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OhMyMedia | 南方人物周刊:罗永浩式奋斗:从网络红人到创业家

从网络红人到创业家,罗永浩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奋斗式转型。这个被人贴上“理想主义者”标签的胖子,能否适应这个全新的角色 罗永浩坐在办公室里,房间拥挤而凌乱,一台跑步机摆放在角落,落地窗外是中关村最繁忙的一条街道。他创立的“老罗英语”几个月前刚换了办公地点,总面积比先前扩大了两倍。 接受采访时,罗永浩一脸疲惫,坐姿不断下移,时不时打起哈欠。如果之前只是通过“老罗语录”和“老罗演讲”见惯了他的犀利,会让人忍不住想,这个“胖子”今天怎么了? “你们为什么一直没有评我当年度青年领袖,我已经做得过分优秀了?”采访快要结束时,他调侃记者。“明年一定争取。”罗永浩哈哈一笑,终于露出传说中的幽默与狡猾:“没关系,我不着急,再过几年还可以是中年领袖。” 明年,他40岁。 如果没有独特经历和理想主义标签,这段本该淹没在商海里的创业故事,恐怕不会如此受到关注。他曾被认为是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被当作新东方最牛×和最傻×的另类教师,还曾被认为创办了一家热衷参与公共事件的政治性网站。 逐渐地,他变成理想主义的代名词,许多大学生在他身上寻找精神慰藉和思想启蒙,无论是演艺界还是文化圈的社会名人都对他不吝褒奖。 2008年,36岁“高龄”、没有太多从商经验的罗永浩突然开办“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创业者身份重回教育培训行业。 去年,罗永浩在海淀剧院举行的演讲会上,说了一个关于约翰·列侬被粉丝刺杀的段子——粉丝朝列侬开了6枪,平静等待警察将自己带走,临走时,指着列侬的尸体说了3个字:你变了。在段子最后,罗永浩特意强调,列侬被刺时正好40岁,其实他是想说,自己没有变。 这是罗永浩最大的困惑——他既要摸索着运作好一家企业,同时,又要与过往理想主义的形象相匹配。当有人不断说“你不行”的时候,再强大的心脏也会产生疲 劳感。他说,对于“不耍流氓能否赚到钱”的问题,自己起初并没有把握,只是单纯地相信可以。“既然我瞧不起的人都能赚到钱,为什么我不能呢?” 创业菜鸟 2007年底,牛博网关闭,罗永浩开始考虑他的下一份工作。他想过写书当作家,有人告诉他,二十多岁干这行还行,都快30的人了,当作家会很艰难。他想 想也是,中国靠写书日子过得好的人不超过20个。2008年元旦前后,和朋友商量后,他决定开一家英语培训公司,这些朋友当中,有作家兼商人冯唐。 罗永浩说自己不是一个擅长找投资者要钱的人。资金迟迟没有到位,一直拖到5月份,冯唐告诉罗永浩,不能再拖了,再拖半年就该凉下来,他给了罗永浩一笔启动资金,对罗永浩说,你先张罗起来,天天烧钱你就会焦虑,一焦虑做什么事都会顺理成章。 罗永浩拿着冯唐给的启动资金,注册了公司,简称“老罗英语”。他始终没有说服任何人再给“老罗英语”投资,中途,一位在非洲做生意的发小知道他开公司,主动给了他300万。 果然,罗永浩开始焦虑。“老罗英语”主打北美英语考试培训课程,新东方是这项业务铁板不动的老大,一开始“老罗英语”生意惨淡,总共投资600万,第一 年亏损了三百多万。“基本上每天一开门就是一万块钱不见了,被打劫也不可能这么吓人,我当时拿朋友的钱做,属于投资不是借款,赔了是不用还的,但怎么好意 思呢?”罗永浩想,万一赔了,自己找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除了生活开支,600万的债也要花10年才还清,还清时已经50岁。“一想到这些,我就眼前发 黑。” 他开始经常在办公室里过夜,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好。比如,民营英语培训旺季主要集中在寒暑假,3月投入宣传成本,6月才能收回,每个月的资金流动很不均匀,为了鼓励学生早缴费,他推出过一项促销方案——越早交钱,收费越低。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讲,这个方案的愚蠢之处在于,如果我这个月报名要交1200块钱,得知上个月报名的只交了1100块钱,就会很窝火,很犹豫,结果这 个月没交,下个月得知又要多交100块会更窝火,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下可能会选择你的竞争对手。看了些专业书后才知道,要倒过来做——开始就定最后一个月 的价,如果报得早打折,消费者这个时候会觉得什么时候交都是占便宜,只不过早交多占便宜,晚交少占便宜,这样他就可以接受,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他研究 了很多市场营销专业的书籍,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于是开始推出一系列类似的改版营销方案。 后来,“老罗英语”又推出了适用所有课程的“一块钱计划”,前8次课只要花一块钱,如果觉得满意,再付全款继续听完剩余课程。他亲自创意广告文案和宣传画:一块钱可以买什么,一枚鸡蛋,一节电池,一个避孕套,或者到“老罗英语”听8次课。 第二年,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亏损100万。2010年底,罗永浩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之前,他的演讲题 目是“我的奋斗”。他为这场演讲做了一个月的准备,巨大投影仪、大量PPT,还有精简的舞台设计,罗永浩一一列举出自己两年来亲自参与设计的宣传海报和营 销心得。平心而论,他亲自设计的广告创意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演讲进行到最后,罗永浩说,希望明年公司能够赚到钱,换到更大一点的地方继续演讲。 “老罗语录”的传说 10月25日,罗永浩在北京保利剧院完成了今年的岁末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Ⅱ”。他宣布了两条消息,一是去年北京海淀剧院演讲网络点 击率超过1000万,另一条是“老罗英语”创办到第三年,终于开始盈利了。100万的数额并不大,但兴奋和得意,他毫不掩饰,台下掌声一片。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老罗语录”,罗永浩今天会是什么样子。11年前,他给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微博)寄去一封求职信,依据新东方的招聘标准,逐个列举自 己有能力胜任新东方教师的理由。在“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英语专业者优先”后面,他回复:真不喜欢这么势利的条件,这本来应该是XX之流学校的要求。 第二年,高二辍学、主要靠替人组装电脑维持生计的罗永浩进入新东方学校,并很快成为一线教师。 像许多新东方老师一样,罗永浩会时不时用一些搞笑段子活跃课堂气氛,与其他人不同,他的段子总要挑战“权威”。