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左派右派难影响主流派
左派右派难影响主流派 (2011-09-12)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爱台湾 / 爱电影 [人物面对面] 刘兆玄主张以”王道”展现软实力 [特写天下] 告别悲伤 重建家园 [全球反恐] 纽约市民学会险境生存 ● 于泽远 中共明年秋天将举行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推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右派、左派等不同势力和思潮近来都纷纷发声,试图影响这次决定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大会。但在中共政治纪律的约束下,右派和左派对中国政治主流派的影响十分有限。 在中国,右派和左派已不像过去那样定义明确,壁垒分明。人们一般把倡导西方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希望加快政治改革的人士说成是右派或改革派,而把推崇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士看成是左派或保守派。 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右派和左派的代表人物一般不是官员,而往往是学者,或是退休官员。那些仍在官场的政治人物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可能偏向右派或左派,但不愿给自己贴上派别的标签。因为,在公开场合,所有官员都必须在政治上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下的庞大的官员队伍,才是中国政治的主流派。 右派在北京开座谈会 8月27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南方周末》报社等单位在北京组织一批改革派学者举行座谈会,纪念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发表30周年。 《决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等长期政治运动造成的思想混乱,为中国施行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决议》首次指出,文革时被“狂热崇拜”的毛泽东建国后犯了“严重错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决议》要求全党肃清“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包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中央党校教授周为民、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近代史专家章立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等知名人士。这些人往往被舆论冠以改革派学者的头衔,但在左派人士眼里,他们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右派。 与会者在赞扬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当年起草、通过决议的政治勇气的同时,也对今天中国改革缺乏动力表示担忧。王长江说,决议的精气神值得肯定,组织者、起草者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今天进入深水区的改革,领导层同样要有担当,“而不是得过且过,击鼓传花(指将矛盾传给接班人)。” 周为民认为,《决议》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使中国的发展从一条死路转向了一条生路。但一段时间以来,那种可能使共产党、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发展从生路退回到死路的危险已经是现实地存在着了。这种危险一方面来自那些主张倒退的思潮和行为及其对社会的蛊惑,另一方面来自在这个问题上暧昧、摇摆、消极、无所作为的倾向。“中国某些地方出现了倒退思潮和一些闹剧式的乱象。这种现象极需警觉和纠正,而不能不负责任地听其蔓延,否则就不能维护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不能维护中国发展的大局。”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