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

胡耀邦的知识分子情结

  作者:吕则征        人的深情所在,人的理想所寄,人的才情所系,构成了人的情结。人人都有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情结,而情结犹如种子,犹如引擎,生长在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人们的心灵,以至形成生活情趣、人格追求和事业境界。        中共领导人都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知识分子情结。他们论述知识分子的言论,可谓汗牛充栋,车载斗量;领导人与知识分子结为朋友的,不可胜数,不计其数。但如胡耀邦对知识认识之到位、对知识分子认识之深刻、对知识分子真心爱护且赢得了知识分子衷心爱戴者,则不多见。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浓得化不开的知识分子情结。这个情结,首先源于他是一个知识分子,源于他的善良本性,源于他的建设伦理。        一        胡耀邦的好学,是出了名的。刻苦自学,成为饱学之士。        在延安时,得到王稼祥的称许;后被陆定一誉为“大知识分子”,许多专家都惊异于他理论水平之高。哲学、历史、经济学上的一些重要论述,他张口即来。许多诗词散文名篇,能大段背诵。1983年第一次出访日本时,有记者问他此时的心情,他用鲁迅的诗“心事浩茫连广宇”作答。他主政团中央时,给团干部开列的书单,足以看出他的博学。即使在剥夺工作权利,下放劳动时,他置周围弥漫的悲观绝望的情绪于不顾,点上灯,在蚊帐中看书。孜孜不倦的学习,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苦苦思索,使得他精神浩瀚,心忧天下。修炼出一种知识分子的秉性、气质、和情怀,磨砺出思想家独有的理性。        自己是知识分子,才能把知识分子引为同道,才能与他们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主政科学院、中央党校、中组部、中宣部以至干总书记,胡耀邦与无数的知识分子打交道,赢得大家的心悦诚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胡耀邦自觉地做一个知识分子,使自己了解知识分子,懂得知识分子。很会领导他们,很容易与他们交朋友;而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则异常欢迎这样的领导。人心顺畅,风正气顺,开创工作新局面,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        因为他是知识分子,所以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深刻到位。        胡耀邦对知识分子的论述集中体现在198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的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这篇题为《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文章中,他说:“尊重知识,欢迎知识,渴求知识,努力把知识变成建设新世界的巨大力量,应当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建设者所应有的优良素质。”(《1895-1995世纪档案》第608页 中国档案出版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知识分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脑力劳动相对集中在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身上的状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因此,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绝对必需的的智力因素,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造成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风气,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把这看成是‘基本建设’,并且是‘最基本的基本建设’。”(同上 第610页)        或许有人说,如此重要的大会,如此重要的报告,总书记发出的自然是党中央的声音,是代表党向世人的庄严宣告,不是哪个人的意见。是的。据知情人讲,“他的文章和讲话稿,一般不用别人代笔,多是自己动手。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就告诉起草人自己要写的题目、文章结构、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要阐明的观点和论据以及到哪本书的第几页去找需要引用的某个段落或句子。”(满妹著《思念依然无尽——怀念父亲胡耀邦》第306页北京出版社)通篇报告,充满了胡耀邦特有的气势和风格,由此不难断定,即使有一个起草班子,有人代笔,但却是胡耀邦思想的精彩呈现,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智慧。        他一改过去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批判他们身上的资产阶级思想作风”、“改造利用”等提法,从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建设的角度,论述知识分子的伟大作用。在他任总书记期间,中国知识分子所迸发的工作热情前所未有,大家心情舒畅,思想活跃,呈现出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喜人局面。知识分子真正告别“臭老九”,成为“香饽饽”。        三        因为拥有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知识分子真心尊重,遇事商量,绝无颐指气使、权大真理多。        1983年6月1日,中央召开民主党派会议。