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

信力建 | 斯大林为何指使金日成对韩动武?

作者: 信力建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那场牵动世界的朝鲜战争是在斯大林策动下由金日成下发起的,他们的目的一个是希望在韩半岛建立亲苏政权并牵制中国,一个希望统一朝鲜。据史料记载, 金日成一直要求斯大林同意入侵南韩,斯大林为了防止与美国关系恶化,始终表示拒绝,但1950年1月末却突然改变了主意。那年4月,斯大林把金日成叫到莫斯科进行了秘密会谈,接受了南侵计划。金日成在会谈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即使战争爆发,美国也不会介入。即使介入,时间上也来不及。”对此,斯大林虽然认可,但表示如果美国介入,苏联不会参战。这样把军事介入的责任推给了中国——换言之,斯大林还将中国拖入这场战争,欲将美国和中国全部束缚在朝鲜半岛。 对此,最新证据是斯大林在1950年8月27日发给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的机密电文,在电文中,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苏联为何没有在同年7月初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上对联合国军队派兵行使否决权”的问题,斯大林在电文中解释称,“这是为了帮助美国在安理会顺利获得多数赞成票”,“这使得美国深陷朝鲜半岛军事问题,且逐渐丧失军事威信和道德权威”。斯大林强调:“试想一下美国持续介入朝鲜战争,且中国也被卷入朝鲜半岛局势,这不仅能为在欧洲加强社会主义赢得更多时间,同时在保持国际势力均衡方面也对苏联有利。”斯大林亲自就朝鲜战争开展前后的国际政治局势,和战争计划进行表述的文件被公开还是第一次。该文件还包括推翻“斯大林考虑到美国的介入而反对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侵韩计划”之说的内容。斯大林在电文结尾表示:“苏联计划重新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因为这有助于暴露美国政府的好战政策,及阻止美国利用安理会。” 斯大林想利用朝鲜战争拖住中国,使之成为其卫星国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他当初对解放军渡江一事的态度看出来。1949年,当毛泽东正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时,1月10日,斯大林给他发来一封电报说:南京政府照会苏、美、英等国政府调停中国内战,“我们打算这样答复:苏联政府过去、现在都是赞成中国停止内战和实现和平的。但是在同意进行调停之前,它想知道另一方即中国共产党一方是否同意接受苏联的调停。因此,苏联政府想使另一方即中国共产党一方也被告知中国政府的这一和平举措,并征得另一方对苏联进行调停的同意。”斯大林在电报中让毛泽东大体这样答复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一向赞成中国和平,但是,由于挑起中国内战的不是中国共产党,而是南京政府,因此南京政府应对战争后果承担责任。中国共产党赞成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但“不能让那些发动中国内战的战犯参加,中国共产党赞成在没有任何外国调停人参加的情况下同国民党进行直接谈判”。 斯大林这封电报使毛泽东感到不悦。此时,不只是东北,就连华北乃至整个黄河流域都将落入共产党的手中,眼看蒋介石就要兵败大陆。毛泽东由此怀疑,斯大林是否有意在中国搞“南北朝”,让国共两党划江而治。如同前一封电报一样,毛泽东后来多次提到这件事。他说:“有些外国朋友对我们的胜利半信半疑。他们试图说服我们,停止在这里,把长江作为与蒋的分界线,建立‘南北朝’。”甚至到了1957年,毛泽东对此事仍刻骨铭心。他说:1949年,我们眼看就要过长江的时候,还有人阻止,他说,千万不能过长江,过了,就会引起美国出兵,中国就可能出现南北朝。我们没有听他们的,我们过了长江,美国并没有出兵,中国也没有出现南北朝。如果我们听了他的话,中国倒真可能出现南北朝。后来我会见了阻止我们过江的人,他的第一句话就说:“胜利者是不应该受责备的。”另外,周恩来也说起过“南北朝”的事情。1955年1月,周恩来对即将赴莫斯科任驻苏大使的刘晓说,当时军事、政治形势都很好,我们准备南下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苏联对此有看法,要求我们停止内战,实际上是搞“南北朝”,两个中国。 对中共,斯大林不许其过江,怕因此触怒美国引发大战;可另一方面,却又怂恿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直接威胁美国利益。为什么斯大林对中朝两国有这样完全不同的做法?此无他,乃是斯大林利用金日成这莽夫的鲁莽行动来拴住毛泽东,以防中国在美苏之间浑水摸鱼,左右逢源。要之,斯大林此举,是渴望中美双方陷入朝鲜战争的泥沼,从而削弱双方的国力。一方面,他能减轻前苏军在欧洲来自美军的压力,确保其在欧洲的绝对军事优势。另一方面,中美一但交恶,中国为便加依附于他,有求于他,从而达到绝对控制中国的目的。 对此,也不是没有人察觉。林彪在一次会见斯大林时明确坦言,中国尚未做好入朝作战的准备,中国可以提供军事物资支持金日成开展山地游击战,当斯大林提出游击战不足抵御美军时,林彪不客气地说打游击如果不行,他们可以到中国建立流亡政府。在林彪看来,朝鲜虽与我国毗邻,但与你苏联亦毗邻,你不急,我也不怕,不是有人说美军的最终目地是要入侵中国吗,他们要真敢来,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最善长的不就是人民战争吗?更何况美军未必入侵中国,因为美军的战略重点在欧洲,美军的真正敌人是苏联,美国人是不会作他的敌人渴望他去作的事的。美国人亦识破了斯大林的阴谋,他们对朝鲜战争的评价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象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国政府为防止朝鲜战争扩大化而将主张大打的麦克阿瑟解职就是最好的证明。另外,林彪对有的人提出的同美军打一仗可以提升自己的国防地位看法却另有见解,林彪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自然也就上去了,而靠在某场战争中取胜来提升国防地位是靠不住的,为此,林彪提出,当前中国的主要工作不是入朝作战,而是发展经济,尽快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可惜,林彪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没有采纳,不过,值的庆幸的是朝鲜战争终以各方和谈而告终,让人遗憾的却是中美建交为此来的太晚。 史学大家唐德刚对朝鲜战争有这样的评价:“各种迹象显示:韩战分明是斯大林精心设计,至少是默许才发生的。斯氏之目的盖在拴住毛泽东,免其变成亚洲铁托也。而毛泽东也就甘愿陷入斯大林之圈套,而不能自拔,也真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可谓一针见血。