例如,指责中医疗法缺乏药检机制;怀疑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愤怒地抨击暂住证制度,表示自己要以身试法、誓死不办。 他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人脑需要独立思考,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实际上都经不起推敲,他形容这叫“有思想”。 罗永浩信口讲出这些段子时,并没想到日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录音,他认为只是留作复习之用。其实学生将他的段子剪辑成集,传到网上,标题叫作“老罗语录”。 “老罗语录”迅速在学生圈中传播开,在追捧者眼中,罗永浩的幽默、有独立思考精神、阅书无数、耿直敢言,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最高峰时接近100 公斤,很多学生称他“罗胖子”。后来,他设计的广告语中有这样一句: 有思想的年轻人到哪儿都不太合群,直到他们来到老罗英语培训。 成为不大不小的公众人物,给罗永浩带来的不全是正面影响。外面开始流传他和新东方发生不和的传闻,还有人辱骂他的语录拙劣、哗众取宠。 对于老东家,罗永浩向来不愿过多谈论,尤其在他创办公司后。他说,在新东方待了两三年就已经很不舒服,公司的气质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因为没想好做什么,才又多待了两年。“其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闹出了一点小不愉快。” 罗永浩说的气质,是指英语培训行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比如“不用背单词”、“多少天保过”的宣传,还有“无效退款”却又从不兑现的服务承诺。 很多老师也让他恼火。有一次,他听到一位老师对学生说,自己上学时被宝马车溅了一身泥,教的调节办法是以后发财也开宝马溅别人一身泥。“完全是一种SB 逻辑,居然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至今说起,他还会破口大骂,碰到自己看不惯的东西,他常常情绪失控,他在新东方时朋友并不多。 2006年初,罗永浩向新东方递交辞呈,夏天,正式离开新东方。这是一份能够给他提供极好待遇的工作:年薪50万,工作时间除开寒暑假3个月比较忙碌,平时只要在周末上两到三节课,“极其舒服”。 罗永浩说,以自己的标准,对商业领域里的大部分人,他是瞧不起的。他认为这些人没文化,没思想,没水平,没道德,什么都没有。他感觉到再找一个自己能够认可其价值观的老板很困难:“也许人家不是成心骗我,但我会有上当的感觉。” 逝去的牛博网 黄斌是罗永浩创办牛博网时的合作伙伴,认识罗永浩前,他听过“老罗语录”,“当时觉得很有趣,就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人认识老罗。”后来,他们经人介绍成为了朋友,他记得第一次见面时,老罗穿了一件军大衣,不修边幅。 当时黄斌正在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罗永浩刚从新东方辞职。俩人都认为国内媒体平台存在一边倒的问题,他们都没有涉足过这个行业,不知道有政府控制这回事,觉得一边倒是行业本身造成的问题。于是,两人打算合伙创办一家尽可能多元化,有多种声音,不要有异常倾向的网站。 这是罗永浩第一次创业,只是牛博网后来的命运,让很多人忽略了这段经历。同“老罗英语”一样,牛博网没有寻找投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他和黄斌。资金有 限,没有请太多员工。罗永浩负责内容,黄斌做程序出身,负责技术。很长一段时间,牛博网每个月要都亏掉几万块钱,主要花在服务器带宽上。 罗永浩说,他们当时对互联网完全没有概念,觉得只要点击量有了,钱就有了。“牛博网最早是想做成一个综合性的博客网站,但不是提供博客空间服务的性质, 是选择一些博客作者的文章做内容。在罗永浩看来,牛博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博客服务中间商,只是借助了博客形式,比起互联网产品,更像是一个媒体。 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上线十几天,牛博网的PV量就超过20万,艾未未、梁文道、韩寒等众多名人,相继成为牛博网作者,之前老罗语录积累下来的众多粉丝,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牛博网的受众基础。 因为没有删帖,牛博网在很多公共事件中充当了平台角色。厦门PX事件中,一位当地的牛博网作者用手机短信发到自己的牛博网博客上,做了文字现场直播。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只有牛博网上的帖子一直没有被删。 创办两年后,牛博网被强行关闭。 对于牛博网的结局,罗永浩始终觉得自己很无辜,他说:“当时我们是要做一个综合性网站,所以没有刻意回避政治问题,并不是我热衷政治问题。在大多数网站 要做自我审查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做,政治内容就显得格外突出,我们真的没有刻意去做。”被关闭前,因为一些广告收入,牛博网已经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虽然没有赚到钱,但罗永浩十分得意。直到今天,还有人发给他邮件讲牛博网是自己的思想启蒙网站。因为邀请作者,他结识了一大批精英圈子里的朋友,他的大部分精英圈朋友,都是通过牛博网认识的。 理想vs利润 对于罗永浩的创业能力,他的前搭档黄斌评价:“从经商角度看,老罗并不是个适合去独立经商的人,他必须要有合作伙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完整的地方,如果我给自己独立经商打80分,老罗可能只有60分。” 在黄斌看来,除了管理能力,罗永浩的放权能力是他独立经商的另一块短板,“如果管理能力不够,放权不够,自己又忙不过来,某种意义上是致命的。” 做公司以来,罗永浩越来越感觉到精力不够用,“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暑期班时,连续3个月,他每天睡3小时。其余时候,每天睡6小时。 以前更新微博时经常和人吵起来,做公司后,他很少有因工作外的事和人较真,但不久前,他还是发微博和西门子吵了一阵。 罗永浩说,他是个精力很充沛的人,只是管理能力差些。他正在调整,打算明年物色CEO,自己逐渐过渡到专注教学质量和大的战略方向。 他定下的最大战略是:提供一个在教学品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价值观影响的商业培训机构。暑假班里,他请来贺卫方等靠谱学者给学生开讲座。 “老罗英语”创办后,冯唐根据罗永浩的性格特点,给了他3条建议:抓大放小,战略目标明确,学会容忍。