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荐

萝卜网 | 明星是如何当上全国政协委员的

#全国两会#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又到了,不管有没有正经提案,那些明星委员天天被各大媒体围追堵截。你知道这些明星都是怎么当上全国政协委员的吗?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李雪莉:中国大学生为何信仰基督

   一个冬日的星期天,北京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宿舍楼里,其它的学生正懒散地打着哈欠,杜佳妮和她的室友们却已经早起开始唱赞美诗歌。这三坪大(约10平米)的女生房间里,有着宿舍少有的清丽洁净。大学四年,这间寝室里的四位中有三位都成了基督徒。   杜佳妮打开她的私人衣柜,柜门垂落着一个十字架,柜里摆着十来本公用圣经和印制精美、给初信基督者的学习教材。她说:“就是为了能够提供给来这里聚会的同学,没有圣经的,就让他们拿来看的。”她每周带着同学和室友查经,连手机闹铃都改为经文:“懒惰的人啊,如果你再睡觉,就会使你贫穷起来。”女孩们低头、手把着手祷告。这样的敬拜,专注的追求,骤然与中国轰闹、纠结的时代氛围,阻隔起来。   如果把时间调回四十年前,那时的中国年轻人,人手一本毛语录,心中没有神,也没有毛以外的权威;而四十年后的中国青年,却开始读起各类宗教经典。   即便在拥挤得让人无法坐定神安的北京地铁车厢里,也能看到有人专注读圣经或佛经的画面,突兀而铭刻。   雍和宫里焚香祝祷的,路上配戴泰佛的,还有到北京边郊佛寺礼佛的人也都多了。无神论的国度,正有了极大的信仰需求,其中基督徒的人数与成长最叫世界诧然。   中国社科院2010年宗教蓝皮书的官方统计称,中国基督人口(指基督新教,不包含天主教和东正教)已有2305万,但也有民间学者如世界和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等估计,中国基督徒更高达7000万到1亿。基督徒集中在东岸沿海与长江流域,与十九世纪殖民通商口岸的历史足迹密切相关。   七、八千万不是小数字,它与中国共产党员等量其观。   如今,不只农民工为治病和平安而信主,都会的知识阶层信基督的比例也在急速扩大。   90后信基督的年轻人,更呈井喷式增长。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都出现了许多校园团契,像在北京,从北大、清华、人大、矿业大、北京医科大、北京航天大、北京语大、北京师大、北京传媒等,团契遍地开花,一个比一个大。   这让我想起九零年代的台湾,高中生被迫死背三民主义、大学联考必考孙中山思想,僵化教育陪着我们这一代长大。上了大学后,呼吸了自由市场与民主选举的气息,年轻人开始反权威、反叛一切官方给予的教条。而现在的中国比台湾那时更断裂,学生必修马克思,书本里谈的是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现实生活却很残酷,无产者如此没地位;年轻人对国家宣导的教条心生怀疑,这个疑问也包括共产党六十多年来的无神论教条。   在唯利是图、意识型态单一的中国,基督教对仍抱有理想的年轻人,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问几位学生为何开始信仰?大学生温馨说,“中国的反差太大,没有信仰特别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外头有很多的欺骗,其实很污秽的,教会里相对单纯。如果有信仰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会做出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这样的事。”   不信任的社会、一胎化的独生子女、强大的市场竞争、过度的讯息量、离异的家庭等……都是促成这一代对信仰的渴望的因素。   另一位长得很像影星吴彦祖的大学生赵耘颉,说起信仰的触动是因为感情不顺利。他观察周遭,觉得这个世代跟他有同样问题的人很多,“同样会有那种空虚、空洞,然后需要有填补的东西。但是那时候很多人往往去找的,可能是一些性、娱乐这种东西,但是我觉得如果是寻找神,会更好一些。”   甚至,不少来到中国读书的外国学生,信仰都比在自己的国家更虔诚。到北京读书的牙买加女孩摩根说,她因印象中的礼仪之邦而来到中国,但在中国三年,她感觉到这个地方给人平常的尊重都没有,“没有谢谢、对不起,这些简单的事都会让人抓狂”,而她更遭遇严重的种族歧视。   多数时刻,学生们祈求的是和生活、课业、感情相关的事,很务实,就象一位连续三年开放自家客厅给年青人聚会的职业妇女基督徒所说:“我觉得这一代挺忧郁、得病的年轻人不少,我就继续邀请年轻人、朋友、邻居来,这几年来的确发掘许多有困惑而愿意信主的年轻人。”甚至有学生常为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祷告,“希望领导人有从上帝而来的智慧”。   学生们偶尔在教会谈自由或公共议题,也会知道刘晓波、艾未未等被中国封锁的消息或新闻,他们全是微博和翻墙高手,但他们会把握尺度,为了安全和私密,很少在礼拜日牧师讲道时谈论,而是小组团契聚会才聊起。   这些大学团契聚会都很低调,多半谢绝媒体与拍摄。