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

内地逾万亿“社会抚养费”谜局_

“社 会抚养费从它出世那天起就不合时宜”、“征收标准和办法都是违法的”……7月5日,第22个世界人口日,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召开“社会抚养费制度的实践与走向”研讨会,法律学者杨支柱激情炮轰在内地饱受非议的社会抚养费制度。 杨支柱外号“超生教授”。去年4月,因为妻子超生第二胎,他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解聘,北京市海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还给他开出高达24万元的“社会抚养费”罚单。杨遂向海淀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裁定海淀计生委的决定违法,请予依法撤销。 此案一时引起社会轰动。免费为杨担任辩护律师的周泽开玩笑说,你可以把孩子抱到计生委去,由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计生委进行“社会抚养”。杨支柱当即表态:“我们夫妻都失业在家,如果海淀区法院强制执行我的财产,我要把孩子抱到海淀计生委门口去,搞一个行为艺术。” 今年4月,海淀法院一审判杨支柱败诉、维持计生委的处罚决定。他不服判决,向北京市一中院提起上诉,并继续拒绝缴纳社会抚养费。 目前,此案还在审理中。杨对记者表示,如果海淀区计生委能够给他开具账单,详细说明社会抚养费的用途,他可以缴纳这笔费用。然而,长期以来,大陆官方收缴的社会抚养费到底有多少,都用在了何处,是否投入了社会公共事业,补偿了多少社会资源,至今仍是一团迷雾,没有人能说清楚。 社会抚养费总额或逾万亿 所谓“社会抚养费”,按照大陆官方的解释,是指“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征收的法理依据是,因为“不符合法定条件多生孩子,给社会增加了负担”。 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之初,各地对超计划生育的人多是给予“超生罚款”。1994年以后,一些地方认识到,计划生育是倡导性义务,对超计划生育不适宜给以行政处罚,因此,陆续将罚款改为了收费。 1996年《行政处罚法》出台后,进一步明确对于超计划生育的不得给予罚款,但可以征收“计划外生育费”。2000年3月,中央8号文件明确规定实行社会抚养费征收制度。同年,财政部、国家计生委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将“计划外生育费”改为“社会抚养费”。然而,在内地众多学者看来,此举不过是以“经济补偿”之名行“行政处罚”之实。 内地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超生人口到底征收了多少社会抚养费,官方没有公布过明确数字,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 要对这笔“罚款”做大致推算,首先要知道这些年来到底有多少“超生人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梁中堂估算,1979年到2010年期间则共出生约6.5亿人口。按照200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1979年到2000年总共出生的人口4亿多,如果考虑到低年龄的瞒报漏报和期间的死亡,新出生人口大约4.5亿,其中约60%符合计生政策,约40%即1.8亿人属于政策生育率不允许的超生人口;而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又有2亿新生人口,如果超生率以30%计,超生人口约6000万,加起来总计约2.5亿超生人口。

阅读更多

《卫报》王克勤和中国调查报道的革命

核心提示:来自犯罪分子的死亡威胁和官方的震怒都无法阻止热情的调查记者。注:本文并非最新发表,只是我们刚刚完成翻译 原文: Wang Keqin and China’s revolution i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作者:Tania Branigan 发表:2010年5月23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Michae1S翻译 TTS: MP3 【图:非原文配图,这是2011年7月19日王克勤领导的《中国经济时报》新闻调查部被整肃后,网友制作的凡客体王克勤介绍】 除了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得有的”装备”,诸如机警狡黠、能说会道和一定的文学水平外,每次采访时,王克勤还有一件额外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沾满 红色污迹的扁金属盒。 