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時務 | 讓中日關係回歸理性——我們的呼籲
說明:這份呼籲書由大陸朋友發起,台灣、香港和全球各地的朋友們跟進。 表達對於國家主權的看法,是我們的意願。只有通過行使對於國家主權的發言權,參與表達對於國家主權及相關事務的意見,我們才能夠體現自身主人公的身份,釋放出「主權在民」這個精神實質。同時,只有運用我們的理性,才能擔當此責任。 除非你鬆手了,你才會失去家園。 2012年10月4日 讓中日關係回歸理性——我們的呼籲 最近,因釣魚島引起中日之間的關係危機,尤其是在中國社會造成的震盪,令人深感憂慮。我們正好讀到了日本市民發起的聯署聲明《終止領土問題的惡性循環》,明顯感受到來自日本人士的誠懇善意。這份聲明不回避早年日本殖民歷史和釣魚島之爭源起,又立足於多年來兩國之間已經發展出來的友好合作關係,尤其是著眼于和平相處的未來,這是將危機處理成一個契機的良好做法。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呼籲: 1、釣魚島的領土爭議,是一個由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但前人亦已提供給後人務實的思路。1972年,周恩來先生即表示出「擱置爭議」的意向,1978年鄧小平先生明確繼承了這一方針,為的是不讓釣魚島問題成為妨礙兩國之間正常交流的障礙。在今天看來,這個決策仍然是明智的。因為在現狀之下,任何單方面的解決方案,都只會導致武力衝突乃至於東亞和平局面的崩潰。一旦釣魚島的問題再次被提出來,在沒有更好的對話、磋商可能的情況下,都先要回到這個立場上來。 2、2012年9月27日,日本駐聯合國代表兒玉和夫先生在大會發言中,以「馬關條約」作為釣魚島歸屬的依據,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罔顧事實、不負責任的表現,不能接受這樣一個重現不平等條約幽靈的起點。不能否認,日本始終存在領土擴張及軍國主義思潮,不時傳出極右翼言論,對於侵華歷史的認知也經常反復,不利於發展友好的睦鄰關係。 3、中國大陸近三十餘年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著明顯提高,這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有著密切關係。需要珍視目前已經取得的成就,因而也珍視與周圍鄰國擁有穩定和諧的友好關係。因此,就目前緊張的局勢而言,我們希望爭取一切可能的途徑對話協商,繼續保持與日本及其他周邊國家和平穩定的關係。不論是國家還是人民,只有在和平中才有繁榮昌盛。 4、戰後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成果,也為世人矚目。我們看到了日本社會和人民在今天的改變,看到了許多日本人士在戰爭道歉和重建和平方面的可貴努力,以及日本在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上的有力援助。因此,這就需要人們在正視歷史、記憶歷史的同時,也需要根據當今日本現實,做出新的認知和判斷。 5、我們警惕和反對任何利益集團或政治派別,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挑起領土爭端,操弄和綁架民意,煽動狹隘民族主義情緒。在解決領土爭議和取得和解問題方面,政府本身擁有更大的責任。一旦發生危機,政府也有責任引導民眾理性認識問題和採取行動。 6、2012年9月中旬,在中國一些城市發生的因釣魚島爭端激化而引發的打砸燒行為,我們非常痛心,並加以特別譴責。這些極少數人的做法,不能代表兩岸四地的大多數人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普遍看法。我們十分不希望這些行為引起國際社會的誤解,從而引發經濟方面的倒退,和其他方面更多的倒退。 7、最近,中日文化交流受到限制,有關日本書籍的出版于發行也在部分城市一度受到殃及,這是極其不明智的,也是令人遺憾的。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有著十分具有說服力的豐富成果。領土或政治方面的爭議,不應無限制地擴展到其他領域。在睦鄰關係當中,人民之間的關係起著主要作用,真正深遠的意義在這裡。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應儘快恢復雙方民間的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正常的合作交往,儘量彌補因為最新爭議造成的損失,儘快撤銷所有缺乏長遠眼光的臨時措施。 8、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故土上生活、勞作,養育後代,參與社會事務及國家事務,擁有對於國家的主權,並擁有對於國家主權的一份發言權。基於這個原因,我們認為在政府處理主權事務時,需要傾聽民眾的意見,而不是把民眾甩在身後。 9、在兩岸四地和日本的教科書裡,應寫入中日兩國全面而真實的近現代歷史。中國的教科書也應增加不同民族相處與融合的教育,以利下一代思考判斷、並培養開放的心態去瞭解與自己不同的國家和人民;發展中日民眾之間的互相尊重,讓年輕人在夥伴關係和友誼觀中正常生長。 10、我們也認為,涉及領土、國家主權等國際事務的事情,不獨兩國政府責任。應該更多發展民間交流渠道,增進互相瞭解,為子子孫孫創造和平的未來。 歡迎更多的朋友加入。聯署信箱: huiguilixing@gmail.com 聯署者(以英文字母為序) : 阿索拉毅 四川 詩人 陳冠中 北京 作家 陳宜中 臺北 學者 崔衛平 北京 作家 從 工 江蘇 退休工程師 陳張培倫 臺灣 學者 陳清僑 香港 學者 杜小真 北京 學者 杜 婷 香港 媒體人 鄧偉生 廣州 學者 丁 昕 香港 會計師 鄧偉生 學者 廣州 范 泓 南京 學者 馮崇義 悉尼 學者 馮建三 臺北 學者 高全喜 北京 學者 盧思騁 香港 民間環保工作者 賀衛方 北京 法學教授 胡發雲 武漢 作家 胡嘉明 香港 學者 郝 建 北京 學者 黃雯怡 香港 記者 黃偉國 香港 學者 景凱旋 南京 學者 蔣方舟 北京 作家 賈葭 北京 專欄作家 李冬君 北京 學者 劉 剛 北京 學者 梁曉燕 北京 編輯 李 靜 北京 作家 盧躍剛 北京 作家、記者 李宇鋒 北京 自由職業者 閭丘露薇 香港 媒體人 梁文道 香港 作家 劉擎 上海 學者 劉安平 廣東 醫生 龍子維 香港 勞工組織 林孝信 臺北 學者 李公明 廣東 學者 李行遠 廣東 教師 劉 沅 臺灣 老保釣人士 李楊、廣州 學者 馬曉霖 北京 學者 孟繁麟 牛津、香港 博士生 孟 湄 北京 文化交流工作者 孟祥磊 南京 學生 聶保真 荷蘭 學者 甯 二 廣州 文字工作者 錢永祥 臺北 學者 曲晨 北京 學生 沈紅 北京 學者 唐永橋 合肥 醫學畢業生 田紀倫 長春 公民 王 超 北京 導演 王智明 臺北 學者 王小山 北京 專欄作家 徐 曉 北京 編輯 許 洋 北京 出版人 許醫農 北京 編輯 西門媚 成都 小說家 姚新勇 廣州 學者 葉廷芳 北京 學者 亦 遠 加拿大 于 奇 北京 編輯 葉蔭聰 香港 學者 葉 芳 北京 編輯 周保松 香港 學者 查建英 北京 作家 周 濂 北京 學者 周 實 湖南 作家 張 甯 廣州 教師 宗 潔 美國 學生 張煥萍 北京 書店經營 張 倫 法國 學者 張明揚 上海 媒體人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