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OhMyMedia | 南方周末:都说你砸错了 中国鉴宝节目观察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朱晓佳 李宏宇 实习生 周鑫 发自:广州、北京 藏友把“元青花热水瓶”带上《寻宝》,与专家争辩“这是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郑和用过的”。《寻宝》制片人说,让大量“赝品”上节目是他们的“原创”。当期《寻宝》展示的,还有两张“元青花冲锋枪”和“元青花大彩电”的照片。图为《寻宝》节目截图。 (东方IC/图) 2002年修订版文物保护法让民间文物买卖合法化,“地下文物交易”转到了地上,也让电视上多了一种节目类型——鉴宝。 鉴宝节目进行了近10年,专家、藏家层出不穷,本来小众的收藏变成了大众的游戏。本来简单的鉴宝节目也被戏剧化地千变万化:海选、估价、让大量赝品上节目、砸假货、摆道理……万变不离其宗:这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鉴宝节目变成了悬念片,藏家一夜暴富的梦想,遭遇王刚“一锤定音”式的否定,是愿打愿挨,还是秋后算账?是收视为王,还是愤然打假? 韩勇早就不想在节目里“砸宝”了。 作为北京卫视《天下收藏》的制片人,前几年他看节目的收视曲线,知道每期峰值必然出现在主持人王刚漫不经心拿着“紫金锤”,突然击碎“赝品”那一刻。这两年不同了,曲线都是平的:“观众对‘砸宝’已经审美疲劳了。” 前不久,他正要和节目组研究点新样式,取代“砸宝”。但紧接着,他不得不接听各种媒体电话,澄清是否“砸错了”的问题。 六年来,王刚在《天下收藏》里砸掉了315件民间持宝人带来的、被节目组专家团鉴定为赝品的“宝贝”。2012年5月,节目组把这些“赝品”碎片拼贴起来,和首都博物馆(以下简称首博)馆藏真品对比展出。 展览到8月,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先后带30个专家和收藏者,看了五次展览,得出的结论是:王刚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姚政和他的专家们要求与节目组当面对质:把那些破碗碎罐拿去技术鉴定,看看到底真的还是假的。 韩勇没接招,他正为另一件事头疼。这档开播六年的鉴宝节目,在2012年出现了收视低谷——北京卫视改版后,节目时间“动态编排”,“把观众都甩没了”,在想出更高明的“招儿”之前,王刚还得继续“抡锤砸宝”。 按最常见的说法,中国现有收藏爱好者七八千万,这些人是全国二十多档收藏、鉴宝类节目的忠实观众。从2002年江苏卫视《家有宝物》开播,到《天下收藏》被疑“砸真”,主持人王刚觉得这和整个收藏的“大局面”是分不开的。 给民间收藏泼泼冷水 韩勇觉得,自己六年前能把王刚请出山做主持,就是一句话起了作用。 当时他坐在王刚家里,说:“我们想给民间收藏泼点冷水,让它降降温。”那时王刚已经拒绝了好几家类似节目的邀请。 韩勇也喜欢把玩古器,他见过一些人,因为收藏“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但在那些收藏节目上,专家们总能“把5万元就能买来的东西,活生生估到200万”,他觉得不对。 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民间文物买卖从此合法,涌动多年的“地下文物交易”,骤然见得了光。一年后,央视二套《鉴宝》推出,后来它成为鉴宝类节目“代名词”。 《鉴宝》的标准流程是:主持人罗晰月请上藏家展示宝贝;台下四个方阵分别派代表上前观摩,竞猜价格;专家再给出一个“权威估价”,悬念揭开,达到高潮。若“权威估价”足够令人瞠目结舌,罗晰月会不失时机补问一句:“你愿意把宝物捐献给国家吗?” 《鉴宝》广为人知,也饱受诟病。2005年,在节目上估价25万元的吴作人《牧牛图》,被人疑为伪作。据说年逾九旬的老画家萧淑芳——吴作人的妻子,看见这幅画的时候,曾面无表情地评价:“不是真的。” 2004年9月,天津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在节目上当场对一位天津藏友带来的“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估价180万元。几天后,有观众从天津人民美 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里发现了同一款田黄石,书中写明的藏有人,也是靳志忠。靳志忠后来不得不公开回应:田黄石是同一块没错,但 不是他的,是他朋友的。 有媒体曾到古玩市场做调查,所到之处总有商贩拿着《鉴宝》做旗号:“这件东西和《鉴宝》上那件成色一样,他们估了多少万。”“铜臭味儿”、“扰乱市场”,成了人们对《鉴宝》最大的质疑。 前全国政协委员、考古学家刘庆柱和安佳瑶甚至至今认为,《鉴宝》节目是“盗墓猖獗”的推手。他们曾在2009年的全国政协上递交过一份提案,希望“中宣部管管这种现象”。 提案后来再无下文,但两位老先生反对的《鉴宝》,其实在2008年就已经停播了。他们交提案的时候,央视播的是《寻宝》。 王刚在《天下收藏》里砸了六年“赝品”。2012年8月算是第一次“砸出了问题”。收藏家姚政和他的30个朋友痛心疾首,认为王刚砸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图为被砸“赝品”。 (中藏网 供图) 郑和的热水瓶? “《寻宝》和《鉴宝》没有任何关系”。两个节目一个前脚停播,一个后脚开播,《寻宝》制片人张国英总得向人解释。2008年他着手策划《寻宝》,节目一个也没看:“中央台不会学地方台的东西,我们只学人家原创的精神。” 张国英做《寻宝》的初衷是“上门服务”:“你不可能让藏家都揣着宝贝到北京来,瓷器啊、书画啊,都挺娇气的。” “上门服务”的前提是政府邀请。“我们只和政府部门合作。”张国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门”以后,当地文化部门会帮助这档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做好宣 传组织工作:“海选成千上万人,没有政府组织根本做不了。”每期节目结束时,为当地“最具文化价值藏品”颁奖的,也往往是地方政府最高领导——这也是地方 台学不了的。 排队等“上门”的地方很多。《寻宝》的节目计划,已经排到了2013年4月。 安佳瑶觉得《寻宝》也“不见得干净”。一些地方文化机构的朋友曾经告诉他,有的地方会直接把博物馆里的东西拿出来,找个人拿到节目里去“鉴宝”,以“展示当地文化”。 “安佳瑶说的是淮北的老丁。”张国英觉得这不是个问题,他在淮北录节目的时候认识老丁。老丁早年在隋唐大运河的老河段里挖出了不少老东西,捐了一 些,剩下的,自己盖了座博物馆放着。“虽然国家给他了一些补助,也给了一些限制,比如哪些东西要登记在册,不许随便卖,但说一千道一万那是人家的私人财 产,当然可以拿出来展示一下。” 张国英觉得《寻宝》最大的“原创”,是让大量“赝品”上了节目。他要用“赝品”提醒藏家“投资需谨慎”。 《寻宝》每到一处,先做海选。台里带去的七八位鉴定专家,加上当地专家,会给所有持宝人免费鉴真伪。同时记下可以上节目的“民间国宝”和赝品。 也挑人。表演欲强、能言善辩、和专家争论不休的,往往就能上节目。 在晋江寻宝时,藏友林良欢拿着一个“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郑和)用过的“青花热水瓶”,一直不服专家“现代工艺品”的鉴定。在场的四个专家都被逗乐了。陶瓷鉴定家余光仁跟他解释:“现代人称过去人是太监,过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监。” 录制前,十几位专家会对藏品再会诊一次,确定意见统一了,才能上节目。真碰上“民间国宝”,专家给价前,节目组会先放一个短片,介绍这类东西这几年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以证明“估价有据”。 张国英一度认为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借鉴了《寻宝》。 事实上,《寻宝》是2009年正式播出的,而此前几年《华豫之门》就有了今天的模样:到河南省各地寻找民间藏品,一期节目里鉴定十几件,最后把最有价值的六件宝贝请上“珍宝台”。 和其他节目不同,《华豫之门》有个独立的市场观察团。三位观察团成员是“市场经验丰富的行家”或拍卖公司顾问,根据历年拍卖比价和古玩城藏品交流行情为藏品估价。“市场是藏友很关心的一个方面。与其回避,不如正确分析引导。”《华豫之门》制片人时春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有个小女孩曾经抱着一个存钱罐上来。时春利说:“这也是收藏百态,还有些人可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用博彩的方式买藏品。” 最近节目中一位著名的持宝人,是个漂亮的姑娘。姑娘自信满满地带来一个自认为货真价实的“玉翡翠”,理由是“干爹送的”,姑娘在节目里说“干爹”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板,而自己平时“什么都不用做”。戏剧化的是,专家当场鉴定:这是个赝品。 这期节目被广为传播,姑娘还被“人肉搜索”出来,她不掩饰地在节目播出几天后发微博说,上节目只是去当演员。节目组当时有人公开回应:“网络上谁都可以瞎说。” 但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更乐意看到和传播“郑和热水瓶”、“干爹玉翡翠”、“王刚砸错了”这样的热闹。 不得不砸 有人爆料,《天下收藏》曾找他拿着别人的东西上节目。 “赝品多,总不能让大家全看假的吧。”韩勇觉得这是个误会,“在玩真货的圈子里,我们有些资源,会动员一些藏家来参加这节目。有些藏家不愿意出面,但是愿意把东西拿来让大家研究研究,那我们也会找他的亲戚、朋友,或者别的藏家,拿东西上来。” 《天下收藏》的主题也是“辨真假”,一期上三件。 最早打动韩勇的思路是“真理越辩越明”。“辩”字后来成了这档节目的主体风格:三个明星带着自己的方队,各执一词猜台上持宝人带来宝贝的真假——尽管很多时候,“辩宝”只是明星们之间“很不专业”的插科打诨。 主体形式有了,还欠点火候:怎么能传递“去伪存真”?王刚提出“砸宝”:直接把鉴定为赝品的东西销毁。 “您觉得捡漏了,故宫那儿有一件,我这儿居然也有一件的时候,能想到王刚‘咣当’这一下吗?”王刚说,“等于给您提个醒,这个冤枉钱花不得。” 起先节目组也考虑,赝品不砸,封存起来回头办个展览。“想想不行,人家要觉得你把真的说成假的,弄自己那儿去了呢?当场击碎也是避嫌。” 最后确定的“砸宝”流程是:持宝人和《天下收藏》签一份“生死文书”,里面说好,你签了字,东西是真的节目组给你发奖牌,是假的就得砸了。砸宝前,王刚会拿着“护宝锤”再三问:“文书签了吧?现在退出还来得及”。 不退,可能就真砸了。砸错了怎么办?“文书”里没说。有人拿了个元青花玉壶春瓶,“当时说好像收的时候是18万。”王刚回忆。一锤子下去,瓶碎了。王刚看见藏宝人满脸错愕,捡了捡瓷片,很沮丧。 东西是一个叫吕献珍的藏家的。当时他的朋友向他借了瓶子去录节目,去的时候还带了国家博物馆的鉴定证书。姚政质疑王刚后,吕献珍接受了媒体采访:“买的时候58万,现在在的话,也得上千万了。”吕献珍说他打算合适的时候,把瓶子碎片拿去牛津大学再做鉴定。 每期节目录制,王刚拿着一个简单的稿子,上面写着几个要点:嘉宾是谁、专家是谁。要是有时间,王刚也会看一眼东西:“这节目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看很多真东西,还能看很多假东西。” 节目播出没几期,王刚再去古玩城溜达,有店家笑着问:“王先生,带护宝锤来了吗?手下留情啊。”王刚觉得,这至少让民间收藏者知道了识真辨假的重要。 马未都在《收藏马未都》节目现场。