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

爱思想 | 郑振清:“两岸特色论”:两岸关系的政策过程分析与理论建构

   中评社香港1月12日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暨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郑振清博士在《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发表专文《”两岸特色论”:两岸关系的政策过程分析与理论建构》。作者认为:”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统一模式,往往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由国家发展路径决定的。中国大陆虽然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目标不动摇,不过未来中国的统一模式,与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路径息息相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前必经的过渡阶段,也是探索和决定未来统一模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立足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对具有两岸特色的两岸相互决策的思维、政治过程、工作机制和政策效应等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和理论化,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政策价值。”文章内容如下:    引言    近年来,两岸关系从过去紧张的政治和军事对峙,转向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新局面。这将推动两岸相互政策决策由过去的少数政治精英完全主导的”密室”政治过程逐步转向两岸公众可以参与的公共政策过程。虽然由于两岸关系存在历史遗留的特殊性,高层政治决策仍将扮演关键作用,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两岸各社会阶层、各利益群体及其组织、各种社会舆论正在两岸和平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重要的角色。①越来越多的两岸政策在决策过程中征求各种智库、各方人士的意见,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注意政策效果的评估和政策客体的回馈。而且,由于两岸事务多具有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综合性,使得政策决策主体常常不是单一部门,而是由多部门、多区域进行协调作业。再有,两岸政策环境深受两岸内部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这些新形势、新问题告诉我们,如果再将两岸双方都看作单一性决策单元,很难应对日益复杂、动态多变的两岸共同发展新局面。过去十多年来,关于两岸互动、两岸统合与统一模式的研究文献虽然已经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观点和前瞻性主张,②但是和平发展时期的两岸关系研究还需要继续引入新政治经济学、制度主义、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等新路径和新方法,才能补足过去很多宏大理论模式存在的疏漏和短板。毕竟,宏大理论模式的优势在于宏观结构分析,弱点在于中观过程和微观行为研究。对两岸相互政策决策这一中观的政治经济过程的研究,上承宏观结构变动,下启微观政商行为,就是我们两岸政治经济政策研究的着力点。本文从考察大陆对台经济决策开始,总结具有两岸特色的政治经济政策过程,初步探索一种基于两岸特色政策过程的”两岸特色论”中观理论模式的建构。    什么是”两岸特色论”    “两岸特色论”不是主观臆想的或”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构想,而是立足于具有两岸特色的政策实践过程的研究路径与理论倡导。因此,两岸特色论首先是一种关于两岸政策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路径。主要指两岸关系本身性质的特殊性以及两岸政治经济发展现实的差异,使得两岸之间的相互政策独具特色,既不是一般的国对国的政策,也不同于完全分裂国家的相互政策;既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政策,也不同于中央对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政策。从这个视角审视大陆对台政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对台政策作为两岸相互政策的一方,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具有越来越强的主导能力,其主要特色之一是灵活规避两岸政治差异、务实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过程;主要特色之二是善于动员市场与政府力量,从无到有培育起两岸共同利益,以”增量”经济社会合作的方式克服政治障碍”存量”的牵制,促进两岸在共同发展的框架内求同存异。对这两大政策特色的认识与研究,是两岸特色论研究的重要脉络。    两岸特色论是一种有望兼具经验解释能力和政策宣导能力的中观理论模式。