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陽光時務 | 鄧小樺 低俗作為抵抗

京女賈選凝狠批彭浩翔電影《低俗喜劇》的文章,摘下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評獎金獎,引起了近年以藝評為主題的最大風波。「低俗」,受此衝擊,真的開始被廣泛認同為香港特色,引動香港主體性的論述了。 他地的人或許要問,低俗都要捍衛?低俗有價值嗎?低俗本身就是一種「反價值」的態度,因此要講低俗的價值,必須從負面建立,即有了對立的打擊面,才有低俗的價值。因此,香港近年對「低俗」的大力捍衛,乃是捍衛另一些價值的側影。故勾勒香港近年的低俗捍衛史,其實也是一部社會運動史。 2006年底,天星碼頭保育運動爆發。天星和皇后碼頭,如此平實、日常、供平民使用之物,竟成其時的運動焦點。社會上湧現一詞「集體回憶」,其實可視為巿民對自己經歷之重視,已超越昔日以帝皇將相、貴族、大事件來定義的歷史標準。那是筆者參與社會運動最熱切的時候,這些運動經驗改變了我看待庶民事物、平實大眾(而非精緻個別)的事物之眼光。高貴的歷史學者或者會覺得我們在捍衛低俗而無價值的東西。他們不明白,這是個人經驗在極速變化的城巿裏受到極端磨損之下的自然反應。 2009年,我曾為一部極低成本電影《矮仔多情》撰文《草根低俗,也要保育》。導演阮世生把城巿的幾種問題,寄託到「追女仔」這個低俗類型去,顯現出對社會的批判與關懷。當時,巿區重建大貌初顯,城巿的縉紳化(Gentrification)已露出猙獰面目,朗豪坊取代旺角夜生活,連鎖店趕走大排檔,這些在《矮仔多情》裏面都有回應。面對金融城巿,《矮》希望找到沉溺在夢想中的執著傻瓜;面對都巿更新,它希望有大排檔讓中產階級有流露美德與民同樂的機會;面對潔淨化、去性化(Desexualixed)的城巿,它希望有些過過口癮、「昅吓女」(偷偷地看女生)的小小不文空間。說到底,這只是香港原本就有的自由而已。 香港常有「消失」的危機感。曾有論者指,九七前,「消失」當與九七有關,是來自外部的惘惘政治威脅;而在 2006年以降初期的保育運動中,「消失」被認為是來自內部的危機,是香港政府自己倒向全球化邏輯、販賣城巿的表現。而保育運動到了 2010年反高鐵運動,則到達另一階級:社會普遍認為,香港所有的問題,都與中央政府有關,香港現在的「消失」是因為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 如果《矮》的「低俗 -保育」路線是屬於指向內部的後九七初期保育運動,那麼《低》代表的則是2010年後,對於「中港融合」的反彈期之產物。2013年港產片在合拍模式的痛苦磨合下,亦開始與觀眾達成新的共識語碼。觀眾知道,花心鹹濕、邪能勝正、鬼怪等等低俗元素,都是內地不容,而其中彭浩翔捉得最準。 《低》的賣點有二:一、粗口,廣州話粗口;二、香港電影的自我指涉。觀眾完全明白,這些內地禁止的元素,是「專為香港觀眾而設的」,而捍衛它們,就是捍衛香港電影的自由,以至自身的自由(象徵香港人對抗內地的政治宰制)。香港身分不得不扣上政治,而粗口亦早已政治化了——近年立法會中的議員們不是常有粗口擦邊球的表現?正是接近禁制,更讓人發現其存在。一切都更直接、更表面、更一觸即發。 看到藝評獎的結果,筆者心裏第一時間浮起四個字:「香港無人」,又想學《一代宗師》裏說「宮家還有人!」是呀,低俗說到底,就是對權威的反叛與嘲諷;它甚至可以是一種自我要求:陳冠中不是說,要分得出好的垃圾與垃圾的垃圾,其實需要鑒賞的真功夫?香港的評論人,是不屑於把一部自認低俗的電影評為低俗的——這是瞎子都懂的東西嘛。 想來,每一個文藝青年或文化界從業員,都曾埋怨過香港太俗氣,高雅文化無法生根或享有崇高地位。但有趣的是,以筆者為例,在中學時作文藝狀,到入了大學,自然就從學術研究探討到俗文化在香港本土的重要構成成分,而後便要「還俗」——不是為了娛樂,而更接近一種志業。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管中祥 青年「造反」有理

