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动

安全感尚未有 何谈幸福感

现在流行谈“幸福感”,我感觉这就像尚未实现“小康”的人谈“大同”,陈义未免高了点。按照马斯洛人生需求五层次说,最高的是“自我实现”,其次是尊严感,再次是归属感;最低层次的是满足饮食男女的生理需求,稍高级一点是安全感。简化一点,我们可将人生需求分为求生存、安全感和幸福感三大层次。解决温饱需求的“生存”是指向当下的;而安全需求指向当下更指向今后的预期,要满足并不容易。北京“两会”期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

阅读更多

南京“挽救梧桐树”活动 官方出台“绿评”措施

普通话主页 > 亚太报道 南京“挽救梧桐树”活动 官方出台“绿评”措施 2011-03-24 在南京,众多市民连日来以各种方式进行“挽救梧桐树”活动,反对政府为修建地铁,毁坏街道旁的梧桐树。南京市政府日前对此作出回应,决定采纳民意,建立城市建设树木移植保护咨询制度,以解决保护梧桐树及建设地铁之间的矛盾。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采访报道。 南京市政府3月22号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后该市在重大工程开工之前都要进行“城市建设树木移植保护咨询制度”,简称“绿评”制度。目前备受质疑的南京市区为建设地铁,移植路旁梧桐树的问题将成为这一“绿评”制度的第一个案例。 本月初,由于南京地铁三号线的施工,位于长江路和太平北路两侧的约50棵梧桐树开始被锯掉枝丫。随后几天,这些粗大的梧桐树被连根拔起堆在路边。目前从太平南路、太平北路到中山东路一带,原来的林荫道两侧已变成光秃秃的一片。据南京市政府统计,地铁3号线和10号线的建设预计将迁移1100棵道路旁的绿化树木,其中包括两百多棵梧桐树,部分梧桐树的树龄已超过60余年。 在南京市民自发的保护梧桐树的“绿丝带”挽救活动和反对之声日趋强烈的情况下,南京市政府已经叫停了目前三号地铁的工程。 南京的中国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赞宁表示,南京“绿评”制度的出台体现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和推动作用: “公众关注环境这是个好事,因为我们30年改革开放都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现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到了这个危害。绿化现在越来越不仅是国家重视,老百姓更重视,一定要在公众的关注和推动下政府才会更加关注。今后我认为还是要如果砍伐一棵,就要种一棵。应当尊重民意,听取民众的反映,包括开听证会都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据南京市政府官员介绍,目前南京的“绿评”制度将首先在地铁三号线的施工问题上开始实行。这一机制将由南京市住建委、城管局、旅游园林局、规划局及公安交管局等部门共同实施。内容包括了树木移植的审批程序、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咨询、审核工程设计方案等,也同时负责对树木的保护方案加以公示,并计划在今后接纳普通市民成为“绿评”小组的成员。 在这次“梧桐树为地铁让路”事件当中,虽然南京市城管局一再重申,移植的梧桐树存活率在80%以上,但据当地媒体的跟踪调查,移植后的这些梧桐树中,有68棵已经确认死亡。南京《金陵晚报》的民调显示,有58%的网友认为“梧桐树保护更为重要,而宁愿地铁改线”。 在被喻为中国“绿城”的南京,近日来公众为保护梧桐树自发组织“绿色丝带活动”,给即将被移栽的树木系上绿丝带,引发中国其他城市及网络舆论的支持。原《中国海洋报》记者、在杭州的网络作家昝爱宗就此表示: “这是公民行动的一种杰出表现。南京的市民通过互联网发图片、文字参加这种公民行动,其实也是一种集会。在网上规定公民有集会自由。这个集会又是环保的,没有什么政治风险,所以参与的也非常多。类似的活动我想如果能坚持下去,也肯定会取得一定成效的。政府如果违反民意,再次来施压的话,政府只有低头,这样的结果还是非常好的。” 昝爱宗认为,在涉及公共利益问题上,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市民的意见不应该忽视,南京市民保护梧桐树的行动在这方面为其地区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 “公民的这种行为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传播,有了互联网,(公民)很容易效仿南京的事情。以后大城市碰到有类似的政府行为,公民就可以发挥作用。因为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非常快,很多城市都是拆了建,建了拆,都是一种重复建设,有的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通过南京这种成功的案例很快会被别的城市所借鉴,当涉及到公民的健康权、人身权的事情的时候,公民齐心协力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反对(意见)。我认为这种公民行动以后会越来越多的。” 虽然南京政府公布将试行城市建设“绿评”机制,但事实上,目前从南京市政府公布的方案来看,被移走的梧桐树,被破坏的林荫大道能不能恢复依然悬而未决。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 Copyright © 1998-2011 Radio Free Asia.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本文