阅读更多

朝鲜战争欺骗了历史

  《另类史料》   历史怎样阅读是我作为文科教师最为纠结的,因为相同的历史,确立了不同的价值观与立场,对历史的描述、分析、判断、评价那个差异简直是水火不容。也因如此,我对任何一个想要有点人文知识的,总是坚持认为必须先看历史,而且为了尽可能对历史知道的客观、全面,必须尽可能阅读那些属于历史学家的大家写的历史。为此,我几乎不推荐中国大陆人写的历史,主要是推荐唐德刚、黄仁宇们写的历史,尽管他们也囿于知识、史料、个人价值观的限制,但不会故意为之,同时还建议看更多其他能够作为史学家被认可的大家,如钱穆、费正清等写的历史。这里提供的只是人们对于那场至今依然作为毛泽东伟大杰作的朝鲜战争的另一面描述,各位可以立体地认识那场战争。此文转自海外媒体,题目没变。   最近,原苏联国家档案资料有部份解密,关于金日成等人如何策划发动朝鲜战争的经过终于泄露出来。 原来侵略者并非“美帝”李承晚匪帮,而是金日成、斯大林。但是由于信息封锁,至今多数人仍沿袭过去的思维模式,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帝”挑起的 。图为彭德怀和金日成的合影。   最近,名为醉笑风铃的作者撰文《朝鲜战争欺骗了历史》在网上热传并引起轰动。原来侵略者并非“美帝”李承晚匪帮,而是金日成、斯大林。但是由于信息封锁,至今多数人仍沿袭过去的思维模式,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帝”挑起的。近日,原苏联国家档案资料有部份解密,关于金日成等人如何策划发动朝鲜战争的经过终于泄露出来。   1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知情不?   1949年,金日成奔走于莫斯科和北京之间要求合伙发动“解放”南韩的战争。在金日成的殷切要求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族的三个精锐师在1949和1950年初调入朝鲜,编入朝鲜人民军,供金日成调遣。(见鲁南生:《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三个师原来归四野林彪统率,他们曾身经百战。 这样一来金日成手下的兵力增加了一倍,而且增加的都是精兵强将。在这种情况下,金日成放胆在1950年6月25日,有计划、有准备地发动了入侵南韩的战争,因为有备而来,一鼓作气三天之内就攻下韩国首都汉城,世界为之震惊。所以,金日成出兵南韩,中国事先就知道的。   2 、关于抗美的宣传   朝鲜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内的宣传一致认为是美帝指挥南朝李承晚发动的战争,全国很多城市举行声势浩大的大游行,开大会声讨“美帝国主义”。细想一下,如果是南韩发动战争,他们乘势而来,怎么会三天之内,就丢了自己的首都汉城呢?在当时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中,人们是不会思考这些问题的,因为那时的人都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当然,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也是),所以只能跟着反对“美帝”侵略。   3、朝鲜战争死亡人数   朝鲜战争是二战之后最残烈的一场战争,造成了500万人的死亡,(平民死亡300多万,军人死亡100多万)。中国志愿军死亡人数,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很多战士死得悲壮凄惨。志愿军10月入朝,本想尽快结束战斗,没有想到拖了三个冬天,后勤补给跟不上,很多战士冻死。根据美国人写的回忆录提到,曾经有一段时间,志愿军和联合国部队之间的阵亡人数是14:1。在这场战争中除了造成人员死亡之外,还耗费了中国的大量财政开支。1951年,中国的财政出支有50%是用在朝鲜战场上。(见毛选五卷P66)   4 、失败的第5次战役   1950年冬天,志愿军已经打到朝鲜的三八线,彭德怀主张暂时不过三八线,因为军队损失已经很严重,而毛否定了彭德怀的意见。结果是:仓促发动的第四次战役,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相反,美军抓住志愿军不具备一周以上连续作战能力的弱点,大举反击,使志愿军遭到入朝作战以来的第一次挫折。不仅损失了5万多人,放弃了刚刚占领不久的仁川和汉城,而且全线被迫后退了100多公里,又撤回到了三八线以北。(见《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P877)   第五次战役目标开始决定主要在三八线地区打击敌人,到后来却发展到要打回三七线以南去了。第五次战役开始不久,美军掌握了志愿军的作战规律,利用其机械化程度高和火力强等优势,使志愿军无法发挥运动战的特长。结果,志愿军全线被迫后撤约40公里才勉强阻止住敌人的推进,且损失严重。仅此战役,志愿军就有1.7万人被俘,占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被俘人员的80%还多。(见《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P877 )   5 、谁是朝鲜战争的胜利者?   战争是否取得胜利的标准是什么呢?