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之争

人造鲁迅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个历史真相。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疑点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来源:方尺规 链接: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74429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166/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人造鲁迅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31, 11: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马伯庸:从《人造韩寒》看如何构筑阴谋论 韩寒回嘴:人造方舟子 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 最懂中国的人是鲁迅 麦田的「人造韩寒」文字可信吗?里面的证据能被批驳吗? 无觅

阅读更多

方舟子:韩寒成功毒害青少年

韩寒和“打假狂人”方舟子关于“代笔”的口水仗越演越烈。1月29日,韩寒经纪人表示,韩寒将以1000页的手稿资料为证据正式起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方舟子很快发表了五点回应,并接受了搜狐娱乐的专访。方舟子称自己曾有过十几起诉讼,根本不在乎,不会出庭,对于官司的输赢也没有压力。 方舟子表示,自己最开始只是一个看戏的旁观者,是韩寒把他拉上了擂台,特别是那2000万的悬赏“刺激”了他。而之所以一直紧抓韩寒不放,也有一个“很宏大”的目的,“目的很简单,如果韩寒是包装出来的,他在十几年前根本不是少年天才,东西是别人替他写的。那就把神话给打破了,是大骗局,愚弄全国人民十几年,毒害了那么多青少年。很多人觉得他是天才,可以过很好,觉得没必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没有用,包括很多粉丝去我微博上,不看内容张口就骂。我要把人造偶像给打破,如果假的根本不要维护。”至于那些网上的谩骂和咒怨,对于他来说,听起来似乎真的一点影响都没有。 “赛车泡妞都眉飞色舞的,说到文学就一问三不知” 搜狐娱乐:昨天韩寒方面对你提出起诉,并索赔10万块,看你的态度比较轻松,没有受到影响吗? 方舟子:没有,没有影响,以前也有很多人来起诉,有十几起,我根本不在乎。 搜狐娱乐:现在这件诉讼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方舟子:我不知道,没有收到信封。正常生活,官司的输赢对我没有压力,不管输赢,输了的话我不会影响我,继续分析他的文章,以前的好几起都是这样。 搜狐娱乐:你在回应的声明中说,你本人不会出庭,有网友质疑你是因为没有底气,所以不敢出庭。 方舟子:我以前的诉讼也从不出庭,我不觉得在法庭上可以辩论明白,可以换一个别的场合。如果韩寒那么有底气的话,我们面对面提出辩论。法庭不是辩论的合适场合,以前那些诉讼我也都不去,不能说没底气。 搜狐娱乐:你说要在合适的场合对质,是什么场合? 方舟子:比如说我们两个人,有媒体在场,进行直播或者视频录制。 搜狐娱乐:辩论是不是会更考验口才? 方舟子:不一定是口才,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他可以把证据都带来。韩寒口才也不错,看视频表达能力一点问题都没有,他熟悉的领域赛车泡妞都眉飞色舞的,说到文学就一问三不知了。 “本来是旁观者,他把我拉上擂台” 搜狐娱乐:看了很多网上的评论,对你提出的韩寒代笔有质疑。譬如针对你在《求医》的质疑,很多网友就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创作上可能会有夸大的部分,不能以此抨击韩寒。 方舟子:可以看出区别的,作为文学爱好者,可以模仿自己喜欢作家的文风,但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是没法模仿的,是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他写看病,99年的上海医院给人感觉像是六七十年代的。他不是只有某个点是这样,要综合起来看,把所有证据摆出来,而不是把我摆出的那么多条挑出其中一两条强行辩论。 搜狐娱乐:韩寒方面说有证据,会公开自己的手稿以及鉴定证据,有一些网上已经公布了,这没有说服你吗? 方舟子:我知道,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些投稿即使别人代写也可以。而且公布的手稿照片,虽然看不清楚,可很整齐干净。他自己说写文章一字成行,写长篇小说也从头到尾,完全不符合创作规律,像抄一篇。