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

2021年春晚

春晚,全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原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春晚是该台为庆祝农历新年,而在每年农历除夕晚间举办的电视综合晚会。该晚会是中国关注度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同时,因为晚会中夹杂了大量中共宣传、洗脑的内容,所以饱受外界所批评。

对晚会的批评主要有,宣传中共议程、意识形态化、抄袭和充满偏见。

2018年春晚,曾出现中国女艺人娄乃鸣涂黑脸、刻意把臀部弄大扮演黑人,非洲裔表演者饰演猴子等节目,遭到外界批评为种族歧视。

2023年春晚,受到疫情影响,中国经济民生凋敝,大量人员死亡,然而春晚主题仍为“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遭到网友批评。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时间馆真理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人民网 | 广电总局要求节俭办春晚等节目

人民网北京2月1日电 记者从国家广电总局网站获悉,1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节俭安全办好节日广播电视节目。...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追踪中国访民春晚策划人下落

 2012年 2月 23日 追踪中国访民春晚策划人下落 记者: 申华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博讯 中国访民2012年1月举办第三届访民春晚 2012年访民春节联欢晚会主要组织者被抓后的状况日前引来广泛关注。随着中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日渐临近,在京外地访民对当局加强处理上访者的力度忧心忡忡。 *访民自娱自乐* 2012年北京除了举办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乃至海外华人转播的传统春节联会外,在京上访人员聚集在一家民间歌厅,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春晚,视频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节目单上不乏耳熟能详的“红歌”,还有经过改编,重新填词的《青藏高原》、《党啊,妈妈》等;节目单上也有自编自演的各类节目,例如,《访民流浪在北京,请胡主席来看看》等。 *晚会策划人下落迷离* 主要晚会组织者随即被警方收押。赵振甲是辽宁抚顺访民,他在晚会结束后于大年三十下午被北京西城区右安门地区警察带走,至今已一个月。目前有关他的情况扑朔迷离。 黑龙江省一位郝姓访民对美国之音说:“听说今天放了吧,好像是今天放了。我是今天听说的,不过,我没有见到他。我是今天到那边听他们说的。” 另有消息也在访民中流传。在京河南籍李姓访民对美国之音说:“我跟你说吧,我是刚才听到的消息。他们(访民)今天到看守所去看他(赵振甲)了,因为今天关押他已一个月,应该出来了。但是这些人说,没有出来,听说判了一年零七个月。我也不知是真是假。(记者:哪个看守所啊?)就是丰台区看守所。” 至于晚会其他组织者的下落,湖北省王姓访民对美国之音说:“他们(警方)把演春晚的人都弄到派出所去审问了。这些人现在在家里呆着呢,恐怕也是被软禁。” 报道说,参加这场晚会组织工作的广州市访民周建斌,晚会后就被当局送回广州,先是被拘10天,后被宣布劳动教养,罪名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不过2012年访民春晚举行之际,警方曾到场,与会者虽然感紧张,但警方并没有干预。 *追踪调查* 记者拨打网上流传的赵振甲个人手机,电话局提示说,此电话处于“关机状态”。再拨晚会其他主要组织者电话,结果一个人也没有联系上。 赵振甲最初由北京西城区右安门地区警方带走。该地区派出所值班警员说,不了解相关情况,也不便接受越洋电话查询。 *“两会”前维稳* 报道说,赵振甲这类有影响的访民代表的情况,日益同北京“两会”前维稳工作联系起来。由于有这个大背景,在京访民往往“无所适从”。 谈到这次春晚时,天网义工蒲飞说:“这是在北京而无法回到家乡去的访民的一个聚会,你说他是很标准的文娱晚会吗?其实也不像。更多是像中国春节期间的茶话会。由于涉及到访民的很多情况,官方的打压都是非常严肃,也是很严厉的打压,往往你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但是,你不知道官方的红线在哪里。” 舆论希望,有关赵振甲的下落能在未来几天内澄清,因为现在距他被抓已时隔一个月。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明确的继续拘押理由应向社会公布。

阅读更多

浮华的平庸 春晚的“盛世悖论”

