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中国全新英语新闻频道对国内影响巨大

中国面向国际观众的全新24小时英语电视新闻频道正式开播。批评人士怀疑新华社此举是否会对已经饱和的新闻市场产生影响。 *英语频道的必要性* 华盛顿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成斌说,中国英语电视节目的出现有两个简单原因。 他说:“第一个原因是向全球观众呈现中国对世界的看法。所以你要有一个24小时的新闻电视节目、用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播出,也就是英语。而且你还要通过新闻播音员,用含蓄或者并不含蓄的方式表达中国对当日要事的看法。” 这些看法通过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向全球观众播出。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表示,他们将用中国视角报道国际新闻,目的在于向全球观众提供另一个信息来源。成斌说,新闻节目还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他说:“另外一个方面在于,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影响舆论,而且很有可能影响政府决策。” *对内对外相辅相成* 中国国内媒体有自己的内部审查制度,而中国的英语电视节目旨在呈现一种更西化的风格。 赵心树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他说,虽然两者看起来有不同的新闻视角,但中国的对内和对外节目其实更为相似。 他说:“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现在更是如此。他们当前的顾虑在于国内的观众,因为他们感到不安,感到受了威胁。政府、政权也觉得受到威胁。他们明白他们不是被选民选举上来的。他们必须提供另一种合理性信息来源。” 赵心树教授说,随着中国媒体越来越多地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合理性信息也开始渗透进来。 他说:“他们互相争抢观众,争抢广告收入。你会看到不同媒体互相竞争的市场现象。当他们竞争的时候,他们想要取悦观众,他们要给观众信息,包括来自国外的信息。那是信息进入所谓‘官方’媒体的一种方式。” *推动中国媒体和政治制度发展* 赵心树说,播音员和记者会带着不同的新闻视角回到中国。 他说:“许多、或者大部分人会回来参与到国内的竞争当中,并且成为推动中国媒体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一部分。” 他说,最终在中国国内造成的影响会远远大于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影响。 他说:“所以,他们的变化会大过他们对西方观众的改变。这对西方观众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有不同的观点并不会让他们损失什么,即使来自被政府严格控制的媒体。总的来说,这对每个人都有益。” *外文频道丰富* 中国早前就已开始进行国际广播。官方媒体中国中央电视台的24小时英语新闻频道在2000年开播,目前在美国也收看的到。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开设了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阿拉伯语频道和俄语频道。 *内宣外宣两手抓* 中国的官方媒体可以被归为两类:内宣和外宣 –  即内部宣传和外部宣传。中国国内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常常受到限制,并在特殊情况下封锁消息。而对外电视节目更像一种公关手段。 传统基金会的成斌说,那种方式包括对西方媒体的批评。 他说:“中国媒体在报道最近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时将有线新闻电视网描述成美国政府的臂膀。也就是说,有线电视新闻网是影响其他国家对美态度的关键因素。这和中国媒体定义舆论和媒体战争是一致的,是在描述控制舆论的一种斗争或者冲突。不只中国,其他国家也是这样。” *改变势在必行* 但他还说,中国政府明白,一个变化着的世界要求中国也要做出改变。 他说:“中国非常与时俱进。中国也非常明白,只在北京发表声明是不够的。他们知道他们所处的世界复杂得多。如果他们想继续维持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他们必须做出相应改变。我认为这同向外国投资开放中国市场和允许外国游客到中国各地旅游的想法是一致的。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开放开始威胁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统治会怎么样?” 新华通讯社创建于1931年,当时被称为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提供有关中国国内新闻政策的官方声明,为中国的其他新闻媒体设定报道基调。 *争取更多新闻自由* 成斌说,现在,新闻报道在自由度上有了更大空间。 他说:“只要不批评党中央,报道的自由度还是有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世界了解中国想被看到什么、想被听到什么。这有点像双行道,了解中国的官方立场。这就像是在读 ,你能了解中国政府想要说些什么。” 他说,现在的问题变成,中国媒体通过这种新的方式能有多大提升。 他说:“记者的首要身份是政府雇员呢,还是媒体工作者呢?希望一些新闻自由的种子可以生根。” 中国观众收看不到新华社的英语电视节目。这个全新的频道不太可能同有线新闻电视网或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新闻机构造成影响。靠它盈利也并非是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阅读更多