制片人认为,马未都只要说一句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节目收视排名就会大幅度上升。但马未都始终坚持“文化说事”。 (广西卫视 供图) 求求你了,这东西到底多少钱 广西卫视台长彭钢2010年找到马未都的时候,马未都已经因为《百家讲坛》,在电视上火了两年。 那正是广西卫视最麻烦的时候:在前一轮与各大卫视的娱乐节目竞争里,广西卫视没占到一点儿优势。转投文化类节目,是他们不得不试的办法。 三顾北京后,最终让马未都下定决心的,是彭钢接受了他的“三不”。 “三不”几乎“不”掉了所有已知的鉴宝类节目:不娱乐、不估价、不谈技术层面的事。所谓“不谈技术层面的事”,就是“不要像开鉴宝培训班似的,挨个儿讲哪对哪不对”。 马未都自己《收藏马未都》的定位是八个字:“文化说事,明白做人”:“文物只是历史一个证据而已,我就是要通过这个证据阐述当时发生的事情。” 这档只想“说文化事”的节目,一开始是三部分:展示观复博物馆藏品,答题竞赛,鉴宝。45分钟节目,最抓眼的鉴宝环节,不到15分钟。 播出第二期,《收藏马未都》在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排名中只到第23。那时,制片人韩荻菲真的认真考虑过,该怎么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着急了,韩荻菲“试探”马未都:“马先生,你只要肯说句,这东西到底值多少钱,我们这节目肯定进前十。” 2011年节目组研究收视曲线,很明显能看出鉴宝环节的收视率比答题高多了。于是三大板块被打乱重组,五次鉴宝穿插在答题之间。鉴宝时长没变,收视率却平稳了。马未都这回没反对:“我希望不愿动脑子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动一点脑子。” 每期鉴定的五件藏品,从“宝箱”里拿出来前,马未都只看过图片。最开始时他连图片都不看,“为了保持新鲜感”。“我不是演员,我不能演戏给大家看,装腔作势这事我做不来。”马未都说,但后来他发现不行:有时候一期节目拿上来五件都是同一类东西。 先看照片,马未都可以选自己“有说头的”。比如,相比更值钱的官窑瓷器,马未都更乐意选民窑——官窑制式已经定了,你得照着规矩上釉;民窑不受限制,纹饰更自由。 选定了藏品,观复博物馆还得跟藏家联系,“说一堆车轱辘话”:“您的藏品已经入选了,但是新是老我们不知道,如果被鉴定为新,您能接受吗?”韩荻菲以前最怕有老人家上节目,万一“出点什么岔子”。 到录节目的时候,马未都鉴定藏品就那么一两分钟。得一边跟嘉宾聊天,一边说出门道来。“其实大部分文物做出真伪判断都是很短暂的,看一眼就知道。”所有的鉴定结果都只代表马未都的判断。“我不掌握它的生杀大权,不会把他的东西灭掉。”马未都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有时候他也会在一两分钟内拿不准,这时他会采取比较谨慎的说法:“我目前比较倾向于这个结果,但不排除还有另外的可能。”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马未都可以“倾向于”,《天下收藏》不行。 每件在《天下收藏》中出现的藏品,事先都会经过5到10人的专家团集体鉴定。 《天下收藏》邀请的鉴定专家分为三类:一类是学术机构的研究员;一类是拍卖公司的;还有一类是“用真金白银在收藏品市场赢得声誉”的鉴赏家、艺术品经纪人,比如香港永宝斋斋主翟健民。 集体鉴定遵循的是“一票否决制”,和央视《寻宝》一样:只要有一个人说这件东西不对,它就绝不可能出现在节目里。 “如果真把鉴定结果弄错了,那只能说那么多专家一起走了眼。”张国英觉得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集体走眼”在文物鉴定界不是没出现过:“鉴藏泰斗”史树青、“玉界泰斗”杨伯达给商人谢根荣的“金缕玉衣”估出24个亿的时候,也是五个人一起出具的鉴定证书。 姚政已经把首都博物馆展出的30件被砸“赝品”照片全部传上了“中藏网”论坛。“中藏网”是2012年1月成立的一家收藏网站,总裁是姚政本人。 大部分“中藏网友”都支持姚政“90%以上是真品,30%以上是珍品”的结论。一张“永乐款暗刻龙纹白釉瓶”的照片上,《天下收藏》给出的“赝品”理由之一是“龙凤纹刻工与永乐暗刻工艺有明显区别”。有“中藏网友”回帖道:“这不是暗刻,是沥线,当然有明显区别。” “沥线是凸出来的线条,暗刻是不明显地、浅刻进去的。”姚政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提起这个瓶子来更是生气:“鉴定理由里还说‘历数唐宋元明存世瓷器,未见过与此瓶造型相同的器物’,没见过的器型就说是假的,是不是太武断了?” 在“中藏网”瓷器板块置顶位置,还有一篇名为《世界水瓶,中国发明!砖家不认,愧对祖宗!》的帖子——在姚政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16位专家团成员 名单中,大部分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各分类委员会负责人,还有包括“中藏网”在内的几家收藏网站瓷器版版主,其中成员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首席顾问宁 玉新、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委员会主任孙欣,都曾在央视《寻宝》“郑和热水瓶”播出后,向媒体郑重表示那是一款“元青花”真品。原因也是一样:“你没 见过的,不一定就是假的。” 在姚政看来,王刚“砸掉100%真品”的目的,就是烘托每期节目请出的“重器”价格。“你看那些重器都是谁的?有很多是翟健民从香港拿来的。把别人的东西砸掉,把这东西包装成‘重器’,不就可以卖高价了?”姚政说。 北京文物局请了四位专家对首都博物馆展览的“赝品”进行再次鉴定,并在2012年8月21日公布了鉴定结果:“主持人王刚所砸‘文物’都是假的。”这四位专家分别供职于首都博物馆和北京文物局,但其中王春成、张如兰两位,都曾在《天下收藏》里鉴过宝。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姚政不服。他已向《天下收藏》的各级主管部门递交了申诉材料,如果“技术鉴定”的要求依然不被理会,他还打算起诉,“做司法鉴定”。 至少现在,韩勇还没收到任何有关消息。但他倒真是正在为“上级主管部门”的新要求在想办法。 2012年7月4日,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通知,要求鉴宝类节目“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节目专家必须是省级文物部门审核通过的专家库成员”、“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 按照这个规定,翟健民等人都不再能担任“节目专家”,但总有办法。“这个规定有一个解释,如果专家库人员没有时间,或者人手不够,我们可以把现有节目专家的资料提供上去,等候审批。”韩勇说,他已经着手准备这件事情了。 “确保文物合法合规”,张国英从不担心。因为国家对部分青铜、陶器等文物的限制,目前的鉴宝类节目都尽量避开这几类,而主要以展示瓷器、书画为主。 张国英在河南见过一个鼎,上面刻着五百多个铭文,“一看这就不是一般的收藏品。”张国英说,后来他们还是没让这件青铜器上节目,因为“来历不明”。 《寻宝》最早开播的时候,口号是“跟着佳明来寻宝,七分故事三分宝”。七分故事,原本是想讲“宝物的故事”。 但真正操作起来,大多数故事都成了持宝人的故事,有的人还上去编:“这件东西是我爷爷传给我爸爸,我爸爸传给我的。”正说着,专家瞅着宝贝,当场揭 穿:“不对吧,您这件东西超不过十年。”张国英没法阻止持宝人上去编故事,对“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的新规定,他的理解是:栏目组不编、不主导 这件事就行了。 《寻宝》面临的只是小问题。央视二套的《一槌定音》,从2011年6月开播起就以“模拟真实艺术品买卖”为卖点,这和“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的新规定正面冲突。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2/09/10.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南方周末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公共主页!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CCTV:小崔说事:都有一颗好奇心

片头旁白: 韩松,新华社记者,科幻作家,代表作品《火星照耀美国》《红色海洋》《地铁》等。有评论认为韩松的作品赋有文学情趣,内涵深远,以锐利的眼光透视生活的荒杂。以卡夫卡似的阴暗绝望建构出独特而深邃的虚构时空。美国科幻杂志《轨迹》评价韩松说:他是中国目前在科幻和主流文学读者中,同时获得好评的科幻作家。 刘慈欣,电厂工程师,科幻作家,代表作品《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2010年以整个宇宙为描摹和写作对象的科幻巨著,《三体》三部曲,横空出世。被公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到了国际高度。作者的姿态更是一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说书人。将一段宇宙往事娓娓道来,。 小崔:掌声有请大刘和韩松。 (台下一片掌声和欢呼。) 大刘身着一件特制白色三体T恤登场。 (背景音乐使用的是星战系列插曲) 小崔:真的为你们两个感到自豪。雪纯,你说咱们采访谁的时候,现场这么热烈。 雪纯:还真没有。 小崔:真的。姜文来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热烈,而且,我们这个节目是网上报名。一个小时,票就被抢光了。 雪纯:抢不到的人,就给我们打电话,哭着说,我也想去。 小崔:对,说,我一定要见见大刘,刘慈欣。我就是那个时候才知道,我们这个节目要采访刘慈欣的。 (台下一片笑声) (大刘羞涩的点头。) 小崔:刚才有一个朋友说,你工作在火电厂。 大刘:对,火力发电厂。 小崔:娘子关,火力发电厂。 大刘:嗯……对,但是现在这个厂,它已经不存在了,关停了。 小崔:是因为你一直写科幻小说吗? (台下一片笑声) 大刘:和科幻总是有点儿关系的,很多科幻,你比如《未来水世界》这部电影,你也看过了,它描写地球变暖,两极冰雪融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它关停的就说节能减排,防止这个事情再出现。(大刘想说火力发电厂是地球变暖的原因) 小崔:新华社还在。 (台下笑,有人欢呼鼓掌) 韩松:新华社应该一直会存在,到科幻都想象不到的未来吧。 小崔:这个,我不知道你的同时怎么评价你,新华社,科幻,这两件事,没关系。您是新华社记者。 韩松:(微点头)对,我是。 小崔:同事们怎么评价呢? 韩松:我刚到新华社前十年,周围没有一个人知道科幻,然后逐渐地周围,知道科幻的人越来越多。包括我的同事都来了(现场),他们觉得现在科幻好像跟新华社记者没有什么冲突,这个世界变得好像越来越科幻,不用去想象它,就把平时每天看到的记录下来,它就是科幻。 (台下又是一片笑声) 雪纯:有这么离奇吗?(冷冷地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小崔:诶……那……那个大刘你每天怎么上班呢?是不是你一进厂,是不是都是这样(指了指台下观众),敲锣打鼓的,尖叫的,列队欢迎的(乐队给了鼓声) 大刘:我的工作很平凡,就是我在发电厂负责计算机,对一些系统要是有故障就去维护,无论是我的同事领导也好,对科幻就一个态度,不感兴趣。这两个世界差的太远了。 