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司马少:“语文状元”方舟子的文史水平

方先生读书既多,须知学问不以年齿论短长,亦不以学历论短长。现在的学历,虽与古时功名迥然不同,却也有其相似之处。纵观历史,单以学问而论,你能说状元就一定比秀才厉害吗?蒲松龄是作家,姑且不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恐怕状元们就写不出来。顾祖禹生逢明亡变故,随父隐居,不愿参加科举。韩寒以教育体制太荒唐,不愿参加高考。原因虽不同,其“不愿”则一也。不上学不代表不学习,考不好不代表没学问。 能否阅读古籍,自然也完全不能以学历高低来判定。 证据就是,我也是高中退学,却自学到能轻松阅读古籍。 方舟子说:“我以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名的文言文功底,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陆陆续续把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点校本翻了一遍(而且主要翻的是人物传记部分),才敢吹嘘读过二十四史;而韩寒以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40多分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何必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应该从地下爬出来崇拜他才对。” 他先宣布自己已通读,可是花了更多时间,于是推出他人不可能读过。这混乱逻辑是,只要自己做不到,别人就一定做不到。(其实韩寒自己说的是“彻夜阅读”,并没有说“通读”——当然已通读是完全可能的。)这也就无怪乎他为何那么诧异,韩寒在《三重门》中,竟能熟练运用那么多典故。这质疑真是相当没水准。因为,要表现出自己仿佛饱读诗书而去掉书袋,那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曾经就模仿着掉过了,那时我才十六岁。后来觉得这实在很不高明,于是能删的全删。为什么说很容易?因为有很多书,看起来有点像小型百科全书,囊括着古今中外各种典故,你只须记下典故就行,并非真得要去读该典故出处的那本书。比如说《史记》记载如何如何,我完全可以是只看过《史记》中所记载的这段话,其余全部没看。 我是韩寒书迷,关注韩寒已逾十年。 韩寒文字风格独特,多年来有成长有变化,然其性灵,始终如一,绝不可能是“集体创作”,更不可能由韩父代笔,韩父文笔顶多只能达到韩寒七成,哪能给韩寒代笔。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韩寒不会毫无错处。 这些天,方先生不遗余力地给韩寒挑错,可至今没能挑出实质错误,而自己却因张口就来,错漏频出。 韩寒不屑与方先生玩纠错游戏,我恰好有此兴趣,不妨代劳。 方舟子先生,当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状元,又曾通读过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除了二十四史外,也出版了点校本《清史稿》,想必方先生也读过。 今天凌晨起床后,打开电脑翻微博。见有网友诘问方先生:“曹雪芹连秀才都没中,是不是说明《红楼梦》也是代笔?” 方舟子答:“曹雪芹是旗人,不能参加科举,他想中秀才也没法中。而且明清八股文有特定的写法,和现在的作文不是一回事。” 那么,旗人可否参加科举呢? 《清史稿·选举一》:“有清学校,向沿明制。 京师曰国学,并设八旗、宗室等官学。 ”“此(算学)外 隶国学者,为八旗官学。 顺治元年,若琳奏:‘臣监僻在城东北隅,满员子弟就学不便,议于满洲八固山地方各立书院,以国学二厅、六堂教官分教之, 以时赴监考课 。’下部议行。 于是八旗各建学舍 。” 《清史稿·文苑一》:“ 性德 ,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人 ,明珠子也。性德事亲孝,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数岁即习骑射,稍长工文翰。 康熙十四年成进士 ,年十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大家是熟悉的。 不过维基百科的说法是:“ 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注曰:“《清史稿》作‘康熙十四年成进士’,误,据进士题名碑改。” 不管怎样,旗人可以参加科举,是铁证如山了。 后来大概有网友点醒方舟子先生,旗人可以参加科举。 于是方先生更正道:“查了一下,八旗科举考试时开时停。而且旗人直接参加乡试,不存在旗人秀才。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 那么,八旗科举,是否“时开时停”呢? 旗人是否“直接参加乡试”呢? 是否存在“旗人秀才”呢? 首先“时开时停”一说,有断章取义之嫌。 《清史稿·选举三》说:“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 顺治八年 ,吏部疏言:‘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宜遵成例开科,于乡、会试拔其优者除官。’