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团

美国之音 | 扳倒薄熙来后接下来做什么?

 2012年 4月 12日 扳倒薄熙来后接下来做什么? 记者: 王南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REUTERS 唱红打黑名噪一时的薄熙来 中国政治明星薄熙来被最高当局暂停职务并立案调查,他的妻子则因涉嫌谋杀而被送交司法机关。扳倒了薄熙来之后,中国的执政者接下来会做什么呢?红歌还会唱下去吗?打黑案会“平反”吗?薄打出的民生牌怎样去接? *废薄是高层各派共识?* 红极一时的薄熙来轰然倒下。他代表的毛派路线是否从此走进历史垃圾堆呢?华盛顿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研究主任李成博士说,在中国发展方向问题上,中国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远远没有结束,新左派和自由派也会继续以不同形式争论下去的。他说,薄熙来事件是中共历史上罕见的丑闻,这已经超出路线和派系斗争范畴了。 美国之音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博士 李成说:“这牵扯到了谋杀案子。这个问题不能用路线斗争或者权力斗争来解决了。这牵扯到对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合法性的挑战。所以不管是什么派系,不管党内有什么路线不同,我想,在处理薄熙来的问题上,领导层是达成了一致的。” *红歌还会唱下去吗?* 中国领导层将如何处置薄熙来的唱红打黑“遗产”呢?一段时间以来,红潮遍及南北,从小学生到寺院尼姑,人人引颈高歌党比娘亲。随着薄熙来的倒台,红歌还唱得下去吗? 中国政治问题专家李成认为,红歌还会有人唱,但那种运动式的唱红总会让人联想起薄熙来,所以中共领导层会有某种默契,薄式唱红要划休止符了。 他说:“中国处在多元形式,谁要唱什么歌曲,你是禁不了的。问题在于像这样大规模的形式,这种群众运动式的规模,这种本身就带有政治性,来挑战胡锦涛和温家宝,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应该是结束了。” *打黑案能否平反?* 薄熙来“重庆模式”的另一个招牌是重拳打击黑社会。十余年前曾写文章触怒薄熙来而入狱的前香港《文汇报》记者姜维平如今不断撰文反薄。他说,薄熙来的打黑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 姜维平提供 十余年前因触犯薄家而坐牢的记者姜维平 姜维平说:“我们由王立军这个公安局长他都对薄熙来家人如此的恐惧,就可以看出薄熙来这个人所做的事情,骨子里是多么没有底线。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打黑,600多黑社会,有一半是包装出来的。把社会上小流氓、地痞小混混和富豪捆绑在一起,打成一个‘黑社会’,这样干什么呢?就可以没收财产。没收财产为了使对方闭嘴,就要杀人。所以在他打黑过程中,很多人是冤死的,或者很多人轻罪被判成重罪,还有些人没有罪变成有罪。” 布鲁金斯学会的李成博士说,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英国商人海伍德的命案,但是薄熙来主政重庆时期的大批打黑案也不应忽视。他说,很多案子,包括已经执行的死刑案,当局接下来会重新审议,有些案子可能会“平反”。 李成又说,在重审打黑案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必须“谨慎处理”,应该走法律途径,利用律师队伍,不能从政治出发逢薄必反,否则就跟薄熙来的做法如出一辙了。 *如何应对挺薄民意?* 薄熙来打出的反贪、打黑和民生等口号,在中国民间赢得了一些喝彩。在宣布把薄熙来停职并以杀人罪嫌疑逮捕他的妻子后,当局开动宣传机器,强调全国各界如何支持党中央决定,同时,网络评论受到严格控制,毛派言论如今和自由派言论一样也成为封杀对象。 记者姜维平说,薄熙来利用了民众的不满情绪,这种民怨源于政治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 姜维平说:“他搞毛泽东那一套阶级斗争哲学。导致的结果就是群众和官员斗,官员和官员斗,最后呢是窝里斗。窝里斗的结果就是他和他手下这些人最后反目为仇。” 学者李成认为,中国领导层必须正视贪污腐败和分配不公等问题,而解决方式则是政治改革。 李成说:“这就是改革的动力。如果能吸取教训的话,这就一个教训所在。通过政治制度化的建设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文革式的、对社会有很大冲击式的运动形式来出现。 *薄倒后政改可能加快?* 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间对中外媒体谈到薄熙来的问题时曾警告不能走文革回头路。他还强调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党和领导人制度的改革。 美国智库学者李成说,薄熙来问题披露出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凸显政治改革的必要。他相信,薄熙来事件后,中国领导层可能会加快政改步伐。

