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爱思想 | 刘瑜:迷人的愤怒

刘瑜:迷人的愤怒 进入专题 : 愤怒    ● 刘瑜 ( 进入专栏 )       据说中国人民的情感又受到了严重伤害,是被一个叫加藤嘉一的日本人。          对加藤的指控很多,其中最严重的一项,是说前不久他在南京的一次讲座中,否认南京大屠杀,让中国——竟然是中国——反思历史??于是网民愤怒了,铺天盖地的谩骂席卷而来,轻则让他滚回日本,重则问候他全家十八代女性。有网友甚至悲愤决定:以前我只是不买日本车和相机,现在我决定再也不吃日本零食了!          加藤做出回应:那不是我的意思,我从未否认过南京大屠杀,只是不明白其中关涉的数字和细节;此外我说“反思”,指的是中日双方都应对历史进行反思,因为双方都有不透明、不公开的地方,虽然双方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如果我的言论引起误解,我诚恳道歉……          哪怕对方已经澄清看法,一些爱国“愤青”还是坚持以最大的恶意来诠释,简直好像希望他是那个意思似的。好比街上有警察大喊“抓小偷”,前面的甲勃然大怒,在警察澄清他追的是乙后,甲仍然坚持勃然大怒。          我想愤怒是会上瘾的。          我们总能在媒体上看到各国青年在表达愤怒。穆斯林青年抗议某某漫画家丑化了穆罕默德;美国青年占领华尔街抗议贫富悬殊扩大化;印度青年愤怒声讨一个腐败丑闻??有一次我打开一个视频,一位朝鲜美女主播在声嘶力竭地控诉,双眼喷出熊熊怒火,屏幕随时有炸裂的危险,虽然我不懂韩语,但不用说,她肯定是在痛斥美帝及其走狗韩国政府。          很多愤怒显然是合情合理的,腐败、贫富悬殊、政府暴力、有毒食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但有些愤怒显得有点蹊跷,比如“舍近求远的愤怒”——近在眼前的不止一起“看守所神秘死亡案”无法激起其愤怒,远在伊拉克的美军监狱虐俘案则令其勃然大怒;比如“避重就轻的愤怒”——一场饥荒中数千万人的消失不能使某些人皱一下眉头,但一本杂志上对某伟大领袖的搞笑式漫画却使他们怒不可遏;比如“谄媚式愤怒”——其实我对三峡啊、转基因啊这些个事情也不大了解,但是既然很多人都在为这个事情愤怒,那我不愤怒是不是有点“脱离群众”了,那我就——大家看好了——气愤填膺;还有“不由分说的愤怒”——警察澄清“我要抓的小偷不是你而是他”之后坚持怒不可遏??什么,你不是那个意思?你的意思不重要,你等我把造型凹完再说。          愤怒之所以令人上瘾,大约是因为愤怒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人是需要自我认同的,换个现在流行的说法,人是需要“存在感”的,而正义的自我认识是这种“存在感”的要素之一。当然通向正义的方式很多,比如为几百万尘肺患者奔走呼告筹款捐钱,比如数年不放弃寻找失踪的“黑窑工”,比如坚持为弱势群体打官司,但这些似乎都太费劲了,哪有上网骂人省时省力——这边义正词严地敲三个字,那边镜子里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就已冉冉升起。何况隐身于集体中,安全温暖,还战无不胜。前面是张三李四,后面有王二麻子,“同去同去”,占领不了别的高地,道德高地还占领不了吗?          对很多掌权者而言,民众的愤怒则是最好的政治兴奋剂。民心颓丧时,打一针就举国上下精神抖擞了,我们都记得“文革”的大字报语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党给一身造反骨,唇枪舌箭杀气腾”??要说那些年革命的火焰为什么越烧越旺,不断地寻找敌人,调动愤怒,成了保持斗志的不败良方。找不到敌人怎么办?制造呗。于是各种匪夷所思,各种天方夜谭。到最后革命对愤怒已形成“药物依赖”,不吃,斗争会因为燃料不足而熄火;吃,斗争会因为烧光一切而熄火。          今天我们的愤怒当然不会如此荒诞,但对愤怒的迷恋似乎已深入我们的骨髓。看网上近期的辩论,从“方韩大战”到《非你莫属》风波,到加藤嘉一事件,大事小事,真事假事,都可以燃起你死我活的热情和杀气腾腾的怒火。“文革”过去了这么久,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打倒×××,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旗帜还飘荡在我们灵魂的上空。难怪有个叫施密特的德国哲学家在中国追捧者甚众,他说政治的要义就是“分清敌我”,对于习惯于“敌我思维”的人,几千年来忙着划分忠奸、划分贫富、划分中外??这理论多亲切啊,简直是量身定做。          作者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进入 刘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愤怒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444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圍觀不能」:艾未未稅案審結