因为现在别说科幻了,像我这种成年人在基层里面, 有网络,有电视,对吧? 小崔: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你们的这个工作地方,放大一下,实际上科幻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地位,目前基本上也就是这么个状态。就是不太被重视。 (大刘转头看着韩松,点头不语) 小崔:两人分工特别好。(观众笑) 大刘:这种比较需要策略的由他来说。 韩松:不光是文学不重视,整个(自行脑补)也不重视。刚才我们还在讲,中央电视台好像也没有(很重视),这好像是第一次(上央视)吧。 小崔:中央电视台很重视。拿出这么黄金的节目,晚上十二点播出的节目。 (观众笑) 韩松:就是它最多能够到《小崔说事》 (台下笑,小崔扭头不语,掌声三秒不息) 韩松:我觉得科幻什么时候上春晚了就(故意不说了) 雪纯:(轻声)上春晚……(==) (台下掌声欢呼声,乐队鼓声,五秒不息) 雪纯:刚才我跟小崔在说一个事,大家来了,都是他们两个的书迷,很可能这说话咱两都插不进去。 小崔:是,我们两个再把几个问题问完了,就你们开始问,好吗? 比如说,《人民文学》现在开始登科幻小说了,这是个好兆头吗? 大刘:(顿了顿)对我们来说肯定是,对文学来说这个是不是,这个我很难说。 (台下笑,笑点很奇怪的人很多) 旁白: 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翻译的,凡尔纳的作品《十五小豪杰》。彼时,在日本的鲁迅先生也大量地翻译了威尔斯和凡尔纳的经典小说,希望借科幻小说的形式,为国人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主流文学作家的观念中,写科幻多为不入流的选择,因此大多采用笔名。就像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荒江钓叟”真人是谁,早已无迹可考。 然而,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梁启超的一本名为《新中国未来记》的小说,就是不折不扣的科幻小说。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创作过一本,《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幻小说之父郑文光的带领下,中国的科幻小说,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直至文革开始陷入停滞,文科后,叶永烈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标志这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 遗憾的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科幻文学被贴上“精神污染”的标签,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再次出现断裂,直到1995年才重现繁荣。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 小崔:科幻小说的作者的队伍多吗?比如你提到叶永烈,好像我们看到他这些年也不写这些了,都改写人物传记什么的。 韩松:新的一批科幻作者队伍,现在是比较多了,我看下面好像就有。 雪纯:不光是书迷哟。 (镜头给到夏笳,夏笳拱手作揖) 韩松:她(指夏笳)写得非常好的,光是女科幻作家,我想差不多就有十位,她写得相当好。 小崔:那她坐在下面干什么? 雪纯:对呀 (夏笳双手合十,羞涩上台) 雪纯:也请上来吧,请上来。 小崔:先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做个自我介绍。 夏笳:大家好,我叫夏笳,夏是夏天的夏,笳是竹字头,底下一个加减的加,经常被人叫做夏茄。 小崔:哦 你就是夏茄呀 夏笳:对,我就是传说中的夏茄。我是一直在读书,但是我在业余写科幻小说,然后到现在也写了可能有十年了吧。 雪纯:哇,老作家了,夏笳自己的专业,工作是什么? 夏笳:我现在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博士研究生,然后我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科幻的文学与文化。 小崔:你能告诉我们,这个科幻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吗?三位科幻作家一起给我们讲讲。 (茄子羞涩地转向旁边两位)他们先说。 小崔:大刘小说。 大刘:(面向韩松)你先说。 韩松撅嘴望着大刘,摇头不说。 大刘:(不得不说)我觉得反正科幻 小崔打断:欢迎大家收看《锵锵三人行》 大刘:科幻小说它有很多种吧,但是它总的来说,都是一种超现实的东西,但不是超自然的。在我看来比较好的科幻小说,他是把最空灵的,最疯狂的那种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 小崔:有一种说法比您说的宏大,说科幻小说预示着科学发展的方向。 大刘:这个他可能太把自个儿当回事了,我个人认为…… 小崔打断:好像就是韩松说的吧。 大刘转向韩松:(摇头)应该不会,我觉得不会的。 韩松:我觉得这个科幻小说跟科学,它至少有一种科学精神,反正我觉得《哈利波特》不是科幻,科幻它要给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已经没办法解释了,它要努力去提供一种解释。《哈利波特》它不提供解释,那个巫师骑上扫把他就能飞,科幻绝对不会这样写,他要被压碎的,它一定要跟这个荒唐的世界想方设法提供一个新闻报道一样的解释。就是说为什么我一个新闻记者,还要写科幻,我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小崔:是那个意思吗,就是说,科幻,它其实要有科学的依据, 韩松补充:精神 小崔:对,精神,要有科学的精神。这可能就是跟童话,或者跟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大刘:其实吧,说科幻走在科学的前面,那是不可能的,就说科幻不管它的灵感也好,它的力量的源泉也好,一直都是来自科学,它一直都是跟着科学后面的。因为和人们想象的不同,那些最离奇的,最恐怖的,最震撼的,那些想象根本不是作家想出来的,它们是科学家想出来的,只不过那些想象被禁锢在方程式里面了,我们普通人没有办法领略它那些东西。科幻的或者说传统科幻的一个功能, 就是把它的这种美,这种科学的这种震撼,从方程式里面释放出来,用文学的语言来给大家表现出来。当然这种表现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变形的东西。 小崔:那我们能不能这么理解,就是说凡是科幻作家,他们的科学精神都应该没有问题,甚至对科学的了解高于普通的人。 韩松:一般应该是,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大刘:我觉得他至少应该对科学怀有一种,用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说的,一种同情心。对科学有一种兴趣,但是这个科幻文学对科学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的,有一部分科幻文学,她对科学是进行一种正面的描写,描写科学在未来带来的奇迹;也有一部分科幻,他对科学进行一种负面的描写,就是描写科学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还有的科幻走极端,就是对科学进行妖魔化, 也是有这种科幻的。所以说整个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一个科幻作家,他肯定是对科学要感兴趣的。 小崔:那你们能分辨科学跟伪科学吗? 韩松:大部分的时候能够分辨,现在越来越不能分辨了。 小崔:有那么一种说法,说世界随时会毁灭,这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呢? 大刘:我认为这是科学, 韩松:世界毁灭或者世界末日,这个是科幻小说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它这个世界末日,我觉得它不是你说的就那么毁灭,各种各样的毁灭。比如说这个世界末日对很多来说就是,他每天睡在床上,瞪着眼睛看天亮,睡不着觉,对他来说就是世界末日。 (小崔转头无语= =,观众笑) 雪纯:这个例子举得真好, 小崔:(默默地刮了刮眼睛)科幻作家不能做人身攻击,是吧? 夏笳:韩松老师自己也失眠。 韩松:我只是举个例子。我也是晚上失眠,我看半夜我是一点钟开始发微薄 小崔:那么早就发呀? 韩松:然后是……睡不着急啊 小崔:我三点才发呢…… 韩松:我再举一个例子,还有一个科幻作家,他写过一个非常感人的小说,叫柳文扬的一个科幻作家(T T),他写的一个小说叫《一日囚》,故事中的这个人就整天生活在一个时空的囚笼里边,每天他都在过同一天,这个对他来说就是世界末日。 (冷场,主持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了) 小崔:雪纯,我来念念这个卡片。他们的作品涉及宇宙学,信息学、生物学、军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等,哪来的这些知识?这么多知识。 大刘:这个怎么说呢,首先就说科幻作家,或者说科幻作者,他不是科学家,他们拥有的知识只能够让读者,看起来觉得他们很专业,他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专业。就是说让他们看起来很专业,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说实在的,有人做的高明,有人做得虽然不高明,也很顶事。 (镜头给到夏笳掩面) 大刘:我给你举个例子,一个美国叫克莱顿的作家,他在一本叫《安德洛墨达品系》的后面,我看见他附了大概四五页参考资料,很唬人,那个题目也很厉害,结果有人真去图书馆查那个资料,全是杜撰出来的。他用这种办法来做得很专业,这也可以,反正你觉察出他的资料没有,书已经卖出去了。但是你说要真正做到像科学家那种专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我觉得科幻不是写给这个专业的科学家看的,比如说物理学的科幻,你不能拿它去给物理学家看,那个人家只能当笑话看还差不多。 小崔:而且还要尽量避免让他们看, 大刘:好在他们只是少部分人吧,但是有些科幻就不少,你像比如说,关于AI的,关于IT计算机技术的科幻,那个读者就相当多了,那个你要是出点问题的话,他读者有很多很内行的人。所以我一直没敢写那样的,我本身就是搞计算机的我一直没有敢。 小崔:出过那样的问题吗? 大刘:会出的,一些肯定会出那种问题。 小崔:说到计算机,大家都知道你有一手绝活,就是用计算机写诗,一天可以写一千多首。 大刘:(加重了语气)一天才一千?一天能写一千多万首。 雪纯:啊!!!! 小崔:(震惊了有木有) 大刘:一天绝对不止一千首的,(略带笑腔)一秒钟就差不多能出一首。 韩松:他就设计了一个程序,计算机写诗的程序,他那个机器里面出来的诗,我后来看了好多,跟真正的诗人,朦胧诗人写的相比,比他们好 夏笳:起码比他们押韵 小崔问夏笳:你知道怎么写的吗? 夏笳:他就是用那个代码嘛,就是那个……刘老师……那就是……其实输入进去,比如你要多少段,然后每段几行,你押什么韵,然后用一个什么样的韵脚之类的,只要输入进去后…… 小崔:输入什么呢往里??? 大刘:什么都不要输 夏笳:只是一些参数,就是你想要的, 大刘:反正你写出来不重复就行了 小崔:雪纯你给介绍一下,这个是怎么弄的 雪纯:现场有人写过这样的事吗?给我们背背。 