这要看战争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金日成:策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十分明显是要在南韩建立统治,或者用他的话来说是“解放”南韩,是要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而结果呢?花三年时间,朝鲜死亡无数人,最后的结果又回到了三八线,南韩还是在李承晚的领导之下。   中国:联合国通过决议谴责中国是侵略者,中国在全世界受到孤立,在那以后美国有理由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也失掉了“解放”台湾的机会。中国志愿军被俘人员是2.08万,是美英两国战俘的4倍还多。在战俘遗返时,中国战俘有1.6万人不愿返回中国,(占被俘总数的三分之二)。(数据见《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唯一的收获是落下了敢与美帝叫板的名声(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中国老百姓宣传的)。   美国人:捍卫了南韩的主权,但也没有推翻金日成政权,损兵折将,又回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   苏联人:没吃亏,相反还卖了不少武器。直到60年代,中国还在偿还苏联的军火费。   日本人:占了大便宜。在战争中接了美国不少定单,建立了经济崛起的基础。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到过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份,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份,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于是,战场的严酷和士兵危在旦夕的生命,作为一个战争片断,整体地走进了纪念园。传统的写实群雕就这样被新颖的设计思路所突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按照建筑界的行话,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作品。南面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这座墙上,还隐现着浅浅蚀刻的许多士兵的脸部,这些形象不仅是写实的,甚至可以说是真实的。因为所有这些脸部,都是根据朝鲜战争新闻照片中美军各个兵种的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临摹刻摹的。纪念墙的花岗岩是磨光的,开阔地的塑像群因此而映射在墙上。随着我们的脚步移动,两组形象便流动地,互为背景地融合在一起。战场的引入,新闻照片的应用,都表明着设计者在刻意寻求一个历史真实的感觉。而正是设计者的这个追求,让走入纪念碑园区的我们,不无困惑。   我们当然是困惑的。   因为我们从小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长大;   我们熟读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看了无数遍电影《英雄儿女》;   哪怕是在美国打工,我们只要一张嘴,都会不假思索地唱出《上甘岭》的插曲。   在我们出生出世长大成人的每一天,我们最崇拜的艺术家们,就是以他们最卓越的才能,以最优美的旋律,最动听的歌喉,向我们讴歌这场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以致我们在一生中有过多次痛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在朝鲜战争的前十八年,没有最后一次赶上报效祖国的机会。我们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推出天经地义的逻辑:我们的父辈跨过鸭绿江,就是“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至于为什么要跑到鸭绿江那头去“保卫”,是因为唇亡齿寒。美帝国主义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挑起朝鲜战争,就是要利用朝鲜半岛作为“跳板”,企图将刚刚诞生一年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就像要杀死一个天真的婴孩一般。为此,我们的爱国主义绝不是干巴巴,而是血肉丰满的。既充满对侵略者的仇恨,却又伴随着诗意无限的对祖国的热爱。这与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浪漫和激情实在很合拍。   就像《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一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柔情,和“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激昂,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因此,我们向来不认为自己接受过什么说教,那是一种已经化为血液流淌在胸中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如此难以割舍,它不仅会伴随我们从小到大,而且也会伴随我们越洋过海。我们就这样毫无思想准备地突然“踏入敌阵”,走进了美国朝鲜战争纪念园区,蓦然面对“行进”在朝鲜战争的开阔地上的,那19名疲惫艰难的美国士兵。我不由自主地说,这就是被我们打败了的“美国野心狼”了。   关于这些美国士兵,园区内只有一句短短的碑文:“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在读到这段碑文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眼中穷凶极恶的“美国鬼子”,却也是美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儿女”。我们停在这只有一句话的碑文前,不由有些发愣,就愣在“保卫”这个词上。   美国兵千里迢迢去朝鲜,他们凭什么言称“保卫”,他们又究竟去保卫了什么? 