庭訓當日,與「發課公司」涉逃稅案有直接關係的艾未未被禁止到法庭旁聽,辯方代表律師浦志強則批評聆訊不公平,指地稅局拒絕他們參考案件的稅局資料,令舉證有困難,法官僅給予他1分鐘時間結案陳詞。儘管庭審「圍觀」困難,但Twitter等媒體上還是陸續記錄了網友從不同渠道上的獲得的現場狀況。以下是艾未未助手 @duyanpili 整理的部份現場情況: 路青:整個庭審過程,感覺就是他們耍無賴。 代表發課出庭稅案的嚴律師:昨天庭審竟然沒有法官,法庭上只有兩個書記員,一個計時間,一個打字。 還有一個人民陪審員,只說一句話:你們別吵了! 庭審中,法官快把法槌都快敲爛了,可能原來是搞搖滾滴 !昨天朝陽法院武楠法官唯一關心的就是時間,她不斷地限定時間,給律師倒計時,打斷律師陳訴,拒絕對證據進行逐一質證,一份近千頁的證據要求律師在5分鍾之內質證完。律師當庭質問:你這樣做算法官嗎? 昨天稅案庭審後,律師要求複印庭審筆錄,武楠法官答複說可以,由但于複印機室下班了,要求明天下午2點來取。今天(6月21日)路青前往法院取庭審筆錄,吳楠法官說:「根據朝陽法院內部規定不能給。」路青:「昨天不是說好來取的嗎?」吳楠法官:「我沒有說過啊。」 除「圍觀不能」外,多名支持艾未未的人士也受到牽連。維權人士北風 @wenyunchao 在 twitter 上公佈了統計到的因艾未未稅案被上崗的人員名單:艾未未、許志永、莫之許、王荔蕻、吳玉仁、胡佳、劉荻、江天勇、周莉,海濤被帶走;趙末赴京被截走;而艾未未的法律顧問、維權律師劉曉原則「被郊遊」,周三上午被迫離開北京,返回老家江西。 關於此案來龍去脈,艾未未20日已在其 Google+ 上發文,詳細介紹發課公司訴北京地稅局第二稽查局案案情,網友查看可 點此查看 。(編輯:木子)

阅读更多

译者 | 《华尔街日报》非洲人的抗议彰显广州的种族紧张

核心提示:周二,一名尼日利亚籍男子在广州的看守所里死亡,在广州的非洲裔人士举行了抗议活动。抗议引起对当地居民和居住在广州的大量非洲移民的紧张的关注。 原文: Africans’ Protests Highlight Tensions in Guangzhou 作者: Lilian Lin 发表:2012年6月20日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图:周二,官媒《广州日报》的微博账户发出了一幅关于非洲居民在广州市抗议示威的照片截图 】 本周,一名尼日利亚籍男子在广州的看守所里死亡,在广州的非洲裔人士举行了抗议活动。抗议引起对当地居民和居住在广州的大量非洲移民的紧张的关注。 官方媒体新华社的消息称在尼日利亚男子的死亡事件发生后,”百余名”非洲裔人士参与了周二的抗议,并导致交通中断。 广州警方称,抗议的起因是周一下午一名尼日利亚籍男子就车费问题与一名中国的电动汽车主发生纠纷,双方都被带往派出所。在这之后,矿泉派出所门口开始出现抗议示威。大约四个小时之后,按照警方的说法,该尼日利亚籍男子”突然失去意识”并且于抢救无效后死亡。 大约300名警察沿路集合以对付这些非洲裔示威者。很多非洲人举着写有”将尸体还给我们”的横幅,站在警察局前。网上的照片显示,愤怒的人群使用砖头袭击了警车,警察使用盾牌试图驱散示威者。警方于周二就此事发表声明,指出警方的行动”合理合法”。 记者试图在周三与广州市公安局官员取得联系,但没有成功。 在中国的类推特——微博上,人们就此事议论纷纷。很多留言不留情面地批评了在广州的非洲人,尤其那些非法居留的非洲人,指责他们到处犯罪并要求官方拿出有效的措施对付他们。 “示威事件显示出广州当地警方想管理非洲裔居民到底有多难。他们竟然抗议!我们自己人都从来不干这个,”一名博主这么说。 在这次示威事件发生前很久,在百度贴吧的在线论坛就曾有过针对在广州的非洲人的讨论。种族主义的言论充满了这样的论坛,很多用户抱怨非洲人”欺负”中国妇女,称”中国可以有第57和58个少数民族:非洲移民,以及他们和中国女人生的的混血孩子。”还有些人呼吁容忍,公平地对待非洲人,他们认为广州应该表现得像个国际化大都市。 这不是当地非洲族裔与广州警方第一次冲突。百余名非洲裔居民早在2009年7月就袭击过矿泉派出所,起因是一名非洲裔男子在试图逃避护照检查时跳楼身亡。 二十余年前,1988年12月,在一名保安阻止一个非洲裔学生带两个疑似妓女的中国女人进入他在南京河海大学的宿舍之后,南京爆发了中国学生反非洲裔大规模的示威。这一事件点燃了中国学生针对非洲人与中国女人在一起约会的所有负面情绪;13个学生在后来的校园示威活动中受伤。 九十年代末,被广州制造业中蕴含的商机所吸引,非洲人开始迫切地向这里迁徙。