从解释性角度来看,两岸特色论试图解释过去和现在对台政策的政经动力与演进轨迹;从宣导性角度来看,主张现实的两岸相互政策决策过程应发扬上述两大政策特色,不断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因此,”两岸特色论”不是强调这种理论模式本身具有”特色”(实际上每一种自圆其说的理论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不同于所谓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 政治学 经济学 社会学理论”之类的表述。当然,我们推动的”两岸特色论”两岸政策研究,如果能成功解释过去和现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力与轨迹,而且又不同于其他两岸互动理论模式的话,那么也可以当作”具有两岸特色”的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模式。    两岸特色论还是一种反映两岸和平发展动力与工作机制的中程理论概括,服务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大局。2008年以来的两岸和平发展战略框架,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大陆中央对台方针和政策,形成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加强了两岸文教合作精神纽带,扩大了绵密的社会各界交流,并且共同协商涉外事务,探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与和平协议,提出共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等新命题。近年来,两岸根据”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不断拓宽两岸和平发展道路。两岸特色论是这个宏大战略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体现在对台经济政策和两岸经济合作上,逐渐向两岸社会、文教、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事务扩展。③    与源自外国经验的”分裂国家论”和”统合论”等具有宏大理论色彩的理论模式相比,两岸特色论是一种中程的理论模式和中观的分析路径。它以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阶段形成的丰富政策过程实践作为直接经验依据,以新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过程分析为学理专业依靠,重视两岸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发展演进,探讨两岸由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政治经济动力与相关政策设计。两岸特色论旨在两岸互动政策与机制研究上对已有的理论模式起到互补作用。    具有两岸特色的对台政策形成过程    三十多年来的两岸关系史是”两岸特色论”的活水源头。我们对”两岸特色”的最早思考来自1980-90年代大陆对台经济政策和两岸关系的发展经验。近年来,两岸在和平发展阶段的交流互动,虽然离统一还很遥远,但已在经济社会事务中出现了不少”跨阶段”共同发展的特色。在这些政策实践的背后,存在着独具特色的决策思维与决策机制,可以延展到两岸社会交流和政治互动中去。④下面把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中”两岸特色”的形成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阶段,由于两岸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巨大差异,从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对台经济政策不得不”比照外资政策”。    早在1980年代,大陆虽然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但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大陆经济法制和实际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私人资本的生存发展空间还很小,把具备国际流动资本性格的台资简单当作国内私人资本,不利于台资企业顺利发展。对台资的定位,既不能等同外资,也暂时无法完全等同内资,这就是1980年代引进台资面临的法律困境。为摆脱这个困境,大陆政府在决策时出现一个”国内境外”的定位思维,并且暂时实行”比照外资”的特殊政策–暂时把台资作为特殊形式的内资,参照执行外资法的有关规定加以鼓励和保护。这是对台资企业发展和大陆经济发展都有助益的权宜之计。1988年7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常称《二十二条》)颁布,第一次提出台资”参照执行外资”待遇的政策,从国务院行政法规角度初步解决了台资赴大陆投资的法律定位困境。让台资企业参照执行外资立项审批政策,可以使台资企业的审批有法可依,有制可循。而且,外国直接投资的立项审批程式随着外资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而建立起来,外资拥有比内资更为便捷的投资审批管道。1980年代后期,这种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延伸和完善,逐步与形成中的外资政策完全接轨。随着外资管理体制在国家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分工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分管的领域虽有不同,但将台资”比照外资”的台资政策完全得到落实,这是适应当时两岸政治经济形势的务实政策。