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中国高铁的未来

    今年下半年是中国高铁通车的高峰。在这六个月里,将有12条在“四万亿”时代开工的高铁建成通车。这些高铁的长度将超过此前几年建成的总和,连接起来之后会使中国拥有真正的高铁网络。与此同时,铁道部推出了“高铁降速降价”和“实名制购票”两个新政策。 昨天,我从上海坐高铁去往南京。在上海火车站遇到了大麻烦,因为我是外国人,没有二代身份证,所以无法在自动售票处买高铁票,只能到人工售票处去购买,要排很长的队。那里严重缺乏秩序,我差点儿没赶上车。 毫无疑问,关于中国高铁是否安全、是否赚钱、是否合理的争论将持续下去。 许多人认为,高铁降速的目的是为了安全,铁道部也没有否认这种考虑,但我前几天在武广高铁和沪宁高铁上看到了值得反思的现象。过去车厢里屏幕是一直显示车速的,而最近这种显示已经被取消,乘客无法知道降速了没有。对此列车长表示,高铁仍然在执行过去按时速350公里制定的列车时刻表,什么时候会降也不清楚。从这个方面来看,铁道部对安全应该是有信心的,否则就应该在4月份宣布降速之后立即执行。再说,武广高铁已经按照时速350公里的标准安全运转了一年半,降速的必要性并不大。 当然,降价的必要性确实是有的,毕竟任何乘客都希望买到更便宜的车票,而按照发改委的规定,高铁的票价由里程和速度决定,铁道部无权单方面更改。现有定价标准制定于1997年,当时发改委还叫国家计委,他们认为,时速350公里的东西更接近飞机而不是火车,所以这个速度的价位很高。如果把高铁的速度降到300公里,票价就可以适当降低,吸引更多的人来乘坐。 但问题是,能不能只降价不降速呢?高铁的成本主要来自于一次性投资,运行过程中的电费几乎占不了什么比例,降速意味着每天开出的列车次数减少,换句话说,就是整个铁路的运力降低了,这无疑构成了浪费。再说,高铁的上座率绝非很多媒体报道的那么低。比如,在乘坐沪宁高铁的时候,连续多趟车没有空座,我不得不在车站等了两个小时以上。如果这条铁路降速,只能降低效率而非相反。 事实上,降速也不是铁道部自己做出的决定,而是来自中央的直接指示。2011年3月21日,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视察铁路后明确指示,“铁路建设和运输服务都要考虑广大群众的购买力,提供多样化运输产品,给人们更多的出行选择”。一个月后的4月23日,就做出了降速降价的决定。高铁的价格和速度标准只不过是技术性的,为何会引发高层如此的关注? 答案可以在武汉市西郊的天河机场找到。武汉机场的跑道和设施都很巨大,但停在机场上的飞机只有那么几架,航站楼也很空,完全不同于总是排队和误点的北京机场。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过去机场有很多国内航班,既能通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也是周围许多小机场的的中转站。但自从武广高铁和到上海的客专建成后,飞往这些地方的航班受到严重影响。现在武汉每天有二十多架飞机到北京,到广州和上海的却只有七八架,还经常不满。到合肥、南昌、南京等地的飞机全部取消了。为了应对挑战,天河机场正在引进世界上最大的A380型客机,增加国际航班。 而在武汉的另一边,高铁武汉站则拥有还算充足的旅客。在这里每天有51列高铁向广州开出,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算上往返两边市区的时间,并不比飞机慢。虽然武广高铁的车也不太满,但要考虑到火车至少也可以坐500人,有些更长的甚至可以坐1000人以上,可以说运量仍远高于飞机。今年下半年,武汉到北京、深圳、香港的高铁将全部通车,明年到重庆和成都的高铁也要通车。到了那个时候,可在4个小时内到达全国大多数城市的高铁将成为武汉旅客的首选。 这个现象在全中国都存在。据民航内部人士透露,中国民航的主要利润都来自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航班,只有这三个大城市才能保证稳定的大客流,可以不打折地卖机票。但北京到上海和广州在下半年就要通高铁了,其运量远远高于飞机。尽管各种调查都显示旅客普遍认为高铁票价太贵,但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在飞机上进行同样的调查,乘客也不可能不要求降价。问题是,当旅客被迫选择其一的时候,高铁的舒适性和表面上的安全感都优于飞机,而且又不像中国民航一样总是晚点。航空公司要想留住乘客,只能靠价格战。 无论结果如何,民航的利润必然大幅下降,这将削弱几大航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高盛公司的预测,今年中国民航业的利润可能会下降20%到25%。而在民航背后,继续受到冲击的还会有机场、航空制造业等。尤其是中国自行研制并给予厚望的“C919”大型客机,很可能刚一面世就会遇到市场饱和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高铁的问题不是竞争力不强,而恰恰是太强了。 所以,我认为高铁的降速,和同时出台的购票实名制一样,都是对竞争力的人为限制。现在的中国高铁是世界上买票最不方便的交通工具,它既不像普通的火车票一样可以随处买,也不像飞机票一样可以在网上订购。如前所述,尤其是像我这样没有中国身份证的人,必须先到火车站排队买票,然后再拿着车票排队上车,非常容易误点。而降速则使高铁在与飞机、普通火车的比较中,变得更像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样挤压的就是铁道部自己的市场,给航空公司留下了调整的时间。几年之后,等市场适应过来,高铁的时速将恢复到350公里,甚至发挥出潜力,变得更快。虽然听起来有点疯狂,但实验表明,在京沪高铁上即使以时速430公里行驶,也比目前日本新干线时速320公里的列车更稳定、更安全。 在高铁问题上,不能不说中国舆论看得有点近。