这是一场跨越了半个地球的战争。我们也想到,在有着信息自由法的美国,政府不可能对于这样一场战争,向他们的士兵和家属隐瞒重大历史情节。   这个朝鲜战争纪念碑是在1995年6月27日才揭幕的,远在1982年揭幕的越战纪念碑之后,那么,在经历了对越战的不断重新认识之后,美国人在建立这个朝鲜战争纪念碑的时候,为什么还能够保持整整半个世纪的自信,坚信这样一个远征是正义的呢?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这是我们此生第一次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站在交战双方的边界。我们感到奇怪的,不是上面的这段碑文和疑问,而是我们怎么直到站在这个“敌营”的纪念碑前,才第一次产生这些疑问,我们怎么直到今天,才想到有必要了解和知道,我们当初战场上的敌人,他们又是怎样看待和解释这场战争的。   6、“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很难在纪念碑上直接找到彻底的答案,因为这个纪念碑园区的文字非常少。除了上面这段碑文,另外,就只有一句话的碑文了,那是用银色的字,镶镌在一座同样简洁的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上的。纪念碑座落在一个圆形的水池中。它是整个朝鲜战争纪念碑的主题:“自由不是无代价的。”虽说提到“自由”这样一个“主旋律”,可是整个设计基调仍然是低沉的。和越战纪念碑一样,它强调的仍然是“代价”,是战争对于生命的摧残。因此,作为对主题的诠释,在围起这个水池和纪念碑的石块上,我们看到刻着参与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的伤亡记载:阵亡美军54246人,失踪美军8177人,被俘美军7140人,受伤美军103284人。我们从未接触过这些战争数字,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它的份量。在这些数字里,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无知。我们一向以为,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只是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而已,战场上都是“美国狼”。而从以上数字表明的事实,与我们原来的印象差异很大。美军在联合国军中的比例,远远低于我们的想像。我们于是想知道,当年志愿军的敌人,究竟是些什么国家。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园区的最后一点文字。那是当年所有加入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国家和提供医疗支持的国家的名单,他们是:希腊,法国,埃塞俄比亚,丹麦,哥伦比亚,加拿大,英国,泰国,瑞士,南非,南朝鲜,菲律宾,挪威,荷兰,新西兰,卢森堡,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亚,比利时。   离开这纪念碑时,我们感到,一切基于主观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对于战争和历史事件的解释,都可能是有偏差的。作为一个平民,首先需要知道的只是历史事实,只有当事实是清楚的,听取各方面的解释,才可能是有意义的。   于是,我们从国际互联网,查寻了最基本的有关朝鲜战争的时间表和历史资料。在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五年,人们享受和平还很短暂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突然打破国际公认的划分南北朝鲜的三八线,进攻南朝鲜,并且长驱直下,几乎灭了南朝鲜。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派出联合国军援救南朝鲜,其中包括作为主力的美国军队。美国人至今自豪的,他们的儿女去保卫的那个“从未见过的国家”,就是南朝鲜。而南朝鲜人,就是美国军人保卫的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民”。   1950年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经过三年残酷的战争,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签字,维持三八线。只有三八线依旧。   我们一向被告知,中国人民必须打这场战争,不打就会亡国。我们一向被告知,连美国高级将领也承认,他们在朝鲜“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现在我们才知道,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奥玛尔?布莱德利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他的原话是,假如因为朝鲜战争,“我们就打入中国的话,那么,我们将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段话和我们原来理解的意思,实在差得太远了。

阅读更多

十年砍柴 | 婺源被发现 徽州被丢失

(载《文史参考》)    4月上旬,江南最美的季节,我去了一趟江西省婺源县。“中国最美的乡村”虽有些夸张,但不算离谱,婺源山水之秀,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只是正值油菜花开,在江湾、李坑、晓起几个有名的景区,游人如织,山村幽静不再,宛若漫步在通衢大都之闹市。    婺源被发现、被宣传,是近些年的事,随着媒体的造势和游人不断地涌入,其知名度,有直追庐山之势,成为江西的另一张旅游名片。这块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息着33万人,在南方诸省,算是人口密度偏小,又加上长期交通不便,故能保持一方比较纯净的水土到今天。    提起婺源,今日许多安徽人仍“心有千千结”。“安徽”省名的来历,便是合两大名府“安庆”“徽州”之首。