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大连新港油库爆炸的后果

                            作者      华  明 7月16日大连新港油库爆炸,曾经水天一色的蔚蓝大海,一夜间变成墨黑色。官方称,1,500吨原油泄漏到海中,污染了100多平方公里的海面,靠海吃海的渔民们万般无奈,只好出海“捞油”。经十多天奋战,官方宣称清污胜利,海表面的油基本清理完毕,但油灾是否就此过去?专家认为,这片海域被“永久改变”了。 油库爆炸 45,000人次下海捞油 7月16日下午约18时,“‘嘭’的一声巨响,玻璃都震碎了,一层瓦房随着地面颤抖和晃动着。”携妻带子来到大连开发区新港南海屯捕鱼为生的河南新蔡县农民张保季回忆说。他的破旧平房与爆炸油库距离不超过1,000米。 “那阵势好吓人,天都被映红了,距离六、七百米,脸都被烤得生疼”。现场情景吓得张保季不敢靠前救火。到晚上十时,听说周边几个油罐还可能爆炸,他带着妻儿沿着公路跑,一口气逃出七公里,在旅店度过了两天。 19日,张保季开始出海捞油,“连价格都没有提,感觉大海一旦污染,生活都没了。”起初他只能在附近三、四海里的海面上清理,油层太厚,深达一尺,再往前“油污厚的有一米,越靠近现场越厚。”有的渔船被黏在原油间,困住了。 此次清污,大连累计出动专业船只266艘次,大小渔船8,150艘次,累计参加清污人员45,000人次,使用编织袋12.1万条……。消防人员张良因抢修浮艇泵不幸身亡。 潜在危险 大连距毁灭“200米” 有专家说,此次爆炸应该还是“万幸”。距离爆炸着火油罐200米的中国最大PX项目(二甲苯厂)、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45万吨/年的芳烃工程,如果发生险情,“一百公里内都将夷为平地”,钟峪心有余悸地说。这里距大连市区约25公里。 大连新港位于大孤山半岛,三面环海,有22家大型石油、石化、化工企业。官方称,毗邻起火的130号油罐不足百米的地方就是51个液体化工品罐,共有12.45万立方米的二甲苯等16种有毒危险化学品。 “可以想像,如果爆炸大面积发生,700多万吨石油将把大海彻底变成油海,而化学毒气扩散,大连必然毁于一旦,还会波及周边城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 国际组织规定,这类项目要在距离城市100公里以外开发,可是该地区距开发区才17公里。民众质疑,为何官方还在此建厂?今后,大连市还在化工品爆炸的风险之中。 绿色和平:6至9万吨原油外漏 辽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的这场爆炸,导致原油泄漏引发火灾,燃烧了十五小时。但究竟多少原油流入大海、影响范围、责任人等至今仍是个谜,爆炸原因也说法不一。 18日,大连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国功说,约有1,500吨原油流入海中,海面重灾区达11平方公里,轻灾区50平方公里,受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之后又估计污染海域达435平方公里。 可是,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经十天调查,7月30日称,漏油量可能在6至9万吨,远远超过了官方数字。美国专家斯坦纳(Rick Steiner)也表示,大连漏油量是官方数字的60倍,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漏油灾难之一,生态危害可能持续十年,甚至更长。 有中国媒体报导称,目前原油已扩散至946平方公里的海域范围。斯坦纳表示,由于没有足够的空中监控设备,没人真正知道漏油污染具体有多广,他甚至认为漏油现在可能已漂抵北韩了。斯坦纳受“绿色和平”的邀请来到大连考察。 渔民:这辈子也清不完 26日,大连政府召开记者会称,海面污油已基本清除,29日又称“清污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但“绿色和平”26日发布新闻指出,距新港十一公里的三山岛海区清理工作尚未展开。三山岛海区原是大连最纯净的海域,如今“海面上是一片片乌黑的油带和油层,岛上岩石也沾满粘稠的油污,海鸥都难以落脚,”工作人员徐寒说。 “什么时候能清完?遥遥无期!”7月30日,在大连湾开着清污船归来的清污人员李先生说,以目前手工拿舀子舀的方式,加上石油已深深渗透到海滩下,想让大连海湾恢复如初,这一代人恐怕都不一定能完成。“新港那里的海面和大连湾棉花岛最严重了,海面上还有二、三十厘米厚的油层。” 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也承认,彻底清除残余很不容易,在大海捞油比大海捞针还难。“绿色和平”工作人员杨爱伦认为:“完全清理石油泄漏的污染是不可能的。任何一次石油泄漏的危害都是不可挽回的、长期的。” 重创养殖和旅游业 大连政府的几次通报会上都没有提到原油泄漏对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国际先驱导报》赴现场勘查后报导,在爆炸现场附近,下了整整一小时的特大“油污雨”。大雨夹着漫天纷飞的黑色油灰,几分钟就把现场民众的衣服、头发和脸污染成油黑色。“油污雨”燃烧所发出的焦味,让现场每一个人都无法呼吸。 渔民高大福表示,金石滩附近养殖场都面临污染威胁,他的损失就达数十万人民币。因放心不下价值1,000多万人民币的海产,负责养殖的杨春丽坚守养殖场。她说:“我们养的是海参、鲍鱼、海胆。油污封住海面,海产品在下面都窒息了。”她边说边哭,“如果没有补偿,我真的没法活了。” 另一位渔民高明说,油污对养殖业的影响是无尽无休的。村里老人都知道,养殖最怕油,渔民连给船加油都特别小心,不能洒出来一点。他2001年来到大连花了数十万投资养殖业,今年遭此大灾,可能全打漂了。 “绿色和平”指出,此次污染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当地一万多家海产养殖场的水产遭严重污染,海产死亡,旅游业亦遭重创,曾经人山人海的机场、火车站和客运站,如今见不到一个旅行团。至今这些业主们还不知向谁索取赔偿。 渔民:不知原油对人体危害 此次清污,渔民们争先恐后的参与,既为“我们的大海”,也为生计。“渔民们清理的溢油量占全部已清理溢油总量的92%以上”,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栾玉瑄8月5日称。 可是,渔民并不知道原油对人体有何危害,因金湾桥下陆续有人晕倒,被送往医院才有所怀疑,“一开始大伙还以为是劳累过度,后来才传出中毒的消息”,渔民高胜宝说。 “从来没在电台、电视或报纸上看到任何关于原油对人体危害的报导。”他说一大家人中,没有一人的嗓音是正常的,皮肤红肿和嗜睡是普遍现象。 7月23日,“绿色和平”资深行动统筹主任钟峪称,那些捞油的渔民们几乎没有一人身着化学防护服,赤手空拳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下,浑身被厚重的油污覆盖。而那些前两天还满是油污的海滨浴场,已迫不及待地对外营业了。 原油对人体有多大危害?美国墨西哥湾四月爆炸事件发生二个月后,尽管当地清油是在保护条件下进行,但海岸线居民已感觉到非常不适,头晕、呕吐、恶心、头疼、胸闷,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为防止污染鱼进入食物链,美国海洋和大气局(NOAA)6月23日已禁止20.3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捕鱼,约占墨西哥湾面积的1/3。而大连的渔民们清污后,正在把幼苗下到海里,把长大一点的苗分散开。没人告诉他们,明年这些被污染海洋中的鱼类是否还能销售? 大连清污谁埋单? 离漏油事件发生已有半月,有媒体计算,仅渔民回收污油一项,中石油赔偿就超过三亿元。而大连养殖户一平米可获赔偿40元。周边约有九个水产养殖厂,这意味着中石油还要加赔数亿。 这笔巨额赔偿费谁出?“目前清污所花的费用,多数是国家出的。”大连市委相关负责人7月31日告诉《华夏时报》,政府给予每桶油(150公斤)300元,每船每天1,000元补助。中石油至今沉默,责任方还不知是谁。 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为例,英国石油公司(BP)已计提322亿美元的费用并出售300亿美元的资产,支付石油泄漏的应对成本,BP第二季度亏损了172亿美元。美国政府提索赔200亿美元。 大连漏油将影响我们未来多少年?专家认为很难估计,有些污染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有一点无可置疑,此事件永远改变了这片海域。

阅读更多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前景与挑战(下)

