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家族财产

BBC | 揭露中国官场腐败报道得美国新闻奖

纽约时报以及彭博新闻社有关中国高层腐败的报道获得新闻大奖 美国彭博新闻社以及《纽约时报》有关中国高官腐败的报道赢得年度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由纽约长岛大学颁发的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著名奖项。 该项新闻奖下设多个领域,尤其重视调查性报道。 彭博新闻社以及《纽约时报》上海分社社长张大卫(David Barboza)赢得的是2012年乔治·波尔卡新闻奖的外国报道奖。 长岛大学指出,彭博新闻社国际部记者以及张大卫的报道揭露了中国政治精英所藏匿的财富,暴露了中国的政治腐败问题。 长岛大学指出,彭博记者对薄熙来及其家人以及习近平家人所持财富的报道,以及张大卫对温家宝家族财富和太子党们敛财行为的报道令两家新闻机构在中国均受到损失。 有关报道发表后,彭博以及《纽约时报》的网站在中国都遭到屏蔽。 2013年的乔治·波尔卡新闻奖颁奖仪式将在4月11日于纽约曼哈顿的罗斯福酒店举行。

阅读更多

发现新闻 | 纽约时报中文网2012年点击排行榜

全网站点击量排行前五名: 1.  前妻李丹宇眼里的薄熙来     黄安伟, DAVID BARBOZA 联合报道 2012年10月08日 薄熙来前妻李丹宇讲述了她与薄熙来的婚姻,在她眼里薄是个执迷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她至今相信,薄熙来怀疑他们的儿子李望知欲加害谷开来,是听信了谷开来的挑唆。 2.  “打黑英雄”王立军的双面人生   黄安伟报道 2012年08月18日 他是一名蒙古族警察,钟爱昂贵的大衣,领导打击有组织犯罪行动,进行过尸检,对多款警服的设计申请了专利。除了面具和披风,他什么都不缺了。 3.  总理家人隐秘的财富   DAVID BARBOZA 报道 2012年10月26日 目前尚不清楚,以平民总理和改革派形象示人的温家宝,对他亲属掌控的价值逾27亿美元的资产知情多少。这些财富掩藏在错综复杂的投资合伙关系背后。 4.  薄熙来涉嫌巨额受贿    黄安伟报道 2012年09月29日 正值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领导层换届的关键时刻。新华社对薄熙来列出了一长串指控,似乎意在清除他在党内和公众中的残余支持。 5.  王立军叛逃前与薄熙来矛盾激化     黄安伟报道 2012年09月20日 新华社周三披露了官方版本的王立军案细节及庭审过程,称王立军叛逃前曾遭时任重庆市委主要负责人怒斥,并被打了耳光。 国际 1.  奥巴马罗姆尼极力争夺女性选民    JIM RUTENBERG, JEREMY W. PETERS 联合报道 2012年10月19日 随着选战进入白热化,奥巴马和罗姆尼不仅要争取一个又一个州的领土,而且开始使尽浑身解数争取那些尚未拿定主意的女性选民。(本文曾获有道网推荐) 2.  缅甸争夺战中国落败   THOMAS FULLER 报道 2012年10月15日 日本通过大手笔的政府援助和企业活动快速提升在缅甸的影响力。而缅甸人对中国的印象则是,中国正掠夺缅甸的自然资源,这就引发了强烈的反华情绪。 3.  金正恩夫人的迪奥手包   CHOE SANG-HUN 报道 2012年08月09日 韩国记者很快认出李雪主的手包是迪奥品牌。如果是正品,其价值约为1600美元,相当于开城工业园朝鲜工人月平均工资的16倍。朝鲜第一夫人的时髦装扮显示出,金家仍与公众严重脱节。 4.  越南政界精英裙带关系曝光引来众怒   THOMAS FULLER 报道 2012年09月03日 随着越南国有企业在丑闻和沉重债务的冲击下艰难挣扎,裙带关系和各种肮脏交易的细节开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其中包括越南总理阮晋勇,及其他越共政治局委员。 观点与评论  1.  香港国民教育的败笔   余咏恩 2012年08月03日 如果香港特区的国民教育手册中,赞颂共产党的同时,也能平衡地讨论共产党的失误,那么我还能接受它。目前教材对历史的片面叙述实在令人担忧。 2.  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   吕晓波 2012年08月24日 不光很多热爱中国的老外开始考虑离开中国,就是中国人自己也纷纷开始移民海外。当人们要离开中国这件事折射了中国社会正发生变迁这个重要背景,便不能轻视了。 商业与经济 1. 审视中国模式之一: 中国,建设狂潮背后的危险游戏   DAVID BARBOZA 报道 2012年10 月02日 哈佛教授罗格夫预测,十年内中国房地产泡沫和债务会引起亚洲衰退。他说,中国是“这次不一样”综合症的最佳案例,“他们有大量外汇储备,还有大笔存款,他们是勤劳的民族。这太天真了。你不可能永远都这么幸运。” 2.  Libor的缺陷真能修复吗?   