罗永浩不是一个严格遵守规则的人,冯唐警告他,如 果笔记本记了10件事,必须把最重要的3件事排在前面做完,不能按照兴趣和心情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还提醒他,不要因为个人性格的适合度就亲近或疏远员 工。 罗永浩对财务没有特别精细的概念,尽管是新东方一线教师,他辞职时并没有攒下多少积蓄,“大部分收入在请客吃饭、买书买碟、打出租车中不知不觉不见了”。 运作“老罗英语”3年,他的收支意识依然淡薄,举办一场活动,他通常会不听财务主管的劝告,而去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案,直到财务主管将成本数据摆到他面前,向他证明即使活动成功也可能亏钱时,他才会稍加控制。 开会时,罗永浩经常用自掏腰包相威胁。有时候项目效果出来特别好,证明他是对的,有时候他发现少用一半钱也能产生同样效果。 罗永浩给接触过他的人留下工作狂的印象。好友刘瑜认为他是一个“事无巨细,都不放心交给别人去做的完美主义者”。左小祖咒更加直接:“作为朋友,我更希望他在奋斗的路上身体健康,不要过于玩命。” 尽管认为罗永浩不是一个很好的独立创业者,黄斌仍然把他看成是自己众多合作者中最好的一个,“作为合作者,罗永浩是最好的一个,他在工作上的热情和敬业,曾让我强烈感觉,一个人能在一方面有所建树,一定是因为完全投入了热情。” 罗永浩想赚大钱的时候,选择了到新东方当老师,因为只有这个职业才能在一年之内达到标准。再有天赋的工程师,学成第一流也要10年。 27岁开始,罗永浩的事业危机感愈发强烈,身边开始有人不断提醒他,这样下去不行。他意识到,做很多事情都需要钱。逢年过节,哥哥姐姐会给父母买些礼 物,而自己只能说些漂亮话,总让他不舒服。这些现实观念对他都有影响,无论是在新东方教书、做网站,还是办公司,他都不掩饰赚钱是直接动机。 他还是不忘记调侃一下,新东方离他的办公室5分钟路程,自己最累的时候,绕着它走一圈,回来又是斗志盎然。 创办企业后,罗永浩最讨厌别人问自己,你以前老是骂这个老板恶心那个老板耍流氓,现在自己做公司,是否理解他们。他坚持让“老罗英语”使用正版软件,给员工五险一金,不做夸大宣传等等,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不耍流氓也可以把企业做好。 办公司后,罗永浩接受采访、做演讲的频率多了起来。有人骂他虚伪,搞那么多噱头就是为了企业宣传,他很淡定:“我又没说不是。” 罗永浩说,自己最不能接受的品行是虚伪,但在真话和假话之间可以选择沉默。他变得小心翼翼,建议员工不要接受媒体采访。 罗永浩至今没有在北京办暂住证,但他听说如果注册企业,好像可以领一种类似绿卡的东西。他说,如果可能影响到公司,他会去看看。

阅读更多

香港雜評 | 梁文道:保守(老店二之一)

【味覺現象】在台灣散文大家唐諾的《世間的名字》裏頭,有一篇叫做《拉麵師傅》的文章,寫日本拉麵師傅寫了大概有一兩萬字。只不過是拉麵師傅而已,真值得花去那麼長的篇幅嗎?當然值得,因為他要寫的其實是日本拉麵廚師身上的那股精神,寫他們如何一絲不苟、全神貫注地與一碗麵「對決」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不少港人津津樂道的「職人」精神了。 並非所有做拉麵的都能達到他所認定的那種境界,而要判斷一家麵店是否滿足最低標準的要求,我們只要觀察兩件事便夠了。一是看廚房後巷的石油氣桶夠不夠多;因為真正的好湯頭是永不熄火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石油氣儲備,又怎能安穩妥當地保證爐火不滅呢?二是看廚師腳下有沒有穿著水靴;因為煮好麵條總得用手大力甩乾多餘的水分,所以生意好的店家,它的麵鍋地面總是水汪汪的一片,關注細節的師傅自然懂得應付這場面的最佳方法。 說起來,唐諾也算是寫文章的「職人」了。每天定時去咖啡店報到,一邊吸煙一邊對着空白的稿紙沉思,往往一坐就是六、七個小時。臨走前再把寫好的東西刪刪抹抹,通常只剩五百字不到。日日如是,一個月便能寫出一篇一兩萬字的雜誌專欄了。像我們這種賣字維生的內行人,一個人寫東西有沒有用心,看一眼就知道了(好比他筆下的拉麵師傅,哪個行家偷懶,也是目測可知)。我讀唐諾,除了佩服,就是慚愧。像我這種常常以一兩記慣性小花招草草了事的傢伙,根本完全不能和他那種幾乎要付出全部生命去對待每一個字的「職人」相比。 文字的花招就像餐廳刻意打造的噱頭與「賣點」,無非一種迪士尼式的廉價夢幻。然而,正如唐諾所說的,夢幻的效果只有一次;第一回人家來吃的或許是夢,可第二回,他就真要來吃麵了。 想想也真矛盾,我們香港人那麼佩服日本好些古典手藝傳承者的職業精神,那麼嚮往他們代代不絕的堅持、耐性與毅力,但大部分典型的香港人卻可能是最不願意自己去幹那些事的。貪快、醒目,才是我們矢志不渝的本色。 所謂日式「職人」精神,其中一大要素便是守住任何一個早已經過時間確證的步驟和細節。除非必要,除非那些老東西根本不再管用,否則寧願背上保守的惡名(在一切皆以進步為美的時代,「保守」自然是落伍的壞事),也斷然不變一切前人教授下來的老規矩老程序。 有一回,我看到一個以擅長炒股賺錢聞名的香港作者談及他住宿日本旅館的經驗,那家日本其中一間最有名的老店在他看來竟然一無是處。他似乎是個很懂壽司的人,可他完全不能接受那家旅館種種傳統手法的落後。所以當他發現這家店沒有這個沒有那個,偏偏桌上置了一套毛筆硯墨的時候,就忍不住問了讀者一句「夠絕未?」(他大概忘了,許多日本料亭送給客人的菜單都是大廚自己用小楷書寫的。毛筆,也是他們守住的傳統之一)。 話說回來,日本人有時候還真是夠絕的。例如京都洛北有間叫做「大德寺」的佛寺(港人熟悉的『一休和尚』便做過它的住持),它後門的小路上便有家開了一千多年的小食肆。沒錯,它真是家代代相承的千年老店,不只幾乎與京都同歲,甚至可能是世上現存最長壽的食肆。他們家只賣一樣東西,那便是用竹籤串起來蘸醬烤着吃的日式小年糕。儘管獨沽一味,儘管看似簡單,可他們一家人還是全力以赴,老奶奶還是嚴肅盯着年紀也不少的女兒,生怕她調控炭火的動作不對。曾經有客人和店東聊天,一邊嚼着年糕一邊隨便指了指馬路對面說:「對面那家年糕鋪也很古老了,也是家名店呀」。老闆先是贊同說是,然後又帶着一副好像要說人壞話的神情悄聲補充:「可是他們前陣子換手了」。「哦!真的嗎?甚麼時候」?老闆繼續放低音量地說:「兩百年前」。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南方都市报:民营书店的痛与哀愁