2008年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在建成之初客流非常少,第一年就亏损了7亿元,引发了社会上对高铁经济前景的严重担忧。在这种舆论环境下,铁道系统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增加高铁的客流,他们甚至开始为普通的火车头安装了高铁的信号装置,准备迫不得已时把高铁当成普通铁路使用。但情况正在变化:京津城际的亏损主要是新建的火车站交通不方便造成的,一年后北京地铁4号线建成,京津城际很快停止了亏损,未来还将随着天津地铁的通车而转为大幅盈利。然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变化很少有人关注,很多人仍然认为高铁都是亏损的。 相比之下,大机构投资者的眼光就要远一些。铁道部的建设贷款里有很多社保基金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还有像企业发行的专门债券,有的债券年息居然只有6%,只比通货膨胀的速度略快一点。据传说,甚至有人涉嫌向刘志军行贿以求贷款给铁道部。这样的态度差别,只能说明大投资者看到的中国跟老百姓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他们看的可能更准。他们对中国高铁的信心并未因刘志军的落马和高铁降速而受到打击。如果想继续建高铁,仍然可以用很低的利率从机构手中借到巨款。 中国有必要继续建高铁吗? 更长远地看,高铁的战略前景值得看好。毕竟它是唯一用电而不用石油的交通工具。电力可以用很多方法生产,未来的成本肯定更低。而石油储量有限,用完后不可能再有,民航和汽车业最终肯定会陷入大萧条。中国用高铁和电气化的货运铁路代替了飞机、汽车甚至海运,不仅对自己有很大好处,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经济。现在虽然其他行业遭到了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变革正在增加政府获取土地的成本。在变得像日本一样没法征地之前,抓紧时间继续修建高铁将是明智的选择。 本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1年6月8日

阅读更多

加藤嘉一:中国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

加藤嘉一,一个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用“第三只眼看中国”,指出中国的大学生“从被包办到求包办”,已严重落后于日本学生。 2010年暑假,某高校的学生们在BBS上态度激烈地要求学校装空调,于是,校长跑到宿舍去实地调研。然而4人的学生宿舍里,只有一位同学铺了凉席。学生坦白告诉校长:“懒得换。”还有一名学生振振有辞:“再过不久天气就会凉快了,到时候又得换回棉絮,多麻烦!”校长哭笑不得,只能一声叹息:“连生活都无法料理好的学生,你很难想象他们会有努力追求和创造未来的动力。” 从被包办到求包办 中国学生确实很聪明,办事效率高,应试能力异常强大。但是从做人的角度看,我又觉得他们从心态到生活状态都脆弱得可怕。 与很多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大学生简直是少有的“幸福”。有的男生把所有能挤出的时间都用来打游戏,有的女生抱着电脑通宵达旦看漫长的美剧、韩剧他们渐渐演变成不谙世事,同时也不务正业的宅男宅女。 这些年轻人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般都被家长包办了一切,不鼓励、甚至阻碍他们接触必要的社交礼仪和处理家务的能力。唯一要求就是学习好,强迫他们尽可能吸纳更多的知识,以面对未知的社会转型和时代变革。在高中阶段牺牲掉所有个性和乐趣,只为换取上大学的资格,这样的年轻人,会一路走好自己的人生吗?我不信! 我在中国待得最久的地方无疑是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北大学生应考能力绝对一流,但是,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高中生,学习的姿态和方式,依然以听课、背书、应考为中心。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初级阶段,已经是和高中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我的北大同学还是看老师的脸色行事,以此来决定是该申请出国、找工作还是保研。很少有人能够由衷地出于自己的愿望,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划。他们习惯了“凡事求包办”。考试作弊违纪了,打电话叫千里之外的家长跑到学校求情;工作不好找,赖学校没有广开就业门路;想自己创业当老板,就认为政府有义务为你创造好环境正是这种拿自己当弱者的心态,培养了一大批懒散懈怠、凡事求包办的宅男宅女。奇怪的是,家长、学校、社会竟然一致附和,继续宠着这帮已经20出头的年轻人。 和日本大学生比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部由2009年日本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日剧《打工仔买房记》。主人公大学毕业后仅工作了三个月就辞职回家,对着电脑过着懒散生活。赋闲的第二个月,父亲郑重要求他必须每月上缴2万日元的伙食费,理由是:“你自己选择了被社会淘汰,但不意味着我就有义务供养你。” 这在我的中国同学看来很不可思议,觉得父亲未免太无情。大多数中国年轻人认为,父母出钱供你读书,为你准备房子,甚至提供操办婚礼的资金,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抱着求包办的心态,所以生存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的他国年轻人。 