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动

郭于华:社会进步 势在必行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难以尽数的内忧外患,一路坎坷、步履蹒跚地走到了今天。维新、改良、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走向全球化现代社会的方向看似清楚而且形成共识,但转型的道路何在,又如何去走却是百转千回,纷争不断。到了这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似乎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笃信“模式”的,还是强调“特色”的,都无法证明自己指出的道路是坦途还是迷途;而沉迷于“大国堀起”的自信和骄傲的人们甚至无法找到支撑这国家大厦的社会基础。   社会结构的失衡与断裂   在经历了超过30年时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进入了信息数字时代的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政治基本稳定而社会矛盾冲突日趋尖锐的中国。社会学家孙立平用社会断裂与失衡来表述这样一个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而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人也不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社会出了问题,而且很严重。   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每年保8保9的经济目标相伴的是社会阶层化日益显著,社会鸿沟日渐加深,社会冲突不断加剧。体现为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悬殊的现象实质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差距。经济学家陈志武指出,人们常常忽略了“中国最大的收入差距是政府跟民间社会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不是民间社会里边不同私人、不同私人群体的差距。当然我知道北京也好、上海也好,还是在中国农村也好,不同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家庭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个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觉得更大的、更严重的、更加失控的收入差距是在政府和民间社会之间。……抑制政府收入不断膨胀的问题,不止涉及到老百姓口袋里边能够留下多少钱的问题,而且同时也涉及到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   发展速度很快而人们却怨声载道,缘于对社会不公正的切身感受,这形成一种经济-社会悖论:虽然经济快速增长,但社会中大部分人却没能从中受益;反之如若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却会从经济停滞中受害。这一发展的悖论正是社会断裂与权利失衡体现: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呈现为严重的两极化,同时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鸿沟加大;社会生活与文化等多方面也呈现为断裂状态。 当改革开放的巨大经济成果没能为大多数人享有的时候,改革开放本身就会受到质疑,而这恰恰证明了民生与民主之间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关系。   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存在种种差距和分化甚至严重分化都不足为奇,而真正让人忧虑的更有社会阶层的定型化趋势和机会结构的锁闭。具体而言,所谓社会结构定型化与封闭化是指社会流动渠道(如教育、就业、升迁等机会)窄化或阻塞、发展机会不平等、阶层之间的沟通和流动减弱等等,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被固定在社会地位阶梯的某个位置上不得动弹,社会下层看不到出路何在。   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趋势与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有关。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资源相对扩散的阶段——集中在国家手中的财富开始以市场的方式向个人和不同群体扩散;在这一过程中,各阶层、群体相对普遍地受益,而且对通过“努力奋斗”而“共同富裕”的未来充满希望;整个社会亦充满活力。到上世纪90年代,资源配置格局和方式发生改变,经历了从资源扩散到资源重新积聚的过程。通过权力与市场的结合,如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贪污受贿、增加税收、城乡壁垒、国进民退等制度机制,收入和财富越来越集中。这一财富聚敛过程意味着社会中各种资源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强势群体手中。   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格局和社会结构的定型化趋势导致财富、权力和声望的高度垄断,造成强势垄断集团的“通吃”;与此同时是一个庞大的底层群体的形成。