⑤    第二阶段,除了上述”比照外资”的优惠政策之外,1994年以后十多年,大陆对台商实行以”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超外资”特殊政策,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整体稳定。    为应对台湾当局”戒急用忍”两岸经贸政策,开展”反台独反分裂”工作,根据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精神,国务院在1997年4月出台《关于加强对台湾经济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发(1997)14号文件)。通知指出,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继续实行对台商投资”同等优先,适当放宽”政策,强调”对台湾大企业及上市公司投资符合我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或老企业技术改造专案,其产品可适当放宽进入我内销市场的限制;对台商投资领域和地区,可适当放宽限制条件。”⑥此后,台商投资大陆有了更优惠的政策条件,极大地加强了两岸经济联系,为两岸关系整体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这一阶段的大陆对台经济政策还经受住”台独”分裂活动的考验,不断发展成型,并且形成了以争取台湾民心和规避政治干扰的”政经分离”策略,为控制两岸政治敌对的”存量”因素,培育两岸合作互利的”增量”因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两岸经济关系走向自由化和制度化,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亦即超越欧洲版的”共同市场”模式,推动两岸关系的”跨阶段发展”。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刘震涛所长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08-2010年多次提出两岸经济关系”跨阶段发展”的政策建议,指两岸若要将各自的经济发展与两岸合作结合起来,就意味着两岸在经济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两岸自由贸易区还未建成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多方面政策协调与设计,在推进产业合作、形成自主品牌、制定技术标准、掌握价格决定权、开拓产品市场等方面加强合作。这就决定了两岸间的经济合作进程可能不会是按照”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的欧洲经济一体化顺序循序发展,而是上述不同阶段在不同产业、不同层面的杂糅,形成跨阶段交叉发展的状况。⑦这一主张通过多种管道为更多的政策制定者瞭解和接受。⑧2009年元旦,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通称为”胡六点”的对台讲话,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2010年6月底两岸签订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被称之为”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的一个具体体现。2010年7月ECFA刚刚签订不久,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广州)上就表示ECFA既突出”两岸特色”,又顺应了”时代潮流”,”两岸特色”是指协议本身在”两会”特殊机制下签署的特殊政策框架,体现了两岸同胞之情,以民为本,互利双赢,”时代潮流”是指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两岸意识到我们应当同舟共济,携手应对。    三十年多来对台经济决策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经验,为两岸在政治对立僵局下处理互动关系提供了很多参照”低阶政治运作”的高度政治智慧,以及十分具体可操作的互动策略与技术。两岸”两会协商”(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过程与各种具体协商方式方法的设计,无不体现出这样的智慧与策略。近年来,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召集的跨两岸跨部门的”两岸产业合作搭桥”计划,推动两岸产、官、学三方合作互动,推进产业经济共同发展与协调发展,也是体现这样的智慧与策略的极好案例。⑨建设具有两岸特色的共同市场,反映出两岸在经济交流与合作事务上超越了欧洲版”共同市场”理想形态,具有跨阶段、深层次等很多特色。 毋庸讳言,(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阅读更多

Vicsforum|梁文道:槓桿

