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應追究山東「土皇帝」 無理由怪責陳光誠

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傳奇般逃離地方政權非法軟禁的魔爪,所揭露出「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群眾專政」的種種暴行,令人覺得彷彿回到文革歲月,正好印證了中央領導人所言:「如果不搞政治體制改革,文革悲劇就有可能重演。」 稍有良知的人都曉得,陳光誠是雙目失明的殘疾人士,對於擁有軍隊、警察、法庭、監獄、宣傳工具的國家機器而言,絕對是弱勢一員,根本不會構成威脅;難得的是,陳光誠心繫蒼生,為民請命,所憑藉者無非是自學的法律知識,所作所為既符合國家憲法賦予的公民權利,也順應中央「以法治國」方針。中國要完成由人治向法治的歷史轉變,正需要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陳光誠式的公民,以自覺的法律意識,監察政府運作,制約絕對權力,消除絕對腐敗。因此,政府應該將陳光誠一類維權人士當「寶」愛護之、珍惜之,而非當「草」踐踏之、剷除之! 據悉陳光誠已走入美國駐華大使館暫避,這完全是基層政權黑社會化、法西斯化造的孽。如果不是受到慘無人道的迫害,身為盲人的陳光誠會冒着九死一生危險出走嗎? 何況陳光誠早已恢復公民權,是自由身,並非越獄逃跑的罪犯,進入美國大使館並不犯法。當局只應追究山東省的「土皇帝」,無理由怪責陳光誠! 劉夢熊 東方日報

阅读更多

幫資本家打工 「為人民服務」到「為人民幣服務」

胡溫政府號稱「親民政府」,其實是「親商政府」,為了商界利益,各級政府鞍前馬後,將大企業當神來拜,服侍得無比妥貼。更有政府機構充當私人企業的人力資源部,不僅為企業招工,更到企業當替工。可見有些官員不是「人民公僕」,而是「資本家奴隸」。 四川省年前引入某大型跨國企業在當地設廠,為讓「金鳳凰」安心落地,當局在稅收及用地等方面提供種種優惠不在話下,還承諾為對方招募前線員工,並以垂直下行的方式,向各級政府層層攤派招募指標。 近年內地產業結構大調整,不少在東部被淘汰或不受歡迎的企業湧往中西部,造成勞動力需求激增,部分薪酬待遇不高或工作壓力頗大的企業,都面對招工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地方政府便越俎代庖,幫助企業招工,如果招工不足,部分公務員便到企業「頂班」,以完成政府許諾的指標。 政府部門對企業如此仁至義盡,如此關懷備至,令人敬佩之餘,又不免疑竇頓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政府官員寧願放下「大老爺」之尊,不惜動用公權力為企業排憂解難,說到底還是「數字出官」、「政績出官」的思維作怪,因為只有招商引資,才能有較高經濟增長率,才能有政績,有政績才能升官。在長官意志下,上級發命令,下級不敢不服從,於是就出現公務員進工廠當打工仔的奇觀。 召之即來 揮之即去 除了撈政績,也令人懷疑背後有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官員平時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如果沒有足夠的誘惑力,是不可能低聲下氣為資本家打工的,除非背後大有油水可撈。事實是,當今神州,官商早已結成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官員「傍大款」的問題早就存在,而且形式推陳出新,像四川省那樣既為企業招工又當企業頂工,也並非個別,如果深究下去,說不定能查到不少腐敗的線索。 更令人擔心的是,政府部門如此深度介入企業運作,就與企業結成命運共同體,一旦企業發生欺壓工人或行為不端事件,當局是否秉公辦事必然受到質疑。事實是,內地工人權益毫無保障,剋扣工資、拖欠工資乃至企業倒閉老闆逃亡事件層出不窮,不知多少工人血本無歸,也不知因此發生多少群體事件。如果當局對基層利益的關心能達到關心資本家的一半,社會必然和諧得多。 有錢能使鬼推磨。當今內地,政府偏向大財團,官員甘當有錢人的跟班、家丁,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從「為人民服務」到「為人民幣服務」,中共政權完成了驚人的「歷史性蛻變」。 東方日報