大刘:这个诗吧,精神正常的人是很难背出来的 小崔:用这个程序作诗是想说明什么呢? 大刘:好玩呗,没有别的意思。最后我得到一个启示是什么呢,一个很有意思的启示。我发现有一个人,我不点他的名,他这么说的,他说,托尔斯泰写的小说是“一步一步地登上顶峰”,而现代作家写的小说,拿个梯子直接就上去了。这是我通过这个计算机诗人感悟出来的。越现代的艺术越容易被机器所模仿,诗一样,画也一样,小说也一样。你要说是用一个计算机,写出一个传统的小说来,现在几乎不太可能,但是写出一个后现代的小说来,我估计不是太难。画画也一样,那计算机要画一个,798艺术区那摆着的,那种现代派的画,摆正摆反都一样的那种东西,那很容易画出来的。 (台下一片笑声) 但是你要画出一幅《猛拉丽莎》来,不可能,你让它自己画是不可能,所以说,月现代的艺术,越能被机器所模仿。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些艺术高级吗?我不知道它说明了什么。反正我觉得这个东西很科幻。 雪纯:也算是一种反证。 韩松:(轻声)主持今后有没有一种可能? (众人哄笑)。 小崔:已经有啦,在我们这个现场都试过了,那个主持,他就是拍另外三十分钟的影像,录了我一个小时的语言,然后电视上就会有一个人,跟我一模一样,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但是没用,工资照样发给我。 (观众哄笑) 小崔:所以我不怕科幻,该你提一些专业问题了,我和雪纯这些不着四六的问题,都说完了, 夏笳:应该让现场的观众,他们好像准备了非常多的问题, 雪纯:你还算他们同行的嘛,可以切磋一下嘛 夏笳(直接无视雪纯):那位准备了几页纸的问题。 雪纯:是吗? 夏笳:他也是作家? 小崔:也是作家,那也上来,来。 众人欢呼 小崔:你代替我们问问题,越专业越好,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好不好,越尖刻越好,拒绝吹捧。 (此时雪纯、小崔双双让座给夏笳及提问者) 万象:我也是写科幻的,同时也是果壳网微科幻的编辑,所以我们这次向网友征集了一些问题,我们只能问少数了,就是科幻作家向我们表达了很多,多种多样的未来,有好的未来,有坏的未来,科幻迷们关心的是,科幻作家表现这么多种未来,他们自己到底相信哪一种未来?他们相不相信自己写出的那些未来? 大刘:科幻小说中它经常出现那些比较阴暗的未来,比较负面的未来,其实有一个原因比我们想得都简单,就说更容易讲出一些比较精彩的故事。 你比如说假如有一个理想世界,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人什么都能实现,世界和平,世界大同,这能写出什么东西来。这种故事很乏味的,我们的一切需求都满足了的话,这样的未来不光对小说它乏味,对真正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它也是乏味的。 小崔:没听懂。 (大刘无非就是讲了一个文学原理中故事的产生机制) 雪纯:是不是应该就和现在的世界差不多。 大刘:其实我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科幻小说中,他描写那些很阴暗的未来,很负面的未来,就是为了让他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韩松:像这个三体,科幻小说,它往往给你,它有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创造世界。科幻作家有一个快感就是,像上帝一样地创造世界,这是他说的。主流作家,他们是去描述这个世界,科幻作家创造世界,不同的世界创造出来,很光明,很辉煌,更辉煌的是,科幻作家最后一锤子,把这个世界给砸碎,这是他最有快感的。 万象:为什么中国没有这样的超级英雄呢? 韩松:有,相当多,比如说科幻小说中就有,其实相当多,刚才只是说到一面,很多人,几乎每个人,都写过这种超级英雄,但是它跟西方的这种超人不一样,比如说刘慈欣写过一篇小说,很感人的一篇,叫《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写的就是一个非常穷的乡村,只有几个学生在里边上课,一个老教师,几十年就在教学生,那学校根本教不下去了,坚持着教,最好教给他们的,牛顿的三定律,就是只能教到这个地步了,突然有一天,外星人来了,外星人根本不知道地球上有文明物种,  地球在中间挡路,就要毁灭地球,最后中间有个外星人,可能是良心发现,就想万一他们中间也有文明呢,就随意抽了几个样本,就抽中了这个教室教的学生,而正是因为他们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在被判定为具有较高等级的文明,于是地球得以保留。 (韩松讲的跟原文有一定出入) 小崔:我看过这个电影的,《一个都不能少》 雪纯:这故事特别的好,写的 小崔:特别好,而且我们发现,科幻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 韩松:是可以这样写,但是大家都不写 小崔:听到这个故事,特别有后怕,万一外星人抽中的是我跟雪纯,咱两不成了毁灭地球的罪人了。 夏笳:我问一个问题吧,前两天,我也是跟一个另外一个科幻作者,叫宝树(= =),讨论到一个问题,科幻的本质到底跟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知道像刘慈欣老师,可能他之前说过,说“科幻不一定是文学”,就是他一直在说这个好像,科幻应该跟文学分家。但韩松老师呢,他的作品其实都是,现在已经引起了很多主流文学的,研究文学的人的关注,可能他是更偏向于文学的。那我想听听你们两位,对科幻是不是文学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小崔:这个问题,绵里藏针 大刘:科幻是不是文学,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就说和科幻很多问题一样,其实基本上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说呢,就是说,有些科幻可以是文学,有些可以不是。比如说美国的这个科幻作家,他就很明显地分成两个群体,这跟咱们也很相像。一部分叫做坎贝尔系的作家,包括科幻三巨头,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克拉克,都是这里面出来的;另外一部分,就是非坎贝尔系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刚刚去世的,布雷德伯里,他们的共存呢,早就了科幻文学这个大花园的丰富多彩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从这个里去去区分,因为这个说不清楚, 小崔:你要较真其实有的文学作品都跟文学无关。 雪纯:我能插个问题吗?我不好意思正好站在刘慈欣的背后(–)看见他的T恤衫上写着一行字,英文的,意思就是,生活,问号,别跟我谈生活。 大刘:这个是出自一部科幻小说,好像叫《银河漫游指南》,它里面一个得抑郁症的机器人说的 雪纯:(一字一顿)得抑郁症的机器人说的?? (鼓声笑声,掌声) 小崔:这期节目像量身定做的 雪纯:这个话题我们也老讨论,就是说这个高智能的机器人,最后会不会反过来控制人,这也是一个没完没了的问题。 大刘:假如我们真被高智能的机器人控制了,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们我们的造物超过了我们,就像我们的孩子超过我们一样,没有必要感到那么沮丧吧。 雪纯:(嘀咕)它们都会得抑郁症的– 小崔:是不是说社会上有些人说,自己得抑郁症,实际上他是外星人 (观众笑) 雪纯:韩松很同意这个说法, 韩松:非常同意这个说法,真正的高智能的人,或者他就是个机器人,真正的超过人类的人,他是不知道自己是机器人的,不知道自己是机器人的人,肯定是那种,嗯嗯(意会意会) 雪纯:他还不太能适应这个环境里的生活 韩松:不太适应,但是他又不知道,这个特别痛苦,特别痛苦…… 中国有世界上唯一一个授予科幻专业硕士的这么一个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他这个老师叫吴岩,他最近出了本书就是讲,科幻为什么那么吸引人,他就是这个观点,就是写科幻的喜欢科幻的人,他都是处在边缘地位的,跟主流的格格不入,他总想去挑战但是又挑战不了,他就通过写科幻来平衡自己这种外星人的这种感觉。 (小崔、雪纯苦笑不接话) 小崔:还有什么好问题,没有就换人了 李鹏飞:两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果壳微科幻的实习编辑,我想,我们在吴岩老师的,《科幻文学论纲》中得到两种观点,一种是梁启超先生的形而上的观点,用科幻文学来推动科学的发展;另一种是鲁迅先生形而下的观点,让科幻更好的推动科学在民众中的发展,我们应该怎样让主流的科学去更好地从科幻中,发现它对科学的促进作用,以及让人人们更好地去,了解科学对他们的影响。谢谢两位老师。 雪纯:真的很专业。 小崔:雪纯重复一下他的问题。 大刘:科幻对科学普及,能不能产生一定的作用,鲁迅先生最早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它叫“经以科学,纬于人文”对吧,但是到了后来就说,大概到八十年代的科幻界,基本上否定了这个观念,认为科幻是一种文学。但是在我的看法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可以有一些我不以普及科学为己任以文学为己任的科幻;也可以有一些作为那些科学普及型的科幻,举个例子就像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当年售出三百万册的这么一本书, 小崔:影响了一代人 大刘:影响一代人,对,我想他们都看过,很遗憾的是,这种科普型的科幻,现在几乎是销声匿迹,没有了,这个很遗憾。我希望在座的,有人能够有志于创作这种科幻。 韩松:像我小时候,很多科学知识首先是从科幻中间得到的,它对科普确实有非常大的作用,后来慢慢觉得科幻比如说,包括我觉得最大的理解,一个是平等,另外一个是自由,这么两个观点。很多科幻迷知道一个著名的小说,叫《冷酷的平衡》,一个女孩登上了一个飞船,这个飞船要飞到另一个星球,去救这个女孩的哥哥,但是根据科学上的定律,飞船上再增加一克的物质,它就可能飞不到那个星球,因为这个女孩是偷偷藏进飞船的,上去之后怎么办呢,这个船长最后的决定是,一定要把这个女孩扔到船舱外面去。在科学面前,就是一个冷酷的定律。没有偶像,没有权力,它是这样的。另外就是自由,我可以不上互联网,但是我一定要自由的想象, 想象到宇宙最边缘,最深的地方去,这个你禁止不了。 小崔”其实我和雪纯私下还探讨过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说这发现了什么外星生物,那发现了UFO,看得我们一惊一乍的,我们不知道喜欢科幻的人, 或者科幻作家,怎么看这些新闻和消息 大刘:外星生物,它肯定是科幻一个永恒的主题了,按照科学规律来说,应该是有外星生物的,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还没有探测到,这一直是很多科幻小说,很着迷的一个问题。 雪纯:我特别想问一个问题是,跟刚才你们说的这个话题有关的,比如说你们现在已经这么大跨度,进入这样的科幻文学的创作了,还能再去写那种科普式的科幻文学作品吗? 大刘:科普式的科幻,它对科幻作家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你知识必须很准确,科普功能,你不能把这个知识给模糊了。对我们来说,因为像以前的科幻作家们,都是从科普领域直接来的,像郑文光也好,叶永烈也好,童恩正也好,就是做科普的,本身有的就是科学家,但是新时代的这些科幻作者们,他没有一个是从科普来的,当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但是对所有科幻涉及的东西,可能不像科普写得那么精确。 