阅读更多

中国猛博:冉云飞—一个敢言博客

(本文由 壹报 发行人 翟明磊 授权发布,摘录自《 中国猛博 》) 《中国猛博》封面设计:张发财 一位具冲撞力的博客评论者,坐镇四川,心怀祖国,言论大胆,匪气十足。冉云飞每天清晨即起,写博,每日一博,从不间断。以一人之力,连办三份电子周刊,冉氏新闻周刊、冉氏评论周刊、冉氏掮客周刊,要与新华社比个高下。 2009 年始冉云飞多个国内博客被关或屏蔽。 其 人如匪。其博客名曰:匪话连篇。信箱自号“土匪冉”。 冉云飞得意于出生在四川靠湘西的荒野,那里历代匪民不分,忙时作农民,闲时当土匪。冉云飞在四川作协有一份杂志编辑工作,那是做老实的农民,并不激烈,免累它人。闲时冉云飞在网上做匪,呼啸山林,针贬时政,行侠仗义。 在中国,冉云飞对政府的批评无疑是最为激烈。在毒奶粉事件中,他写下《有这样的政府是我们的国耻》,令人咋舌! 人们常问“冉匪还没进去啊?”更多的人在心中问“冉云飞的言论为何能横空出世?” 冉匪为何凶猛? 早年的冉云飞实在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冲动野性,根本就是个问题少年,干下不少荒唐事。他自言是两个宝贝救了他。一个是他美丽的女儿。“作为父亲,我拥有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力量,而女儿只是一个幼嫩的肉球。我完全可以控制她的一切。而我学会平等对她,学会让她自由,这一切源于爱。政府也是如此,我们的政府对于人民是这么强大,所有的资源,武力都在手中!但它必须学会与人民平等自由相处。父女之间是爱,而政府与人民之间应当是契约。这是我不断批评制度的原因。” 另一个宝贝是互联网。“网络的确是上帝送给中国人最好的礼物。” 2002 年冉云飞上网,和所有愤怒青年一样,他到处在网上找人掐架,发泄过剩的雄激素。一路掐过来,他明白:言论自由不是让别人不说话,而是比赛谁说得更好,更有效。“是反对派训练了我。” 现在的冉云飞,任何骂他的贴他都不删,并自称做博客是做一个提供信息,引发思考的义工。冉的野心是把自己博客变成与官方信息源互相较量的地方。在网络上,我们是同台竞争,可以比一比谁的信息真实,谁厉害。他对新华社重庆国内部主任说:“我不怕比较,你们也最好不要用纳税人的钱来办!” 冉氏新闻评论周刊与冉氏掮客周刊电子发行过百期,读者百万。 冉云飞称自己写博客,没想着拯救谁,首先是爱自己,来源于自爱,推已及人,自己需要爱,别人也需要,愤怒与恨只有一时,而爱才能长久。 冉云飞每日一博,清晨即起, 2008 年写了 365 篇博客,从不间断,信奉胡适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冉云飞在《用你的改变做见证》呼吁网民从小事做起,做不危险的事改变中国。做好事不要有施恩的心态,受打压也不要认为不得了。这样公民努力自己才会有满足感,不会受伤害。 写博客首先是解放我自己!冉匪说:“我要写出自由是什么状态!”更重要的是——“正因为我可能有偏见,我要做一个不为偏见所束缚的动物。我要治疗自己。” 二三年前冉云飞写一篇批评政府的文章时,心里也常打鼓,“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人人心中有广电总局,脑子里有中宣部,思想上有检查官,”冉云飞痛恨这种状态,“妈的,总要试一试。”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对公共时政的严厉评论。如今他用自己的勇敢见证自由。 “ 没有人要求我做这些事,我不怕别人的指责,我批评是来源于我内心中的不安。” “ 六年写博客,最大的收获是进步,开心。”冉云飞找到了自己的自由心态与创造力。 博客的本质是互动,而这种互动的本质会让博客尝试言论的边界。