盒子里是浸透了红色印油的海绵。像一个侦探一样,45岁的调查记者王克勤会编辑证词,然后在每份证词的底部他要让被访人按上指印。 他的一系列的调查报道让他成为中国最知名的调查记者,印油就是这种调查的彻底性的证明。一连串的爆炸性的新闻给他带来了名声,也给他带来了犯罪分子的死亡威胁和官方的震怒。 “通常对手非常强大,所有你必须做到铁证如山。”他边说边盖上印泥盒。 但这还不够。上周,因为签发王克勤采写的山西毒疫苗造成大量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报道,《中国经济时报》主编包月阳被免职,调到另外一个无关紧要的兄弟单 位。山西官员宣布王克勤的报道不实,王克勤在报道中说山西官方的调查有问题,尽管在《卫报》联系他的时候他拒绝就此事置评。 王克勤案是彰显中国调查记者热情的最新个案,同时也暴露了中国调查记者们面临的挑战。 王克勤的简历反映了当代中国主流媒体的发展史:从一名宣传人员到一名调查记者――虽然是被严格束缚着手脚的记者。他在80年代中期在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成为一名官员,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在中国这是通往财富和地位的捷径,”王克勤在毒疫苗案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说。 王克勤回忆了他当年大量炮制官方宣传报道的生活,”你就在一个一颗红心都献给了党的领导下的会计员”――然后他讲起他如何拼凑一些文章发给本地媒体换取一点点外块。但随后,一些居民找到他,向他诉说自己的问题,王克勤的良心在颤抖。”他们热情的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告诉我他们的问题,对我抱以极高的期望。作为一 个20出头的小伙子我第一次感到这样被人关注,同时感到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我必须报道这些事情。” 到2001年,王 克勤已经成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这里说的不是他的收入或者他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仍然还在北京郊区的又小又脏乱的办公室里办公,但是他揭露本地金融市场非法交易的报道已经让他的人头的价格达到高峰。很快他的另一篇牵涉到本地官员的报道就让他失去了工作。 “黑社会找我的 麻烦,红社会(官方)也找我的麻烦。”王克勤说,”我听说有一个专门的调查组,任务就是把我送进监狱。” 朋友、以前的同 事都避开他,后来他在特殊干涉下才被保了下来。他的一个在新华社工作的熟人写了一篇关于王克勤问题的内部报告,这个报告最终送到了当时的总理朱�基手上。朱介入了才保护了这名记者。 那是中国的新闻记者们的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敢于挖出丑闻和犯罪。但从2004年开始,中国当局严厉禁止新闻媒体报道外地的新闻事件。然而新闻记者们大量无视这一规定。记者们认为官方在运用这一规定阻碍他们进行调查,并打压调查记者。 随着北京当局大力推行”和谐社会”的概念,对经济与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紧密,很多人感到悲观。”在今天,调查报道已经成为’稀有金属’,不光是当权者,连资本也在打击它。”进步报纸《南方周末》的前主编钱刚说。他现在香港大学做”中国传媒项目”。一些人争论的的是近年来,媒体、甚至是国 有媒体都对新闻事件有了更快、更全面的报道,触及更敏感的话题。但同样在香港大学中国媒体项目的班志远(David Bandurski)说,这只能说明政府在更主动的引导公众的思想。”你看到的表象后面还是控制,”大卫说,”事实上,现在能做这些报道的记者比两三年前还少……表面上你能做调查,实际上你却做不到。” 2008年毒奶粉丑闻披露以后,一名失望的编辑在他的博客撰文说,他之前的文章就曾经揭示过毒奶粉的危险,但未能爆出真相。 尽管北京有些时候会鼓励调查报道,但它仍然通过了禁止跨区域采访的规则。班志远说”你可以大书特书本地官员的问题和中央打击地方腐败的决心,这样事实上是在美化中央政府,同时也传递了重要的信息。” 因为这些限制, 果敢的调查记者们为了找到可以工作的空间而战。”规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的,根本不是法律和政策,而完全是其他因素――看你跟谁有关系,发生了某新闻事件之后有没有某人发话保护你让你继续去调查,”班志远说。 