在我看来真正的写科普的著作,不应该让科普作家去写,应该让科学家去写,而且这个世界上很多的科学奖,都写出了文笔优美,而且内容很好的科普著作,比如说像霍金、彭罗斯这样的人,他们写的这些东西,不光是内容精确,他本身就是科学奖。而且他的文学性很高。 小崔:我最近看了一本好书,我建议大家去看,是美国航天署的一个华裔科学家,叫李杰信写的,叫《天外有天》,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普,讲外太空的,讲猿人化石的 夏笳:我也可以推荐一本书 小崔:讲啊 夏笳“就是我之前看过一位科学家叫加来道雄,他写来 一本书,叫做《不可思议的物理》,他本人也是科幻爱好者,他把所有的科幻小说和电影里面出现的各种技术,比如说光电炮,力场,虫洞、时空旅行,他都按照不可思议的程度分级,然后用科学原理来解释说,到底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或者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实现。我觉得他就是融合了科学的精确,和科幻的天马行空,然后告诉我们的想象力到底可以走多远。 雪纯:(小声的)这个也挺好 小崔:问问两位科幻作家,你们平时的生活乐趣多吗?天天满脑子都是这个念头。 大刘:我们过的生活,和普通人一般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说,现在常有一种说法,叫什么“平平淡淡就是真”,我们要过踏实的日子,你要是抱这样的想法,你既不要当科幻作家,也不要当科幻迷。无论是科幻作家还是科幻迷,都有一个最核心的精神内核,不停地看到更新的世界,不停地有更新的刺激,不停的有更新的经历,而在生活中间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来过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所以我们就把科幻作为一种寄托,这个是一个不管是科幻作家还是科幻迷们共同拥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韩松:喜欢科幻这群人,以前打过一个比喻,他有点像长颈鹿,它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它就是头比较长,它能够看到地平线外面的一些东西。但这种动物它也特别紧张,只要有风吹草动,狮子在附近,在前面什么地方,它就会一下跑得非常快,又是一种比较害羞,其实不善于说话的一种动物,长颈鹿好像是哑巴,是吧? 众人答:没有声带 韩松:就是这样的一种动物。内心是比较不太合群的这么一种,他们在一块能够说很多东西,那很有意思。 雪纯:我特想问夏笳,说真的,因为女孩子看科幻作品的可能,比如说我周围的人就少,写这个的乐趣到底是什么呢? 夏笳:我觉得首先是因为我从小是看科幻小说长大的,就是一个科幻迷,小时候可能看完一本《科幻世界》,当天晚上就睡不着觉,就想自己编一个故事,然后慢慢自己就写了,写了之后就发现自己找到组织了,就是认识了很多很多其他的科幻迷之后。我觉得科幻迷之间有一种抱团取暖的精神, 小崔:你们也有一个群是吧 夏笳:我们有 小崔:叫什么群 夏笳:我们各种各样的群,比如说今天我们就是戴着这个徽章来的, 小崔:天哪还有统一徽章呐 大刘:我这也有一个 夏笳:都有 (台下各种徽章) 大刘:这个是这本书(三体)里面的太空舰队的徽章 韩松:喜欢科幻的这个组织,它非常非常多,几乎在每一个大学里面,都有自己的科幻爱好者俱乐部。这个是跟主流文学很不一样的地方。 大刘:关于这个科幻文化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给你们说一下,就是说比如在美国,世界科幻它形成了一个…… (小崔将硕大一个太空徽章挂脖子上) 大刘:(望了一眼)我还没戴呢。……形成了一个粉丝文化,美国有两大粉丝文化群,一个是《星球大战》系列的,另一个是《星际迷航》系列的,这个《星际迷航》系列的,它的粉丝到了什么程度,他里面有个外星人叫克林贡人,他们居然创造了一个叫克林贡语。 雪纯:听说过 大刘:这个语它不是说我弄几个单词,弄几个语法装样子,咱们做节目都能够拿这种语来做。甚至这种语言能把莎士比亚的作品都翻译过来,有一个最疯狂的粉丝,是澳大利亚的粉丝,他对他的儿子,出生以后只对他讲克林贡语。 观众笑 小崔:那他以后到哪去工作去。 大刘:这是个问题。 小崔:现场会有人说吗? 雪纯:我觉得一定会有吧。 现场结果木有。 雪纯:小崔我知道这个错了,今天这个节目其实就应该用克林贡语来做 小崔:那就太好主持了,反正大家也听不懂。我们来看一部电影,看看你们喜欢不喜欢,跟科幻有关的。 放映《2001:太空漫游》 小崔:都看过这个吧,我给韩松郑重地推荐这部电影。我是晚上有时候吃了安眠药都睡不着觉,看这个就能够睡着。 韩松:好多人是看这个最后睡着了,但是这个确实也是非常经典的, 小崔:这个是睡得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刘慈欣:这个你说,科幻作家,科幻迷没有看过,《2001:太空漫游》就跟基督徒没有读过圣经一样。这个电影很重要。而且当时有个导演问我,他说你看过的科幻电影里面,最震撼的特技效果,场景是什么,有多大,花多少钱。我说最震撼的一分钱都不用花,就是这个《2001》前面那五分钟的黑屏,就是说你买这个盘的时候, 你多半认为这个盘给坏了,他前面有五分钟只有音乐,而且那个音乐就像万鬼哭嚎一样,但是屏幕是黑的,从那个中间你就能够感受到。 小崔:五分钟是吧? 大刘:三分钟还是五分钟我忘了 小崔:你那不是正版的,我那六十分钟都是黑的, 大刘:从中你就能够感觉到那种时空的,时间的流动,空间的深邃,都从那三分钟的黑屏里面,那是我看到的最震撼的一个场景,在所有科幻片里,任何特技都比不上。 小崔:你们仨全夸夸这个,我……我跟你们拼了啊 韩松:你刚才说的看这个就会睡着,像喜欢科幻的人他会越看越睡不着, 小崔:好在哪呢?就除了黑屏 韩松:我不知道它好在哪,像这个作者叫库布里克跟克拉克一块儿合作的,他认为这个太空探索,跟咱们现在讲的不太一样,咱们现在一问这个飞船上天是干嘛,就会说探索多少资源,有一天我们会把人移到月球上去生活等等。克拉克说这些都是次要的,最核心的太空探索是人文的东西,到宇宙中去是要激发人的冒险精神。刺激人本心中最强的创造力,这可能就是科幻的最核心的魅力之一。我们缺这个,所以中国人得不了诺贝尔奖,诺贝尔科学奖(强调) (台下反应1秒后,大笑) 雪纯:像刚才那个他能看到这么多,夏笳你看这段的时候激动吗? 小崔:刚才一放,她就啊,一声惊呼。 夏笳:鸡皮疙瘩竖起, 小崔:吓我一跳,我以为是你拍的呢,你怎么看这部电影。 夏笳:可能最开始看的时候,你会不习惯,因为你平时看的那个视野,都是我们大地上面的,就是每天衣食住行,然后那些人性的事情,再看这种,就一下子把你拽到宇宙中去的话,你会觉得很不适应,但当你开始慢慢习惯了这个感觉之后,你换一种视角。我觉得这就是可能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去换一个视角,重新去审视这个世界,审视宇宙,审视人自身还有人的内心的那些东西,然后就会觉得那些东西特别特别具有穿透力,就可能是你平常读一些言情小说,达不到的这种境界。 小崔:其实我试着换个视角,换个视角也是黑屏。 夏笳:那就真的是盘坏了。 小崔:盘坏了,太绝望了。 夏笳:下次送你一个好的。 小崔:如果我们让孩子从小就接触科幻文学,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科幻文学的环境,可能会对孩子有一个科学的心灵,大有好处,从这个来讲是一件好事。 大刘:这个应该是这样,但是科幻文学应该有个定义,就是适合孩子看的科幻文学,因为科幻文学并不像人民想的那么单纯,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它可能有些科幻作品十分地黑暗,甚至比主流文学还黑暗很多i,反正只要一部分科幻作品,我认为适合孩子看,有很多并不适合孩子看,有很多还是长大了以后,才能够理解它们。 韩松:西方的很多孩子,可能他们很小就接触科幻,中国,特别是中国这个教育制度,它扼杀人的想象力,这个应试教育,科幻它真是就是解放人的思想,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去想一件事情,它没有标准答案。未来是无数多个未来,小孩他是接受这个东西,儿童从小看科幻肯定是有好处的,所以咱们有个《科幻世界》杂志,它的发行量才会越来越大。 大刘:中国的科幻文学,它和美国的发展很相像,都是由一个杂志发起的,它的很多的主要的作家,核心作家,都聚集在一个杂志周围,像美国那个叫《惊奇故事》 ,中国叫《科幻世界》。 韩松:当时刚才讲到,那个电影上讲到,八十年代,整个中国当时是科幻达到一个顶峰的时候,几乎各个省都有自己的科幻刊物、杂志、科幻创作群体。然后那个事情(你们懂的)一来就全部没了,最后就剩了一个《科幻世界》,如果说那个时候《科幻世界》没有坚持下来。我不知道它怎么坚持下来的,如果它没坚持下来,就没有今天《小崔说事》这个节目, 小崔(一脸囧然) 韩松:是这一期节目,不是这一档节目。 雪纯:谢谢你精确的界定。 小崔(低头)无所谓 韩松(小声地)也有可能这个节目也没有(他是想说蝴蝶效应吧) 小崔:这个节目可以随时没,但是我们希望中国科幻文学继续有 (一片掌声喝彩,星战音乐响起) 小崔:这标志着这个民族有科学,或者说崇尚科学的精神是吧。今天来的都是科幻迷,一般的节目结尾都说下期再见,咱不用那个,咱们做一个科幻一点的结束场面好不好,我来布置一下,刘牧(现场乐队)你来弹《蓝色多瑙河》,然后我们现场爱做什么做什么,大家可以互相说话,做手势,喊自己的小组的语言, 雪纯:我们就进入宇宙的无序状态吧 小崔:对,就进入无序状态。 台下若干瓦肯人的手势,live long and prosper 《2001太空漫游》音乐响起 (原本现场高呼的口号“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未能播出) 【节目到此结束】 视频链接 , 原文链接《科幻世界》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2/09/10.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CCTV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公共主页!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雷一宁:关于那段苦难历程的书信摘录