摘要: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北京大雾。倡导“有氧阅读”的光合作用书房(下文简称“光合作用”)位于北京五道口和大望路的两家直营门店,大门紧锁,空荡荡的架子上一本书也没剩下。10月28日,这家鼎盛时拥有31家加盟店,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民营连锁书店,因被曝资金链断裂、高层集体辞职,遭到部分供应商哄抢,以偿还所欠书款。   光合作用书店的关张,引发了民营书店生存的讨论与思考。C FP供图 作者:颜亮 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北京大雾。倡导“有氧阅读”的光合作用书房(下文简称“光合作用”)位于北京五道口和大望路的两家直营门店,大门紧锁,空荡荡的架子上一本书也没剩下。10月28日,这家鼎盛时拥有31家加盟店,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民营连锁书店,因被曝资金链断裂、高层集体辞职,遭到部分供应商哄抢,以偿还所欠书款。 光合作用的“猝死”,在民营书店接连关闭的今年,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衍生出一场“民营书店何去何从”的全民讨论。一周之内,网购图书价格战,@万科周刊唱衰书店、“光合再生计划”相继登场。而对民营书店困境的讨论,也浮现出电商冲击、租金高涨、政策性歧视、运营模式、转型定位等关键词。 突然峰回路转。11月6日晚,厦门新格品牌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晓东发了一条微博,称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下,光合作用书店重组领导小组已陆续与十余家意向投资企业密集磋商。光合作用涅槃,重生在即。截至记者发稿时,光合作用重组领导小组与相关意向企业谈判仍在进行,重组方案及日程尚未对外公布。 光合作用似乎有了生机,可由此引发的民营书业的震荡、思考,却不曾停息。   挽救梦想还是扎堆撒娇? “……您要是为了赚钱卖书,就想点好辙搞经营,要真以为自己是献身文化,就别穷撒娇。” “光合作用书店高层全部辞职,厦门办公室被搬空了。”10月28日临近中午12点,永正图书公共编辑部主编张晓星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条信息。 曾任职光合作用营运系统管理层的于成(应受访者要求此处用化名)并不诧异,“事实上,我们都能大概算得出它可能会危机爆发的时间。”他告诉南都记者,这一时间与他此前的估算,误差在三个月之内。他原本预测是年底会有大批实体书店遭遇危机。然而,当他在微博上瞥见上文21个字的刹那,仍不免唏嘘。 供应商最先开始行动,“抢书”索讨光合作用所欠债务。在物业公司和警察的监督下,供应商从10月28日下午2点左右入场,到晚上10点,北京现代城的门店已经空了。后半夜,光合作用北京五道口店内的咖啡机、冰箱、空调甚至煤气罐被哄抢一空。 号称“全国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的光合作用位于北京的7家直营店全部关闭,仅有3家加盟店还在继续营业,且与总店脱离关系。 倒闭风波传出的两天后,一场拯救书店的民间行动悄然酝酿。 光合作用前员工和书店粉丝,在微博上发起名为“光合作用90天再生计划”的线上活动———“告别了上海季风(原文如此)、北京风入松、北京第三极、广州三联……2011年10月29日,这一天,我们告别了光合作用……2011年11月1日-2012年1月31日,这是我们给自己定下的期限,用90天,用全部的力量,去挽救一家书店,去挽救一个梦想。” “光合再生计划”发起人之一杨函憬告诉南都记者,光合再生计划并不只是为了救活一家“光合”,整个传统书店业,都需要广义上的光合作用。“我们希望藉此激发大家一同探讨,未来的民营实体书店如何再生。”在他看来,当你看着一家家美好的书店纷纷倒下,不能只是叹惋、感伤,不关己事。待到最后一家实体书店也倒下,“损失最大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有些人不同意这个观点。10月31日,@万科周刊的一条微博,将民营书店拉回“达尔文丛林规则”:“一些干不下去的所谓民营独立书店老板,这两天扎堆撒娇。好像自己不是在做生意是在搞公益,好像把自己挤倒闭的不是电商,是新华书店。羡慕嫉妒恨新华书店没用,我们也没见到季风、万圣(书店)这样腆脸求减税,诚品也不是靠政府养的。您要是为了赚钱卖书,就想点好辙搞经营,要真以为自己是献身文化,就别穷撒娇。” 谈及民营书店希望租税减免,@万科周刊又说:政府下禁令下通知的时候说人家不该管,文化要多元,要百花齐放,自己过不下去了又指望政府伸手扶持,这不耍贱么?卖书跟卖糖葫芦都是卖,卖糖葫芦的也越来越少,凭啥就给你减税?吃人家会手短的。若是市场选择的,该倒闭就倒闭。 @万科周刊的言论刺痛了不少人。有些人认为,一个地产公司的内刊,用官方微博“吐槽”并不妥当。   电商为何纷纷涉足书业? “他们是用最便宜的行销工具去吸引网站流量、扩大规模。” 广州某民营书店负责人说:“万科周刊的言论是有些过激,听着不舒服,但话糙理不糙。”只是很多文化人不愿意面对现实。 危机是内在的,更是外来的。10月的最后一天,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电行业电商,苏宁易购正式进军图书市场,一次性上线品类数量达60万册,号称销售规模仅次当当。 苏宁图书频道一上线,便祭出“0元售书72小时”的“自杀式”促销。顾客在苏宁易购买300元的图书,将返300元现金抵用券。促销的效果立竿见影,上线首日销量达7万册。 作为传统图书B2C网站巨头的当当亦不示弱,随即以店庆为名在主页上打出“满100返200”的标语。低价竞争愈演愈烈,11月1日,京东推出“京东商城图书周年庆”活动,当天部分图书5折封顶、限时折上折。此外,京东还进行持续27天的连发式促销。 据了解,图书成本约占书价的45%。依此计算,苏宁易购、京东、当当的这一轮促销战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图书市场与整个3C市场相比太小了。不管是今年的苏宁易购还是去年的京东,涉足书业都是幌子,他们是用最便宜的行销工具去吸引网站流量、扩大规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 微博是论战的一大阵地,但名人们也发声了。面对电商大战、光合歇业一冷一热两则“书讯”,11月1日,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新闻1+1”节目中将矛头指向国营书店:“民营的怎么能拼得过国营呢?你怎么能拼得过新华书店呢?有很多人开玩笑,说台湾之所以诚品书店能够快速、蓬勃地发展,就是因为在台湾没有新华书店。”   步子迈太大,“欠款”是毒瘤 “只要市场出现坏消息,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源头的大规模逼债,传统书店就会有危机了。” “光合的销售额连续4年下滑,今年更是下滑了40%,房租、水电等成本却又急剧上涨,销售和成本两头夹击,压力在不断增长。”光合作用总经理孙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光合这次倒下,很多业内同行都想尽心思来挖人。”早年曾任职于光合作用管理层的于成跟南都记者打包票,不管是专业经验还是用人方式,国内书店最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就在光合。 1995年11月,阳光图书文化公司总经理孙池创办了“阳光书坊”,开启光合作用的1.0时代。2000年,更名为光合作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入到光合作用2.0时代。 8年前,于成刚从大学毕业,抱着理想主义和对书店的一腔热情只身来到厦门,加入了刚刚成立3年的光合作用。