就拿日本大学生来说,他们高中没有打过工的大概还不到1%。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大学很少提供学生宿舍,大学生只能在校外租房;另一方面,日本社会默认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独立的开始,所以即便你在家乡上大学,也应该搬出去独立门户。 我曾经看过东京学生协会的一项统计,在东京读书的大学生,大学四年下来全靠父母接济的人,还不到东京全体大学生总数的20%。如果你从来没有勤工俭学过,肯定会被周围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找女朋友都很困难,因为不打工意味着你心智不成熟,连供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哪个女孩儿还敢指望你? 也许你会好奇,日本大学生都靠什么养活自己?说起来可能很残酷,即便是东京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学生,也得去做“体力活”。虽然名校学子可以去担任家教,但这种舒坦的工作时间短,远远不够支撑日常开销。所以,一个东京大学的学生必须每月做家教24小时以上,另外还要在麦当劳至少打34小时的工,才能刚够最低生存线。普通学府的学生大多数人最佳工作场所是便利店、餐厅、面包店等服务行业。 这些都是在日本大学每天真实发生着的故事。坦白说,作为一个生在中国的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我曾经粗略估算过在北京上大学的成本。一个在校学生如果想住在校外,最大的开支就是租房,与同学合租最低也需要1000元,一天下来,校外餐饮费30元,交通费5元,再加上学费,一年至少也要3万元左右。眼下窝在校内的你呢?住宿费差不多每年1000元,每天的饭钱才15元左右,交通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么算下来,一年还不到1万元。中国的教育体制为你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费用,你还有什么资格“求包办”? 我并非危言耸听,只是希望你能了解日本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和生存压力。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将来你们很有可能会在同一个平台工作、竞争,如果跟不上他们的抗压能力,势必会被更多的工作机会拒之门外。 那些依然宅在校园里的中国大学生,能否摆脱过去十几年的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而非依靠父母的金钱和关系混下去,整个社会都在观望。你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把人生的主动权从家长、老师、社会大环境的手里夺回来,别让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被包办中继续退化下去。 来源:http://bbs.hoopchina.com/1105/2313326.html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8839/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加藤嘉一:中国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 发布时间:2011/05/29, 08: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Rss Feed 广告位招租 本站导航: 萝卜网 | 淘宝导购 | 在线视频 | 视频搜索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天朝最无用与最勤政的政府部门排名 加藤嘉一: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 加藤嘉一:日本人这样跟地震打交道 日本人看中国,四种不可思议 日本一男子在超市被少女萌死,宅男们要自重啊…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2款一键修改Win7登录欢迎界面背景图片的工具!Pretty Login与Tweaks Logon Changer (@iplaysoft) 121个精美漂亮的PPT模板素材打包下载,精选收集总有一款适合你! (@iplaysoft) 仙剑奇侠传98柔情篇免费正版下载 (支持Win7)!一个时代的游戏回忆,一段属于玩家的感动 (@iplaysoft) 日本发明刷牙一次护牙一天的纳米牙刷 (@ixiqi) 天朝美女漫画家夏达5月30日日本签售 (@hexieshe) 无觅

阅读更多

加藤嘉一:大学生如何成为公民