冉云飞承认:博客写作者对读者是有期待的,博客甚至希望自己的言论会被攻击,甚至在写作时明白某些字句的后果,但这种刺激是他希望带来的,对读者感受的挑衅可以加强对事件的讨论。博客写作就是不断冲破禁忌达到自由的心理过程。 到了一定程度,被屏蔽被封站,冉云飞根本不在乎了:“这对我没有什么损失,因为我从未在博客中有物质收益,现在想找到我文章的人只要搜索也能找到。”牛博中的“匪话连篇”被封。但有志愿者每月为冉云飞做被删博文的文集,通过信箱散发,这个志愿者是深圳的大卡车司机。有海外留学生志愿为其翻译英文版。甚至冉云飞有专门的志愿者校对。每天冉云飞清晨写完一篇博文即上网,一位六十岁的远在柳州的老人家雷打不动为他做校对,全是志愿的。在市民中,支持的人是那些平时根本不起眼的人。匪话连篇被封后,冉云飞就在网上寻求可以容纳他博客的网站。一位成都市民自办的德赛公园就邀请冉云飞落脚,被查也不怕! 三年中,各个媒体集群邮箱、公益组织为冉云飞提供各种新闻线索,冉从来不愁评论资源枯竭。 冉云飞不是一个人!成都市民社会是以茶馆为中心的聚合,一个吃路边排档的人可能是出租车司机也可能是百万富翁。茶馆中,成都人历来都是对时政批评,对腐败开炮,言无禁忌的,“成都的警察都比别人懒散,不愿多出力,宁愿完事后早点去喝茶。”在市民氛围中专制社会的发条最容易松动。 “ 我不能想象,我在上海能写出自己的博客!” 在这样的市民社会中,市民结社是普遍的,冉云飞参与的草堂读书会在茶馆中坚持无组织、无经费、无收入、无结论、读书思想长达六年。在有司十多次干扰中,读书会成员相互支持公民行动。这也是冉云飞的力量源泉。而主持秋雨教会的王怡等独立思想者更是冉云飞的支持者同情者。在一次教会的见证中,我看到微醉的冉云飞听闻“爱你的敌人”而泪流满面。而邻居流沙河先生更是小冉经常讨教的对象。他们共同支持成都右派自印自编回忆录。冉左右逢源。 “ 别人认为我常写批评文章,一定是日常生活在恐惧中,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吃得好,睡得好!因为我尽了自己的努力,所以内心不焦虑。”冉云飞的快乐是别人想象不到的,冉爱喝酒,爱搓麻,更爱淘旧书,冉出了名的大书房在屋顶的一座玻璃房中,四面皆书。冉收集大量的反右史料、日记、书信、档案,乐此不疲,并立志写一本《中国告密史》,而对中国现代政治史的理解是博客的思想源泉,“我有一种求知识的纯然快乐。”在书房中,冉云飞象孩子在花园中一样快乐,与女儿一起玩书法,逗自己大狗白熊,多元的生活,写博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冉云飞之笔凶猛如匪,却不是莽张飞。他有自己的策略:尊重对手,批评共产党,但不栽赃,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不夸大。做事不超过自己能力,不涸泽而渔、两败俱伤。在自己供职的杂志,他并不登激烈的文章,因为不愿影响同事的安全。自己的批评对象有优先: 1 ,政府, 2 制度, 3 个人,而且对事不对人。 “ 不功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成王败寇急功近利。”而冉云飞敬服的人如晏阳初,陶行知,没有一个人是急功近利的。“不管我的博文有没有用,我尽力写,每天写。” 冉云飞相信改良,但认为改良者必须有独立立场,而不是政府的依附。在博客上,他的策略是测试,渐进地扩展言论自由的边界,不相信一蹴而就。 既确定自己的责任在言论,冉就明白需将言论与行动分开。他在自己博客上是绝不谈自己参加的公益行动的。 冉没有恐惧。对彭州石化,冉云飞写了一篇《有热血的成都人起来》,国安 5 月 11 日找到冉云飞,这是警察唯一一次上门。冉当天呼吁成都人不要上街,至少在六四前。 “ 恐惧便没有理智,弱者往往会选择先进攻,是出于恐惧与保卫自己,而恐惧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必须在没有恐惧的心态下平和谈事。”冉云飞最痛恨的是不顾亲人与常人体验的职业革命家,为此写过《可怕的职业革命家》一文。 冉云飞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对未来的恐惧,这个民族对未来没有理性预期,如对医疗、制度设计,都没有信心,而黑砖窑、污染都是涸泽而渔的心态。他自信改良的自由主义能带给人们希望。这种无所恐惧深深吸引了博客的读者。 冉匪为何凶猛,答案却是那么简单:因为他快乐,自然,不害怕,因自由而与人们心意相通。   冉云飞告诉你锦囊妙计 * 这就是中国的言论自由市场 博客就是中国的言论自由市场,是博客们通过想象力与勇敢开拓的与西方世界相同的言论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没有权威,平等交换。博客是让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率先用正常的心态尝试言论自由的滋味,这也是我说的博客网络对于中国重要性远远大于英国美国。它让人们看到言论自由并不可怕。当几千万人在网上谈论言论自由时,社会自然进步了。 正象小商小贩个体户开创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博客们也是中国言论自由市场开拓者。 其实,我会写文学评论与诗歌,但博客中始终是最猛烈的文字,那是因为在言论市场中,这个才是紧俏货。 * 别小看自己 每一个写博客的朋友们不要小看自己。真正有力量的不是我这种有知名度的博客。我举一个例子小昭,一个普通的姑娘写下了《小昭喝茶头一回》,讲述因为签名被警察问话过程,她的不安、难过、抗争,这样普普通通人的例子更有说服力,人们会想,她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她没事,我也没事。而那些有名博客,人家会觉得有名气保护,学不来。 * 自由的穿堂风 在博客,你必须注意链接,你链接的往往是你欣赏的人,通过链接基本上可以知道你的交往圈。博客的结构是很有意思的。每个博客好比是一个人的城市,而链接是城市中的房间。这个城市可以通过一个房间走到另外一个个房间,而且房间是没有门的,到处是自由的电子穿堂风,这就是博客为什么能打破信息封锁。在电子穿堂风中,你打开链接,自由穿行! * 起个怪名字吧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博客起怪名字的原因,在博客链接中房子不仅没有门,也没有门牌号,而博客的名字就是吸引人的门牌。一个怪怪的名字会让人们注意到你,并尝试点开一看。 所以,起个怪名字吧,象按摩乳、土摩托、我呸,都是蛮好的。 * 每天教会一个人翻墙 一是输入 “自由门”、“无界浏览” ,就可以下载随时更新的软件,我用了多年这两种软件,速度很快。二是输入 “网络代理” ,就会有很多种代理办法让你选择,即使这个被堵死,另外一个也可以越墙而过。三是 选择一些著名博客 来获得自己信息。我博客上的链接里,就有不少思想不错文笔也棒的牛人。四是 依靠一些著名网站 。如牛博国际、“牛博山寨”(这里汇集了许多著名博客和网站每天的更新,信息集中,搜索成本比较低)、斗牛士新闻网(它的口号是专门办给“不明真相的群众”看,我想中国的群众都应该去看,因为我们都不明真相,因为真相是官方的绝秘。) 统 计 冉云飞最早写博客是在 2006 年 6 月 29 日,“匪话连篇”博客在天涯关闭前,累计点击量达 600 万,每天 4 、 5 万的流量。在牛博屏蔽前,也有每天 4 、 5 万的点击数。现在在国内网站的博客大部分被屏蔽。  