徽州从宋代到清室逊位,近千年来一直是天下名府,辖区相对固定,一直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由于山水相连、习俗相近,又属于同一府管辖,因此六县的商人称为“徽商”,以六县为主体形成的文化为“徽文化”。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主政,为军事围剿“苏区”,将婺源划归江西。在1948年,由于当地人要求回归安徽的呼声很高,据说徽州绩溪籍的胡适说动蒋氏,婺源又回到安徽。但这次回归十分短暂,很快国民党丢失了大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作战以九江为界,以西为四野的部队,以东为二野、三野的部队。大军南进,江西全省加上婺源为四野所占,徽州其他五县则是二野的军事辖区。在军事重于一切的年代,为便于管理,婺源又划归江西。 我所供职的单位,正对着北京徽商故里酒店,这家酒店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的,这里的“徽菜”十分地道。这家酒店打了两张牌:黄山和徽商。黄山的知名度自不必说,除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奇秀之景外,黄山市亦是安徽省所辖的重要地级市。明清两代,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足迹遍天下。这家酒店的包间以徽州府六县以及徽州籍名人为标号,有一次我应一位皖籍朋友之邀去赴宴,主人订的是“婺源厅”,相邻不远的包间是“朱熹厅”,我笑言:“安徽人没法忘记婺源和朱熹。” 这些年,仍有皖籍人士在媒体甚至全国“两会”上呼吁婺源回皖,但牵扯到一个名县的行政区划变更,十分敏感,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理由十分充分。而令不少持此主张的皖籍人士尴尬的是:婺源自古是徽州府所辖,但现在徽州却被丢失了。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原徽州六县之一的绩溪划归宣城。黄山市的辖区,大致相当于原徽州府的歙、黟、休宁、祁门四县。当然,现在黄山市还有一个“徽州区”,但其辖区原只是原来歙县的几个乡镇。 80、90年代许多地方为旅游带动经济,纷纷将历史悠久的行政地名改为辖区内的知名景区名。徽州改黄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湖南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四川南坪县改为九寨沟县。其实一个地区的风景名胜地知名度提高,何必依靠景区名代替行政名呢?明代大文豪汤显祖在其《游黄山白岳不果》中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白岳是歙县另一个名胜地齐云山,可见那时候黄山已十分知名。在权力主导一切的时代,所有的资源都由权力调度,亦为权力的“中心任务”服务,连行政地名亦是如此。 古代徽州因山多田少,农耕难以养活那么多人,徽州人为了生存,只有两条路:读书做官和做买卖。此地文风鼎盛、商贾遍天下可说是逼出来的。商人挣了钱,其主要用途是回家盖豪宅和培养子弟读书。徽州商人积攒的财富于是通过一代代文人的著作和留在现在的古村古镇,影响至今。 但自1949年以后,“徽文化”实则是在不断被边缘化的。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长达数十年的计划经济,自由流动的“徽商”无用武之地,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一地的工商业的发达主要依靠地理优势,农耕帝国时代形成的“徽商”传统,中断多年已无从续接;二是因整个安徽省的政治中心北移。明清两代的大部分时间,安徽的省会在安庆,安庆和徽州、池州、宁国等府在长江流域,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南部。这些地区经济一体,风俗、文化相近,可以说,安徽省是一个有着南方文化气质的省,以徽州六县为依托的“徽文化”,扩大为整个皖省的代表文化亦无不可。处于战略考虑,新中国成立后,处于江淮之间的合肥成为省会,淮河流域的文化似乎占了主流。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相差实在不小,胡适先生晚年滞留在纽约,合肥籍的唐德刚成为其入门弟子,胡适对这位同乡晚辈很看重,常常说我们家乡云云。唐德刚后来在著作中提到,尽管胡适早年在北平时和唐家长辈多有来往,但合肥的饮食、民风和语言和胡适先生故乡徽州绩溪实在大不一样。晚清以合肥籍李鸿章为领袖的淮军,其将领多出自民风强悍的淮河流域,如果冠之以“皖军”“徽军”显然不合适。而袁世凯虽是河南项城人,但项城在淮河流域,袁的养父袁保庆是淮军名宿,袁世凯本人也继承了淮军的政治遗产。 即使一个完整的“徽州”回归,人们还能找回失落许久的“徽州梦”吗?徽州的南方气质能否更多地影响安徽乃至全国?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黄文治: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呈现的几点史实

黄文治: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呈现的几点史实 进入专题 : 张学良 口述历史    ● 黄文治       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中,有关张学良(1901—2001)的研究论文、论著可谓俯拾皆是。面对这些观点莫衷一是的论文、论著,张本人曾发出如此感叹:“我进(近)十年来使我觉着历史上记载疑案重重,就如我这个人还活着的,对于有关我这个人的记述,我所听到的、看到的,多不正确。我这人性格毫不护短,我有我的缺点劣点,我有我的短处,我自己知道。我自己的事,我所听见外间记载、传闻我的事情,常使我大笑不止”。张缘何大笑不止?主要还是因为这些论文、论著大多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甚至违背史实,很少符合历史本相。          就张本人的口述历史而言,唐德刚在张氏口述历史的封底上就说“张氏的口述,随性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唐式所言不完全是出于图书宣传、策划之目的,而实在是读者阅读本书的真切感受。