报可。 八旗乡、会试自是年始。 其时八旗子弟,每牛彔下读满、汉书者有定额,应试及各衙门任用,悉于此取给,额外者不得习。往往不敷取中。 故自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八旗考试,时举时停。 先是乡、会试,殿试,均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 康熙二十六年,诏同汉人一体应试。 寻定制,乡、会场先试马步箭,骑射合格,乃应制举。庶文事不妨武备,遂为永制。初八旗乡试,仅试清文或蒙古文一篇,会试倍之。汉军试书艺二篇、经艺一篇,不通经者,增书艺一篇。二、三闱试论、策各一。逐科递加, 自与汉人合试,非复前之简易矣 。” 说得很明白,“时举时停”的仅仅是顺治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而康熙二十六年以后,旗人更是与汉人“一体应试”了。由此观之,旗人不但可以,而且需要,并且一直需要参加科举考试。 秀才之名,初极尊贵(远比进士难得,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秀才”条,此不赘述),明清以生员冒呼秀才。国子监(太学)及府、州、县学学生,通称 生员,也就是秀才。此已足见旗人必有秀才。 而在乡试之前,各种生员均需经过各种考核,并不能“直接”参加乡试。 中国最后一届科举(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年)高中探花的 商衍鎏 先生(广州驻防 正白旗汉军人 ),晚年著有《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书中第一章第二节末尾写到:“ 八旗随同应学政之科、岁考 ,其生员、贡、监与笔帖式、小京官,应顺天乡试,及翻译生员愿应文乡试者,各旗先送兵部考试马步箭,并造具履历年貌,分别满洲、蒙古、汉军清册, 移送学政录科 。奉天由盛京将军试骑射, 送奉天府丞录科 。各省驻防生、监、贡生应本省乡试,由各将军、副都统等考试马步箭后, 咨送该省学政录科 。” 各省提学每三年一任,任内除主持院试录取生员外,又以岁科两试,考核在学生员。八旗子弟一样要参加。岁试成绩分六等,一等前列者视空缺补为廪生增生,此外一二等皆有赏,三等不变,四等挞责,五等递降,六等黜革。而科试则为录送生员应乡试(岁试四等以下不得应科试,第四等准考录遗),成绩亦分六等,但大抵只评三等,考得好,除录送乡试外,奖励如岁试,考不好亦不加贬黜。凡考在一、二等及三等前十名(大省)或前五名(中小省)的生员,录送乡试;三等十名(或五名)以下者,与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贡生、监生、官生,可再参加录科考试,录科未取或因故未考者,可再参加录遗考试,其名列前茅者,亦可参加乡试。在监之贡生监生,于乡试之前,国子监中另有相应考核。 大概方舟子先生所说的直接参加乡试,是指旗人可以不必经过县、府、院试成为秀才,而可直接入学读书,然后参加乡试。 商承祚先生所作《我父商衍鎏先生传略》中有一段说:“祖父未逾五旬仙去,时父亲年仅十四,伯父十七岁,与祖母相依为命,靠出租两三间祖屋,收入微薄,生活更艰苦,但 我父 牢记明章公‘心有常师淇澳竹,品宜特立华峰莲。髫龄努力方成器,转盼如丝入鬓边’的教导, 终日苦读,在十七岁那年考中秀才。 ” 商衍鎏,乃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也属旗人,却是“终日苦读”才于“十七岁那年考中秀才”。 据此看来,旗人有秀才,也是铁证如山了。 方先生以其有眼如盲,未见史料,也不加考证,只因“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便推出了“不存在旗人秀才”,甚至“旗人不能参加科举”等结论。其治学如此,何敢腆颜以责旁人? 同是深敬鲁迅之人,我认为方舟子敬爱鲁迅之情感无可怀疑,但其言行有违鲁迅甚矣。其以司马南为友,亦我所诧叹久矣者。 鲁迅倘若在世,恐怕早就因为文章署名混乱,难辨作者,前后风格不一,兄弟二人互为代笔(署名随兴),文集有时由他人编定,以及与许广平同居等问题,而被方舟子打假无数次了。 最后,韩寒成名作《三重门》的书名由来。 我偶然在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第三十七页右下赫然看见: 真是莫大巧合。 细看来,这一句是:“南诣一门,云名‘开光大舍’,有三重门,朱彩照发。”(齐·王琰《冥祥记》,此一段起首三字为“晋赵泰”。) 不妨开个玩笑,《三重门》书名即脱胎于此。 鲁迅先生字写得也好,建议韩寒《三重门》再版时,采用鲁迅先生所题写之书名。 司马少,2012年1月25日。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073/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司马少:“语文状元”方舟子的文史水平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28, 09:2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方舟子:“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路金波:为什么蝴蝶和屎壳郎不能成为朋友—-正面回应方舟子 周斌:简评韩寒与方舟子论战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再说造谣者韩寒——二答韩寒《人造方舟子》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19日娱评:方舟子揭乐嘉作假 薛春炜病故 (@yun) 方舟子:唐骏躲在后方搞公关 (@yixieshi) 《财经》编辑遇袭 可能与方舟子案有关 (@yixieshi) 腾讯向方舟子道歉 称员工叫骂不代表公司立场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周斌:简评韩寒与方舟子论战

