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墙外楼 | 新西兰牛奶检出双氰胺 中国8成进口奶粉来自该国

1月24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宣布,该国牛奶和奶粉中发现存在低毒的化学物质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残留,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止含有双氰胺的奶制品销售和出口。 MPI表示,新西兰农民为了保持草场的肥沃,会在牧场喷洒双氰胺,以防止因人工施用的肥料中对人体有害物质硝酸盐流入河流和湖泊。而双氰胺残留是在恒天然生产的奶粉中检测出来的。 新西兰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乳制品占新西兰出口总额近三分之一,每年乳制品出口额约115亿新西兰元(约合97亿美元)。该有毒化学品被检出,或将打击该国最重要的乳制品的出口。 恒天然中国总部在给媒体的书面回复中称,“虽然检出双氰胺不存在食品安全或健康风险,但为杜绝DCD进入新西兰食品的可能性,恒天然赞成采取最严厉的预防措施,支持新西兰两家化肥公司主动暂停出售和在牧场使用双氰胺。” 不多,对于刚从三聚氰胺噩梦中缓过神来的中国消费者,必然还要再次绷紧神经。1月25日,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双氰胺是制造三聚氰胺的原材料。含量多少对人体有害,目前没有明确研究,还需要进行毒理研究。” 隐匿三个月 2012年9月,恒天然就已发现双氰胺残留 宋亮表示:“农民喷洒双氰胺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对肥料的凝固作用,不使肥料流失;二是对肥料中的硝酸盐类中的硝酸钾、胺类进行中和,减少该类化学物质的有害作用。” 新西兰是一个牧场国家,奶牛养殖主要是天然放牧,其牧场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出现干旱而变得贫瘠,因此农民习惯在牧草上喷洒双氰胺,保证牧草吸收肥料。 双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可溶于水。双氰胺可用作三聚氰胺的生产原料,在医药工业中也可以用于制取硝酸胍和磺胺类药物等,还可以用于固色剂、粘合剂等。 2004年开始,新西兰允许使用双氰胺喷洒牧场。MPI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残留在乳制品中的双氰胺没有任何食品安全问题。新西兰政府初级工业部称,MPI和Ravensdown分别做了独立的食品安全评估。这两种评估得出同样的结论:牧场喷洒双氰胺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据新西兰先驱报报道,新西兰乳品巨头恒天然在对2012年9月产100个样本的检测中发现,有10份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及部分奶酪粉中存在“极微量”双氰胺残留。恒天然发言人称,由于没有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检出双氰胺残留的批次已照常发往国外市场。 MPI称,2012年11月份的制品中没有发现任何双氰胺残留,目前所有已完成的检测尚未发现任何蛋白制品、黄油、奶酪或脱水乳脂肪中含有双氰胺。在2010年的48份随机生牛奶原料中也没有检出。 MPI认为,双氰胺是基本上无毒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降解并不会留下难以消除的残留物。出于谨慎,MPI才在近期宣布禁售含有双氰胺的奶类制品。不过该部门没有说明哪些企业和品牌的牛奶和奶粉中最新被发现存在双氰胺。 乳制品残余双氰胺事件发生后,新西兰国内两大肥料供应商Ravensdown和Ballance Agri-Nutrients已暂停出售双氰胺,直至政府查出残留双氰胺的来源。 恒天然公共事务董事总经理托德·穆勒说:“目前国际上对于食品中双氰胺残余量尚缺乏统一标准,鉴于新西兰对国际贸易的高度重视,主动停止使用双氰胺是新西兰方面的负责任之举。” 又是恒天然 恒天然曾因投资三鹿被卷入三聚氰胺事件,此次又触红线 新西兰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进口主要来源。宋亮表示,目前国内进口原料奶粉80%是来自新西兰,而来自新西兰的奶粉中70%以上是由恒天然提供。 2012年,我国进口原料奶粉将超过60万吨。如果按照80%来自新西兰计算,进口量将达到48万吨。另外,国内进口自新西兰的配方奶粉量超过6万吨。 2008年三鹿事件后,国内对三聚氰胺谈虎色变,当时恒天然就因为投资三鹿集团而被卷入其中。 此次,作为国内大批奶粉企业的原料提供商,被检出的双氰胺又是制备三聚氰胺的原料,恒天然难辞其咎。外界担心带来配方奶粉安全风险。 宋亮表示,目前还不知道双氰胺的潜在影响有多大,如果消费者的担忧被引爆,将会对新西兰乳品出口产生巨大冲击,也会让国内消费者不再完全相信新西兰的奶粉100%安全。 雅士利(01230.HK)、美赞臣、惠氏等奶粉企业均是恒天然的合作伙伴,甚至直接在新西兰当地生产装罐,再进口到中国进行销售。伊利(600887)也于2012年底在新西兰建厂,参与争夺恒天然奶源的战斗之中。 1月25日,雅士利股价大跌14%,澳优(01717.HK)则全天停牌。国内相关上市公司未受到明显的影响。 记者联系恒天然中国,对方未透露为何只在恒天然所产乳品中发现双氰胺,也未透露进入今年1月份是否发现双氰胺残留。 为了应对双氰胺的残留的潜在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贸易危机,MPI已经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以评估农民使用双氰胺所带来的食品残留问题。该工作组成员包括恒天然集团、新西兰乳业协会、Ravensdown公司以及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的工作人员。恒天然中国表示:“工作组将研讨暂停使用双氰胺对畜牧业环保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阅读更多