  2010-6-29    (一)市场约束:城市化应表现为一种货币化和资本化过程     在经济和金融学中,收入、资本与资产之间的关系是最迷人的。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收入作为一种流量是资本化的结果,或者是资本通过市场交易和金融交易生产和变现后的价值流量;资本则是指能够带来收入或变现收入的资产(财富);资产与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如果不存在市场交换或金融在时空上的转移,前者就只能是死的财富,并不能变成活的资本,更不能产生收入。透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市场交易是这一切故事的开始,没有市场交易,则没有后面的故事。那么是什么界定了市场交易?新制度经济学提供的答案在于产权的界定。正是从这个意义,我们作出如下判断: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处重要障碍是市场交易和产权界定的非有效性,它限制了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资产、财富)完全地转化为可以带来收入流的资本。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在根本上应该表现为一种货币化和资本化过程。     1.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这种资产的收入实现功能,是“农民变成市民”的根本性制度障碍。劳动力是农民所拥有的最重要人力资本,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主要渠道。以往,我们谈农民收入低,或者农民贫穷。在我们看来,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不是他们没有资产或财富,而是缺少一种有效的市场交易制度使农民的资产特别是劳动力这种资产变成资本,从而带来稳定的收入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农村家庭联产制度是改革开放第一次从根本上释放了劳动力这种资产转化资本、创造收入的功能。现在,当我们谈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时,则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获得收入的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完全的人力资本,而不是受限制、不能完全实现的资产。目前,限制劳动力实现资本化、收入货币化的最根本的障碍是所谓的“户籍制度”。在过去的30年里,户籍制度使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工人的基本待遇,使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只能获得工资收入,而其他所有的如健康、医疗、保险等福利性收入几乎为零。换言之,户籍制度使劳动力不能完成实现应有的收入。有些人宣称户籍制度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并以此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这种过程不可能永远持续。     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城市化进程是“让农民变成市民”,而不是“让农民变成农民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户籍制度是巾国城市化发展不完全、导致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变成市民的最根本性制度障碍。如果不取消,将会限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略的负面冲击。     2.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安排限制了土地资产的资本化和货币化转移能力。土地是一种典型的资产。按照一般的逻辑分析,土地资产资本化和收入化的途径应该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农民自己使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即用土地生产收入,这里的关键是市场交易权利必须完整,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不能有任何管制,否则会阻挡收入的正常实现。第二种方式,农民把土地出租,获得租金。出租的含义应该包括多种使用方式的转让,土地出租后,应该可被用于任何带来收入的经济用途,否则,出租收益不可能完全实现。目前而言,农地转让只能限于农业生产,其他收益再高,也无法正常转让。第三种方式,农民以土地为抵押,将它变现成收入。这种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即使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这几乎也是不可实现的,因为农民并不拥有最终的土地所有权。因此,通过金融安排,抵押变现收入的主体只能是集体和地方政府,农民只能获得部分补偿。总体而言,目前一系列的农产品价格和土地制度安排从各个角度限制了土地这种资产的资本化和货币化的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农民做不成农民,农民更做不了市民。     据不完全统计,1987-2008年,全国共有偿出让国有土地18.2785万公顷,2003-2007年间收取土地出让金1.384259万亿元。仅北京从2001年11月到2006年11月,公开出让了253宗土地,共收地价款466亿元,其中政府纯收益145亿元,溢价达到62亿元。2008年土地出让总收入为493.9亿元。试想,如果这笔巨大的资产性收入如果在农民手里,那么其收入会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会自然推进。     3.金融约束从整体上限制了劳动力和土地等资产的资本化和货币化过程。现代金融的重要功能就是把收入、资本、资产在时空之间进行转移。从金融对城市化的作用方向看,金融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资金供给;从城市化对金融的作用方向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资金需求也会不断扩张。总体而言,金融在城市化的作用可被概括为三点:第一,为大规模的生产性活动融资;第二,为不断膨胀的消费需求融资;第三,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融资。     (二)资源和环境约束:资源消费、资源价格及环境污染     1.劳动力和资源价格重新调整势在必行。在过去的几十年,人为压低的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一直是中国经济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种背离市场规律的做法不可能长久持续。未来10-20年中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将发生重要调整,届时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逐渐减少、非熟练工人工资水平的加速上涨,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下降,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因此而放缓。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日本经济走向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避免陷入类似日本式的陷阱,中国必须在未来20年内加速推进城市化和丁业化的进程。     此外,未来主要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将面临重新调整。过去由于政府控制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了低成本促进经济增长,这些要素的价格被压低在市场均衡价格之下。也正是因为资源价格较低,许多无效率的使用也不可避免,更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据统计,全世界平均单位能耗(每千美元GDP产出所消耗的能源量)为0.32吨/千美元GDP,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为1.0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约是美国的5倍,是日英德法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6-10倍,同期单位能源利用效率仅高于俄罗斯。     2.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高的趋势明显且不断加强。由于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和资源投入驱动型的传统模式,在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大国,部分资源品消费量居于世界前列,对外依存度明显增强,世界能源消费品市场上所谓的“中国效应”也日趋明显(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总体而言,在过去的10年,中国在几乎所有的主要能源领域开始了从自给自足到向外部依赖的过渡,首先是石油,接着是矿产品,现在是煤,而不久后则可能是农业(Jonathan Anderson,2008)。根据2009年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8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9.28亿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中国石油生产量为1.89亿吨,增长1.40%,占世界份额的4.8%。