这本口述历史中偶尔呈现的几段语言,往往都可视作是一位历史当事人对历史事件及其其中的历史人物最真实的印象与评价,这种印象与评价,是完全赤裸裸而没有相关讳饰的。研读历史的人都明白,得到这种赤裸而没有相关讳饰的原汁材料其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就我个人而言,看张学良口述历史确实能有不少新体验,下面就捡取几点读后印象深刻的说法来重点阐释:          一、父亲不是土匪          关于张学良父亲—-张作霖—的出身问题,过往学者及坊间传说一般都认为张作霖起于“草莽”,是地地道道的“土匪”出身。          张学良对此却颇不认同。他说,他父亲和他二大爷为爷爷报仇,失手打死了王家老太婆,就跑到毅军宋庆的部队去当他的部下,当了几年护卫兵升官并荣耀回家,但仇家仍不放过他,他又逃走了,“他没办法,就跑到一个地方。他认识那儿的一个人,一个兽医,治马的,他就跑到那儿避难去了,帮着人家,当一个下手”,“那时候的草莽英雄,凡是有马的人,大多数都是有问题的,还有一种叫贩马的,就是偷人家马来卖,都差不多,都经过这个兽医,都在这个地方转手。所以这兽医呀,跟这些人最容易接触,因此我父亲自然就认识一些草莽英雄。后来他们这些人,有些就成了我父亲的朋友”,“这时候正赶上义和团变乱,东北没有政府了,政府人都跑了,地方都自保。村庄都自己自保了。就是这个时候,我父亲起来的,这就是人家说他是土匪的原因”。“我父亲并没有当过打劫那样的土匪。那他这叫什么?他就跟他那些朋友,有十几个人,做‘保险队’。什么叫保险?就是咱们唱戏的那话—坐地分账。就是你这个村庄我给你保护,你每月给我多少多少钱。如果有土匪来打你,有什么旁人在这儿经过,我负责给你打,但是你拿钱。就这么着,人家说我父亲是土匪。其实他不是”,那个时候维护地方治安有两种,一种是“人民自己保卫自己,如晚上男人睡觉,女人上炮台警戒”;另一种就是“人民请别人来保护自己,就是我父亲这种。我父亲当年就是干这个的”。          二、十一个情妇          张学良口述历史最有趣味的地方恐怕还是“张狂”性地谈了很多年轻时的风流韵事。          他说,那时候“我什么都干,香烟我不抽,抽大烟,那个烟太小。人家是吃喝嫖赌,我是吃喝嫖赌抽,我什么都干,我抽鸦片”。就恶迹而言,张是吃喝嫖赌抽都干。          不过,除了抽鸦片,这五样,张学良“好女人”也可谓首屈一指,口述历史中着墨也比较多。他说“我过去做事情,我这个人我自己向来是有分寸的,我也知道我自己,我自己给我下个考语: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但“我从来不追女人的,很少,没有。可以说一两个女人我追过,其他的我没追过。那是女人追我”,“我告诉你这个,中外都算上,白人、中国人,那个嫖的不算,花钱买的、卖淫的不算,我有十一个女朋友,情妇!我的情妇算一算有十一个”。不过,“有一样啊,我有势力,和权势这也有很大关系,我并不是仗着我权势来,人家是因为我的权势而来,这也很有关系。我有我就不说了,我再说这个你就明白,女人要沾上我,她就不离开了”。          “人家说老要张狂少要稳,我现在就是张狂”。张学良老年“张狂”性地谈了自己年轻时的花花公子式生活,从这种生活状态的描述中倒也能透视出纨绔子弟别样的性格特质。          三、厌倦内战          对军阀内战及国共内战,张学良都极为反感。          张学良说“我和部下都很亲,很亲”,内战“自个和自个打,今天跟你打,明天跟他打,明天又合,后天又不打,打死了那么多人。我跟你说,我那时候作战心里难过得很,我父亲知道我。打死的都是相当的佼佼者,剩下的无能后辈,来请功受赏。这要真是有意义的战争还可以,这个战争干什么呢?今天打了,明天又好了,明天我跟你又去打他,后天又好了,又去打,这打什么意思呢?这干什么呀?为什么打内战呀?为什么呢?真正是有目的的还可以。我真是厌倦,我一直厌倦内战,就是剿共我也不愿意剿,这有什么意思呀?而且彼此都是很厉害的”。          张学良这个厌倦内战的心态,也是导致后来“西安事变”发生的直接诱因之一。          四、不抵抗命令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多年来一直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推到张学良头上。对此,1991年5月28日,张学良在纽约曼哈顿中城贝公馆接受纽约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偕老报人李勇等八人访谈时,谈到“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强调蒋先生没下过“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命令,“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至于为何下这样的命令,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继续澄清说,当时“我在北平负责任的时候。‘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在北京负责任”,受蒋介石委托,汪精卫“跟宋子文两人来的,宋子文是我的好朋友。拿着蒋先生一封信,他说我有蒋先生一封信拿来,那时蒋先生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封信呢,蒋先生很客气,就说汪院长到你那儿,跟你谈一谈,你好好跟汪院长谈一谈。我就简单跟你说吧,他来了,就说现在你的军队应该跟日本人打一下。他的主意是让我们跟日本打一下子。我就问他,咱们真打吗?你中央有什么办法吗?他说你要不打,南京政府受不了呀,你打一下子。我一听,说是不是中央里有所准备?没有!能打怎么样?一定打败!那我一听,为什么要打?我他说首先在外面压力太大,你呀,军队动一动,打一打,跟日本人打一打,做个样子。要不这样,政府恐怕就维持不住了。他们要我跟日本打一下,可以平息国内的反对声浪。我说,汪先生你说什么?我说我张学良从来没让我部下给我去打的地盘,我利用我部下。你那么样做,我问心无愧,我不惜打一仗,拿我部下生命来换你们政治生命呀?那不是我张学良。我说蒋先生的信是这样的,将先生在信里让你跟我商量,蒋先生要给我下命令,那我没法子,那我就打。你为什么不给我下命令?他那时候是行政院长,我说你为什么不给我下命令?你给我下命令,我当然要服从,我没法子,我非服从不行呀,你既然这个事情让我自个儿自动,我不干。你中央是不是有所准备?你真要打,那我打。