2003年的光合作用正值上升期,厦门地区分店已达12家,一跃成为福建民营书业第一品牌;同年,光合作用书房北京第一家实体店开业。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的于成很快就进入光合作用管理层。他说,光合用人不同于这个古老行业培养员工的传统模式———入职先从店员做起,摸爬滚打慢慢晋升店长。“在我之前,一部分经理层就已经是‘空降兵’,管理意识在加强”。 “但有一点,不喜欢读书肯定进不了光合。”于成告诉南都记者,零售行业人员流动一向频繁,但光合作用的团队则较稳定。 2007至2008年,光合作用在北京新开了11家分店;鼎盛期在全国拥有31家加盟店。扩张分店的同时,店面租金、用工成本费等运营负担也让光合作用背上巨大包袱。“光合的销售无法填补巨大漏洞,盈利跟不上他的拓展速度。”于成说,步子迈得过大、过快,正是光合在“硬件”上出的最大问题。 据《北京商报》报道,光合作用在北京的7家直营店均位于大望路、宣武门、东直门等商业核心区,每平方米租金平均约25元/天。北京时尚廊书店总经理许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时尚廊世贸天阶门店,总面积1000平方米,每年房租高达200余万元。虽今年在图书和百货销售上增长30%,但其前期投入达2000多万元,每年的运营成本也在以10%的速度增长。一年亏损200余万元已算正常。 与连锁书店不同,被评为2010年全国民营书业“年度最佳小书店”的社区书店读易洞,刻意避开繁华闹市,隐藏于社区商街。这个家庭作坊式的书店只有70平方米。老板阮小石用全款将店铺买下,每月只要物业费300元。店主追求的是纯粹乐趣———当然,能赚钱最好。万圣书园则将门面出租给了交通银行。南京先锋书店旗舰店则是租用原属体育场的地下车库。 于成解释,书店摊子铺得太大,就会导致资金链跟不上,一旦无法及时还清拖欠供应商书款,再去选书时品种质量就会下降。“拿不到好的杂志和书,读者提不起购书欲望,销售受到影响,欠款只会越积越多,恶性循环由此产生。” 在于成看来,“欠款”是图书行业的一颗毒瘤,“国内大多数稍具规模的民营实体书店的图书欠款都是巨额。”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民营书店的回账周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一年左右。上规模的民营书店经营图书均采取“赊销制”。所谓赊销,即书店先从供应商手中欠款提书,再通过销售所得还款。“所以供应商都成了放债角色,只要市场出现坏消息,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源头的大规模逼债,传统书店就会有危机了。当然,新华书店除外。”于成说。 据媒体报道,多名供货商声称,目前光合作用在北京的七八家门店,共有四五百家供货商,债务约有1000多万元。不过,上述说法未获得光合作用厦门总部和孙池本人的证实。 传统书店转型之路在哪里?   “如果一个书店书没卖好,老琢磨别的,不是正道。” 近日,“知乎”网上某前光合作用店员的爆料帖被大量转载。帖子中,自称2007年3月离开光合作用的员工透露,无论是推荐还是本周销售排行(书与非书类),都是一个人按着自己喜好做的,几乎没有任何数据依据。对此,于成表示难以置信。他觉得帖子可信度不高。 于成强调,光合作用销售榜都是严格按照销售数据,分为财经、人文两类。榜单的制作由光合作用品牌部负责。至于光合作用的推荐榜,则是依据综合评估指数选出,“光合作用一直有自己的品牌坚持,这个指数涉及一本书的作者、影响群体、创新度以及它的整体质感。” “细心观察会发现,近些年倒闭的书店多还是在走传统书店的老路子,把图书销售作为主业。”广州必得书店老板肖蓉生说,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民营书店要想继续维系,必须跳出“以书养书”的旧思维,以书做载体,拓展文化延伸服务。 事实上,光合作用一直在摸索传统书店转型之路。 2000年,光合作用增设悦读咖啡馆,打造“悦读”空间;2008年起,除了卖咖啡、影音制品、文具外,开始大幅添加百货商品种类,包括台湾手工皂、荷兰时钟以及玩偶等纷纷上架;2009年起,光合作用内部不定期开展“创新沙龙”,管理层不介入,任由跨部门间成员“头脑风暴”;2010年12月,光合作用厦门中山旗舰店完成升级改造,开启所谓的光合作用3 .0阶段。旗舰店的设计与装修特别邀请到知名设计师迫庆一郎操刀,风格清新明快,还融入了绿色植物以体现“环保”元素。 “光合作用的品牌创新度从它开始的那天起,直到现在倒下,一直走在国内民营书店最前面。”现在民营实体书店都知道只卖书吃不饱,需要延展其他附加值更高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于成认为,光合作用歇业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和执行上出了问题。 与传统书业相比,文创产品属新兴行业。孙池曾对外透露,“扣除物流、人力、房租的成本之后,图书销售的净利润率约在3%。”光合作用在门店内引进的相关文化产品,属于“非定价产品”,毛利率至少要比书籍高出10%。 于成分析,成本方面,由于光合作用非书业务比重小,只是会被要求现金进货,所以现金占用量会超过图书;空间投入上,非书类产品也只是从书店一隅发展到接近一个小馆的规模。“但产出比例上,非书类很难超过总营业额的30%”。盈利瓶颈依旧存在。 于成认为,主要问题是光合拓展文创产品,却没有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打造,而是由原有团队跨行业经营。致使文创产品在品相、气质上,同书类产品很难相融,契合度太低。 在文艺青年“扎堆”的豆瓣网,“光合作用小组”拥有超过一万名粉丝。讨论中不乏关于光合作用转型的失望声音。有网友抱怨,既然“周边物件”要放光合作用出售,就应是别处所不常见,“这样一来,价格高一些,不但不会让人反感,反而会觉得很值。可是光合作用里面现在陈列的那些东西既没特色又贵得离谱”。 针对改造后的厦门旗舰店(光合3.0),小组还专门开帖民测。近百条评论中,仅少数网友接受新形象,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少网友反映新店书少、找书麻烦,“还是感觉泾渭分明,一半是书店一半是精品店,并没有融合”。正如网友子庸所说:“光合的初衷也许是想向体验店的形式转变,但是忽略了书的品质和地位、业态之间的有机整合,这样的后果是不但达不到体验的效果,反而减弱了书店的吸引力。” 谈及光合“书和非书类产品”的划分,于成认为,这在观念上仍显守旧,还是以“书”为主体的话语体系,把“非书”当做“书”的延伸产品。换句话说,未来书店须建立全新的归类模式,并非简单的“非书”可以准确界定。“文创产品才是实体店的主打,书作为体验式的配套产品才可能成功。” 必得书店老板肖蓉生对此也深有体会。“很多人说书店要融入咖啡或酒吧。单纯认为我只要在书店辟一块地方出来,做吧台,放上两张桌子,就齐活了。”然而很多民营书店的咖啡没有自家特色,味道普通根本记不住。 他以南京先锋书店为例,“业内都知道,先锋早几年经营非常艰难,很多出版社不买它账。现在转型开始卖自家的文创产品,活得好好的。”