还有他刚刚贴了博客文章,信封上字明显是后来补写的,先盖戳后写字。伪造材料很拙劣,是有可能的。 搜狐娱乐: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韩寒悬赏2000万是很滑稽的事情? 方舟子:正是因为这件事引起我注意,别人质疑我,有根有据反驳我。他悬赏2000万,可根本没有2000万,气急败坏。 搜狐娱乐:与韩寒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春节过后,你之前有没有预想过? 方舟子:这件事我是被套进来的,是被韩寒拉进来的,本来是旁观者,他把我拉上擂台,结果自己跑了。结果引起我兴趣,开始一篇篇写,春节期间也没什么事情,现在春节过了就会这样。 “我要把人造偶像给打破” 搜狐娱乐:对于你来说,认定韩寒有代笔,并揪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方舟子:目的很简单,如果韩寒是包装出来的,他在十几年前根本不是少年天才,东西是别人替他写的。那就把神话给打破了,是大骗局,愚弄全国人民十几年,毒害了那么多青少年。很多人觉得他是天才,可以过很好,觉得没必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没有用,包括很多粉丝去我微博上,不看内容张口就骂。我要把人造偶像给打破,如果假的根本不要维护。另外,这还涉及到欺骗的问题,大家之所买《三重门》,是因为那是少年天才写的,其实文章很平庸的,如果是成年人根本出版不了。这是欺骗消费者问题。 搜狐娱乐:从最开始打假到现在,一直处于舆论中心。我看你微博上很多留言都是网友在谩骂,包括很多激烈的说你是疯子,这些对你不会有影响吗? 方舟子:不会有影响,这是所谓的脑残所谓的粉丝,盲目崇拜偶像,文章看都不看就谩骂,那明显是不足的。我写文章用意不是为了争取韩寒粉丝,我要争取的是有耐心看我分析文章的、冷静思考的人,特别是文化界的人、媒体的人。还有那些谩骂,有些是因为别的原因趁机起哄。还有一种有利益关系在里头,是巨大商业利益。 来源:http://yule.sohu.com/20120130/n333198422.shtml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索赔十万,要求其公开道歉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175/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方舟子:韩寒成功毒害青少年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31, 10:3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南桥:韩寒有个好爸爸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索赔十万,要求其公开道歉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周斌:简评韩寒与方舟子论战 韩寒高中校友:学校为韩寒写书辟了单独的宿舍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乐嘉万言书 反击方舟子 (@yun) 2011年8月2日…“方舟子挑战乐嘉”意义寥寥 2011-08-02 17:00:5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前不久,“打假斗士”方舟子公开炮轰《非诚勿扰》光头主持乐嘉,批其性格…www.sd.xinhuanet.com/news/2011-08/02/cont … 13小时前 – 百度快照_“方舟子挑战乐嘉”意义寥寥 (@yun) 方舟子:唐骏躲在后方搞公关 (@yixieshi) 汉堡 地铁 韩寒 (@hexieshe) 无觅

阅读更多

南桥:韩寒有个好爸爸

韩寒方舟子过年加班大决斗,碰巧我开始看起上次回去买的一本《1Q84》来,发觉这韩方大战的现实仿佛是村上春树写出来,在中国这个Matrix里真人上演了起来。保不准这一切的背后另有其人,是出版《1Q84》的新经典。 新经典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1Q84》里的天吾平时自己也小说,只不过不能产生轰动效应。有一天,出版社的小松收到了17岁美少女深里绘寄来争夺新人奖的《空气蛹》。可惜有阅读障碍症的深里绘文字欠佳。编辑小松大胆建议作家天吾来做幕后影子写手,改写深里绘的这篇作品,大家“齐心协力,议定计划,各尽所能”, 让深绘里的美少女作家噱头,嫁接上天吾的写作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此书果然大热。美少女在当红时及时离开(下一集我还没看),关于他人代写作品的事情就没有被关注了。故事的另外一条主线围绕着兼具健身教练、杀手双重身份的青豆展开。这位青豆完成杀人任务后,喜欢找男子减压,她的口味比较重,注意, 她喜欢的是“中年秃顶男”。