FLOYD NORRIS 报道 2012年09月29日 Libor就是个骗局,而且这个骗局还将继续存在。你既可以选择维系这个骗局,也可以选择接受一个不那么美好的现实。(本文曾获有道网推荐) 3. 审视中国模式之二: 中国,脆弱的中产家庭   DAVID BARBOZA 报道 2012年10月08日 很多中国中产家庭仍感到很大经济压力。在一个偏袒国有银行和国企的体系中,存款利率被压得很低。有限的储蓄正在贬值,这让工薪阶层在上涨的物价前感到脆弱。 教育 1.  中国留美本科生众生相   TOM BARTLETT, KARIN FISCHER 联合报道 2012年06月 27日 中国赴美留学的本科生人数已经达到4万,大多来自中国迅速壮大的中产家庭。对于面临预算削减的美国高校来说无异礼物从天而降。但申请中的弄虚作假也常令美国高校困惑。 2.  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    董郁玉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7月04日 当我领着儿子赴港,在机场、酒店和SAT考场,看到黑压压一片大陆考生时,还是被这阵势震撼了。一句话萦绕在我脑际,“我也到了该领儿子朝它跪去的时候啦”。 3.  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董一夫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7月17日 董一夫是北京四中学生,即将升入高三年级。他的父亲此前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董一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应他为什么想去美国读大学。 文化 1.  消失的故乡:三百年去来   李海鹏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7月03日 一次旧地重游后,作家李海鹏洞察到一个消失的故乡。“张村”是作家故乡的指代,也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符号:那里湮没无存的不仅是亲人、口头记忆、 家族传说,或当地神话,不复存在的还有几代人追逐美和幸福的能力。 2.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   纽约时报书评 2012年07月02日 《纽约时报》评选出“2011年年度十大好书”。选择“年度十大好书”不是随意的过程,但也不是科学的过程。一个指导方针是,它们得在过去12个月内的某个时候被我们评论过。 3.  《白鹿原》的“政治观”   黄子予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9月17日 导演王全安讲了一个中国农民成为掌握政权者的故事,他相信革命动力更多来自私欲与处境,他对中国人分享革命胜利果实时的成熟与精明有深刻的认识。 风尚 1.  邓文迪的独立宣言   AMY CHOZICK 报道 2012年06月29日 要说谁有资格教别人如何修炼得刀枪不入,肯定是43岁的邓文迪。 她已经树立了一个全新形像,超越了以往所有身份,她所怀有的野心和她参与社交活动的忙碌程度,让世界上最剽悍的社交名流也望尘莫及。 2.  年过三十难交友   ALEX WILLIAMS 报道 2012年07月31日 步入中年,年轻时那种探索式的生活、每天如同约会一般的日子便渐渐远去。生活的重点改变,人们对朋友变得越来越挑剔。能交上好朋友的时期就像十几岁或者二十出头交朋友那会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  梦想与现实:两种时尚摄影师   洪晃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6月28日 现在的年轻时尚摄影师是软暴力高手——你让我拍我就拍,你让我这么拍我就这么拍,与我无关。在残酷环境中成长的中国时尚青年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感觉关掉,再打开,再关掉。 健康 1.  你不需要每天睡够八小时   DAVID K. RANDALL 报道 2012年10月20日 很多人担心自己没法连睡八小时而焦虑,近期不少研究表明,连睡八小时并没必要,其实哪怕半小时的打盹都能让大脑快速充电,提高我们的认知表现。 2.  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   莲子清如许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10月25日 本文作者是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主治医师,她讲述了自己工作以来经历过的一些生死时刻。她说,普通人对死亡是很恐惧的,但是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死的含义,那是生命最后的尊严。 旅游 1.  2012年应该去的45个地方   《纽约时报》 报道 2012年09月29日 《纽约时报》评出年度全球最应该去旅行的45个地方,既有热门旅行地,也有曾被忽略的新秀,它们在2012年因特别的原因,成为本年度不能错过的旅行首选。 2.  我的伦敦啊,欢迎你来   A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纽约时报》北京站记者证被拒离开中国