阅读更多

学者:薄倒台显示中国模式到转折点

图片来源: AP 薄熙来(资料照片) 在前中共高级官员薄熙来倒台之后,俄罗斯有评论说,这一事件表明,中国发展模式到了关键转折点,共产党内围绕中国未来改革道路的争斗激化。 *中共权力重新分配 内斗激化* 俄罗斯媒体纷纷评论薄熙来倒台事件。 莫斯科新闻时报说,薄熙来把自己打造成为捍卫穷人利益,以及打击贪污腐败斗士的形象,许多人把薄熙来下台看成中国领导层内斗和分歧激化,因此中共需拿出十分有份量和说服人的证据来证明薄熙来的错误,否则这起事件将给人留下薄熙来蒙冤的形象。 官方的俄罗斯电视台说,薄熙来事件说明,中国共产党内正在进行新的权力分配。 *中国新发展模式和利益集团斗争* 远东研究所的中国问题学者拉林说,薄熙来事件反映了现今的中国发展模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拉林说:“中国现有改革模式的潜力已经消耗光。中国需要寻找新的改革发展模式,但这项工作非常复杂,因为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越来越多,比如各种农民示威等等,中国高层针对这些不满情绪反应很敏感,这就需要高层决定是否重新进行利益和收入的分配,这是个非常微妙和头疼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恰好造成了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激化,而薄熙来正好属于其中的一个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被人称作‘太子党’,‘新左派’或是‘左派’,‘共青团派’等等,其实如何称呼并不很重要。” 拉林说,这些利益集团中 ,有的主张按照现有模式分配收入,有的主张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有的主张加强国家监管并设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薄熙来倒台说明这场内斗激化并已经带到了表面上来。 *俄媒:薄熙来是改革不满人士代言人* 一家俄罗斯媒体评论说,如果中国继续走改革道路,这就要求中共领导层团结一致,对改革有共识,否则领导层内将发生分裂,甚至会爆发苏联解体前夕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那样的政变,而把薄熙留在领导层内意味无法保证能达成这种共识。 独立报说,薄熙来是中国新左派的非正式领袖,而这些左派人士想证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仅对富人有利,薄熙来也成为对改革不满人士的代言人。 *中共权力黑箱操作如同苏共* 俄罗斯媒体评论认为,苏联时代,党内权力斗争激化,每当有领导人倒台时,也同样伴随丑闻,让社会震惊。薄熙来事件表明,中共党内正在发生类似当年苏共发生的事情。 中国问题学者拉林说,同苏共一样,所有的共产党专制国家都是政治体制不透明,权力运作黑箱操作,因此许多分析其实都是黑箱之外旁观者的推测。 拉林说,苏共党内在不同时期针对改革路线也存在各种斗争。 *中共比苏共掌握更多稳定资源* 拉林说:“比如赫鲁晓夫时代,当时曾面临食品供应和开垦荒地等问题,党内围绕如何发展农业有过激烈争吵。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也围绕怎样改革有过争论,戈尔巴乔夫时代围绕改革路线的斗争更是十分尖锐。” 但拉林认为,中共党内的斗争仍然将局限于高层,这场斗争更不会引起类似苏联解体那样混乱局面,因为同当年的苏共相比,中共今天手中掌握更多的稳定资源,而且中国社会在近期也不会发生当年苏联那样的激烈变化。VOA

阅读更多

扳倒薄熙来后接下来做什么?