将这两条线连起来的,是和深绘里、青豆都有关的庞大邪教组织。这个邪教组织原来是模仿中国文革组建的“公社”,后来转变成了邪教组织。在小松利用天吾达成自己目的的时候,深绘里家世交戌野老师老者试图通过这次代笔事件, 挖出这个庞大的邪教组织… 不知挑起代笔一说的麦田先生是不是看过《1Q84》,由此受到启发,想到韩寒和路金波之间的合作,是否与深绘里、天吾的故事平行。但是现实的发展,已经比小说还扑朔迷离,尤其是在方舟子加入之后。 我并不看好“代笔”这个说法,因为一个影子写手,通常要比被“影子”的人水平更高。要是水平更高,躲在幕后干什么? 关于“人造韩寒”的争吵中,有很多潜在的判断未经审慎思考。例如,韩寒目前的文章和小说究竟是不是天才的文章,天才的小说?值得不值得大家这么吵?我看过他的多篇博文,觉得此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见解并无多少出众之处,不过在说话分寸的拿捏上,他有过人之处,擅于打擦边球。他对网络受众的期待和习惯也十分熟悉,很能兴风作浪,让整个舆论围着他转。如说有人帮他包装策划,完全有可能,也不必隐藏。 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精明,另外他也擅长学习,我不怀疑他以后会有更厉害的作品问世。媒体经常报道他不读书也能有这样的写作天赋,但是近来的争论中暴露出的一大真相是他非常勤奋, 经常读书,读了很多书。那些指望不读书就可一步登天的反智粉丝们上当了。有这样的争论也好,把一个从天而降的神童,还原成有几分天赋,同时也很努力的青年,有何不好?这样对于众多的青少年意义更大。大部分的人,对着一杯扔了一张纸的水,盯上一小时,或许只能变成斗鸡眼。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借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即便写不出《三重门》,写些言之有物的好文章还是大有可能的。 韩寒的“多能”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做到。在美国,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包括学术界。《夺宝奇兵》里的Indiana Jones式的教授,周围还真不少。我们学校有的人做着教授, 又是出色的钢琴师或者小提琴手。我们部门的Mark, 是物理老师、课程设计师,又是带着团队拿下全国冠军的长跑教练。在一个自由社会,人芜芜杂杂地伸展中,就容易出现很多才能来。如果以为只有欧美人才能做到这些,大家不如再去搜索一下歌手林志颖的简历。 “高产”也是一个传说。麦田质疑韩寒赛车这么忙,哪里有这么多时间写这么多博客?我自己在同样时间段内写的博客,质量我不敢说,但数量不知是韩寒的几倍,这有什么可夸口的?我博客写得最勤奋的时候,还在上学,上三四门课,做助教,两个孩子一个才两三岁,一个刚出生,我还在翻译《老谋神算》,同时在开发一套管理培训课程,还给《金融时报》翻译文章。那时候压力这么大,写博客几乎是一种消遣和减压。那时候人才三十,精力如狼似虎。可惜如今不行了,但即便在快四十的高龄,我仍然在做一份全职工作,翻译小说,给报纸写文章,我还洗碗做家务,帮孩子完成作业。我只是千千万万穷忙的文人之一。比韩寒更为高产的写手多的是,实在不算什么。 问题是诸多青少年,被现实主义灭了志气,被糟糕的教育整得没了脾气,自己看扁了自己。 前几天我在网上贴出小扁人斯坦利的故事,征求大家来信,但是我私下听人反应,说让国内学生做这样的作业好像太难了。我的天,这么简单的作业,居然难,简直匪夷所思。美国有小学老师教历史,让小学生分别扮演总统、外长等角色,模拟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的历史镜头。小孩要学会收集资料、决策,甚至面对因为决策错误“死人”的风险。和这些作业比起来,我们的老师出题目,学生照本宣科地去做简直太简单了。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自己还具有其它的潜能,整个人在题海里被洗脑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不按规矩出牌的韩家的幸运。韩寒只不过是满目疮痍的应试战场之外,一个存活的正常青年而已。 中国向来有崇尚天才的传统, 过目不忘、七步成诗的传说一个接一个。韩寒的《杯中窥人》,或许也是这种“七步成诗”式传说的一个部分。但这些都不过是希望借助天才的出现,安抚我们,好叫我们对于教育对于环境不那么失望。天才是有的,但也只是在“先天”和“后天”, nature vs. nurture之间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后天的造就更为重要,这是任何一个家长,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畅销书《异数》(Outlier)中根本就否定了天才的重要,而是说盖茨、莫扎特这样的“天才”,其实也没有逃过“一万小时”的磨练。天才就是浮云。这书说中国孩子成绩好,是因为相信耕耘才有收获的水稻田文化。