我在中国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做巡回演讲,与中国大学生做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毫无疑问,对于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沟通才是生产力。   北大虽然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任何一名大学本科生成为精英的机会都不小。想到未来中国的伟大人物有可能坐在台下,听我发表对世界的看法,我就觉得十分有动力。   这一过程早在我毕业之前就开始了。后来,我也制定了走遍全中国的演讲计划。不过,作为社会活动演讲,毕竟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去年东海撞船后,有关人士善意地提醒我,“这个时候去大学演讲对你的安全恐怕没有好处”。我虽然认为中国并不至于那么不安全,可还是不得不被迫中断。不久以后,演讲还是恢复了,特别是最近的日本地震拉近了两个地震大国的距离,使我的演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不过,演讲仍然不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我原定于5月14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演讲,就未能成功举行。原来我和浙大方面的有关人士安排好了时间和地点,但在13日突然接到了变化的通知。因为,浙大将于5月21日迎来114年校庆,资源和人力都很紧张,所以不能在浙大演讲了。对于这样的突然变化,我也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但我没有放弃跟浙大学子的交流,所以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我利用原定时间在浙大附近的枫林晚书店做了演讲。   作为中国人最多的大学之一,浙大还是有许多学生很支持我,并没有因为一星期以后的114年校庆而放弃听我演讲。临时决定的演讲现场爆满了,令我十分感动。浙大学子对政治很感兴趣,向我提出的问题都是高度政治化的议题,包括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分几步走;真正的司法独立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东亚的政治发展与儒家文化之间有哪些联系,等等。   当然,这种讨论自始至终是温和的。后来,一名朋友把在网上看到的听众博客传给我看。不论其对我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但肯定我的风格是诚恳、从容、有条理的。其实,任何听过我演讲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演讲现场还有高三学生与我交流,让我这个上过大学和研究生的人回答,大学里究竟还有多少人保持着高中时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我说了一句,“假如你进了大学,你或许失望,原因很复杂,但不要犬儒,真的,犬儒不如奋斗。”   我给的答案并不太重要,但是这位20天后就要高考的学生,能在这里出现,让我十分感动。她得到家长允许来听我演讲是我最大的荣誉,这比任何官员和名人的接见都重要。无论我怎么跟她交流,对她提高成绩都是没有直接作用的,她来这里听演讲只能解释为社会责任感的驱动。我在回答这位女生问题的最后,再次强调了我的一个老观点: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便集中在中国的高中。这里的学生勤奋刻苦、抱负远大、不怕困难、对社会充满理想和责任感,远远优于与他们竞争的美国同龄人。中国大学对这种资源利用得不好,实在是一种悲剧。   这就不能不引申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跟社会稳定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某种被认为是错误或危险的思想,是否就真的会影响到稳定?我认为未必如此。   比如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全世界的大学都很乱。中国学生搞文革,美国学生搞反越战,日本学生呼应中美两国,法国学生差点占领巴黎,全世界只有苏联学生能平静地好好学习。在长辈眼中,中美日法的学生无疑都是非主流的,他们在学校里所做的事情也未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过,当愤青们成长起来之后,世界并没有继续混乱下去,中美日法全都稳定住了,自己崩溃的反而是苏联。对苏联的解体,人们有多种角度的解释,而苏联扼杀了年轻人的冲动,或许也是其中之一。   根据我的经验,大学里的学生似乎可以分为两种,多数人应该是所谓“打酱油的”,对于政治和社会话题并不热心,有时候会动动手在微博上转发几条与时政相关的讽刺性留言,但现实生活中完全不会谈论政治,这既是因为怕惹麻烦,也是因为确实就没注意过。另一种人,人数较少,但随处可见,这就是被称为“愤青”的激进派,他们每天花大约两个小时在政治问题上,批评、研究和设计政治,与观点不一致的人进行激烈的辩论。一般来说,“愤青”可以分为左右两派,但他们的立场并不是永远固定的,同一个人,其左右立场也随时可能彻底变化。   我有一个朋友,就属于后一种人。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是右派,然后变成左派,又变成保守派,现在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派。他有时崇拜民国,有时崇拜苏联,有时崇拜文革,有时崇拜现在的政府,并具有与上述所有人辩论的丰富经验。他每次总结自己的思想,会有一半的机会发现,自己三个月以前的思想是愚蠢的。如果按照学校的标准,这样思想偏激但漂浮的人,应该是令校方头痛的,甚至具有被“会商”的资格。但实际上,他所受的教育其实并没有失败,不断地“折腾”后,最后出现的,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在敏感时期自费去了拉萨和乌鲁木齐,只为研究当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而官方或长辈们用“正确”的方法和“正规”的过程培养出的年轻人,或许正在努力移民出国。   所以我认为,中国政府现在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明显是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而进行的教育,究竟从历史悲剧本身中得到了什么样的教训。我的观点很明确,政府在大学里应该具有最大程度的自信,以最宽容的方式对待年轻人,留给他们成为公民的时间。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7491992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加藤嘉一: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