会上,胡耀邦说出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两句话。散会后,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尚志请示胡耀邦:能不能把这个对联写进报道中?“什么对联?”胡耀邦问。“就是‘勿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胡耀邦笑了笑:“那算什么对联?我不过是总结大家发言罢了。”由于胡耀邦是即席讲话,准确起见,李尚志把采访本递给他看。“有个字不对。”胡耀邦边说边用笔将“勿”改为“毋”。李尚志正准备离开,胡耀邦又把他叫了回来。“我还想改两个字。把‘致力’改成‘务期’,你看怎么样?”“不好。”李尚志非常干脆地答道。胡耀邦开玩笑说:“你这个记者这么厉害呀?我讲的顺口溜,我自己要改都不行吗?版权是我的嘛。”“不好就不要改嘛。”李尚志坚持自己的观点。其他领导人过来了,爱同记者开玩笑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笑着揪李尚志的耳朵:“你这个记者好大胆,敢与我们的总书记吵嘴,该揪耳朵。” 李尚志赶紧说:“不敢,不敢,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党员,向总书记提个建议。”他把刚才争论的内容向其他领导人作了汇报。他们也主张不改为好。胡耀邦哈哈大笑起来:“斗不过你们年轻人。好,就按你的意见办,不改啦。”(《真话》第4节 刘青松著 九州出版社)        四        两次说“共产党应该起誓”,表明对知识分子遭遇的痛惜,给知识分子以极大宽慰。        1979年夏,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长的胡耀邦为马寅初平反,含着眼泪说:“当年毛主席要肯听马老一句话,中国今天的人口何至于突破10亿大关啊!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共产党应该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        1980年2月,胡耀邦参加全国剧本创作会。在讲话中,他特别指出,要爱护文艺队伍。说到激动处站起来,举着攥紧的拳头,提高声调说:“我们的党要发誓,坚决不许对文艺作品妄加罪名,无限上纲,因而把作家打成反革命!” (满妹著《思念依然无尽——怀念父亲胡耀邦》第402页 北京出版社)        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文明与野蛮,善良与丑恶的试金石。        自1950年胡耀邦就辗转询问他中学英语老师喻科盈,直到1981年底,获悉老师现在安徽省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且已退休。当即去信问候。翌年7月,胡耀邦热情邀喻先生北上。这对阔别52年的师生,相逢当日畅谈3个多小时。胡耀邦执弟子之礼甚恭,留喻先生在京游览10天。临别时,又请老师到中南海共进晚餐,合影留念。(同上 第414页 )        改革开放之初,春寒料峭,“左”风阵阵。胡耀邦冒着风险,顶着压力,为思想界、艺术界勇于探索的知识分子保驾护航。他的民主作风、他的宽容大度、他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他对知识的尊重,为知识界撑起了高歌猛进的天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积聚了最可宝贵的智力资源。1987年1月6日,胡耀邦参观岳麓书院。有人备好纸墨要他题词,想让他写“千年学府”。他想了想,说:“还是尊重知识好。”说罢,挥毫写下“尊重知识”四个苍劲的大字。(同上 第420页 )        五        有人说,知识分子不是仅仅有知识,而且是心忧天下、关注民瘼,与人类文明相契合的人。从胡耀邦的民主思想,可以领略到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风范。        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的小组会上,胡耀邦曾经很激动地说:“我始终支持任何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大家都在宪法的保护下享有最大的自由。尽管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及这次人大会议上,不少同志点名也好,不点名也好,批评我背着中央搞违犯‘四项基本原则’的所谓民主化运动,助长无政府主义,但我坚持认为我那样做是从大局着眼想的,即使多数人反对,我仍要保留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以贯之的思想。        1989年1月,胡耀邦在湖南长沙九所宾馆与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第甫交谈时说:“中国的出路是‘民主’和‘科学’四个字,我们为之奋斗了近70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还需要继续努力。”        王元元在《日常生活中的胡耀邦》中表达了这样的切肤感受:“他脱离了从古到今的专制意识。他的人格更趋向为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人格,不封闭,用现在的话说,是和世界接轨的。”        胡耀邦逝世后,有人在灵堂留言簿写道:“民主先锋!” 这正是对胡耀邦民主风骨的真实写照和历史作用的高度概括。        六        胡耀邦有被“极左”迫害的的惨痛经历。1930年,被列为“AB团”嫌疑名单。“AB团”是国民党的秘密组织,到苏区窃取情报,造谣惑众从事破坏活动。苏区“肃反”扩大化,大搞逼供信,使不少人有口难辩,屈打成招。一旦被认定为“AB团”成员立即被杀害。当时有人诬告胡耀邦是“AB团”,年仅17岁的胡耀邦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要被处决。后被证实,他连什么是“AB团”都不知道,才幸免于难;文革时,被打倒,遭到游街、殴打、辱骂、批斗等人身侮辱。一个受难的心灵,彻底反思专制独裁的危害,痛切地认识到,愚昧与专制是联在一起的,它们远离知识文明,与民主科学背道而驰。        他的知识分子气质,来源于他的反思。而反思、批判,则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品质。由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他推动真理标准讨论的勇气;他的知识分子情怀,来源于他的彻底的人道主义。由此,人们就更容易看清他为受难的人平反的古道热肠,以“下油锅”的决绝为恢复人的尊严而拼命硬干的冲劲,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呕心沥血奔波不息的身影。        他从未没有整过人、伤过人且帮助过无数人。他的所言所行,有着他对生活沉重而深刻的思考,有着与人为善的天然本性,因而散发着生命的温暖和光芒。胡耀邦的知识分子情结,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书写着为民请命的高贵。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敏感词库|新浪微博搜索禁词: 天线宝宝大战康师傅系列 2012-3-22[更新]