其中中国石油消费量为3.75亿吨,增长3.3%,占世界份额的9.6%,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全球能源供应超过消费增幅,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仍然达到全球增量的近3/4(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     总体而言,尽管世界原油生产量与增长率均高于消费量与增长率,然而,中国的原油生产量及增长率明显低于消费量及增长率,而且消费增量大、增长率高,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所以,未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加大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比重,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未来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不可避免。从国际能源价格的变化趋势来看,2008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直到200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仍保持着增长的态势。石油价格在2008年初也稳步上升,7月突破每桶140美元关口,即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这一数字仍是历史之最。之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石油价格出现跳水式下滑,到2008年底跌幅超过70%。此外,天然气与煤炭等能源的市场价格趋势基本上如出一辙。     然而,如果扣除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突发性重大事件,通过观察过去石油价格变化的历史数据,发现在过去的7-8年时间里,其价格连续上涨,这在将近150年的石油业发展历史中也尚属首次。另外,纵观整个危机后的2008年,各类一次能源的平均价格也都明显上涨。国际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既标志着一个有记录以来最强劲经济增长时期的终结,同时也是对国际油价的一次“彻底洗牌”,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放缓,国际能源价格也在经历重要调整。因此,危机之后石油价格经过大幅震荡下降后,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价格也在不断回调。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测:未来国际油价可能进一步震荡走高,对于中国城市化的选择而言,目前国际能源价格的较低价格是一种战略机遇,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4.环境恶化使能源问题雪上加霜。在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中,环境恶化日益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同时也使以上三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的绝大部分电力能源是燃煤发电,然而中国大多数的燃煤发电厂远不如发达国家的发电厂那样清洁;另一方面,中国的环境收费机制远不健全,使得污染这种产生负外部性的产品无法正常定价,并进入产品成本核算,因此无法显著地减少污染。据统计,全球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有20个城市名列其中(世界银行,2007)。酸雨、水资源不足、沙漠化等问题也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此外,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上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总体而言,未来为了克服和治理环境问题,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不避免地受到影响,据测算,中国每年在治理空气污染的费用占GDP的比重为3%-7%,这必然会加大城市化的成本,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化必然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公共服务政府融资约束     城市的迅速扩张也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通过公共融资以满足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政府公共支出的重点。据估计,未来20年,中国城市的政府支出规模将增加5倍,由目前的每年2万亿元支出规模增加到2025年的10万亿元,这将对政府的融资能力提出挑战。     1.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一般而言,政府公共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及其他支出。从目前的情况看,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最大的两类支出渠道,分别约占城市政府支出总规模的50%、30%。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政府支出的基本结构也将发生重大调整。可以预料,未来公共服务支出将成为政府支出的主体。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公共服务需求覆盖的人口总量会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市民个人财富的增长也会对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麦肯锡数据显示,公共服务占总支出的比例将由日前的30%左右的水平,提高到2025年的47%。此外,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环境,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将是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在交通运输方面,据估计,2025年之前,中国将有170座城市满足城市大众交通系统的规划要求,这将是欧洲该类城市数量的两倍以上。这会引发大规模的大众交通建设高潮。另外,中国还将建设多达50亿平方米的公路和2.8万公里的地铁。     2.城市化和公共服务对政府融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意味着必须为更多、更高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可以预计,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将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考虑到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如果为这些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医疗保健和教育等福利,那么政府的融资需求将会更大。因此,福利支出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整个社会的公共融资系统带来巨大冲击。在我们看来,未来政府城市化所需资金将会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快速增长的经济将成为政府资金的重要来源。尽管城市化的资金需求巨大,但是考虑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整体而言,城市化公共融资的总体需求增长相对于GDP增长的比例将会是小幅增长。当然,也许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同的城市和区域合理分配资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未来的资金安排应尽量避免进一步恶化这个问题。     其次,出让土地获得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来源在政府资金里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地方政府解决资金不足的重要渠道,但是可以预见,这是难以持续的。