图片来源: REUTERS 唱红打黑名噪一时的薄熙来 中国政治明星薄熙来被最高当局暂停职务并立案调查,他的妻子则因涉嫌谋杀而被送交司法机关。扳倒了薄熙来之后,中国的执政者接下来会做什么呢?红歌还会唱下去吗?打黑案会“平反”吗?薄打出的民生牌怎样去接? *废薄是高层各派共识?* 红极一时的薄熙来轰然倒下。他代表的毛派路线是否从此走进历史垃圾堆呢?华盛顿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研究主任李成博士说,在中国发展方向问题上,中国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远远没有结束,新左派和自由派也会继续以不同形式争论下去的。他说,薄熙来事件是中共历史上罕见的丑闻,这已经超出路线和派系斗争范畴了。   美国之音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博士 李成说:“这牵扯到了一个谋杀案子。这种情况不能仅仅用路线斗争或者权力斗争来解决了。这牵扯到对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合法性的挑战。所以不管是什么派系,不管党内有什么路线不同,我想,在处理薄熙来的问题上,领导层应该是达成了一致的。” *红歌还会唱下去吗?* 中国领导层将如何处置薄熙来的唱红打黑“遗产”呢?薄熙来在重庆高调唱红后,红潮遍及中国南北,从小学生到寺院尼姑,人人引吭高歌党比娘亲。随着薄熙来的倒台,红歌还唱得下去吗? 中国政治问题专家李成认为,红歌还会有人唱,但那种运动式的唱红总会让人联想起薄熙来,所以中共领导层会有某种默契,薄式唱红要划休止符了。 他说:“中国现在处在多元社会,有人要唱什么歌曲,这总会发生的,谁都禁不了的。问题在于像这样大规模的形式,这种群众运动式的规模,这种本身就带有政治性,来挑战胡锦涛和温家宝,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应该是结束了。” *打黑案能否平反?* 薄熙来“重庆模式”的另一个招牌是重拳打击黑社会。十余年前曾写文章触怒薄熙来而入狱的前香港《文汇报》记者姜维平如今不断撰文反薄。他说,薄熙来的打黑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 姜维平提供 十余年前因触犯薄家而坐牢的记者姜维平 姜维平说:“我们由王立军这个公安局长他都对薄熙来家人如此的恐惧,就可以看出薄熙来这个人所做的事情,骨子里是多么没有底线。我可以负责任地跟你讲,打黑,600多黑社会,有一大半是包装出来的。把社会上小流氓、地痞小混混和富豪捆绑在一起,打成一个‘黑社会’,这样干什么呢?就可以没收财产。没收财产为了使对方闭嘴,就要杀人。所以在他打黑过程中,我认为,很多人是冤死的,或者很多人轻罪被判成重罪,还有些人没有罪变成有罪。” 布鲁金斯学会的李成博士说,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英国商人海伍德的命案,但是薄熙来主政重庆时期的大批打黑案也不应忽视。他相信,很多案子,包括已经执行的死刑案,当局接下来会重新审议,有些案子可能会“平反”。 李成又说,在重审打黑案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必须“谨慎处理”,应该走法律途径,利用律师队伍,不能从政治出发逢薄必反,否则就跟薄熙来的做法如出一辙了。 *如何应对挺薄民意?* 薄熙来打出的反贪、打黑和民生等口号,在中国民间赢得了一些喝彩。在宣布把薄熙来停职并以杀人罪嫌疑逮捕他的妻子后,当局开动宣传机器,强调全国各界如何支持党中央决定,同时,网络评论受到严格控制,毛派言论如今和自由派言论一样也成为封杀对象。 记者姜维平说,薄熙来利用了民众的不满情绪,这种民怨源于政治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   姜维平说:“他搞毛泽东那一套阶级斗争哲学。导致的结果就是群众和官员斗,官员和官员斗,最后呢是窝里斗。窝里斗的结果就是他和他手下这些人最后反目为仇。” 学者李成认为,中国领导层必须正视贪污腐败和分配不公等问题,而解决方式则是政治改革。   李成说:“这就是要改革的动力。如果能吸取教训的话,这就一个教训所在。通过政治制度化的建设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文革式的、群众运动式的、对社会有很大冲击的运动形式来出现。 *薄倒后政改可能加快?* 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间对中外媒体谈到薄熙来的问题时曾警告不能走文革回头路。他还强调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党和领导人制度的改革。 美国智库学者李成说,薄熙来问题披露出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凸显政治改革的必要。他相信,薄熙来事件后,中国领导层可能会加快政改步伐。VOA

阅读更多

神秘的重庆来电

按:接到一个自称是重庆体制内的人电话,告诉我一些事情,声称其目的一是想为中国的法治尽一点力;二是想提醒要我注意,那些人手段卑劣,做事没有底线。我无法评判其动机是什么,甚至怀疑是“钓鱼”的陷阱。我也无法考证他所说的是否属实。为了不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倒退到诸如“文革”那种法治荡然无存、人权横遭践踏的时代,我将记录整理并发在这里。如其所言为实,也好让世人看清重庆打黑的真相;如其所言不实,则希望知情者或相