作者: 张天潘  |  评论(0)  | 标签: 春晚 , 平庸 , 文化批评   南都评论记者 张天潘   今年的央视春晚,虽然有不断求变的一面,但依然延续了近几年人们的失望,延续其日渐平庸的态势,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它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都算不上。加上今年又是中国农历的龙年,更加大肆渲染这种龙腾盛世的意象,远离了单纯意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更难显示这个国家民众的真实文化与娱乐追求,沦为一台颂歌联唱的演出。   整整走过了三十个年头的春晚,特征上形式大于内容、意义大于实质,并有着一套严格程式与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更像是一档改说为唱的晚七点整新闻联播,极力地想营造出一个盛世文化幻象。因此,它也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的文化标本,可以从中去窥视这个靠经济总量支撑的大国“盛世”下,其文化的存在状态。值得考问的是,这样的文化现象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症结?   春晚渐行渐远渐平庸   从1983年开始的三十个除夕夜,春晚俨然全国人民的一道大餐,春晚舞台成为一个最闪亮的成名场,有无数的人在这个舞台上一举成名天下知,一夜红遍华人圈,亦不知有多少经典从这个舞台流传开来。但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一切都已经属于过往云烟了,随着越来越多春晚的常客开始摒弃这个舞台,被盛情邀请的当红艺人,也会因为一个档期毫不纠结地拒绝之,它终于开始了繁花落尽,陈佩斯、宋丹丹、赵本山……一个个熟悉艺人的告别,让这个狂欢大餐难以开席。   对照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地发现,春晚是形式上越来越奢华铺排,但内容上越来贫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相声小品愈发黯淡无光,味同嚼蜡,特别是相声已经彻底没落了,《巧立名目》、《打扑克》、《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牛大叔提干》等讽刺性强、批判性十足的作品,早已成为了绝唱。歌曲方面,除了一再过剩地推出颂词般的赞歌之外,很难再有传唱开来的曲目了。于是,幸福、和谐、红火、热闹成为永久不变的基调,《今天的幸福》、《好人就在身边》、《中国美》、《天下一家人》等等,放在每一届春晚,都政治正确与主题鲜明得令人窒息。   自然,这样的变化,与这个年代的文化多元化有关,人们对于单一的、宏大的、主题先行的春晚,已经失去了兴趣。相反,在多元的竞争下,各种地方台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诸如湖南台、浙江台、江苏台等跨年演唱会或音乐会,已经成为新的颇受好评的文化盛宴,而且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创意不断,噱头十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目的就是简单的娱乐,提供一份文化消费品而已,不会赋予过多的文化说教与赞颂。而充分竞争的非垄断的文化,促使它们只能不断地提供更为优质的节目,留住目光,停住遥控器。   春晚则相反,近十几年来,它更成为了中国文化病症的集大成者:粉饰太平、高唱颂歌(在2009年南方大面积雪灾时,可以说“南方一片春意盎然”),脱离或落伍于现实,拾网络流行的牙慧,创新上大体都超越不了宋祖英与周杰伦式的混搭———仅仅是形上的创意,而没有真正的质变的创新。同时还将文化垄断进行到底,两三年前还不惧外界批评地扼杀了草根春晚的同时直播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批判力钝化,唯一的批判性就似乎只针对于中国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嘲弄与挖苦,还有地域讽刺(如故意说蹩脚的港台腔),作品呈现的价值观与思想性越来越存在问题。   透过春晚这个最具典型性的文化案例,窥视那些浮华喧嚣的各类节目,以小见大可以发现,这个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国家,除了经济之外,其实在这一场盛世里,盛产的只是平庸作品。中国当下的文化平庸乃至文化贫困,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文化环境之恶劣也是有目共睹,近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几起“郭德纲徒弟打人事件”,可最好地反映出社会大氛围对于文化的遏制效应与反作用。郭德纲这个相声界几乎是仅存的硕果,以决然不同于春晚那些相声的大胆犀利讽刺幽默的艺术取向与风格,一直被一些人视为眼中钉。这些事情发生之后,不出意外地都被痛打落水狗。特别是前年那次,还发酵出德云社被整顿、录像音制品被下架等匪夷所思的走向,而且连谁在背后使坏都不知道,迷雾重重,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悬疑电影。在这样恶劣的文化环境下,本该有的理性批评变成了暴戾批斗,价值批判变成了道德审判。   盛世背后思想的浮华   盛世,一直是中国社会追求的国家终极目标,特别对于有着百年耻辱记忆的国度,更是一个沉重的历史情结。但事实上,盛世在很多时候,也很容易滑入一种刻意营造的文化想象或幻象之中,因而往往遮蔽了太多的真实与危机。