美国《纽约时报》北京站的新入职记者储百亮已有的记者证被拒延续,被迫离开中国;另一位记者潘公凯的签证申请被拖数月,中国官方既不通知是否通过,也不告知是否驳回。 澳大利亚《悉尼晨报》星期一报道,储百亮记者证被拒延期可能与今年十月二十五号《纽约时报》有关中国总理温家宝家族财富的调查报道有关,中国当局显然是在报复。对此,关注此事的中国资深媒体人士安替表示, 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现在不好说: “因为包括《纽约时报》执行主编艾布朗森刚刚的发言虽然对此事表示不满,但也没有直接指出原因。因为《纽约时报》上海站记者已经顺利续签,所以背后的真正原因, 我觉得好像也不能准确地说就是因为《纽约时报》上海站的报道。由此, 我真的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情况的发生。” 有关温家宝家族财富的报道是由《纽约时报》上海站站长张大卫 (DAVID BARBOZA)采写。有报道说, 他以及现在北京任职的数名《纽约时报》记者每年例行的签证续签均已顺利通过。不过,安替补充说,两位记者签证和记者证续期受阻也可能是北京当局对《纽约时报》“一个小小的惩罚”。 香港资深评论人士何亮亮亮也表示,中国政府对两位《纽约时报》记者的做法“有点暧昧” “因为中国官方不会公开地说明什么原因。 如果是报复《纽约时报》对温家宝总理家族财富的报道, 为什么《纽约时报》上海站的记者和驻京其他记者的签证得到延期?中共十八大闭幕习近平见记者时,虽然大多数记者都收到邀请, 但《纽约时报》的记者却没有。由此给人的感觉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 如外交部新闻司是不是在报复《纽约时报》。如果是要报复, 从中国官方的角度讲,《纽约时报》上海站记者张大卫本人应该有最大的责任。 所以, 我只能说这个事情有点奇怪。” 此前是路透社驻京资深时政记者的储百亮是澳大利亚人,已在中国从事新闻工作15年。澳大利亚 《悉尼晨报》星期一报导说,储百亮因中国当局拒绝他记者证每年例行的续签已经在北京时间星期一晚六点三十分飞离中国大陆。另一签证被拖未批的《纽约时报》记者潘公凯是美籍华人。潘公凯曾任美国《华盛顿邮报》北京站站长,此前是《纽约时报》国际新闻版主任助理,目前在香港工作。 安替表示,两位《纽约时报》记者的记者签证申请“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最终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 “我觉得会有一半的可能性, 他们两人的签证问题折腾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能够到北京工作。现在可能是中国官方对《纽约时报》一个小小惩罚, 不会最终闹到鱼死网破的程度, 因为他们两人都是非常卓越的记者。中国官员在记者会上可以直接叫出储百亮的名字, 这就说明储百亮非常受到中国政府官员的欢迎。此外, 储百亮从中国人大党史专业毕业,非常了解中国。我个人认为,因该让有专业知识的卓越记者继续报道中国, 这对世界准确了解中国十分有好处。” 澳大利亚《悉尼晨报》针对储百亮因签证问题被迫飞离北京一事星期一报导说,储百亮在中国受到的待遇使人们开始考虑记者双边对等接纳的问题, 因为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对中国官方媒体派遣的记者和宣传人士不设限。 何亮亮也认为,两位目前受阻的《纽约时报》记者最终有可能圆满解决: “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理由现在中国政府或外交部要特别惩罚《纽约时报》,惩罚没什么意思,对中国政府一点好处都没有。然而,被拒绝的先例不是没有,我现在只能说期待,期待两位记者的问题最后能峰回路转。” 中国对外国媒体驻华记者签证的审批一般由公安、宣传、外交部和国新办四个部门合办审批。此前, 也有许多外国记者签证没有获得延续的先例,他们大都是因为采写报道了令中国官方不快的新闻。最近一次是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唯一的驻华记者美籍华人陈嘉韵被拒续签一事。陈嘉韵的驻华记者签证到期后, 中国官方不仅拒绝为她办理续签, 而且也没有批准半岛电视台派来顶替陈嘉韵的其他记者,结果迫使半岛电视台宣布关闭了其英文频道驻华记者站。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温氏家族与平安崛起