但与上一两代经过文革的教会朋友相比,年轻这一代仍较为大胆地谈论信仰自由。例如在杜佳妮的学校,她们遇到的老师态度较为自由包容,认为人该有信仰,所以学生较为敢言。   但其它学校的运气就不见得这么好。一位自台湾赴北京学医的女学生Sherry说:“老师到周五就会跟同学说,我知道你礼拜天去教会,信仰不要太热忱”、“又例如我们的团契信箱,有阵子发了耶稣或神这些关键字,信箱就被封锁。”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们把团契的标题改为“我们聚在一起给爸爸唱歌”,用爸爸取代天父,或是用“吃东西”取代“祷告会”。   这些大学团契也很国际化,一是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国学生的信仰需求,特别是南韩留学生,在北京五道口附近,他们常常在自己开设的咖啡店里,放圣歌,提供基督徒聚会;二是在国外接受基督教洗礼的海归派或到中国发展的华裔外国人。   北京大学的团契,甚至用英文祷告,有从美国来的华人和许多亚裔外籍人士加入,他们年轻、高学历。外国神职人员穿梭在沿海甚至远方如新疆的校园团契。虽然国家宗教法规定,外国人传教需要政府正式批文,但互动实在太频繁,几乎省略此程序。   比起中国政府明显扶植佛教与道教,基督教是被打压的,部分原因是基督教的一神论(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理、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把党视为母亲和唯一真理的价值,有较大的矛盾。另外,基督教标举普世价值,是个有组织、有领导的自主团体,并不以官方立场马首是瞻,也是令共产党感到恐惧的原因。   在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才能合法生存。   官方允许的基督教只有三自教会。官方出版的《中国宗教》这本刊物如此解释,中国基督教是要彻底割断基督教的联系,所以要“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目标是要扬弃它的西方色彩,探索符合圣经但又融合中国文化和适合中国处境的基督教。   几位传教士私底下表示,香港、台湾、大马等华人脸孔的牧师或传教士较放松,但若是白人传教士,就特别谨慎,他们犹记2007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有一大群外国传教士误判情势,以为北京在京奥前会放松宗教管制,结果宣教动作太大,反被请出中国。因为中国政府对“洋教”和“帝国主义的荼毒”仍心怀敌意。   官方因此把基督教当做一个需要随时被监督的对象,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公安部、国家安全局的便衣,随时隐藏其中。   不过,矛盾的是,正是共产党的严控和打压扮演了一个促进年轻人积极信仰基督教的力量。这里头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中共釜底抽薪断除了传统信仰。   早在十六世纪,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便将福音传入中国,却无法广泛深入民间,因为中国有多元的信仰文化和浓厚的家庭祭祀观。又如在华人社会里,基督教很难快速扩展的原因是传统信仰的羁绊,像在台湾,拜天祭祖是相当普遍的习俗,中元普渡与新春开工,街头巷尾都摆满了祭祀的队伍。信佛的母亲遇上信耶稣的孩子,经常会闹上家庭革命。   反观中国,破四旧和文革去神、去崇拜,使得中国庙宇、教堂被摧毁,人们多元的鬼神信仰没了。这等于拿掉信仰基督教最大的阻力:家族与传统信仰的支配。   关键之二,巨大的社会不公,让基督教快速填补年轻人价值的空缺。   基督教的两大价值主张是“爱与公义”,特别是长老教会这一派别,强调积极介入社会、改变社会。中国人治的政治体制下,仍存有太多违法拆迁、人权、司法公正等公义的问题。   这两股力量相乘,对年轻人特别有号召力。我看到不少90后勇于在798的街上唱圣歌、在五道口附近发礼拜传单、在校园送圣经;而那些已在国外念书、在华人教会礼拜的80后,则成为90后的后盾,分享许多在美国所见所闻、一个理想世界的样貌;他们甚至透过微博,一同声援那些被拆的教会、土地,还有批评高涨的房价、吃民脂民膏的贪官。   这让我想起,近代许多国家的民主转型,无论是南非或台湾,基督教都扮演了不小的角色。   例如在台湾,即便三十年前一直就很自由,但也是基督教,特别是海内外的长老教会,作为台湾党外运动重要的精神庇护,算得上对台湾民主转型推了一把;他们宣扬人权、救援政治犯,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特殊管道。   现在,中国不止从无神国度成了信仰大国,年轻人更是从党的教条中走出,开始追寻真正的信仰。

阅读更多

白衬衫 | 从做台小姐到政协委员