这一底层群体的成员经济收入微薄,政治地位低下,社会保障不足,而最根本的是他们基本权利的缺失,而且在巨大的社会不公正背景下形成强烈的阶级意识。社会权利失衡与社会结构定型化必然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而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社会结构失衡与定型化造成机会结构的锁闭,使得除强势垄断集团之外的其他社会阶层尤其是下层无法向上流动,他们就是再勤劳、再聪明也难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看不到发展的机会和出路在哪。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二代”现象就是这种机会不平等的突出体现:   “官二代”——运用权力带来的各种资源如非正式渠道、裙带关系甚至贿赂腐败等,在教育、求职、升迁等方面占尽先机,甚至公务员岗位量身定制,未毕业先定岗,未成年已就业的情况时有所见;   “富二代”——由于社会财富可通过不动产等方式进行再分配,加之金融股票市场方面的优势,特别是权钱交易的猖獗和社会关系网的存在,他们在招生、招聘、和各类市场信息获得上也占据相当优势,易于获得有利位置和丰厚收益;   “穷二代”——缺少各类资源和关系,在所有竞争、博弈中均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有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在各重点高校中呈明显下降趋势:“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明显下降,优势阶层的子女更多集中在热门专业,低阶层家庭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高于优势阶层的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 在一些地区,高考中“弃考”现象大量出现。穷二代即使凭自己的勤奋和聪明考上了大学,在就业上也难免遭遇困境,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并不鲜见,沦为“啃老族”、“蚁族”甚或“鼠族” 的大有人在。郑辉、李路路关于阶层再生产和代际流动的研究表明: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行政干部精英、技术干部精英、专业技术精英)通过排斥非精英群体进入的方式在代际间实现了人员的自由交换,:在市场转型时期,中国的非精英群体的子代很难进入精英群体。中国的阶层流动出现了明显的封闭趋势。工人农民等下层群体的后代进入上层的比例明显低于社会上层家庭出身的孩子。   强势垄断集团的“通吃”使得权利关系严重失衡,造成强者和弱者之间完全没有进行利益博弈的可能性;进而向上流动的门槛高到无法逾越,整个社会流动趋于凝固。这必然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日趋尖锐和底层群体的绝望。一声“你们算个屁”、一句“我爸是李刚”将这一社会结构的定型化趋势表达得淋漓尽致。   社会信任结构崩解,尤其是公信力丧失,是社会结构断裂与失衡的又一突出表现。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信任危机已经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和共同忧心的现象: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各存戒备,体制内外互不信任,官民之间尤其互不相信。人本是社会性的存在,一个社会中若是基本的信任结构崩塌,人类活动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惊人,这样的市场环境、生存环境会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堪其重,身心俱疲。不仅如此,信任结构崩溃还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冲突事件频发。至今仍未平息的浙江乐清钱云会案就是这种公信力丧失的典型例证,即使在官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反复、详细地公开案情材料、调查证据之后,涉事村民和广大网民依然是愤恨难平,悲情滔滔。“任你说破了大天我也不信”是长久以来公权力与公众之间深深的不信任的积累,其原因在于,真相是权力所垄断的、是权力所宣布的,而公众所要求的真相不仅仅指事件发生的真实过程,而且包括事件何以发生的逻辑——其完整背景和前因后果。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公众有逻辑思考、推理判断的能力,他们不能接受如以往恶性事件发生时的掩盖和离奇的解释,不能接受仅就事件表相的“宣布”,不能容忍那么多缺少逻辑关系的“恰恰”。根据常识,有真相才有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有真相才有信任。就真相有不同的判断和观点是正常的,就复杂事件追索真相因而是一个复杂的论争和博弈过程,而真相正是在多种声音中才能呈现。因此公民参与追寻真相的过程就万分重要;而打破权力的真相垄断也十分必要。   对于信任危机的存在人们有目共睹,但是关于造成危机的原因和化解危机的机制可能就意见分殊了。一般性地将信任缺失归结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利益分化、人口流动、信息爆炸、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恐怕并不能真正解释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特点和内在逻辑。毕竟,任何社会的发展变迁过程也同时是建立和完善规则(制度)的过程,基本的游戏规则如果建立不起来或者只停留于纸面,人们当然不能相互信任,共同的游戏(社会的运行)也当然没法玩下去。   