这里最重要的挑战来自于中央政府严格的征地政策,预计未来依赖征地进行融资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再次,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会节约政府支出。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城市发展集约型地使用资源,从而降低支出。在土地使用方面,高效和集中发展的城市化将会提高城市的使用效率;另外,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会降低政府支出的部分压力。据估计,城市生产力提高将减少政府公共支出约1万亿元。     然而,尽管如此,在一些城市仍有可能出现大量的政府赤字,这是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无法满足城市预算中公共服务、管理费用及其他支出的更快增长,因此,未来地方政府融资的压力将持续存在,无法回避。     参考文献 :     [1]国际能源署.2007世界能源展望。 http://www.lea.org/textbase/about/copyright .     [2]BP世界能源统计[EB/OL].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2009.6.     [3]Anderson,Jonathan

阅读更多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前景与挑战(上)

  2010-8-20     摘  要: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一方面,这种巨大的城市化空间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市场、资源和公共服务三方面的重要约束。因此,解决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 城市化,市场约束,资源约束,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国民财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的城市化会继续进行,并且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还可能加速。此外,城市化的推进还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在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率先复苏,从增长动力上分析,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从发展趋势看,无论是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都将是重要的主题之一。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有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1958~1965年为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1966~1978年为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79~1991年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8年为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从目前的趋势看,中国经济可能以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重新进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阶段。     一、城市化:现实与前景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总人口为13.21亿,其中城市人口5.93亿,城市化率达到44.9%。从表面上看,对于人均GDP刚超过2500美元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成就十分显著。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化率尚不足20%,这意味着在过去30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创造了3.8亿个城市居民。据此,许多观察家认为,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甚至进一步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宏伟现象。然而,从跨国比较的视野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是那么耀眼,仍然有巨大的推进空间。     从城市规模来看,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似乎也有惊人的表现。目前而言,中国已有660多个城市,包括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辖区人口125万人,另外还有374个县级市,辖区平均人口为15万,其中120个较大城市所创造的GDP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75%(世界银行,2007)。按照联合国统计署的数据,中国已有8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大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人口超过1000万,并有88个人口介于100万~500万之间的城市。在当今全球人口最多的30多个城市中,中国有4个城市名列其中,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     然而,我国的城市化率的统计标准是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的,城市人口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它等于居住在城市及市辖区、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及县以下小城镇满半年以上的人口总数。按照国际标准,人口集中度高、市场规模庞大以及拥有高生活品质的现代城市居民概念显然远远超出了中国的低标准,因此,尽管在中国县级市被称为城市,但是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如果扣除县镇人口,那么中国的真实城市人口约为3.8亿。然而,在我们看来,即便是这一数字也是明显高估的,因为其中约有30%左右的“城市”人口实质上是住在郊区的农村人口,但在统计上这些人也属于大城市管辖。如果把这部分人口也除掉,那么中国核心城市居民数量应在2.7亿左右。因此,根据联合国人口发展报告的预测,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0%,那么在未来20年应该被城市化的真实人口数量应约为5亿,保守估计应在3亿~5亿之间。这说明未来我们将面临规模十分庞大的城市化空间(联合国人口发展报告,2009)。     总体而言,关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我们还可以做如下简单的跨国和跨区域比较。     (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长期低于东亚平均水平     由图可以看出,与东亚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目前45%的城市化水平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率长期以来一直低于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更低于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向东亚平均水平靠拢,并且根据联合国人口发展报告的预测2030年中国可实现60%的城市化水平,但是,这一数字与东亚平均值仍有2个百分点的差距,届时,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率更是高达73.7%和86.3%。因此,从东亚近邻作跨国比较,容易发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但历史水平不高,在更远的未来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显著高于新兴市场经济体     拿单个新兴市场国家作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城市化空间同样巨大: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城市化步伐推进最快的是印度尼西亚,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作为低收入国家的菲律宾,城市化率也很高,它和马来西亚是东亚地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两个国家,约是中国的两倍;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只比印度和泰国高一些。     