現代社會的進步不是來自執政者的恩澤,也未必是來自於在野黨的行動,而和社會運動是否興盛密切相關。這幾年台港兩地的社運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加入,不只是 80後,更多 90後的年輕朋友成為社運的主體,也為兩地日益腦殘的政府帶來許多壓力。 1990年的「野百合運動」是台灣戰後學生運動的第一個高峰。這些出生於 1960年後的學生,大學時期正面臨社會的重要轉型。他們並不是像父輩經歷過戰亂或白色恐怖,但成長過程卻充滿荒謬與矛盾。 學校教育不斷用台灣的「自由」對比中國的獨裁,但實際上眼目所見,卻仍是威權政治的處處鉗制。小如「髮禁」對身體自主的控制,大則像「報禁」對言論自由的限制,都讓「自由」的台灣不斷自打嘴巴。 來自民間民主化與自由化的需求,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的壓力,使黨國控制力量日漸鬆動,學生的反抗也找到衝出牢籠的出口。從小接受的自由民主理念,有了落實可能,台灣的學生運動值此一度蓬勃。 90年後,社會運動相當程度受到消解,學生運動看起來也同樣「消沉」。原因在於「萬惡國民黨」的强控制力已不若以往,民間社會一時之間找不到對抗的對象;另一方面則是對政黨政治過度樂觀,忽略藍綠兩黨的階級屬性其實並無兩樣。但即使如此,許多的社會運動或學生運動仍堅守崗位,持續發展組織,對抗不義,並且發散到勞工、環境、社區、性別、媒體等各式各樣的領域,年輕人的力量依然在各處翻攪。 台灣的政治體制也逐漸從黨國控制走向自由化道路。政府為了加入GATT(關貿總協定)及 WTO等經貿組織,對經濟的管制愈來愈少,看似有了更多的自由,但資本主義式的發展主義卻為台灣帶來許多新問題。 19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和台灣的經濟自由化同步成長。他們雖未經歷過政治高壓的統治,但卻飽嘗日後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從「個人」到「集體」的惡果,而這也成了 80及 90後青年投入社會運動的重要背景。 伴隨自由化教育政策而來的是教育商品化,學費愈來愈高,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數國立大學的手上。考上大學卻未必繳得起學費,許多學生一入學就必須向銀行貸款,開始背負債務。 念大學不但沒有 20年前的光榮感,就算畢了業,也是工作難求。政府沒能力提高就業機會,或者在薪資或社會福利提供應有保障,反而縱容企業大量使用派遣人力或以「無薪假」減少成本。當下的社會體制阻斷了年輕人的未來之路,傳統王永慶式的胼手胝足的勵志故事,已是遙不可及的神話。因為再怎麽努力,就算擁有第二、第三、第四專長,只要老闆無故裁員,政府兩手一攤,相應不理,再怎麽武藝高强的年輕人,個個都成了廢柴,青年貧窮化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即使如此,大學生仍是社會的優勢階級,而他們舉目看見的不只有自己對未來的迷惘,更是他人真實生活的愁苦。這幾年統治台灣的已不是 20多年前的黨國體制,而是政商複合體,政府逐步退位,財團的影響力日益俱增,企業幾乎倂購了國家。 於是,貧富差距日益加大,失業率逐漸上升,在都市買房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政府為了討好財團,以發展經濟為由,放任媒體壟斷、强徵農地、强拆民宅,甚至不顧人民反對,執意興建核電廠。迷惘的不只是個人,更是整個社會。 未曾經歷威權政府壓迫的年輕人,卻能輕易感受到當下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不公不義。然而,在威權主義時期,只要掩面逃避、順從權威,或許還能讓自己過個幸福的小日子,但當代資本主義的壓力卻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使是順從政商結盟的新威權體制,壓迫一樣鋪天蓋地,根本無處遁逃,到頭來只有起身抵抗,才有機會換來一絲喘息,也難怪上街抗議的人會愈來愈多。 只是,如果發展主義的舊思維不改變,這些問題也無從解决,投入社運的年輕人不僅會愈來愈多,年紀也會愈來愈小。青年造反當然有理。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寧二 革命的不速之客