天线宝宝大战康师傅系列关键词:zhou yongkang,ZYK,周YK(前三词均指周永康),番号不明部队(网传昨夜有番号不明不对进京),帝都,胡一刀,康师傅+下架,王丽娟+护士长,天线宝宝+康师傅,天线宝宝+方便面,天线宝宝+轮胎,锦湖轮胎,锦胡轮胎,北京+内斗,中共+内斗

阅读更多

中国社会的问题不是左和右

中国社会的问题,不是左和右,而是社会道德滑坡,民众声音被堵塞,思想被窒息,上下被欺骗,被和谐。总而言之,即政治改革停滞不前。 即使党的舆论不再叫嚷反左倾冒进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斗争了,但基本上对这个小执政团体,他们内部是精妙的一致: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所以现在大家看到,前段时间不只是民主异议人士被抓,被打,被算计,被和谐。还有一些活跃的左派也被抓被打,他们一样被司法拘押,网站被查禁被瘫痪。这就是现实,没有民主,没有独立的司法制度,所有与之对立的言论和孤立的个人,其权利都不能得到保障。 其实我一点都不欣赏重庆的唱红打黑。唱红一方面大搞官僚形式主义那一套,不过是浪费社会资源,欺骗民众而已。而同时它也产生另外的效果:鼓动底层一般民众,唤醒他们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显然其目的不过是企图利用极左的文革政治运动,反击当今掌权的实用的极右派。前者有积极的一面,若以这个来对抗胡和谐的一团黑暗,增进民众的政治意识,比之于听任中国滑向一个完全铜臭污浊的,两极分化的,毫无政治理想的社会要好。而后者企图回到文革的主张,是绝对不会有市场的,没有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会喜欢文革。所以这样看来,对左派们其实不用担心。 从王立军事件可以看到,重庆打黑根本上靠得是黑打,也根本解决不了当前社会的本质问题。   但薄熙来在共产党内 部,绝对是一个反叛人物。他的敢说敢干,是9人团最不能忍受的。历史证明党内斗的越凶,各类势力均衡,民众的声音才有可能浮到水面,社会问题才能被当权者注意到。 试想,如果敢跟老毛骂娘的彭德怀留在中央,敢给老毛唱对台的刘少奇不倒,敢跟老毛翻脸的林彪不逃亡,那么中国社会的灾难肯定会减少一些。没有人能跟老毛抗衡,所以老贼才为所欲为。刘少 奇林彪都是被毛利用,帮毛消灭了政治对手,所以最后自己也才完蛋的,而随之是中国社会变的更不可救药。这就是为何毛一意孤行的,反人类反文化的文革可以持续这么久的原因。 毛的斗争策略是一会儿反左一会儿反右,只有他自己不左不右,永远正确。 以上可见,政治的精髓是权利制衡。而当今的9只乌龟却是内部表决,对外一致,集团不作为。10年的时间证明这是没有效率的,只会让社会更混乱前途更黑暗。这和老毛的时代有何区别?不管左或右,9人团中央永远正确!这个套路简直就是毛的翻版。【一人专制的”独毛” vs 和九人专制的“龟毛” ?】 所以左和右不重要,重要的是民众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让这声音响亮到给9只昏昏欲睡的乌龟听到。

阅读更多

柴子文 | 雷锋的媒体宣传与时代变革

(这是十年前我的毕业论文,至今看来,历史还真是一面镜子啊。) 雷锋的媒体宣传与时代变革 (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号)           柴子文(吴海刚)        在中国共产党建构意识形态的宣传鼓动中,英雄人物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革命战争的年代,刘胡兰、董存瑞等成为战斗的号角,1949年之后,雷锋、王杰、焦裕禄等又被塑造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通过号召全民学习英雄事迹来凝聚和团结群众,无疑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尽管英雄人物在各自的年代里发挥过不同的功用,但是,他们应时而生,也应时而灭。然而,雷锋却是一个例外。时间的推移非但没有让人遗忘他,相反,学习雷锋在各个时期都成为紧扣时代主题的社会运动,并且呈现出多样的主题和要求。雷锋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模型。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人民日报》对雷锋的宣传,分析雷锋这一道德模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 一 据官方的传记记载,雷锋1940年生于湖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父亲遭日寇毒打致死,哥哥做童工,由于劳累过度得肺病而死,母亲受到地主的凌辱及逼害悬梁自尽。之后雷锋被亲戚收养。1949年以后,雷锋有机会接受免费的小学教育。小学毕业后,先后做过通信员、县委公务员、工人,1959年12月参军,并随军迁至辽宁省营口市,1960年11月入党。因为在1960年抗洪抢险中的积极表现,雷锋的事迹通过题为〈苦孩子好战士〉的文章在报刊发表而得到了传播。此后,雷锋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做报告,1961年9月被推举为抚顺市人大代表。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殉职。 