与光合作用不同,先锋书店经营的文创产品都是自创,比如,所卖相框有书店的L O G O,“中意”先锋的熟客自然爱屋及乌。 在肖蓉生看来,单纯卖别人的文创产品与卖书区别微乎其微,“只是增加品种而已”。相应的,卖自家的文创产品毛利也更高。 不过,北京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赞同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的观点,他曾写道,“书店向来是交换时代思想的市场,在塑造公众话语方面起到促成的作用。”“万圣书园挑书有三道审核程序,如果一个书店书没卖好,老琢磨别的,不是正道。”   吁求减税,还是另起炉灶? “你不能去给它输血,未来的书店应该有健康的自我修复功能。” 有统计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倒闭关门的民营书店达一万多家;过去10年中,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 电商冲击的大环境相似,为何民营书店举步维艰,而作为国营书店的新华书店却安然无恙? 一位曾在新华书店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告诉南都记者,新华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是长期垄断教材销售领域。“光中小学教材这一块就足以支撑其基本运作,这是天生的优势。”也因此,相当比例的新华书店不思进取,“沦为普通拥挤的卖场,吸引不了读书人”。 事实上,正因教材领域一直在走“出版管理部门制定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总发行”的垄断模式,教材价格居高不下,连续多年成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以2003年为例,全年生产图书190,391种,教育类图书77,185种,不到总品种数一半,但教育类图书印数却占总印数的80.72%,占总定价金额的57.01%。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介绍,“全国图书市场的40%销售额来自于教材。”而根据广东省出版集团的一份调查显示,新华书店利润的70%来自中小学教材,多数乡镇书店更是达到了90%。但一位民营书店负责人坦言,就算国家放开政策,允许民营书店加入教材销售行列,目前的民营书店实力也无法支撑教材发行。他解释说,教材销售需要书店拥有强大的实体网络。“新华书店起码在每个县都布有连锁门店,全国范围内仅有邮政系统具备同样的实力。” 撇开发行资源,新华书店在土地产权和租金上亦占尽优势。如白岩松在前述节目中所说:“新华书店托毛主席的福,一解放就把每个城市最好的地界都给了新华书店。多年后,由于黄金地界价格直线上涨,他们盖了写字楼,靠出租盈利。” 自光合作用歇业后,陈定方在微博上频频发声。她一直强调,书店是“连借阅证都不用办的图书馆,是政府不用投资却还有税收的图书馆。” 广州学而优书店总经理陈定方介绍说,目前民营书店每年需缴纳13%的增值税,加上附着在增值税上的城建费、教育附加费、防洪费等等,接近15%。若盈利,则还须缴纳25%的所得税。而新华书店可享受县级及县级以下书店免收增值税的优惠。作为国家文化改制试点单位,另免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等六大税种。 对于未来民营书店走向,陈定方给出了几点意见:国家尽快制定图书销售定价制法律;对书店税收先征后返;将国家投入到建设新的社区书店及图书馆的资金调配一部分到现有的书体书店来,因为这些书店已经是现存的社区书店,能够为一般的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阅读需求。 于成对于“减税救民营书店”的观点并不认同。在他看来,这反倒会让传统书店对固有模式产生更大依赖性。“你不能去给它输血,未来的书店应该有健康的自我修复功能。” 他理想中的书店经营模式是:将实体书店缩小规模,若有可能,将其专业化、类型化,做成各种阅读体验中心。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书店网站促销卖书,再实行中央配送与销售系统,像极了最近热炒的m ini沃尔玛。 如同facebook、tw itter的横空出世,于成相信,未来最成功的民营书店一定是另起炉灶的新人。   他山之石 诚品之道 台湾诚品书店的经营模式,一直为爱书人所津津乐道。C FP供图 书是立店之本,如果图书做不好其他都免谈,顶多只是普通百货商店。 受访者:台湾诚品书店原商品营销企划萧佳杰先生 一直以来,台湾诚品书店都是以图书打品牌,吸引具有文化认同的消费群体,但图书占总销售额不到三成。这个比重是比较合理的。 相较于大陆,台湾的市场化更为充分,诚品书店同样也面临租金调涨压力,也有分店因租金太紧被迫收掉。时代已经改变,“速食”、碎片阅读的时代,书店必须调整。诚品的方式是:我们有众多积累下来的拥趸。诚品会从这里开发出顾客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慢慢就带动了诚品餐馆、画廊、红酒馆,还有百货公司的复合式经营。 诚品网站服务于实体书店,但卖书只是副业,“诚品站”可以看到诚品各家分店的介绍、活动信息、甚至交流空间。 但书是立店之本,如果图书做不好其他都免谈,顶多只是普通百货商店。   员工:必须要懂书 每 个想进诚品书店工作的人,不管是应聘书店前场,还是后场的营销企划等部门,都要现场“写作文”。题目很简单,述评一本你喜欢的书。这则评判标准至关重要,诚品的员工必须懂书。 通常来讲,刚进诚品的店员,除负责新书上架、打理外,还要熟记所负责书区内的所有书名。这项工作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读者问起哪本书,店员须能马上讲出书在架子上的确切位置。 此外,每个书区的组长必须熟稔书与书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架子上每本书的摆放顺序,不是单纯按作者名、所在国籍,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书与书会产生对话,在讲故事。例如哲学书架,会按照哲学流派的演进排列。如果你是个爱书之人,就能看出门道,觉得好玩和贴心。 很多前场的同事,依资历都能调到后场做管理。但他们觉得,自己在店面待了许多年,很多客人都信赖他的推荐,难以割舍这种稳定的人情往来。例如台大店,很多台大教授跟店员都是老友。你会听到店员说××教授,你一直要找的那本书终于来了。   选书:有考量指标 采购环节很重要,因为采购决定某本新书的首批量。而首批量多少,对前场店面的同事是一种暗示。某新书如果你只采购5本,可能放到书区,如果采购50本,店员就会用心陈列、码堆。 每个月会有二三十家大出版社会来诚品商品处做题报。诚品采购和营销部门负责接待,向出版社要书稿(二校稿),有样书最好。每月月底,诚品内部会开选书会。各类采购(童书、外文书、中文书)来选书。涉及图书创新度、编辑水平等诸多考量指标。 我那时一个月要看一百多本书稿。