The New York Times 中国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平安正在深圳修建一座115层的写字楼。该公司目前以500亿美元资产领先于美国国际集团(AIG)、大都会人寿(MetLife)和保诚集团(Prudential)。 中国深圳——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一家保险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其负责人劝说中国领导人放松要求拆分该公司的规定。 1999年秋,官员们被告知,平安保险(Ping An Insurance)的生存危在旦夕。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和中国央行行长都直接收到了相关请求。这两名位高权重的官员都对平安所在行业有监管权。 Aly Song/Reuters 2007年平安保险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时,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敲锣庆祝。 Sukree Sukplang/Reuters 温家宝总理的亲属悄悄地通过一系列投资工具在平安保险投资。并不清楚这些亲属是否仍然持有平安股份。 《纽约时报》查阅了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写给温家宝的一封信。马明哲在信中请求道,“恳请温副总理从更高的层次予以领导和协调。” 后来平安没被拆分。 事实证明,努力游说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巨大的。 平安后来成了中国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以500亿美元(约合3113亿元人民币)的身价领先于美国国际集团(AIG)、大都会人寿(MetLife)和保诚集团(Prudential)。而在幕后,温家宝的亲属得到了平安的股份。一旦平安实力回弹,这些股份将会价值几十亿美元。 本报上月报道,在温家宝自2003年出任总理后的任期内, 他的亲属变得非常富有 ,获得了旅游度假村、银行、珠宝公司、电信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的股份。 《纽约时报》的调查发现,截至目前为止,他们财富的最大来源是平安的股份。在平安取得豁免不受大型金融企业应进行拆分这项规定的影响约八个月后,他们买进了平安的股份。 监管记录和公司记录显示,远在大多数投资者能购买平安的股票之前,一家名为泰鸿(Taihong)的公司便通过早前在平安持有股份的国有企业获得了平安的大宗股权。不久后,泰鸿便被温家宝的亲属控制了。不管怎么看,该公司在这笔交易中获利颇丰。据采访和公开文件显示,泰鸿2002年12月购买平安股份时的价格是另一家大型投资者英国银行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两个月前的购买价格的四分之一。 截至2004年6月,即便在平安于香港证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上市之前,温家宝亲属所持股份的价值已是四倍于从前。截至2007年,泰鸿最初那6500万美元的投资已价值37亿美元。 公司记录显示,温家宝的亲属通过那笔投资获得的利益极有可能在2007年年底达到22亿美元的峰值。2007年是泰鸿作为股东的记录公开可查的最后一年。因为泰鸿不再出现在平安的公开文件中,目前尚不清楚温家宝的亲属是否继续持有平安的股份。 同样无法获知的是,温家宝和时任央行行长戴相龙是否亲自介入,批复了平安不要拆分该公司的申请,以及温家宝对自己亲属持有的股份是否知晓。 但平安的内部文件、政府文件以及同银行家和平安前高管的采访表明,在参加了相关会议的监管部门中,副总理办公室和央行都名列其中,且都有权批准不拆分平安。 文件显示,只有两家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得到了类似的批准,免于被拆分,而三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都被迫进行了拆分。中国的许多大型银行都按照拆分要求,出售了在其他机构的资产。对大型金融机构进行拆分的规定是金融危机后出于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担忧而实行的。 平安向《纽约时报》发了一份声明,称公司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过并不知晓股东背后的所有机构的背景。