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 从中美差异看中国P2P信贷发展
互联网金融自产生就伴随着“普惠”的概念,其主要构成是P2P信贷(peer to peer lending,中文也称“人人贷”)。后者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交易资产——个人信贷,这不仅激活了个人与小微企业等投融资者的理财与融资需求,在中国还有助于促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不久前到美国走访高科技企业与互联网金融类公司,切身感受到了美国P2P借贷的行业氛围。在美国旧金山的地铁上,随处可见P2P借贷搜索网站Credit Karma的宣传广告,酒店电视的广告中也可以经常看到Quick Loan的身影。今年8月,美国的P2P网站Lending Club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文件,计划融资5亿美元,再次引起市场对P2P借贷的关注。 P2P信贷业务2006年前后进入中国后,也一直快速发展。自2011年后,中国P2P贷款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大量P2P贷款平台涌现。2011年,P2P网贷平台数量仅为20家,月成交额仅为5亿元人民币;但到2013年底,网贷平台数量增加到600家,月交易额达到110亿元人民币;截止2014年6月,P2P网贷平台数量突破1200家,平均每天成立一家P2P公司。 P2P网贷在全球的迅猛发展,是由其金融脱媒、去中介化的核心价值决定的。以Lending Club为例。由于美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信用卡的贷款年化利率都高达18%,个人的无抵押借贷更是在15%-25%之间,而Lending Club的融资利率只有11%左右。Lending Club这类P2P贷款平台存在的首要价值就在于金融脱媒、去中介化,把中间金融机构的成本降低,将利润分摊给资金供需两端,让投资人获得更高的收益,让融资人付出更低的成本。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中美两国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两国间金融背景的差异,导致这一业务的发展也呈现差异化。 一方面,美国具有健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而中国没有。无论是银行、非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有融资需求,多元化的融资需求需要更多的融资渠道。P2P作为直接融资平台,有效快捷地解决了点对点的融资问题。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交易市场,不仅仅是一个渠道,还可以拓展可交易资产类别,并不断“发现”非标资产的价格,把资产端分散,提高市场的流动性。P2P等互联网金融新生态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有效补充。 另一方面,美国拥有完整的信用评分体系,而中国没有。美国采用三大征信局(益百利、艾克飞、环联)+FICO的形式,建立完善了个人信用体系。就Lending Club而言,其对借贷人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借贷人最低的信用级别FICO评分要在660之上,负债收入比低于40%(不包括房贷),至少有3年的信用历史等等。而根据借贷人提供的信息,信用数据,贷款期限和额度,Lending Club利用大数据金融的手段,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系统给借贷人评分,从A1到G5,共有35个评级,随着业务的快速开展,数据积累量提升,它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也不断完善。 而中国P2P网贷平台正处新兴阶段,在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类公司质量层次差距大,导致了投资者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感。国内的网贷平台无一不强调其平台的真实性、可靠性,需要申请各种权威机构认证。而且中国P2P公司往往通过设立担保公司、承诺保本等手段,以增强投资者信心。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