很多年轻的记者们把王克勤当作榜样成长起来。在媒体被普遍商业化的氛围中,竞争的压力促使记者们去挖掘更震撼的新闻。 2006年被开 除的《冰点》杂志主编李大同说,媒体其实可以做的更多,”不是因为政府放松了控制,而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已经成熟了很多。”2008年汶川地震和上个月的青海地震,很多媒体的主编就不顾政府的禁令派出了记者。 互连网也放大了主流媒体的声音。很多记者于是利用个人博客来发表他们的报道中被审查机器删除的部分。 但记者们知道不透明和边界的模糊会影响甚至中止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让自己的报道被毙。这些是新的挑战。从记者转行做律师的周泽关注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暴力伤害和其他方式的打压,他说,他最担心的是官员们改变处理批评的战术。 “近年来对贿赂和敲诈的指控增加了,”他说,”当你说这是造谣中伤,人们 会问你报道里写的是什么,这些是实情么?如果你说这是贿赂或敲诈,这给记者的形象造成相当坏的影响――人们假定他们失去了职业操守,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公众的支持。” 读者们有相当充 分的理由来怀疑。腐败盛行、薪水微薄,出席新闻发布会有报酬。隐藏负面报道、确保只有正面报道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衍生出”假记者”,专门去敲诈勒索工业事故的事主,只要给钱就不报道。 王克勤谴责敲诈者,但他更担心的是”假新闻”,即那些披着新闻报道外衣的党宣传、政治宣传和商业广告。 在一个公民面对强权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救济渠道的国家,深入、可靠的报道就更显得更为重要。王克勤已经采写的调查报道从抢夺土地到矿难到非法采血输血造成HIV的大规模流行。周泽担心更少有记者敢于报道这些话题了,而公众会为此而付出代价。”如果记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普通公民的权利也就得不到保障。”他说。 媒体的压力 2009年11月,在中国影响甚大的商业杂志《财经》主编胡舒立,因为传闻报道当时的敏感事件而辞职。她辞职后创办了另一个媒体《财新》 2009年12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南方周末》的编辑(向熹)因为报道了奥巴马专访而被降级。据说该处分是因为南周的报道激怒了审查者。 2010年3 月,13家中国媒体联合共同刊发要求改革户口登记制度最终废止户口登记制度的社论。随后社论被政府要求从网站删除,领头的报社被当局严重警告。 2010年5 月,中国经济时报主编、发行人包月阳,因为保护王克勤关于山西毒疫苗造成儿童死亡、致残的报道,被贬到一个小公司。该报道发布后引起轰动,但在审查机构的指示下被迅速低调处理,然后由其他媒体报道淹没。 相关阅读: 《福布斯》 黑暗的中国新闻界 点击下载【译者访谈No.3】的实况录音――闾丘露薇与曾经的南周副总编长平和伯克利大学的萧强谈中国的媒体控制与维基泄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需翻墙) 友情提示:您可以到 这里 看到推友们对该篇译文的评论和转发;欢迎参与!如果您的电脑可以翻墙,请到 这里 的左栏参加我们的一个小调查

阅读更多

译者 | 《卫报》王克勤和中国调查报道的革命

核心提示:来自犯罪分子的死亡威胁和官方的震怒都无法阻止热情的调查记者。注:本文并非最新发表,只是我们刚刚完成翻译 原文: Wang Keqin and China’s revolution i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作者:Tania Branigan 发表:2010年5月23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Michae1S翻译 【图:非原文配图,这是2011年7月19日王克勤领导的《中国经济时报》新闻调查部被整肃后,网友制作的凡客体王克勤介绍】 除了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得有的”装备”,诸如机警狡黠、能说会道和一定的文学水平外,每次采访时,王克勤还有一件额外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沾满 红色污迹的扁金属盒。 盒子里是浸透了红色印油的海绵。像一个侦探一样,45岁的调查记者王克勤会编辑证词,然后在每份证词的底部他要让被访人按上指印。 