阅读更多

评说中国茉莉花行动

舆论就近日中国出现的茉莉花行动发表评论。分析认为,中国民间的不满情绪显而易见,但是排除会立即爆发中东那种革命的可能性。不过,中共仅凭压制网上自由和民间抗议,不足以解决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神秘”号召* 美联社说,中国成功平息了网上出现的“神秘”抗议号召。在北京和上海,响应网上呼吁而在星期天下午到场抗议的只有“小部分人”,不过,现场大批旁观者的出现,使当局驱赶同情者的行动变得很困难。与此同时,当局严厉控制企图参加茉莉花行动的异议人士。 *网上宣泄*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问题学者斯瓦兰.辛格,谈到中东抗议事件对中国星期天茉莉花行动的影响时说,中国民众在网上表达不满已形成传统:“应对网上用户十年多来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人们不断听到当局重拳出手,限制进入一些网站,或者有时索性关闭一些地方网吧。当局担心,社会民间网络的发展会成为人们宣泄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渠道。” *中东效应* 辛格说,中东抗议者的行动首先鼓舞了中国网民,这就是中东事件的涟漪效应:“依我看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和网民以因特网作为批评党和政府的平台,这个传统已有很长时间,并且毫无疑问地受到了中东形势的鼓舞,中东民众要求的是希望得到更大的政治自由。” *尚不成熟* 不过,不少舆论认为,中国目前不具备出现中东革命抗议浪潮的条件。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裴敏新说,中国政权结构非常脆弱,但是现在还不是出现革命的时候,尽管他不排除未来会出现大规模政治动荡的情况。华盛顿邮报说,中国民间存在不满情绪,然而目前还不会爆发革命。美联社援引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黄靖的话说,“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在改善, 人们绝不会拿自己的生活去冒险。” 对比中国与中东事件国家的情况时,中国问题学者斯瓦兰.辛格说:“我们还看到,同其他发生抗议活动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减贫以及解决就业计划比较成功。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 *指责西方* 路透社说,中国当局日前将周末的茉莉花行动归咎于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本周《了望》杂志的文章援引中共高级政法官员的话说,“某些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分裂中国的阴谋正在加强。作为应对措施,中国政府将制订化解社会矛盾和犯罪的政策,同时将严密监视公民行动,“将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为此,中国政府将出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抗议频发* 中国政法高级官员日前承认,中国的群体抗议事件继续频繁出现。路透社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字说,2007年中国爆发群体事件八万件,比2006年增加了两万件。美联社说,尽管有人排除了中国会出现中东茉莉花革命的可能性,但是人民不要忘记前不久出现的响水事件。 2010年中国群体事件的最新数字目前还没有披露。路透社说,有专家预计,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善,以及免除对农民征收苛捐杂税可能会使群体事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爆发茉莉花革命的温床并没有根本消失。