那些离我们似远实近的语汇

大约一年以前一个备受感情困扰的朋友曾经问我“ 你觉得你自由么“。当下的我有点震惊,这个命题对于我们这个年纪会不会有些宏大。在我的印象中,自由总是和“平等”,“信仰” 甚至是“革命”这种更有高度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我曾想以我们20出头的年纪,不过是受了点爱不得离不了的苦,也值得她从“自由”的角度来审视人生。然而一年间经历许多也见证许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逐渐走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才赫然发现生活无形中偷去了我们许多的选择。见证妥协,经历妥协,害怕将要到来的妥协,终于感受到“无形的桎梏”,谓之“不自由”。于是我开始明白,那些经常用来表述历史事件的语汇,只不过是它们本身含义中被无限放大的一项吧了,每一个个体上真实的喜怒哀乐,总有一天也要和它们打上交道。 “你觉得你活得有尊严么?” 如果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大概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暗自腹诽“哪里来的愤青,离他远一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这样的语汇成为一种不良的征兆,不是意欲输出意识形态就是预谋反对河蟹社会。我们习惯在见到类似主张的时候默默路过,心里想的不过是“说这些没用“。有意思的是,那些迷恋韩流明星的表白贴,那些研究眼线唇彩的技术贴,那些晒各式战利品的炫耀贴,却少有人跳出来说一句“别整这些没用的”,认真说起来也几个人这么想。这些才是年青人该有的生活状态,是最最“正常”的状态,而一个20出头的大好青年,关心“民主”“体制”“公正公义”,才是“不正常”的状态。我们对于各种追求的宽容底限很低,唯独漏掉了“公民”这一项。 《Petition》给我最大的感受不在于信访的体制如何形同虚设,也不在于基层掌权者如何暴力执法,比起“公正公义”更刺激人心的,便是“人的尊严”。那一群群前赴后继的访民们席地而睡,拣别人吃剩的盒饭,为了躲避追捕甚至住在暗不见光的地方。这一边春节联欢晚会高唱“打开国门人民拥抱幸福”共襄盛举,那一边访民们餐风露宿看着垃圾堆捡来的画面扭曲的小电视,这就是有我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然而看到最后,反而有种劝他们放弃的冲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几十年如一日过着如此没有尊严的生活,比起生存的现实,公理看起来更像魔幻的元素。 比起影片更值得一看的是导演赵亮的访谈。这部纪录片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分渲染悲情,并且真实记录了一些访民偏执的状态。女儿不能理解日复一日以上访的母亲而选择不告而别,最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最初是被迫走上“不正常”道路的母亲,在有可能回归正常状态时却主动选择继续“不正常”的状态。 最后母亲被关进了精神病院,疯狂与否让人想到了福柯那本名著。《南都周刊》上赵亮的照片尽显精英风范, 黑框眼镜黑色西装,他也不讳言拍摄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难度在于“追踪离自己生活太遥远的另一种状态”。大多数的观 众也是如此,我们不可能真的理解那些访民,就像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分青红皂白的殴打和关押。当我们唏嘘,我们并没有“同理心”,而仅仅是”同情“而已。因为同情,我们会劝一句,“算了吧,没有用。” 于是什么是有用的?家世,学历,人脉,婚姻,或者是成功学。每一项都有反对派,而所有反对派的共识就是“对体制的议论”是没有用的。讨论“民主”“平等”“信仰”以至“尊严”是没有用的,你什么也改变不了。当我提起这些词汇的时候,我并不愿意把“政治”放在里面。年轻人不关心政治是再正常不过的,澳洲大学生只关心AFL和雷帝的新造型,美剧里面去当市长办公室实习生的角色往往都是个boring的功利主义者。只不过我们习惯了把谈论这些词汇和“政治”挂钩起来,因为“政治”向来是危险的,所以“民主”“平等”也是危险的,至少谈论它们是。我们还太年轻,有太多事情更值得我们去考虑,个人的前途有着大过一切的权重。我们只能改变能改变,而无能为力的事情leave it behind. 如果把behind换成forward,会不会好一些。80后集体走向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公检法国地税,新闻媒体金融机构,过上了“有用”的人生。而那些听上去遥远的语汇,并不在脑后,而应该在目光能及的未来。做公职人员的,如果不能投反对票,至少可以善待百姓;做新闻 的,如果不能避免被和谐,至少可以不拿封口费……(此处省略N字)。和菜头写过”我们就是体制“,如果我们不能谈也不愿意听,至少让那些语汇活在我们的理念里。这样当有一日我们有钱时便不会为富不仁,有权时不会以权谋私,有势时不会仗势欺人,我们不是体制的帮凶,而是进步的推动者。这是我们能做的事,也是我们日复一日做有用之事结出的善果。 在民主,平等,法制的社会中人们有尊严的生活,I am looking forward to it.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 个评论 miss miss的最新更新:

阅读更多

张千帆:“人肉搜索”究责须区别干部群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众对政府官员具有天然的 知情权 。品德、个性、能力、财产、立场、行为乃至外表等个人信息对于常人而言是“隐私”,对于官员来说就是必须披露的公共信息,因为只有具备这些信息,人民才能理性判断特定官员是否适合作为“社会公仆”。 … “纽约 时报案”是针对媒体的 新闻自由 ,但是其逻辑对于网络言论而言同样适用。尤其在一个新闻监督力度不足的国家,传统媒体往往不能有效挖掘和披露社会理性治理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网络力量就显得尤其重要。 宪法 第35条对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 …

阅读更多

何三畏:重建新闻道德共同体

目前,在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手段腐蚀媒体基本是一种安全的行为。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贿买新闻才受到了法律的追究,而追究的过程,又有许多政治正确的 “折扣”,更不去清理明显在“灰色地带生存”的名目繁多的“新闻机构”,也不去讨论导致新闻腐败的原因。所以,在这样的起点上,来谈回归新闻的法治和道德的路径,只能称为“遥望”。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