周二的抗议示威发生的小北路,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非洲城”。 按照中国媒体引用地方政府智库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报告,2008年广州市有两万经注册的非洲裔居民,但实际数字,包括短期居民和非法移民,估计有20万,约占广州总人口的2%。同一时期,在广州的为日本企业工作的日本人,才有5700人。 一项2011年的本地调查显示,广州居民对非洲裔居民越来越无法容忍。根据来自新加坡早报网2009年的报告,很多广州的非洲人宣称他们正遭受着种族歧视。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阅读更多

译者 | 【专题报道】《经济学人》中国经济有多坚韧?

核心提示:《经济学人》5月26日发出的关于中国经济的专题报道,集合了十篇涉及中国的增长、出口、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文章,”译者”利用聚合翻译,完整译出全部内容及图片,同时将原刊于这一期的另外三篇中国报道也合并进来,形成这一专辑。 内容提要: 本期报道的特色是利用了各种比喻——大小轮自行车、巨大塑料恐龙、川震中倒塌的学校——力图为读者呈现客观的中国经济状况。有些文章见微知著,如”郭永昌的歌声”,从一位已经倒台的县级干部看中国的地方官员为什么能一直卖力地”招商引资”;有些文章则博采众长,综合多位经济学者的看法,以数字、图表和不同的计算方式,呈现宏观图景。 “译者”提供的本期《经济学人》专题报道是唯一完整翻译了本期刊物的中文版。 目录: 中国经济特别报道: 总论: 中国经济有多强韧? 特别报道:单车骑向繁荣似锦 出口:超额贸易顺差的退潮 投资:无谓的谨慎 地方官:郭永昌的歌声 金融:弯而不折 荷马式智慧 地下金融:灰色阴影 消费:探查一下hellokitty中国 “不要抱怨那些你不能改变的” 下一章:超越增长 更多中国报道: 中美关系:松了口气 裸官:举家移民 两头下注 少林寺的麻烦:人人都会功夫 中美互联网:分手谈何容易,雅虎! 可以通过iPhone/iPad 直接下载 免费的30%试读部分。以下是在苹果阅读器上的呈现: 在iPhone上阅读 :   【选择”用iBooks打开”即可在书架上看到本期杂志】   【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可以利用iBooks上的搜索、加亮和写笔记的功能】 在iPad上阅读 :     在 Kindle上下载点击这里 。 捐款支持”译者” ,让我们做得更好。这儿还有”译者”出品的 更多免费杂志 哦! 另外,我们会在墙内的微博账号上以”杂志化”的阅读体验发出本期试读的”长微博”。到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和 网易微博 上关注我们和转发,帮助我们的译文在墙内扩散。 已经订阅了《每日译者》手机报的订阅用户将获得本期杂志的优惠券。 订阅方式 在此。 查看往期 本文版权属于©译者和作者及相关出版社所有。©译者遵守知识产权协议并保留相关权益。未经允许的传播会被视为非法。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耶子: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290 次 更新时间: 2012-06-18 00:28:59 耶子: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 进入专题 : 知青    ● 耶子       我当年就是在《知青》里的北大荒——合江地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支边,当时团部在乌苏里江边的饶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有六个师,以“建、设、钢、铁、长、城”6个字为各个师的番号,我们的三师的番号就是“钢”字,写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钢字几团几连几排几班。 三师是黑龙江建设兵团最大的师,据说前身是八五三农场。      《知青》虽然才看了几集就让我强烈地这样感觉:虚假得无以复加!     剧中人物服饰虚假——衣服的式样虚假,把改革开放后的服饰样式搬到了剧中,没有补丁的衣服这就在造假。刚去兵团发的军棉衣、棉裤、棉被(没有单军衣)以后都在工资中扣了。只发过这么一次 。     剧中人物年龄虚假——事实我们当时的年纪远远比剧中人物形象的年纪小,本人当时就只有17虚岁,周岁只有15岁,连里知青最大年纪也不过23虚岁。     人物语言虚假——竟然有“担当”等这样一些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词。     