社会生态恶化与权力不受制约   权利失衡与社会断裂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态的恶化甚至是文明的沦陷。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恶性事件诸如在不同地方一再出现的黑窑奴工现象、年年上演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多起发生在学校幼儿园的屠童案、充满血与火的暴力拆迁、富士康青年农民工十几起连续跳楼自杀、造假谋利导致食品安全危机的重大案件等等,无不是社会生态恶化的表征。   社会生态恶化即孙立平所说的“社会溃败” ,它是指社会系统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出了严重的毛病,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疾病,造成肌体腐败、功能丧失,堪称社会癌症。而社会生态恶化与权力的膨胀和失控是密不可分的。就现实而言,在缺少自主的市场和自主性社会的情境下,权力非但解决不了经济和社会的问题,甚至连它自己的行为也无法控制。而权力一旦失控,即“权力成为不但外部无法约束而且内部也无法约束的力量”时,腐败、作恶和枉法就已处于“不可治理”的状态。如此上无约束,下无监督,左右无制衡的不可控权力,必将导致权力合法性的丧失,各种潜规则支配着社会的实际运作,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理念造成严重侵蚀;与此同时,公众的信任感和社会认同也会急剧丧失。权力失控和腐败必然导致现实中巨大的社会不公正,于是整个社会冲突频发,上下交恶,以邻为壑,规则不存,乱相环生。事实已经证明,腐败是失控的权力的必然结果,而没有对权力的有效约束,任何反腐败措施都是不可能奏效的。   自我谋利而又不受制约的权力会造成丛林社会规则的形成。“黑砖窑”事件就是权力腐败与不作为导致底层生态的丛林化和整个社会生态恶化的典型个案。如果没有基层权力的黑恶化,人性不会变得如此邪恶,人心不会如此麻木,资本的残酷剥夺也不至发挥到如此程度。类似事件昭示出谋利型权力的实作逻辑:有利则争利;无利则放弃(放任),这正是黑窑之恶得以形成的制度条件。它向人们表明,一个丛林社会正在底层形成。这样的底层生态中是丛林规则在起支配作用:弱肉强食,暴力横生;道德沦丧,相互投毒;强者凌虐弱者,弱者欺凌更弱者。制度、文化、人性恶性互动,共同在“黑窑”中沦陷。底层生态的恶化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态的恶化,意味着文明的沉沦。我们不知道这种沉沦是何时开始的,一次又一次的人权危机事件,底线一次次被突破,罪恶一次次超乎想象,无法预想下一次将会是什么,但可以肯定会有下一次。这种社会生态的恶化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如若整个社会变成一个黑砖窑,没有人可以幸免。   整个社会充满暴戾之气也是社会生态恶化的重要表现。我们正身处一个高风险、不安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之中。人们不难意识到,在各级政府大力推行“维稳”举措的情况下,社会是不稳定的;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社会是不够和谐的。种种突发的暴力性事件和一系列充满血腥味道的“社会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社会出了问题,有了疾患而且是致命的。行政与司法腐败,权力不作为或胡作为是引发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下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利益分化造成的各种矛盾冲突本属正常现象,人们的种种利益诉求和表达既是争取或保护自身的权益,也同时表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而面对正当的利益诉求,权力部门和执法部门如若不能合法、正当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必然造成严重后果。在这一过程中,上述部门的不作为和胡作为都是权力行使的失当。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权力部门,在遭遇侵害时诉诸暴力。   对于弱势者来说,行政与司法失当无异于雪上加霜。进而,以极端的方式应对不公正的待遇和巨大的伤害,有时是弱者仅有的选择。因绝望而诉诸暴力还缘于怨气无处发泄,怒气无从释放。在利益冲突加剧、社会不公明显的情况下采取的高压“维稳”,常常导致愤怒和绝望迅速升级。基层政府经常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来阻止和压制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信访还是报刊,无论是网络还是社会组织,都难以成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的有效渠道。实际上,当我们以稳定为由不允许农民工组织起来集体追讨被拖欠的工资,不允许被拆迁户就拆迁补偿进行讨价还价之时,“维稳”实际上已经变成维护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法企业和承包商利益的工具,成为维护开发商掠夺被拆迁户利益的工具。