  青岛公共情人魏吉英成长历程 从做台小姐到政协委员      在中国从不缺少网友的谈资,“公共情人”李薇的热度还没减,在青岛社区一篇《李薇二代,青岛最牛的公共情人魏吉英》再次将“公共情人”这个词引向高潮。      魏吉英,初中文化,原是胶南琅琊台酒厂的出纳兼厂长二奶,因为东窗事发,被厂长老婆发现,怒火中烧的厂长老婆带人把魏吉英狠狠揍了一顿,腰被打断,腿被打折,但琅琊台酒厂厂长却推脱责任说魏吉英勾引他,尚未痊愈的魏吉英一怒之下,拖着伤腿打着横幅标语到青岛市委市政府请愿,又跪又躺坚持三天,终于把厂长拉下马!      魏吉英为自己“伸张正义”后,离开琅琊台酒厂,由于没多少文化找不到好点儿的工作,只好到青岛有名的地下妓院胶南“百国墅”(又名白果树)当了坐台小姐。      在百国墅当坐台小姐的魏吉英又结识了开发区区热电公司总经理周培军,二人一拍即合,魏吉英成为周培军的正式情妇。周培军为了和当时任青岛开发区二把手的刘建华套关系,于是周培军选择恰当的机会把魏吉英介绍给了刘建华,刘建华与魏吉英一见相悦相交甚欢如胶似漆,便帮仅有初中文化的魏吉英搞到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帮魏吉英成立瑛成会计师事务所,青岛开发区所有的大项目都交由魏吉英审计,这时期青岛开发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钱也就哗哗地流入魏吉英的腰包,青岛开发区第一辆宝马车(白色SUV)是魏吉英的,并在区政府隔壁的东方花园买下了一栋别墅,二人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刘建华调走,“傍官傍权”使魏吉英一跃成为青岛开发区的第一富婆。周培军也顺利荣升为青岛开发区的建设环保局局长,各得其所。      刘建华调走后,年轻的姜杰任区长,区长自然负责开发区的城市建设和工程项目,在周培军的帮衬下,魏吉英又跟姜杰接结识,但因为姜杰只是区二把手,他们还不敢太张扬,当几年后区委书记迟华东调走,姜杰接任区委书记后,二人的关系有地下转为公开。      这时又一情妇刘雯在姜杰面前露出锋芒,魏吉英觉得有失宠的危险,于是一面与刘雯争风吃醋,一面恼羞成怒地跟姜杰吵闹,并公开扬言要用车给姜杰撞断腿,并提出条件要挟姜杰。从此之后魏吉英成为姜杰的太上皇,姜杰对魏的所有要求(主要是经济要求)做到有求必应,可以网开一面的是,二人互不干涉各自的私生活,也就有了姜杰后来成群结队的情妇队伍的不断扩大,例如开发区人人皆知的土地奶奶柳训华,魏吉英再也没有闹过,她此时看重的是滚滚财源。      拥有亿万财产的魏吉英并不满足,近些年,她又把手伸向了政坛捞取政治资本,因为她清楚姜杰不是永久的靠山,总有一天要调走,如果给自己披上政治外衣,镀上一层闪亮的金光,她的来路不明和违规所得才会安全,才会把黑钱洗白。姜杰当然求必应,先给了她冠上了区政协委员的称号,继而又戴上了市政协委员的头衔,并亲自授意宣传部的人请来记者,为魏吉英树碑立传,还加上“商界巾帼精英”的桂冠。在网上可以搜到这篇发自山东新闻网上的文章,题目:商界巾帼——记青岛市政协委员魏吉英。      在众多男人中,魏吉英也有过动过真感情的,就是时任辛安办事处的书记刘希高,先与魏吉英偷情,得以顺利从办事处调任药监局局长,刘希高只是利用并无真意,但没想到魏吉英动了真情,非要跟他结婚,一时慌了手脚,便开始躲避魏吉英,魏吉英的火气和倔强劲儿上来了天不怕地不怕,拿着她怀孕的医院诊断证明跑到药监局蹲守,刘希高则以出差为由吓得不敢回单位,魏吉英更加恼怒,恨得了便宜当了局长又始乱终弃的刘希高,怒气冲冲地找到刘希高的老婆,拍出一张50万元的支票,要买断刘希高,让她退出婚姻。刘希高为此事约有半年时间没有在局里上班。      魏吉瑛,现为名下经营多家企业:瑛成会计师事务所、青岛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青岛房地产评估事务所、青岛土地评估事务所、山东宝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环境局限了选择,制度提供了导向。法治不立,就会有更多才貌双全的女性,怀揣着梦想走上和公共情人路。当阳光仅是偶尔破门而入,暗室中的权贵与裙带,仍有可供生存与膨胀的时间与空间。而我只想起保尔·艾吕雅的一句诗:“她的头在我的手中入梦,我的头在她的梦里打滚”。      摘自《凯迪网络》          —白衬衫      

阅读更多

墙外楼 | 牛刀:中国债务危机即将爆发

  2013年中国债务危机必将爆发,这是毋庸置疑的,最严重的时候是2014年,这将直接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社会矛盾的爆发。我不知道当大家都还不起利息的时候,拿什么作钱?周小川对此的表述是:地方政府债务应该由城市居民来还。我不知道当地的城市居民除了纳税,为什么还要还债?拿什么来还?再说,钱是地方官员们挥霍了,到头来要城市居民来还债,这成何体 统?当地居民能答应吗?即使答应了,他们几代人也还不起。如果城市居民拿不出钱来,那怎么办?如果没有办法,那这场游戏就要结束了。   一个更加不好的消息有传了出来,那就是2013年年初时,央行提出由各地政府成立融资平台,其目的的时整合地方政府债务。这个难度更大,启 动资金由谁来出?如何运作?都是问题。如果启动资金由银行贷款,那么,又只能依靠印钞,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将会产生更大的危机;如果依靠民间资金,那么, 原先投入的资产可能比较优质的会被这些资本瓜分一空,成为私人所有,而一堆烂帐坏帐无人过问;如果一篮子解决所有的债务,谁也不敢负责,结局同样不好。由此看来,地方债务实际上成为烫手的山芋,无人敢接。   在这场游戏结束前,我们来找寻一下原因,已经很有必要了。再拖下去,我们可能失去的不只是十年。甚至如同1500年前后,与世界文明失之交臂500年。   问题的背景。   