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水稻田文化”之乡,人们在辩论天才的真假。 当今中国,假货横行,“造假”很容易刺激所有人的神经,所以此次争议的关键目前是争诚信。我觉得如果能多一些对于教育的思考,或许对大众的意义更大一些。真天才还是假天才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后天施加什么样的影响,或是脱离什么样的影响,给潜能一个机会,让其正常发挥。 “代写”争议中最大的赢家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说实在的我对他十分佩服。美国的学校多强调家长要有parent involvement.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这种参与不单单是浅层次的、保姆式的督促和时间控制,也包括像我这样和孩子一起做诸如“小扁人”、“恐龙生态”这样的学校作业,也包括你去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并对症下药地去想办法。很多家长是不参与孩子教育的,认为学校可以搞定一切,孩子失败了,一切都是学校的责任。大家有没有过韩寒父亲这样的用心和开明? 试问有几个家长能做到韩仁均这样?你的儿子很多功课不及格,但是他似乎有写作的特长,你不生气,不放弃,鼓励你儿子去参加杂志的比赛,也没有逼着他去按部就班地去上大学,学热门专业,考证书,考研,考公务员。韩仁均放任儿子去发挥他的写作特长,结果韩寒成了今天的气候。这方面他作为家长就极有远见。人如果只是求稳,找一个谋生的饭碗,爱因斯坦或许终身在做专利办公室的职员,福克纳在邮局做一份旱涝保收的邮差。 另外,十三年来,韩仁均没有像那些“成功”父母那样,孩子一考上哈佛耶鲁立马就开始出书炫耀自己的教育成功。照说他也有这个能力去写。是最近,我们才看到他浮出了水面。而且即便是现在,他继续退缩到韩寒身后,不居功,还在捧韩寒的才能。如果韩寒并无其父的代笔,那么他有一个十分值得他骄傲的父亲。争议之中,有人说希望自己生子当如韩寒,我想不如想去学学韩寒父亲吧。 这样的论述,基于韩寒文章是自己所写的判断。但如果恰恰相反,是我猜测错了,韩寒真是其父亲捉刀(而不是甘当人梯,仅充当一段时间的脚手架角色),那么韩仁均先生是一个很恶劣的父亲,这么多年下来,他怎能一直和自己的儿子在经营这么大一个谎言?这两人又是如何在欺骗中相互面对?《1Q84》中的天吾说到: 这个计划“非常危险… 一旦向社会撒了谎,就不得不把谎言永远继续下去,就得一直圆谎。无论在心理上还是技术上,这都不是简单的事。只要一个人不小心在什么地方做错了,就可能给所有人带来灭顶之灾。” 我相信不是这样。但愿这样的争议早日平息,好让所有家长都去把注意力转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来源:南桥的博客 链接:http://berlinfang.blog.163.com/blog/static/1166707162012030620321/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160/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南桥:韩寒有个好爸爸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30, 21:4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韩寒高中校友:学校为韩寒写书辟了单独的宿舍 路金波:1000页手稿书信素材。“被告”韩寒“自证”后,诉方舟子名誉侵权 方舟子:“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泥石答春绿——驳《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VANCL投放力度加大5倍 携韩寒诠释平民时尚 (@yixieshi) 汉堡 地铁 韩寒 (@hexieshe) 乐嘉万言书 反击方舟子 (@yun) 韩剧版《城市猎人》确定,李民浩出演寒羽良 (@hexieshe)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李钟琴:我对韩寒看法的转变