阅读更多

喻国明:微博是个好东西

   提要:关于“微博辟谣”,这是个伪命题。微博本身具有“自清功能”。只要一起事件不只有一个目击者,只要微博发布信息的机制足够开放,那么最终传达出的真相往往会比传统媒介的报道模式更加完善和立体。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微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尽管微博的规模化成长还仅仅两年时间,但它已经迅速拥有超过两亿用户,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层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微博传播的三大特性   短短140个字的微博内容,其实是一个很碎片化的内容,之所以产生巨大、甚至翻天覆地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微博身后有三种强大的传播机制的支撑。   1.“点对面”的即时传播。如果说,网络之于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是“解放了人的嘴巴”,那么,微博则在事实上为每个人的社会喊话装上麦克风,而且这种“喊话”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区别于QQ、MSN这类“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微博是一种点对面的即时通信。每个人都是媒介,每个人都是传播者,通过微博喊话,这种迅捷的通讯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导致的后果是全社会的围观、上层的介入,事件的发展方向、结局都会大不一样。   2.建立在叠套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所谓叠套就是众多博主和“粉丝”之间重重叠叠的关系交织。在最初的第一级传播中,博主发的任何一个文字、一张照片,一个链接都可以即时地让其所有的“粉丝”分享。在这一级传播中,传播规模与博主的“粉丝”数相关。但传播至此并不会终止,只要接受这个内容的微博用户认为这条内容有转发价值和分享意义,他就会一键转发,形成对他的“粉丝”的“次级传播”,如此这般,一条被认为有分享价值的内容便在层层转发中达至数量巨大的接收者,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的规模效应。而这种传播能量过去只有传统大媒介才拥有。今天任何个人借助于微博,都有可能产生足以挑战大媒体的传播能量。   3.拥有关系资源“背书”的内容传播。一个信息的内容仅仅以内容本身进行传播时,人们对它的重视和信任程度往往是不高的,甚至会以一种质疑的态度来面对,因此,其传播效用的产生是非常有限的。反之,如果内容的传播建立在一种信任关系背书基础上,则其传播的效率、影响力及传播能量将会相当巨大,而微博恰恰就是这种基于关系资源的内容传播。微博所传播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内容,它还带着一种基于博主和“粉丝”的认同关系、欣赏关系的内容传播,属于一种圈子文化的产物。因此通过微博传播的内容,比一般的内容传播在影响力、可信度、可接受程度方面往往要大得多。   概言之,正是上述三大传播特性造就了微博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导致传媒生态、乃至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的重大改变。而要善用微博去实现自己的社会诉求,需要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开发和利用微博,而不是利用原始的初级状态去使用微博。譬如,微博的话语方式,微博虽然是点对面的传播,但是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传播,这种传播,尤其需要有个性、有温度、有情感,不能用正襟危坐的方式说,而是需要有情感的交流。所以任何一种营销、宣传或引导如果不是以这种情感体验、情感共振作为关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其传播内容就很难使人“入耳、入脑、入心”,道理、论据再充分也未必能产生预期效果。再比如,微博本是一个建立在关系关联基础上的传播形态,对于微博的有效使用和开发,就需要有更多关系资源的有效构建,将各种人、物及媒介平台的要素进行合目的关联与整合,形成“1+1>2”的巨大传播影响力。    二、微博的功过与“治理”:微博是促进社会健康平衡的重要手段,不要用“文革”的手段或“文化原教旨主义”逻辑去对待微博中出现的比较不太符合官方口味的内容   微博本质上是“个人媒体”,是个人向社会喊话和向社会表达的工具,它构成了一个社会场域的围观结构,这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与多元化,建构了对于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网民利用微博关心公共事务的热情是非常独特的,这很大程度上并非中国网民喜欢利用微博来议论政治和社会事务,而是传统媒体在这一领域社会表达功能的巨大缺失所导致的补偿性满足。现在由于传播新技术的突破,很难保持过去那一套规管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与其被动地逐渐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还不如主动在传媒规制方面作出深刻调整和改革,微博对于传统媒体的改革和传播体制的改革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促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微博传播中所表现出的负能量?必须承认,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所谓负面的作用和影响。中国的网络本身还处于孩童期,所以我们不要用“文革”的手段或“文化原教旨主义”逻辑去对待微博上出现的比较不太符合官方口味的内容,应该给它一定的宽容度和生长空间,对于现实有危害的内容可以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来惩处,但不应该殃及一般网民。