而当“维稳”工作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难免对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局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那些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利益冲突、造成一定社会波动、但从长远看能有利于理顺社会中利益关系的政策和措施往往被搁置,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因此错失出台时机,导致不均衡的利益格局迟迟得不到有效调整,既得利益集团不断坐大,甚至社会对其失去应有的制约。 当整个社会被维成一个高压锅的时候,无处发泄的暴戾之气必然强烈迸发,给整个社会带来伤害。   在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中,官民双方都难免患有某种病症:一方面是高度紧张、风声鹤唳而又蛮横妄为的权力;另一方面则是愤怒而绝望的悲情大众;双方都很容易失去理性,诉诸暴力,而自杀、杀人、打、砸、抢、烧等极端方式和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也就在所难免。   化解社会矛盾、消散暴戾之气需要大悲悯和大智慧,而这都离不开正常的社会生活。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缺失了正常的社会关系、社会互动和社会规范就难免进入病态。在市场和社会发育程度低而权力独大的情况下,发生权力的滥用、失控和腐败是不可避免的,而暴力抗争、以暴易暴几乎也是不可避免的。试想一下,如果那些杀孩子泄愤的人有正常的亲情、友情,可以进行表达并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会形成那么极端的反社会人格吗?会以极度扭曲、黑暗的心理去实施疯狂、血腥的暴力吗?如果那些跳楼的富士康的员工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对未来有所期待,会选择轻易地放弃最宝贵的生命吗?化解社会暴戾之气必须使权力得到控制,而约束权力,驾驭资本,唯有靠社会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已经浮出水面,比如贫富差距扩大、官民关系紧张、劳资纠纷增多等等。归根到底,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改革过程中权力、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失衡,以及由此造成的“权力之恶”和“资本之恶”。更危险的是,“权力之恶”与“资本之恶”的效果已经叠加在一起,正如有学者将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称为“权力市场经济”。   权力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力和资本结合而形成垄断性的特殊利益集团,垄断稀缺资源、攫取超额利润,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社会的羸弱和缺失会导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突出乃至激化,资本和权力如果不能置于社会的监控之下,就会成为一种失控甚至作恶的力量。就此而言,社会建设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走出困境唯有靠社会建设   面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和社会生态恶化的严重态势,会有各种治理方略出台,但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治世药方,常常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无异于画饼充饥甚至饮鸩止渴。中国社会的强权力、弱市场、无社会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是社会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它造成特殊利益集团畸形发育,不公正的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在此情况下,唯社会建设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保证,重建社会或许是我们走出这个困境的唯一道路。   从理论上说,一个正常、健全的社会应该是权力、市场、社会三种力量鼎足而立、相互制衡。在市场和社会发育程度低而权力独大的情况下,会发生权力的滥用和失控;在市场和权力的力量很强而社会很弱的情况下,则会导致权钱结合的治理模式。不难看到,当下中国社会的现状即是权力与市场紧密结合,挤压和占领社会空间,使得“社会”这个社会主义制度本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内涵无从形成。如此情境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治理社会生态恶化的根本方向。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社会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如同国家和市场一样,有着实质的含义和内容。对于社会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作为领域的社会,即社会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存在的一个领域。