他的一系列的调查报道让他成为中国最知名的调查记者,印油就是这种调查的彻底性的证明。一连串的爆炸性的新闻给他带来了名声,也给他带来了犯罪分子的死亡威胁和官方的震怒。 “通常对手非常强大,所有你必须做到铁证如山。”他边说边盖上印泥盒。 但这还不够。上周,因为签发王克勤采写的山西毒疫苗造成大量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报道,《中国经济时报》主编包月阳被免职,调到另外一个无关紧要的兄弟单 位。山西官员宣布王克勤的报道不实,王克勤在报道中说山西官方的调查有问题,尽管在《卫报》联系他的时候他拒绝就此事置评。 王克勤案是彰显中国调查记者热情的最新个案,同时也暴露了中国调查记者们面临的挑战。 王克勤的简历反映了当代中国主流媒体的发展史:从一名宣传人员到一名调查记者――虽然是被严格束缚着手脚的记者。他在80年代中期在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成为一名官员,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在中国这是通往财富和地位的捷径,”王克勤在毒疫苗案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说。 王克勤回忆了他当年大量炮制官方宣传报道的生活,”你就在一个一颗红心都献给了党的领导下的会计员”――然后他讲起他如何拼凑一些文章发给本地媒体换取一点点外块。但随后,一些居民找到他,向他诉说自己的问题,王克勤的良心在颤抖。”他们热情的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告诉我他们的问题,对我抱以极高的期望。作为一 个20出头的小伙子我第一次感到这样被人关注,同时感到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我必须报道这些事情。” 到2001年,王 克勤已经成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这里说的不是他的收入或者他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仍然还在北京郊区的又小又脏乱的办公室里办公,但是他揭露本地金融市场非法交易的报道已经让他的人头的价格达到高峰。很快他的另一篇牵涉到本地官员的报道就让他失去了工作。 “黑社会找我的 麻烦,红社会(官方)也找我的麻烦。”王克勤说,”我听说有一个专门的调查组,任务就是把我送进监狱。” 朋友、以前的同 事都避开他,后来他在特殊干涉下才被保了下来。他的一个在新华社工作的熟人写了一篇关于王克勤问题的内部报告,这个报告最终送到了当时的总理朱�基手上。朱介入了才保护了这名记者。 那是中国的新闻记者们的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敢于挖出丑闻和犯罪。但从2004年开始,中国当局严厉禁止新闻媒体报道外地的新闻事件。然而新闻记者们大量无视这一规定。记者们认为官方在运用这一规定阻碍他们进行调查,并打压调查记者。 随着北京当局大力推行”和谐社会”的概念,对经济与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紧密,很多人感到悲观。”在今天,调查报道已经成为’稀有金属’,不光是当权者,连资本也在打击它。”进步报纸《南方周末》的前主编钱刚说。他现在香港大学做”中国传媒项目”。一些人争论的的是近年来,媒体、甚至是国 有媒体都对新闻事件有了更快、更全面的报道,触及更敏感的话题。但同样在香港大学中国媒体项目的班志远(David Bandurski)说,这只能说明政府在更主动的引导公众的思想。”你看到的表象后面还是控制,”大卫说,”事实上,现在能做这些报道的记者比两三年前还少……表面上你能做调查,实际上你却做不到。” 2008年毒奶粉丑闻披露以后,一名失望的编辑在他的博客撰文说,他之前的文章就曾经揭示过毒奶粉的危险,但未能爆出真相。 尽管北京有些时候会鼓励调查报道,但它仍然通过了禁止跨区域采访的规则。班志远说”你可以大书特书本地官员的问题和中央打击地方腐败的决心,这样事实上是在美化中央政府,同时也传递了重要的信息。” 因为这些限制, 果敢的调查记者们为了找到可以工作的空间而战。”规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的,根本不是法律和政策,而完全是其他因素――看你跟谁有关系,发生了某新闻事件之后有没有某人发话保护你让你继续去调查,”班志远说。 很多年轻的记者们把王克勤当作榜样成长起来。在媒体被普遍商业化的氛围中,竞争的压力促使记者们去挖掘更震撼的新闻。 2006年被开 除的《冰点》杂志主编李大同说,媒体其实可以做的更多,”不是因为政府放松了控制,而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已经成熟了很多。”