1963年1月,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共青团追认雷锋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相继发出关于学习雷锋的通知。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紧接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题词,全国性的学雷锋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1963年3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发毛泽东的题词,第二版则刊登了罗瑞卿的文章。罗当时在党政军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毛泽东的题词和罗瑞卿的文章都是从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中转载过来的。罗文强调「雷锋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战士的最根本、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他反反复覆地读毛主席的书,老老实实地听毛主席的话,时时刻刻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心一意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毛泽东和党的其它领导人为一个已故的烈士相继题词,这在建国后并不多见。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单纯的号召向模范学习的运动,它跟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有着密切联系。1958-61年,中国发生了二十世纪以来破坏性最大的饥荒,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走向。一方面,面对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首的党内务实派着手整顿经济,在各个经济领域公布通过调查研究制订的政策性文件。随着鼓励农业、工业和教育单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各自政策的职能上,政治的首要地位降低了;更重要的是,某些人开始对大跃进、撤消彭德怀的职务、毛泽东的政治领导,甚至毛泽东的能力和个性提出批评。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显得日益不安。毛大力支持由林彪提出的、旨在突出毛个人权威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作为对刘少奇「右倾」的一种反击。随之,从军内到军外,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造神运动被全面推开。 学雷锋运动是造神运动的典型产物。跟当时很多其它英雄模范一样,雷锋来自于军队。自林彪接替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发起军队政治化的运动后,人民解放军的地位急剧提升。军队的作用甚至进一步伸延至其它领域,军队的政治部制度开始在党和政府结构中推广,1963年起,中央各部委都设立了政治部。通过有选择地安置退伍军人和设置新的政治部,解放军已经在整个国家体制中建立了政治影响的网络。毛泽东在为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而寻求办法的过程中,把军队视为最重要的后盾。而主要由农村新兵构成的人民解放军,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经过简单化和教条化的思想,也更利于造神运动全面而有效地展开。 学雷锋运动从一开始就深深地烙上了「忠于毛主席、忠于党」的印记。学雷锋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是要学习毛主席。然而,这一点却使雷锋能够逐步转变成为一种维护政治权威的道德模型。因为从政权继承性上讲,不管实行的政策倾向如何,政权最终的合法性始终是来自于革命,而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一手缔造的。也因此,作为造神运动产物的「雷锋」,在后来的不同时期不仅没有像文化大革命中其它造神运动的产物那样受到严厉的批判,反而成了一项缩小改革前后政治合法性鸿沟的最现成也是最有效的政治遗产。 二 在学雷锋活动中,「发扬雷锋精神」是一个被不断强调的主题。所谓「雷锋精神」,就是在学雷锋活动中某种能够有效地推动、强化政治和社会动员的思想和品质。在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内(1963-99年),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变革一直在不停变换主题。共有五个宣传高潮:1973年、1977年、1983年、1990年、1993年。以这五次高潮为分界点,可以将雷锋宣传分为六个阶段:1973年以前为第一期,1973-76为第二期,1977-82为第三期,1983-89年为第四期,1990-93为第五期,1993年以后为第六期。第二、第六期的宣传是无序的,其它各期则呈现出曲线的分布。第二、五期的宣传在两个高潮之间呈下降趋势,第三、四期的宣传则在两个高潮之间呈上升趋势。本文将这六个时期作为分析雷锋精神的基本框架。 雷锋宣传的第一个时期(1973年以前)属于文革初期,学雷锋的主要立足点是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中「爱」的层面。第一期的雷锋宣传在《人民日报》的幅度并不大,但是却体现了最重要的政治信息。雷锋是忠于毛泽东的典范,作为个人的雷锋,其所有的成绩和贡献来源于毛主席的思想。 第二期的雷锋宣传(1973-76年)的重点是「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中「憎」的一面。这一转变主要是由党的历史上一起严重政治事故造成的。1971年9月,突然有报导说林彪在外蒙古的一次坠机事件中身亡,事实的真相逐渐被披露出来:林彪密谋篡权,甚至暗杀毛泽东,而当他卑怯的阴谋败露时又试图逃跑。 