在邻居清华大学刚刚迎来百年校庆的令人欢喜之际,我趁机对母校北大进行一点回想和反思。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希望看到的是,清华与北大这两所中国最高学府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同舟共济,培养使得中国真正走向世界大国的人才。以人为本,靠人发展。 我在北京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北大。我的在华生活与北大离不开。感恩北大,没有北大,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遇见北大也是一种享受。我已经毕业于北大,却将继续享受作为北大人的幸福感。尽管这种享受也带着压力。既然我是北大人,就要担当北大人的责任。适当的努力是必要的。但愿有一天能有信心地说北大是我的母校。为了那一天,我坚持不懈地前进。 那么,在这里,我表达三点切身的体会。我明确表态,没有拍马屁,发自内心的。 其一,北大的国际化水平令人诧异。 北大师生很重视国际交流。北大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北大学子的国际意识远远超出我原来的预期。我当时住的留学生宿舍——勺园无疑可称为“小联合国”。北大拥有来自100个左右国家和地区的大约3万外国留学生,已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勺园是很多元化的地方,什么样的文化、语言、民族都有,大家都努力和谐相处,中英文交叉是交流常态。在勺园,我们都能感觉到英文多么普及。大家同时努力说中文,水平虽然五花八门,但提高中文水平无疑是共同的目标和愿望。大家以各自的姿态努力进取。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的国际文化节是各国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是中外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大家都是一家人。 北大经常迎接外宾。从国家领导到海外教授,在北大负责国际交流的国际合作部以及各所院系的老师每天都忙于接待外宾。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大学行政化的高度表现,但这种繁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给人的感觉是,外国领导人只要来了中国,就会访问北大——克林顿、普京、希拉克、赖斯、福田康夫、李明博……国家领袖都访问过北大;各国政治家、高官、著名记者、学者、活动家等经常来到北大。虽然我也知道人家来也是为了拍马屁,为本国谋利。 北大的国际知名度一天比一天提升。老师们过得很充实——毕竟能够直接接触高端人物,增加了对世界的了解,让世界也了解了自己。更加幸福的是学生,只要是北大学子,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那些海外人物。虽然直接参加与国家领导人的对话的机会并不均等,你需要刻苦学习,表现得很精彩,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资格接触到国际上的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机会实在太宝贵。在日本,类似北大的情况绝对不会有的。 在我所归属的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因为专攻国际关系,老师们经常组织国际研讨会,邀请海外各国的著名学者访问、演讲等。我们学生则能够去听讲座,进行交流,大部分情况下都用英文交流。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化环境给我提供了许多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人脉。 北大老师和学生也经常出国。访问学者、国际会议、海外实习、交流项目、出国留学等等,我们有各种渠道出国,加深国际理解,接触海外事务。北大与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签订了协议,交换老师和学生、共同主办国际会议等。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跟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共同设立了双学位项目。毕业后主动出国读书的学生也很多,有些学生把北大视为一种跳板,认为“真正的学习”从出国开始。北大在学生心目中已经成为了 “接触世界”的纽带与平台。原来出国的学生,作为“海归派”回到母校、继续教书的也不少。 我在北大读了4年本科,读了2年硕士,这6年正好是中国筹办北京奥运会、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北大基本上是跟着这一大潮流走的。