵了一会后,布什不耐烦地问:前面发生什么事了?赖斯告诉他:堵车。——老杨头:哈哈,尼玛,有意思。想到最近中国政府加强反腐力度,进行公车改革,会不会不久后很多领导上班后就会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拥挤在地铁和公车上? 布什时代,白宫幕僚有一个每两周聚会一次的习惯,内容是讨论布什日程安排,幕僚们把这个会议叫做“Strategery”,而这个词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布什有一次讲话时的口误,把Strategy (策略)误发为Strategery。当时,总统被全球媒体好好讽刺了一次,没想到,外界早忘记了,他自己的团队竟然把它拿来作为会议的名称。——老杨头:布什的气量不大的话,早把手下这帮讽刺自己的幕僚辞退了。哈哈,布什很可爱,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英语发音。 赖斯来中国访问,进入人民大会堂时,卫兵都会大喊“立正”,并向她齐刷刷地敬军礼,她说,每一次都把她吓一跳。她在回忆录里说,我一辈子都没办法适应中国这种敬礼。——老杨头:真是个小女子啊,还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呢!今后再同中国作对,我们用几百万军队一起向你们敬礼,就把你们吓跑了! 有不少外国领导人喜欢黑人赖斯国务卿,沙特阿拉伯的王子更是喜欢她,常常送她礼物,可是由于按照美国“联邦政府道德准则”的要求,接受礼物如果超过了规定的价格,受礼者必须得自己出钱买下来。可阿拉伯王子送的都是珠宝,可怜的赖斯根本没有钱买下这些礼物,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珠宝上缴国库了。——老杨头:我们国家其实也有这样面的严格规定,我当初进外交部的时候就知道了,至于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多少礼物被上缴多少被收礼者自掏腰包买下来了,各位去看看李鹏同志和李肇星同志的自传吧。 赖斯在自传中提到同中国领导人谈话时,一个小时里,几乎都有45分钟在听中国领导人做报告,而且,总是说什么“中国将为了世界和平和繁荣而不懈努力”,有一天她终于忍不住了,打断李肇星部长的话说,“不,你们不是,你们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她很疑惑,难道中文都是像这类喊口号式的表达方式吗?——老杨头:哈哈,你又不看老杨头的博客?对了,对于外国领导人的自传,肯定有不少涉及到中国的内容,我可以想象,一定会遭到比较严格的审查,甚至会被删除一些内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这些书都不是普通读者愿意看的,能够耐心阅读完这类书的,你怎么删,他们也都会知道。甚至你越删,他们越想知道。我觉得,不用删除,大家都有鉴别能力。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的,这是小平的话。再说,你删除了一些外国领导人对中国的看法,会给我们一些研究人员与实际工作人员一些错误的印象,这样不利于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最后引用《无上荣耀》里的一个故事逗大家一乐: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曾对老布什讲过一个关于俄罗斯“平等”观念的故事:一位农民得到一盏能够满足他任何愿望的阿拉丁神灯,神灯精灵问他,有什么愿望?农民说,你看我的邻居,田地多,家庭幸福,还有新的运输工具……再看我,我的老婆让人嫌,我的田地颗粒无收,连交通工具也没有。神灯精灵打断他问道:你是要我也给你那样的生活吗?农民说,不,我要你把我的邻居的生活变得和我的一样…… 我希望我们的领导人今后也能多写自传,让我自由地介绍给你们哦。 杨恒均 2014.7.22 (如果出版社和编辑部有好书推荐,可以把书邮寄到如下地址给我:香港中环添美道1号中信大厦24楼 杨恒均 收,我会在阅读后,第一时间把好书推荐给大家) 我和老公的减肥历程——-内脏减肥才是秘密 轻松延长男人性生活时间的世界级发现 发友争相传阅的告别脱发奇文 抗脱十二载(组图) 点滴生活中锻炼“持久力”(组图) 好看的女子哪去了 我们都是绝对权力的二奶 习总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北大学生听懂习总讲话没有? 中国领导人的传记为啥都由外国人写?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