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胡泳:微博在中国的兴起正逢其时

搜狐掌门人张朝阳在搜狐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说:“微博的突然火爆非一日之功,乃互联网互动产品十年积累之大成。论坛是集体的,去中心的;邮件是个人的,但却是点对点的,延时的;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兼顾集体的,但却是非即时的;短信是近乎即时的,但只是点对点的。 PC 互联网产品的左冲右突,演化和普及,手机作为信息工具的流行,十年的功底造就了这样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兼顾群体关系的随时随地近乎即时的互联网互动产品,这是技术进步和用户行为演化从无数个可能性中选择出来的正果,不容易啊,请大家珍惜。” 这段话初听上去像是一个产业专家对互联网产品历程的十年总结,然而话尾的“请大家珍惜”五个字听起来却意味深长。请谁珍惜呢?是不是有人并不认可这个“从无数个可能性中选择出来的正果”呢?联系到此前中国微博网站发生的一些状况,这个呼吁显然不是无的放矢。 7 月 10 日开始,搜狐微博无法访问,对外称“维护”中,到 12 日才重新恢复运营。网易微博则从 7 月 13 日晚间表示“推累了,休息下”,开始闭关“维护”。用户最多的新浪微博虽已运营一年有余,在 7 月 12 日却忽然变成了“测试版”。不仅如此,除网易和腾讯一直是“测试版”外,搜狐、凤凰,甚至最“根正苗红”的人民网微博都打出“测试版”等标志。“测试”的结果,有些微博服务取消了搜索功能,有些则对站外链接进行限制。最新的发展是,新注册的新浪和搜狐微博用户都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和手机信息进行验证。微博实名制似乎呼之欲出了。 今年,微博服务在中国获得爆炸性增长,其所实现的信息的密度、传播的频度以及网民的联结度都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种网络应用,这可能是它在当下引起高度关注的原因。仅仅从最近的一些事件就可以看出微博的影响力:玉树地震中,短短 140 字的网络讯息,成为人们面对灾难时互通信息,寄寓情感,相互帮助的别样载体;一位跨国公司的前高管被一个微博作者指为假造博士学历,引发网民对克莱登式野鸡大学的追询和对精英诚信的拷问;一家知名报纸的记者因报道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幕而遭地方公安局全国通缉,数十万条有关该事件的微博被转发、评论,显现出中国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巨大参与感,最终公安局撤销通缉并道歉;南京“ 7 · 28 ”爆炸发生后,网友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开始“现场直播”,爆炸地点众说纷纭,央视最早的新闻称“加油站爆炸”,中石化有关负责人迅速通过微博“澄清”…… 可以看到,如张朝阳所称赞的微博特性——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关键是,以上特性并不为网民所独擅,也堪为政府和媒体使用,既可以作为采集民意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和民众沟通的良器。这方面业已出现了一些经典的案例。且不论今年两会中微博在网络问政中发挥的作用,以全国的公安系统而言,就发生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事情。比如 6 月 3 日广州警方微博直播枪击案,大胆利用新媒体公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提升了警方的声誉,也让网友对政府微博在突发事件及公共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产生更多期待。   广东省公安厅及 21 个地级市公安局全部开通公安微博,这已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刚刚过去的 7 月,北京警方宣布成立公共关系部门,预备开办官方微博,听取民意。市公安局长傅政华说得好:“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涉警舆论必然成为各类媒体的热点,因此警方与社会公众、媒体、弱势群体进行公开、及时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对社会公平、正义、公信度的宣传尤为重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公安局在回答记者“对于有些网民的尖锐批评,警方如何处理?是否会有所限制”的问题时,表现出了足够的胸怀,可以作为各类政府微博的镜鉴:“我们尊重网民的表达。对于普通公众关注式的批评意见和尖锐问题,我们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将直面市民质疑,并会积极联系网友,定期与各界意见领袖沟通,征得理解和支持。” 这正是政府微博应有的心态。第一,认识到微博在中国的意义远远超出社交网站之外,而是兼具言论表达功能和政治传播功能,并可以进行社会动员;第二,微博是一个意见领袖群集地,尤其聚集了众多媒体从业人员,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内其他论坛甚至传统媒体的引领者,取得这些意见领袖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政府的健康运行和获取公众信任善莫大焉;第三,微博上的声音是多元的,其中并不乏尖锐的批评,网友在此不是寻求修辞与喜讯,而更多的是理性和真相。 纵观一年来的发展,可以说,一种可观的微博政治在中国业已形成。微博是突发新闻的出色载体,言论表达的开放平台,参政议政的良好工具,也是政府阳光执政不可缺少的通道。当然,微博的经济意义也不容低估。更好地开展微博服务,有助于缩小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产品、影响力上同美国的差距,从而更充分地满足中国四亿网民的需求。 所以,微博在中国的兴起正逢其时。既然各大微博都变成了测试版,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试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允许试错,允许实验,允许用户发展自治秩序。可以肯定,张朝阳“请大家珍惜”的呼吁中,“大家”既包括实验者,也包括管理者,因为归根结底,互联网属于中国每一个人。   原载《南方都市报》 2010-08-02 版次: AA23    版名: 个论   http://gcontent.oeeee.com/8/01/801272ee79cfde7f/Blog/39a/b4e127.html  