2008年汶川地震和上个月的青海地震,很多媒体的主编就不顾政府的禁令派出了记者。 互连网也放大了主流媒体的声音。很多记者于是利用个人博客来发表他们的报道中被审查机器删除的部分。 但记者们知道不透明和边界的模糊会影响甚至中止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让自己的报道被毙。这些是新的挑战。从记者转行做律师的周泽关注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暴力伤害和其他方式的打压,他说,他最担心的是官员们改变处理批评的战术。 “近年来对贿赂和敲诈的指控增加了,”他说,”当你说这是造谣中伤,人们 会问你报道里写的是什么,这些是实情么?如果你说这是贿赂或敲诈,这给记者的形象造成相当坏的影响――人们假定他们失去了职业操守,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公众的支持。” 读者们有相当充 分的理由来怀疑。腐败盛行、薪水微薄,出席新闻发布会有报酬。隐藏负面报道、确保只有正面报道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衍生出”假记者”,专门去敲诈勒索工业事故的事主,只要给钱就不报道。 王克勤谴责敲诈者,但他更担心的是”假新闻”,即那些披着新闻报道外衣的党宣传、政治宣传和商业广告。 在一个公民面对强权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救济渠道的国家,深入、可靠的报道就更显得更为重要。王克勤已经采写的调查报道从抢夺土地到矿难到非法采血输血造成HIV的大规模流行。周泽担心更少有记者敢于报道这些话题了,而公众会为此而付出代价。”如果记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普通公民的权利也就得不到保障。”他说。 媒体的压力 2009年11月,在中国影响甚大的商业杂志《财经》主编胡舒立,因为传闻报道当时的敏感事件而辞职。她辞职后创办了另一个媒体《财新》 2009年12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南方周末》的编辑(向熹)因为报道了奥巴马专访而被降级。据说该处分是因为南周的报道激怒了审查者。 2010年3 月,13家中国媒体联合共同刊发要求改革户口登记制度最终废止户口登记制度的社论。随后社论被政府要求从网站删除,领头的报社被当局严重警告。 2010年5 月,中国经济时报主编、发行人包月阳,因为保护王克勤关于山西毒疫苗造成儿童死亡、致残的报道,被贬到一个小公司。该报道发布后引起轰动,但在审查机构的指示下被迅速低调处理,然后由其他媒体报道淹没。 相关阅读: 《福布斯》 黑暗的中国新闻界 点击下载【译者访谈No.3】的实况录音――闾丘露薇与曾经的南周副总编长平和伯克利大学的萧强谈中国的媒体控制与维基泄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需翻墙) 友情提示:您可以到 这里 看到推友们对该篇译文的评论和转发;欢迎参与!如果您的电脑可以翻墙,请到 这里 的左栏参加我们的一个小调查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世界媒体看中国:微博挑战胡锦涛

 2011年 7月 11日 图片来源: 新浪微博截图 有关微博截图 中国有句老话是,“形势比人强。”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在现实世界中,在一个社会中,总有一些事情的发展是最能干的能人、最强权的强权者也难以控制的。 一度相当成功地控制了国内互联网信息流通、令外界大为惊讶的中国当局,如今遇到“微博”这种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最新形式,显然遇上了“形势比人强”的麻烦。 *《经济学人》的老辣* 去年10月28日一期的英国 《经济学人》 杂志的一篇报导,其标题就提出了一个在中国不能公开详细讨论和辩论的问题:“突破当局的信息封锁墙 / 在推特失败的地方,中国自己研发的微博正在取得成功。”(Breaching the great firewall / Home-grown microblogs are succeeding where Twitter failed) 说到这里,不妨顺便再多介绍两句《经济学人》杂志。这家老牌杂志所面向的读者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界精英,总部设在英国。其新闻报导总是经过编辑的大量加工,其报导一般总是没有署名。报导的风格总是夹叙夹议,幽默,讽刺,调侃,犀利,深沉,正经,假装正经,不一而足。 该杂志编辑主力多是英国人。英国是出产莎士比亚的国家。