好文字自有其感染力。 关于韩寒和方舟子的笔战,一直懒得评论,甚至提不起劲去看,直到看到韩寒写的这段话。这才值得放下春节长假里的悠闲,写一篇文章,供大家娱乐。 之一:比武别打下三路 “……感谢所有恨我的人,你们让我充满了动力,我会飞出你们的射程。你们朝天泼粪,只会掉到你们自己脸上。在你们的视线里,只能看到我羽翼的光芒。” 这段话让我感觉,那个年轻有才气、骄傲的年轻人又回来了。正如我曾经看到的王小波小说里写的一段话,大意是,我的妈妈打了个响指,那些年轻时的风华绝代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脸上。 我得承认,在一开始,在写文章批评韩寒的《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之后,我差点相信了麦田的推论,那就是韩寒其实是一个虚伪的偶像,其实是一个团队包装出来的商业产品。 不过我的一位叫肉唐僧的朋友,没错,就是动辄在微博上用A和C之间那个字母问候别人的那个二货,跟我说了一句我认为很有哲理的话,他的话大意是:既然你选择了和他辩论,那你就得预付一个对方是真诚的善意。 这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话,所以,我一直将这位动辄骂娘的兄弟引以为友,很多时候,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有深度的、有涵养的人,跟他讲不讲粗话没关系,跟他讲不讲道理很有关系。 我想,论战的最高境界,跟武侠小说里的华山论剑一样,大家按照一定的规则比拼内力,而不是朝着对方下三路下手。 批评韩三篇,同样应该奉行这个原则,应该是就文章的观点进行批驳论证,而不是想尽办法论证对方是不是团队操作或者找人捉刀。 可惜,这场原本应该严肃进行下去的讨论,到最后,演变成了一场群架、一场混战,大家开始朝着下三路下手。最后变成了泼妇打架。 有微博的朋友留言:怎么变成了人身攻击,当时说好的革命、民主和自由呢? 中国知识界太缺乏严肃讨论问题的能力了,大家已经习惯了搞人身攻击,揭对方黑幕,却没有意识到,严肃的讨论才有启蒙的可能,才有让参与各方受尊重的可能性,只懂得互相泼粪的辩论,最终会让双方都臭大街。大家唯恐避之而不及。 所以,在被人质疑这件事上,我是同情韩寒的,我记得有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他在被媒体广泛质疑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人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除非你能证明他有罪。(在看完我此文后,这位企业家发来私信补充了这一点:( 应该注明“非公职人员”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公职人员,特别是拥有权力之人在面对与权力有关的质疑时,需要自证,这样才能形成对权力的制约 ) 因为,很多时候,自证清白比被证明无罪还要困难得多。所以,对待个体的态度,最好是无罪推定。 之二:韩寒是什么样的偶像? 其实,把欺骗观众、不讲诚信这种话,放在一个演员,或者一位偶像身上,那其实是不太合适的,人们之所以需要偶像,并不是因为偶像本身有多么完美,而是因为人们需要他,用他来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好比大家都喜欢看到姚晨、周迅、范冰冰等等在红地毯上光彩照人,大家也一定都知道,他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如此,他们在家里,洗净铅华、芒鞋布衣、蓬头垢面时,也和普通人差不多,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对大众而言,他们只希望看到这些明星们光彩亮丽的那一面,在那一瞬间,足以承载粉丝们对美好的向往和想象。 韩寒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种功能。他的最大价值,其实并不是因为写出了多么美好的文字,美好到足以与青年领袖的身份相匹配,他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想象,另外一种可能性。 对于无数出身贫寒的年轻人、他们被现实教育后深知:你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都必须好好读书,你必须考上好的大学,在学校要积极入党、毕业后,你到了单位,你必须服从那些肥头大耳、愚蠢无比的领导们的颐指气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内心遵从潜规则,然后慢慢熬,慢慢等待贵人赏识,然后有一天祖坟冒了青烟,你被人看中了,得到了提拔。