阅读更多

东拉西扯:2005那年

之所以想起2005年,是因为《中国企业家》的一组报道,比如《 互联网告别2005派 》以及王建硕的《 2011年注定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春 》(这里表扬一下新浪科技,将文章内容在一个页面内完整呈现,带来的阅读体验非常好。我曾经非常痛恨互联网的“ 分页联盟 ”,为了PV数把一篇不长的文章分成很多页)。 总会有那么一些年份,与众不同,令人怀念。2005年,对中国互联网来说,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年份,它过去了,并且看起来永远都不会再回来。 2002年底,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同时宣布盈利。以此为标志,互联网从一个饱受质疑的概念,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意。被严寒冻结的互联网投资市场,开始逐渐复苏。2003年12月,携程上市。2004年5月,盛大上市。6月,腾讯上市。12月,九城上市。2005年8月,百度上市。 2005年,Web 2.0概念得到广泛传播。这一年,一大批新的互联网公司出现了,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受到了Web 2.0的影响。 2005年,王建硕创办客齐集中国网站(百姓网的前身),杨勃创办豆瓣网,王微创办土豆网,梁钧创办56,姚欣创办PPLive,吕欣欣创办Feedsky,庞升东创办51,刘平阳创办又拍网,杨浩涌创办赶集网,高燃创办MySee,赖奕龙创办摩网,康录发创办K68,陈华、吴世春创办酷讯网,王兴创办校内网……方兴东的博客网开始商业化运作,李开复加盟Google,回国创办谷歌中国也在这一年。 2005年是充满活力的一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我每天都被各种新奇的玩意冲击着,参加五花八门的小型创业聚会,与各种背景的创业者交流着,感受着他们的冲动、激情、梦想和野心。用户产生内容,去中心化,群体智慧,自媒体,长尾,开放,参与式架构……这些观念激动人心,却也暗示着即将来临的监管风暴。 今天我们回头去盘点2005年的成绩单,可能多少会感到有些失落。与Facebook、YouTube、Wikipedia、Twitter等Web 2.0网站闯进全美前10不同,中国10大网站基本上都是老面孔,仅有的两家新网站还是电视剧网站优酷和土豆。 《中国企业家》的文章以Feedsky的兴衰为例,指出“2005派”的最大问题是“商业模式不work”。我认为这样的结论应该归入庸医的结论,跟当年媒体匆忙宣判亚马逊死刑差不多。很多人至今认为,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的商业模式也不work。商业模式是一个逐渐打磨成型的过程,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年轻的创业者们可能需要比他们的前辈更长的时间去完善他们的产品和商业,但整个环境却越来越缺乏耐心。 2005年的Web 2.0实验不算很成功,有很多原因。浮躁和投机心态是一个,越来越高的监管成本和政策风险,肯定也算一个。想想2007年底视频网站忽然面临视频牌照的生死劫,以及2008年土豆网和56网先后被强行关站整顿,你就知道“2005派”的创业难度,远在第一代创业者之上,也在他们的美国同行之上。新浪微博可以安排24小时值守的数十名内容审查编辑,但对王兴的饭否,这就是个无法承受的成本。 下面这张图表来自Google Trends,它清楚地展现了一些新概念的兴起和发展曲线。Web 2.0概念在2007年底冲高回落,并不代表Web 2.0的衰落,实际上Web 2.0所带来的那些观念,比如用户参与、群体智慧、长尾力量等,已经成为常识,不再具有鲜明的符号色彩。这些观念的本质,就是技术赋权给普通人,而这恰好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管制习惯相冲突。 新浪微博固然可以利用丰富的审查经验,保证企业的运营安全,但只要微博这样的产品存在,它就终归会释放它的强大的社会能量,这正是Web 2.0的能量。 我不太同意王建硕的2011年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春的看法,2500人参加的站长大会,跟 44万消失的网站 相比,九牛一毛而已。2005年的花,将在未来几年结出一些果实,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2005年埋下的种子,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国。即使面临严峻的形势,那些种子仍然会倔强地开花、结果。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