另外,从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跨地区比较看,东部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而且不同省市之间差距较大,这说明中国内部的城市化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自1980年起,沿海省份城市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内陆城市,上海和北京更为明显。东部沿海省份的平均城市化为49%,而内陆省份仅为35%。只有1/4的内陆省份达到了全国的平均城市化率。总之,无论怎么作比较,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前景都存在很大空间。     (三)未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趋势     197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全过程呈一条S型曲线,具有阶段性规律:第一阶段,当城市化率超过10%以后,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第二阶段,当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第二阶段,当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4.9%,根据这个结论以及国际城市化的发展经验,可以大致判断中国城市化已超出初级阶段,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每年还将继续快速提高。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平均以每年3.46%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这反映了城市化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     根据这个总体趋势,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会以以下三个主题不断呈现出来;     1.2025~2030年,城市人口或将突破10亿,巨型和中型城市增加。2007年底,中国前十大城市的GDP占全国总值的比重为21.4%,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9%,而同期美国的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8.3%和32%。相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较低的国家,中国未来发展巨型和中型城市的空间还很大。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按照目前的这种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人口将由2007年的5.93亿增加至2025年的9.26亿。这新增的3.3亿多城市居民相当于今天美国的全国人口。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有望达到10亿。     过去15年,中国出现了两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北京与上海),如果按照当前的速度发展,那么在未来20年里,中国将出现另外六个这样的巨型和中型城市: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届时北京和上海人口将超过2000万。     此外,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产生新的城市,但是规模可能无法与过去15年相比。据统计,在1996~2005年,中国新增195座城市中心,未来新城市的创建速度将显著低于这一水平。麦肯锡的城市计量模型预测,未来20年,可能将有81座新城市出现,累计人口近2700万,占该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的7.5%。而从1996~200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000万、16%。另外,该模型还预测,大多数新建城市将出现在现有城市方圆50公里内,这说明这些未来新城市将围绕在大城市附近。     2.流动人口将成为未来城市化人口的主要来源。一般而言,城市人口增长的源泉可以包括原有人口的自然增长、新增长城市人口、城市扩张及流动人口。从这几个方面看,过去20年城市人口扩张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流向了城市,另一方面城市扩张通过征用临近地区的土地,同时也吸纳了当地的人口。     可以预计,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新增人口将会是流动人口。随着农村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出来,这将使未来20年内流动人口增加至2.4亿,这样看来,未来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将超过以往。另据估计,到2025年,中国将创造4.5亿~5亿个就业机会,这将吸引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3.人口流动将逐渐以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为主。我们预期,未来人口流动的结构和方向也将发生深刻调整。未来人口流动的方向将进入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阶段,或者是小城市因为人口和产业集中而自动升迁为大城市。这种改变之所以可能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城市难以发挥城市聚集效应,产业无法大规模地调整,高效的服务业也难以形成,从而使得它吸纳劳动力和创造新岗位的能力远不及大规模的城市。     二、未来城市化的三大约束:市场、资源与公共服务     从微观角度讲,作为宏观经济现象的城市化本质上仍然表现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人口转移决策行为,换言之,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转移行为取决于要素市场的相对工资水平和城市的相对生活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劳动力需求曲线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均衡状态。从宏观角度讲,城市化则不可避免地涉及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行为:公共产品供给、城市间市场准入和贸易障碍的减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商品的自由交换、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等。     因此,微观力量与宏观力量之间的汇集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更进一步讲,未来中国城市化能否成功推进根本上取决于宏观城市政策能否有效配合微观主体决策,从而促进劳动和商品的跨地区自由流动、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在我们看来,以上决策目标能否实现则反过来取决于以下几种约束:市场约束限制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转让,使这些生产性资源不能顺利转化为货币收入和资产性收入,从而根本上制约了农民向有产市民的完全转换;资源和环境约束使得城市的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污染成为共同关切,这从整体上增大了城市化的社会成本,并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质量;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宜居环境,加大健康、教育等支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事实上,融资模式和融资渠道将会限制政府有效完成公共产品的供给。总体而言,这些约束性因素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次对城市化进程带来重要冲击,因此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未完待续)     作者: 巴曙松 邢毓静 杨现领 来源: 《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5期