“走出去— 引进来”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一向奉行的国家方略。北大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者。北大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作为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学术场所,能够有今天的局面,即一贯奉行“走出去—引进来”方针,是比较宝贵的。而对我来说,能够在这一“中外接通”的平台学习、研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有意义的。 其二,北大不是民主、自由的地方。 正因为北大是我母校,就自然对此提出一些问题或疑问,目的是为了发展。没有批判精神,不可能有进步,北大就退步了。 2008年是北京大学成立110周年,5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大访问,我代表外国留学生跟他进行了交流。北大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做出了不少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北大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这些历史、传统、文化、人才等都为北大的民主精神、自由氛围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我在北大走路、上课、研究,确实能感觉到,北大提供的氛围是比较宽松的。但众所周知,最近一段时间,行政上的限制、制约不断增多,已经增加到前所未有、无路可退的地步,包括考试规章、论文要求、与行政需求有关的种种规定等。大部分北大学生对此表示反感和无奈。 北大留学生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提出,为了办好奥运会,对乒乓球馆以及马拉松路线附近,进行一些管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行政部门为什么没有提前与生活在校园的学生们商量呢?管制这一措施对北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来说,无疑造成负面后果。那么,为什么连打招呼、商量的过程都没有?如果是我们的国家…… 行政部门不提前跟民众打招呼,按照中国的逻辑,是天经地义的。一旦采取民主的沟通过程,就要走许多过程和环节,进展就变得极为缓慢,而且商量不商量,结果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时间也很紧张,就单方面地进行管制,这是最有效率的。这是北大校方的思维。 我理解领导面临的压力和无奈。他们也没办法,只好这样做,国家要你这么做,否则没饭吃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有理由提出应有的、合理的疑问和要求。北大“决策过程”显然是高度不民主的,“不民主造成的不自由”,你能轻易接受吗?至少我是不接受的,也必须得提出意见。我再声明一次,为的是北大的进步。难道这不是渴望进步的北大人应有的态度吗? 民主的成本很高昂,也需要时间。然而,行政部门必须提前把这样那样的无数管制措施通知给老师和学生,至少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让他们对此措施提出问题和疑问,释放一下对管制措施的不满和意见。无论如何,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即使只是一天、两天或者是一周,做比不做好。虽然我知道结果不可能改变,但我们更应该关注“过程的力量”。过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难道不是北大民主的象征,今后应该必须坚持的目标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不安因素、变数的增加,利益、价值的多元化,政府对有影响力的机构的要求和管制必然会增加的。就研究机构而言,从目前中国国内状况看,学术只好服从政治。在政治需求和国家利益面前,学术只能是次要的。不过,我们要记住政治的开放与学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是“规范”。如何规范人民?如何规范单位?如何规范社会?如何规范精神?这些都与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和稳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合理制度的增加是受欢迎的。但另一方面,就北大而言,历史传统上所具有的自由、民主的校风,就是能够让校内的老师和学生自由、灵活、公开地展开学习、研究、讨论,这种氛围绝不应该消失。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北大学子们“解放思想”。国家的发展需要思想开放的人民。北大是需要提供这样人才的。那么,同时做好制定合理的制度与重新培养民主、自由的校风,这是北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需要认真落实的目标。 北大人此刻务必自问自答: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我们的灵魂在哪里? 其三,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 “精英”(elite)是褒义词。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社会还是哪一种行业,都有所谓精英,也需要精英。