回顾33年来,中国人一路走来,左顾右盼,十分无奈。不知路在何方,只顾抬头拉车,却不知这辆老牛车要驶向何方,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最 早的时候,我们提出的是改革开放,所谓改革开放却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中国思想界开始活跃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思 想更更为活跃,当时的《深圳周刊》、《深圳青年报》、《蛇口消息报》等等各领风骚,影响世界,在国内更是横扫陈腐和落后,带来一股思想的清风。上海也不甘 居深圳之后,创办了《世界经济导报》等经济类报纸,广州诞生了南方系,《北京青年报》也开始崛起。更为可贵的是,中国的出版界及时出版了《走向未来丛 书》、许多西方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名著,一下给国人打开了世界的窗口,了解了全球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世界文明的新发展。   思想活跃起来后,自然作家诗人理论家艺术家风起云涌,整个社会科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自然激发了全社会创 造的激情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回顾当年,我们激情澎拜,才华横溢。就这么一个时代,最后,被中国的保守势力称为“全盘西化”。西化,是中国历史大踏步前进的第一步,尽管后来被夭折,但是,谁也不能否定对中国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   西化的夭折不能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再加上前苏联的解体,也引起了中国社会巨大的震惊。在这个历史的关头,中国选择了现代化。现代化不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类比式的范畴,却被用于整个中国社会,一个人人经商的社会开始产生,投机心理疯狂扩张,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私营企业遍地开花,一批创业这开始崛起,引领了中国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的原始时代。国家因为增加了税收,对此也是鼓励态度。这个时候,也是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开 始。也正是在这股大潮中,中国社会开始发生裂变,当时,只是一股苗头。这个时候,中国官方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以此掩盖了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缓 慢法制建设的严重滞后和理论欠缺的巨大缺陷,让权贵资本得到大力扩张,买办资本也开始活跃起来。   现代化概念因为缺乏理论的支撑,在中国尽管官方极力推崇,也只是昙花一现,没有领起新的风潮。   网络的发展开启了中国发展一个新的进程,随即中国开始了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就变得很复杂,和前面两个时代完全不同。一切都很公开,只有中 国官员财产不能公开,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呢?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已经完全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之所以长盛不衰,其原因 就是有完善的法律约束经济行为。资本是头狮子,不关进笼子就会害人,只有严格的法制体系才能约束整个社会的行为,一旦缺少法制保障,资本这头恶兽就会冲出 笼子,为虎作伥,坑害百姓,甚至破坏整个经济体系。   在全球化时代,不仅仅只有本国的资本,还有全球的资本,全球的资本在一定的规则下运行,一旦哪个国家经济体系发生危机,国际资本就会乘虚而 入,根本挡不住。这个背景是以前没有的,因为在西化和现代化的状态下,国际资本不会大规模进入中国,在缺少通道的情况下,中国无法和全球经济融为一体,只 能做自产自销式的经济,典型的就是发展房地产,而一旦有国际资本介入后,整个市场就没有那么好控制。这样国际金融就成为我们当然要研究的问题,以规避资产 风险。   实际上中国现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离全球化还有很远,但是,很多技术性的问题只有一步之遥。比方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在整个G20国家中只有中国,而在本年2月召开的G20国家财长会议只有一个中心议题,就货币战争做出协商,决定要求实行汇率自由浮动,也就是所谓的“由市场决定”。这就表明,中国即将实行汇率自由浮动,而不是什么加大波幅。同时,这还将促使人民币实行自由兑换。一旦资本项下实行自由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必然大幅下跌。