Bear’s Blog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宣布统一

(环球时报 2012年4月1日堪培拉讯)在经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之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今天宣布统一。 从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和人民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统一的希望和努力。 澳大利亚联邦宪法第六条 中明文宣示新西兰是澳大利亚不可分割的一个州,澳大利亚一定要统一新西兰。在一百多年来的两岸分治历史中,两岸人民的交流长期受到了严重阻碍。两岸关系在1973年回暖。时任新西兰地区领导人诺曼·柯克历史性的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时任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总理,澳大利亚劳动党领袖爱德华·惠特拉姆签署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澳大拉西亚共同声明》, 宣布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澳大拉西亚,两岸均是澳大拉西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声明同时承认了两岸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分裂现实,但表示统一是两岸的终极目标和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近年来两岸交流不断加强。 自从澳大利亚解除了对新西兰苹果长达90年的进口禁令之后 ,澳大利亚大陆对于新西兰出产的水果实行了多项免关税措施,让新西兰水果在澳大利亚大陆开展了市场。两岸人民方面, 自从两岸大三通和自由贸易协议签署之后 ,每年有大量的新西兰人迁徙至澳大利亚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 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 。在澳新籍商人和学生为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2011年,两岸领导人分别互访了对岸,并且在各自的立法机构 –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 和 新西兰“立法会” 中向两岸人民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表示两岸人民的统一愿望不断高涨,统一迫在眉睫。2011年2月31日,两岸领导人,澳大利亚总理茱莉娅·吉拉德和新西兰地区领导人约翰·基在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在堪培拉签署了《两岸和平以及统一协议》。协议设立了两岸统一的时间表,宣布将会在2012年4月1日正式结束两岸171年来的分治状态。新的统一政府将会继续沿用澳大利亚联邦之名,新西兰将会保持现有名称不变加入联邦。在协议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表示,新西兰人的政治以及生活现状将会保持50年不变。新西兰将会保留自己的军队和政治制度,虽然新西兰有没有军队其实都一回事。“舞照跳,马照跑,酵母酱照吃。大陆绝对不会拿自己的 Vegemite 同化新西兰人的 Marmite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总理和劳动党领袖吉拉德表示。协议同时设立了公共假期, 2月31日的“国家统一纪念日”。 两岸人民分别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庆祝两岸统一。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和主要城市悉尼和墨尔本,人们纷纷自发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欢庆新西兰回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墨尔本居民 约翰·多尔 高兴地说道,“国家统一,是全体澳大拉西亚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届澳大利亚领导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百年梦今朝圆,澳大拉西亚民族今天终于是一家人了”。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西兰籍学生珍·诺玛表示,作为在大陆留学的新西兰籍学生,她在大陆第一手观察了大陆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岸统一符合澳大拉西亚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塔斯曼海阻挡不了的。”珍同时也希望两岸人民在未来继续共同开拓美好生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作为长期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东东表示,南北统一的实现和澳大利亚代表劳动人民的执政党劳动党(又称澳大利亚工党)是分不开的。“没有伟大的领袖吉拉德和劳动党,没有强大的澳大利亚人民军,没有宁死不屈的民族骨气和奋发忘我的劳动热情,(人民)早都死绝了。”他表示,两岸是由于外部势力干涉才导致分裂。“英帝国主义不顾两岸同根同种的事实, 在1841年悍然将新西兰从新南威尔士中分割出去 ,英国对两岸分治状态应该负上主要责任。”他同时表示,他相信两岸统一之后,能够在澳大利亚劳动党和其主体思想的领导下取得很好的发展。“我刚刚从澳大利亚回来,澳大利亚人民生活水平不如我们,但是他们有志气,有骨气,这样的人民和社会,怎么能不繁荣?”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 薄馨姚) 谨以此文向长期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CCAV和环球时报记者致敬。祝你们节日快乐。