阅读更多

肖雪慧:一个很有想法的农村老伯

  今天上午10点过,一阵敲门声,以为是送网购快递的,打开门,是一老一少两位陌生人,老者像是来自农村,年轻的一位很像在校大学生。老伯见我神情讶异,先开了口:肖老师,我是专门来拜访你的。我把二位让进门,还是不知什么事。他告诉我,他看见我在报上发表的东西,早就想来,今天一大早从家乡(没记住是安岳还是岳池)赶来,就为来跟我聊聊。在石灵转车时遇见这位到成都办事的年轻人,带他来找到了我家。我估计,年轻人大概就在我们学校附近办事。听老伯说是看了我文章,对我的观点,他还用了“健康文化”一词。我好奇地问:什么文章?再接着听,我才明白,并不是我的什么文章,而是去年11月参考消息报道“培养中华小孝子工程”引起的争论时,有一两句提到我的批评性观点。老伯一直保存了这张报纸,放在他随身行李包里。   老伯说他已经75岁,自己干活养活自己。听到这,心想,他要跟我谈的很可能是农村养老困境。问他家里情况,他说两个女儿嫁的很远,家里就他和老伴。问起医疗养老等保障情况,他说,买了农村医保,每年交,每年都在涨价,只有住院能报销一部分,不住院,平时生病不能报销。其他保障呢?丝毫没有。听他说还在工地上打工,我更吃惊,75岁了,工地上能干什么呢?他的答复更让我吃惊:和浆灰。每天从早7点感到晚点,中间只有一点时间吃午饭。干这活很累,工时也太长,而且,没有防护的话,容易患尘肺病。我劝他:别干了,如果病了、伤了,挣点钱还不够治病治伤的。他说,老板也不想要他干了。他还告诉我,80年代出来做过小生意,挣了点钱,可是物价年年上涨,贬得没底了。听了,默然无语。   我想继续向他了解农村养老状况时,发现他并不是为了谈这个而来,他想的是:中国怎样才能有一种健康文化。我有点冒昧的问他有没有读过书,他回答:读过小学,平时爱买点报纸看。他表示他有一套关于怎么建立健康文化、反腐败、实现清廉政府的想法,简要说了说,有些见识还真不错。他说打算到北京向高层进言。我一听,劝老伯:“你可千万别!代价太大、风险太大。”他不解。我说,你这么大年龄,挣钱不易,到北京一趟往返路费、吃住,得花一大笔钱。住宿,肯定得找价格低廉的小旅店吧?这一来,很容易被当成上访者,果真如此,后果就很难预料了。去年一个到北京旅游的退伍兵被当成到京上访的暴打一顿抛在野外。再遇上什么紧张兮兮搞“护城河工程”时期、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敏感时期,被误伤几率更大。   老伯听了很失望,又表示,想见温家宝,当面进言。这个淳朴老农可能完全不知道一个普通农民要见高官,难于上青天。我问:你们县的七品官你能见到吗?他说:“见不到。”他当然也不知道中国官员出行那阵仗,封山封街,已成习惯,人民网津津乐道报道的马英九车队使一辆救护车延迟了几分钟,在这里根本不算事,封你个几小时的街,也是常事,而且绝不会报道,更没有道歉一说。这么一种阵仗,他哪有机会面见高官?   我劝他,写信吧。他说,写过,信里还专门注明请给答复什么的。结果,信根本没出县城。其实,我也知道这没用。只有宽慰老伯:你想说想表达的,一直有人在说在表达,而且肯定不会像你要为此付出你承受不起的经济代价,也不会被当上访者遭遇不测。陪他来的年轻人也劝他别去。   听他叙述,觉得这位老伯还真是个很执着的人。去年选举,他还自己跑去要求参选,结果,不说也知道。   其实,这老伯想就“健康文化”、反腐向高层进言,想参选,原本是公民应有权利,若在正常国度,应该有多种渠道去实现愿望,但在这里,老人生存如此艰辛,75岁了,老无所养,还出来在工地干重活。上京进言,见高官,别说在这地方根本行不通,而且被当上访者而受伤害,几乎是肯定的。   老人和年轻人离开时告诉我,他们进校后到处打听,说他们是我的亲戚,才找到地方。一听他两叙述找我的过程,就知道准是被盘问过。连学生来帮我调试电脑,都有有司的临时工堵在楼口盘问,莫说他们。   2012-4-22