精英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 “精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潜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你是精英,没有潜能行吗?我说的潜能包括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面、思考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等方方面面,这些与所谓“文凭”没有直接联系或因果关系。 潜能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判断形势、理解现状、积累知识与经验、寻找机会、调节自己、摸索可能性、改变现状等的能力。我不觉得对潜能的含义需要更多解释。读者朋友们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能力”、“本事”。除非有这些能力,否则一个人很难成为精英。 第二,公共意识。一个人生下来,为自己所在的、所生活的国家、社会做点事,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除了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外,同时想着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从人类社会进化,甚至生存的角度看,只有如此,才有价值。 这是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行业、不分性别的。当然,让幼儿园的小孩儿抱着公共意识是苛刻的,也不现实。我主要指的对象是所谓“成年人”,无论是博士后、大学毕业的、高中毕业的,甚至初中毕业的,都是一个道理。只要初中毕业,你就完成了义务教育,等于满足了你作为一名某国公民的义务,接下来读不读高中完全是你个人的事,原则上是没问题的。这和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教育程度是两码回事,两者属于两个问题。总之,所有成年人都应该有公共意识,社会更希望大家都有公共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大多数北大学子不是精英。这里说的精英是上述兼备“潜能”与“公共意识”的人。有本领的人是有的,而且不少。北大学子都很勤奋,积极。我坚信,北大是“出精英”的地方。 然而,“人才”和“精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人才只不过是为自己归属的公司、单位、机构所付出、贡献。精英则超越自己归属的单位,即使没有归属单位,也会为整个社会所付出、贡献。我说的是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可想而知,过程是自己的,结果是社会的。哪怕是精英,也不见得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结果,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些事情没法由一个人的力量或本事改变。不过,假设有潜能与公共意识的人不断为社会付出,这一社会总有一天会好起来,我坚信这一点。 北大培养精英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何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能力和公共意识,并将两者结合运用于社会,对中国未来来说正是“大事”。北大学生很有能力,远远超出我预期。但许多优秀学生都严重缺乏公共意识,只是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能赚多少钱,能确保多大地位,为未来走向有多大好处。毫无疑问,这些意识很纯然,一个年轻人不可能没有。但真正做事的精英不仅如此,还要会替社会思考,并且尽力去把自己的事业、思想与社会的动态、发展结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的发展。 对于一名精英来说,自我和社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谋求的则是相辅相成。如果北大学子做不到一点,中国的未来将走向令人可怕的方向。我不知道邻居清华的情况如何。 来源:FT中文网 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8344?page=1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7833/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加藤嘉一: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 发布时间:2011/05/06, 17: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Rss Feed 广告位招租 本站导航: 萝卜网 | 淘宝导购 | 在线视频 | 视频搜索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美国一流大学与清华北大的最根本区别 清华比北大唯一强的地方是有奶茶 清华and北大 蒋方舟: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 教育的悲哀,北大百年前后大对比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