阅读更多

中国青年报:闾丘露薇:采访灾难 到底为了什么

接到一个记者的私信,说到这样一件事情。接到上司的采访工作安排,联系新西兰地震中被困中国学生的家人。对方接到电话,明确地表示,自己不想接受采访,并且提醒记者,不要老打电话,因为他正在等待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打来的电话,等待亲人的最新消息。 记者当然理解家人的心情,但上司却不这样想,对于上司来说,最迫切的是能够获得对这位家人的采访机会,让自己的报道和版面显得丰富,或者在他眼中,更加有人情味,于是要求记者要拿出“磨”的精神,甚至是“忽悠”,务必要说服家人来做这个访问。 年轻的同行觉得很无助,因为她清楚地明白,自己不想再去打扰对方,可摆在面前的现实又让她很难选择,因为对抗上司的结果,很可能被视为不够进取,意味着不再能获得好的工作安排。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冲突,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在如何报道灾难事件的同时,顾及灾民或者受害者家 人感受的问题,曾经有过一些讨论,不多,很零碎,但是至少已经开始。这是因为到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人数多了,不像以往只有几家媒体,加上网络传播的延伸,使 得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记者在前线的采访手法。所有的讨论其实就是集中在这样的问题上:采访到底是为了什么? 采访这些突发灾难事件,为的是让外界能够了解到灾难的状况、灾民所受到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外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采访灾民也好,受难者家人也 好,是希望透过她们的描述,让远离现场的人,能够有更加深切的感受。但是所有的这些访问,除非对方是官员,或者是为了揭露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然的话, 都需要获得被访者的同意。 这样的讨论,最近在香港会有不少,特别是在菲律宾人质事件的报道中,是不是一定要想尽办法采访到受害者家人,在媒体人当中有不少的讨论。因为在后方 上司的压力下,有的记者选择尊重家人的意愿,有的则选择听从上司的安排——不过,这样的访问播出之后,遭到了不少的批评,也有媒体人在网络上发起“向上司 说不”的行动,因为如果说,关系到公众知情权才称得上是新闻的话,那些受害者家人的眼泪和悲伤,对于媒体来说,只是提升收视率的手段,对于有的受众来说, 只是一种挂着所谓同情心招牌的消遣。 做还是不做,除了媒体中有决定权的那些上司,其实受众也能够施压一定的影响,让媒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展现人文情怀。因为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总是希望看到这些灾难中受害者的眼泪和悲伤,以为这是展示自己同情心和爱心的良机,媒体就会毫不犹豫地迎合这种需求。 遭受了灾难,有的人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聆听,来分担心中的苦痛;而有的人,不愿再提及伤痛,因为一次次的提起,都是一次次的揭开伤疤。正因为这样,他 们对于媒体,对于关心他们的别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和期待。作为公众,作为媒体,如果分不清楚这些,常常会带着好意伤害其中的一些人。 而这种伤害,相信没有人希望发生,除非真的把灾难看成媒体的机会,或者让自己远离灾难,将其当成一部大片来看。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3/03.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中国青年报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S词条】梅大高速塌方事故

【文章总汇】哥大学生抗议风波

四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香飘飘不是爱国,是爱钱”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