作为一介平民出身的你,若想出人头地,除此之外,别无出路。 你若敢自命才华横溢,那么世界很轻松就可以给你一记痛击,让你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让你明白,成年人的世界里,规则是他们来制定的,你要玩,得照着他们的路数来。 但是,韩寒却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梦想,那就是,他退学、他批判社会、他玩赛车、他不和这个世界的一切潜规则妥协,最后,他竟然取得了成功。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想,对于无数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好的典范。 你只有理解这种情感,才能理解韩粉们对他的热爱,所以他们愿意如此坚定地捍卫韩寒,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也许并不是在捍卫韩寒,他们只是在捍卫自己内心那个小小的梦想而已。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一点点念想,当有人试图断了你的念想时,你怎么可能原谅他。 所以韩方论战,跟事实无关,跟情感和游戏规则有关,方舟子试图去推翻一个偶像,而韩寒的粉丝们试图捍卫自己的梦想。至于韩寒本身如何,他的文章到底谁写的,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此处特指对韩粉而言 ) 之三:关于规则的冲突 谈到游戏规则,我还想扯一下题外话,年前,那个招聘节目的主持人张绍刚因为刁难刘莉莉,最后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说实话,这本质上是两种游戏规则的冲突。 在现实的世界里,权力和权威是通过议程设定、话语设定来实现的,比如张绍刚和嘉宾们,他们想要展示他们的权威,在潜意识里,他们希望应聘者能够讨他们的欢心,能够按照他们设想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其实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你的父母,你的领导,不都是这样希望的吗? 但是刘莉莉采取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她更愿意说“中国”而不是“我们这”,她更喜欢和主持人以及嘉宾针锋相对而不是讨好他们,这无疑挑战了原本假定的游戏规则(要尊重主持人、被他批评也要及时认错,要尊重嘉宾,要讨好他们才能获得就业机会),挑战原有的规则,意味着颠覆权威、这意味着你很可能失去现实世界给你的赏赐(作为遵守游戏规则的礼物),但同时也就意味着拥有规则裁判权的人在此时失去了权力和权威感,这也就不难理解张绍刚们为何如此大动肝火、十分失态地对一个小姑娘不依不饶。 用句通俗的话说,在现实世界里,真正的规则是“老子、庄子、孙子”:“来老子们的地盘玩,就得庄(装)孙子”。 想装逼,得挨踢。 刘莉莉挑战招聘节目的游戏规则,无非是被羞辱和奚落了一顿,而且因为有互联网,因为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所以她得到了网友的声援,这让她在向现实规则挑战时不那么孤独。 但是,还有一种规则,如果你想挑战它,那是需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的,比如,挑战国家垄断的金融制度,而以非法集资罪名被判死刑的吴英。 就这样吧! 来源: 通向奴役之路—周斌的Blog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2b0ae0102dvmk.html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072/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周斌:简评韩寒与方舟子论战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28, 09: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方舟子:“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路金波:为什么蝴蝶和屎壳郎不能成为朋友—-正面回应方舟子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再说造谣者韩寒——二答韩寒《人造方舟子》 韩寒回嘴:人造方舟子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19日娱评:方舟子揭乐嘉作假 薛春炜病故 (@yun) VANCL投放力度加大5倍 携韩寒诠释平民时尚 (@yixieshi) 《财经》编辑遇袭 可能与方舟子案有关 (@yixieshi) 方舟子、唐骏谁更“伪善”?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请韩寒兑现悬赏奖金!