李钟琴:我对韩寒看法的转变 作者:李钟琴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1-29 本站发布时间:2012-1-30 0:23:21 阅读量:8次   一   在“韩三篇”发出之前,我只看过一些韩寒的时评,非常欣赏他的机智与敢言,曾在博文中表示过对他的赞赏。即使在批驳“韩三篇”时,也对他抱有希望,我说:“韩寒的三篇系列文章,其实反映了韩寒思想的困惑和迷失。我认为这是由于韩寒思想的不成熟,而不相信这代表着一代青年才俊向犬儒的堕落。毕竟,韩寒的名言曾让我视作知识分子的良知底线:‘可以不为自由而战,但不能为高墙添砖!’愿韩寒能够遵守自己的这句名言。”   始料不及的是,麦田的质疑,方舟子的加入,使围绕“韩三篇”的争论迅速变为对韩寒真伪的质疑。我在博文中说:一开始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需要澄清的是“韩寒”文章中的错误观点,作者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太重要。批驳其观点,可以澄清模糊认识,可以宣传普适价值,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去讨论很难举证的是否代笔问题,有避重就轻、转移方向之嫌。   二   但是,方舟子和网友们对真相的探求错了吗?仔细想来,并没有错。真善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如果不是真的,善是伪善,美是假美。   况且,在假货泛滥的中国,代笔算不了什么大错。现在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署着领导大名的长篇大论,有多少是领导亲自写的?这也没见谁出来质疑过嘛。   大问题有争论的必要,小问题同样也有辩明的价值。看了方舟子的几篇博文,我认为其质疑是有道理的,论据是确凿的,论证是严谨的。他采用的,都是韩氏父子公开发表的作品以及媒体访谈里的说法,抓住其中的矛盾进行质疑。质疑公众人物,这是公民的权利;作为公众人物,要有接受公众的质疑的度量。当然,韩寒没有必须回答的义务,他要么保持沉默、不予理睬;要么认真答辩、以消众疑。   三   一般来说,对任何事情、任何谎言都可以狡辩,关键是如何令人信服。   韩寒的答辩令我失望。比如其文章中的“45岁头发就秃了”、“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你老婆必然偷人”、“你他妈的”之类,就令人失望。即使这只是用了设喻的手法,或者意在调侃,我认为作为一个名作家、青年偶像,是不应该在文中出现这类污言秽语的,这有损其风度。   韩寒正儿八经的解释,也不尽如人意。比如,针对他不知道自己的成名作《三重门》书名含义(韩父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解释得倒是头头是道)的质疑,韩寒说:“而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我这次打心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针对父子两人自相矛盾的说法,韩寒解释说:“至于有几次我前后供述对不上,我和我父亲供述对不上,这些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   父子两人的说法前后矛盾,对他们父子来说可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但对读者则会在心中留下很大的疑窦,难道就不允许别人问一问?   再比如,关于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问题,针对“我们做过试验,杯子里放上水,一个小时以内,纸团是不可能沉到底的。而当时是纸团,你为什么要写成布?”的质疑,韩寒解释道:“当时我构思的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被水(社会)浸透,慢慢沉到杯底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写成布,从当年手稿里,我看到我先写了一个干(因为要对应浸到水里以后的湿),然后后面那个字涂改掉了,改成了布,我猜测我当时的心情,可能是‘干纸’不太顺口,‘干纸团’又比较奇怪,因为几乎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改成了‘干布’比较顺口。而且仔细回忆,我隐约记得我当时的心态,可能‘布’字和‘不’谐音,还可以发挥一些关于人生被浸染但人性中又有天然的反抗之类的一个伏笔,结果写到最后给忘记了。”   参赛学生敢篡改考官的题目吗?韩寒倒不如说误把纸看成布了。令人更加生疑的解释,还不如不解释。   四   今天看到韩寒的新博文《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得知韩寒要与方舟子对簿公堂。看来,韩寒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方舟会因韩寒而沉吗?   先看韩寒要以什么罪名起诉方舟子。   韩寒用的是自问自答的形式,问:“既然你一直觉得对方是在诽谤你,他们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猜测就认定了你的文章是有人代笔的,而且大肆传播,为什么不上直接去法院起诉他们呢?”   看来韩寒要以“诽谤”罪起诉方舟子了。   查《刑法》,“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在诽谤罪认定时专门有这么一条司法解释:“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   方舟子捏造事实了吗?