阅读更多

朝鲜战争欺骗了历史

  《另类史料》   历史怎样阅读是我作为文科教师最为纠结的,因为相同的历史,确立了不同的价值观与立场,对历史的描述、分析、判断、评价那个差异简直是水火不容。也因如此,我对任何一个想要有点人文知识的,总是坚持认为必须先看历史,而且为了尽可能对历史知道的客观、全面,必须尽可能阅读那些属于历史学家的大家写的历史。为此,我几乎不推荐中国大陆人写的历史,主要是推荐唐德刚、黄仁宇们写的历史,尽管他们也囿于知识、史料、个人价值观的限制,但不会故意为之,同时还建议看更多其他能够作为史学家被认可的大家,如钱穆、费正清等写的历史。这里提供的只是人们对于那场至今依然作为毛泽东伟大杰作的朝鲜战争的另一面描述,各位可以立体地认识那场战争。此文转自海外媒体,题目没变。   最近,原苏联国家档案资料有部份解密,关于金日成等人如何策划发动朝鲜战争的经过终于泄露出来。 原来侵略者并非“美帝”李承晚匪帮,而是金日成、斯大林。但是由于信息封锁,至今多数人仍沿袭过去的思维模式,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帝”挑起的 。图为彭德怀和金日成的合影。   最近,名为醉笑风铃的作者撰文《朝鲜战争欺骗了历史》在网上热传并引起轰动。原来侵略者并非“美帝”李承晚匪帮,而是金日成、斯大林。但是由于信息封锁,至今多数人仍沿袭过去的思维模式,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帝”挑起的。近日,原苏联国家档案资料有部份解密,关于金日成等人如何策划发动朝鲜战争的经过终于泄露出来。   1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知情不?   1949年,金日成奔走于莫斯科和北京之间要求合伙发动“解放”南韩的战争。在金日成的殷切要求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族的三个精锐师在1949和1950年初调入朝鲜,编入朝鲜人民军,供金日成调遣。(见鲁南生:《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三个师原来归四野林彪统率,他们曾身经百战。 这样一来金日成手下的兵力增加了一倍,而且增加的都是精兵强将。在这种情况下,金日成放胆在1950年6月25日,有计划、有准备地发动了入侵南韩的战争,因为有备而来,一鼓作气三天之内就攻下韩国首都汉城,世界为之震惊。所以,金日成出兵南韩,中国事先就知道的。   2 、关于抗美的宣传   朝鲜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内的宣传一致认为是美帝指挥南朝李承晚发动的战争,全国很多城市举行声势浩大的大游行,开大会声讨“美帝国主义”。细想一下,如果是南韩发动战争,他们乘势而来,怎么会三天之内,就丢了自己的首都汉城呢?在当时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中,人们是不会思考这些问题的,因为那时的人都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当然,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也是),所以只能跟着反对“美帝”侵略。   3、朝鲜战争死亡人数   朝鲜战争是二战之后最残烈的一场战争,造成了500万人的死亡,(平民死亡300多万,军人死亡100多万)。中国志愿军死亡人数,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很多战士死得悲壮凄惨。志愿军10月入朝,本想尽快结束战斗,没有想到拖了三个冬天,后勤补给跟不上,很多战士冻死。根据美国人写的回忆录提到,曾经有一段时间,志愿军和联合国部队之间的阵亡人数是14:1。在这场战争中除了造成人员死亡之外,还耗费了中国的大量财政开支。1951年,中国的财政出支有50%是用在朝鲜战场上。(见毛选五卷P66)   4 、失败的第5次战役   1950年冬天,志愿军已经打到朝鲜的三八线,彭德怀主张暂时不过三八线,因为军队损失已经很严重,而毛否定了彭德怀的意见。结果是:仓促发动的第四次战役,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相反,美军抓住志愿军不具备一周以上连续作战能力的弱点,大举反击,使志愿军遭到入朝作战以来的第一次挫折。不仅损失了5万多人,放弃了刚刚占领不久的仁川和汉城,而且全线被迫后退了100多公里,又撤回到了三八线以北。(见《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P877)   第五次战役目标开始决定主要在三八线地区打击敌人,到后来却发展到要打回三七线以南去了。第五次战役开始不久,美军掌握了志愿军的作战规律,利用其机械化程度高和火力强等优势,使志愿军无法发挥运动战的特长。结果,志愿军全线被迫后撤约40公里才勉强阻止住敌人的推进,且损失严重。仅此战役,志愿军就有1.7万人被俘,占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被俘人员的80%还多。(见《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P877 )   5 、谁是朝鲜战争的胜利者?   战争是否取得胜利的标准是什么呢?这要看战争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金日成:策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十分明显是要在南韩建立统治,或者用他的话来说是“解放”南韩,是要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而结果呢?