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徐贲:美国初中课本里的核心价值

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的诚实、信用、宽容、理性、关爱,都是具有政治意义的个人品质。因此,公民 “ 自由 ” 和政治 “ 民主 ” 很自然地一起成为核心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价值称之为 “ 习俗道德 ” ,而在政治生活中,则把价值称之为 “ 政治规范 ” 。这二者的区别在于: “ 习俗道德 ” 往往是不成文的规范,而 “ 政治规范 ” 则是成文的原则,记载于大多数公民都熟悉的政治文献之中。在许多国家里,从小学和初中开始,这些政治文献就反复出现在教科书里,成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材料。    凡是 “ 价值 ” ,必须有一个 “ 价值概念 ” 和一个 “ 原则表述 ” ,这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基本写作时,老师就会告诉他们的。例如, “ 平等 ” 是一个价值观念,对于它,人们可以作出不同的相关原则表述,可以表述为 “ 人与人不可能平等 ” (因此男尊女卑、官贵民贱),也可以表述为 “ 人人平等 ” (所有的人,不分男女、种族、职位高下,在人权、人格尊严、公民权利、法律待遇上,都一律平等)。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都是先有 “ 习俗道德 ” ,再有 “ 政治规范 ” 的。传统总是在政治制度之先建立的。 “ 习俗道德 ” 是一种关于 “ 好生活 ” 和 “ 好社会 ” 的价值观,一种将人与人凝聚到一起的集体价值纽带。正如凯克斯( John Kekes )所说 ,“ 好社会有凝聚力 , 能长治久安 , 主要是因为社会成员在如何相互对待 , 什么样的生活算得上好 , 什么是利 , 什么是害等问题上有相当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基础就是共同价值和体现共同价值的道德习俗 ” 。    如果说 “ 不成文 ” 是习俗价值的特征,那么 “ 成文 ” 便是政治价值的特点。在现代国家里,成文的政治规范不仅书写成宪法、法律、法规,而且还保存在重要的历史文献、典籍之中。这些都是以 “ 文本 ” 的形式,一代代保留、传承下来的。学习、了解与核心价值有关的 “ 政治规则 ” 是每个国民从小开始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其途径之一便是学习一些这样的基本 “ 文本 ” 。   例如,在美国的初中教科书中,必定要学习的政治文献是《独立宣言》和《宪法》,这两部文献的价值表述都具有前面已经提到的两个特点:价值概念和价值原则表述。《独立宣言》一开头就说: “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在这里, “ 平等 ” 是一个价值观念,而关于 “ 平等 ” 的原则表述则是 “ 人人生而平等 ” 。     美国的初中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别的历史文献的全文或摘选,都在简短的导读中向学生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核心价值意义。这些文献有的是英国的,因为美国最早的殖民地人民就是英国移民。这些价值构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 “ 好生活 ” 。例如, 1215 年的英国《大宪章》 :“ 这个文献说,国王和其他公民一样,必须服从法律 ” (价值是 “ 法治 ” ); 1639 年的《康涅狄格州的基本法规》,这是美洲殖民地的第一部宪法(法治); 1689 年 “ 光荣革命 ” 的《英国权利法案》(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 1777 年由杰弗逊起草的《维吉尼亚州的宗教自由法令》(宗教自由);乔治 · 梅森的《对政府宪法的反对意见》,对美国宪法中允许蓄奴表示反对(自由、平等); 1796 年的《华盛顿的辞职演说》(政治家的荣誉心,反对政党宗派,反对终身专权); 1801 年杰弗逊的《就职演说》: “ 美国的光荣不在它的霸权,而在它的自由 ” (自由); 1823 年的《门罗宣言》(和平); 1848 年的《塞尼卡福尔斯感伤宣言与决议》,第一个主张男女平等的权利的宣言(平等、权利); 1863 年的《废奴宣言》(平等、权利); 1863 年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说》,重申美国的共和理想; 1865 年的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和平、统一), 1876 年的《妇女解放宣言》(平等、权利),当然还有马丁 · 路德 · 金博士的《我有一个梦》等等。      说到核心价值,有人以为就是做理论文章,讲高深学理,事实并非如此。核心价值其实很平常,也很具体,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渗透在他们的待人处世和公共政治行为之中。正因为平常,核心价值才成为普通人的公共生活常识,成为所有少年学生都可以在公民教育课程中学习的基本知识。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老师的“谎言”:同样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1967年换成了《林彪的扁担》,仅仅数年之后,教材又悄然换回

1950年代初期,一篇颂扬朱德艰苦朴素精神的文章——《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然而,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学生们过完寒假回到学校后发现,同样一篇课文,已经换成了《林彪的扁担》。无数的“红小兵”们又开始在这篇课文中学习林彪的艰苦朴素的精神。 仅仅数年之后,林彪事件发生,教材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一根扁担,就这样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不断发生换位。这是对常识的亵渎,还是对现实的嘲讽? 虽然这个故事是出现在语文课本,但从来以课本和老师的话为金科玉律的孩子们,如何去辨别虚构与真实呢?  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于普通的书籍。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 因此,学者谢咏指出,教科书的编纂,一般来说有国家强制特征,这是教科书编纂的通则,因为它可以保证知识传播的国家意志。 而另一方面,教材本身由此面临着诸多悖反。其一,它试图提供一种“标准答案”,而这种答案,却时常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其二,作为一种“标准答案”,它无法展现出我们对历史认知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规范化知识,它远不足以展示我们经历的过去的丰富与多彩。 因此,1995年,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写了一本书,名为《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他在序言中出语惊人:“实际上,历史是唯一一门让学生学得越多就愚蠢的学科。” 他发现,“美国人既对自己国家的过去感兴趣,却又饱受着他们中学美国历史课程的折磨。”那些充斥于课本中的谎言与偏见,有人总结为虚构之说、片面之词和掩饰之计。而这些,大多来自于沿习已久的认知误区和基于某些冠冕堂皇理由——最常见的是爱国主义——而有意的修饰。 在《老师的谎言》中,洛温告诉人们,不必担心真相会引起混乱;最危险的,是对真理与良知的麻木,以及对思考惰性的习惯。“我们需要培养所有阶级、所有种族背景以及不同性别的美国人都能掌握历史的力量——即用自己关于过去的理解去激励和证明自己当前的行动。这样,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国家,美国人都将从历史中获得严肃的教益。历史不再只是令人厌倦的‘僵尸’”。 那么,逐渐长大的我们,究竟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审视那些我们从小到大,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 我们能做的,只有回顾常识,回到起点,重新见识历史丰富多彩的另一面。

阅读更多

从河北大学的集体沉默到大学生的公开爱国

在这种情况下,培育的大学生不是公民大学生,而是臣民大学生,即使是高中带来的那点良知到了大学也会被侵蚀掉。臣民大学生的沉默助长了权力的张狂,就是那辅导员的几句话,也让学生增添了几分戒惧。辅导员开会,让什么样的学生发言,什么样的学生不发言,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