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一旦政策推行,可能很多人的资产就将受到巨大损失。这是资本的必然,如果我们要加入全球化,这一步必须要做。当然,这源于中国央行的滥发货币 导致的资产价格是一个巨大的泡沫,破灭是迟早的,也是中国官方完全挡不住的。   关于整个背景问题,不是我的一点文字可以讲清楚的,在这里我只是把这条脉络理出来,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债务危机的起因和爆发的本质原因。   问题的产生。   中国的统治者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的权利在国际资本市场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说是作用非常有限。这个道理,勃列日涅夫这个前苏联的领导人,这个 统治了前苏联18年的铁杆人物,直到最后才明白。但是,他已经悔之莫及,当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敢将经济转型,最后前苏联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历史 的看,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走向衰亡的时期,与他执政18年未能改变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大概是所有极权国家统治者的通病。   极权主义是后社会主义形成的一种思想和主张,其目的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极权主义起源于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不是理想,这点我 国已经很清楚,人类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失败。所以,我们一直在提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原始资本主义,也就是缺少法制缺少自由的资本主 义。这种主义是一种落后的意识形态,必然影响到上层建筑。中国债务的迅速膨胀以致无可避免的会爆发危机,这个所谓的有特色就成为笑话,完全是为自己的利益 找借口。   200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4万亿加9万亿的印钞大行动,就是这样在这种体制下出笼的。正是这次刺激计划才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 的边缘,以致积累下永远还不清的债务。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本质上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美国的危机不是中国的危机,所以,这次拯救经济计划是 为了救美国。为什么要救美国?逻辑上可以这样解释,因为美国的危机导致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大量破产,而出口这一块占中国GDP比重很大。中国是个严重依赖出 口和投资的国家,内需根本不行,没有任何上涨的动能,占GDP的比重一直很低。理论上是应该促进内需,而实际上行不通,因为绝大多数中国城乡居民根本没有 能力消费,因为收入太低加上政府保障功能极差,也不敢消费。政府印钞,只是一小部分人才能拿到钱,这一小部分就成为楼市投机的群体,拉高房价助长泡沫。   极权主义国家与自由市场经济最大的不同,就是什么都敢干而不讲究规则。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大敌。目前很多经济学家都在研究刺激经济计划的成 本和背景。很多人分析,这是美国的战略。这是滑天下之大稽。中国印钞与美国何干?当年蒋介石印钞还会征求美帝国的同意。不可能的。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只 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极权主义的经济思想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主流。   这次刺激经济的贻害已经出现:   其一,恶性通胀在2010年爆发,流动性泛滥成灾,货币贬值500%,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大幅下降,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房价上涨一倍到三倍,一直持续到现在。   其二,中国债务急剧膨胀,关于债务突然膨胀的规模和速度在全世界经济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任何国家都不敢这样干,而中国就敢。这就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最后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才这样搞经济,不会再有第二个。   