你不介入,(只)让我敷衍一下子,舍掉我(那我不干)。我说这话就是主题,我这个人呐,我这人说话,有时候一着急毫不客气的,我说我张学良从来没拿我部下做交易,牺牲我部下而来换我的政治生命。而且你中央政府的政治生命力,你别找我张学良”。          可见,“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沈阳一夜间失守,其实奉的是张学良的“命”。蒋介石当时还是希望张学良跟“日本人打一打,做个样子”来缓解南京政府的压力的。          六、西安事变          关于“西安事变”发生的真正动因,学术论文、著作、回忆资料及影视作品提供了多角度的解析路径,对此,张学良多不苟同。作为当事人,张学良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旁的冲突,就是冲突这两句话,就是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们两个冲突就是冲突这点,没有旁的冲突,一点冲突没有,旁的没有冲突”。这里,张学良并未很好地理解蒋之“安内攘外”政策,其实蒋对抗日实践思考的更为深刻、长远,要在东部攘外就必须整合中西部地域,做攘外的坚实大本营。张学良对此却不甚清楚,就“跟蒋先生是痛陈呐,蒋先生也骂我,骂得很厉害的!我说这样下去,你就等于投降呀。蒋先生说,汉卿呀,你真是,你无耻,咱们军人从来没有‘降’这个字。我说,你这样做比投降还厉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策也。你这样子叫人家不战就把我们中国一点点吞去,你不等于比投降还不如?将先生大骂我呀,我跟他这样吵呀,蒋先生当时看我的情形很怪,后来也很安慰我几句。还有蒋先生几句话,现在他已经不在了,(否则)我不愿意说出来。他一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就因为学生运动时候,我不好意思再说他了,因为我真是气呀,他说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我火了,我真火了,所以这句话把我激怒了。我这个人是这样子,你别看我太太跟我这么凶,她可是怕我发火,我要是发了火,我谁也不怕的,我发火会开枪打人的。我真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我怒了什么呢?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你!”          因此,张学良还说,“我做那件事(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没混过与我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我没有!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          张学良一辈子活了101岁,因“西安事变”变故而绝大部分时间处在幽禁状态,九十岁之后才重获自由。张学良口述历史所言的基本都是幽禁前的事情,他说“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三十六岁。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命”。其政治生命只有15年,虽只短短15年,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其息息相关。张学良作为当事人及知情者,他的话语权威性极强。虽不能说其所言内容百分之百确切,因为毕竟时隔经年,人的记忆有时也会有偏差。但总的来说,这部口述史的真实性还是相当高的,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说服力某种程度也已得到验证。张学良口述历史应当引起知识人及普罗大众足够的重视。               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    进入专题: 张学良 口述历史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184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让风雪归我,孤寂归我

一周语文|2012(15)|2012-4-2-2012-4-8 左 为本周单字“评”,“评论”的“评”,“批评”的“评”。3月31日周六,多个微博网站关闭评论功能。饭友 贾行家 撰写饭文说:“现在,实名制才真的开始临近了。和‘传谣’无关,我们虽然在下游喝水,但是大灰狼(或哈士奇)还是觉得我们弄脏了他们上游的水。 4月3日,新浪微博评论功能重新恢复,主持人孟非 感觉 “殊无快意,因为在我的观念中再卑微的自由都不应来自恩赐。随时会被剥夺的东西,随你们大小便吧,我不稀罕。”针对评论先禁再开,作家 巫昂 评论说:“解禁有时,再禁有时。” 而在技术层面,禁评后果有5:“1.信息传播速度更快;2.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社交性大幅降低;3.微博搜索量大幅增加,因为转发微博是进入搜索的;4.微博上中大型V们的表演行为比例越来越大,因为所有的话都会出现在他们粉丝的timeline里被人围观(至于超级大V则一向都在表演)5.拉黑变得没有意义”……前面的总结来自学者 魏武挥 。在魏老师 看来 ,“这不是助长转发,反而导致更多的传播吗?” 汉字“评”为会意兼形声字,《说文》未收此字。《广雅-释诂》里的解释说,“评,平也。”又,“评,议也。”《广韵-庚韵》的解释说,“评,评量。”本义为评判。常用词组有评比、评定、评断、评分、评改、评功、评估、评级、评价、评奖、评卷、评理、评论、评判等很多。 ————————————————————————————————————————— 【次成年小说】 来自《中华读书报》记者者王胡报道,报道介绍说:“根据 次成年小说 新锐《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改编的同名电影打破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该片于3月23日在美国公映,首个周末便罗致1.5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3亿元),此乃非续集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在全部影片中也排名第三。”