请韩寒兑现悬赏奖金! 作者:胡胜华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1-26 本站发布时间:2012-1-26 16:20:04 阅读量:80次   最近,因有人质疑韩寒造假,韩寒在博客上为了自证“清白”,公开悬赏2000万,但在悬赏公告中,却又故意玩弄文字游戏,且多次修改条件,足见其心虚外溢,本无诚意,无非以重金唬人而已。对此方舟子在《韩寒的悬赏闹剧》一文中,已逐条分析。现在我要指出的是,这种悬赏的花招,其实并不是韩寒第一次为之,早在5年前,他就已经玩过了,这次扬言2000万,无非是习与性成的行径罢了,就如同他好花钱收买读者(如赠送黄金、数码产品、笔记本)一样。   2007年1月18日,《青年周末》登出一篇专访(《韩寒:让我比窦娥还冤,我会比窦唯还狠》,作者黄健),韩寒声称:“事实上,从 1999 年到 2007 年,你们搜索我所有的新闻,在所有的采访里,我都从来没有管自己叫过‘作家’。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自己暂时还没资格。我都管自己叫‘作者’。” 韩寒并且说:“在骂我之前,请先做功课。要不就成诬陷了。”   5个月后(6月18日),韩寒在“凤凰网非常道”专访时,更是信誓旦旦地说:“就是很多人他们骂我的时候,他们会说,像这个人自称自己是个作家什么的,但其实……我就是这点是有原则的,我从17岁的时候就从来没有从任何一个媒体或者任何一次采访我说过我是一个作家,我说我的时候我都是用‘作者’两个字,或者说写东西的人来代替的,你能够从哪个地方说我自称自己是个作家,我给你一万块钱,这是我肯定是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是自己意淫出来一个话,然后自己去骂自己意淫出来的那句话,然后自己就很开心。其实不是这样的。”   事实果真“不是这样的”吗?为了让韩寒一番两瞪眼、没有还手的余地,我且举2005年11月23日《华夏时报》对他的专访(记者杨雅莲报道)为例,其中有这样两段:   “华夏时报:你的意思是你是帅哥?   韩寒:我说说自己帅又怎么了,我不说自己是美男作家,中国就没有人敢说了!   ……   韩寒:我喜欢林语堂,他们那时候写作要求非常严格,对文字也相当讲究,目前来说,我觉得我是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   华夏时报:你是中国作家中文字最讲究的?   韩寒:对,最讲究的,有智慧在里面。 ”   看到了吧?5年前,他就已经公开悬赏过,——“我从17岁的时候就从来没有从任何一个媒体或者任何一次采访我说过我是一个作家”, “你能够从哪个地方说我自称自己是个作家,我给你一万块钱”——,但一万块毕竟挡不住活生生的文证。我现在公开要求韩寒兑现。我在不在乎这一万块是一回事,但他是否兑现这笔钱,则事关做人的基本诚信。——如果他连区区一万块都不想兑现,则这2000万的悬赏,岂不更是骗子的手法吗?难道这就是韩寒自我标榜的所谓的“光明”、“磊落”?   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彭晓芸 | 【伪理想主义】和【硬质疑】

怎样的质疑是合理质疑而不是有罪推断,更不是某些人危言耸听的什么“文革”,这一点,我希望有人愿意认真讨论,而不是趁机打倒这个,打倒那个。这场质疑,也无关什么偶像坍塌不坍塌,商业明星本来就是媒体和出版社制造,但是疯狂的粉丝则是他们自己制造的。中国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在于社会把严肃的公共问题寄托在明星身上,这点和成熟完善一点的社会,是相当地不同。在其他国家,也有商业明星,但是媒体和公众有能力区分什么是娱乐、插科打诨,什么是公共论辩,民主精神,什么是商业明星,什么是知识分子,他们在驾驭公共议题的时候,有能力把这种区隔领悟和运用得较好。 我为何讲“韩寒现象”是中国社会的“毒瘤”,在于中国扭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任何一个领域,包括被包装得很动听的所谓理想主义,他们在兜售一种虚假繁荣,一种便捷而又不付出太多代价甚至获得超额利润的“伪理想主义”。 这会混淆公众对民主自由价值的追求,以为追求民主自由就是那么地轻便可人,闪闪发光,不需要经历困苦和煎熬,不需要经历挣扎和诚挚,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就能把民主玩转了,这是极为危险的一种社会倾向了。因此,不能不说。 