梁文道 – 為什麼辦報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月10日 因為報道「香港電視」事件用力過猛,《明報》就要換掉總編輯嗎?這種簡單到荒謬的理論,大概也只有部份非常單純的香港人才會相信。在他們看來,我們肚臍眼上的小事全都重要得不得了,所有在此發生的變故全是北京頂層的計劃,所有在此鬧出來的醜事也全是「國際笑話」。所以港視牌照這等香港人人關注的大新聞,自然也會驚動極高層為港設計的整體佈局,導致一份大報總編的下台。 在我看來,直到目前為止,最接近真相的猜測可能就是甘詒的博客文章〈明報撤換劉進圖的真相〉;它把這個動作解讀成《明報》大老闆張曉卿為了之前太過吹捧薄熙來的贖罪之舉。就算不是真的「真相」,這篇文章的思路也是對的。 這條思路之所以正確,只是因為它捉住了今日華人資本跨域投資的基本格局。 我們不妨先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一個生財有道的資本家為什麼想要投資報紙?是因為他熱愛新聞事業?是因為他對一個自己從小看到大的報紙有感情?還是因為經營報紙的利潤相當可觀呢?我們都曉得媒體不是個容易的生意,尤其報紙等傳統媒體更呈日薄西山之勢,往往只能勉力維持。一個精明的資本家不可能不知道這點。所以除了少數真把它當成生意經營,又或者真的相信某種新聞價值又對這行特別有感情的異類之外,現在大部份報紙老闆都是為了其他理由才來插手這一行的。 主要的理由就是以媒體換取影響力,尤其是政治影響力。例如張曉卿,即便壟斷了整個馬來西亞的華文報刊市場,其獲利也完全比不過他那龐大的伐木造紙事業。然而他還是熱衷辦報,因為媒體是種好工具。特別是在馬來西亞這種威權國家,既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嚇阻各種政治力量的脅迫,也能反過來向權力輸誠示好。只要基本事業做得夠大,再昂貴的媒體經營成本也還是很值得花的一筆公關費。(槓桿三之一) 梁文道 – 跨境買賣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月11日 政治上的影響力乃是資本家經濟利益的保護傘,舉世皆然。特別是在像馬來西亞這種長年一黨獨大的威權國家之內,官商關係特別緊密,市場上無處不見官僚的有形之手,做買賣的人很難不看權力的臉色。在這種情況底下,掌握一家媒體就是掌握了一道進可攻退可守的政治槓桿,有時候可以放狗出去造勢咬人,有時候又能收回來乖乖搖尾。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神州遍地商機,這種原限一地之內的槓桿作用便有了更精巧更有趣的變化,因為所有身在外頭的華商也都心懷故土,很想參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了。比諸香港、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官商勾結程度不一,但又各自精彩的地方;大陸的特點是你既要面對一個更加需要仰仗政治鼻息的營商環境,又不能像你在原居地那樣自主辦報來獲得保護。那該怎麼辦才好呢? 答案就是回去你原來的地方做媒體,在香港搞好人心回歸的工程,在台灣替祖國的統一大業鋪墊,在海外則協助打造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於是便有了生意在內地做,媒體在境外開的特殊局面。於是也便有了香港本地商人熱衷媒體生意,台灣商人把老報變成仙貝的現象。 同樣是幹這等買賣,眼光手段也有高下之分。有些人真能掌握槓桿原理,懂得以新聞自由和獨立辦報來武裝自己,手下要紀念六四便由他們紀念,手下要揭露內地貪腐黑幕便由他們揭露,正好可以加重砝碼,提高自己的統戰價值和談判本錢。等而下之者,尤其是隔絕了幾十年之後忽見上大人就腿軟的部份台商,則往往獻媚到過頭的地步,連自己在台灣的報紙也不讓多發批評大陸時局的文章,徒然喪失媒體市場上的公信力,也減少了槓桿可以發揮的效果。(槓桿三之二) 梁文道 – 還債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月12日 張曉卿雄霸了新加坡之外整個東南亞華文報刊市場,再加上香港的《明報》、《明報周刊》與《亞洲週刊》,本來就有很高的議價能力,可以好好玩一把跨境媒體/資本運作的槓桿遊戲。此所以這麼多年以來,《亞洲週刊》可以在處理香港事務取態保守的同時,對大陸政局卻又保持了一個改革派的角色;另一方面,《明報》中國組則繼續勇進,部份報紙也還守住了一種類似於民主黨的溫和民主派路線。 今天很多人都罵《明報》陰陽怪氣,曾有梁粉之嫌,但是一般香港人可能不曉得,即便是這麼「陰陽怪氣」,《明報》也還是不許入境的敏感刊物。對上大人而言,它根本還不夠「陰陽怪氣」。在一個跨境資本媒體玩家的手下,它能保住起碼的報格,固然是靠報紙自身的傳統與員工集體的努力,但恐怕更是大老闆的自律──反正他有點本錢放手讓下屬編輯自主。不過,當老闆和他身邊的人在內地涉入到更深更凶險的政治牌局時,犯錯的代價可能就是這點本錢了。 甘詒的分析很有道理,薄熙來一事或許便是導致張曉卿鬆動槓桿在香港的這一頭,使它更往上頭傾斜的真正原因。要知道,當年第一個發明「重慶模式」這個概念來吹捧薄熙來政績的就是《亞洲週刊》。那已經是2009年的事了,時隔四年,薄琅璫下獄,曾經為「重慶模式」敲邊鼓的人全都識相消聲,今天終於輪到用《明報》來還債的時候了。 我認識劉進圖很多年了,也知道有不少人批評他個人的政治意見;可是我必須說,他始終是一個信守專業新聞倫理的人。所以去年在爆出「唐宮」事件變相幫了梁振英一把之後,《明報》才能掉轉槍頭揭發梁振英的住宅僭建。像他這樣子的報人,在當前個節骨眼上自然得挪位讓賢,大老闆才能如臂使指地改變《明報》,加入新一輪的整頓香港傳媒大計。所謂的「港視事件」,就算不是今天拿出來轉移視線的煙霧彈,至少也是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香港人也好,台灣人也好,馬來西亞的華人也好,都必須明白在如今這麼多跨境資本運作底下,任何一件導致自身環境變化的事件,背後的遠因其實可能都不在自己這塊地方,而在遠方高層的種種交易和角力之中。(槓桿三之三)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台湾出现中国移入第2起禽流感H7N9病例