1973年《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全面概括雷锋精神的文章,在署名为「雷锋生前所在连队党支部」的通讯中,雷锋值得学习的地方被总结为三个方面:「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第二期雷锋宣传中,「钉子」精神第一次在《人民日报》的宣传中出现。「钉子」精神的实质被阐释为一种刻苦而认真的态度,被用来鼓励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的重要指示。这在1973年和1975年的宣传中都有所表现。 雷锋精神在第三期的雷锋宣传(1977-82年)中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在1977年3月5日的《人民日报》中,雷锋宣传第一次以社论的形式出现。在社论中,周恩来的题词成为对雷锋精神的「精辟概括」:「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在当时的情形下,学雷锋体现的最主要的方面依然是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这篇社论号召:「我们学雷锋,就要深入揭批『四人帮』,大破大立……就要永远怀念和崇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热爱英明领袖华主席……就要仇恨代表着国内外一切阶级敌人利益的『四人帮』」。 到了1980年,雷锋精神的定位出现了转变。《人民日报》转摘《中国青年报》的社论,指出「新长征需要有雷锋那样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的精神,也需要有雷锋那样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钉子」精神得到了新的阐发,被定义为「勤奋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的精神。而取代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成为学雷锋又一主要内容的是「维护社会公德,培养文明行为,注意品德修养」。这些转变的直接原因是即将逐步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期的雷锋宣传(1983-89年)中,改革的需要被进一步融入雷锋精神,「傻子」精神和「螺丝钉」精神被概括出来。1985年,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军队精简整编中,《人民日报》号召学习和发扬雷锋先人后己的「傻子」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另外一方面,「识大体、顾大局」、「党把他拧到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的「螺丝钉」精神被认为是在面对「是听从党的安排,还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考验时,需要学习的榜样。 第五期和第六期的雷锋宣传中,雷锋精神在经过新一轮的道德整合之后,步入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继1977年关于雷锋的社论在《人民日报》3月5日的宣传中第一次出现之后,1990年再次出现。雷锋精神被定义为:概括地说,就是一种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其核心是共产主义精神。1991年《人民日报》刊登江泽民会见「雷锋团」的讲话,强调指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由此而出现了学雷锋活动指导思想上的变化,「要求今后学雷锋活动要在坚持开展好公益服务活动的同时,把活动的重点转向立足本职工作,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成为学雷锋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1993年纪念为雷锋题词三十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的讲话再一次全面总结雷锋精神在新形势下所要求的表现形式。「钉子」精神被概括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螺丝钉」精神被提炼为「立足本职,忠于职守」;雷锋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精神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德,被总结为爱国主义精神,它在新形式下的要求就是「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 由上分析,随着时代的变革,雷锋精神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雷锋因此而成了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模型。其主要的功能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治运动的风向标;第二,构建或者维护政治权威的工具;第三,社会风气的调节杠杆。 在雷锋宣传的早期阶段,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被突出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学雷锋活动跟批判阶级敌人紧密结合起来。刘少奇被称为是「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派」,他的罪状之一便是「肆意歪曲雷锋同志的高大形象,把雷锋同志说成是『和平时期』的典型,抽调其阶级斗争的灵魂」,其目的被解释为「妄图反对我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就是要人们忘记阶级斗争,忘记无产阶级专政,以便他们复辟资本主义」。