也是为了向那些真正付出代价、备受煎熬、有着真正的价值诉求的人们致敬,为了努力为公共舆论回到理性轨道做一点点努力。 目前为止,如果说我的“文学批评”属【软质疑】,那么,综合我此前微博陆续发过的和其他人的,总结一下【硬质疑】有哪几条(没想到的请补充): 1、新概念谁报名的? (父子说法不一致,这条至关重要,不是小问题,不是纠缠,而是关系韩寒的作家梦是如何被”引擎”的,父亲写书为何要刻意避嫌,说是韩寒想报名,家长正常的引导孩子本来不需要避讳。而韩寒对曹可凡面对面所讲,当是更为可信的,他说的是父亲帮他投的,这甚至可能推论到父亲有无自作主张拿自己的文章替韩寒投稿,因此,这个细节非常重要。) 2、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地点 (父子说法不一致,详见方舟子文章: “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http://t.cn/z0s4NTi) 3、新概念复试,关于考场出题,杯中究竟何物,出现了多种说法。 (这个也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有无徇私舞弊,关系韩寒的成名有无原罪,虽然我很讨厌使用原罪这个词,但是,假设成名是有潜规则成分,韩氏父子应当像青少年读者道歉,这是一种不好的公众人物示范) 4、初选投稿被高度疑似成年人作品不予入选,本来已经淘汰了,此后是如何重新准予复试的? 这个过程,也没有见到有说服力的解释。根据央视对话节目,那位“发现”韩寒的编辑所讲,说是有多位知名作家帮韩寒说话,建议给一个复试机会,那么,这些评委作家们,是怎么想的?这个过程,是否符合大赛的比赛规程?这个破格是否在大赛的公平原则下?是否符合程序正义? 5、关于韩三篇的写作时间,韩寒本人接受采访的说法与文章内容涉及题材的实际情况、三篇前的博客《问我》出现自相矛盾,如何解释? 6、关于《书店》两篇, 纯“文学批评”的,或可表示不回应,但写作背景的自述,应当能够证明是韩寒本人所思所想,才能排除这两篇高度疑似成年人作品嫌疑,当然,这个书面作答恐怕不可信。且越迟回应这些问题,越有时间去准备如何自圆其说。 7、关于韩寒作品中大量使用英文并且还有考据癖,喜欢去考证英文单词的词义,这点韩寒如何解释? 因为他多次多次地在媒体面前承认自己英文非常不好,诸如香港书展的视频中,只要有英文单词出现,韩寒即抗拒,并且告知自己英文非常不好。如果有那样的求知精神,按照常理推断,不太可能没法对付那么简单的应试。这个裂变如何产生的?韩寒对此有说法吗? 8、植入式广告? 根据韩寒的《通稿2003》这本随笔集当中一篇题为《自己的问题》自述,他对自己的书的后记不知情,是交给编辑做的,而且,这本《通稿2003》的后记也不是韩寒本人写的,韩寒自述:“作者不详,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但是原文居然是XX音响的广告”(此处是我略去,因不想帮人打广告,但韩寒的原文有),接着,韩寒用了不少篇幅详尽介绍了他的赛车车型,也有一堆具体的广告,见链接。那么,我想问的是,韩寒对自己的作品是不是非常随意和不珍惜?并且经常丢给书商去“策划、营销”乃至“植入式广告”? 公众对此有何看法?因为我是从这次“代笔门”之后才发现,韩寒的商业意识如此之强烈,譬如配合出版社删除博客以出版,这样的行为虽然说不上严重的欺诈行为,但的确是将商业价值物尽其用到一个极致了! 商业意识不是罪,姑且不予深究,但是,韩寒极力否认团队说,又是为何?明明连后记都交给人处理,甚至不知情,这还不是团队吗?任何一个商业明星,都不可能孤军奋战的,又不是冥思的哲学家。这点本来很正常,但韩寒对麦田、方舟子的回应文章,显得过于撇清这点,反倒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7916_19755.html 9、网民补充: @ 吴小厨 :应该加上这条:在《三重门》里引用了杜甫、曹植的诗句,又引用了《西厢记》和《红楼梦》情节和内容,他应该很熟悉这两本名著。在2007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吴虹飞采访时的对话却是:“人物周刊:据说你没有看过《红楼梦》。韩寒:对。我四大名著都没看过。”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可不可以理解为‘要老百姓间接出钱’呢?”

【翻车现场】“从厉害了我的国,到砸锅卖铁,一路征程一路高歌”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