把社会领域内的事办好,如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改善社会管理和加强社会保障等社会制度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即我们所理解社会必须将其放在与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之中,社会是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又与前两者紧密相关的一个制度空间和行动领域;我们所强调社会建设的含义重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的主体性,即培育一个独立、自主、自治、自律的主体性社会。就此而言,相对于国家的“公民社会”和相对于市场的“能动社会”构成了社会的两个基本面向。   “权力之恶”与“资本之恶”的存在意味着我们面临对社会的双重呼唤,即我们既需要制约权力的“公民社会”,也需要驾驭资本的“能动社会”。公民社会以民主为第一要义,有助于避免葛兰西意义上国家吞没社会的“政治专制主义” ;能动社会以民生为第一要义,有助于避免波兰尼意义上市场吞没社会的“市场专制主义” 。当前的社会建设,因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用力,即建立有效的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机制、以调整劳资关系为突破口的“能动社会”建设和建立公民参与机制、以调整 “官民关系”为突破口的“公民社会”建设。   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竟然面对一个巨大的悖论:社会并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社会主义无社会! 现实当中虚拟的网络社区有时尚不能合法存在与正常运行;公共领域和公民行动尚无合法性空间;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亦面临种种困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是实体,是主体性存在,否则就是不存在。   谁来建设社会?涉及到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动力问题。权力主导的社会建设将导致重建总体性权力。如此的建设社会,结果只能是以建设社会为名,行建设权力之实,其结果是压制社会和进一步强化权力,根本无助于社会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无助于社会的形成,与社会建设的真正目标背道而驰。社会建设就其根本而言,应该是一个“自组织”而非“被组织”的过程。   重建社会要靠公民的参与和行动,也就是说,建设社会的主要力量是懂法律、有理性、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且能够合法合理地保护自己权利的有组织的公民。组织起来的公民通过行动才有可能摆脱“被”的命运;社会是在实践公民社会理念的行动过程中生产出来的。社会建设要着眼于三个基本点:社会结构是社会主体性的基础,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体性的载体,而社会制度则是社会主体性的保证。如前所述,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建设对应于国家的公民社会和对应于市场的能动社会。而建设的当务之急是锻造公民、培育或生产自组织的社会、争取信息透明和民意表达的渠道,使社会成为实在,形成市场-国家-社会之间能够相互制衡的结构。社会组织、公民运动、信息沟通和公共性的形成,这一切都有赖于公民、公民权、公民意识的生产。构建社会须从培养公民开始,需要制度、文化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互构。具体而言: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Global Voices | 俄罗斯:社群网络与公民动员

日前笔者参加由瑞典自由党主办的座谈会,讨论俄罗斯即将举行的国会与总统大选。 笔者发表演说的场次中,主要关心網絡和社群网站如何协助俄国推广民主价值,網絡对政治的影响今日已非“小事”,过去许多人只觉得網絡反映一 时风潮,对政坛及大众生活并无深远变化,但基于北非诸国近期事件,迫使政治与公众人物得更仔细思索,对于形塑舆论及公民动员,網絡及社群网站究竟扮演什么 角色。 重新串连社会 “蓝桶学会”成员,是一透过網絡组织的民间运动,照片由Flickr用户quirischa拍摄 社群网站及網絡组成的社会运作确实愈来愈具规模及效率,人们经由社群网站找到同好,自认属于特定团体的一员,参与集体活动,也广邀朋友加入;社群网站让社会更像是一方政治势力,例如在俄国帮助人员克服后苏联时期创伤,不再只有冷漠与疏离。 另一方面,社群网站并非公民行动的必要因素,網絡社群成长未必会导致如埃及革命的事件发生,人们因社群网站而建立的社会连结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社会变迁的其中一项成因。 以下笔者简要整理在瑞典的演讲内容。为回应“社群网站如何协助与支持公民动员”这项问题,演讲主要针对五项重要问题:“什么状况?如何影 响?谁是主角?什么时机?该做什么?”:俄罗斯社群网站的现况是什么?如何影响政治与公众生活?谁透过網絡发挥力量与行动?社群网站与社会连结增加后,何 时才会对社会产生效应?该做什么才能帮助社群网站促进大众动员? 什么状况? “舆论基金” 数据 显示,俄国在2011年冬季的每月網絡用户数为5030万,相当于全国18岁以上人口的43%。 網絡用户数成长情况,资料来源:“舆论基金” 除此之外,成长趋势相当稳定,至今網絡用户数连年提高 俄国民众对社会媒体的兴致一直很高,共调查全球45国用户的“ TNS Digital Life 2010 ”计划在網絡民调发现,俄国85%的網絡用户每周至少浏览社群网站一次。 两相对比,中国与巴西民众使用社群网站的程度也相似(分别为87%与85%),德国与美国的比例则较低,只有61%与70%。 如何影响? 