早请示晚汇报是知青生活中绝对不可能没有的事,剧中怎么没有?当时我们进食堂吃饭前都首先在食堂门口按照排、班排好队,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三遍后才能排队进食堂吃饭,每桌6个人,三男三女,站着吃饭,根本不可能有坐着吃饭的事。连里开大会如果是在晚上的话(因为经常有最高指示中央文件发布,就得什么时候到了连队什么时候就得开会传达,一刻不能延误),就搬上长条锯下的木头在食堂一排排横放好,每人就依照排班坐下开会,如果是白天开会,就在晒谷场席地而坐。     麦收时常常48 小时连续工作,期间最少时只能睡2、3 小时。即便这样极度困乏疲劳,睡前还要读一下“老三篇”“雷打不动”(那时最常使用的词),这时每个人都躲在炕上的帐子里,帐子外成千上万的蚊子在吼叫(那呜呜的声音简直无法让人相信是蚊子的叫声)。在地里割麦子又被漫天飞舞的“小咬”一种北大荒特有的小虫子叮咬得皮肤瘙痒和肿起来,后来学老职工样戴上帽子再用纱巾蒙住脸,反正不能让皮肤裸露,最好在帽子上插上一种点燃的特殊的草才能驱赶这种“小咬”。即便这样,早上的出操依然雷打不动。     麦收结束就是晒麦子,相对麦收赶时间要轻松一下,但又开始经常折腾——拉练。常常是半夜或凌晨3、4点钟,突然钟(一大截铁轨)被大敲,你就得被迫在极度困乏中翻身跃起,以最快速度出门排好队,被严肃告知有什么“敌情”(是假设的,当时因为珍宝岛事件与苏联正在打仗),然后走几个小时的沼泽地,绕来绕去回到连队已朝阳喷薄欲出了。几乎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得甚至早饭也不吃,合衣、鞋也不脱就一头栽倒炕上再睡一会。这时如果有下雨的征兆,也常常要在半夜三更被钟声叫起来以最快速度跑去麦场把晒的麦子堆起来再盖好。     最脏的活就是麦子脱粒扬场,然后就是装200斤一麻袋,上3级跳板倒入几层楼高的麦屯子中。那时男知青和女知青都这样扛,开始女知青扛不动,在老职工的鼓动下,慢慢我们这些在家连20斤米都扛不动的女孩子竟然也能抗200斤的麦子麻袋包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但由此也被压坏了。因为这时的知青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至少我的关节炎更严重了。我当时只有虚岁17岁,我相信如果没有这样超负荷的压迫,我现在不至于个子才1米65,因为我家没有当知青的妹妹们都在1米70。     体力活劳动强度最大的就是脱坯,即把粘土放在一个6块砖大小的木头模子里制作土砖,晒干造房子用。     工作一般都超过8小时。当时知青最渴望的就是能好好睡一觉。     剧中人物都是身体发育成熟的帅男靓女实在让人无法认同:——事实上是许多知青当时都是没有发育成熟和是正在发育的孩子,超乎人体承受能力的超强劳动摧残着知青多数人的身体,由此几乎人人都在几个月或一年或几年后疾病缠身,并且终身被知青期间留下疾病所折磨。     《知青》中道具再一次让人大跌眼镜,竟然有三人沙发和沙发背上的钩花白色花边桌布,那可是80年代中期的产物和时尚。     那本被撕去封面的《牛虻》封面图明确显示这是80年代出版的《牛虻》。(这个剧的导演是不是80后或90后啊?) 细节和道具的真实对一个剧的重要性,作为导演和编剧应该懂得。但为什么明知故犯制作这样的虚假?     瞠目结舌的还有——     连队广场上竟然有成排的自来水,这也虚假得太离谱了吧。本人曾经就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2团六连的,当时我所在的连队是全团最大最好的连队,也只有3口井,每口井都至少三、四十米深,水桶是用铁轱辘把摇上来的。老职工告诉我们冬天一定要戴手套,否则因为零下40多度太冷,铁轱辘把会把手掌的皮肤粘去。在新建连,为了挖这样的深的井,经常有知青在挖井时滑入井中摔死。     在新建连,吃水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先让拖拉机开一条一米宽的沟渠,等水渗漏多了就舀到空柴油铁桶中用明矾打一下,等脏东西沉淀了再作为饮用水,即便这样,那水的颜色也如加饭酒一般。     房子没有造好前男女睡一个大帐篷,中间用一块帆布隔离,脱坯、拉沙、伐木等造房子活必须赶在夏天完成,因为北大荒中秋节就下雪了。     兵团知青吃饭哪有坐着吃饭的,都是6人一桌站着吃,只有一盘包心菜,6个知青三口两口就没有了(于是拿上馒头回宿舍就着自己家邮来的包裹里的榨菜吃馒头,只有我们南方人才有这样的东西),再用自己的碗去一个大桶里舀萝卜丝汤,一勺下去能舀上十几根萝卜丝就是相当不错了。后来我被调到食堂工作,才知道,每次2个萝卜,半斤油三大桶水,供一百多知青吃,被知青戏称“顺气汤”。根本没有经常吃肉的事,如果狼不咬死猪,就只有过节才能吃到肉。每当夜晚听到猪圈传来猪的惨叫,我们就知道可以吃肉了,窃喜。