平安还表示:“股东之间的任何股权转让是股东的正当权利。” 中国外交部没有回复请其为本文置评的电话。早些时候,外交部的一名发言人严厉批评了本报对温家宝家属的财务状况所做的调查,称“有关媒体的报道抹黑中国,别有用心”。 本报上月报道了总理家族的财富后,代表温家宝家族的律师称本报文章中有未指明的错误且温氏家族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的权利。 此外,中国政府 屏蔽了中国大陆对《纽约时报》中英文网站的访问 ,称采取该行动“符合法律和法规”。目前,对本报中英文网站的屏蔽仍在继续。 本报无法和温家宝或戴相龙取得联系以求置评。预计温家宝将于明年3月退休。而戴相龙现在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参与了平安2004年香港上市,及其后来2007年上海上市的中外银行家和律师称,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温家宝的亲属获得了该公司的大量股份。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曾持有大量的平安股份,并在平安于香港首次公开募股时,作为主承销商。两家公司的高管也表示,从未被告知温家人的持股情况。在平安的敦促下,这两家投资银行也在2000年向温家宝及其他监管者提出请求,不要按照规定拆分平安。2005年,两家投行的私募股权融资部门把他们持有的平安股份以一起卖给汇丰银行。出售价约为10亿美元,比他们最初投资上涨了14倍。 《纽约时报》查阅的几千页公开公司文件显示,温家宝的亲属并未直接以他们自己的名义持有平安股份,而是用一层又一层隐蔽的合伙人关系掩盖了他们的持股状况。 在上个月的一次访谈中,温家的一位富商朋友段伟红称,其实是她持有那部分平安股份,而温家宝亲属出现在持股记录上,只是一个意外。这个过程包括借用他们的身份证件,并取得他们的签名。 对于披露与上市公司运营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司信息,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都有详细的法规。这些信息包括大股东的身份,以及持有大量股份的公司是否为关联方等等。但是法律专家称,这些法规的执行力度一般都很弱,这点在大陆地区尤甚。他们说,也有一种名义股东的习惯做法,亦即由某人代表另外一个人持股。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最有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都无法一窥究竟。 《纽约时报》并未发现有迹象显示,这方面的法规或任何其他法律被违反,也未找到任何证据证明温家宝以本人名义持有平安股份。 在研究过《纽约时报》提出的问题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of Hong Kong)及香港证券交易所拒绝发表评论。北京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则并未回应质询。 平安现在最大的股东、持有15.5%平安股份的汇丰银行,也拒绝发表评论。汇丰银行上周宣布,作为其广泛筹资活动的一部分,正在考虑出售自己持有的平安股份。 如今,平安是一个成功的大集团,去年的营收为400亿美元,在中国有约50万名保险销售员。它是中国唯一的完全一体化的金融机构,拥有中国第二大的保险公司、一家信托公司和一家证券公司。 2010年末,平安进一步增强力量,宣布了一个40亿美元的交易,并从此控制了中国中型商业银行之一,深圳发展银行。现在,平安正在深圳修建一个新的公司总部, 一栋115层的壮观办公楼 。该大楼由纽约建筑公司KPF建筑设计所(Kohn Pedersen Fox)所设计。 差点被拆分 高中毕业生出身的平安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最初是袁庚的助手。袁庚是中国最早的一些经济改革中的先驱者,也是平安保险的早期领导者。 袁庚欣赏马明哲的聪明才干,因而让他负责一个由国家管理的工业园的人事工作,并最终让他负责新成立的平安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在新兴海滨城市深圳生根发芽。 马明哲的时机很好。那时中国刚刚开始重构其国家主导的经济体系。政府开始打破共产党干部在养老金、社保和住房保障上的铁饭碗。 尽管平安创立之初是国企,却是首批实验西方管理模式的中国保险公司之一,包括聘用保险业务精算师,开展后台运营工作,及引入外国股东。 1988年,平安成立。马明哲负责协助管理这家小公司。几年后,他为公司寻觅美国的知名股东。 1994年,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私募股权融资部门各自出资约3500万美金,购买了7.5%的平安股份。