目前诚品采购部员工都有十多年经验,精明老辣。诚品的采购部相当于书店“动力机”,即使是普通采购员工,前场的同事都会非常尊重。 《诚品选书》应该是少数台湾比较有价值的推荐书单,每个月会选中文图书8种,外文4种,少儿图书,诚品选了若干。哪本书一旦上了诚品选书,很可能会写进“腰封”推荐。“诚品选书”就好比美国的奥普拉choice或是大陆的“腰封小王子”梁文道力荐。不同的是,推荐主体不是一个人,而是靠一家书店的品位和信誉度。 选上“诚品选书”的新书通常都会要求出版商控制通路价格,给予折扣,只要价格压下来,诚品肯定有优势。   卖书:独家、精细、效率 1.定制化服务 诚品经常做定制化服务,即新书的诚品独家定制版。形式如,诚品独家封面、独家精装版、独家书戳等。 出版社一般会为新书准备好几个封面样式,让诚品先挑。诚品再根据对新书的判断,跟出版商提该独家版首印8000本还是10000本。但独家版不能退货,要卖完为止。 我们甚至要求,独家卖多长时间,之后续出下一版,再独家卖。最近新出版的美国小说家乔纳森的《自由》一书,诚品就抢到独家定制版。由台湾著名设计师王志宏做封面,从纸质到装帧都没话说,听说这个精装版出版社是赔钱的。 2.精细化的榜单 以前诚品是不做畅销榜的,只有选书,没有排行。选书是显示书店的品位,排行榜就显得很俗嘛。2004-05年,诚品开始做畅销榜,这也是痛苦的决定。效果上看,确实有利销售。诚品的畅销榜分8大类,分得很细。比如商业类榜单的末位可能要比艺术类的头名销售量要高,但艺术是很重要的一类,你不能因为销售总量抛弃它。 3.陈列 诚品如果要推一本书,顾客走进书店不可能看不到。整个墙、柱子都被书包裹,书陈列得好会让人有购买欲望。相比之下,内地书店码书堆,放几张不起眼的海报,读者提不起兴趣。 每种书的销售量不是隔天统计,而是后舱数据实时监控。我通过后台监控到某家分店某本书卖得很火。我会直接打电话给这家店询问陈列、销售方法,再让这家分店拍个店内图,推而广之让其他店学习。沟通及时,效率也高。   原文链接

阅读更多

香港雜評 | 梁文道:搵食艱難(採集時代之四)

在擴及全球的「佔領華爾街」運動裏頭,有一句古老的口號:「想像另一種可能」。這句話古老,但是特別美,同時又特別難。正如斯洛文尼亞思想家齊澤克(Slavoj Zizek)所說的,我們今天只要有錢,就可以放任想像隨便拍一部關於地球末日世界毀滅的電影;但是我們卻很難想像資本主義的消失,很難想像除了現在這種經濟模式與生活方式之外,究竟還有甚麼其他選項。於是華爾街、金融城與中環成了一種比地球還要長壽還要像命運一般不可阻擋不可抗拒的存在。 然而,我讀歷史學到的最大教訓則是,每當你以為沒有另一種可能,別無選擇的時候,那就不妨看看歷史。因為歷史明白無誤地宣示過其他生活方法及社會型態的存在。 就拿「辛苦搵嚟自在食」與「搵食艱難」這兩句廣東諺語來說吧。大家都覺得它們是顛樸不破的真理,都真的以為我們每天艱苦工作就只是為了吃為了生存。所以我才要花掉這些筆墨,介紹一下舊石器時代的先民生活,因為他們那種以漁獵和採集為主的「搵食」辦法居然一點也不艱苦,甚至還很悠閒愉快。 回顧薩林斯那部經典著作對採集漁獵部落的描述,最令人震驚的還不是他們吃得很好活得懶散,而是他們對一切財物的態度。 他們靠天吃飯,沒有任何足以抗衡自然之不測的辦法,既不懂得耕種,也不曉得放牧。只好逐食而居順應天道。今天發現這塊土地再也打不到甚麼能夠餵飽全村人的大型獵物,那便乾脆拔營搬家,遷徙到另一處水草豐美的地方。許久之後,再返原地,自然會發現曾經果實落盡的樹木早已回春,當年放牠一馬的小獸也早就長大成群。久而久之,這竟成了最能維護生態平衡的生存之道。 過這種日子的大前提是移動輕便,於是大家都不願積蓄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省得一身累贅,上路沉重。就算是石刀樹繩等必要工具,他們也可以棄之如敝屣,因為大自然的材料取之不盡,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再做一些出來。一位歐洲探險家在告別非洲布須曼人時感到非常尷尬,因為他想送些告別禮物,可是「贈禮一事令我們頗不得解。當發現自己能送給布須曼人的東西幾近於無時,我們羞赧萬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加入哪怕一樣再小、再輕的東西,都幾乎要加重他們生活的負擔。他們實際上毫無財產:一條獅皮帶、一塊皮墊和一個皮包。他們的東西在一分鐘內就可以收完,打包在皮墊裏,背在肩頭,邁開千里的行程」。 另外還有人發現一支印地安部落的生活態度令人鬱悶:「每當看到有人拉着簇新的東西,精美的華服,新鮮的食物與貴重的雜物,拖過厚厚的泥漿,或是棄之孩童、家犬,任憑轉眼面目全非,也漠然視之,歐洲人也只有搖頭惋惜。無論多貴重的東西,一經轉入他們之手,新奇的勁頭一過,便不再當回事了」。 即使如此,這些人也還是會賭博,只不過整個邏輯是顛倒過來的。我們是贏得愈大拿得愈多,他們卻是勝者可以強制輸家收下他們丟出來的財貨!這些「原始部落」甚至違反了現代經濟學教我們的基本人性定義。在我們這裏,慾望是無窮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勞心勞力,好盡力填滿那無垠的慾壑。在他們那裏,由於慾望有限,是故資源竟然成了無盡之藏。 正當我在遐想明年是否該去一趟丹麥,好嘗嘗那世界第一的「採食料理」時,忽然驚醒,原來我們辛苦工作絕對不是為了「搵食」,因為「搵食」本來可以如此簡單。我們今天常常抱怨現代社會壓力巨大生活緊張,那只是因為我們要的比「搵食」更多更多。

阅读更多

香港雜評 | 梁文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好人

Q1:你說過你不喜歡做電視,但是你又一直在做電視。你是如何做到在喜歡與不喜歡的事情之間自如調整自己的? 沒辦法,就像大部分人一樣。就功能來說,我認為電視和報紙、雜誌是一樣的。我不喜歡電視的一點是,電視會把人的語言、動作呈現出來,就容易出現表演的成分。人們以為看到的這個人就是這樣,其實都是虛假的。文字也有可能是虛假的,只是電視更容易虛假。現在電視又恰好給了我一個謀生的手段。我比較幸運的是,我能通過電視做一點我喜歡做的事情,比如《開卷八分鐘》,可以向大家推薦書籍。 Q2:你以前用過「飯否」(一種類微博的交互平台),後來沒用了。少見你用微博,但看得出來你也觀察微博。當下很多人在談論微博帶來的變化,你對微博的態度是什麼? 幾年前用過很短一段時間的飯否。現在沒有用微博,偶爾潛水上去看看新聞和材料。微博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能快速傳遞信息,讓人在更短的時間內看到第一手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對公民自我增權很有幫助。這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增長,讓公民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認為自己有參與社會的權利。 但是微博對公私界限的模糊是我不喜歡的。大家在微博上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日常生活。