花三年时间,朝鲜死亡无数人,最后的结果又回到了三八线,南韩还是在李承晚的领导之下。   中国:联合国通过决议谴责中国是侵略者,中国在全世界受到孤立,在那以后美国有理由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也失掉了“解放”台湾的机会。中国志愿军被俘人员是2.08万,是美英两国战俘的4倍还多。在战俘遗返时,中国战俘有1.6万人不愿返回中国,(占被俘总数的三分之二)。(数据见《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唯一的收获是落下了敢与美帝叫板的名声(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中国老百姓宣传的)。   美国人:捍卫了南韩的主权,但也没有推翻金日成政权,损兵折将,又回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   苏联人:没吃亏,相反还卖了不少武器。直到60年代,中国还在偿还苏联的军火费。   日本人:占了大便宜。在战争中接了美国不少定单,建立了经济崛起的基础。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到过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份,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份,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于是,战场的严酷和士兵危在旦夕的生命,作为一个战争片断,整体地走进了纪念园。传统的写实群雕就这样被新颖的设计思路所突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按照建筑界的行话,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作品。南面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这座墙上,还隐现着浅浅蚀刻的许多士兵的脸部,这些形象不仅是写实的,甚至可以说是真实的。因为所有这些脸部,都是根据朝鲜战争新闻照片中美军各个兵种的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临摹刻摹的。纪念墙的花岗岩是磨光的,开阔地的塑像群因此而映射在墙上。随着我们的脚步移动,两组形象便流动地,互为背景地融合在一起。战场的引入,新闻照片的应用,都表明着设计者在刻意寻求一个历史真实的感觉。而正是设计者的这个追求,让走入纪念碑园区的我们,不无困惑。   我们当然是困惑的。   因为我们从小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长大;   我们熟读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看了无数遍电影《英雄儿女》;   哪怕是在美国打工,我们只要一张嘴,都会不假思索地唱出《上甘岭》的插曲。   在我们出生出世长大成人的每一天,我们最崇拜的艺术家们,就是以他们最卓越的才能,以最优美的旋律,最动听的歌喉,向我们讴歌这场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以致我们在一生中有过多次痛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在朝鲜战争的前十八年,没有最后一次赶上报效祖国的机会。我们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推出天经地义的逻辑:我们的父辈跨过鸭绿江,就是“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至于为什么要跑到鸭绿江那头去“保卫”,是因为唇亡齿寒。美帝国主义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挑起朝鲜战争,就是要利用朝鲜半岛作为“跳板”,企图将刚刚诞生一年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就像要杀死一个天真的婴孩一般。为此,我们的爱国主义绝不是干巴巴,而是血肉丰满的。既充满对侵略者的仇恨,却又伴随着诗意无限的对祖国的热爱。这与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浪漫和激情实在很合拍。   就像《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一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柔情,和“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激昂,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因此,我们向来不认为自己接受过什么说教,那是一种已经化为血液流淌在胸中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如此难以割舍,它不仅会伴随我们从小到大,而且也会伴随我们越洋过海。我们就这样毫无思想准备地突然“踏入敌阵”,走进了美国朝鲜战争纪念园区,蓦然面对“行进”在朝鲜战争的开阔地上的,那19名疲惫艰难的美国士兵。我不由自主地说,这就是被我们打败了的“美国野心狼”了。   关于这些美国士兵,园区内只有一句短短的碑文:“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在读到这段碑文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眼中穷凶极恶的“美国鬼子”,却也是美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儿女”。