台北 — 台湾出现今年第2起从中国移入的禽流感H7N9病例,在野党立委要求两岸官方做好相关的疫情通报工作。   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本周二证实,一名随团来台旅游的中国江苏省常州市86岁老翁感染禽流感H7N9,同时还并发了肺炎,目前正在加护病房治疗当中。   这个旅游团有25人,目前22人已经返回大陆,和老翁一起同行的两个女儿则都还留在台湾,并没有出现相关的症状。   由于这名老翁在台湾8天期间,密切接触了163人,其中55人已经预防性投药,另外还有3名医护人员出现上呼吸道症状,不过,经过检验之后,已经排除感染。   *隐匿疫情令人质疑*   台湾在野党民进党立委赵天麟星期四在立法院社会福利及卫生环境委员会质询时表示,中国的H7N9病例不断在境外出现,令人质疑中国政府是否有隐匿疫情的情况。 台湾在野党民进党立委赵天麟 (美国之音张永泰拍摄) x 台湾在野党民进党立委赵天麟 (美国之音张永泰拍摄) 他说:“它一直没有通报案例,可是临近它的,不管是香港还是台湾,一直出现案例,那不得了了,它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它的人每天出来经商、旅游,那我们是否处于一个不确定的黑数状态。”   赵天麟还说,除了台湾自己要做好相关的防范措施之外,中国大陆也应该透过两岸沟通渠道,及时通报台湾其内部H7N9病例的发展状况。   *城乡差距低报现象*   台湾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庄人祥表示,只要出现H7N9确诊病例,中国都会通报世界卫生组织,然后台湾也会接到通知。 台湾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庄人祥 (美国之音张永泰拍摄) x 台湾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庄人祥 (美国之音张永泰拍摄) 他说:“你想想看,中国的城乡差距那么大,一定会有低报的现象,他们只要有都会报出来,应该不会去隐匿。”   庄人祥还指出,禽流感H7N9目前还是以禽传人为主,人传人可能性的很低,因此目前并没有限制大陆旅客赴台旅游。   不过,疾病管制署稍早指出,中国大陆及香港入秋以来持续出现H7N9流感病例,显示疫病流行风险及威胁正在增加。   *透过协议共同防疫*   台湾主管大陆事务的陆委会表示,主管部门已经透过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联系渠道通知大陆方面,促请对于旅行团的其他团员进行追踪,共同采取防疫措施。   陆委会还将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的旅游疫情列为第二等级警示(Alert),其余省市(不含港澳)列为第一级注意(Watch)。   陆委会还提醒民众前往中国大陆,务必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禽鸟,尤其切勿捡拾禽鸟尸体,食用鸡、鸭、鹅及蛋类时一定要煮熟。   这是台湾境外移入的第二起H7N9病例,今年4月一名从中国返回台湾的台商,也被诊断出感染H7N9禽流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从今年2月开始,中国大陆总共出现138例禽流感病例,其中45人已经死亡。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蘋果日報 | 被指谷開來密友 台商駁八卦

程家昌昨駁斥媒體影射他與谷開來關係密切的說法。資料照片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香港最新一期《風聲》雜誌報導,中共前重慶市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妻子谷開來,與一名神祕的美籍台灣富商「C某」關係密切,被影射為「C某」的台商程家昌,昨駁斥報導「八卦」,並要求轉載該報導的《蘋果日報》澄清。 在《風聲》報導曝光後,《蘋果》5日試圖聯繫程家昌,但無法聯絡上。 《蘋果》道歉檢討 程家昌昨給《蘋果》的電子郵件中指出,他看過《風聲》的「八卦報導」,《蘋果》沒有向他求證便於6日轉載刊登,還「添加更多花邊全是烏龍事」,要求澄清並向他道歉。《蘋果》社長陳裕鑫表示,對於第一時間沒有向程查證,感到很抱歉,會加以檢討。 「要打包回台灣」 而《風聲》提及「C某」與谷開來的關係,《蘋果》前天致電詢問程家昌,他稱「電話中不方便說」,而他昨回覆《蘋果》的電郵中表示,這是「八卦主題」,「我拒絕回答並抗議。」程在電話中說:「我這輩子沒出過這麼大的風頭,造成我好大困擾。看樣子我要打包回台灣了!」 根據《風聲》報導,「C某」與谷開來的情緣,早在薄熙來主政大連時就已被發現,而谷開來的英文名「Horus」就是「C某」建議的,與「C某」的公司「霍瑞斯」(Horas)只差一個字母。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阅读更多

蘋果日報 | 谷開來被爆有台商密友

程家昌(圖)早在谷開來還在北大念書時,就透過法學院教授與她相識。資料照片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中共重慶市前市委書記薄熙來8月間出庭為貪腐等罪名辯護時,語出驚人表示,昔日心腹王立軍「暗戀(薄妻)谷開來,不能自拔。」外界因此得知,周旋在谷身邊的數名異性密友還包括王立軍。香港最新一期《風聲》雜誌則暗指,台商程家昌其實才是谷最早期的密友,薄對此早就心知肚明。 程家昌是群星會時期「美豔歌后」葉玲的丈夫,他曾為拒付治療妻子「漸凍症」醫藥費,與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對簿公堂,今年3月二審敗訴。 程先前接受《蘋果》訪問時稱,他在1980年代,透過時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鐵崖與谷開來相識,谷當時是北大學生。程還出示多張與薄家人的合照,顯示雙方關係匪淺。《蘋果》昨試圖與程聯繫,但無法聯絡上。 被撞見互動熱絡 《風聲》在報導中以C某稱呼程家昌,指他與谷的情緣,早在薄熙來主政大連時就已被發現,某次兩人在一起還被時任大連市國安局長車克民撞見。 文指谷與程聯繫密切,她的英文名Horus就是程建議的,與程的公司「霍瑞斯」(Horas)只差一個字母。程去年向《蘋果》透露,谷得知薄外遇後,還打電話向他哭訴。 《風聲》指出,谷開來「身邊的男人們」包括程家昌、王立軍、重慶市辦公廳前主任吳文康、英商海伍德、法國建築師狄維耶、大連實德集團董事長徐明。其中海伍德於前年11月15日遭谷開來毒死,吳文康曾不滿王和谷走太近,不時向薄打小報告,如今雖被捕入獄,卻拒絕配合檢方調查。 谷開來 程家昌小檔案 號:毅君 年齡:73歲 婚姻:已婚,育有1女 學歷:淡江大學商學系學士 現職:上海霍瑞斯投資諮詢公司董事長 資料來源:程家昌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