我所看到的质疑文章,采用的都是韩氏父子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作品和说辞,虽然“散布”这些有损韩氏父子的“人格、名誉”,但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构成诽谤罪。   方舟子还有一些依据事实作出的推测,大都是合乎常理的推测。比如说,普通中学生根本看不懂《管锥编》、一般人无法在一年内阅读“二十四史”。当然,人们也可以说,对普通人适用的,对神童不见得适用。不过疑问又来了,如果前提是神童,那么,一个神童为什么高一就七门课不及格呢?为什么连自己成名作的书名含义、作品中的情节都忘了呢?——抱歉,我又以常理来质疑了。   五   韩寒起诉方舟子有多少胜算?我看微乎其微。   围绕文学作品真伪的争论,一直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且不说历史上围绕《古文尚书》、《鬼谷子》、《六韬》等作品的真伪争论了上千年,即使当代,也不乏有对名人及其作品的质疑。如2009年李辉对文怀沙年龄、水平的质疑,同样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文怀沙只是作了短短的回应,之后风平浪静。   韩寒声称要起诉,说明他既不懂法,也不懂什么是文艺批评、言论自由。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有担当的公众人物,既有质疑的精神和勇气,也经得起别人的质疑,对舆论监督可能对其名誉造成的损害应当予以包容,绝不会运用法律打压批评和质疑之声。   面对韩寒对簿公堂的威胁,久经战阵的方舟子故作委屈地回答:“你重金悬赏2000万寻找代笔,我才介入帮你们找,怎么现在我倒成了加害者了?你重金悬赏别人加害你啊?现在还要去起诉帮你找代笔的人,你真好意思啊?”   既然悬赏两千万向网友寻找代笔证据,人家看在两千万的份上真来了,你韩寒又怕了,反而要告人家。即使人家找到的证据不足信,顶多人家拿不到你的两千万,但也不是你告人家的理由啊!   韩寒放出“韩三篇”变脸的时候,我仍对“一代青年才俊”抱有幻想,至此,我对韩寒是彻底失望了。   不管怎么说,我倒是希望韩寒起诉。起诉了,是真是假,公诸天下,岂不更好?起码不会像李辉质疑文“大师”那样,闹腾了半天,最终不了了之。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韩寒事件:不可能三字,何以服韩寒?

罗永浩说过一句挺有名话: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话一出口,罗永浩同志牛得跟牛魔王似的,金光闪闪的大无畏形象呼之欲出。可事到临头,又是如何?罗永浩跟方老师掐架的时候,我看也没少解释啊:我没有偷税呀,我是正当经营呀,我的父亲是副职呀什么的。 不然怎么办?说到底,谁能真那么彪悍? 韩寒也没那么彪悍,看着他平时说话好像直言快语,不在乎别人的反应,事到临头一样碎碎念念的解释。其实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别人往你屋里成桶泼粪,你站在屎堆里还装鼻炎患者,甩着膀子谈人生理想价值观什么的,那就有点太二了。有人劝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话说的轻巧,你家都改化粪池了,你还能往哪条好路上走?到哪儿都得游着过去,还得是狗刨不能是蛙泳。 所以,总要是打扫、要清洁的嘛。 可是韩寒打扫的任务很艰巨。他需要证明自己的文章是自己写的。这个太难为人了。比如谁要让我证明我这篇文章是我自己写的,我就证明不出来。 最早怀疑韩寒的是麦田先生。一开始他说韩寒08年时候博客风格大变,开始以社会评论为主,所以背后定有枪手。我觉得这说法实在是太牵强了,猪八戒还有天罡三十六般变化呢,作家为啥就不能变变?我就把这意思跟帖说了说。也许是以为我和麦田以前有点文字之交,承他看得起,拨冗告诉我说除了这些意外,他还有“铁证”,看形势变化以决定是否公布。 后来可能形势变化了吧,麦田先生发布了他的铁证。主要是说韩寒在比赛间隙,也在写博客。比如韩寒2010年3月14日凌晨1点多发了一个1800字的博客,而第二天上午就要比赛。麦田先生问大家:这可能么? 以此为基础,麦田先生展开了质疑。说“质疑”,那真是往好听里说。原文是这么说的:“拼爹”“谎言的蛊惑人心”“双簧闹剧”“露出马脚”“和罗玉凤没有本质差别”。后来麦田先生解释说:经常有这样的质疑,对社会是有益的。但哪个作家如果被这样有益地质疑几次,那后半辈子出门真就不能蛙泳了。 大家都知道,后来麦田先生道歉了。但那是怎样的一封道歉信?“对存疑之处不再追问”,“社会需要这样的质疑”。饶是把对方折腾完了,临走还不忘再摸摸小手爽一把。但是韩寒也没有什么选择,只能“接受道歉”。设身处地替韩寒想想,他不接受又能怎么样? 这是“质疑”韩寒的现状,现在方舟子、张放他们接过接力棒,开始质疑韩寒的历史。他们把韩寒少年时代的文章拿来出咂摸了一遍,深挖细掘,找出了很多疑点,认为韩寒的文章都是他老爹写的。 