雷一宁:关于那段苦难历程的书信摘录 进入专题 : 北京师范大学 反右    ● 雷一宁 ( 进入专栏 )        前言:在为《不肯沉睡的记忆》组稿时,我写了不少信,那时我还是个电脑盲,只有极少数留有底稿。发出的信,多数有回信,这里摘录的多数是这些回信。有几封的收信人并不是我,是收信人转寄给我,并嘱咐我把它们作为难得的资料刊出。但种种原因使我们至今未按其要求去做,现在趁此机会也把它们刊出了。这些信件,有的回顾那段苦难历程,有的探讨苦难产生的根源,有的阐明写”回忆录”的必要,有的诉说写回忆录的痛苦,有的点明出”回忆录”的困难……无论长短,都坦诚地说出了内心的想法,有的还说了自己的隐私,有的不失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之所以要打印出来,是因为我们都来日无多,只怕有一天无论什么话都来不及说就走了,那将成为永远的遗憾。我曾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辜负了朋友对我的信任?会不会给他们造成新的伤害……邓小平在离世前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及功过的评价,是受到当时党内、社会上形势的局限的,部分历史是不实的。不少同志是违心地接受的。历史是我们走过来的,不能颠倒,不能改变。对毛泽东一生功过评价,一直是有争论的。我对彭(真)老、(谭)震林、(陆)定一说了:你们的意见是对的,但要放一放,多考虑下局面,可以放到下世纪初,让下一代作出全面评价嘛!毛泽东的功过是摆着的,搬不掉,改不了。有人担心对毛泽东全面评价,会导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被否定,会损害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看,不必担心。我建议,对毛泽东一生的评价,可以在我们这一代走后,作全面评价。到那时,政治环境会更有利,执着意见会少些。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对过去的错误、过失和违心、不完整的决议作出纠正,是共产党自信、有力量的表现,要相信绝大多数党员,相信人民会理解、会支持的。”( 邓小平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五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现在,已经到了邓小平说的”下世纪初”了,这样的话都能公之于众,我们这些小人物还顾虑什么呢?我早就在一封信中说:”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中国不应当封煞这部分在背负沉重枷锁之时,在忍辱负重之日,也没有少为祖国人民作贡献的中国人的声音,而且是行将就木时发出的声音……”我受苦受难的朋友们哪,如果我这样做仍会给您带来伤害,请原谅了!      雷一宁 2010年8月31日         一   一宁老同学:      ……青年人是最珍惜友谊的,但可诅咒的政治运动,在我们中间制造了许多鸿沟,同学之间隔阂了,毕业后互不来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剧。但愿这样的悲剧以后不会再重演。      你曾给我来信,让我写一写过去生活的回忆。我实在是不愿写。我不想再去揭那些痛苦的伤疤。从北京聚会回来后,我把在丙班同学座谈会上的发言,写成了书面稿,已经给梁仲华寄去了,但这篇稿子也是平心静气的叙事,一句牢骚话也没有。一宁,像你我这样,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廿二年,身心所受的创伤,是短短的几句话、一篇文章能说清楚的吗?……      吴云生 2000·11·25   ——————————————   二      一宁:      你的信是10月30日接到的,当天我有感而发,写了这样一段日记:      ”……她急切地想写苦难的历程。我恐怕不会或没有勇气去整理那凄惨而令千百万人气愤的历史了,那是残酷??而且悠久的历史。半个世纪,折腾完了,制造血腥史的罪魁和他的爪牙们永不悔改。中国’左’祸深入骨髓。可怜被害得半死的人们也挣不脱,被毒害了的全社会,也包括自身的观念和感情的奴役。许多年来,十几亿人中有几个人能说清哪些思想是自己的、独立的?即使自以为爱憎界线明显,却也未必能酣畅淋漓地表述清楚。      ”近读王丹从狱中到美国的纪实文字,第一个感觉是中国还是前进了不少。王丹等不但有言还有行,不但有议论有见解,还集结力量,责难政府,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比当年右派前进了一大步,结果政府虽然动用了枪炮,杀了人,也不及对右派的残暴无道。那时让全国老百姓充当宪兵,让广大国土变成右派的大监狱呀!还连续几十年困饿他们,累及他们的父母妻儿及亲戚朋友。那是什么世道啊!”      文革便是以反右为序幕,这序幕甚至可追溯到延安整风,追溯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种种”肃反”、”清洗”。因此,清算或讨伐反右的罪恶,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题目,要反思的历史太悠久、太开阔。而个案的实录显然意义不大。这类个案今年大陆发表不少,如新华社资深记者戴煌的《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湖南报社的朱正也写了一本,还有李慎之,曾彦修等,老革命被划为右派也常有深刻反思和批判的作品。总之,有识之士在追究历史,也有了些进步。我的一个十分知心的战友(中央党校博士导师)早就准备集结力量写一部《祭坛上的一代》,可惜他于几年前累死了,气死了。当然也必须正视中国上千年封建政治的高压,小百姓习惯用抹掉记忆的方式来对付苦难。      大约十几年前,你们57届有几个同学曾计划编写一本关于反右的书,结果响应者寥寥。他们托人找过我,我也没有那份热心,主要是因为觉得此生被糟蹋太多了,可谓腰斩了,好容易可以续断了,总想做点实事。总结历史经验的严峻而繁重的使命,留给别人了吧。不过这个课题,与同学们还经常谈论。      在谈到平反改正反右历史错误受阻时,大家同声谴责xiaopinp deng,他本是反右的中坚,是他提出要对右派开杀戒的。到78年后,在审查平反各次历史公案中,反右平反最不彻底,也是因为他定了调子:反右是必要的,不过有扩大化的错误。所以唯独”右派”被剥夺了几十年的人权及工资不得补偿。至今,李慎之、刘宾雁等动辄得咎,或被流放海外,或被软禁国中。仔细观察,左祸还是一股潜流。深感既奈何不了历史,也奈何不了现状。不过,日子倒是越来越好过了,中国的面貌越来越好看了……      竺亚青 2001·11·26      ——————————————      三      雷鸣学姐?学兄      八月二日手示及大作奉到,弟完全同意您的意见,倘若”悲剧不再重演”,乃民族之大幸!      大作发表或上网,弟无此能力,已将大作复印分发给在京的几位学姐们,校庆时返校的同班同级学兄弟姊妹想可看到也。即致      秋安      王得后 2002年8月12日   ——————————————      四      雷鸣学友:      收到您的来信及《为了悲剧不再重演》一稿后,一口气读了两遍,感概良多!      您的担忧,您的期望,跟我是完全相同的。不仅如此,其他有过如此阅历的人,也都会具有同样的意愿,您说是吗?      但细细想来,此文要想在校刊上得到发表,还是困难的。要想在其他刊物上发表,也还是不会那么容易的。因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反右运动”定性以来,谁也不敢公开承认这是搞错了,而紧紧抱着扩大化一词不放。上面既是如此,下面又乌敢胡来呢?可知,要想让校史写真话,讲事实,难道会有这个可能吗?      前不久,北大中文系、新闻系有些同学串连起来,组织有关同学写有关此运动的回忆录,听说已经出版《林昭–不再被遗忘》这样的集子;武汉大学也有些老同学调查各校师生被打成右派的情况,将其作为资料贮存于电脑之中。早十多年前,我也曾萌过此想法:希望熟悉当时我校反右情况的学友动笔写点当时的情况。可是,因我人微言轻,没人附和,因此也就疏淡了。经过近年我们中文系五七校友的几次聚会,许多过去的活跃人物都喑声灭息了。可悲啊!而今北师大的校友就缺乏北大、武大校友那样的慧识和正气哪!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人。我也同样怀着深怕”那段历史”被尘封、被埋没的内忧,可又无以为力,因此也只好寄希望于未来的”圣哲”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是大变了,世界也大变了,老百姓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然而尚有许多虽是朗然若揭的东西,还是不好轻言的!因此,我向您建议:多联络一些了解当时情况的校友,多写一些有关”那段历史”的回忆文章,自筹经费,印个小集子,以便作为历史资料保留下来,免得”人去无形,雁过无声”。这恐怕是最实在的。我不像你,能保留有如此可贵的证据。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我手头连《新今古奇观》及对其批判的资料,片言只字也没有了。      丙班潘仲骞君写了一些反映此两个运动的诗歌寄给我看,我因之写了一首七律《咏史》:      回首良知痛失旌,丹心换就泪霖零。      ”阳谋”巧赚兼兼士,”万岁”鲸吞朗朗星。      屠伯安然依佛膝,谀狐可意作干城。      欲询民主知多少,先得探研此国情。      ……校庆在即,此稿想在校庆前发表是万万不可能的,即使今后若干时间内,刊物的主编恐怕也不敢肩负这个责任。出路只有一条–自己出书。      拉拉杂杂,恕虑不周!望多联系!顺祝      晚年幸福      F.S.H 2002·9·5      ——————————————      五      雷鸣同学:      来信收到。您所约出书之事,恕不能奉陪。其原因:      (一)过去那段往事,多属所闻,并未目睹;      (二)我一向疏于政治,不谙政情。      故此,向您谢绝。      现值垂暮之年,又处于难逢的升平年代,我只想摒除从昆明带回来的身边烦恼,跟儿孙一起安度晚年,能多看几眼祖国的山山水水,能多感受点各地的民风民情,于愿足矣!      谨复,顺候      春祺      F.S.H 2003·2·27      ——————————————   六      雷鸣师姐:      你上月10日寄出的信及文稿,早已收到,今天才给你回信,真是”迟复为谦,敬请鉴谅。”      我反复读完您的信和大作,不下五遍吧!万语千言,真不知从哪儿说起,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你会记得,当我们在57年11月初,得到学校的通知,办好手续,可以离校奔赴”工作岗位”时,其”欢喜”之状,犹如在牢狱很久得到大赦令一样!有我,有你,还有周作祚,在到火车站途中,在天安门广场,有合影了一张,我还保存着。这一举动到底为何,至今我也无法作出合理之解释(只能说,我们天真幼稚”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我们当时的心境是相当凄凉的,前途渺茫,祸福未卜,怎么高兴得起来?以后几十年荆棘丛生,暴力摧残的悲惨人生经历,才让我们头脑逐渐清醒过来,认真地思考”政治斗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才迫使我们去分析这悲剧产生之根源在哪儿?      你文稿的题目《为了悲剧不再重演》,是很值得探讨的,也是多年来我反复认真思考的问题。张荣生、fan yihao 、李怀仁、已逝去的张海琛,我都曾当面或在信中不止一次地同他们研讨过这问题。国内所能找得到研究(反映)反右斗争的书,不下十几本吧,我都一再阅读,平心静气不带个人恩怨感情地去思考,企图从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其最终目的,绝对不是发泄个人的怨恨,而是为了民族的未来,下一代幸福的成长,绝对不能让悲剧重演。我们已作了牺牲品了,付出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憧憬与理想。其代价是相当昂贵了,怎么能让这一段可诅咒的历史重新出现?我们的探索的确不是来源于自身利益的驱动,而是对真理的探求。但是问题是,必须探讨的是,悲剧产生之根源在哪儿?只有把此根源找到了,彻底弄清楚了,才可能制止悲剧的重演。然而,这根源是当今统治者讳莫如深的,因为至今统治者还是坚持”……右派分子确实存在……对右派的进攻坚决反击……是完全必要的……结果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见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点并非胡绳”潜心”研究的结论,而是deng xiaopin的看法。谁也知道deng是反右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否定反右不就是否定自己了?这能行吗?历史是人为的,不能否认个人的认识、品格、思想、感情在某种历史进程中起某种作用(或正确的、或错误的、或反动的……)。但我认为研究、探讨反右产生的根源,不要仅仅放在个人的品格、认识上(当然应参考),而应当从制度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设想,为什么美国、英国、法国没有出现”反右”这一悲剧?宪法上明明规定言论之自由权利,mao在鼓励大家鸣放时,不亦信誓旦旦地保证”言者无罪”麽?(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13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进入 雷一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北京师范大学 反右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城市画报:谁是中国普通青年?中国三四线小城市年轻人生存状态调查