讨论社群网站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时,浏览量不该是唯一依据,实际经验和案例也很重要,就此而言,博客平台LiveJournal对俄罗斯政治影响最大,透过用户创造的“ 博客话题 ”,让外界注意到公众事件与活动,媒体也时时注意博客动态。 若论及动员能力,让一群民众在特定议题下集结,目前最成功的社群网站则为VKontakte,不过经营者确实能够删除群组,也已发生过类似 案例;笔者认为LiveJournal的动员力量居次,其他如Facebook、Odnoklassniki、Moi Mir等网站至今尚未成功,只有在少数案例中,成为发挥社会政治影响力的工具。 谁是主角? 究竟是谁带动“博客话题”,进而影响议题、解决问题?他们通常都是最常用的用户,不是专业记者、不是公众人物、不是政治人物,他们是新的公民记者,在博客上发掘与张贴攸关公共利益的资讯。 由于大批博客转载及连结,再加上特定知名博客及媒体声援,让某一议题能迅速吸引目光、成为焦点,最近即有一例,政府紧急事态部部长司机Sergey Shoygu 扬言杀掉博客 archeornis ,因为该名博客在“蓝桶学会”的页面上详细记录了一场车祸,并张贴一段相关影片。 就动员能力而言,情况也几乎总是相似,社群网站活动的发起者通常是一般民众,而非特定政党或组织成员。 VKontakte网站有个经典案例,“ 非正式公共协会-孩童医疗! ”群组由Daria Makarova发起,她住在Novosibirsk,是位丧子不久的年轻母亲,希望藉由这个群组,改善当地儿童医疗品质;成立几个月内,便有六千人加入,活动也相当积极,包括与当地医疗体系主管见面、聘请专家、监督儿童医院环境与规定、推动募款等。 社群领袖是种新型态的公众人物,直接由民间社会中产生,任何人若想要行动、愿意募集支持者,再具备社群网站技能,都可能成为这种领袖;这些 团结也不需要向法务部登记,尤其是因为目前在俄国社会内,要成立新政党或公共组织几乎不可能;網絡团体不需要办公室、行政人员等,透过網絡而募得的所有经 费都能用于实际行动中。 事物总是优缺点并存,因为这些非正式团体只存在于社群网站上,并无正式结构,而是仰赖成员与主办人的努力,故也很容易消失。 什么时机? 随着社群网站快速发展、用户数增加、社会影响与动员力量提高,会有什么效果?什么时候会有效果? “舆论基金”预测,若俄罗斯现有網絡普及速度维持不变,至2014年底,用户数将达到8000万,相当于18岁以上人口的71%;“ J'son & Partners顾问公司 ”的预测则认为,到了2015年底,使用社群网站的網絡用户比例将达到76.5%,且在2013年至2014年间,“博客话题”效应将更为普及、更为风行。 使用者数量迟早会带动质变,提高博客改变政府及社会的能力,也增加人们在網絡动员的力量;民众会更习惯使用網絡互动,会感受到網絡社群的优 点,也会更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社群网站将协助俄国社会自立,发展出新的价值,未来社会结构不会取决于政党或公务单位,而是依据更多人参与的非正式网络社 群。 谁做什么? 人们应该如何透过社群网站和網絡,强化公民社会的功能?目前似乎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训练公民记者,让更多人能在博客及社群网站上,独立寻找及刊载事关公共利益的资讯,并进一步协助及支援公民记者。 二,支持涉及公共利益的新社群,议题并不限于政治,还包括各种关于公民自由的领域,如贪污、军队、保护历史文件、街头失序、环境、医疗等。 笔者认为有一点很重要,这种支持需要新人民、新领袖,他们并不来自既有组织,而是源于新媒体及網絡社群;網絡社群的优点在于不需登记、银行 帐户或办公室,纵然是对于习惯与法治单位往来的国际机构,这些特点都可能引发问题,但假若将重点置于公民记者及社会领袖,这些问题即可轻松迎刃而解,透过 训练、经验交流与拓展联系,都会对他们有所助益。 总而言之,笔者希望再次强调,社群网站与公民动员在俄罗斯发展至今,已对于社会和政坛带着显著且正面的影响。 校对: Soup 作者 Marina Litvinovich · 译者 Leonard · 阅读原文 [ru]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 Instapaper

阅读更多

新世纪周刊:王功权“私奔”之后

王功权私奔事件惊世骇俗,另一方面,他在投资圈的声誉、业绩俱佳。Zhou Wong/CFP 今年5月16日晚间,在京城钓鱼台的一个高级晚宴上,财新《新世纪》记者遇到了鼎晖投资的合伙人吴尚志,席间无意提起王功权,平日友善开朗的吴尚志突然神情十分复杂,沉默不语。 宴席散后的当日深夜,50岁的鼎晖合伙人王功权在微博上发出“私奔”公告,宣布“放弃一切”,与王琴远走高飞。34岁的王琴是江苏中孚投资公司的董事长。 这条微博在三天内获得超过7万条转发和近4万条评论,并引来媒体集中报道,成为近日轰动一时的事件。 事情来得突然,又因王功权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公民社会”,投资圈及社会各界人士引发联想,对王功权当下的处境表示担忧。5月18日,王功权在微博上否认了这种可能。 针对王功权所言“放弃一切”,又让外界关注作为鼎晖投资关键人(Key Man)的王功权与投资人之间可能出现的争议。尽管仅从微博的行文当中,尚不足以推断王功权是否已经放弃了在鼎晖的事业和他对投资者的职责。 素以“从商严谨、为人坦荡”在圈内闻名的王功权,以如此突然、高调、甚至略显极端的方式宣布离开,确令投资圈、产业界的同行好友感到出乎意料。 关键人离场 “容我过两日向你解释。”吴尚志在事发第二日如此短信回复财新《新世纪》记者的问询。 鼎晖是当下中国最著名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目前管理美元、人民币基金共计55亿美元。王功权参与管理的鼎晖旗下的两只创投基金,管理资金超过7亿美元。事发后投资界的第一反应是,LP(有限合伙人,即投资人)怎么办? 5月17日晚,鼎晖向投资人发出邮件,“您或许已通过功权的微博获悉,他最近要花一段时间处理私事,我们真心希望他能尽早处理好这些事务之后,集中精力投入工作。鼎晖创投和鼎晖的全面工作目前都正常运行,鼎晖的合伙人及员工均在勤奋工作,以保证我们对有限投资人的承诺能够正常有序开展、没有影响。” “对于鼎晖这样成熟的投资机构而言,投资人应该不会反应过于强烈。”