韩寒的《三重门》里头提到了韩非子: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听说过韩非子,这可能么? 韩寒的《三重门》里头提到了laoz,loach,louse等一系列单词: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说这些,这可能么? 韩寒的《三重门》里头用了“urinate”这个词: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用这个词,可能么? …….. 绝大部分质疑都跟麦田的质疑一个模式:这可能么?这可能么?这可能么? 我不明白:这怎么就不可能呢? 我自己就有切身经验。我高中时的作文也是喜欢引经据典,搔首弄姿,以为好文章都得那么写。我读了读那几篇文章,觉得比我高中时候强点,但也不怎么样,明显是新手的模仿之作。但质疑者恭维这些文章“老练”“通达世故”“深刻了解”。这些恭维不是好意,推论就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写这么“老练”“通达世故”“深刻了解”的东西,可能么? 对于这些你怎么反驳,又怎么证明?对方不需要证明,只需要摇头说“不可能”,粪桶就自动排着方阵向前挺进。韩寒却需要证明自己“可能”写这些文章,才能减缓粪桶的步伐。可“可能”怎么去证明呢? 但我忍不住对某些粪桶的质量挑剔几句。韩寒说一句自己曾彻夜读《二十四史》,有人就说二十四史有多少多少卷,韩寒一个高中生怎么通读,这可能么?韩寒为什么需要通读呢?韩寒用了一个曹植美女赋里的“美女妖且闲”,张先生就断言“作者显然读过曹植所有(!)作品”。老张,你见过曹植所有作品长什么样么?他引一句曹植的句子,怎么就“显然”读过曹植所有的作品?人各有志,泼粪也不是不可以,好歹讲究一点,不能拉了痢疾泼吧?汤汤水水的成什么样子?你拿着手感也不好啊。 有人说:风波过后,老方还是老方,韩寒却不再是韩寒,这话倒是很有可能。人一旦要落到解释、辩白的地步,怎么都有几分可怜相。而且双方的损失也不对等。我泼你擦。闹到最后,最多我放下桶不泼了,“既然证据不足,对存疑之处不再追问,对可泼之处不再追泼”,你则拿个手绢羞答答地站那儿,身上粪迹若有若无,臭味似隐似现,一副不招朋友只招蛆的样子。这能是对等的战斗么? 有人赌咒说,要是韩寒有枪手,他把键盘吃了。我也不认识韩寒,犯不着为他冒这个险,再说我的胃也不太好。我只想说:游戏不是这么个玩法。别说现在我不觉得韩寒有枪手,就算韩寒真有枪手,没有真凭实据我们也只能眼看他漏网,而不能用一堆“不可能”来说他的事。 当年岳飞下狱的时候,韩世忠去找秦桧,问岳飞罪状有什么证据?秦桧说:莫须有。韩世忠就不高兴,说: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我不是拿韩寒比岳飞,岳飞有十八块金牌,韩寒开了这么多年赛车,也没听说拿一块,当然比不了。再说方先生张先生也没说韩寒妄图当总书记,只是说他有枪手。(其实他们如果努力的话,也是可以这么证明的)韩寒至少没有生命危险。但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也想说一句:相公,不可能三字,何以服韩寒? 来源: 押沙龙的BLOG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 /s/blog_550e9f380100zv2e.html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118/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韩寒事件:不可能三字,何以服韩寒?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29, 20:3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索赔十万,要求其公开道歉 韩寒: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方舟子:“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司马少:“语文状元”方舟子的文史水平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韩剧版《城市猎人》确定,李民浩出演寒羽良 (@hexieshe) 汉堡 地铁 韩寒 (@hexieshe) VANCL投放力度加大5倍 携韩寒诠释平民时尚 (@yixieshi)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乐嘉万言书 反击方舟子 (@yun)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S】六四馆

五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您啊主席!

【网络民议】“今年夏天,你想收到什么礼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