阅读更多

看不见的人:蜗居北京的上访流浪者

作者: 老虎庙  |  评论(0)  | 标签: 流浪 【老虎庙按】《环球时报》上月13日发表了关于流落北京街头流民的深度报道(英文)。进入一月份,《环球时报》网站(中文)再次推出北京流民调查专题《看不见的人:蜗居北京的上访流浪者》文中提到“让人费解的救助站”,直接质疑自温家宝签发03年381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文件后出现的救助管理站的实际作用,以及其背后的利益链环所在;又告诉了大家流民们“明知无望他们却仍留在北京”的原因。又提到了许志永、刘安军等公民行动在流浪人员救助方面所做的努力,下面是主要内容,(全文去读链接 http://society.huanqiu.com/zhuanti/2011-01/1472155.html )              看不见的人:蜗居北京的上访流浪者 北京前门大街,距离天安门只有二三百米,在这条拆迁重建街道的花墙后,暗藏着一个潜流社会–蜗居北京的”上访流浪者”。他们身轻言微,问题往往得不到理会,反而遭粗暴对待,有时被迫走上极端。多数上访者明知无望,却仍滞留北京。他们并不富裕,大多靠贩卖和捡废品为生。   这里记录了一个苦难群体–上访流浪群落的生存状态,他们构成了中国崛起背后的别样”活化石”,从不该被人们忽略。                张世和的”流民”救助计划 元旦前夜,寒风呼啸,气温降至零下十度。北京陶然桥的一条地下通道,每晚大约有40名访民在这里过夜。一般情况下,北京南站周围的地下通道里,每晚都会有200多位访民过夜。入冬以来,公民救助的志愿者们会经常查看这些地方,并提供必要的救助。 2010年11月21日,著名法学家许志永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北京这个冬天不能冻死一个人。”11月29日晚,北京南站周边的访民窝棚被强拆,许志永的团队便过来提供帮助。 50岁的刘安军,身体残疾,靠抚恤金生活,却在丰台区建立了民间志愿组织–“阳光公益”,帮助同一群人。2008年以来,刘安军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建立了慈善厨房,提供免费食物。还给在北京南站附近流浪的访民分发棉衣。 与此同时,在相邻的大兴区,56岁的博主张世和(他被熟悉的另一个称呼–“老虎庙”)正在帮助另一群人。一个偶然机会,张世和从天安门花墙入口处闯进了这个流浪者的天堂。一年之后,一个始于网络的”流民公房”救助计划成形。                北京南站附近一位福建访民 天安门广场以南20公里,有一条崎岖不平、连路灯都没有的巷子。在它的尽头有座院子,里面是一间间紧挨的单间房。 其中的一间屋, 住着李宝峰,45岁,身体残疾,是个从山东来的流浪汉。门上挂着一条厚门帘,五平米的小屋里,有一张双人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简易衣橱。李宝峰说:”这个屋子对我们来说就像天堂。”他只有一只眼睛,蓝色羽绒服的兜里,夹着空空的左衣袖。白天,李宝峰就到天安门广场,捡拾空瓶子和罐子,每只卖一毛二。 分住在六间屋里的这12个人,就是著名的天安门流民。2007年夏,张世和在拍摄前门地区拆迁时,意外发现了他们。从那时起,张世和开始把他拍摄的流民部落发到博客上,很快,通过网络捐款,他让这些流民住到了每月租金160元的房子里。但还不到一年,房东要他们搬出去。张世和找到了一个租金相同的地方。但三个月后,房东突然要将租金翻番。张世和感觉,这些房东可能是受到了某种压力,被迫要把这些流民赶走。                 让人费解的救助站 天安门周围的人行通道原来是流民最常过夜的地方。但北京奥运的前八天,政府颁布了宵禁令,之后一直未被撤销。张世和在大兴区为流民们找到了偏僻的出租屋。 过去几年北京各区建了19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被救助站收留的流浪汉,可以在那里待上十天,然后会得到一张”回家”的免费车票。但是似乎没有多少流浪者愿意相信这类政府机构。李宝峰有次被带到了救助站。他填了一张表,拿到一包馒头和一瓶水,然后就被勒令立刻离开。之后他从其他流浪汉口中得知,每张完整的表格都能使救助站从政府得到3000元的救助金。                 民间救助杯水车薪 虽然民间救助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张世和不认为政府对民间救助的态度会有所改变。他说:”支持民间救助,就等于否定政府机构的作用。”清华大学的社会学家郭于华认为:”民间救助,虽然具有正面意义,却是杯水车薪。国家不如在源头上下功夫, 把工作做在前面。社会不稳定往往是政府的不作为或胡作为。”               首都的流浪和乞讨人员现状 从2003年以来,北京市已救助流浪和乞讨人员10万人次,近五年救助8万人次;这些人中99%是外地来京人员;市收容站在冬天将提供特殊救助;将加强晚上的街道巡查;巡查的重点地区为火车站前的广场、繁忙的商业区、地下通道和高架桥下的通道;在巡查过程中,会向流浪和乞讨人员分发热水、食物和棉衣;若发现精神疾病患者或重病患者,将会提供帮助和治疗。                 奥运宵禁天安门广场被清空 一位在京上访人员曾说:”我们相信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果不相信这些,也就不可能千里迢迢奔到北京来。”春节将至,北京这个冬天似乎比往年要暖和些,希望蜗居的他们问题早日得到解决,也能回去过个团圆年。               写稿: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 徐东还                翻译:贾明锐 美编:李晓霞 编辑、整理:乌元春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三年不到 奥铁八线站台呈网状龟裂 / 2011-01-29 05:02 / 评论数( 7 ) 政府撒谎,农民逮住不放,穷追猛打终获赔偿 / 2011-01-26 13:58 / 评论数( 4 ) 访问中国和解智库发起人:王光泽 / 2011-01-25 05:47 / 评论数( 2 ) 一切源自有念头 / 2011-01-23 18:04 / 评论数( 5 ) 黑头套后面的公民头颅[视频信息] / 2011-01-22 09:08 / 评论数( 8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