不仅如此,盛世的代价也同样值得反思,透过历史可以发现,一种“盛世悖论”的存在,即由“盛世”而导致文化或思想的平庸。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导论》中提到,“我在这一卷中特意设立了‘盛世的平庸’一节来专门讨论盛唐时代的思想”,“也许,有人对这种结论会感到不快,对于‘盛唐气象’的历史记忆曾经是我们自豪的遗产,不过从思想史上看,这种盛世无思想的状况,却真的是可以给我们一些相当深刻的启迪。”葛先生在《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中详细地阐述了“盛世的平庸”之思想景况。“首先,知识在这个时代逐渐教条和简化。”“其次,思想也随着知识阶层的结构性变化而愈加趋向于装饰和表面。”   葛兆光先生说道:“当主流知识和思想逐渐失去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疗救能力,也失去了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和批判能力的时候,往往出现奇怪的现象:他一方面被提升为笼罩一切,不容置疑的意识形态,一方面逐渐沦落为一种无须思考,失去思想的记诵知识,它只是凭借着政治权力和世俗利益,维持着它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   这些说法,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当浮华、赞颂、肤浅的言辞与节目成为雷打不动的主导性文化类型时,成为笼罩一切的指定主题时,这个时代就必然沉没了反对、藏匿了批评、抹杀了深刻,只剩下空洞、虚假、伪善、自我陶醉等等的堆砌,批判能力的钝化,思想性日渐萎靡,已经成为了以春晚为最典型案例文化节目与艺术作品的通病,构成了这个新的“盛世的平庸”。文化批判与批评力被阉割,让其成为了歌颂与粉饰色彩浓厚的政治修辞,文化创作很多时候沦为历史与现实的化妆术,促合成了中国如此的文化困境的根源,致文化持续发展前进的动力不足。   重塑文化锐利批判性   文化创作受到力量比较强的权力干预,以及被无形意识管制下的畸形与非健康发展,让文化的自由发挥空间,特别是文化的批判功能衰竭。在如此的文化体制的异化作用下,让中国的文艺创作者只能有几条空间狭窄的道路可走:“从了”(文艺作品中的只谈风花雪月莫谈国事)、“合谋”(赞颂与修饰)与“自杀”(与体制决裂,走向地下)。不敢否定与批判,是有形无形的文化钳制过多。   文化在通往批判的路上受阻之后,往往选择向后转,大量古装宫廷出炉、透支名著、翻拍成风。而在向后路途上,又分出了两个岔路,一是媚权(向上的庸俗),唱颂歌,虚假盛行,二是媚俗(向下的庸俗),肤浅化,娱乐至死。而这两条路都是文化后退同时还走下坡路的表现,从而走入价值观的误区与创新的死胡同。   “盛世”更应戒骄,居安更要思危,重塑文化的批判性,才可能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强国。   批判意味着反思,意味着否定然后超越前人的权威———而这正是创新的具体而且是唯一的表现。   文化没有批判性,就必然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停滞空间,无法显示自我更新与升级。文化必须有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才能走出自身困境。而文化的外围,也必需有一种可供文化生存的良好土壤与氛围,文化能够充分发展的根基,在于有无批判的宽容与自由环境。这就体现在它需要被批评,但不需要被批斗,需要被批判,但不需要被审判。   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还源于文化选择与创造的自由,没有这个前提,则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艺术的任何奇葩都是表面的,它的浅层下面,却牢牢地根植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等整个社会结构中,息息相关,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文化艺术上的问题。当然,就更不是领导关怀重视、加大投入就能促进文化发展,没有宽松的环境与最小化的权力干预,文化建设终将成为空想。文化领域是最不需要干预的领域,要推进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手不管,让文化有自由去竞争。   而日渐式微的春晚,与所有那些宏大的、歌颂的、主题先行的各类晚会一样,伴随着鸡肋化的过程,不管是如何地浓妆艳抹,如何试图构筑一个盛世幻象,填满浮华、空洞、单调、歌颂的它们将最终沦为彻底的一出出意义微薄的仪式,离现实离观众将越来越远了,以悖论的形式,为这个“盛世”再添加了一把虚火,加剧了思想的贫瘠与文化的全面平庸。 2012年02月05日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oeeee.com/2/71/271117ee875c80c7/Blog/c0f/bcc44b.html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天潘的最新更新: 放下名词论争,走向公民实践 / 2012-01-06 10:06 / 评论数( 13 ) 2011十大最坑爹书名 / 2011-12-30 22:08 / 评论数( 6 ) 金正日与哈维尔:历史“驯化君主”,政府还权于民 / 2011-12-25 22:06 / 评论数( 3 ) 去特权化是走出公车改革困境的前提 / 2011-12-04 21:40 / 评论数( 5 ) 尊严在任何地方都是无上珍贵的 / 2011-11-28 22:39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