其三,银行烂账坏账成堆,中国遍地都是人为造出来的空城和鬼城,几十年都不可能住进人。即使在一线城市,也有大量的住宅囤积在炒家手上,随便逮住一个人都可以查处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有大量的房产。   其四,商业地产泡沫很快破灭,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状态,又有多少品牌店会去在搞地面旗舰店呢?就连上海南京路逛商店的人流都在锐减。   其五:引发各种危机的因素都受到刺激。如果最后崩盘,那一定是毁灭性的。这些风险因素包含(房价、社保、人口红利、地方债务、热钱、汇率、资本收购、实业乏力、科技力量、周边局部地区战争预期、中美欧经济战略博弈等等一系列变化及其内在关联)。   当然还有很多,我只谈眼前。眼前的危机正在出现,这个危机就是美元走强带来的。美元指数正在82点下方调整,一旦突破82点,那就会直至 85点,年底之前突破90点问题也不是很大,全球货币都会被通杀,人民币难逃一劫。中国楼市的多头藐视一切经济规律,藐视国际金融的基本法则,藐视货币超 发的恶果,有可能在断崖下摔的粉碎。   有很多人习惯了房价的上涨,从未见过泡沫破灭的凄凉。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注定会到来。   主义的迷失。   中国楼市的多头永远会把极权主义的错误当作激素,刺激疯狂的心理,全然不知已经走进一个深坑,或者是一个陷阱,因为他们永远不懂金融为何 物。因为极权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以我为中心,全然不知道只有宇宙和人类才是中心。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什么主义,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说穿了就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在金融上与资本主义不分雌雄,互为伯仲,在手段上可能远比资本主义更为残酷和狡诈。   美国人确实不地道,但是,美国人讲信用守法律信上帝,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美国的中心是宇宙是人类,绝对不是经济建设。而中国人一向只害中国人,蒙牛老总公开说在香港说,我们只坑内地人,而销售到香港的牛奶绝对没有质量问题。这是企业,而当政府来害人那就更惨了。房地产就属于这种,只赚自己人的钱,绝对不是给你解决居住的问题。主义已经迷失,问题已经提出。世界上只有两种国家:在政治上,民主对应的是独裁;在经济上,自由市场主义经济对应 的是极权主义经济;在文化上,文明对应的是愚昧。如此而已。   这里面有个认知的问题。我先来说说,什么是金融?在历史上说,金融就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财富的掠杀。这样解释就把金融的本质说清楚了。 2009年之前,中国的住宅市场是健康的,那时候的住宅主要是建给人居住的,住宅主要是居住的。但是,2009年刺激经济计划出台后,房地产主要是用于投 机的。这就表示性质完全变了。前面是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后者是政府为了赚钱。这后者就是金融问题。政府发行大量的货币,明摆着是为了拉高房价吸引 购买,这个意图我想大家应该是统一的。关键问题是政府是把房价拉高后才来刺激购买的,这就是金融问题了。政府的意图是,通过房地产多赚一点钱,等于向买房 人征税,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或者让地方政府能够卖地来搞基本建设。如果从这个目的来说,那么,房价上涨就是暂时的,因为这是有目的的房价上涨,而不是房价正常的上涨。   金融上讲,房价上涨必然创造货币,货币就会越来越多,必然发生通胀;而如果房价下跌,那就是央行在回收货币,这就会导致银根紧缩,产生通 缩。不排除在国家财力紧张时,采取这种方法渡过难关。然而,现在情况不是这么回事,央行并没有回收货币的意思,反而继续加大印钞速度,当上了全球最大的印 钞厂。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人民币汇率遭受国际资本的攻击,那么,人民币不仅在国际上购买力急剧下降,对内的购买力也同比例下降,这就很危险。这叫 做双向贬值。理论上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人民币作为本币的购买力会上升,内需会被拉动,制造业会复苏,会侵害其他贸易国的利益(这是美元贬值的本质原 因,侵害其他国家的利益,而美元在本土的购买力没有下降),如果发生双向贬值这就表示中国经济要崩溃了。那么,我们又必须问,央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就 成为一个很难回到的问题。是央行迷失了,还是经济规律出了问题?也许回答这样的问题很难,我们只能做出一些设想,那就是,央行还有什么企图在里面?还是故 意为之?