可是以后连里派男青年持枪值夜班,以后就又吃不到肉了。但又后来不知怎么回事,有男青年值夜班,还有猪圈被狼袭击的事,狼只吃五脏六腑,所以猪肉就是全连知青的口福了。     夜班最幸福的是有时候能吃上煎饼,但不管是馒头还是煎饼,下“饭”的就是“卜柳科”(一种酱大头菜)。     不是什么样的知青都能去兵团,这倒是真的     ——后来我被调到28团,当时有几个高大的北京青年经常来我工作的地方看望同事一位杭州男知青,以后从那位杭州男知青的口中知道,这几个北京青年中有一位就是薄一波的小儿子,他本来是被分配去内蒙古插队的,为了来兵团,与自己的父亲脱离关系、划清界限才被容许来了兵团28团。     《知青》北大荒的场景不真实,马车行驶的小路不真实,马路都非常宽,路的两旁是树林或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和黑土地,即便有树林,也肯定有桦树,但《知青》中竟然看不到,奇怪了。     马车不可能被知青所驾驶,我们连队的马车都是老职工驾驶,马都是从内蒙古退役的军马。夏天马由于被无数牛虻叮咬有时就会受不了突然发狂带着马车疯跑,本人就曾经被这样惊了的马从马车上甩下来,浑身疼得躺了一天,又咬牙第二天坚持干活。     食堂的东西绝对不可能由知青农工去买,绝对只能是司务长去采购,这样的情节杜撰得太失真了。     我们的连队排长以上都是由老职工担任,只有一位个子又矮长得又丑的北京女知青担任了副连长,这是个非常极端的对知青极其严厉的极左分子。     团部才有现役军人,是属于沈阳军区的。老职工都是原来开赴北大荒后转地方的军垦人。     知青的宿舍里是左右两排炕,每个炕上睡6个知青,根本就没有桌子,炕上自己的铺位就是桌子。吃饭、写信、看书等等,除了洗漱全在炕上进行。(《知青》中的周围场景让人怀疑是不是今天的度假村啊?)     在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那些强奸女知青的师、团、营的领导最终被法办——被不容许戴军帽,被撕下领章,被反绑双手,站在军卡车的两侧,游每一个连队接受审判……记得当时有2辆军车拉着这些混蛋到我们连对他们进行审判。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得知一位北京知青在火车上就被接知青的团部领导奸污了,后这个女知青没有下连队,直接在团部当了打字员(一次去团部办事还见过她),以方便这个领导的发泄。     我永远记着当时这些禽兽的狼狈模样!    进入专题: 知青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影视与戏剧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447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凯迪社区,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耶子: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 相同主题阅读 徐贲:电视剧《知青》带来什么样的记忆? 耶子: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 许珍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原因探析 李克军:知青运动的历史回顾: 刘亚秋:“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 曹惠英:考察过去,映射现在──文革时期知青题材与红卫兵写作研究 潘鸣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 邱新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 任国庆:沉痛的“使命”──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傅书华:心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 谢轶群:知青——自我安慰的“青春无悔” 王力坚:文革中的知青地下歌曲 祝东力:“红卫兵-知青一代”的前世今生 谢泳:知青的最后辉煌 张鸣:知青运动与知青群体 张鸣:贱民背上出身的魔咒 周雪光 侯立仁:文革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 刘亚秋:知青苦难与乡村城市间关系研究* 史啸虎:也晒它几首知青诗——纪念中国知青运动四十周年 田沈生:中年知青的感悟——读邓贤《中国知青终结》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