而莎士比亚以文笔老辣、话中有话、一语双关或多关、具有摧毁力的反讽著称。《经济学人》这个标题,就明显展示出莎士比亚式的老辣和具有摧毁力的反讽。即使是翻译成中文,其老辣和反讽的力道也没有多少减损,让懂行、内行的读者读了不禁莞尔而笑。 该杂志在这里的意思显然是说:当年中国当局作出屏蔽推特的决定,就是因为担心总部设在美国、不受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宣传部门控制的推特会打破当局的信息封锁;推特遭遇屏蔽,也就是遭遇了失败;但推特的失败,给中国国内研发的微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中国的微博正在获得成功,正在成功地打破信息封锁;于是乎,力图封锁信息流通的中国当局的成功,正在给自己带来失败。 中国的老话和英国的反讽在这里显然殊途同归。 *世界媒体的共识* 应当说明的是,《经济学人》这种莎士比亚式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是它自己的,但它这种观点则可以说是外国媒体看中国的共识。 举例来说,总部设在纽约、主要面向美国政界和新闻界读者的著名网络新闻机构 “谈话要点备忘录” (Talking Points Memo ,简称TPM)在今年6月30日发表记者格雷厄姆·韦伯斯特的报导,题目是:“中国在培育自己的推特,带有中国特色。” 韦伯斯特的报导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创新性的貌似推特的网络平台出现,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竞技场。”(An innovative Twitter-like web platform has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new arena for 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 既然是竞技场,当然就必须有竞技对手。现在在这个竞技场上,竞技双方相互较力较得怎么样呢? 《华盛顿邮报》 记者基斯·里奇伯格3月22日从北京发出了这样一番描述: “在一个大部分新闻媒体被政府控制、信息发布受到严格审查、自由的意见被严厉阻塞的国家,中国人转向了一个新的平台借以公开地交换没有枷锁限制的新闻和观点。这个平台就是跟推特相似的微博。 ”中国网络信息审查封锁机构以其高效率而臭名昭著。但微博似乎能抢先一步。中国有十几个微博网站,有一亿两千万用户,每小时发帖100万。(美国的)脸谱网、YouTube等网站在中国被屏蔽。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敏感广播被黑掉。即使是包含‘茉莉花’和‘革命’等字眼短信也会被打回来,说是无法传送。” “但微博用户常常参与网络空间中的自由辩论,谈论中国一些最禁忌、政治最敏感的话题。” *陈年的旧闻变成火烫的新闻* 就在美国之音记者写这篇报导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中国网民正在通过新浪微博进行一场里奇伯格所说的“网络空间中的自由辩论,谈论中国一些最禁忌、政治最敏感的话题”,话题涉及的是中共最高领袖、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引起这场热辣谈论的导火线,是一个名叫 “香港新闻记者”的微博用户 ,在中国北京时间7月10日晚上10点半在自己的微博贴出一条胡锦涛访问日本横滨一个小学校、跟日本学汉语的一些小学生对话的老新闻视频。 那条老新闻发生在2008年5月9日下午。来自 凤凰网的那个视频 显示,一个日本小男孩学生在教室中间起立,操着稚嫩的汉语问: “胡爷爷,你为什么想当主席?” 胡锦涛笑容满面地回答道:“我告诉你,我本人没有想当主席。全国人民选了我,让我当主席。我不应该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香港新闻记者”的微博把这条视频上传之后,立即在中国微博用户当中引起强烈反响。于是乎,通过微博,一条关于胡锦涛的旧闻变成了具有爆炸性的新闻。 *中共当局哭笑不得* 从10日晚上10点半发出之后,不出二十四小时,这条微博帖子被转发2150次,并得到评论830条评论。其中绝大多数显然是让胡锦涛或胡锦涛领导下的中宣部负责舆论控制的官员笑不出来,或哭笑不得。例如: 宋灵歌No6: 胡爷爷,俺木有选过你哇?其实,俺导丝很想选你滴!单丝,请把选票给俺先? 过于宽的郭宇宽:最大的杯具是什么? 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在干自己不想干的工作。 这TM是什么锅假(国家)啊? 桂荣V5: 泪流满面啊我,忽然发现自己连中国人民都不是啊!什么中国人民选了你,忽悠14亿国民还不够,还跑到外国去忽悠人家小毛孩。