比如在國外比較流行臉譜(社交網站FaceBook),有的老闆想要聘用某個人,要先去看他的臉譜,上面如果有一些關於他以前犯錯誤的信息,便拒絕錄用。微博也一樣,使得每個人都是透明的,那就表示,最後要麼要求所有人都是完人,都是道德無缺的,要麼就得大家做了任何錯事都無所謂。 同時微博在中國有一個特點,把關注者稱為粉絲,而很多人非常關心自己有多少粉絲。其實我關注某個人只是想看看他在講什麼,但是並不代表我是他的粉絲。它背後大概說明,在這個年代,每個人都想被人看到、被人關注。而在淘寶上居然還可以買粉絲,我覺得中國人想被人關注已經想得有點過頭了。西方的微博是推特,但是推特是很平等的交流工具。中國的微博則通過加V等方式,把一些名人擺在突出位置,這是完全違背了平等理念的。 而網絡上許多真正想幫助人的人,總被懷疑是為了炒作。為什麼這麼多人想出名,我實在不知道。這太有意思了。 Q3:你說微博對公民增權有幫助,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大的潛能? 那當然有。比如免費午餐活動,基本是從微博上發起的。可是我為什麼要強調它對公民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自我增權的作用,而不談太多它實際帶來的改變呢?是因為我覺得,現在一個越來越奇怪的現象就是,改變越來越難以發生。 在前幾年,很多主流媒體報導了一些東西后,大家關注了,說不定會帶來一些明顯的改變,最明顯的就是當年的孫志剛案。可是我注意到在過去兩年裡,雖然微博興起,大家關注的東西多了,而且關注的力度好像比以前一份報紙的報導更大。以前報紙報導出來,我們並不能看到公民對這件事情的反應,然而今天一個事件出來,微博上能很明顯地看到很多老百姓的憤慨和想法。理論上他們應該會製造輿論,形成一定的壓力,可實際上大家看到的是,很多事情最後是不了了之的。 沒有微博的年代,大家關注一件事,相關部門反而有些緊張。可是現在,無論你怎麼說他、怎麼罵他,他懂得自動屏蔽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微博能帶來什麼改變嗎? Q4:你是否能理解當下大陸許多年輕人中存在的一種漂泊之感? 可以說能理解也不能理解,因為我也是在漂泊之中。我現在回頭看我小時候在台灣長大的地方,變化也非常大,今天的台灣也不是當年的台灣。但是另一方面,我沒有太強烈的家鄉感,所以也就少了那種滄桑感。 Q5:什麼事情會讓你感到憤怒?上一次讓你生氣的事情是什麼? 好像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感到憤怒。本來我也不是太憤怒的人,現在好像變得更加遠離憤怒,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 上一次生氣是看足球。一次是看到中國隊輸了,一次是看到阿森納輸了。這是最讓我激動的事情了。 Q6:你為何會信佛?宗教信仰帶給你最多的是什麼? 學佛的理由,說簡單點,只不過是因為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好人。我做人做了這麼多年,存在很多困惑,該有什麼改變、該做什麼事情,因為懶惰而沒有去做,我覺得我需要一種修行的方法來讓自己變化。佛教帶給我的就是皈依,讓我在那麼多的問題中找到一種安定的方法,像家一樣的地方。 Q7:香港出生,台灣長大,又回到香港,近年頻頻工作在內地。哪裡是你的精神歸屬? 我的歸屬或者身份認同與地方沒有太大的關係。華人聚集的三個主要地方我都呆過,所以就使我比較認同一種華人的文化理念、華人的身份,而多於某個地點的身份。如果最後還是要說一個地方,我可能會說是香港,但是這對我來說並不是太重要。 Q8:你曾在《 被框住的人心與人性 》一文中提到,「問題恐怕並不在於這些人『泯滅良心』,而在於他們的良知被框限住了,他們沒有本著人性去判斷的權利」。如果這種權利長期被框限,會產生什麼後果? 我們已經看到後果了。我們應該都還記得,2008年汶川地震讓國人驚呼,我們的公民意識覺醒了。可是三年過去,今年討論得最多的是,一個老人跌倒了該不該去扶。這三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看到的答案就是,沒錯,三年前公民意識覺醒,很多人的熱情被激發起來,但是公民行動力仍然被壓制。另一方面,我們對任何言語都不相信,都保持距離,尤其是對那些特別美好的言語、那些表達出很有價值的言語保持距離感。這是非常大的危機,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再有根本的信任,人和人之間完全變成最簡單的利益的計算和考慮。 Q9:你有一篇寫高錕先生(世界著名華裔物理學家)的 文章 ,讓人印象深刻。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一批優秀的老師無形中對你產生影響?是不是經常有人期望你成為他們的人生導師? 當然有。其實我對青年人總是希望被人引導這種現象是很抗拒的。我覺得這是我們這個社會不太正常的地方。 我去很多地方演講,都有很多年輕人跟我說:「梁文道,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什麼才是正確的人生方法。」在他們的思維裡,已經假設了好像真的有某種正確的方法或道路,又假設了好像有人知道這種正確的方法和道路,第三,他們又假設了自己可以被引導向這樣的人生道路。但是其實這三種假設都是很荒謬的。我沒見過有第二個國家的年輕人像中國年輕人一樣這麼渴望被引導。這有什麼好引導的?年輕就在於有太多的可能。恰恰應該是整個社會反過來需要年輕人引導。 喬布斯那一代的美國年輕人,當年躲在家中,根本沒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沒人知道他們的未來會怎麼樣。但是後來事實證明,人類社會就是被這樣一群年輕人給引導的。 我覺得這和我們的教育和整個社會都有關係,我們總是習慣引導,比如社會輿論需要引導;比如老百姓看娛樂節目太多了,都要被引導。 Q10:你曾說:「年輕的本質在於浪費,畢業為什麼就一定要工作、一定要買房?」但是很多人不會因為你這麼一句話就變得豁達起來。是否有討厭的某一類書籍? 這不只是人生態度豁達不豁達的問題,而是我思考中國現實後得出的結論。今天的年輕人都覺得,他們要工作、要買房,用一輩子的積蓄來供貸款。他們都覺得這些是需要的,做人必然要經歷這個階段。可是我們會想,五年前、十年前,中國的年輕人就沒有認為房、車是必要的,他們不會把結婚和車、房捆綁起來。當下中國變化這麼快,如果中國每隔五六年就有這麼一次巨大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變化,我們如何可能就只憑著過去五年的生活經驗,就得出人一輩子必然要做的一個規律呢?可怕的是,現下我們認為「做人就得這樣」的觀念,居然僅僅只是從過去五年的生活經驗得來,這個樣本太小。你怎麼知道過了五年、十年後,中國又會變得怎樣? 我期望大家(年輕人)都能夠更加的獨立。不要急於去表達,不要急於去成功,給自己足夠的成長空間,給自己多點發呆的時間。 討厭的書沒有,我只有不看的書,比如一些講成功的書籍。我也不是不看,有時候我翻翻看,去研究他們都在說些什麼、為什麼會這麼說。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