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号召要「学习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满怀无产阶级义愤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而在批判「四人帮」的时候,雷锋又同样被用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四人帮」的罪行之一就是「污蔑学雷锋是不分阶级、不讲路线、不抓大事」、「竭力破坏毛主席倡导的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甚至在他们控制的报纸上,公然砍掉周总理关于学习雷锋的题词」。 学雷锋活动能够跟中国的政治运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雷锋的阶级出身。雷锋是旧社会的孤儿,是共产党的贫民政策使他「翻身」成了「主人」,这种感恩情结凝聚成为一种坚定的忠诚。因此,雷锋精神很容易就被强化为对毛泽东和以他为灵魂的共产党的一种不容置疑的忠诚。毛泽东时代的各项政治运动都是由毛泽东亲自发动或者极力支持的,只要从阶级感情的立场出发,一切的支持都应该是无条件和高热情的。同时,在后毛时代只要牵涉到党的合法性问题,同样的理由,就可以从雷锋精神中提炼出一种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用来增加道德砝码。 学雷锋和雷锋精神同时也起到了构建或者维护政治权威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雷锋宣传的高潮年份。1973年、1983年、1993年是毛泽东题词发表逢十周年,这三次都试图通过雷锋宣传来巩固和维护现存政治权威。1973年通过强调「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批判反对毛泽东的修正主义者,重新确立文化大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而维护和修复因为「九.一三」林彪事件和经济混乱而严重受损的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原有的绝对政治权威。1983年的情况则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掌权之后,试图通过雷锋宣传对其领导的经济改革进行道德合法性的补充和确认。雷锋成为从革命政府继承下来一项有力的政治遗产。1993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第二年,经济改革在中国掀起了新的高潮,而改革的各种弊端也开始显现,经济过热和道德滑坡同样需要用传统革命资源来整合民间道德和价值观,使之在最大程度上为政治权威提供支持。 1977年和1990年的雷锋宣传则带有明显的构建新政治权威的倾向。1977年的社论总结道:雷锋的一生是坚持反修防修,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一生。社论宣称,「我们学习雷锋,……就要永远怀念和崇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热爱英明领袖华主席」。1990年的雷锋宣传所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这一年的社论指出:雷锋是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在1989年以后的几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再次成为焦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一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阻力,就需要有新的价值和道德支持来弥补「精神文明」的真空,雷锋作为一种极具包容性的道德符号获得了空前的宣传。而这种改革合法性的重塑跟树立新的政治领导权威是紧密结合一起的。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日益广泛流行,学雷锋和雷锋精神又被作为调节社会风气的杠杆。在《人民日报》报导学雷锋事迹的消息中,有几则报导的标题非常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群众来信表明)群众需要雷锋精神,雷锋活在人民心中」(1987年)、「改革开放年代仍需发扬雷锋精神」(1988年)、「雷锋又回到了群众中间」(1990年)。「需要」、「仍需」、「又回到」这些关键词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道德介入。雷锋精神中帮助他人、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思想,成为克服经济建设带来的种种不良现象的手段。90年代初开始的「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除了鼓励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还达到了鼓励积极生产的目的。 概言之,学雷锋和雷锋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作用。在塑造雷锋这个道德模型的毛泽东时代,雷锋更多地是像它的塑造者所希望的那样,担当着乌托邦运动的形象设计师的角色,学雷锋实际上意味着紧跟频繁而严酷的政治运动的风向标。文革结束以后,学雷锋和雷锋精神具有了更广阔的扩展空间。首先,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政治遗产,雷锋被毛泽东的继承者用作证明其合法性的补充工具。其次,除了强烈的阶级性之外,雷锋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被开发出来,具有了普遍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雷锋精神因此有了一种道德整合的力量。并且,随着时代的变革,在政治符号和道德符号之间,雷锋的价值逐渐偏向后者,但是,只要需要,雷锋作为政治符号的力量随时可以复苏起来。  * 本文部分内容承蒙高华、张凤阳、李永刚、安替、王强诸位师友的共同讨论,多有启发,在此谨致谢意。不过,若有错误之处,仍由笔者负责。另外,也要感谢丘城晓、张也雷、谌程明等诸位学友在资料整理和程序设计方面给予的热情帮助。 吴海刚 1979年生,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四年级学生。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