我认为,微博网络治理的一个原则是不要扩大化,不要用太过严厉的方式。   微博上纷繁的事件究竟是不是“乱象”,诸多负面个案背后,应该治理的又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既然是乱象,就应该具有普遍存在的特性,但事实上,那些产生明显负面社会效应的事件,都属个案,并非主流。因此,不管是管理者、研究者还是媒体,都需要有客观全面的总体判断,不应该把个案当做普遍现象,甚至冠以“乱局”之类的结论。有评论者称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在微博上,传播谣言、吐口水、肆意谩骂等不理智的行为经常出现,而用微博谋利或攻击竞争对手更是被人诟病,不过这些现象并不能说明微博有问题。   首先,“八卦”、谣言等,并非因微博而产生,而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有了微博,人们很容易知道彼此都在关注什么,所以有人觉得成了问题。   对于微博上的偏激言论,总体上应当持宽容的态度。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公民高度参与的社会,作为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的个人而言,其公开表达的内容不完善、有错误甚至很偏激都是非常正常的。实际上,在网上,个人的错误表达、偏激言论很容易被“大数定律”所抵消,如果表达和辩论能够保持自由和畅通,偏激或错误的言论一般不会有生存空间,它们很容易被发现和纠正。   纷纷扰扰的微博事件,引来很多要治理微博的言论,那么微博究竟需不需要治理,又该治理什么?   我认为,把网民在网络上的一般不当行为当作乱象来治理是不对的。实际上,在网络上,一般性的个人言论的失当,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导致社会的乱象,其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相反,倒是一些有组织的行为,比如商业推手、利益集团等,他们的机构性的组织行为更容易带动舆论,造成有影响力的误导,从而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不良的商业因素对于微博的侵蚀,这便是微博乱象的重要来源之一。   今天的管理者应该改变思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文明程度越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显然不合适了。过去封闭式的管理必然要转变成开放式的管理,从依靠政府变为社会自治,让社会或者各种非政府组织协作管理。更重要的是,当管理成为一种共同协作的形式之后,管理者也就不再仅仅是规则的制定者,同样也是遵守者——应该有一种普遍有效的规则,来约束所有人,不管是被管理者,还是管理者本身,都受到同样的规则所约束。而这一点,正是今天的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微博辟谣”是个伪命题:微博的本质精神就是平等参与、营造合意   关于“微博辟谣”,这是个伪命题。微博本身具有“自清功能”。只要一起事件不只有一个目击者,只要微博发布信息的机制足够开放,那么最终传达出的真相往往会比传统媒介的报道模式更加完善和立体。所以我认为,微博不是制造谣言的地方,而是粉碎谣言的地方。   我不否认网络言论中存在偏激、不全面等种种问题。但是,网络上的发言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公民,并不是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从业者,我们不应当对他们过于苛求,而应当抱着更加宽容的态度。   但对于带着利益目的进入微博的机构、企业等,它们的行为会影响到信息的正常传播。我们近半年的研究中就曾发现过多起源自商业因素的网络造谣、攻击事件,包括购买粉丝、进行“隐性”宣传的行为等。对于这些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应进行有效监管。   近一年来,基于微博传播而产生的不准确信息多次出现,有人便认为,需要一个关于真相的“辟谣者”或关于真理的审查者。我认为这种主张极为荒谬。首先,谁有资格垄断真理或真相而先知先觉呢?其次,微博的本质之一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尤其是在真相和真理面前。辟谣者角色的提出,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管理者基于过时了的社会管理观念的一种焦虑,但须知,按照传统方式的过分干预,一旦辟谣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微博恐怕就失去它存在的本意了,并且,也会有一些利益集团利用这种形式将对方宣布为“造谣者”。   真相的暴露本身是过程性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用今天的报道来纠正昨天的错误,再用明天的报道来补充今天的不足”。结构性和过程性,是接近真相的唯一正确的办法。   流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越是在信息传播与流通不甚顺畅的环境,谣言才有滋生的土壤。很大一部分怀疑、质疑的提出与传播,不仅不应被认定为谣言,而且是推动真相最终浮出水面的可贵力量。越是真相稀缺的时代,人们越需要和追逐真相,互联网在给人们新工具表达、传播的同时,本身带有自净的平台设计。谣言,只有在信息自由流通的语境中,才会具有不攻自破的特性。当社会开始尊重和相信每个人所拥有的对信息的独立判断,保障人们的知情与表达,真相终究会得以呈现。   几年前有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今天我们同样要说:“微博也是个好东西。”正如新浪网友所总结的:微博是腐败的曝光机;微博是谣言的粉碎机;微博是真相的挖掘机;微博是自由声音的发动机;微博是民众微言的呼吸机;微博是社会空气的清洁机;微博是事件记录的影像机;微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动机。总的来说,微博利远大于弊。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