在当时,这是一家中国金融机构收到的最大一笔外商投资。 平安最初的成功大多归功于马明哲。马明哲是个充满冲劲的高管,因其管理技巧、政治技巧及冒险精神而受到推崇。 “他具备一个伟大企业家的所有特质,”曾在20世纪90年代参与管理平安上海分公司的严峰称,“他学习能力很强,知道怎么适应新形势,而且做事很有决心。为了实现目标不惜一切代价。” 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后,中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末走软,该公司的增长动力遇到了问题。 臃肿的国有企业开始崩溃,到了1998年,中国一些最大的国有银行几近破产。 平安辛苦得来的财富也开始不断蒸发。和中国大多数大型保险公司一样,平安是利用可以保证大笔收益的长期投资产品来赢取新客户,这些收益是利用银行在通胀时期为存款提供的高额利率来获得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银行利率暴跌,该公司也损失惨重。 1999年,平安的高管开始承认,该公司处于破产边缘。作为一家联合控股的股份公司,平安拥有很多大型机构投资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但很多这些公司都拒绝通过购买更多股份,为平安提供需要的资本金来进行救助。 平安一名前高管在要求匿名的前提下透露,“当时大家都不确定平安能不能继续下去,以后会怎么样。” 此外,来自政府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因为担心金融体系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北京的监管机关加大执法力度,要求金融机构限制经营活动的范围。 银行被告知要出售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的股份;保险公司则必须在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之间做选择,而不再同时经营两者。 1998年中国新的保险监管机构成立,之后它开始施压,让平安拆分其信托和证券业务,并将人寿和财产保险部门分成独立的公司。 1999年11月,时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的马永伟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该机构已经做好计划,要对平安及其他保险公司进行拆分。 “分业经营方案已经提交国务院审批,”马永伟对媒体称,他还表示将“深化保险系统的改革”。 监 管机构让步 在公司即将拆分之际,马明哲(英文名Peter Ma)开始给北京的领导人写信,向助手口述备忘录提醒自己要为高层官员“购买高尔夫球杆”,还列出详细的图表,规定平安每一位高管应该担起的游说责任,上述记录的副本显示。这些副本已经经过了前平安高管的核实。 马明哲将自己的精力锁定在中国政府最高的行政机构国务院上,国务院由38名成员组成,高级领导人包括总理朱镕基和副总理温家宝。此外,平安还同时向有监管保险业责任的中国央行行长戴相龙寻求帮助。 温家宝地位独特。他曾在权力巨大的中央金融工委任书记,中央金融工委成立于1998年,负责监督中国的银行业、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以及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 平安的会议记录以及对出席者的采访显示,马明哲和这些监管者见了面,称自己的公司临近破产,希望他们能够批准该公司在香港发行股票,从而改善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目前,平安的寿险亏损,产险和信托微有盈利,”马明哲在1999年9月29日写给温家宝的信中说道。平安两名前任高管证实了这封信的内容。 在不进行彻底拆分的情况下,马明哲提出了一条折衷之道。他在征求了其他投资者的意见之后,提议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实际上分开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业务,但同时又将这两个部门,以及证券和信托部门,置于同一家公司旗下。 他说,这个公司将重组为平安集团,《纽约时报》查看过的平安文件显示。之后,他就开始为自己的提议寻找支持者。 2000年1月,在马明哲的支持下,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高管们联名给温家宝写信称,拆分将“违反中国鼓励并保护外国投资的政策”,《纽约时报》查阅的该信函的副本显示。这封信的真实性已经由这两家投资银行的前任高管证实。 