“耿芳译《饥饿游戏》、《燃烧的女孩》和《嘲笑鸟》于2010年至201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所谓“次成年小说”大概就是我们这里的“青春小说”? 【我就是不节省时间我有大把时间】 语出作家董桥。接受《上海书评》访问,谈到自己的老派生活,董老师说:“我所有生活上的东西,都是老派的。我不愿意去ATM机上取钱,我要到银行排队。写信我要去邮局寄信。排队感觉很舒服。全部电脑化,很多人生乐趣就没有了。这种人生是很奢侈的, 我就是不节省时间,我有大把时间 !” 【错失恐惧症】 来自译者钟建国推荐,英文原文“Fear of Missing Out”,缩写“FOMO”。所谓“错失恐惧症”特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什么的焦虑心情。此词最早由作家安妮-斯塔梅尔使用,后美国《商业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使用了它,广为传播。“FOMO”像一种传染病,染此病者不惜代价,无法拒绝任何邀约,担心错过任何与有助人际关系的活动。去年年底,“FOMO”一词曾入选由美国方言协会主办的“全美2011年度热词候选名单”,最终以微弱票差落选美国2011年度热词。 【文字的意义在于和读者相遇】 语出作家比目鱼。在为《城市画报》撰写的专栏文章“不够永恒的阅读”中,比目鱼老师说:“也许一切都无法永恒,也许一切都会变成过眼云烟,也许科技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又会让我们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你最后决定用这样的想法聊以自慰:不论是印在纸上,还是显示在屏幕上, 文字的意义在于和读者相遇 。如果你的文字是真正的好文字,也许它们能够在读者的记忆里获得永恒。” 【斯大林练习本】 来自俄塔社莫斯科消息。消息说,最近,斯大林肖像开始出现在莫斯科中小学生所用 练习本 的封面上,这一现象引起各界争议。在统一俄罗斯党总委员会主席团第一副书记、杜马社会政策委员会主席安德烈-伊萨耶夫看来,斯大林的形象收入卫国战争教科书尚可接受,“有很多人仍然尊重、崇拜斯大林”,但也有“数千万人遭受了斯大林的迫害,对此持坚决否定态度”。“《文学》杂志总编谢尔盖-沃尔科夫说:‘任何人都无法抹去很多人命丧斯大林时代这一事实。我认为,他的肖像出现在学生练习本上,其效果与印上希特勒的纳粹标志无异。如果有人想借此种方式在公众意识中复活强权形象,那么这就是某种旗号,我会加以抵制。’” 【今天让我们认真地做一回蠢货】 本周愚人节,网易以上面 这句话 为主题,制作出2012愚人节专题。读到这个句子我很高兴,尤其是拿它跟诸多“被代表”比,被人代表了愚蠢,我竟满心欢喜……因为是实话吧。 【新型地沟油】 来自《新京报》周二 报道 。所谓“新型地沟油”即用“劣质、过期、腐败了的动物皮、肉、内脏经过简单的加工提炼后生产出来油脂。”饭友 温吞人留言 “高度赞扬中地沟油集团全面取得地沟油提炼加工技术先进成果,领先全宇宙,给全国人民餐桌吃上了新型生物油。”饭友 被雪藏的阿cat留言 :“原地沟油我还没怎么吃够,新型地沟油就上市了,这社会的进步真是瞬息万变啊!” 【美学的问题比其它问题更严重】 语出学者崔卫平。本周,慈善家陈光标在南京与父母一齐扮雷锋图片网络风传,引发围观。学者崔卫平短评说:“ 美学的问题,比其它问题更严重 。”饭友 9度秋裤 饭文:“从陈光标穿雷锋装装雷锋这事来看,我怀疑×××最近是迷上Cosplay了。” 【仰-俯-平】 来自编辑 张彦武 本周推荐,语出评家 胡文辉 书评“作为回忆文本的《燃灯者》”。文章收尾处,胡先生论及撰写回忆录时的不同视角:“学生写老师,向来是回忆录的大宗。而其中的大多数,无非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式的写法,借用《仰望陈寅恪》这个书名,可称为‘仰望派’。但也有个别狂士,下笔轻薄露骨,如李敖写姚从吾‘长得一副中原老农相’,写殷海光‘完全不像思想家,不像哲学家,不像大学教授,他倒像是北门邮局门口卖春宫画的’,这只好称为‘俯瞰派’。还有一种,对老师就事论事,有赞有弹,如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庶几近之,则可称‘平视派’”。 【修甲有啥不爷晚上爷还想做个面膜】 语出导演彭浩翔微博。周三,彭导写微博:“压力太大,爷决定趁工作空档去修下指甲。”网友EVO-青春社留言说:“修指甲?麻烦你来点爷们一点的活动好不?”彭导回复EVO-青春社:“ 修甲有啥不爷?晚上爷还想做个面膜 ”……这个彪悍问答里出现的那两个“爷”字瞬间击败修甲之类的柔软动作,忽就爷了。 【三明治庆生】 来自拉美社哈瓦那消息。消息说,再有一个多月,英国肯特郡Sandwich小镇将展开多种为三明治庆生活动。据称,今年是“三明治”250岁生日。“三明治”又写作“三文治”,是英国小镇“Sandwich”音译,是一种源自18世纪快餐食品。从诞生开始,三明治就因其制作快速、营养、无需占用工作时间便可享用而成为英国人无可争议的方便午餐。官方数字显示,英国每年会消费超过110亿份三明治,制作三明治在英国已成为一项重要产业,为至少33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为英国创造的年均收益约为95亿美元。 【让风雪归我孤寂归我】 语出评家顾文豪本周书评,上为原评标题,语出台湾诗人周梦蝶诗句。评论周梦蝶诗作,顾老师写:“是无法言说的感觉,是无法厘析的体会,读周梦蝶的诗,是要一字一字读的。”“面对宿命,面对不快,面对悲苦,他既不似陶渊明、苏轼般乐意将愁苦消融于智慧,亦不似屈原、李商隐般耽溺于愁苦而几不可自拔,也不会似谢灵运、王维借山水而将愁苦排遣。‘ 让风雪归我,孤寂归我 ’,正是在对于现实生活的孤绝无望和欲摆脱而终不得摆脱的往复敷衍中,他的诗获致了诗该有的复杂与格韵。” 【易上当体质】 语出作家巫昂微博,一句:“每到愚人节我都谨慎得不行,因为俺素 易上当体质 ”……巫昂这句俏皮话当有小规模杀伤力……网络时代,属“易上当体质”者想来不在少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麻辣总局】人民日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该有人出来担责了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