摩洛哥南部小城薩古拉的阿拉伯之春故事,是從一個咖啡館開始的。主角是 23歲的阿齊茲以及他的四個同樣年輕的朋友:一個 NGO工作者,一個老師,和兩個大學生。那時距「2·20」遊行還有一星期,拉巴特和卡薩布蘭卡的網絡青年與左翼政黨已聯合起來,臉書和視頻網站上的運動造勢顯然刺激了薩古拉的年輕人。 至於咖啡館碰頭的緣起,念高中時就參加政治性 NGO活動,並為自己的左翼身分自豪的阿齊茲說:「年輕人當時都在談這件事,我們就是想聊聊看能不能組織起來做點什麼。」在場的五人,除了另一位 NGO工作者,其他三人阿齊茲並不熟悉,但碰頭會的成果,是馬上召集各自的朋友開一次更大的籌備會議。 兩天後,一間小小的工會會議室湧進來 50人,批評政府與號召遊行的聲音中,氣氛熱烈到爆棚。阿齊茲心中卻暗暗吃驚,人群中有四分之一是大鬍子,這是伊斯蘭主義者特別是極端的賽萊菲(salafi)主義者的典型標誌。阿齊茲不知道是有人通知了這些不速之客,還是聽到風聲的伊斯蘭主義者就這樣不請自來了。 商討罷遊行的路線,傳單、旗幟等物料的籌備和動員的分工後,亢奮的薩古拉人在「2·20」運動的七個政治綱領中,又加上了本地訴求:改善飲水狀況,增加公共醫療投入等。接下來,是更為緊迫的左翼與伊斯蘭主義者的談判。「我們之間沒有互信,這點大家心照不宣。」阿齊茲要做的,是說服伊斯蘭主義者,在遊行中不得打出宗教口號或者否定女權的口號。「我說,如果你們不同意,那麽大家分開遊行,他們最後居然同意了!」 當時的摩洛哥,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那些原本拒絕政治化的伊斯蘭主義者,出人意料地積極介入到由世俗網絡青年發動的全國性抗議運動當中。2011年2月18日,距離「2·20」遊行還有兩天,摩洛哥最大的伊斯蘭組織正義與慈善運動(Al Adl WalIhsan)發表聲明,稱它的青年成員將在全國範圍內參加遊行。這成為一樁真正的大事。 雖然正義與慈善運動自 2003年卡薩布蘭卡恐怖爆炸案之後,就不合法轉入半地下,但它是摩洛哥最大的政治組織,像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一樣,一直宣稱非暴力,並且通過教育與扶貧,積累了令所有摩洛哥組織和政黨羡慕的 10萬注冊會員。包括阿齊茲在內,沒有人能想像,如果正義慈善運動以及其他更激進的伊斯蘭組織抵制參與,「2·20」運動的規模和影響會是怎樣——儘管他們從一開始就互相提防。 上千人走上薩古拉街頭表達抗議後,鬥爭圍繞運動領導權展開。在第一次公選組織、動員、宣傳等委員會委員的大會上,阿齊茲又吃了一驚。他不曾料到現場 80多人中,三分之二是有備而來的伊斯蘭主義者。「我們只好採取拖延戰術——這是伊斯蘭主義者最愛用的招數,開會時故意發言讓局面不可控,以至只能擇期再選」。第二次,左翼青年們把選舉日定在了假日,這樣可以有更多左翼上班族來投票,更重要的是,開會時間被定在下午三點到四點——那是摩洛哥穆斯林每日五拜之晌禮的時間,虔誠的伊斯蘭主義者更願意去清真寺。 最終的選舉結果,自然是左翼青年獲得勝利。阿齊茲說,自己是利用了民主規則,並不是突然襲擊,所以最後伊斯蘭主義者無話可說。阿齊茲最終當選為總協調人,儘管他只有 23歲。他之下設四個委員會,每個由 4-8人組成,左翼青年委員人數略微佔優,但大抵一半一半。然而,阿齊茲說:「之後的運動中,那些擔任委員的伊斯蘭分子實際上沒有做任何事情!」厭惡之情溢於言表。 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擁有部分黑人血統但自稱阿拉伯人的阿齊茲,仍會頻繁用到「同志」、「鬥士」等色彩鮮明的詞,但伊斯蘭主義者幾乎成了摩洛哥「2·20」運動的最大贏家。我曾問阿齊茲,為什麼討厭伊斯蘭主義者?他毫不猶豫地說,「你知道嗎,我的一個堂弟就是個極端的賽萊菲主義者,他們幾乎就是法西斯!」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張倫 習近平應該向林肯學習