上述美国投资银行警告说,“作为美国上市公司,我们可能需要披露与投资平安相关的损失。这对于向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形象,并没有帮助。” 《纽约时报》查阅到的公司文件显示,这封信发出之前,平安高管以及两家美国投资银行已经进行了数月的积极游说,劝说北京的其他高层官员,包括中央银行和保险监管部门,让平安保持完整。 早在1999年,平安高管也已经开始与温家宝的家人进行接触。 前平安员工胡坤曾在1997年至2000年之间担任马明哲的助理。胡坤回顾了马明哲与温家宝的妻子张蓓莉1999年的一次会面。 胡坤表示,他没有被告知会面时发生了什么,但他记得马明哲的反应。胡坤说,“因为那次会面,马董事长很激动。”胡坤现在居住在美国,他声称,平安欠自己5.2万股股票,并曾因此与平安产生了纠纷。 《纽约时报》查阅的公司记录显示,1999年6月17日下午,马明哲与温家宝的妻子,以及时任平安驻北京代表处主任的李春彦会面,随后还共进晚餐。 席间谈话的内容不为外界所知,但双方的关系似乎开始蓬勃发展。大约在同一时期,由张蓓莉的亲戚部分控制的钻石公司,开始在平安位于北京的办公大楼占据办公空间,该钻石公司向监管部门提交的文件显示。几位平安前高管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之后,温家宝之子温云松与人共同建立的创业企业,从平安赢得了利润丰厚的科技合同。 现年56岁的马明哲仍然控制着平安集团,他拒绝对本文发表评论。胡坤的回忆,及《纽约时报》查阅的相关文件中关于平安的游说努力,以及与温家宝亲属会面的情节,通过对四名曾在同一段时间,在该公司深圳总部与马明哲和胡坤共事的高管进行采访得到了印证。 此外,当时负责北京代表处的李春彦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也确认,在那段时间,他曾带张蓓莉与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会面。 但文件和采访并没有揭示,几次会面,是否对政府监管部门放弃拆分平安的决定产生了影响。不过在2002年4月,中国的最高监管部门作出了决定。经过国务院及保险监管部门的批准,平安开始了将自己转变为一家金融集团的过程。 该公司不仅获准保留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牌照,还获准保留经营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的牌照。平安还获准取得了一张银行牌照。 分析人士称,在中国受到严格管制的市场上,这些牌照价值连城。 瑞银(UBS)长期关注保险行业的驻香港分析师梁智勤(Bob Leung)说,“享受到了挖掘金矿一般的高回报的人少之又少,他们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底,平安不仅安然渡过了下滑趋势,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公司的重组促进了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当年10月,全世界最大的银行之一汇丰银行同意支付6亿美元,从平安购买10%的股份。仅仅一年多以后,监管部门就批准该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销售股票。 在平安筹备赴香港上市时,一群与包括温家宝在内的北京高层官员有紧密联系的投资者,正在静悄悄地大量囤积平安股份。 买进 平安 平安披露的信息显示,2002年12月26日,来自总理故乡的温家好友段伟红经营的一家公司,通过一家名为泰鸿的企业购入平安股份。记录显示,之后不久,温家宝的亲戚,及其妻子的同事控制了这个投资工具。 根据平安在香港上市前提供的文件,泰鸿先是从全球运输巨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为“中远”)手中购买了7770万股平安股份,后来又从中远的大连分支机构购入220万股。股份一拆二之后,泰鸿拥有的股份数量翻番。因此,根据公开披露的文件,2004年6月,即平安在香港上市前夕,泰鸿持有1.598亿股平安股份,约占总股份的3.2%。 在一次采访中,段伟红称,为了购买这些股份,她每股花费了约40美分(按照当前的汇率),共计6500万美元。 分析人士称,这一价格似乎享受了非同寻常的大折扣,因为根据公开披露的文件,在这之前的两个月,汇丰购买了平安10%的股份,每股约1.6美元。 中远没有回复置评请求。 对泰鸿而言,这笔买卖大获成功。2007年,平安股价达到峰值,这1.59亿股的估值为37亿美元。不过,根据公开披露的文件,泰鸿已于2007年前大幅降低了持股额。 根据公司和监管文件,尽管泰鸿是名义上的股东,但是平安这比交易的受益人隐藏在温家宝的亲属控制的十几个投资工具之后,包括他的一个弟媳、他妻子张蓓莉的两名兄弟,以及她的数个长期同事和生意伙伴。所有这些人都与段伟红一起,列为泰鸿的持有人。 