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不过,按照PE和VC投资协议的惯例,如果基金与投资人之间设有“关键人条款Key Man Clauses”,即当关键人离开,“关键人条款”会自动触发,基金相关的投资行为自动冻结,召开投资人大会,决定基金的存续。 据业内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宣布“放弃一切”的王功权为鼎晖创投投委会成员,无疑为鼎晖创投的关键人。 “王功权在鼎晖投委会中仅享有普通投票权。”一位了解鼎晖的业内人士透露。 “无论如何,对于LP而言,这件事总归是有影响的”,一位与王功权相识多年的投资人语带惋惜。“但这一定不是他的初衷”,沉默了一会,这位投资人补充道。 5月18日,与一切亲朋好友、商业伙伴失去联系的王功权,再度现身微博,表示“再加上有太多不能再履行的会议约定或各种责任承诺,不便开机一一道歉,只好以微博方式一并告知私奔真相,以解众惑。至于被大家谩骂谴责致身败名裂,我无所谓。” “按他平时的工作强度,如果一一致电取消商务会议的话,估计得要半年时间。”一位PE界同行表示能够理解王功权为何采取当下看来颇为“极端”的方式。 “功权的离场,对鼎晖未来的投资业务而言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灵魂人物的离开,是对公司精神上的一种震动。”熟悉王功权的投资人表示。 投资人生 尽管王功权“私奔”事件惊世骇俗,但他在投资圈的声誉、业绩俱佳。 1988年,27岁的王功权辞去吉林省委宣传干事的公职,远赴海南,并结识了日后成为民企大亨的冯仑、潘石屹等人,共同创业,成就了“万通六君子”的声名。 1995年王功权赴美,以25万美元投资亚信集团获得8%的股份,但这个项目在万通董事会引起争议,在投资八个月后亚信以50万美元回购。2000年亚信在美国上市募集1.2亿美元之时,当初的股权价值早已高达数千万美元。 1999年,王功权加入IDG创投,从此开启了长达12年的职业投资人生涯。加盟IDG不久的王功权受命处理几个情况不佳的已投项目,其中包括金融界(Nasdaq:JRJC)。 “最困难的时候,金融界的账面上只有8万美元。”一位熟悉金融界的资深投资圈人士透露。他表示,当时的金融界,资金链已经极度紧张。王功权引入CEO宁君,通过整合三家公司、运营五年后,使金融界终于登陆纳斯达克。 “功权很善于沟通。”在宁君看来,王功权一能对商业模式有准确而独到的把握,二能在团队的分歧中建立共识。 在IDG工作期间,王功权主导了易趣、3721、金融界、万网、中华学习网等公司的投资。“这些公司后来都获得了一个理想的出口(退出方式)。”宁君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 自2005年初到正式加盟鼎晖,王功权度过了半年的“半赋闲”时光,并与IDG仍保持着比较松散的关系。在此期间,王功权遇到了创立框架媒介(Framedia)的谭智。“这个项目在IDG的投委会投票三次都没有过”,一位熟悉该交易的业内人士表示。 王功权在不长时间的考察后,旋即作出了百万美元的投资决定。有意思的是,IDG决定跟进。“功权离开时,与IDG达成协议,以后凡是功权投资的项目,IDG可以以略高于原价一点的价格获得功权已经投资持有的一半股权。”一位投资圈资深人士透露。 2005年10月17日,分众传媒(Nasdaq:FMCN)正式宣布并购框架媒介,金额高达1.83亿美元。 正式加盟鼎晖后,王功权负责创投业务。与现在鼎晖的声名显赫不同,初创时,王功权不仅是个“光杆司令”,且启动资金只有不过7000万美元。 王功权在鼎晖创投的第一单是周鸿祎创立的奇虎360(NYSE:QIHU)。其时,周鸿祎刚刚从卖给雅虎的3721离开。“周鸿祎自己当时对奇虎360的商业模式都不明确。”一位投资圈人士表示。 而在奇虎360长达五年不断的模式转型当中,王功权给予了最大的包容。“在360最难的时候,他坚定地支持了周鸿祎。他们彼此非常信任。” “功权提出几点投资的理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鸿祎是IT圈内的标杆人物之一,投资奇虎表明我能够在这个行业中投到最好的创业者’;‘我在IDG投资时就看好并投资了周鸿祎,表明我能跟创业者以及业内同行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一位与王功权接触颇多的投资人表示。 2011年3月30日,奇虎360登陆纽交所,融资2.25亿美元。 在鼎晖期间,王功权还主导了对华道数据、一起发网络广告联盟、俏江南、一嗨租车等多家公司的投资。 “功权开会爱迟到,每次都要给大家道歉。”一位与之曾有深入业务往来的投资圈人士表示,王功权最忙的时候一天要看七八个项目。 对于一些投资圈的“大佬”而言,非核心的尽职调查都是由下面的团队完成。王功权则是亲自上阵,甚至包括去拟投资公司竞争对手、行业专家处做尽职调查,“这一点在他宣布离开前从未改变。” 另一种选择 在利益至上的投资圈,王功权“重感情”的风格显得特立独行。“功权先生的为人,坦坦荡荡。”宁君说。 一家基金的创始合伙人评价王功权“不贪钱、不贪色、不贪权”,并称私募圈一些管理者投资时习惯于拿“回扣”,王功权十分自律,从来无此“恶习”,可谓投资圈中的一股清流。 王功权也曾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平日常拒绝亲友要求托关系、找后门的请求,不愿通过财富获得特权照顾。 在“惜字如金”的投资圈,王功权喜欢与同行、后辈分享其投资理念。“我曾经听他谈过一次投资理念和方法,受益至今。”一位投资基金负责人表示。 自2005年之后,王功权开始显著关注“公民社会”问题,“以一个公民的努力,推动和见证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其座右铭(参见本刊2011年第5期“商人公民王功权”)。他夜探关押了几十名上访民众的“黑监狱”;倡导并组织了浙江省乐清市钱云会遭遇离奇车祸死亡的公民观察团行动;针对拆迁过程中屡发恶性事件,王功权与一些志同道合者组织“拆迁现场公民围观团”,希望以非暴力“围观”行为,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拆迁过程,通过外力介入以避免现场冲突,减缓事态变化;他亦为争取在京外籍学生的教育平等权而奔走呼号。 