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如果债务危机如期爆发,房价泡沫破灭在所难免,这就成为一个系统性问题爆发,那就是中国经济体系上出问题了,无可挽回了。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就要拷问现行的极权主义的出路问题。主义的迷失,可能会造成经济的崩溃。这就是前苏联留给我们最大的教训。   主义的形成。   主义不等于主张。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一条路线,也是方向和理念。对主义争论的最激烈的时候,是二战以后,德国法西斯的失败导致西方学术界的深刻反思而引发众多主义的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哈耶克。历史学家汤因比也专门分析过这场讨论。   关于哈耶克,他在《通向奴役之路》一书中论述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了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 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的重申了他的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 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是这些制度只能是人们 的自行发动的后果,而不是人设计的结果。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的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 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赞同。   无论如何,西方社会是拒绝接受极权主义的,这会压制人的天性,影响整个社会的创造力。东方世界有所不同,在东西方之间有一条鸿沟是永远填不 平的。如果想要填平这条鸿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倡导未来主义,大家一起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的努力。在未来主义的框架内,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这两大冤家 对头才可以聚首。   关于未来主义的论述,我将专门论述,在这里我想说的,政府债务的无限膨胀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只是导致经济危机,也危害人类的生存环 境。这个主义的形成,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共同的价值观。二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三是文化的融合与复兴。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 到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造成东西方文化的分割。从未来的角度出发,人类应该找出共同的努力方向。

阅读更多

VICSFORUM | 許驥 – 香港品牌雜誌台灣人話事──張鐵志專訪

世紀版   明報   2013年3月2日 台灣作家張鐵志去年低調來港,成為品牌雜誌《號外》的主編,不久後又做了香港女婿。今年1月起,《號外》正式改版,用學民思潮做封面人物,高呼「YOUNG POWER」,一改過去多年的風格,讓人耳目一新。第二期,則請多位同志名人手拉手做封面人物,說「Gay & Proud」。有人說「號外回來了」,有人說「沒看過這麼有文化視野的雜誌」,有人甚至說這兩期《號外》「是個奇蹟」。張鐵志說,接下來一整年,《號外》都要挖掘香港正在興起的新生文化力量。 來香港後,張鐵志的體重有些增加。問他是不是因為婚後發福?他似乎不好意思承認,推說是因為坐辦公室的緣故。這話興許不假。 被拒絕入境的作家 過去多年,張鐵志頻繁往返於中港台各地,一直處於奔波狀態,直到最近半年才安定下來。 1972年出生的張鐵志,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23歲成為專欄作家,多年來筆耕不輟。他在大陸頗有名氣,因為他的幾本樂評著作:《聲音與憤怒》、《時代的噪音》等,都很暢銷。但和很多港台作家在大陸的遭遇一樣,他們不被允許出版關於時事、政治的著作,乃至於大陸讀者對他們只能有片面的印象。直到最近,張鐵志才能出版他政治專業方面的著作《時代正在改變:民主、市場與想像的權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也算是為自己正名。 但就在這本書快要出版的前夕,張鐵志突然被大陸政府拒絕入境。當時他還供職於《陽光時務週刊》,之後台胞證也不得續簽。張鐵志說,他自己都不清楚具體原因是什麼。他在大陸書可以照出,專欄可以照寫,微博也沒有被刪號,但就是人不能進去。不能去大陸,為了了解國情,只能積極上微博。他說,好在人在香港,每周都有來自兩岸的朋友,仍舊可以做面對面的交流。