在深受鄧小平的實用主義思想影響,將所謂「發展為硬道理」作為教條,正義缺失的中國,道德已成為稀缺資源。精英尤其是領導人們所欠缺的正是林肯那種感人的道德力量和遠見。 維基解密中披露習近平喜看美國電影,曾與美國大使談其不喜歡張藝謀那些嘩眾取寵、價值含混、不知道要說些什麽的作品,而讚賞《拯救大兵瑞恩》(港譯《雷霆救兵》)等具有明確價值取向的美國電影。 筆者近日看了一部由《拯救大兵瑞恩》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新作《林肯》。這部獲 12項奧斯卡提名的影片,以普利策獎得者,美國著名傳記女作家、歷史學者多麗絲·卡·古德溫(Doris K. Goodwin)有關林肯政治團隊的傳記《競爭團隊:亞伯拉罕·林肯的政治天才》(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作藍本,描述了1865年 1月美國內戰後期林肯為結束美國的奴隸制歷史,推動通過憲法第13條修正案所做的努力。斯皮爾伯格在電影中再次展現了其作為一個偉大導演所具有的那種駕馭宏大題材所具有的獨特能力和人文情懷,而扮演林肯的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讓人嘆絕的演出,也極大地强化了影片的藝術效果。 雖然從歷史事實來講,電影作了一些藝術處理,也因此引起某些爭議,但還是很好地揭示了 19世紀中葉處於巨變時代的美國所面臨的課題,呈現了那個被美國人認定為「最偉大的美國總統」的林肯如何把握歷史,在挽救聯邦,結束奴隸制,開啓美國新歷史上所展示的思想、人格與政治才華。對處於歷史巨變中的國人及其領導者來講,或許從中能受到一些啓發,得到些有益的借鑒。 比如,影片從一開始時就提及,對於美國這個民主國家,如何處理歷史造成的奴隸制問題一直就分裂着美國人,甚至因經濟、政治、歷史和文化等因素最終導致南北的分裂及內戰。在經過 30年高速增長、社會日漸分裂的中國,如何避免因這種不斷擴展的分裂而導致以各種形式出現的階層和區域的內戰和衝突,難道不也是中國領導人需要思考的一個重大課題嗎?林肯曾在其著名的演說《分裂的房子》(House Divided Speech)中曾提到:「分裂的房子必不能持久,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政府絕不能持久」(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 I believe this government cannot endure, permanently, half slave and half free)。 同樣,對中國這個「斷裂的社會」(孫立平先生語)來講,一些人窮奢極欲,視民如土;一些人在貧困、苦難中度日如年,求救無門,這種狀况下的政府又豈能永續? 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國內有關美國內戰的解釋多半是一種經濟主義的。但正如我們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在結束奴隸制這一點上,最深刻的動因是道德上的,是那種偉大的人類良知。美國立國精神從根本上推動着這場美國的巨變,為後來美國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林肯體現了這種良知,這種道德的力量,才顯得偉岸高大,穿越時空,不僅屬於美國也屬於人類。只要這個星球依然運轉,太陽還在照耀,人類繼續生存,這種道義的精神就不會失去光彩,林肯還會是那種讓人敬仰的燈塔般的人物,引領着方向。 