王功权对贫困的农民、学生、文化学者和诗人的资助更是“仗义疏财”,包括偶尔收留上访者、流浪汉;资助农民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建立合作社;给一位孩子被拐卖的母亲打去电话提供帮助。 商界的朋友曾提醒他要小心,也因此,外界对他的此次“私奔”是否因公民行动而“被离开”有些怀疑。 王功权的一些亲密的朋友在做过多方调查后基本排除了这一可能性。王功权本人在5月18日发布微博表示否认,更在19日一早连发两条微博,针对各种网上的评论回应称,即使涉及“私奔”、“道德上再不堪”,“也依然有权利继续关注公民社会”。 在博客或微博上,王功权以“一个商人,半个文人”自我定义。曾出版《庶之诗选》的王功权,对文学诗歌兴趣浓厚。他在今年初的专访时,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对爱情的看法,已为今日的“私奔”埋下伏笔。在宣布离开的前夜,王功权写下“私奔之歌”:“谁见金银成山传万代?千古只贵一片情!” 本刊记者陈慧颖、王紫雾、周凯莉,实习记者王申璐对此文亦有贡献 © st@小声说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5/24.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新世纪周刊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药家鑫终审死刑 民意抢救夏俊峰(图,视频)

陕西法院星期五对药家鑫杀人案二审维持死刑判决,有民众在法庭外燃放鞭炮庆祝。此外,有网民和律师呼吁最高法院不要处死刺死城管的沈阳小贩夏俊峰。 图片:明信片抢救夏俊峰(新浪微博/记者丁小) 视频转载:药家鑫终审判决法庭外等情况(网友拍摄制作上传优酷拍客/记者丁小) 受中国民众高度关注的药加鑫案终审周五上午在陕西省高院宣判,据新华网快讯维持一审死刑判决,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驳回药家鑫上诉。 根据前往法庭外等候消息的媒体人发上网的照片和视频,死者张妙的同村村民当时就在法院外点起了爆竹。 药加鑫在开车撞倒下班女工张妙后,见伤者未死,当时取下一把三十多公分的刀连捅八刀致死。其后有公安大學教授称這種残忍的殺人方式是少年激情,連捅八刀只是学音乐的药加鑫彈鋼琴的重複性動作,引起了社会极大反响,怀疑案件有可以包庇的情况,有人认为如果此案不判死刑社会公义荡然无存。 在二审宣判后,互联网上多为赞好之声。  其中媒体人李承鹏在微薄客上写道:药加鑫二审仍判死刑,人们在庭外放起了鞭炮。精英一定会说:不要用这种方式欢庆一个人的死亡,这是他们表现自己很懂一个叫“文明”的标签最好的句式。可我告诉你们:人们庆祝的不是药加鑫的死刑,庆祝的是法律公正。而这对中国未来的文明很重要。 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微博网友@刘灏想起早床写道:药不死刑,肯定是司法不公。但死刑会不会一定就公正了?我怀疑。如果这次判决只是舆论绑架的结果,那么就只是用一种不公防止了另一种不公。民意杀人与政治杀人同样值得警惕。 北京律师浦志强认为药加鑫案案情恶劣,依法足以判死刑,说是民意杀人言过其实,尽管舆论左右甚至改写死刑判决在中国目前维稳的大前提下是社会现实:“因为在处刑制度现有情况下,药加鑫现有看见的案件情节,即使他自首也不足以改变死刑判决。加上现在民意汹汹的状况下,我个人感觉即使是高院复核药的命运也不大可能有转机。按照现在维稳思路来讲,上下级法院、政法委、党务部门间都会加以协调,我个人认为药案实现会有过请示和批复的过程,就这种民意影响司法的情形,药加鑫、夏俊峰、和以前的邓玉娇这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民意一定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司法决策的。” 与此同时,另一名近期终审被判死刑的沈阳小贩夏俊峰却引起舆论一边倒的要求免死。公民们还发起明信片抢救夏俊峰行动,一周以来全国各地民众纷纷写明信片给北京最高法院院长,希望他善用手中的死刑复核权,喊停对夏俊峰的死刑,发回重审澄清该案事实。 拯救夏俊峰公民行动发起人之一活跃网络人士屠夫周五接受本台采访时说:“这个时候要还原真相,舆论还是很关注这个事情,这是体现司法公正不公正,还有城管制度的问题。我相信最高法能纠正辽宁法院的这个错误。 ” 沈阳小贩夏俊峰持刀杀死两名城管人员一案,本月9日在辽宁高院二审宣判维持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夏俊峰死刑的一审判决。此裁定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对于公众对夏俊峰究竟是自卫还是谋杀等案件事实和审判程序的质疑,主审法官本周通过媒体作出解释。 周四的北京人民日报也转载了夏俊峰二审辩护律师滕彪就辽宁高院相关解释作出回应,包括追问不安排证人出庭这一涉嫌程序违法,以及针对辽宁高院称:“夏与二城管在办公室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充分证据和证人来证明”,滕彪质问既然如此,凭什么认定夏故意杀人? 浦志强律师支持留夏俊峰一命:“ 辽宁方面的判决却是没能很好回答滕彪在夏俊峰案件二审辩护词中表明的观点和理念。民意现在一边倒支持夏俊峰,其实就自然法则来说,一个公民一个人有抗暴的权力,保卫自身的权力是与生俱来的。我特别希望能留住夏俊峰一条命,促使我们更好的去探讨这个城市应该怎样去管理。 ”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的采访报道。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哥大学生抗议风波

四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