根据公开文件,到2007年,温家宝总理现年91岁的母亲,通过与泰鸿相关的两家投资公司,持有价值1.2亿美元的平安股票。 段伟红称,她从2000年开始认识温家宝的家人,但这些平安股份都是为她个人的账户购买的。她说,温家宝的亲属之所以出现在泰鸿的持股记录里,仅仅是因为她的公司借用了他人由政府颁发的身份证,以便向公众掩盖她自己持有的平安股份。她称,总理亲属的身份证是错误借用的。 段伟红说,“最后的收益,100%都归我所有。” 余波 2001年,中国颁布了新的法规,限制共产党员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股票交易。 比方说,法规禁止负责国有企业的共产党官员利用亲属来买卖上市国有企业的股票。这些亲属包括父母、子女,甚至还包括子女配偶的亲属。 《纽约时报》没有发现温家宝与家庭成员分享内幕信息的迹象。 但是,《纽约时报》咨询的分析人士称,关于这些亲属持有的股份,有很多有待解答的问题,比如,谁可能知晓这些亲属购买了股票,以及是否有人应当承担披露这些信息的法律义务。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高管称,他们既不知道这些股份买卖活动,也没有参与到交易中。 这两家公司还称,典型的首次公开发行(IPO)程序中,不太可能发现隐藏在多重投资工具背后、采用陌生姓名的股东的真正身份。 根据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监管法规,公开上市的公司及帮助其承销股票的专业服务伙伴,有法律义务披露持股比例超过5%的股东的身份。《纽约时报》发现,即便是在持股最多的时候,温家宝家人的投资工具泰鸿所持有的股份比例也从未超过3.2%。 另一个有待解答的问题是,泰鸿如何能够以似乎极其优惠的价格购买平安的股份。到2002年底,随着汇丰的一大笔投资,平安的IPO前景已经极度看好。 法律专家称,一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在于,在平安2004年上市之前,谁作为中间人促成了这些亲属购买该公司的股份,以及这些撮合交易的人是否试图从监管机构得到好处。 纽约大学法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 Law School)教授、中国司法系统专家孔杰荣(Jerome A. Cohen)说,“关键问题是,为什么选中了这些人,以及他们获得这些股份的条件是什么?很显然,每个人都想在一桩热门IPO进行之前参与其中。”

阅读更多

明镜新闻网 | 反击《纽约时报》 传温家宝将有大动作证明自己清白

整整一个月之后,《纽约时报》11月25日再次长篇披露中国总理温家宝家人的财富问题,这次重点是叙述温家和平安公司的秘密关系,无疑又给了一直试图塑造清廉形象的温家宝摧毁性打击。北京知情人士对明镜新闻网说,「温家宝将会有大动作对此作出澄清。」 《纽约时报》长篇报道,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平保被要求强制解体,当时温家宝和时任人行行长的戴相龙收到来自平保的信函请求,希望温家宝可以协助放宽对平保的强制解体规定。其后,马明哲如愿,将平保保全了下来,温家宝家属联系人士亦大手买入平保股份。 报道指平保公司纪录显示,1999年6月17日马明哲曾跟温家宝夫人张蓓莉会面,而张亲属有持股的钻石公司,就在那段日子搬进平保在北京的大楼办公,温家宝儿子温云松的公司不久亦取得平保的信息科技合约。 10月25日,《纽约时报》报道指温家宝的家人在温担任总理期间积累至少约27亿美元财富,在过去一段时间,尽管中共成功地阻止了香港、台湾一些媒体大篇幅转发、追踪《纽约时报》有关温家财富的报导,但相关消息还是迅速传遍了中国官商精英阶层。由调查杂志社出版的《总理财富》特刊,用20多万字的篇幅,详尽披露了中国三任总理李鹏、朱镕基、温家宝和候任总理李克强家族的财富秘密,但也针对一些不实传言作出了澄清。消息人士说,这本特刊甫上市即被「神秘人士」大量购买。 《纽约时报》注销记者张戴维的第一篇关于温家财富报导之后,报导中重要当事人段伟红接受了明镜专访,有关人士也写来了解释性专稿,这些文章澄清了部份问题,但人们仍有不少疑问。 北京知情人士说,纽约时报报导对温家宝震动非常大,他表示要主动作出澄清,愿意亲自接受纽约时报专访。他说:「即使失去生命,也要证明我的清白」。温家宝之子温云松则完成了一篇文章,准备投书纽约时报作出说明。但是为了不影响中共十八大召开,温家宝最后决定十八大之后再作「有利的说明」。 现在,纽约时报注销第二篇关于温家财富关系报导之后,自然迫使温家加快澄清动作,否则等于坐实「中国第一贪」之污名。「温总理的行动将出人意料之外,但是你们不能现在报导。」温家宝的一位支持者说。 政治观察家说:「很可能,温家宝的行为将影响中国政治生态。很多领导人家庭都有财富传闻,他们是否阻止温的行动,以免波及自己,还是让温家宝自爆,推动政治透明?或者推出温家宝作为替罪羊?都是未知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