……成年这么久了,我一丁点政治权利都没有啊? 我是杨雪:不想当就下来,别占着位置。有多少想当的人等着咱们给他投票呢。 人类主义拯救全人类: 小时候家长就教导我说,不要说谎,否则会招雷劈的,可老天爷好像打盹了,不管人间的事情了。 周泽谈案说法: 全国人民好过分,也不问问老胡想不想当主席,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让人家勉为其难 闲逸山翁: 看来我不属于中国人民!而属于中国人民的数量可能估计5000人!由此说明中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国家! 慕容心语: 看了视频,我凌乱了。中国国家主席不是内定好的么?啥时候成全国人民选的了?忽悠日本小盆友?小盆友会信吗?一个自己不想当国家主席的人,会成为候选人?就算成为候选人,会全民投票?就算全民投票,会全票通过?难不成竞争对手零票?我怎么忘了自己投过票呢?莫名地,偶的脸,很烫。。。 苍白的孤泊: 讲这样的话是自绝于人民。是人大代表选了他。人民代表是党指定的。希望以后那些傻逼代表别代表我。以蒙蔽胡主席。 小竹V 转发此微博: 谁选的,请自绝于人民,谢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姑娘: 咱是不是也问问习大爷,别再把他也给坑了,别太勉强人家啊 射虎: 人在庙堂,身不由己,我们损失了一个优秀的水利工作者。(美国之音注:胡锦涛当年在清华大学学的是水利工程。) 尽管有网民公开表示担心这些帖子以及“香港新闻记者”的微博帐号会被和谐(被删除),但是在帖子发表一天多之后,在北京时间2011年7月12日凌晨4点30分,这些对胡锦涛非常不恭维的微博帖子依然在中国国内互联网上扩散。 显然,中国当局负责网络信息审查封锁的机构面对如此这般神速的微博依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再说《经济学人》的老辣* 今天的“世界媒体看中国”以《经济学人》杂志开头,最好再用它来收尾。 就在其它媒体津津乐道于微博对中国当局构成挑战的时候,老辣的《经济学人》早就抢在前头三四步,在去年就早早地开始分析和预测中国当局下一步的招法了。 在大面介绍了微博给中国的政治带来的新气象之后,《经济学人》在去年10月28日发表的那篇报导最后说: “假如微博对党变得更具有威胁性,微博可以被全部关掉。在7月,中国的微博网站都把自己标记为‘测试版’,这或许是一种暗示: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试验。” ================================================ 附新浪微博有关胡锦涛帖子摘选: 泓韵怡然: 美国人参加竞选“我要当总统”。中国是谁?让不想当国家主席的人当主席?人民?人民是谁?人民选了吗? 良适: 哦,是这么回事呀,我得问问街道,咋没通知我呢? _依然大头: 胡主席,你辜负了我们的期望,和宝哥哥一起推动民主改革吧。。。。。 猴魔猴样: 你应该告诉 日本小朋友:“你们要努力学好中文,以后你们可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啊。” 会跳高的猪: 胡总受委屈了。不过……,但是……,难道我被踢出人民队伍了吗? 李健GG:干自己不想干的工作,一定干不好。如果是公共事务,让给想干的人干,于人于己应该都更好,更明智。 anew4: 天呐,我又被外国人了。 SOULNPC:全国人民好过分,也不问问老胡想不想当主席,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让人家勉为其难 多古拉星王子 我们对不起你,我们也真没想选你啊,不知道为啥就把你选上去了。 汤姆猫2011: 他想说的是:你们都不知道,其实我是个演员…… 毛立小武郎: 这个问题也就小孩敢问吧! 良言无忌: 谁选滴?!站出来!! 许骥: 我想哭。太伟大了他的一句话,我就不算人民了,我真没选他 极乐岛主vicaya: 因为全国人民没选,所以故意辜负吗? 北京李海:选票和选票箱在哪儿? moving_杨大羽: 哎,我们果然不是中国人民… * 必须填写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新浪微博:上访是条死路(流程图)

@ 小小律师浦志强: 恳请蓄谋上访的仔细看懂这张图,想清楚你打算进稳控流程的哪个环节。我替沁阳书记陈敬如说句您不爱听的:北京不欢迎你!很冤吗?能忍则忍,忍不住在本地解决。你别走极端,他杀你可能白杀,你杀他要偿命!转@于建嵘 @李承鹏 @宁财神 @新京报钱昊平 @斯伟江@周泽谈案说法 @邓飞 @杨海鹏在上海 @石扉客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7月11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