我们停在这只有一句话的碑文前,不由有些发愣,就愣在“保卫”这个词上。   美国兵千里迢迢去朝鲜,他们凭什么言称“保卫”,他们又究竟去保卫了什么? 这是一场跨越了半个地球的战争。我们也想到,在有着信息自由法的美国,政府不可能对于这样一场战争,向他们的士兵和家属隐瞒重大历史情节。   这个朝鲜战争纪念碑是在1995年6月27日才揭幕的,远在1982年揭幕的越战纪念碑之后,那么,在经历了对越战的不断重新认识之后,美国人在建立这个朝鲜战争纪念碑的时候,为什么还能够保持整整半个世纪的自信,坚信这样一个远征是正义的呢?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这是我们此生第一次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站在交战双方的边界。我们感到奇怪的,不是上面的这段碑文和疑问,而是我们怎么直到站在这个“敌营”的纪念碑前,才第一次产生这些疑问,我们怎么直到今天,才想到有必要了解和知道,我们当初战场上的敌人,他们又是怎样看待和解释这场战争的。   6、“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很难在纪念碑上直接找到彻底的答案,因为这个纪念碑园区的文字非常少。除了上面这段碑文,另外,就只有一句话的碑文了,那是用银色的字,镶镌在一座同样简洁的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上的。纪念碑座落在一个圆形的水池中。它是整个朝鲜战争纪念碑的主题:“自由不是无代价的。”虽说提到“自由”这样一个“主旋律”,可是整个设计基调仍然是低沉的。和越战纪念碑一样,它强调的仍然是“代价”,是战争对于生命的摧残。因此,作为对主题的诠释,在围起这个水池和纪念碑的石块上,我们看到刻着参与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的伤亡记载:阵亡美军54246人,失踪美军8177人,被俘美军7140人,受伤美军103284人。我们从未接触过这些战争数字,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它的份量。在这些数字里,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无知。我们一向以为,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只是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而已,战场上都是“美国狼”。而从以上数字表明的事实,与我们原来的印象差异很大。美军在联合国军中的比例,远远低于我们的想像。我们于是想知道,当年志愿军的敌人,究竟是些什么国家。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园区的最后一点文字。那是当年所有加入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国家和提供医疗支持的国家的名单,他们是:希腊,法国,埃塞俄比亚,丹麦,哥伦比亚,加拿大,英国,泰国,瑞士,南非,南朝鲜,菲律宾,挪威,荷兰,新西兰,卢森堡,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亚,比利时。   离开这纪念碑时,我们感到,一切基于主观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对于战争和历史事件的解释,都可能是有偏差的。作为一个平民,首先需要知道的只是历史事实,只有当事实是清楚的,听取各方面的解释,才可能是有意义的。   于是,我们从国际互联网,查寻了最基本的有关朝鲜战争的时间表和历史资料。在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五年,人们享受和平还很短暂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突然打破国际公认的划分南北朝鲜的三八线,进攻南朝鲜,并且长驱直下,几乎灭了南朝鲜。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派出联合国军援救南朝鲜,其中包括作为主力的美国军队。美国人至今自豪的,他们的儿女去保卫的那个“从未见过的国家”,就是南朝鲜。而南朝鲜人,就是美国军人保卫的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民”。   1950年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经过三年残酷的战争,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签字,维持三八线。只有三八线依旧。   我们一向被告知,中国人民必须打这场战争,不打就会亡国。我们一向被告知,连美国高级将领也承认,他们在朝鲜“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现在我们才知道,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奥玛尔?布莱德利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他的原话是,假如因为朝鲜战争,“我们就打入中国的话,那么,我们将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段话和我们原来理解的意思,实在差得太远了。