這也是他當初選擇來香港的原因之一,因為或許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地方,可以像香港這樣把兩岸三地如此緊密地連接起來了。 兩岸三地視野的形成 雖然在媒體行業混了十幾年,但是張鐵志卻不定義自己是媒體人,而比較認同自己是獨立作家。他在台灣時,供職過《新新聞》和《旺報》。在《旺報》做文化副刊主任期間,策劃了很多中國專題,每周十幾頁的專題,把導演賈樟柯、藝術家艾未未等人引介給台灣讀者,當時台灣還沒多少人知道誰是艾未未。直到這次來了《號外》,張鐵志說他的自我認同才有了轉變,因為是掌管一本雜誌,全身心投入編輯工作,寫作時間大減。 《號外》之於張鐵志,是個情意結。過去,他常常會叫朋友帶《號外》去台灣。張鐵志說:「《號外》是吸引我來香港定居的最主要原因。」而他,也會把他關注兩岸三地的視野,帶到《號外》來。這種視野來自他長年在中港台的走動。而這種走動,則開始於一本書的因緣際會。 2008年5月,張鐵志第一次在內地出書。在此之前,大陸是遙遠而陌生的。之後去大陸參加活動,漸漸於大陸音樂界、學術界交流,也收到大陸媒體邀約開專欄。在交流的過程中,才發現台灣對中國的認識是不足的。台灣媒體對大陸的報道,不是偏藍就是偏綠,不是一片光明就是一片黑暗。而真實的大陸,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相應的,他也感覺到大陸對台灣的認識非常有限。張鐵志本來是無心的往來兩岸,後來覺得自己可以做中台之間的橋梁。他介紹一些大陸的作者在台灣媒體寫專欄,也幫大陸媒體的一些專題策劃,包括早前被停辦的《看歷史》雜誌,原因就是做了一期台灣專題,張鐵志是他們的顧問之一。 連接大陸的異質聲音 來《號外》做主編,因為《號外》可以提供一個連接兩岸三地的平台。張鐵志覺得,香港現在充滿本土主義氣氛,今天香港要對抗的是來自北京的一元價值,不要「中國模式」強加在香港身上,香港今天要的是多元開放,不要被大陸同化。但是,他說,香港不可能單打獨鬥去對抗來自北京的「中國模式」。所以,就要連接大陸內部的異質聲音,跟主旋律不合的價值。這種價值,就像是最近兩期的《號外》,關注90後悄然興起,同志文化方興未艾等等。 當今年第一期《號外》的封面被放到facebook上時,一兩個小時就被分享了六七百次。張鐵志說,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况。來香港後,很多朋友都跟張鐵志說年輕的時候是看《號外》長大的,這本雜誌對他們影響至深。但《號外》如今不像1980年代那麼有影響力了,張鐵志想重新找回《號外》新銳、先鋒、探索的感覺,扮演比較先鋒的角色,對城市文化的探索。 站在台灣人的角度看,張鐵志覺得香港人近年非常焦慮,中港矛盾、梁振英等問題困擾着香港市民,翻開報紙,每天都告訴我們哪家小店要倒閉,舊的東西、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斷在消失。那麼,新的東西在哪裏呢?張鐵志一方面感到香港人的焦慮,一方面又感到香港人對新生事物的興奮。所以,他就想挖掘這些新生事物。比如,主流音樂愈來愈無聊了,可是去年很多新的音樂節出現。所以今年第3期《號外》就會推出香港獨立音樂的專題。接下來,還會做香港創意城市的專題、回歸自然回歸農業的專題等等。 這是從挖掘新生事物的角度出發,最近一期《號外》的封面人物,選擇了學民思潮。因為是今年第一期雜誌,也有盤點過往一年的意味。2012年,學民思潮是當之無愧的風雲人物。同時張鐵志相信,正處於巨大變動中的香港,很多東西在死亡在消失,而學民思潮這群90後,則象徵新的力量正在出現。 《號外》新角度 第二期同志專題,做了足足50多頁的篇幅,以香港為主,但也有兩三篇來自台灣和大陸的文章。去年,香港和台灣的同志遊行,都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而在香港,從演藝圈到政界,都有重量級人物出櫃。但張鐵志覺得,香港的媒體雖然有關於黃耀明、何韻詩的報道,卻沒有做比較整體性的專題。《號外》填補了這個空缺,他相信是香港媒體近年來最完整的同志議題報道。 這兩期雜誌在網絡上都有很大反響,但是作為主編的張鐵志會不會擔心,雖然facebook上的「讚」不少,但實際銷量並不一定好呢?張鐵志說:「有分量的雜誌會比不痛不癢的雜誌更好賣。」他說這兩期雜誌,都賣得不錯。為了吸引讀者購買,張鐵志也花了不少心思,包括邀請何韻詩在第二期寫了一篇專文,講述自己的心聲。而在封面上,也是有意選擇明星來做,還讓眾人手牽手以示團結,並盡量做得精美,使雜誌有額外的收藏價值。 如何看待香港媒體 算上《陽光時務週刊》,《號外》是張鐵志第二份合作的香港媒體。他說,大約三四年前他曾經在台灣寫過一篇文章,描述他對香港媒體的看法。在那篇文章中,他對香港媒體有正面評價,他說因為在他看來台灣媒體實在太爛了。張鐵志說,台灣人常會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他在香港看到媒體對文化的報道不比台灣少,甚至更好。香港雜誌蠻好看的,但確實沒有以文化議題為主的雜誌,大多是生活類的。另外,他說香港沒有「新聞周刊」,缺少對時政比較認真、嚴肅報道的雜誌,這也是《號外》想要填補的空間。 另外的一個消息是,《陽光時務週刊》的執行主編張潔平離職後,也會加盟《號外》。來自台灣的主編張鐵志,來自大陸的張潔平,和一群香港同事共同打造一份香港雜誌。這個編輯部,彷彿就是個兩岸三地的融合體。 文.許驥  圖.尹錦恩  編輯袁兆昌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