阅读更多

中国是美国经济的大救星

中国是美国经济的大救星      时寒冰       从5月欧元狙击战,到6月7日美元指数的逆转,再到随后资源品的启动,当我此前推导的这些经济现象,与现实一一吻合(包括周期转换节点和轮动的顺序。建议有关周期的几篇分析文章连着看,都是心血之作)。我没有丝毫欣喜,而是越来越为未来的中国经济走势担忧。我此前流露出来的这种态度,很多人慢慢会明白。     几个月前,当许多人认定中国经济将步入通货紧缩时代时,我断言,通货膨胀之火将再次燃烧,并与产能过剩同步而行,这种最致命的经济形态将日趋清晰。这种观点在6月之前受到无情嘲讽,但现在即使此前的嘲笑者,也不得不会货币购买力的缩水而忧心忡忡。通胀之火再次点燃,所谓“只有通胀预期而没有通胀”的御用尿不湿观点,已经无法遮掩真实——世上没有不透风的裤子。     在这个复杂的周期内,缺乏战略思维是无法洞悉本质和未来趋势的。     新周期的诡异不仅限于此。     奥巴马在很多方面,与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政策有较大差异, 但在新能源方面,他比布什走得更远更坚定,即使对小布什的生物燃油计划遭到国际社会最强烈最尖锐批评的情形历历在目,奥巴马的新能源计划都没有发生丝毫动摇。 奥巴马在经济振兴计划中对新能源做出了史无前例地倾斜,包括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发展清洁能源,大幅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计划到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等等。 新能源项目是奥巴马新经济政策的重点,而新能源的重点则是技术研发,掌握最核心技术。     从2009年1月到2011年( 中国的5万亿规划始于2011年 ),对于一个创新领跑世界的国家而言,这个时间段足以让美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跑在最前面。美国的技术亟需要对应一个市场,注意,所有的技术都必须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美国的超额利润。     诡谲的事情出现了。     7月20日,在2010年上半年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透露,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正按有关程序准备上报国务院审批。国家能源局首次提出了5万亿投资计划,该规划拟在2011至2020年十年间,以开放市场吸引内外资的方式,累计增加直接投资5万亿,发展内地新兴能源产业,每年将可增加产值1.5万亿。     中 国的新能源计划与美国存在着两年的时间差!中国在房地产领域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美国2009年1月的那个起点。     但这个时间差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美国的先进新能源技术,与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实现了完美无瑕的对接,美国可以坐享这种对接带来的暴利,并因此增加就业。中国再次成为美国经济的大救星!而中国将冒低端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风险,还要冒通胀风险——5万亿从哪里来?!     中国的新能源其实就是新能源的低端行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科技界浮躁的风气已经很难真正踏踏实实地钻研技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也使得科技研发者面临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扼杀了中国科技研发的动力。人所共知的是,低端领域的竞争最容易展开。而所谓的新能源体系,依托的仍然是高耗能的污染环境的传统制造业,而这个角色的扮演者仍是中国。因此,中国的新能源战略刚一展开,某些产品就已经存在严重过剩。 去年,有关部门直至总理都对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的产能过剩情况表示了警惕的态度。     当中国的相关新能源产品过剩时,必然向世界吐血大甩卖,借助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将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效率得以实现!中国何止是美国经济的大救星,同时也是世界新能源革命的无私捐助者!     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官员们看的是GDP堆积起来的美丽政绩。因此,目 前国内至少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这种一窝蜂地发展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是,这些大力发展新能源的省市,理解了什么是新能源吗?他们知道新能源的核心是技术因素吗?     但不管怎样,最高兴的是美国。他们的新能源技术有了用武的广阔天地,为美国带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许,有关部门是从中国自身的发展考虑的,利用美国的技术发展自己的新能源产业,但是,别忘了,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DVD专利费用数倍于中国制造企业利润的情况,在新能源领域可能重演。     从购买美国国债等很多方面来看,中国都是美国的大救星。 美国经济将在中国今年庆祝国庆节的时候,逐渐完成调整,日益显出复苏迹象(请注意这个节点)。当中国人沉浸在世博(SB)会盛况和热烈庆祝国庆的时候,美国人将继续在科技方面默默地倾注心血。     胜利和幸福永远属于脚踏实地的民族。     当一个民族在房地产领域的暴利攫取中享受沉沦的欢悦时,它是很难理解那些以民生为重的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来源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除了祝福那些幸运的人,难道只能是一再的痛吗?面对越来越诡谲的现状,难道摆脱疼痛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麻木或者逃避?……     这还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     美国的新能源投入,使其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幅减少,在新周期没有到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全面施行应对新周期状况的计划!同时,别忘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大国!从干旱到洪灾,中国南部几乎没有经过过渡就完成了角色转换,生态恶化的后果正在给农业带来巨大风险——这是真正意义上值得警惕的风险!当中国依然沉浸在房地产带来的繁荣时,外资正在悄悄地在粮食、养殖、种业等领域攻城略地,未来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状况?……我实在不明白,这些摆在眼前的巨大风险,怎么会不引起最最最强烈的重视!最可怕的是在面对近忧的时候还不知道远虑!     新周期,对美国是一个起点,对中国也是一个起点,只是,两个起点不一样,太不一样啊!     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之下,中央终于开始重视“裸官”现象【2010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提出领导干部应当报告本人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等事项;2010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唯希望在对“裸官”的监管方面力度再大些、再严厉一些,最好动用网友的力量,让“裸官”的危害性消除到最小。也许,监控好“裸官”,能减少些莫名其妙政策的出台,至少让那些莫名其妙的政策变得能让人看得懂。且作为一个建议吧!     已经无奈到无语!  附近期活动预告两则:     一:古琴演出。 2010年8月7日晚上,我在北京音乐厅主持中国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硕士生导师赵家珍教授的古琴专场音乐会,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李聪农先生友情出演。我奉师命弹奏古琴名曲《欸乃》。     详见赵家珍教授的博客: http://zhaoguqin.blog.sohu.com/153724978.html      二、趋势演讲预告。 详见 (点击进入) http://www.oagchina.com/Act_detail.asp?id=44                             于2010年7月27日夜 链接:二套房贷松动,房价走向何方? 链接:神奇的三峡大坝 链接:现实主义的歌者 链接:大幅增持日本国债是往枪口上撞 链接:读书心得2: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链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反思之一:从房价到经济,地狱亦或天堂(2009年5月14日)