城市画报:谁是中国普通青年?中国三四线小城市年轻人生存状态调查 进入专题 : 青年 阶层流动    ● 城市画报         序言      在21世纪的中国,远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光芒之外,那些也许你连地理位置都搞不清楚的小城市们,那些没有星巴克,没有LIVEHOUSE,没有地铁,没有IMAX,没有交通堵塞,甚至,买不到《城市画报》的城市里……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为我们贡献本期封面专题的“青年志”团队,是目前内地最酷和最有前景的社会研究团队之一。他们耗费了2个月的时间,在中国6个普通中小城市里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尝试去解答这个问题。最终,青年志联合创始人张安定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他对这些城市青年生活的一个印象:“最不正常的事儿,是没有太多不正常的事儿。”不知道,这个调查被命名为“普通中国”(CHINA NORMAL),是不是也与他们的这个强烈感受有关呢?   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却是这些城市里,年轻人们不被珍惜的青春。他们的青春,与大城市的“KIDULT”风气恰恰相反,就像是应该迅速抛弃的蝉蜕一样,“应该快进到30岁”。因为,“青春意味着没有权力,青春意味着有限选择。”而成人世界的生存标准提前进入青春,那意味着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加速逝去。   希望这个报告得出的不是适用全国的普遍经验,不然,想像一下,这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人群,如果最终大部分都会变成衬衣束在西裤里,两个巴掌大的手包夹在腋下,穿着尖头皮鞋踩灭烟头的那种我们熟知的“正统”成人形象的话,那么,这样“充满权力和选择”的未来,是每一个青年都希望有的未来吗?   本期刊登这个庞大而有趣的报告,是希望大家有机会去了解别人,同时也了解自己。“权力和选择”其实存在着相对性,就如选择做一个特别的,遵循内心召唤的人,在大城市里,也许你只不过是一枚白天射向天空的烟火。而如果是在小城市里,或许你就是那个最特别的人。   同样,“生活方式”并非无足轻重,而是塑造个人价值的最强大装备。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对于青年来说,毫无疑问就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   “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会让我得到快乐和尊严吗?”   “如果明年是生命的最后一年,你会对之前的人生后悔吗?”   这是一位好朋友给我的忠告,当人生有所困惑时,我会把它当成解药。它很普通,但目前为止,基本有效。   因为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可能性,中国一二线大城市的年轻人正在相对有更多机会、更少限制的环境下,探索个体身份选择的客种可能性.表现出不断演进的个体性。,这种个本性与个性截然不周.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基于个体探索和本经验的自我界定。   然而,远离大城市.在中国的三四线中小城市,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如何影响年轻人对自我的认知,影响他们的个体梦想? “你有梦想吗?”“当然了。每个人都有梦想。”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们在中小城市和很多年轻人的谈话,都以梦想开始。但大部分回答都极为类似:“我想有房、有车、有个好老婆/老公, “我想有钱。”“我想要稳定的生活,这就够了。”   当开始本文的研究之前,我们相信我们会发现众多至今未被讲述过的梦想。基于例如“非主流”等不同风格的中小城市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的观察, 基于例如互联网会给中小城市年轻人带来与大城市相同的参照系这样的假设,我们曾期待找到中小城市年轻人隐藏在内心的狂野世界和多样梦想。我们没有期待,他们的梦想,就像他们的社会身份,也被局限在普通和常态的狭窄领域。   和曾经的大城市年轻人经历过的相仿,中小城市的发展正在急剧改变和丰富当地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激发了他们新的渴望,以及新的行为,但是中小城市年轻人的个体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被当地社会和经济上的障碍和不足所局限。他们陷入了选择的矛盾冲突之中:是探寻新的可能性?还是在一个有迹可循的社会里按图索骥?在这里,主流定义的成功,对个体的选择增加了众多的限制。   他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保持做一个普通人,但争取在这个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眼界,延展生活的边界。   在本文中,我们会首先着重分析中国社会的宏观图景。这些宏观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小城市年轻人的成长情境,正在塑造他们的人生经历、价值观,他们感受到的矛盾冲突以及线上或线下的交互行为等。   我们也会讨论到中小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己生活当中。个体自主选择的重要性——而消费在实现这种需求方面正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后,我们会简要梳理和解读品牌在面向中小城市年轻人市场时将会遭遇的机会和挑战。       1、宏观图景:社会结构与个体限制       城市基础设施和零售服务业的飞速发展      过去十年间,中小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为起点较低,中小城市的变革之猛烈,甚至超过了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的居民几乎直接从乡村生活跳进了城市生活(城市周边的田地也被划归入城市,直接贡献于当地的房地产业)。最明显的变化是当地新兴的零售和服务业,新建的奢华房地产楼盘,以及新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及城市美化工程。       其他产业发展的滞后      在中小城市,主要的经济发展都发生在第一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和建造业,第三第四产业比如研究和设计等脑力集中的服务业都相当欠发展。   中小城市的市场发展也相对落后——这里几乎没有国际公司,私营企业中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   国有企事业单位仍然占据了中小城市年轻人“理想就业”的绝大多数机会和资源。       社会阶级与关系经济      市场化进程缓慢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准则“关系”在这里变得非常重要(关系指的是人脉和互惠关系)。   在大城市,虽然关系也非常重要,但是更深度的市场化经济环境,包括新兴的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内的第三第四产业白热化发展,持续给更强调竞争性的商业行为提供了空间。   在中小城市,掌握话语权的人群的权威,更多建构在人脉而不是胜出的个人能力或者表现之上的,于是挑战主流结构的独立或者创新的商业形态的生存空间几乎被挤压殆尽。       宏观形态如何影响年轻人      1.商场让生活更美好:生活环境的改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使年轻人对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乐观的判断。因为城市发展带来各种更新更好的消费场所,中小城市年轻人也建立起了和现代性和消费之间的深刻联系。   2.就业机会限制个体发展:产业发展的局限意味着就业机会和数量的局限。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但是这类工作一般都是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职位,或者按部就班常规性的日常行政和业务工作,没有什么工作表现方面的压力,能够自我实现的机会也很少o   3.遵从常态才能更好地生活:在这里别人怎么看你对你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城市年轻人去挑战社会规则和习俗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风险,包括失去身边同龄人的理解和接受。   4.世界是成年人的,年轻人只能遵从规则:在这里才能远不如人脉有意义,年轻人必须依靠更有影响力,更成功的年长者来给他们打开生活的一扇扇门。这就意味着,家庭、兄长和同事前辈对年轻人如何看待自我价值和如何行动有重要影响。       2、年轻人群体:社会流动与上升通道      比较大城市年轻人和中小城市年轻人群体,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实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来自中小城市。很多生活在中小城市年轻人来自乡村。那么,中小城市年轻人和大城市年轻人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小城市年轻人,我们必须更仔细了解,年轻人流动的原因以及如何流动。   我们来细数一下中小城市年轻人的组成:   A.移居至中小城市的农村或县级以下的年轻人(大量)   B.没有大城市生活经历的当地年轻人(大量)   C.从大城市返回的当地年轻人(少量但是数量在增长)   D.从其他同级另外城市来的年轻人(小部分)   虽然这几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但一直以来,中国年轻人都普遍相信“社会上升通道”的存在和开放性。