深受鄧小平的實用主義思想影響,將所謂「發展為硬道理」作為教條,正義缺失的中國,已成某種道德的泥潭,道德已成為稀缺資源。精英尤其是領導人們所欠缺的正是林肯那種感人的道德力量和遠見。但是,作為政治領導人,正如電影所向我們展示的,林肯卻沒有被這種道德感所遮蔽,用其代替政治。他深知政治利益的現實性,運用各種技巧意志堅定地去推動一種符合正義原則的目標的達成。他的道德力量讓人折服,增加了他的權威和說服力;他的那種深刻的簡單、與人的親善來自其內心的信仰,不是政客式的表演,顯得隽永,溫馨和自然……這一切都恰是一個偉大政治人物的才華和品格的體現。 有消息說,習近平在南巡的一個內部講話裏,遺憾蘇聯垮台時幾千萬黨員竟「沒有漢子」來力挽狂瀾,拯救體制。此言若真,那習先生可謂大錯矣!事實上,蘇聯也不是沒有人試圖挽救舊體制,「八一九」政變就是例證,正如美國南方奴隸制的捍衛者也不是沒有浴血奮戰維護在他們看來覺得合理的、符合慣例和歷史的舊制。蘇聯的垮台從根本上是因其不符人性,不符道義,不符現代文明的巨流,失掉了——用托克維爾描述法國大革命前舊體制和貴族階層時的話講——「人心,那最有力的資源」,甚至連那些黨員自己也不再覺得這體制有存續下去的理由,乃致崩頽,這不是幾個人想支撑崩塌的大厦就能做到。一如我們回溯歷史,哪怕再經曲折,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國的奴隸制能難逃覆亡的命運嗎?歷史儘管沒有絕對的規律,但現代文明還是有基本的指向,那就是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的提升。想抗拒此的人物和政治力量,終將被歷史的颶風席捲而去。而所有為此有所貢獻、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的人特別是政治人物,歷史都將致以敬禮…… 行筆至此,筆者覺得,當下,喜歡美國影片的習近平先生最該去看的美國電影就是這部——「林肯」!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趙楚 政治反對的歷史責任

執政黨如何學習和適應有反對的政治,並通過與政治反對黨派對話和妥協來尋求社會共識,並獲得解決危機的新社會支持,這不是政治反對者的要求,而是決定執政者自身前途的事務。 隨着中國執政黨完成換届,習李接班體制正式登場,全球和國內時事評論的興趣聚焦於接班體制下的新團隊政策走向,或高論莫須有的新政,為最近的反腐口號與反浪費等提法敲邊鼓,唱讚歌,或對新團隊領導人個人履歷與作風作顯微鏡式的檢查,以尋找新變化的基因。這些來自冷戰時期蘇聯硏究的老方法都不能把握中國當代政治的真正脈搏,也無助於判斷現實中國的未來走向與趨勢,因為這種尋找聖君賢相的傳統思維忽略了當代中國現實中最核心的問題:反對政治的興起、發展、現狀、趨勢及其意義。 執政黨新任最高領導人最近關於聽取「尖銳批評意見」的講話引發了新一輪內外關注。然而,此話實際上沒什麼真正的新意。就歷史而言,虛心聽取批評,乃至錯誤的尖銳批評,是從孔子以來的古訓,也是執政黨歷來的標誌性口號之一,而就現實而論,在各種言論和媒體打壓措施之下,這些話的真實含義表露無疑:一切批評和意見,都必須嚴格控制在不許討論現行體制、制度、意識形態和官方權威的紅線之內。簡言之,這些謙遜的言論背後,真實語義是十分嚴酷和霸道的,只是借此消解和迴避當代中國政治反對問題的策略而已。 然而,籠統的姿態並不能掩飾震撼的現實。新年伊始,圍繞《南方周末》新年獻辭被删改事件,全國性的抗爭運動引發了全球目光,據傳被中共內部定性為「八九以來最嚴重的反黨事件」。這一事件及其演化與此前各種公共抗爭最大的不同在於,社會在 20多年之後(實際是自 1949以來)第一次以明確的語言向執政者要求言論和新聞自由,對八九革命被鎮壓以來的意識形態專政說不,質言之,這是全國性第一次以政治權利訴求為目標和動力的社會運動,也以最清晰的信號昭告當局是世人:中國不是特殊國家,當代中國的社會和人民對政治與社會權利被强力剝奪的現狀不會再忍受。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政治反對。 