阅读更多

张铁志:从修伦港宣言到占领华尔街

  “我们是属于这个世代的年轻人,我们在舒适中成长,但是却不安地凝视着这个环绕我们的世界。”   五十年前的1962年,一群二十岁上下的学生来到密西根州的修伦港,写下了这个《修伦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一个世代的议程》。这群青年是属于1960年成立的“民主社会学生联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这个组织将成为美国天翻地覆的六零年代最重要的学生组织,一如这个宣言将确实揭示一个新世代的反抗议程,并且是六零年代,乃至二十世纪后半美国反抗运动的最重要宣言。   五零年代的美国正在享受二次大战后的和平与富裕。那是一个美国梦的黄金时代:他们(白人们)相信努力就可以获得房子、车子、金钱。有人说“意识形态终结”了,在这个世界不再有大的思想斗争,只剩下技术性问题;有人形容彼时的社会是“寂寞的群众”(lonely crowd),人们对公共事务是冷漠的。   但那也是个不安的时代。新成形的冷战结构加上核武威胁,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战争机器的丑恶;在美国国内,五零年代中期,当一名黑人女子拒绝接受公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当南方的黑人高中生、大学生在口水与暴力威胁下走进原本只接受白人的学校,他们揭发了美国做为一个“生而平等”国家的虚伪,开启了改变美国历史的一场民权运动。   生活在舒适生活中的白人大学生也投入了黑人民权运动。例如起草这份宣言的年轻人汤姆海顿(Tom Hayden)。他是SDS的创始人一,在他开始草拟这篇宣言的1961年十二月,他正因为参与反对巴士种族隔离的运动而被警方拘禁。   (在整个六零年代,他都是明星级的抗争者。1968年,他和同伴们在芝加哥的民主党总统提名大会外,和他们痛骂为“法西斯主义猪”的警察激烈对干,而后遭到审判,被称为芝加哥七君子。汤姆海顿也并没有停留在六零年代的光荣与愤怒,他至今始终是活跃的运动份子,并曾在八零年代曾担任加州州议员。2006年春天,修伦港宣言重新印行出版,当现在已经一头白发但依然精神奕奕的汤姆海顿,在纽约一家书店举办了发表会,而我终于见到了他。)   这群感到不安的年轻人看到了时代的矛盾,而要挑战仍然盘旋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冷漠沉闷与保守主义。在宣言中,他们更在乎的是想像力的贫困,而不是真实生活的贫困:“我们有急迫感,但这个社会却告诉我们,现实世界没有另一种可能。”他们也拒绝传统教条主义,不信任老左派的社会主义,尤其1956年苏联镇压匈牙利的民主运动,以及史达林的极权面貌被彻底暴露出来;他们也不同意传统左派把改革行动者放在劳工身上,所以他们被称为是新左派。   这群年轻人信奉的是杜威、卡谬或者社会学家C. Wright Mills,因此他们在宣言中提出一个全新的激进政治概念:“参与式民主”。个人应该要能参与决定他的生活方式的各种制度,但既有的民主体系只是?I卫寡头利益的制度,尤其是当时南方的黑人还没有真实的投票权。更进一步,民主不能只是政治场域中的选举,而必须落实在社区、工作和外交政策领域的参与。在这背后是对人类能力的坚强信念,他们要让个人成为更自主但也彼此互赖的主体,要让社区成为一个更具公民性的社会。   “修伦港宣言”当然有其限制。毕竟,1962年还是一个变迁的时代的开端:甘乃迪总统在次年被暗杀,瑞秋卡森激发环境运动的经典“寂静的春天”在宣言的两个月后出版,Betty Friedan掀起女性主义革命的“女性的迷思”也是第二年才出来,而越战还没开始,Bob Dylan还没唱出一个世代的困惑与愤怒。但这份宣言确实启发了六零年代无数美国青年投入对战争、种族压迫、社会贫穷和官僚政治的抗争。   到了六零年代后期,新一代的SDS的领导批评“修伦港宣言”过于保守,没有看到主流自由主义的限制,没有看到美国帝国主义的邪恶,于是他们主张更激进的行动,包括暴力革命。但是无论如何,参与式民主的理念确实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抗争运动。   直到五十年后的现在。   汤姆海顿在今年的回顾文章中认为,在占领华尔街的宣言中,其提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求“直接和透明的参与民主”。事实上他们在占领过程中,比五十年前的青年更彻底的实践参与式民主,因为他们没有领导人、没有组织,一切都是集体讨论。尤其,这个网路时代更让参与式民主可能出现:人们可以透过网路协调、论辩、决策,但当然他们也知道行动不能只停留在虚拟世界,而必须有具体的“占领行动”。   修伦港宣言掀起一个世代的风暴,而占领华尔街及全球各地的占领行动却被批评没有具体议程与主张,但他们的影响还在等待历史的回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真正回应了当年修伦港宣言的信念:   “如果人们认为我们看似在寻求一个不可能达到的世界,那么就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行动是为了避免一个缺乏想像可能性的世界。”   (iweekly 专栏 2012/4/22)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