年轻人相信,即使生活在最底层的乡村,只要个体努力,就可以进入大城市,过上现代都市生活,拥有好的职业,活得好的回报。   现在,因为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来自乡村,流动到中小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仍然相信社会上升通道。同样,也不断有中小城市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决意在大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       谁从中小城市流动到了大城市?      那些希望找到一份第三第四产业的工作的年轻人,必须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优秀的学生会到大城市更好的大学去学习,毕业之后也通常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另外,那些在家乡没有人脉关系的年轻人更有可能选择去大城市中生存,因为在大城市个人能力更有可能被肯定,即使没有关系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因此,中小城市最有才华,上进和自立的年轻人往往离开了家乡。留下来的少数有才能的人在孤独而一筹莫展地发展当地的年轻人文化。当下,中小城市几乎没有与创意相关的年轻人亚文化。       谁在向下流动?      现在,不是所有的中小城市年轻人都决心迁徒到大城市生活。   就业机会的稀缺带来的白热化的竞争以及飙升的房价(使北上广成了臭名远扬的压力锅),加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饱和,使中小城市年轻人的上升空间所剩无几。   与此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使当地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可观提高。   于是,有这样一群为数不多但也不容忽视的中小城市年轻人选择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去,回到更安稳的生活轨迹中去。       上升通道日趋固化,梦想受限      日益竞争激烈的大城市,板结固化的社会上升通道,对中小城市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个人能动性降低,梦想受限。到大城市去生活的可能性变小,而在中小城市生活各种机会也都受“关系”所限,于是在中小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理智和现实。   他们正在丢失对个体能动性的信念。越来越难以相信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就,比如更好的学习成绩,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他们也越来越不相信大城市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他们在更小的年纪开始放弃了个体的梦想,追求稳定生活。   对中小城市的很多年轻人来说,移居大城市的梦想已经遥不可及。       谁是本文定义的“中小城市年轻人”?      几乎所有的中小城市年轻人都有一刻会问自己:我是否应该尝试去大城市生活?然而他们中大多数选择或“被选择”留在本地:或者因为缺乏足够的个人竞争能力、或者缺乏资源、或者缺乏接收挑战的勇气。他们不再向上流动。   本文所描述和论及的,是指那些已经选择或被选择留在中小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这是因为,中小城市年轻人所体会到的最主要的焦虑和压力,都和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感知以及他们在中小城市面临的个体发展局限紧密相关。   那些已经去大城市读书工作生活的年轻人,以及那些下定决心奔向大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焦虑。       3、梦想和价值观:中产生活与个体性梦想的冲突       主流梦想和新兴梦想      中小城市年轻人最主要的梦想可以分为两种:主流梦想和新兴梦想   主流梦想是拥有稳定的生活,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与这种梦想对应的是看重家庭,金钱与地位的价值观。   新兴梦想是拥有更丰富的,新鲜刺激的,个体化的现代生活方式。与这种梦想对应的是看重个体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新生活体验的价值观。这是因为近年来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价值观,在更年轻或更富足的中小城市年轻人群体中比较多见。       主流梦想:中产的生活      中小城市年轻人非常重视和向往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这样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包括:有一份受社会尊重,(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4 页: 1 2 3 4    进入专题: 青年 阶层流动   

阅读更多

译者 | 卡塔尔《海湾时报》 中国必须解决国内各种压力才能继续崛起

核心提示: 尽管美国的确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如果中国要进一步崛起,先不要说取代美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必须首先整治其国内问题。 中国一贯偏爱站在鸿沟的另一侧,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使得人们质疑,中国是否具备成为领袖国家内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原文: China must rise above domestic pressures 发表:2012年9月3日 作者:Christopher R Hill/Denver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很多人都在谈论美国近几年的衰落,推论说中国将取而代之。尽管美国的确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如果中国要进一步崛起,先不要说取代美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必须首先整治其国内问题。 在涉及到经济因素时,那些认为美国处于衰落中的人遇到了困难。不管最近遭受到怎样的困境,许多国家仍愿意将自己换作美国,美国仍然是产业和创新的发动机,仍可能是活力四射的温床。 威胁美国全球领导权的毋宁说是其历史上某些分歧最大、最具争议性的国内政策。一个传统上人们以实用性自豪的国度正在经历过度理论化、意识形态化和所谓”新思维”化的衰弱期,从而将与政治对手进行建设性互动的实用理念拒之门外。 国内政策对于妥协和联合的贬抑也给美国与其他人的互动带来了新的困难。美国的外交政策的争论已经变成了”谁更强硬”的代名词,这当然不是明智的。 因此,美国外交接触中的艺术、坚持自己观点同时与其他各方协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被喜欢大声喊叫、指指点点、自以为是、相互揭丑的倾向所替代。 各国过去欢迎、期待与美国打交道。现在有些国家却更可能有所畏惧,尤其是看到美国国内各选区要求强硬的呼声的时候。 但是,在美国将国际领导地位移交给中国之前,审视中国自身内部的政治分歧、国内政治与不断增加的全球责任之无法融合,将会大有裨益。与中国的问题相比,那些令美国政坛头疼的问题似乎微不足道。 近年来,中国已越来越多地卷入19世纪风格的领土争端中,与几个东南亚邻国在南中国海发生领土诉求冲突。在我们痛感美国不愿意打破国际问题教科书的时候,看一看中国是通过什么正在系统地将这一地区极为重要的关系复杂化,将会有所启示。 中国”九条虚线”的领土要求从根本上将南中国海变成了南中国湖,这是中华民国时代蒋介石遗留下来的。 那么,这位蒋统帅是如何受到启发提出这样的要求呢?中国认为,这片水域归于中国已有上千年之久,但启发更有可能来自晚近,1945年之前台湾被日本帝国占据的时候。 于是,中国这个文化成就为世人所羡的国家,今天因晚近继承下来的主权要求,与其南边几乎所有的邻国陷入了口水战之中(也涉及一些海军的舰船),他们呼吁通过受到尊重的国际谈判程序来解决问题。 在此类形势下,各种政策选择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是,在中国笨手笨脚地处理南海问题时,一个关键因素是,国内民众指责政府”软弱”,并要求政治领导人强硬行事。 例如,在中国5亿互联网用户中,人们能明显感到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这反映在网民痛批政府在捍卫中国利益时表现”软弱”。 中国政府对这种攻击非常敏感。如果一名中国博主批评政府对法轮功的镇压,或支持藏独势力,互联网警察将立即前往假定的犯罪现场。但如果博客圈发出好战呼吁,要求获得更多资源,政府反而表示认可并且努力获取资源。 国内种种压力也令中国身陷其它问题。由于许多大国小国都与邻国有海上争端,许多国际观察家也许会原谅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 但是,中国自己的民众,无论是网民还是对抗的官方机构,却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遭到小邻国与大国的嘲笑。 一个相关的例子是,中国持续支持朝鲜这样具有核野心的国家。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认为朝鲜的所作所为具有任何优点。然而,中国每次面对朝鲜恶行时仅仅含糊其辞批评,还有愿望大于实质地表态朝鲜会推进改革,由于中国忙于内政,看不到自己为此付出的代价。 例如,对朝鲜2010年针对韩国发动的军事攻击,中国反应淡漠。韩国也是中国的邻国,双边关系因此降至冰点。 中国政策的随意性源于其领导层无法塑造或加强国内政治的改变:许多中国人仍然将顽强的小朝鲜视为朋友和盟国。中国并没有放出信号在未来采取更严肃的态度对待朝鲜,更不用说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社会的尊重,后者全都对朝鲜的行为厌恶不已。 站不住脚的政策清单还很长。 叙利亚是中国在国内政治的限制下似乎再次做错的最新国际问题。人们不希望中国在这个问题和其他问题上与美国或欧盟保持完美的一致。但是,中国一贯偏爱站在鸿沟的另一侧,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使得人们质疑,中国是否具备成为领袖国家内在的坚韧不拔精神。 这一切绝不意味着要尽量减少美国政治两极分化的后果。但是,美国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是,国内各种压力有时会导致过分的坚韧,而中国的问题是,同样的制约压力会导致外交政策软弱。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