阅读更多

致命的管道 南京7·28地下管线大报复

来自: 《南都周刊》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9日,  已有 5 人推荐 南都周刊年度第31期封面报道:致命的管道     《越狱》的男主角迈克,借以庞大的地下管沟系统得以逃生,而在中国,管理混乱、利益格局复杂的地下管网,却成为城市的梦魇。     7月28日,南京原塑料四厂丙烯输气管道爆炸,造成13人死亡。硝烟还未散去,7月30日,长春又连续发生4起天然气爆炸。     爆天然气管,爆水管,爆电缆管……在接连不断的爆管声中,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如迷宫般让城市失控,也让生活其间的市民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南京市主城区中,不含厂区和小区的主次干道地下,埋着近20种、总长度达8000多公里的管线。20种管道分属40多家单位,管理不善,利益纠结,使得南京市政府10年来没能画出一张完整的地下管网全景图,更谈及不上地下管网的管理。     与令人恐惧的爆管声相比,生活在城市的中国人,早已习惯了“马路拉链”。半年之内,广州越华路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开挖了六次,挖埋之间,是野蛮施工,也暴露了政府的失控与低能。     在一次次水淹中,在一声声爆管声中,地面上的光鲜,被地下的混乱瞬间瓦解。可悲的是,我们生活着其间,对于赖以生存的地下被布局的那个管道世界,却一无所知。   【本期封面报道导读】    致命的管道 南京7·28地下管线大报复    地火上的美发店    广州地下管线图买图记    曼哈顿地下世界    百条管不如一条共同沟       南京7·28,地下管线大报复     南都周刊记者_单崇山 黄修毅 南京报道   7月28日,这位王姓男人一直拨打妻子的电话,他不知爆炸时其妻有没有跑出来。 摄影_王成兵 爆炸发生后,附近受灾的一家物流公司人员在进行自救。 爆炸中心周围的房屋大都已倒塌。 在爆炸现场外,一位受伤的群众向记者讲述当时爆炸的情景。摄影_王成兵 管道爆炸在南京并不鲜见。2007年2月4日下午1时50分,南京市栖霞区鼎山精细化工厂一储有14吨储量异丁烯的储罐爆炸起火,并影响到临近的宏燕塑料厂,爆炸造成1人死亡,6人不同程度受伤。     7月29日凌晨5时,南京塑料四厂拆迁工地,狼烟已经消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厂区,被瓦砾覆盖,刺激的化学品味道夹杂着燃烧过后的焦糊味,依旧弥漫在空气中。现场的狼藉,如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争。     10多个小时前,也就是7月28日上午10时11分,这里刚刚发生了南京市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爆炸事故。从塑料四厂厂区地下穿越的有两根丙烯管线,一个是烷基苯厂输送到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直径159毫米,二是炼油厂输送到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直径89毫米。肇事的是那根159毫米的管线,根据事发当天南京官方的通报,输送丙烯的管道被挖掘机挖断,泄漏的丙烯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发生爆炸。     爆炸的威力,从一组数据中可窥一斑。一般而言,化工厂或易燃气体管道爆炸,最多波及500米范围,大多在二三百米的范畴。但此次丙烯爆炸,几乎整个南京城区都听到了那声巨响,爆炸形成的震动波甚至传至距离十多公里外的鼓楼地区。最严重的爆炸区域接近1公里,周围2-3公里内的楼房玻璃被震碎。最悲惨的是,有些人的命运在那一刻被突然改变。     以收废品为生的南京市民王良富,当时正骑着自行车去往塑料四厂旁边的废品站。爆炸发生前4分钟,他和一个熟人打了最后一次招呼。爆炸后,他的亲人找遍了各大医院,直到7月31日,通过遗体辨认,他们终于确定王良富已经在爆炸中死亡。     一次路过,让王良富不幸成为13名遇难者中的一个。夺取他们生命的丙烯输气管,此时,从一个不到两米深的土炕中被挖出来,上面曾蹿起几米高的火苗已经熄灭。在丙烯输气管道一旁的土坡上,不知是谁,按照南京祭奠习俗,点燃起手臂粗的蜡烛,为遇难者哀悼。红红的蜡烛上面,刻着一个“奠”字。     “(这里)早晚会出事”。当地网友在南京人常上的“西祠胡同”论坛上,留下了这样的一句“预言”。就在两个月前,南京本地媒体报道,同样在事发地迈皋桥地区,一条丙烯管线泄漏,险些引发大爆炸,当时曾紧急疏散过附近数千居民。     深埋在地下的管线,如定时炸弹,让这座古城的居民心有余悸的同时,也焦虑不已。     根据新华社报道,南京全市化工管网长达6000多公里,其中50%在地下;全市还有285公里燃气管和3000公里供水管线,以及煤气、有线电视、电信、宽带网等近20种地下管道,涉及的铺设单位多达40余家。这些历经百年建设的地下管网层叠交错、分布杂乱,没有明晰的路线图,再加上多头管理,即使政府,也束手无策。      野蛮的挖掘     7月28日深夜,第一时间赶到爆炸现场的南都周刊记者,试图寻找任何有关丙烯管道走向的标记,但遗憾的是,未能找到。     事发地属于原南京市塑料四厂地块,在今年春节前,该厂与南京市栖霞迈燕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土地转让协议。这一片区拆迁补偿为1.8亿元。这条被挖漏的丙烯输送管道2002年才投入使用,始于金陵石化公司码头,向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输送原料丙烯,输送距离约5公里。事故发生时虽未处于输送状态,但管道内充满了60吨丙烯。     将这条管道挖断的施工方究竟是谁,成了事后被追问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南京市政府7月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施工方被称为“扬州洪远(音)开发有限公司”,7月29日的发布会上,改为“扬州鸿运基础设备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南京市政府指出公司负责人绍建军违规将工程转包给了其妻弟董来荣,董又将该工程违规转包给了其妻弟方强锋。方在施工其间,不顾塑料四厂及当地街道负责人的提醒和警告,进行违规拆除。     上述三人和督工的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副部长蒋山尊已经被刑拘。但奇怪的是,在扬州工商部门的登记资料中,并没有使用这些名称注册的企业。     在8月1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对此次事故的通报中,施工方被认定为“扬州鸿运建设配套工程有限公司”,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被初步认定为“施工安全管理缺失,施工队伍盲目施工”。     在扬州市工商局备案中,“扬州鸿运建设配套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为韩雨来,并不是被刑拘的绍建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找到该公司总经理,韩雨来的父亲韩峰,对方表示从未在南京参加过该工程竞标,但承认韩雨来曾经把公司的营业执照、资质等材料的复印件借给绍建军。     南京市监察部门要求当地区级建设主管部门实行发包制度,即使拆迁这样的小工程,也需要多家竞标并公示结果。但曾因工程行贿遭到刑事起诉的绍建军,仅靠这些复印件就得到了竞标资格,并最终拿到了工程。     可钻的空子不止一个,违规投标后,还有违规转包,违规施工。经过两次转手,方强锋成了最终的施工者。     7月下旬,董来荣和方强锋决定开挖拆迁场地地下部分。关于此事,南京官方说法是“进行土地平整”。而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黄亚玲事后向记者透露,方强锋认为地下可能还有废钢材,遂用挖掘机开挖地表,最终酿成事故。     “当时对于地下化工管线,是有图纸标明的,但图纸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南京市安监局副局长刘照华说,在开挖之前,必须勘明管道的具体位置,爆炸发生前的7月26日,代表政府一方的迈皋桥街道以及原南京塑料四厂人员,都曾警告施工队地下有丙烯和煤气管道。     但是,7月28日,董来荣、方强锋的挖掘机铁铲还是向地下伸去。     当天,丙烯管道的所有者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派出了生产经营部副部长蒋山尊到现场指导。根据媒体报道,蒋山尊在出事当天,没有携带图纸,在现场只是凭印象放置禁止标识。     爆炸前数分钟,董来荣先是发现了一条直径15厘米左右的管道,就让方强锋挖掉表面土层以探究竟。