回顧 2012年,各地風起雲湧的所謂「群體性事件」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代中國的權力版圖。雖然制度化變革還被執政者有意迴避,但這些被描述為經濟性和民生訴求的大規模公共表達(往往借助社會化媒體實現社會動員)把現實空頭的政治議題落實為具體而可感、地方性的公共議題,其背後更大的意義在於,現代憲政國家政治除需要個體權利的邏輯前提之外,其實現形式更必須築基於清晰的中央與地方利益界分之上。不同的地區與人群有自然的利益差異,但長期以來,抽象的國家發展觀念閹割了具體的地方利益,而地方經濟發展甚至以本地的環境和居民利益為犧牲品,這些抗爭運動開啓了終結 GDP為導向的中央吸血發展模式之門。 長期以來,執政黨秉承斯大林階級 -政黨專政的政治觀念(實際上是紅色革命貴族的家族專政),視來自社會的政策及政治反對為帝王社會造反式的大逆不道,採取不遺餘力和慘無人道的暴力鎮壓措施。在文革特產的「反革命罪」改頭換面為較時髦話語的「煽動和顛覆國家政權罪」之後,「敵對勢力」這種文革意識反而加快了在執政黨內部的復活步伐,並被肆意用來鎮壓任何公共反對意見的表達。但問題是,面對執政黨貪腐橫行、上下失序、政令不出都門的現狀和今日中國內外丕變的環境,靠過去的內部整風、社會壓制,能覓取走出執政黨與國家危機的出路嗎?所以,執政黨如何學習和適應有反對的政治,並通過與政治反對黨派對話和妥協來尋求社會共識,以獲得解決危機的新社會支持,這不是政治反對者的要求,而是決定執政者自身前途的事務。 就對執政者的批評策略而言,因為言論環境的惡劣,公眾長期討論的重點是批評的權利與正當性,但這種權利的奮鬥有時會忽略很重要的維度:有反對的政治和政治反對黨派不僅是一個社會政治得以健康運行的决定性條件,也是社會得以進步和克服危機的一種責任。最近國內憲政的呼聲漸高,而憲政民主制度的基本實踐形式即是有反對的政治,無論執政者是否具備權力的正當性,合格、盡責、有原則的政治反對派都是必須的。 從清末自强和維新的失敗,到國共兩黨的崛起,革命成為塑造中國近現代史的主要工具。仔細分析這些革命的社會成因,執政者出於私利和無知,恐懼政治反對,不能理性對待政治反對者,試圖以自欺欺人與暴力壓制新興的政治反對力量,是首要的原因。復興民族和應對外來侵略的正當目標,與壓制政治反對的不正當手段結合,因而既造成國家在應對外部威脅時的無力和無智,也同步造就了反對政治激進化與暴力化的基礎,最終導致中國政治和社會從中古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型被遲滯,最後造成遷延至於目前的「中國特色」政治制度怪胎。這一悲慘局面都可以在有序和合法的政治反對闕如這一基本現象中找到原因。 從更寬廣的歷史視野來看,近代各國的現代社會與制度確立都不是統治者明智和仁慈的結果,而是社會覺醒和抗爭的成就。這是對政治反對的歷史責任之終極論證。現代公民政治最基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反對的政治,多黨制和反對黨不過是這一特色的具體形式而已,無反對的政治既缺乏社會契約的支持,也將注定喪失法理和行政的效力。當代中國視野中日漸興發的政治反對運動不僅是推動中國完成現代轉型的運動,更是可能幫助執政黨走出專政集權惡性循環漩渦的歷史契機。 說到底,憲政、法治、民主和自由,以及社會進步和公正,都不可能由任何力量賜予,這些現代政治的常規與常識,都需要悲壯的社會覺醒和公民抗爭來換取。現代政治的轉型對於中國人是一個持續百年奮鬥的歷史過程,今日人們如何根據自身的認知和良知站出來,通過明確的政治反對終結專政,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也是我們向民族子孫應有的歷史承諾:讓專制的歷史在我們手上結束,奠定與共和國國體匹配的憲政民主政體,讓中國以現代政治文明國家的面貌與列國偕行,這是當代政治反對的特殊歷史責任。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