但方强锋的挖掘机却直接捅漏了这条管道,白色气体开始喷涌。董慌了神,让方立即撤离,自己则跑向不足1公里远的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报告。董的报告,使金陵塑胶公司及时关闭了丙烯管道数道阀门,避免了更大爆炸,但是喷射而出的30吨丙烯威力之大,还是让南京措手不及。     “施工方只是被抓了的替罪羊。”当所有的矛头都指向施工方野蛮挖掘时,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耿土锁,则持不同的意见。     在7·28事故发生前一天,同位于“栖霞-龙潭”地区的甘家巷,就曾发生过一起煤气泄漏事件,相关部门清空了直径两百米范围内的居民;而7月30日,南京龙蟠路施工方挖穿了地下水管,几百米路面被淹,市内交通瘫痪。     过去的几年里,各种管道事故常见诸南京报端。据《江南时报》报道,2004年11月23日,南京新街口民用燃气泄漏发生事故,在抢险队伍赶到现场时,有关部门竟然提供不了险情地段管线分布图。仅在这一年,南京就发生燃气管道泄漏事故24起,南京因施工导致地下管线损坏造成的损失超过5000万元,而江苏省每年因此至少损失1个亿以上。     频发的“爆管”事故,让人们对南京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感到心寒。     一位参加过2001年南京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工程招标的知情人士,向南都周刊记者爆料说,7·28爆炸事故表面看来是违规施工导致,实际上,背后还有深层次原因——政府对城市地下管网的管理不善,以及工程发包中的种种潜规则。      纠结的地下管网     待拆迁的原南京市塑料四厂地处迈皋桥,行政区划上属于栖霞区。从迈皋桥延伸到长江南岸近十公里宽的地带,盘踞着金陵石化、金浦集团钟山化工、锦湖轮胎厂等140多家化工企业。这片“栖霞-龙潭”地区,早在1950年代就被规划为南京“化工类对城市污染较重工业区”。     事发丙烯管道是2002年埋设的,连接的两端—金陵石化和金浦集团金陵塑胶化工厂—均始建于1955年,为了贯彻当时“勤俭建国”的原则,几度经历了就地扩建。     在栖霞区的这片区域,很容易发现斑驳的管道,爬过厂房的外墙,在拐角处又探入地面,不时可听见蒙上油毡的管道接口处蒸汽的嘶鸣。相比之下,紧邻事发地的南京市锦湖轮胎厂,厂龄不过16年,连排严整的原料储罐,裹着尚新的防火涂料。     “利用地下管线进行原料输送的一般都不是小化工,而大化工企业,如果要搬迁的话,地下管线肯定会一并废除掉。”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投资与规划处处长黄建青说。     但事实上,掩埋在塑料四厂废墟下的管道恰处在两家大厂之间的管理真空中。     在7.28事故通报中,南京市安监局副局长刘照华称,引起爆燃的地下管线设计符合当年的国家规定,但限于施工不太规范等历史原因,埋设管线的位置和施工图标识有较大偏差。     为吸取7·28爆燃事故教训,一场对南京全城近6000公里地下管道的全面排查已经准备铺开。但是,要摸清南京地下错综复杂的管线,看起来更像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历史最悠久的供水管道,是晚清时期铺设,在民国和日伪时期,南京地地下又相继理下自来水、电力、通信等管线。1949年后,地下管线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多。     而南都周刊记者查阅历史资料发现: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南京25条干线综合管线的测绘,成于1960年,裱糊在图版上,用透明纸蒙绘成带状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个测绘图早已陈旧、纸质破损老化,图上管线不完整。     2000年,南京市政府发动对主城243平方公里内地下管网的普查。但10年过去,数据维护却没有跟上。     “近十年来,政府从没在地下管网勘察测绘方面投过一分钱。2000年之后南京地下管网的变动状况,只是凭公司一己之力跟踪测绘。”测绘院公司董事长储征伟说。10年前,承担测绘任务的南京市勘测大队,早在2004年已改制为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现行《南京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南京市规划局为地下管线主管部门,并会同建设、市政公用、公安交管、电力、通信、广电等部门。但是多头管理,就同密如蜘网的地下管道一样,相互扯皮。     储征伟并不否认目前对南京地下管网现状的掌控存在着盲点。在地下管网的勘测过程中,“有些大型化工企业,本身就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更何况我们的测绘还要人家掏腰包,被放狗撵出门来也不稀奇。”     此外,施工方肆意改变管线走向也很常见。“如果在规划中该走直线的管子,施工中遇到坚硬岩层的阻力,为了压缩成本,赶上工期,通常都会偷偷溜个弯儿,走一条蛇线。进而还可能影响到与周边管线之间的距离,为安全事件埋下隐患。”储征伟说。     对于7.28事发后将铺开的新一轮管网普查,储征伟直斥为“笑话一桩”。“每天都有新的管道埋植,旧的管道废弃。普查只能了解某一个时间节点以前的状况,而无法真正获知城市地下管网的全貌。”     而前述知情人士认为,一个正常运转的城市管网管理系统,不仅是一张精确标明管线位置的电子地图,还要及时监管开挖等最新动态。“仅就技术层面而言,目前国内的城市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落后,”这位知情人士说,“但如果政府不重视对各种管线的精确管理,这些管线就可能成为定时炸弹”。     “事实上,出得起钱的部门总有更多的话事权。通信管道是通信部门的盈利工具,电力管道是电力部门的盈利工具,谁把它当一个公共资源来看待?如果政府的管理不从经营性向服务性转变,那么地下管网永远难以理顺。”储征伟说。     8月1日,南京大爆炸后的第一个周末,南京市内700多个工地,包括225个市政工程项目,被勒令停工,以“组织自查自纠”。南京市住建委发下重话:各施工单位开工前必须到管线单位查询地下管线资料,不按要求的,将从重从快予以处罚;一旦施工企业有问题,或者列入“黑名单”,或者退出市场。     但是,依照正常程序,地下管线的施工首先需经规划局审批,再由住建委进行监管,在涉及化工等相关产业部门时,则由安监局、环保局等参与监管。安全资质非但没有充当工程安全的“紧箍咒”,反倒成了施工方倒腾工程的一顶“安全帽”。      隐患仍在     7月28日事发后,南京市政府宣布,从即日起到明年十月底,主城范围内包括“栖霞-龙潭”地区在内,将关停搬走所有的危险化工企业。并且规定,新建单个化工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最低投资额从3000万元提升至8000万元。     但是,化工厂搬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一味提高新兴化工园区的准入门槛并不等于排除了安全隐患,残留在地下的化工原料管线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稍微处置不当,灾害就会一触即发。     南京塑料四厂所在的“栖霞-龙潭”地区,在近三十年的南京市政规划中,几经“划进划出”,从上世纪80年代的“沿江三个卫星城”,到90年代“主城外的都市圈”,2001年又被划为“五级城镇体系”中的“新城”和“重点城”。 以至于该区域面貌的变化,跟不上规划的变化;而地上建筑的改变,又走在地下管网变化之前。     《南京城市规划志》也写道,“由于园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新埋管道增多,加上管线建设单位未及时申报验收和进行竣工测量,以致原有管线图在现实性和覆盖面上均不能满足南京建设的需要。”     区内林立的化工企业所留下的根基,在1983、1995、2001年的三次总体规划中面目模糊,就像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岩层被覆上了新土。而地下错综的市政和原料管道状况,却被遗漏于2000年那次对“主城区”6000公里管网普查之中。     依据最新一轮的市政规划,“栖霞”被划归为“新城”,处在南京城镇体系的“第三级”,意味着该区域内原有的化工支柱产业要转型为第三产业。     对此,耿土锁教授有些担忧道:“在这些老工业区发展第三产业,基本就是搞房地产。为了加速地方政府资金的回笼,就会出现一边拆一边建,顾不上安全风险。这样也就形成了老工厂遗留管线与生活区交杂的‘插花’地带,对政绩的趋之若鹜,让人不愿意正视地下管线潜藏的风险。”     “南京也不是没有搞过‘共同沟’试验,但问题是最后谁来出这个钱?”据储征伟介绍:为了厘清南京的地下管网,每年所需的投入其实只相当于修一公里高速公路。“但现实是,即便勘测要求地下管线必须在管身绷一根极细的金属丝,以确保测绘工作的精确性,也做不到。几百万的管子铺下去,这几千块的钱却没有人愿意花。”     2010年7月31日,一堵灰色的围墙,将原南京塑料四厂爆炸现场迅速围起,拾荒者进入瓦砾堆中,寻找可以变卖的废品。按照南京市政府的最新规划,这片废墟上,将建起一座“7.28爆燃遗址纪念馆”。但是,同为拾荒者的王良富,再也走不进这个院子。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访问 南都周刊官方网站www.NBweekly.com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